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声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声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
洪泽县第二中学 蒋正中(223100)
【摘要】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利用声乐提高全民族音乐素养,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声乐文化,将中国的声乐推向世界,本文通过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的回顾和总结,说明了声乐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本人对声乐的教学实践及理解,以声乐的广泛性、社会性为视角,初步分析了国内声乐教育的现状,突出问题是重声乐技术而轻音乐文化,并分析问题的根源。文章以声乐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文化这一声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线索,论证了专业技术与音乐文化相依相伴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根据自己的声乐教学思想,总结一些经验,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音乐 文化 声乐技术 声乐教育
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
20世纪初,一批由国外回归的学子,进行最初的音乐教育。萧友梅等老一代音乐家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主张变革,他们大多有着相当的传统文化积累,这使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成为新音乐文化的奠基人。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最初的声乐教育雏形,而比较正规的声乐教育是逐步发展为音乐专科学校进行的,承袭西方声乐教学的模式,一对一教学,采用西洋传统的声乐发声技法和教材,同时配备相应的音乐基础共同课。由此西方声乐艺术被中国人所接受,培养了人们对唱歌全心的听觉、审美艺术品位,了解了“歌剧”、“咏叹调”等西方声乐文献。老一代歌唱家周淑安、俞宜萱、周小燕、张权,她们早年从国外学成回来,除了积极介绍西洋声乐精品外,都有开发民族音乐文化报效祖国的觉悟,她们首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绣荷包》等一批民歌,用西洋发声方法与民歌的发音、吐字、韵味完美的结合,赋予民歌新的生命,令人百听不厌,使后人深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受启发,30年代相继出现的作曲家黄自、赵元任和冼星海、聂耳等,以中国传统诗词为歌词,或者以那个时代为题材创作歌曲,在民族曲调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声乐作品,开创了中国声乐艺术歌曲的先河,这个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二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家、教育家,是我国声乐教育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声乐教育的面逐步扩大,成为人人参与的事业,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激发着人的斗志和民族凝聚力,产生了《歌唱祖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优秀合唱歌曲,但因这个时期国际音乐信息封闭,这个从西方传入的艺术品种还很不成熟,没有取得声乐界在学术上的统一认知,出现民洋之争以及对西洋唱法的不同说法,所谓意大利、俄罗斯学派,靠前、靠后唱法,林俊卿发声机理等理论,各家各派各执一端。声乐技法的混乱,阻碍着声乐文化的系统学习,使声乐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地。在长期的民洋和各学派的争论中,声乐教育家们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不足,相互借鉴,苦苦地探索。
文革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世界级顶尖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如:帕瓦罗蒂、多明戈、阿美玲、基诺贝基、雷美尼等多次来中国表演和举办声乐讲座,为中国声乐艺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时,世界声乐发展的成果得到中国声乐教育家的认同,声乐技法的规律性真理,使多年的争论达成共识,声乐教育首先是专业院校在教法、教材、理论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而辐射到师范和社会的声乐教育。我国声乐教育一代宗师沈湘是当时著名的声乐大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师,人们尊他为;0aster,他和京戏大师陈大户研究和比较美声和京戏,探索这两种唱法相互借鉴的可能,为挖掘民族、民洋融合清除了心理障碍,在中华母语文化的厚土上产生出来的声乐艺术在人民中具有深厚的根基,是声乐教育的社会基础。文革后,声乐教育不断发展,西洋传统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被民族声乐教学广为接受,涌现了彭丽嫒、宋祖英、关牧村、殷秀梅等一批声乐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中国声乐作品。(《中国音乐教育》99、3、李泉《中国音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从以上可以看出,声乐作为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艺术形式,它从一开始到各个进程无不与中华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意蕴紧密相连,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声乐教育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近十年来,科学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跨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对未来的音乐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声乐教育如何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的需要。我认为:首先,人们的欣赏水平普遍提高,对声乐艺术的心理需要也日益俱增,声乐演唱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其次;学习声乐的人员越来越多,对于演员个人来说竞争力越来越大。因此,演员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单纯的演唱技能训练,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艺术修养、音乐创造才能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从历届中国青年歌手大赛尤其是近两届的歌手大赛中可以看出:对声乐演员文化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能进到最后一轮决赛的选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手在声乐技巧上的差别甚微,真正比的其实是演员的文化底蕴。因此看来,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声乐演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再次,中国声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参加的世界级声乐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由此,在国际声乐大赛中,一个声乐演员就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她)的演唱技巧、文化素养、谈吐打扮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文明。那么,培养学术兼备的双类型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就落在了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身上。
