第一篇:皇帝的新装课例
插上想象翅膀 感悟想象魅力
------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课例 方埠中心学校语文组 执笔 王贤军
一、背景与主题
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一些教材,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以思维形式——想象来编排的单元。本单元的课文,想像极为丰富。有《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静夜》、《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以及《富言四则》。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这些作品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七年级学生并不是刚接触此类文章,《新课标》中对小学1—2年级的阶段目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要求相应提高。本单元要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为了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 感悟想象魅力”,我与同事一起,以童话《皇帝的新装》为内容,进行了课例研究。对于这篇童话故事情节,七年级学生其实早已熟悉。教师应该从文中找另一个突破口,体会作品想象夸张的的巧妙运用,深入挖掘作品内在之美,挖掘人性之美,弘扬人性之美。现将设计、实录、研讨、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予以呈现,旨在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二、实录与研讨
【第一次教学设计实录】
——导入新课:
⑴师: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
⑵师: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板书课题)⑶师:大家了解安徒生吗?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生自由介绍后,投影安徒生简介及童话介绍)
——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看看谁能又好又快的做完大屏幕上所出示的填空(出示课件):
()新装——()新装——()新装——()新装()新装。
生:(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秀)新装
师:前面几个填的很正确。最后一个(秀)新装,老师觉得可以用(展)新装。(完成作品思路简图)——分析人物
⑴师:请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并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字概括。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 生1:穿 生2:笨
师:整个故事是一个骗局。所以是“骗”。⑵师:在这个骗局里都涉及了那些人物? 生1:皇帝、大臣 生2:百姓、孩子
⑶师:如果让我们给故事中得皇帝价格修饰语,你会用什么词,理由是什么?要结合原文语句回答。
生结合原文语句归纳出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不称职、虚伪等修饰语
⑷师:刚才,大家对“一个·······的皇帝”这个问题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都非常好。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最终这个可怜的皇帝丑态百出,除了他自己的愚蠢无知,还有谁的责任?是谁推波助澜? 生:大臣
师:请一个同学扮大臣,一个同学扮骗子,一个同学叙述,分角色朗读7——14小节,加深理解。朗读前大家先说说该怎么读好?
生1:旁白:好像是在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生2: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生3: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师:人物的心里活动也由角色朗读,但声音可以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 生分角色朗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认识了这位老大臣了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这位称职、诚实、善良的老大臣原来也是个自私、虚伪、不称职的人。师:那么其他的大臣呢?从哪一段最集中的反映出来? 生:其他官员一样。从22、28段看出。(生齐读。)⑸师:至于老百姓呢? 生:在32段。(齐读)
师:刚才我们因一个“骗”字引出那么多的人物,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能否用两个字概括? 生: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 ——再读思考,揭示主题:
⑴师: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谎言总会被揭穿,是谁第一个勇敢地说出了真相? 生:小孩子。(板书)
⑵师: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官员、百姓都不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1: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也怕丢了王位。生2:官员: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生3:老百姓:怕人嘲笑愚蠢;怕招杀身之祸。⑶师: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生:因为小孩子单纯,天真活泼,不懂得人情世故,无所顾忌,无私无畏。
