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10:3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

第一篇: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

摘要:声乐是一门歌唱的艺术,就是带着音乐的语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歌声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以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既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歌唱有声音与情感并重。

关键词:声乐教学;音乐感知;情感与表现

在声乐的领域中是每一位爱好声乐的人们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的歌声更美妙,无论是声乐的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都不能过度地表现,学习歌唱的目是是为了唱好歌曲,既通过歌唱,真实地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如果说歌唱是一门艺术,那么歌唱训练就是一门科学艺术,在歌唱训练中,要想真挚地表 现情感,首先要有音乐感知就是所谓的乐感,因为通过正确的音乐感知才能表现出正确的情感,一个人的眼神如没有坦然的目光,那么他的内心就不是平静静,不是 真诚的,相反如果你真诚地表现音乐,欣赏者还能够听和看出来,同时也会怀着真诚来欣赏。

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在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都是却一不可能性,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更无声,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的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的曲子。

(一)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有优美的声音作基础,通过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和声音强弱处理的技巧来完整的表现出来,如果缺乏情感准确性,流利的表 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对声乐的初学者来说,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 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的歌曲,只会让欣赏都感到乏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 这十六个字将情感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巧是不够好,还应该用声音表现 出来,表现人物的各种复杂心情,发出音乐作品中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唐代诗人白居易出说过“|乐春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艺术魁力与美感效 果都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二)充分认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情感在歌唱中的地位

某些初学声乐的学生,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技术”掌握了歌唱技巧有益,但确时常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其表情变的机械木 呐。音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音乐的表演和音乐的情感集于一体的,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赏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 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二、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是整体统一的声乐教学内容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声乐的演唱技能。

(一)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歌唱过程中,唱歌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艺术。声乐教 学的主题品格也才能得到回归。在这样的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即学会了唱歌的本领和技能,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使心灵得到了净化,`陶治了情操,体 现出音乐审美的教育的本质力量。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

(二)情感是歌曲的生命,歌曲和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先导之体,必须先精通声乐教材,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技能训练要 求,学生个性化特征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那些经,典作品作为教材,所有经典歌曲,无一不蕴含着不类深的思想感情精华,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和表现空间,声 乐的奇妙在于它的,通过人的歌谱转化为生动的歌唱,不仅可以把歌曲的审美情感抒发出来,而且能激起所以的情感回应,形成和中互动心理效应。

传说的声乐教学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训练学生,从功有意义上来说,这四项技能主要是解决“声”的问题,在教学 过程中,我们要以情优教,从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歌词到曲词,从感情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从中准确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 点,在这基础上教师应该先进入歌曲的艺术境界,通过演唱来探讨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情感基调,并地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演唱处理方案,要多欣赏和分析,以 保证声乐听情感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法》

[2]《周小燕声乐教学全集》

第二篇:润物细无声——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一)

润物细无声——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一)内容摘要: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关键词:美育声乐教学审美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和个性发展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逐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声乐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成就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它需要在讲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出对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那么声乐课教学中美育将如何渗透呢?笔者的体会是:根据声乐教学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一审美中的专业知识教学 概括地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各种音乐作品的演唱活动,就无法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声乐课堂上,要切实培养学生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应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上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上。这就是说,把每个知识概念和技能要点,都与它的表现意义结合起来,以内涵吸引学生对美的体验的追求,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此声乐课堂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不切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形成难以更改的弊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可以想象,让一个初入门的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别无他法。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体验歌曲的美感,只能让学生越发感到学习声乐的艰难。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初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歌曲练唱中,将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转换为实际演唱能力,就会取得练声和练唱溶为一体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就能点燃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学好声乐这门课。这种“顿悟”让学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练习的难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一定要“量”学生的“力”而行。2形象性

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声乐教学应以美为本,尤其在进行基础的发声训练时,要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的美好。教师应尝试着用小型的声乐作品或歌曲中某一乐句作为发声练习,利用音乐自身的内容、旋律、节奏和情感,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形成良性呼吸循环,从而使发声器官与呼吸器官协调合作,解放学生的嗓音,最大程度地简化发声技术的难点。在给初入门的学生上课时,我常把由著名音乐家黄自创作的《花非花》作为练声曲。练习时从1=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这首歌短小而精美,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在词曲结合中依字行腔,使歌曲犹如吟诵一般,给人无限的柔美感。《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是许多学生既喜爱又想唱的,利用学生的这种歌唱热情,我常把第三部分的结尾乐段作为拓展音域的练声曲,让学生在“啊”的练声中,就有了“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音乐形象。由此看来,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3愉悦性