重技术、轻文化的根源:
1、艺术高考制度对声乐的冲击。
2、人们对声乐片面的理解和的盲目追求;
3、声乐教师队伍的杂乱性;
4、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及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
本人从事教声乐教育已近二十年,在此年间,亲自为社会输送一届届声乐学子。但从每年声乐招生考试中看到:专业技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专业考试仅限于准备好的歌曲),承认学生现有的程度,忽视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可塑性。“一曲定终身”已成为近期专业高考的主要录取方法。而入学后的学习更是不理想,声乐专业学生看中嗓音、技术和感性的东西,忽视理性的东西,致使专业素质难以达到理想的规格。学生中没有嗓子的同学被放弃,嗓音条件好的则与教师一道苦苦探索发声原理、生理、机理的奥秘。探索“成材捷径”,迟迟不能进入声乐文化的学习轨道,更不能进入实质上的提升阶段。由于文化水准达不到应有的规格,直接表现在教材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上。例如;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中国教材的选用规格、难度、时期,西洋作品的选用在音乐学院处于成熟的阶段,但其中问题颇多:不懂词义,不知风格,象鹦鹉学舌一样,追求技术,强调个性,实际上是助长的随意性,与音乐教育规律相悖的技术训练,最终也得不到技术,而这些人散落在社会上大多成为音乐教师,对声乐的误解必然会渗透给社会的不同层面,使声乐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技能教育(社会上众多的声乐学习班几乎清一色是为技术的),并辐射到中小学生的歌唱启蒙教育,其影响是切实和深远的。
解决重技术、轻文化问题的方法:
那么,怎样解决目前这种现状,让声乐教学提高一个台阶呢?以下谈谈本人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供参考:
一、加强声乐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著名的沈湘教授除了通古博今深晓艺无止境,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他从不排斥其他流派、学派及同行和其他声乐艺术形式,而是吸取一切精华,营养自身,再用于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个人专业学术研究的强大实力。教学中不断深化,达到“大师”的境界。使学生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在声乐教育进程中发挥着带头人的作用。我认为:好的声乐老师的评估应包括;文化、文献、技能、教学四方面。而社会上只论歌唱技术,忽视其他方面的招聘声乐老师的方法,却让人不解;笔者曾参加过一所学校的声乐教师招聘,整个招聘不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文学修养、讲解口才、思维能力,更没有上课试讲等方面的考试,只以一首歌曲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演唱的成败论高低。至此,有人在现场提问;这是招聘声乐教师还是招聘声乐演员?回答的也冠冕堂皇:一个声乐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艺术家!场外更多的人则认为:具备艺术家的演唱功底只是一个方面,而注重综合水平、素质的要求才应是对一个声乐老师的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在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中,才能产生一流的教学效果。
二、让文学与技术双轨并行。
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声乐不仅仅是艺术,而是文化!声乐教育基本是声音技术和声乐文献处理与表现两大方面。我也在实践中深感声乐基础技能训练处处与人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
文化底蕴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内涵、品位,决定人的审美要求,对声音技能审美则反映在音乐听觉上。比如:基本发声要素声音的品质、音色的调整、音量的控制、力度的对比。声音激起方式对声音品质的制约等等。文化素养不同对这些似乎是纯技术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同时会在声音的训练中用听觉不断左右,调整着自身的技术尺度。比如:旋律趋势、乐句的语气、音乐发展的逻辑等等。文化无不深深直根于声乐技能的发展之中,引导着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在音乐作品中就更没有与文化脱离的技术。声乐固然有其“纯”的一面(技能技巧),但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技术训练从一开始就与文化相依相伴,这其中的道理是科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同时被历史反复证明;至今古老的声乐美学原则;“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还为世人所知。
三、更新教育观念,为声乐学子理顺思想,树立正确人生观。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首先,教师自身的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常言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激励学生意志坚强,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不论贫富优差,一视同仁,让更多的人走更加正确的道路。不断扩大我国声乐人才市场,逐渐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在这里所要批判的是:有的教师以赚钱为目的,看不起农村或家境贫寒或起步较晚的学生。更有甚者:曾一位“好心”的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千万别再费心去教那些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学生,这等于是白费劲!音乐是上层建筑,不是穷人的孩子所能及的、、、、、、”我顿惊于心!这种思想,这种做人的行为方式哪应是一个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这种语言如流传到学生中间,将会扼杀多少求知的心灵!会给社会带来多少人才和文化技术上的损失!每当遇到因贫困而放弃求学念头的学生时,我都会尽其所能的去帮他,讲述我国从古到今有多少贫苦、落魄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成功事例,教育学生向前人看齐,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一个身怀高超声乐技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人,定会被社会所认可!目前,大多声乐老师不注重学生文化和做人修养方面的培养,从而造成他(她)们思想观念的偏离:虚荣、懒惰、追求时髦的穿戴打扮、崇尚物质生活!更让本来就存在着一些旧观念的人对这个专业的更加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轻视!由此看来,人的素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