师: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被小孩子捅破了。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恰恰是这犹如一把利剑的真话戳穿了这个很简单的骗局。师:只有孩子说出了真话,“天真的声音”给我们什么启示? ——想象讨论:
师: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么样做? 师: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说真话的问题,可以举例说明。——人生寄语
师: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作业布置:请发挥自己的想象,以《游行结束以后》为题写一个续篇。
【第一次试教后研讨】
同事研讨、指教者反思:
这篇课文在新、旧教材中都有,是一篇老课文了,但它又是一篇典型的童话故事,所以我们根据童话的特点,以情节、人物、主题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童话主旨、想象的写法的理解为教学难点,进而以童话故事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研读课文,品析人物。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夸张的写法以及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来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师生互动;再读思考,揭示主题。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最后想象训练。整个课堂很是热闹,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充分调动。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学生都能熟练的找到,准确的给予回答,也点到了主题。
但沉静下来一想,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童话,对于故事情节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这样的课堂效果不足为奇。安徒生的童话,不但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大人看的。如果这篇童话就这样上下去,显然是脱离了我们新课标教学的主旨,没有任何新意可言,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之后,依然停留在人物认识的水平,即使点到主题也没有深化到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这节课的热闹只是浮于表面的“繁华”。这节课是没有深度的课,当然也是不成功的课。
我们想,也许我们应该从文中找另一个突破口。从认识人物、情节,体会作品想象夸张的的巧妙运用,深入挖掘作品内在之美,挖掘人性之美,弘扬人性之美。所以我们决定要给这个教案动一个“大手术”,需要重新的设置环节,挖掘教材,深入教材。期望在下一次备课中能把这种美挖掘出来,真切的传播到学生的心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上述教研组研讨评析、各位同事的建议的基础上,指教者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具体的上课实录如下:
【第二次教学设计实录】
——热身互动:记者采访形式
师:你喜欢童话故事吗?你都读过哪些童话?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什么,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师:大家预习过《皇帝的新装》吗?讲讲你了解的内容。生自由讲述
师:快速默读课文,感知情节。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熟悉的情节,比如:什么人干什么 ——赏析细节,品味人性
⑴师:好书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你觉得皇帝的新装“新”在何处? 生1:布料新,因为看不见。
生2:功能新,可以检验不称职和愚蠢,识别人性、揭露社会
⑵师:这件新装真能识别人性吗?让我们来检阅一下吧。仔细品味“看新衣”(5-22)和“穿新衣”(23-32)部分: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 生1:大臣看新衣时的语言动作,可以看出他的虚伪、自欺欺人。师:你能不能展开想象,揣摩一下他具体的动作。生1表演“睁大了眼睛” 生2表演“透过眼镜看(课堂一阵笑声)”
⑶师:从表面看,新装不能检阅不称职和愚蠢,因为大家都没有说真话。但从深层看:能能检阅不称职和愚蠢,它极具讽刺性地揭露了人性的虚伪、自欺欺人。说师:作者对当时的社会持什么态度?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投影背景资料)
生:批判、揭露、讽刺。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正时那个社会的恶习、流毒。师投影写作背景:
师:假话横行的社会还有药可救吗?
生: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然后两个、三个、四个„„很多说了真话,我们相信,只要敢于说真话,真话就由它的立身之所。作者就是用孩子天真的声音传达他内心对真诚、勇敢、无私的呼唤。——拓展延伸
⑴师投影《狂人之细布》
师:这篇文言文和我们课内的外国名著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这篇童话经久不衰的原因是?