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无论是音乐技能的掌握,还是音乐知识的了解,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精神,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真切体会音乐的美,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在声乐教学中,也只有在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学生才易于形成兴奋点,各发音器官才会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才能为“声乐学习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课堂上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审美功效的首要标志。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彼此沟通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的审美形态(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会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美的熏陶。

二审美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素质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强项,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薄弱,表现为个性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淡薄,个人的自理能力和团队精神较弱。声乐教学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声乐教材的选择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不仅要体现作品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还要充分注意到教学内容的艺术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接受性,力求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可把教学曲目分为四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选择。第一类:思想性、哲理性较强,反映严肃历史题材的作品。例如《铁蹄下的歌女》、《黄河大合唱》、《长城谣》、《延安颂》、《松花江上》、《故乡》以及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等。这类作品是一组组历史的珍贵画卷,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通过演唱这类作品,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中外皆然,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等作品,以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感染学生。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斯美塔那、“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威尔第,他们的精神世界及他们的作品都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引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感受其中巨大的精神魅力。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 要】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有回味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美,在语言教学中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特征,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美、创造美。把握语文美育的实施途径,做到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美育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审美教学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的情趣。”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情操,是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化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一、品味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言和文字源自生活,反映着生活,语文教学即生活教育,它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语言分析中体味美

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学生与课本的关系,其中间有教师的参与,而且教师起着某种主导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美育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语文。我们通常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语美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中有序的提高其审美能力。教师还应寓语文教学于美的欣赏当中,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娱乐其耳目,激动其心灵,一词一句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趣。通过适当的文学性语言渲染课堂的整体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投身于美的文学氛围中。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于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言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只有深刻体会,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真正内涵,便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

比如教材中往往涉及到许多题材不一的篇章。如情调高雅的散文,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小说,短小精悍的诗歌,严谨论证某观点的议论文等。在分析讲解每一篇课文的同时,教师则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种语言要求精炼、简洁、生动。教材的精髓与精炼、优美的语言的完美统一,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杨朔的《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了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的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们的情感也就明白无疑了。自然的培养了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在作品朗读中品读美

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鲁迅先生说过“音美以感耳”。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艺术,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要读。”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的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觉。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

感,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精神世界,美化了心灵,指导了言行。朱自清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是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受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因此,朗读是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课文的朗读。朗读要掌握语调、重音、停顿、速度,充分传达作品所蕴涵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必须带着学生设身处地的进入到文章中去,细细品读语言文字的奥秘,“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应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但词中为何流露出惆怅的、无奈的情绪?接着向学生介绍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廷内部纷争被贬到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想到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与亲人相见;想到朝廷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故不免对月感伤。然后再请学生反复朗读词的上阕,读出词中淡淡的惆怅和忧郁。接下来在进行引导,令学生感悟到诗人的心态„„渴望手足相逢的愿望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的祝愿遍洒人间?继而再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整首词,并熟读成诵,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心境,体会他的旷达胸怀。

又如,在朗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豪迈的基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化的波澜。文章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却是“伟丈夫”时,朗读的语调应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朗读的语气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的气势。朗读过程中这些细微处的情感的把握,语调的处理,教师都应适时的加以点拨。如果不对朗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审美也就无从谈起。

二、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美的因素

我们应该选择能够作为审美体裁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明确新编语文大纲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教育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来推行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实现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空洞的讲解不如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从而引导学生爱惜美,美趣指领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聪明。由此,我们应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如在诗歌中,有《诗经》的反压迫追求自由,有《离骚》的忧国家爱人民;在散文里,有《白杨礼赞》对民族脊梁的讴歌;在戏剧中,有

莎士比亚对友谊和爱情的称赞„„这些材料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题材。总之,我们要从教材内容中挖掘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生活在美育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学习审美和创美。