四、声乐教师在课堂中的正确引导及具体方法: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具体的环节。大的环境要靠小环境支撑,声乐课堂把握不好,国家再提倡什么也是一句空话,一个空架子而已!“万条江河,汇聚大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滴滴,层层渗透,教师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实际操作者。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方法如下:
1、帮助学生分析歌词的意义,弄清作者的思想、时代背景及人物的心理特点。
2、引导学生多读古今诗词,尝试艺术歌曲。如;《阳关三叠》、《枫桥夜泊》、《沁园春雪》等曲目。并鼓励学生接触中外歌剧作品。
3、注重诗词与音乐的配合及作品情感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唱出个人的特色。
5、从“读”歌开始,帮助学生走出“唱”歌的困境,把“说”歌放在演唱的第一位。可采用小组课、个人课、大课形式,有机结合当前学生的文化基础及性格特点,开展畅所欲言的集体课、生动活泼的小组课、动静结合的个人课。鼓励学生多讲、多唱、多接触新作品、多交流艺术思想,同时教给学生总结艺术交流的方法,做随堂笔记,并从交流中多体验、多思考、多创新。
例:我在教授声乐曲《春晓》时: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1、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统称艺术歌曲。特点是:歌词大多采用著名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选自《中国音乐教育》2001、7、缪丽君《音乐与诗歌》)。
2、启发学生深读诗句,用心体会,小声哼唱,并结合教师范唱或通过欣赏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加深对原作品的理解。
3、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歌曲的基本情绪。最后结论如下:此曲抒情优美、恬静婉转,略有感慨感伤,钢琴伴奏渲染了诗意的氛围、歌曲的意境很美。词与曲的结合特点;旋律流畅好唱,与诗句结合自然贴切。节奏平稳,速度徐缓,力度在中弱与很弱之间,旋律委婉质朴、柔美。前半部分带有喜晴的感觉,后半部分反复咏唱最后两句诗,在音区力度上做变化,把诗人为花木担忧、感慨的心情表现出来了。采用小调式,营造了一种非常宁静,非常美好的感觉。
4、用自己的语言、现代白话文写出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同时进行二度创作。让有美术才能的学生根据大家的意愿,描一幅《春晓》简笔画。可谓是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细心揣摩,领略词曲结合所表达的诗意,并大胆地表现出来。
带着以上对这首声乐曲的理解,声乐技巧会自然得到提升,学生也不会出现唱字、唱音却不唱“情”的情况了。
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表现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征博采的学科品格,才使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美的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听觉来源于人的文化素养所给予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为鉴别音乐与声音品质的听觉意识。音乐听觉的审美标准依赖于作品,声乐作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声乐作品的歌词、剧本本身就是诗和文学剧作的力作,是文学精品用音乐形式的再现。提高自身文学价值,同时又为学习者开辟了文化学习的另一途径,从这一角度来说,声乐艺术比其他音乐形式更具鲜明的文化特点。所以,基础声乐教育则将声音与艺术的教学集于声乐教师一身。
“纯”技术依赖于音乐和文化的营养,歌声技艺随着歌曲的积累逐步发展,而歌曲积累是文化积淀的过程。
然而,这种系统的声乐教育并不是单个人的力量所能及的,它需要国家的提倡、社会的支持、人们的理解、教育者的指引、受教者的汲取、全民族的共同团结和长期的艰苦奋斗及日新月异的创新。也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去创造技术,让技术处处体现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声乐这朵艺术的奇葩才会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姿![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李泉中国音乐编辑部出版社99、3p38 2:《中国音乐教育》缪丽君人民音乐出版杜2001、7p23
第二篇: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
浙江省奉化中学吴碧芳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意识”一项目标要求以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外,还得加强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只有熟悉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标准》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八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单元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
2003年秋季开始推广使用的人教社新SEFC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该教材涉及的话题众多,对文化内涵的覆盖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名胜古迹等等。许多课文充满跨文化交际信息。教师可结合课文,更新观念,将文化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任一个环节: warming up,1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integrating skills甚至grammar 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 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大舞台、主阵地;同时把握好文化渗透的度,坚持实用性,切忌泛,太多太广学生不易接受; 运用多种途径,与教材同步,有系统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讲英语国家。