生: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现实问题。——折射生活。
师:也就是说安徒生的童话,它不单是给小孩子看的,也是给大人看的。
⑵师:它给我们深刻的启迪。请用“当我们离„„远了,离„„就近了”的句式仿写。生1:当我们离黑暗远了,离光明就近了 生2:当我们离虚伪远了,离真诚就近了 生3:当我们离过去远了,离未来就近了 生4:当我们离痛苦远了,离欢乐就近了 师:让我们把这几句连起来朗读一下。生齐读。——教师寄语
师:北大教授说过:“曹文轩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质量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情趣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安徒生永远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作业布置
师:课外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第二次试教后研讨】
同事研讨、指教者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实践,我们对这节课又作了全新的调整,我们把“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赏析细节,感受想象魅力;领会童话深刻内涵,培养敢说真话品格”作为本课授课的教学目标,并把后两项作为难重点。教学设计也较前一个教案新颖,围绕“新”字展开教学,对学生知道的内容不讲,同时对问题设置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操作后,我们发现是可行的,上出了一些新的意味。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不是盲目的活跃,不是表象的热闹,而是有深度的思考,有趣味的演绎。特别是讲老大臣“看新装”部分,学生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有动情的读,有趣味的演绎人物动作,从而揣摩人物心理,揭示人性丑陋,让课堂层层深入。
不过也出了一些失误,由于是匆忙的赶出的教案,对环节设置不够熟悉,导致课堂教学有脱节之感。背景介绍过于冗长,不利于学生快速接收信息。另外就是延伸部分,我们用了《《狂人之细布》,用意是使学生能在对比中发现社会问题。后来操作后发现,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看懂,另外,它的出示似乎跟前面所提到的“呼唤真话”脱节,放在教学中实在是牵强。我们考虑,是不是该将前面的呼唤真话延伸一下,延伸到现实当中,让学生明白真话存在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我想,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是,在保留原有的说、读、演,感受想象、夸张的艺术魅力的等教学设置外,还要进行课外材料的选择,当然还要加强授课老师对教材教案的熟悉。
在上述教研组研讨评析、各位同事的建议的基础上,指教者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也是团体赛课的最后呈现。具体的上课实录如下:
【第三次教学设计实录】
——热身互动:镜子游戏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我的镜子,现在跟我做动作,记住你是我的镜子,别出错哦!生跟着师做游戏。气氛热烈。
师:生活是一面镜子,童话也是一面镜子,在童话的镜子中,可以反映出很多很多„„ ——导入新课
师:大家读过《皇帝的新装》吗?那么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学生自由讲述。
——赏析细节,品味人性,感受想象魅力
⑴师:看来同学们对这则童话非常熟悉,那么你能从这熟悉的内容中读出新的内容吗? ⑵师:好书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你觉得皇帝的新装“新”在何处? 生1:布料新,因为看不见。
生2:功能新,可以检验不称职和愚蠢,识别人性、揭露社会
⑵师:这件新装真能识别人性吗?揭示人性什么弱点?让我们来检阅一下吧。仔细品味“看新衣”(5-22)和“穿新衣”(23-32)部分: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 生1:大臣看新衣时的语言动作,可以看出他的虚伪、自欺欺人。师:你能不能展开想象,揣摩一下他具体的动作。生1表演“睁大了眼睛” 生2表演“透过眼镜看(课堂一阵笑声)”
——分析社会恶习,明确作品内涵。
⑴师:说假话的只有这几个人物吗?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生:是所有人,从文句“都”的句子可以看出。生: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假话成风、虚伪。师板书:揭示社会
⑵师:对于这样的一个社会,作者持什么态度? 生:批判、揭露、讽刺
师:那么作者当时处在一个怎样的社会?(投影背景资料)⑶师:假话横行的社会还有药可救吗?
生:有药可救。一个孩子说了真话,然后两个、三个、四个„„很多说了真话,我们相信,只要敢于说真话,真话就由它的立身之所。作者就是用孩子天真的声音传达他内心对真诚、勇敢、无私的呼唤。师板书:呼唤真话
⑷师:请用结合课文用“当我们离„„远了,离„„就近了”的句式仿写。生1:当我们离自私远了,离无私就近。生2:当我们离黑暗远了,离光明就近了 生3:当我们离虚伪远了,离真诚就近了 生4:当我们离懦弱远了,离勇敢就近了 用学生的创作成诗,齐诵。——拓展延伸
师投影《南京彭宇案件》
师:童话里有假话,现实生活中一样有假话在上演:2006年11月彭宇在一公交站台将被往来行人撞倒摔成骨折,构成8级伤残的老太送往医院。接下来,事情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告上法庭索赔。如果当时你是唯一一个在场旁观者,你觉得该不该讲真话?你又敢不敢讲真话?