(二)分析作品,增强美的鉴赏能力

审美的初期阶段是审美感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被作品中的美所感染,并不需要通过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反复作用,而仅仅是一种直觉在刹那间就让我们感觉到了美。但是,审美活动若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那么审美体验也将是浮光掠影,稍纵即逝。因此,直觉性审美之后,还需要向理智境界提升,在审美对象的分辨和评价过程中,深层次的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趣和悠悠情韵。鉴赏美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涵的意义,是在发现美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防止学生的审美活动浮于表面。高原上昂然挺立的白杨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搏风击浪的海燕美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应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发觉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的真谛和本质。

这个层面上的审美活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和宏观观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品评。让学生学会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从审美的高度鉴赏各类文体,应根据文体特征来把握,具体有以下几个审美角度:

首先,体会写人的文章中人物的人格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或乐于助人、或勤劳、或机智、或勇敢„„如机智善辩的晏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善良厚道的老瓦匠等。要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领悟道德的意蕴,使学生深深的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受到美的震撼。

其次,体会散文、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带给人们强烈的审美体验。就散文而言,写景类散文的境界美值得我们关注与感悟。这类散文的美往往是意境优美诗情浓郁。如老舍的《五月的青岛》,意境优美、壮阔,所写的景物均为鸟瞰式的大视野镜头。写花,便是百花怒放;写绿,便是“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写景状物铺张扬厉,形神兼备,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内化为想象中的壮丽景象,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壮阔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最后,体会说理类文章中蕴涵的深刻的哲理之美。

许多说理类文章具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理趣”之美,在思辩的过程中闪烁着人文精神和智慧之光,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的经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朝更深刻的方向发展。因此,鉴赏这类文章,重在品评其中的美。

鉴赏美的阶段是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略朝晖夕阴、风霜高洁、春燕飞舞、万花怒放等风格迥异的美,并赏析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激发情感,培养审美感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确,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能力。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的景物,由于各自所处环境不同产生的美感也不同。年轻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也迥然有异。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得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情中,唤起想象,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造意象,教师必须饱含着感情,把文中的精华艺术展现出来,让学生自觉的汲取精神养料,受到美的感染。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成为人们生活中座右铭的语言,原因在于它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情中。所以,教师应重视情感的引导,善于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识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审美体验上。

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近、动人。作者仅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会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体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感情。

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一)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大自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文章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风光的描述上,它不同于工艺美,也不同于音乐美,而是各种美的综合。并且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展示出不同的风姿。对于这样的篇章和段落要反复诵读,让学生感知体会自然美的形象。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纵观全篇,总体把握作者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

绘图的“特写”,从直观上欣赏到绚丽多彩的春天,从感情上领略到春天生机勃勃,催人向上的活力。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把春风写活了,且透过这一个字,仿佛看到了绿草如席的江南美景,抒发了赞美之情。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那些优美片段背诵下来,加深对自然美的理解。这样可以使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

(二)体会作品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又称社会生活美(现实美),它包含两种基本方式:扬美和抑丑,即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歌颂、扶持和对假、丑、恶的揭露和抨击。语文教学中,社会美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于那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鉴别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正确把握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分析这样的人物艺术形象时,如果只停留在笑声之余对他遭遇的惋惜与同情,那就太肤浅了,没有充分发挥这篇小说所应有的悲剧的审美作用。所以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真正原因,这样使学生不但在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认识到封建教育的毒害,并进而痛恨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教会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和假丑恶。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素材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

(三)欣赏作品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最高形式的美。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是上述自然美与社会美在作品中的“立体化”反映。具体表现在作品中有血有肉,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情景交融、绘声绘色的意境创设,完整有序、主题明确的结构安排,个性鲜明、准确精妙的语言运用等等多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艺术美,可以使学生在熏陶中有序提高对美的鉴赏、分析、判断、思维等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表达美育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主要通过语言上的遣词造句和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来表现。并通过这些,再现美术、音乐、戏剧式的美。如《天上的街市》诗中的第一节,“远远”二字写出了诗人与街灯之间的距离,用词准确,具有音律美。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四、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择词选句,借景抒情,真实、生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都会感觉到学生的生活积累少,而且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没有审视的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够深广,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肤浅而又程式化,感觉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意。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掘美的事物、美的对象,从而受到直观熏陶感染。教师同时强调,观察决不能单纯停留在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是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在具体的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