词汇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透过它,我们便可窥见一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在新SEFC1A Unit 1 Friends的Language study中有一句:Many people keep dogs as pets because dogs are regarded as loyal friends to people.此句中提到养狗当宠物,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那是西方人的行为。在英语词汇中更可见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青睐。如:lucky dog(幸运的人),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国人现有玩宠物,但以前大多养狗为看门,故受到的待遇就不如“洋狗”,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再看SEFC 1B Unit 13的Speaking中:Dr.Yang: Was the peach ripe or green? You ought to be careful with fruit.此句中green不表示绿色,而是未成熟之意。在此,教师可渗透几个常用英汉色彩词的含义。如:中国的红茶,英语black tea, 而非red tea。红糖是brown sugar, 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鸡肉和鱼肉。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报道,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因为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比喻为大而无用的东西。
语法及习语渗透 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由于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习惯和习语。先看99年上海的一道高考题:
――You’ve won the football game.Congratulations!---.A.It’s nice of you to say soB.We’re really lucky
C.No one else could do itD.Oh, not really
按照中国人的交际风格,谦逊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总是喜欢贬低自己或是对事情予以,要不然会被认为狂妄。而西方人喜欢说话直截了当,他们相信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所以碰到别人称赞表扬自己时,只要表示谢意就是礼貌,故此题答案A。又如:1B Unit 15 The Necklace Reading中Jeanne:(Looking at the other woman)I’m sorry, but I don’t think I know you.汉语说:“我想我不认识你。”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 know you.”而不能说:“I think I don’t know you.”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baske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场蓝球赛,是吗?)如果赢,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 , 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
“No , we did.”(不,我们赢了。)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阅读积累,拓展视野 阅读教学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恰恰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新教材每个单元就一个话题至少有两到三篇的阅读文章,里面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些阅读课文本身就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不仅要要求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学习SEFC Book 1B Unit 14 Festivals的阅读课文时,其中谈到宽扎节的由来时,教师可适当插入美国的黑奴历史,推荐学生去阅读英文简写本《根》一书。此外,教师在完成单元阅读教学任务外,还可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选择与单元话题相关的难易相当的阅读材料作为泛读,通过阅读来拓宽文化知识。如新教材有不少单元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话题,由于学生对文学一般都比较感兴趣,故教师可因势利导,适时地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入一些英文名家名作,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2.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课外英语学习环境,拓宽文化习得渠道
高中学生处于成长的旺盛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堂的文化渗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扩展文化教学渠道,引导学生学好异国文化,促进交际。
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学英语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是让学生沉浸与语言情景中。作为英语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语言的条件。学校里碰到学生问一句:“How are you?” 开始学生会用教材中学过的 “I’m fine.Thank you/ Fine, Thanks.来答。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还可用: “I’m OK.” “I’m all right.” “I’m not very well.” “I feel terrible.”“I’m ill.”等。又如在分发作业时,教师可故意说“Here you go!”(你自己来拿)代之以 “Here you are!”还有象 “No way!(没门)” “ I did it./ Got 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Told you that so.(早就告诉过你)”“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 “You can make it.(你能行)”等常用的而没有在教材里出现的口语教师要经常性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说,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结合多媒体,丰富渗透途径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具体、丰富的姿彩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如:在学完SEFC Book 2B Unit 12 Jules Verne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一文后,让学生观看《海底两万里》原版影片,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促进了英语学习。我们学校高二
年级每周一次播放“空中英语”录象,其新颖、地道、时尚的语言材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布置研究性任务,合作学习,体验异国文化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Learn by doing.” 在做中学。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适时地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外国文化。如在学完1B Unit 18 New Zealand之后,要求学生以4、5个人为一组,用英语设计一份新西兰7日游的海报。要能体现新西兰的主要特征和文化气息。在完成此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西兰的了解,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促进了同学友谊和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