生各抒己见,教师鼓励讲真话,弘扬真理
师:希望同学们都像刚才说的,勇敢地说真话!可见安徒生的童话在今天还是有它积极的意义。安徒生的童话不但给过去的人看,也给今天的人看;不但给孩子看,也给大人。——教师寄语
师:我是想引用北大曹文轩教授的几句话送给大家。“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质量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情趣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安徒生永远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
师:好书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希望我们的同学多读书,读好书!——作业布置
师:课外阅读安徒生的童话,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三、我们的认识
《皇帝的新装》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名篇,学生爱读,也能读懂。因此,在本课中紧扣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从文本的小处着手,发挥想象,希望读出文章的新意。同时也把读出文章的新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学生已知的内容不再重申,对学生没发现“内在”着重引导、体悟。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由此,坚持多留一些时间给没有想出问题的孩子,放慢脚步,慢慢找,慢慢想。老师只作学生的导航者,决不能喧宾夺主。为了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走进文本,读出新意,努力营造课堂情境,用朗读、演绎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学生能读出来的,能找到的,都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学生读不到位的、找不出来的,选择做示范性的朗读和演绎,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情境,从而达到感悟作品内在之美的目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表现相当好,有精确的说,有感情的读,还有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课堂充满生气。而作为一个引导者的教师,虽然紧扣目标完成教学预设,但对文本“挖”得还不够深。由于本文是一片童话,可以结合更多的妙句,让学生再多读一些,多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在朗读中体会想象、体会夸张。在课堂操作中,有些好的句子还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实在可惜。课堂环节过渡,在备课时进行了细致的预设,但在操作中还是出现了失误,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够明确。在朗读的时候没有到位的指导,造成学生在朗读时出现失误。“孩子说了真话,百姓纷纷响应”的这几个句子的语言描写,在磨课的时候,师生互动,教师演绎的是说真话的小孩,全班学生演绎在场的百姓,气氛相当活跃,一次演绎就到位,达到预期效果,但今天课上却出现重复性的错误。除了师生陌生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教师对演绎要求没有明确交代。原本期望能和学生营造窃窃私语的场景,进入情境教学,结果出来的效果是齐声朗读。虽然在反复的指正中,终于达到议论效果进入情境,达到教学目的。但此处的失误,确确实实是一个“硬伤”,造成时间浪费,以致后面环节因为时间缘故不能深入展开。如预先设置的南京彭宇案,原本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展开议论,让学生明白“说真话”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激励学生做一个勇敢、真诚、无私敢说真话的人。从而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大语文教育。但在后来的教学中,都只能匆匆掠过,显得这个环节极为仓促。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触很深,要上好一节课,须做到:
1、教师首先要自己独立钻研教材、教参,吃透文本。
2、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较好的教学过程。
3、教师课堂上要有随机应变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4、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优点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整洁美观的板书,带有鼓励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朝着这些目标去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二篇:《皇帝的新装》评课稿
《皇帝的新装》评课稿 舒娴 10.26日在奉岗中学进行了“借‘文本细读’之力,打造‘长文断’教之效能课堂”的教研活动,听了两位有经验的教师讲同一篇课文《皇帝的新装》。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根据主讲课题“借‘文本细读’之力,打造‘长文断’教之效能课堂”,两位老师都环绕“细读”来进行教学,进行仔细的分析。浦老师从描写手法,总点字词等方面来分析句子,理解人物形象,并通过情感朗读来加深理解透析机位人物。浦老师的朗读,渲染气氛,营造语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学生学习,朗读的兴趣。最后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对文章进行深化,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位老师卓老师也是对文本进行了细读,从处理文本结构上,和浦老师是一样的,都通过一句话概括文本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细读文章上,卓老师是通过品味语言结合背景来进行人物的理解,再结合人物分析社会现象,再结合背景深化主题思想。最后在用文章中小孩的话来进行升华,从而得出老师想要传达的主题,结构严谨清晰。关于文本细读,去年就已听说,但一直没有研究,到底如何进行好文本细读,并且要结合“长文短教”“效能课堂”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今天两位老师的案例是个契机,对我们很有帮助。《皇帝的新装》评课记录
一、主讲人说教学设计: 李婕: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性较强,将本课目标定为评人物、理情节、明主旨。首先,学生速度课文之后,让学生探讨皇帝的形象,之后梳理故事情节时,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这样经过人物评价、情节梳理之后,主旨自然就较为清晰了。亚琴: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要深入文本,从文中找到依据并用自己的词进行概括,重点对文章进行人性化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会更到位。