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发现生活,丰富心灵,就是从当下的生活中去认识世界,认识青春和生命,去获取生存的智慧。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流,泉涌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从平凡生活中发掘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

2、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为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教师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另外,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而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

3、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审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如有些学生喜欢写一些童话类的作文,有时会出现前后衔接不当的问题,文笔也稍嫌稚嫩。对这类学生的作品不应全盘否定。教师可以肯定学生构思有新意,想象力丰富,并鼓励学生将这种丰富的想像力拓展到其他类型的作文之中,全面提高写作水平。总之,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予以积极的引导。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应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以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真正受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只有将美育教育的外延扩大,内涵细化,才能真正地进行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透。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手中的写谱写歌颂祖国篇章。参考文献:

[1]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M].大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2]朱自清.论诵读[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2.[3]王向锋.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8.[4]李吉鸿.语文教学渗透的尝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6.[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师大出版社,2002.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点到A、B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CAB和BC

AC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51

2512ACAB是。”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呢?是哪里来的呢?”于是,很多学生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追根问底,疑惑不解。对此,我本想不会有学生提问才是,不是都说以后会说的吗,知道就行了啊,可是毕竟学生是提出这个问题了呀,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学生肯定会失望,看来是非说不可了。“我们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所以由AC

ABBC

AC得到,x22x,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2

解得x=51。所以黄金比是

始轻松起来。512。”通过解释,学生开始明白,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开

这样,再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即在乐器和建筑上的应用。

然后提问:“你会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那么怎样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我们假设”,我刚想说下去——“线段AB=2,那么只需在这条线段上构造长度为51的线段。”

居然有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假设线段AB=2,再在上面画出51的线段就可以了哦。”此时,我还真觉得不对劲,居然有学生抢我的台词,这不是很要命嘛,有点惊讶,但也心里确实也佩服这位学生。课后我回想上课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是在向学生介绍为什么黄金比是

是意外的收获。

又有一位学生起来:“那就先做出5再减去1就可以啦。” 学生继续思考,并嘀咕着“怎样做出5呢?”

马上又有位学生起来:“可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Rt△。”

大家表示赞同:“对哦,做个直角三角形”

这位学生继续回答:“使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唱一答的解决了我抛给的问题,还居然让我当了一会隐形人。

下面,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并让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这种做法的道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慢慢地部分学生开始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让他也当一次老师。结果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最后,“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现在你也上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此时,我知道接下来的讲台应该交给大家了。让我也来当回学生吧。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精彩,举了很多生活中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体上的肚脐,眉毛等,健康饮食上,工业上原料的配置等等。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是这么的美,感觉意外之余,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512时,学生知道方法,可以设整条线段长为2,这真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即有名中外比)是古希腊人在探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1、数学美,美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家乔纳森·戈兰也说过:“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它更是艺术。在没有被表达出来之前,大多数数学观念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直觉与美。”于是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的体验,感受生活的美。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摄影知识,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这是数学课吗?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呢!”

2、数学美,美在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在理解基础上再探其作法,最后进行生活拓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也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3、数学美,美在意料之外

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对此,如果教师能因势力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摄影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很好的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比值时,学生的刨根问底让我们不得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正是这意外的提问解释,将给后面的黄金分割作图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才出现了学生“抢”老师的话并进行深入思考讨论的过程。这些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机智也是一种美。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有些落后的农村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学生回家如何查阅资料呢?即使是教师介绍,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吗,对于美的体验能到位吗?对此,《课标》也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感受,比如引入中的摆一摆可以拿一盆花让学生在窗台上摆放,同样也可以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2)对于黄金分割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课前的准备都很充分,都很认真的上网查资料,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位或大部分同学来介绍他们的资料,最后也只能是建议他们把资料拿给同学、老师课后进行交流,这样会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呢。对此,《课标》也指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课外讨论小组供交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越发艺术化,艺术也越数学化。它俩似乎曾经在山脚下分手,又

将在山顶上汇合,数学上的真与艺术上的美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庞义 四川省简阳中学 邮编:641400 电话:*** 摘 要: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条件之一,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例,从营造审美情境、彰显审美因素和享受审美愉悦三个层次,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以及如何创设审美愉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谈一点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 美育 审美愉悦