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持之以恒,要把握文化渗透的时机和度。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要求教师有教高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吸取营养,补充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英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部门2003年7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英语》(高
一、高二)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渗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意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意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讲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
因此,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根据这一新的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把握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而完全地获得英语知识和交际英语能力。
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方护士”称为Secretary Li,Nurse F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所以,我让学生叫我Miss Yuan.2.感谢和答谢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用来表示感谢,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时,老师要谢谢学生,在通电话结束时,双方会互相说“谢谢”。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
4.饮食
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0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这主要涉及到动植物名称、颜色等。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美国家,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就意味着“死亡”、“疾病”。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许多表示颜色的单词也可以是姓,如:表示W hite怀特(白色)、布朗Brown(棕色)、格林Green(绿色),还有习语也与颜色有关: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a white man(忠实可靠的)、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
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take horse吹牛
a lion on the way拦路虎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6.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非言语性交际手段,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可谓口头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常见的有:
1,耸肩,双臂下垂,手心向外-表示不知道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2,朝对方张开手臂-表示欢迎
3,高举双手或伸出一手,食指和中指张成开“V ”形-表示胜利。
4,握拳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
5,大拇指与食指组成圆,其余三指伸直-表示满意。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语言,肯定对学生理解、习得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宗教知识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所以在学英语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在交际或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见到the End of the World,我们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基督教中,人们却认为是伸张正义的时刻。所以,当西方人说“the End of the World”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8.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 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目前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材料中含有纯真的、地道的英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相当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渗透,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在日常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渗透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牛津版的7A,里面涉及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多,这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第五篇:声乐教学[推荐]
一、基本框架
本教材由“基础理论(上)”、“基础理论(下)”、“声乐练声习题”、“教学曲目
(一)”、“教学曲目
(二)”、拓宽曲目六部分组成。
基础理论(上)包括:
第一章 声乐从学者应具备的条件
第二章 歌唱者的乐器
第三章 歌唱的呼吸
第四章 歌唱者呼吸的类型
第五章 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
第六章 歌唱时的姿态
第七章 人声的分类及特征
第八章 确定声部的依据
第九章 声区的问题
第十章 训练声区的步骤。
基础理论(下)包括:
第十一章 歌唱的语言及咬字吐字,第十二章 常见的音乐术语及表情记号,第十三章 声乐作品的伴奏,第十四章 风格问题,第十五章 乐感问题,第十六章 节奏感问题,第十七章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声乐练声习题,教学曲目
(一),教学曲目
(二)拓宽曲目
二、基本脉络