二、评课 杜娟:李婕老师的声音很好听,课堂上轻轻松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很活跃。亚琴老师在进行主旨理解时,能进行比较阅读,让人眼前一亮。课堂上如一位大师一样,能够驾驭课堂,不慌不忙。小锐:李婕老师思路很清晰,每个环节衔接很紧密,一步一步来。亚琴老师课堂上让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课堂的追问、评价都很有新意,很有针对性。每一个问句都有深意,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索之后对问题的理解又更深一层。“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处理的很好。预设问题时思考很深入。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并吸引学生。冯炜:两位老师让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文章情节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答案也很有创意。如:新衣(皇帝爱新衣——骗子做新衣——大臣看新衣——皇帝穿新衣——游行展新衣),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皇帝受骗——小孩揭骗)。会霞:老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静静地读课文,认真专注地思考课文,有序有效地回答问题,这点值得借鉴。
第三篇:皇帝的新装-评课稿
《皇帝的新装》评课稿
乐清市城东二中语文组
主评 柯建微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林佩莉老师的课进行点评: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来看。林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带领学生从文本的小处着手,发挥想象,读出文章的新意。读出文章的新意是林老师设定的教学重点。因为《皇帝的新装》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名篇,孩子们都听过、也读过。我们的林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很明确地秉承了学生已知的我们不教,学生应该从课堂中收获新的知识与技能,有新的情感体验,林老师在这节课上很明白自己在这一节课上要教什么。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是一座灯塔,为课程地顺利实施指明了方向。
其次,这节课上,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孩子们自己去思考:我能从文中读出什么新意呢?自己去发现: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自己去体会:进入老师设置的相应情境中,发挥想象,体会作品的内涵。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而且参与面也较广。这节课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较浓,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都比较积极,状态很放松,呈现给各位老师许多精彩的发言和演绎:比如,一位同学在说“孩子”留给她的印象是率真,林老师激励性的评价语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力,整个课堂慢慢放开;而留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女同学,她对皇帝“穿上新装后在镜子前忸怩作态”的演绎就很精彩。
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思维的活跃离不开老师的精导妙引。林老师在这节课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到林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说“我们等一等其他的同学”、“一个,两个,三个,很好,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了,”正是由于老师的耐心等待与积极鼓励,学生们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这些都离不开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从导入来看,镜子游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因为是借班上课,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能为教学的顺利推进,并形成教学高潮做铺垫。
果然,在林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们渐入佳境:刚开始的时候课堂还比较沉闷,学生们都很拘谨,当林老师把“老大臣睁大眼睛”这一动作演绎得惟妙惟肖的时候,学生们受到了感染,从此时开始,老师放松了,学生们更放松了,思维越来越活跃。他们发现了课文中的许多新意:衣服的材料是新的,是用空气和谎言编织的;衣服的功能是新的,它能识别人性,揭露社会,呼吁“真话”。这里说明一点,这节课的课堂板书与说课中的板书设计不一样,是因为林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采用了他们提供的词语。这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教学预设,更有许多精彩的生成。我们说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1 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我们强调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
许多同学的到位朗读给课堂气氛注了强心针,欢声笑语中,师生的思想,生生的思想不断碰撞,闪出耀眼的火花,为课堂增色不少。
总之,这节课林老师紧紧围绕《皇帝的新装》的历史意义,以及常读常新的现实意义,内容集中,环环相扣,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以上这些都是这堂课的亮点。
当然,课堂教学在追求完美中总是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林佩莉老师的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精致之处,比较明显的不足就是在教学环节过渡的处理上,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够明确。学生在朗读“骗子在讲述新衣的优点”时,有三个同学是很投入地读了,而老师不到位的评价造成了学生的不知所措,老师到底想让我们读出什么来,因为没引导好,课堂一度出现了冷场;当“孩子说了真话,百姓纷纷响应”的这几句语言描写,由于老师没交代清楚,到底要怎样读,学生们采用齐读的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于补充材料“南京彭宇案”,我们团队当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童话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童话折射的不仅是19世纪丹麦丑恶的社会现状,它同样能折射出当今社会中不尽人意之处,最终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大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林老师在这节课上的亮点是有目共睹的,也不乏遗憾之处。林老师还很年轻,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语文老师,又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比赛,有些紧张是难免的,有些遗憾更不足为奇,通过这样的锻炼,林老师一定能成长的更快,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意见,帮助她成长,也为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在这次磨课过程中有这样的困惑:对于这样的名著名篇,课堂精品也有很多,如何出新很难,我们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而不是巨人肩上的侏儒。谢谢各位评委,这就是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几点肤浅见解,谢谢!