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迫使人们像陀螺般旋转,身心疲惫的从早忙到晚,人们的感情已变得日益淡薄甚至走向麻木,人性本来所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象已渐渐远去,愉快的感觉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现今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格危机。

一位哲人曾说过“美是心灵的体操,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正,情感和信念端正!”。时代呼唤审美人格,审美活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美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中奋力追求,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是学校美育的最佳途径。对于生物教学而言,可以尝试如下思路来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立足教材,营造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细心、充足的准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展现教师自身的仪表、语言美,二是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和谐之美。

1.展现自身的仪表、语言美

仪表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教师高雅的情趣和潇洒的风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庄严沉稳的教师形象,能够体现出优雅大方的教师风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洪亮清楚、自然流畅、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在准确地呈现教材所要表达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例如在攻克《神经调节》这节课中“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建立起的”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这样讲授:“同学们可以回忆我们小时候去打针的情景,在第一次打针之前我们并不会害怕,甚至当妈妈抱着我们走进医院,看到拿着针管的医生时,我们还可能是笑呵呵的,只有当冰凉的针头刺破我们的小屁股时,我们才因为那撕心裂肺的痛而长哭不止。但是有了这次经历以后,不要说再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了,可能刚刚走近医院就开始哭闹了。”这样的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会笑起来,这不仅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了知识点,更通过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2.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和谐之美

课堂活动是双边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是局外人,进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在其中,才会有更多美的享受。例如:在提问之前应做好铺垫,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引领,让问题精而准。讲到糖类代谢的去路时,可以这样提问:“血糖进入细胞后首要任务是?如有剩余会?如再有剩余呢?如果还有剩余呢?”。前三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解答,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知识主线和明确递进关系,而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暂时无法回答,但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务必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如“讲得不错”、“基本描述清楚了,不过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等,只有恰当而准确的评价才能保持学生积极参与和敢于表达的热情。

二、深挖教材,彰显审美因素

艺术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无论哪个学科,都蕴含着美的教学内容,生物学科的美育素材尤为丰富。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一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外在美, 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声音、行为、习惯、生长之美;二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 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选择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三是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 如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对称之美、遗传定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四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 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的方法等。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给予大胆的呈现,甚至进一步延伸拓展。例如《生态因素》这节课,教材中的语言描述优美,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自然景象,配合教材中的 插图,更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授本节课时,在教材所呈现美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可进一步拓展教材所要呈现之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查找,下载并编辑了一段能够展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处”、“种内互助与种内斗争”、“共生、竞争、捕食”等因素的近五分钟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视频播放后,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切身感受到动植物外在的多样美、形态美、结构美、行为美和声音美,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美,在美的享受中,再结合老师形象的讲解和点拨,学生便能愉悦地、轻松地理解“种内、种间的互助与斗争”等知识点。

三、延伸教材,享受探究愉悦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究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探究学习之美,并能享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是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学科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Ⅲ《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在第一节课的学习讨论中,激发学生对教材中关于艾滋病方面内容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外利用网络、图书室、医生等教学资源开展了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制作题目为‘关于艾滋病的一点小秘密’的知识展板。第二节课的教学便以学习小组的课外探究成果汇报作为切入点,并同步展示学习小组制作的知识展板。然后再以小组汇报中提到的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作为新课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HIV攻击T细胞的过程中,二者在数量上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呢?’,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36页的曲线上来。引导学生对曲线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教材中所设置的相关问题。完成对曲线的分析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HIV能够让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T细胞在人体免疫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知识板块的学习„„”。这节课的设计中,通过“课前探究→课堂汇报→课堂探究→课后展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导入新课,结合教师的微笑、眼神和手语,营造一个愉悦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自豪和分享中开始新课内容的探究。

总的来说,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 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善于发现、转化和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识别美、欣赏美,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有美感的课堂,并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姚军.《美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

2.蒋秋菊.《浅谈生物教育中的美育》.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3.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下载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沙头中心小学(225000) 王昌培 [摘 要]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课教学也应该渗透美育。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欣赏美好事物,追求美;引导劳动实践,创造美;评比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部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高雅的情趣,而且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2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 要】 美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美育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成为了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