第一章 从学者应具备的条件部分讲述了声乐学习者必须懂得声音、语言、听觉,必须懂得生理学,物理学,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声乐从学者应具备的条件。掌握:声乐学习中的知识点1.声音2.语言3.听觉4.生理学5.物理学6.声学等。重点要求理解:1.声音先天条件的重要性.2.艺术的想象力、表现力、判断力、语言的能力、分析的能力.3.听觉训练与声乐学习的重要性.第二章 歌唱者的乐器部分讲了声音发音的三个要素:1.呼吸器官__动力2.发声器官__振动体 3.共鸣器官__共鸣体,要求学生基本上掌握:1.呼吸器官: 鼻、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2.发声器官:声带、构成喉的主要软骨3.共鸣器官:胸腔、口腔、喉咽腔、喉腔、鼻腔、头腔4.吐字器官:唇、齿、舌、牙、喉。重点的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四类歌唱器官的统一协调运用.第三章 歌唱的呼吸讲解了1.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2.胸扩的方法就是呼吸的方法,讲就呼吸的支持感和支点,要求学生了解1.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2.明白歌唱时呼吸的状态,掌握 1.胸廓扩大,膈肌活动度增大,腰部,腹部膨胀,2.支持感,支持点,重点理解:1.胸扩 2.支点问题。
第四章 歌唱者呼吸的类型需要搞清歌唱呼吸的类型:1.上胸式呼吸2.腹式呼吸3.胸腹式联合呼吸懂得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呼吸方法。重点理解1.胸腹式联合呼吸: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和2.气吸的控制
第五章 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需掌握1.喉头位置2.打开喉咙了解 1.喉头放在什么位置才算正确?2.打开喉咙主要是指正确的发音共鸣通道。掌握 1.喉头的位置及歌唱发音时活动的状态2.呼吸的深浅以及共鸣的调节对音色的影响,3.不正确的发音所产生的不良声音及病便。重点理解1.正确的发音方法:“呵欠状”,鼻腔开放,口盖成拱形,舌根放松,放平等。2.发声部位协调统一,科学用声,不挤,压,扁,发空,发闷,“打摆子”。
第六章 歌唱时的姿态,正确的歌唱姿态对唱好歌是很重要的,搞清什么是正确的良好的歌唱姿态。重点从审美的观点去理解端庄,大方,朴实,自如,身体挺拔,不僵硬,腰部稳定,面部肌肉松弛,表情自然,双眼平视,下颌内收,肩向后肩,不夹肩缩脖,喉头放松的正确的歌唱姿态。
第七章 讲解了人声的分类及特征分为三种男声分类,女声分类,声部特征要求知道不同声部的音域,知道各类声音的特征。掌握人的不同生理条件下的不同的声音,重点理解1.重点掌握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女中音的音域和特征。2.重点掌握男中音,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抒情兼戏剧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的音域和特征。
第八章 重点介绍了确定声部的依据。
第九章 讲了声区的问题,声区分为:头声 中声胸声三种 要求学生1.知道不同声区的分划。2.知道各类声音声区的特征掌握不同声部的换声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头声,胸声,第十章 讲述训练声区的步骤,训练声区的步骤分为:自然声区,中声区,换声区,高声区四个方面要求学生掌握1.不同声区音色特征.2.知道训练的方法,了解不同声区的音色,2 重点理解高声区训练的四点要求掌握如何大开喉咙重点掌握中声区的训练方法,和换声点的训练方法等.第二部分 学习思路和方法
(一)学习思路
1.理清学习该门课程的基本思路。
2.理清课程主教材的基本脉络。
3.掌握课程主教材的基本框架。
4.抓住重点和难点攻破疑点。
5.完成声乐课程计划的练习曲和乐曲。
6.掌握学习“声乐基础”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方法。
(二)学习方法
1.通读和感悟文字主教材,视听DVD教学光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声乐练声曲,通过教学曲目
(一),(二)和拓宽曲目训练声音,分析声乐作品,在审美的原则上提高演唱水平。
2.在通读和感悟文字主教材的基础上,收视录像教材和IP课件,解决自己在声乐学习上的难点和疑点,完成教材中艺术歌曲作品。
3.重点选读文字主教材涉及的作品、文章、著作,参观有关展览,观摩音乐会,歌剧,戏剧,影视剧等。
4.到音乐厅去,到广阔的社会艺术活动中去,接触、了解和感知声乐艺术,吸收不同音乐各自独具特点的素养,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刻苦练习积累完成大量声乐曲目。
5.及时完成课程计划及形成性考核安排的作业和考试任务。
第三部分 多种媒体条件下的“声乐基础”学习
(一)本课程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的关系
本课程文字教材是学习的最主要的媒体。教材又分为文字主教材部分和声乐曲目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依据,也提倡适合学生的拓宽曲目,音像教材主要是发挥其形象性和感受力强的特点,针对本门课程特点,将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歌曲形象逼真、可视可感地传授给学生。在主要内容串讲的基础上,要将本课程的脉络、框架、重点、难点、疑点、学习思路以及复习考试的方法等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结合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学习。
(二)本课程文字教材与课件及网络学习辅导的关系
IP课件和网络学习辅导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IP课件要将主讲教师的讲授配之以形象性、可视性的画面并通过计算机传授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将教师的讲课内容下载,在一种融声音、形象和文本于一体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学习辅导通过实时和非实时的网上传授,使学生得到远距离的辅导和答疑解难,实现师生间的异地交流、反馈和互动,实现高效率的新型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 教学曲目要点分析
曲 目:
1、《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2、《我爱你,中国》
3、《铁蹄下的歌女》
4、《码头工人歌》
5、《黄河颂》
6、《黄水谣》
7、《噶达梅林
8、《天下黄河十八弯》
9、《思乡曲》
10、《唱支山歌给党听》
11、《玫瑰三愿》
12、《送我一朵玫瑰花》
13、《想亲娘》
14、《渔光曲》
15、《小河淌水》
16、《岁月悠悠》
17、《我和我的祖国》
18、《梧桐树》
19、《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0、《教我如何不想她》
21、《大海啊故乡》
22、《曲蔓地 》
23、《我的祖国妈妈》
24、《祖国慈祥的母亲》
25、《好久没到这方来》
作品之一《黄水谣》分析
《黄水谣》是冼星海同志1939年春所写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独唱曲。这个大合唱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伟大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它对于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神圣事业,起着重大的鼓舞作用。
1、这是一首曲调流畅、音域比较宽广、旋律进行缓慢,带叙述的抒情性歌谣曲。
2、全曲分三段:从开始到“男女老少喜洋洋”为第一段,描写敌人入侵前河东人民美好的生活景象。第二段从“自从鬼子来”到“回不了家乡”,描述敌人入侵后人民的灾难。最后为第三段,音乐上重复第一段开始的旋律,黄水依旧日夜奔流,但人民的美好生活已遭敌人的破坏,“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只留下一幅凄凉的景象。