2011-12-1 2
第四篇:《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卢传福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7期)。
对《皇帝的新装》的讲析已近尾声。教师印发给学生一个古代故事: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南朝《高僧传(初集)》)
(注释:绩师:纺织师 加意:特别用心地织 恨:不满意,嫌)
参照注释疏通句义后,要求学生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篇文章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皇帝的新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卑劣愚蠢;《狂人之细布》表现了封建社会剥削者爱慕虚荣、贪婪愚蠢的丑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病状。
师:接下来我们比较两篇文章的结构。
生:情节曲折,故事完整,结构紧凑。
生:两篇文章都是以物为线索展开故事,安排结构。
生:两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相似,《皇帝的新装》中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狂人之细布》中的故事,也贯穿一个“骗”字。
师:南朝梁《高僧传》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早一千多年。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类似的故事?
生:两个类似的故事,都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的、政治的现实。
师:这恰恰说明了“生活是与作的源泉”。
[评析] 这个教例美点在于引进了一篇参读资料,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比较的角度是“求同”,比较的重点是题材、主题和结构。
比较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小单元教学”,对于本课教学来讲,它起码有三个优点:
第一,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如此相似的内容觉得十分奇妙,觉得有元限的趣味,增强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学生思考的联系面扩大,思索的层次增加,有助于对课文的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使学生有较为持久的心理亢奋,在反复的比较之中不断延伸着自己的注意力,保持着自己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益增加。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讲,比较阅读教学也具有它独特的意义:
比如,比较阅读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
比如,比较阅读所形成的对比度、新异点,是对学生“注意”的积极强化;
比如,比较阅读教学的普遍的实施,将大面积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操作技能。
„„ 所以,语文的课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多引进一些参读资料。
第五篇:皇帝的新装(推荐)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指屏幕)生(齐):皇帝的新装 师:声音大一点!
生(齐):皇帝的新装(声音明显响亮)师: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 生(齐):童话。
师:大家熟悉吧,这个作者? 生(齐):熟悉。
师:早晨有没有预习这篇文章?预习了,是吧?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生:骗
师:他用一个“骗”字概括这个故事,非常好!生:欺骗 生:愚昧
师:从人物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内容大家都还能读得懂? 生(齐)读得懂。
师:故事的内容、情节大家还能读明白。那么老师要问的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好。
师:打开课本。同学们,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不可能发生。但是你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可信吗? 生(零星回答):不可信
师:有人认为不可信。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大部分):可信的。师:哦,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很可信。那么为什么可信呢?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设置了一个机关,能不能把那句话找出来?
生: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师:哦,他说裁缝说,其实是什么人? 生:骗子
师:哦,是骗子。大家再来把这句话一起来读一下。
【PPT显示】
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齐读)
师:把这一句话画出来。这是一个机关。还有一个条件让这个故事我们读起来很可信。能说说吗?(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小节来读一读。许多年前„„
(生齐读)师:这写了什么啊? 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故事的起因,内容写的什么?
生:在很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他特别喜欢换衣服。师:特别喜欢换衣服,喜欢到什么程度 ? 生:喜欢到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光。师:用了什么写法? 生:用了夸张的写法。
师:用了夸张的写法,很好。我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没有。
师:读书注意语速,语调,轻重音。要注意哪些词语的重音?