3、联系音乐:第一段虽比较明朗,描写了人民和平幸福生活的景象,但旋律缓慢叙述,又使我们听到“呻吟的痛苦”,是人民在敌人压迫下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想。第二段描写敌人入侵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的景象,“痛苦呻吟的感情”加剧,潜伏着愤怒与斗争的情绪。第三段,更集中的地表现了痛苦、斗争、希望的情绪。
三、艺术处理阶段
1、第一段要求声音连贯,自始至终保持统一的线条,呼吸均匀、稳健,重点放在“麦苗儿肥呀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一句上,结束要清楚有力,以便给人留下对美好生活的深刻印象。“喜洋洋”几个字唱得特别清楚,它们集中表现这一段的主要思想。
2、第二段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更加缓慢低沉的旋律开始,带着沉痛的、激愤的、仇恨的情绪,从“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到最后一句,情绪一直往上增长,造成全曲感情的高潮,感情处理要有层次,呼吸气势上应该增强,咬字更应结实有力,声音激动,唱“回不了家乡”的“乡”字下行时,要使声音贯穿到底,使情绪得到充分发挥。
3、第三段:回到第一段的旋律,但痛苦的呻吟加剧,“妻离子散”一句,要强调出来,咬字要清楚结实,并带着强烈的痛苦、仇恨、斗争的情绪。最后一句“天各一方”,低沉而拖长的结束要唱得清晰完整,使人留下不可遗忘的印象,情绪贯穿到尾声旋律的最后一音,唤起了人们对敌人的愤恨,坚定抗争的意志与信心。
4、演唱上,要用真实、质朴的手法,真正做到曲调与歌词完美结合,表现歌曲的真实形象。
作品之二《黄河怨》分析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六乐章,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歌曲演唱要充分调动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表现出那个时代民族的苦难,人民的悲哀、痛苦,以及奋起抗争的民族主义精神.云骤风紧的夜晚,一个被压迫,遭蹂躏的善良妇女来到黄河岸边,满怀仇怨哭诉日寇的暴行,决心以投河相死作这最后的抗争。
演唱时应深刻领会词,曲的内涵。
作品之三《二月里来》分析
《二月里来》是冼星海《生产大合唱》中的一个唱段。作品写于1939年3月,传唱很广。
曲调优美,流畅,感情质朴,明朗。黎英海写的钢琴伴奏效果非常好听,对人声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曲调江南民歌风味很强,能很好的发挥人声的特点,分节歌形式,歌唱者注意把歌词咬,吐清楚,但不能使音乐的线条动感,美感受影响,在起,呈,转,和的句子中,第一,第二句流畅十分重要,第三句的两个切分音很重要渲染了音乐,第四句最后的句子则要唱的可恳定些。
作品之四《点绛唇,赋登楼》分析
艺术歌曲是黄自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点绛唇,赋登楼》是他以古诗词为歌词谱的最好的一首艺术歌曲。写于1934年,词作宋代词人王灼。
全曲点绛唇词牌的格式采用了上、下阕平行的结构。人声部分的旋律完全脱胎于原词的语言声调并与词作的内容丝丝入扣,节奏该松则松,该紧则紧。音调抑扬顿挫,钢琴伴奏非常细致,刻画出人物内心情绪,准确的营造出一个恋春、惜春的翻胃氛围。
演唱首先要吃透词意,并反复朗读。上阕的后两句“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十分传情,下阕同样呈现给我们的画面是;收起愁绪的主人公登楼赋诗,只见无数的山峦,不尽的烟波都在挽春。因此歌唱时情感、语气、语调的处理很重要。
作品之五《二月里见罢到如今》分析
牵牛儿开花羊跑青,二月里见罢到如今。百灵子鸟儿满沟里飞,看不见哥哥在哪里。对面山上流河水,远远看见好像是你哥哥。你是那哥哥招一招手,你不是那哥哥扬长走。前沟 里有雨后沟里无,看不见哥哥走的哪条路。牵牛儿开花羊跑青,二月里见罢到如今。
作品之六《铁蹄下的歌女》分析
歌曲作于1935年,影片《风雨儿女》的插曲。影片描写一位从东北农村流落到上海的贫苦少女,得到了一些进步青年的帮助,进学校读书,后来因帮助她的进步青年,有的被捕,有的被迫出走,她失学了,孤苦一人,被迫进入一个歌舞班,到处跑码头演出,靠卖艺为生。这首歌正是她在卖艺时演唱的,情绪深沉而悲痛,但却哀而不伤,怨中有怒,富有内在的、戏剧性的、鼓舞人们起来斗争的力量。聂耳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为一个被社会所损害被人们贱视的歌女,发出了沉重的控诉。他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歌女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的爱国热情。这首歌成功地塑造一个在中国三十年代三座大山压迫下,受尽生活锁折磨而又善良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
作品之七《唱支山歌给党听》分析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歌曲(ABA1结构),A与A1旋律优美、明亮而宽广,没有多余的华彩,感情十分真挚、朴素。再此,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对党对新中国由衷的赞美与歌颂;B段则和首尾两段有着鲜明的对比,是回忆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及在共产党领导下“闹革命”的带叙事性的乐段。全曲的演唱速度也随着音乐内容与情绪的变化而出现“中速(A)一慢速转快速(B)一中速(A)”的速度对比。如果演唱者对结构、内容模糊不清则很难讲演唱时会有清晰的条理及准确的情绪、速度变化。
作品之八《我和我的祖国》分析
《我和我的祖国》目标:混声的应用重点:保持气息的通畅难点:喉部的放松
一、歌唱基础1、理论:真假声的应用,混声的学习,放松喉咙,抬高软腭。2、发声练习:在发声的时候首先明确声乐中声音的自然放松来自气息的通畅,抬高软腭。当我们打呵欠的时候,会感觉到上颚部分有凉飕飕的感觉(平常感觉不到)。曲目介绍:张藜词,秦咏诚曲。全曲是二段式结构。第一乐段旋律流畅、感情深切真挚,第二乐段在高音区回旋,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音乐形象得到升华。
二、歌唱中注意事项:1、气息通畅自然,运用微声练习状态。2、假声带真声,喉咙打开。每一个字都在状态和位置上唱出来,可以先进行节奏舒缓的练习,巩固声音。3、咬字归韵要精心,努力的唱好每一个字。4、力量与控制气息尽量均衡,严格按照要求去吸气。特别是在每一小节中的强拍要有圆舞曲的特点,使音乐流动起来。5、高声区用松弛的状态,口腔内含水状态,每一个字都在状态上唱,统一声音。6、充满感情,真挚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把激情表现出来。7、结束时气势洪大,磅礴作业:用饱满的情绪演唱全曲。
主持教师: 唐小凤(陕西省电大)
正确的姿势与歌唱的关系(1)
正确的姿势是歌唱的最基本要领。人体本是一件特殊的乐器,所有的歌唱发声器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各部分组织互相配合。正确的不是来自人体的哪一个器官,而是来自全部器官的整体协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姿势不正确,必然造成发声上的弊病,如:站无重心、端肩缩脖,这种形体上的紧张就会使腔体可变状态受到抑制,是呼吸不畅通,唱出的声音僵硬、苍白、单调;又如有些人习惯驼背、塌胸、塌腰,两肩向前合拢,这不但影响肺叶的正常充气量,还影响正常的呼吸肌肉群和可变共鸣腔的活动,使声音憋住唱不出,使声音挤压,呆滞;抬着头唱歌,会使左右两侧声带张力不平衡,长时间会造成声带受损。当然,发声毛病的成因和复杂,歌唱姿势不正确只是原因之一。养成正确的姿势,有些毛病就会减轻甚至消失,并能为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创造前提条件。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不同的舞台形象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于有经验的演员,从台前到进入台后都是一种完整的美感。这就是最佳的歌唱状态。对歌唱演员来说,舞台就是音乐的殿堂,我们讨论歌唱形态的目的,也不知是为了使演员在台上的形体富有美感,而主要是要通过形态美促使声音美。什么样的形态有利于歌唱呢?
两脚分开,左脚稍稍在前,右脚在后,两脚跟距离约5厘米。这样容易站稳又有挺拔感。也有利于用气。不要“立正”,更不要两脚尖并拢,这样及不容易站稳,有显得僵硬。如果两脚平分开站立,这种站法左右是稳了,但前后不稳,且又降低身高,两脚分得越开人就越矮,既影响形象又不好用气。
两腿直立,平均受力。不能成“稍息”状,更不能弯曲,否则身体歪扭,难看又泄气。
臀部微往上方收,这样小腹便自然收缩(而不是认为收腹),腰椎挺起,上身直立并略微水平地前移,是身体的中心落在两个前脚掌上。上身不要前倾也不要后仰,气息才能顺畅。
由脚至腰构成身体支架。具有由下往上耸立起来的感觉,歌唱时这种支架要始终保持不变。
两肩不抬不夹,要平展放松,并带动后背、胸口及两臂一起放松,可用很痛快的叹气一口气来达到完全放松的效果。放松后的两臂犹如用丝线吊在肩上一样,轻松自如,若做手势也不能牵动肩部用力。后背放松时有一种往下坠的感觉,以背部这种放松的感觉促使胸部的放松更能达到效果。若单纯以胸部主动放松,易带有压迫感,这与挺胸时产生的堵塞感一样不利于歌唱。
肩、臂、后背及胸部完全放松后,便会感到浑身的重量从上往下窜,通过直立的两腿直达脚尖,将身体稳稳“钉”在地面上。这时腰椎感到很大的压力,小腹也产生收缩的力量,这种从上往下窜的力量与前面讲到的“支架是由下往上耸立的感觉”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上、下两股力量的汇合点就在腰椎及其两侧,使整个身体达到既挺拔又放松,既稳定又灵活的效果。
这里很值得注意的是:腰椎以下是身体的主要支撑部位,当上身完全放松,整个力量下窜时,它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这时支架绝对不能放松,而应该挺得住、有力量,但是,这种支撑的力量绝不能是人为的、故意使劲的,而是自然地受力,有如往支架上放东西一样。支架知识自然挺住就行,其本身也应该有放松感
正确的姿势与歌唱的关系(2)
肩放松时,脖子也随之放松,但不能软、歪而应该直立,这样才能保证喉头放松通常。当轻轻呵气时,喉头是最放松的。喉结不能往上顶,也不能往下拉,上顶下拉都会使喉头堵塞,难于歌唱。有人主张喉结应该压下来,特别是针对中低声部,其实不妥,因为喉结下拉胸部也紧张,胸、喉之间形成堵塞,不利于用气,声音也沉闷浑浊,音色变暗,这绝不是中低声部应有的音色。
下巴与胸之间应有舒展开的感觉,呈下巴悬起,胸部放下状,这样气息通畅,声音圆润集中。
头部摆正,不低、不仰、不偏,否则会牵动后部的紧张。头部动作不能多,更不能大,应灵活自如。
嘴要张的适中,太小则声音放不出来,太大声音散。嘴的张度以牙关不紧张为限。嘴的张度一牙关不紧为限。张嘴是主管上应以上颚为主往上松开,下巴向下已经成了下意识的动作,这才是真正的放松。这种张嘴发可以使声音既能放出来,有集中圆润,更可取的是容易得到头腔共鸣。
双唇自然舒展,不要撅嘴,这样喉头很放松。吐字时双唇的动作尽量小而少,做到轻松伶俐。
舌尖灵活,舌根放松,舌面平展,不缩不翘,吐字主要依靠舌尖的灵活,只有舌根放松,舌尖才能灵活。将舌头轻轻地、稍快地往前伸几下,便能体会到舌根放松的感觉。实际上翘舌总带有喉音成分,音色不够美,语言也不容易清晰。初学者应全面领会其要领。
鼻子自然不能有动作,但鼻梁的两侧要有膨胀感,颧骨部位有上抬感,呈兴奋微笑状,这样既有感染力又容易得到面罩共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眼明亮有神,充满柔光,好像眼睛也能发声,并依据歌词的意境,时而柔情含笑,时而忧伤深沉,时而局促徘徊,时而远眺向往,把所有内心的感情和语言都用目光传送给观众,以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歌唱形态讲到这里,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这就要请年轻的读者好好领会。要知道,歌唱形态讲的不是体形,而是讲从歌唱的需要出发,人体器官所应具有的最佳状态。领会准确时,整个人很兴奋,有腾飞感,浑身充满气息。用这种形态歌唱很有好处:声音松而有威力,幅度很大。明亮而又宽厚丰满。具有整体共鸣,富有立体感。
歌唱神态与歌唱形态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没有神态,形态便是僵死的;离开形态,则神态便无从表达。因此学习者应全面领会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