生:不惜,所有,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是。师:好,一起来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节)
师: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起来读一下。(师领着学生读,读出夸张的味道。)
【PPT显示】
皇帝:酷爱新衣,几近疯狂。
师:有了这两个条件,使故事的展开引人入胜。哪一部分,让一个个的人物纷纷登场,原形毕露的呢?好,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8—22小节,把节次画出来,好,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示个别同学放声读。)师:读完了吗?让我们来演习一下,同桌之间合作,第一个出场的是老大臣,一个读老大臣心里想的,一个读老大臣嘴里说的,老师读旁白。看PPT。
【PPT显示】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得花纹!多么美得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师:他们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吗? 生:没有。
师:第一个男生读得稍微快了点。“愿上帝可怜我吧!”它用什么句子? 生:感叹句。
师:难道„„难道„„ 生:反问。
师:在问谁?问自己。如果改为陈述句,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还要注意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生:决不能„„
师:好,在说的时候注意反复,这个时候老大臣心理是怎样的? 生:不安,恐惧,害怕。师:内心很忐忑,他看不见这布料。再来一组读一下。读心里想的时候把声音压低一点,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读“不成”的时候要显得果断些。
(师生二次合作朗读。)
师:第二个男生读得比第一个男生好一点,第一个男生稍微快了一点。老大臣内心的那种不安,恐惧,他说话时用言不由衷的赞美来掩饰。在皇帝的眼里是个怎样的老大臣?
生(快速地):诚实。
师:回到文本,从文章中找找看,圈画出来。生:善良的,诚实的,理智的,称职的。师:怎样地称职? 生:谁都不及他称职。
师:在皇帝眼里谁都不及他称职。但这样的老大臣他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 生:不一样。
师:第二位官员,哪一组愿意读?女生读,女生没有男生积极哦。看PPT。
【PPT显示】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女生和老师合作朗读。)
师:“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能不能换成这个官员直接说?他直接说怎么说,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我们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第一个问题,这位官员在现场直接说会怎么说?看文本。生:这个布料非常美妙,花纹很巧妙„„
生:花纹很巧妙,颜色很漂亮,我感到非常满意。
师: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把这种夸奖的意味整浓一点?好,这位男生。生:哦,这些美丽的色彩,这些巧妙的花纹真是太美丽,我无法再对它有一丝半点的挑剔。师:依靠文本,他又作了一些想象。如果模仿前面老大臣的话,多么„„多么,怎么说?
生:多么美丽的色彩,多么巧妙的花纹,我感到很满意
师:再说一遍(生齐说)。再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你来说说看,你也当一回皇帝。
(学生答不出。)
师:想象一下,作为皇帝大家说说应该怎么问? 生:爱卿„„
师:这位同学还是有王者风范的哦。称呼很准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一起来问一下。
生(笑着,齐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
师:“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同学们,这个大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怎样的一个大臣? 生:诚实。
师:皇帝眼里仍然是一个诚实的大臣。皇帝亲自上场了。看PPT,哪组同学再来读读看?
【PPT显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
师:第一,读心里想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难道„„难道„„”这样的反问语气,还要注意哪个词语?对,这可“骇人听闻”了,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内心怎么样啊?对,非常惊讶,非常害怕,窘迫。看他说出来的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师:皇帝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仍然是不一样的。他挑选了一群大臣。看PPT,黑字部分老师读,红字同学读。
【PPT显示】 跟着他来的全体官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红色)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些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红色)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说不出的快乐。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在皇帝面前极力地赞美他,他们向皇帝建议,这个建议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个建议的话就是体现出那些人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师:怎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是都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吗? 生:他们都是比较偏向皇帝,在拍皇帝的马屁,想要皇帝开心。师:哦,对皇帝阿谀逢迎。那位男生还有补充? 生: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师:这两位同学讲了两个理由:对皇帝阿谀奉承,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我们把下面一句再来读一下。三个感叹句(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一,二!
(生齐读,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皇帝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穿着并没有、并不存在的衣服举行大典。那么,老百姓们又是怎么说的呢?看PPT,先想象一下,这些老百姓看到皇帝的时候会怎么想?直接用第一人称把想法说出来。
【PPT显示】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生:皇帝没穿衣服,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我是个愚蠢的人吗?我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师:他这样想对不对,符不符合前面的情节?是的,和前文是呼应的,这位同学读进去了。看PPT。哪位同学们用常州话把这一段读一读?我们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但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能忘却哦。
(迟疑一段时间,有一生读。生笑,一生读。)师:还不错,这位同学能用家乡话说出来。你想,老百姓在街上七嘴八舌的。“乖乖„„”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来想一想,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啊?
生: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师:有一个成语叫? 生:口是心非。
师:他们首先欺骗的是谁? 生:自己。师:然后再欺骗? 生:皇帝,他人
师:这叫?对,自欺自人。同学们看看这些人,他们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嘴里说的话呢? 生:也是一致的。
师:人物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除了遣词造句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一致的。这就是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特点。你看看那么多人如此的相似,不同的人又使人物丰富,这体现了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之外的第二个特点:丰富性。大家说说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点?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PPT显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在谎言面前心照不宣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干嘛?对,只能撒谎。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啊? 生:不是
师:是什么出了问题? 生:集体。
师:哦,是集体,是这个社会。对,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PPT显示】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放开声音来再来读一遍。(生读)这些人说话在文字上有些差别外,内容上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说是人物的统一性,那么多的人在统一中又强调丰富,是谁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上演了这样一个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这样的一个闹剧的呢? 生:骗子
师:对骗子这样的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PPT。
【PPT显示】
骗子、小丑、傻瓜„„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作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任何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董小英《叙述学》
师:这段话虽然理性了些,可是能让我们认识我们读到的童话中的这一类人物,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讲,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PPT显示】
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 是的,小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PPT显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师:我请同学把这种“叫出来”的感觉读出来。(一生读)有点意思,你说说为什么是叫出来的呢?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师:小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看到的说出来了。和大人不一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一个小孩子说?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
师:哦,她讲了,成人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第二个,小孩子也与成人形成了? 生:对比。
师: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我们来看一个成人的自省,读一读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信》。他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师:这是一个父亲的反省,儿童在他的眼里是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儿女》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师:这样一个成人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有的哲人这样说,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PPT显示】 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看PPT。
【PPT显示】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师:这位小朋友看好文本,你手一直在弄笔,所以你没有注意这个文本到底是怎么回事。嗯,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为什么说完第一句话后要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呢?人物的内心有没有波澜,他说完第一句后,人物内心是怎样的?对,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师:你看,人物内心通过语言表现出了波澜,在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文字的内部。你看,老百姓一觉醒,就形成了汪洋大海,皇帝老儿怎么样啊?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PPT显示】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给自己留点面子。
师: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还有吗?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同学们,这个童话的主题,作者是一步一步把它推向了深刻。你说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是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啦?(生:不是)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这个童话深刻之所在。那么同学再来思考,标题起什么作用? 生:讽刺。
生: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现在再读读,的确是有讽刺的意味。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看PPT。
【PPT显示】
皇帝的新装,象征着华丽的外表。外表再华丽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虚伪与丑陋,更何况是一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呢?就是有,这新装,也只不过是肮脏灵魂、异化社会的遮羞布罢了。
师:继续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生齐说:没有)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 生:这是童话,不真实
师:是虚构的,是想象中的虚构,不真实的就没有时间和地点吗?
生: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就是这个故事不是一时一地的,可能在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再来思考一下,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生:因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类人
师:很好,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们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课文学完了,老师问一下: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师:同学们,我们正在走向成人的路上,保持童年时的真实和纯洁吧,我们也用我们这双慧眼去认识、发现这个社会,让我们健康成长!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PPT显示】 发挥你的想象,用下面的三个成语写一段富有故事性的话: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