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鲍列夫《美学》第562页)。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五、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语言 情景 插图 板书 想象 朗读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三篇: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的具体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把美育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程度。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学生可以领略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如果说缺少美育的建设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缺少美育的语文教学则是残缺的、乏味的、不完美的教学。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只能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渗透美育教育。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认真钻研教材,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如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的美。这样文质兼备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
1.人物形象美。
记叙文是通过主人公的关系来突出表现中心思想的,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形象可以说是各种不同的美的形态,有许多是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树立一座座丰碑。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又是多方面的,在恰当的时候渗透教育,效果更好。如《詹天佑》中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彻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讲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为祖国的尊严勇敢受命;在讲修路的过程时,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又如《悼念母亲》中作者对两位母亲,生我的母亲和祖**亲,同样怀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这些人物形象既美丽可亲又可敬,对于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美丽感染和激励教育作用。
2.自然景物美。
大自然是多么神奇美丽、绚丽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美的源泉,特别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一篇篇佳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瑰丽的自然美景画卷。“从美丽的小兴安岭……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描写了积雪融化,条条小溪在山间流淌的美景,写出了小兴安岭的动态美、音律美。“夏天,树林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树和松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它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把学生引入这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中,让学生理解:林海雪原,青松翠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领悟,感受美,陶冶学生美的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心灵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形象。如《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在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中寄予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入境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使语文课发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功能。
小学语文中的美育内容不胜枚举,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就能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美育的渗透功能
1.借助多媒体中图、声、乐的作用,提高美的感受程度。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语文美育”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图、声、乐的作用,增强美的感受。让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进行美育渗透的过程中更具有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能生动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成为实现“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方面让学生看插图和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的图、声、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爱美之情油然而生。
2.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的功能,达到审美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化静为动,让学生入境参与观赏美的过程,学生仿佛看到了精美的画面,将得到很大的愉快和满足,获得最强烈的美感。譬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利用多媒体,将晴天时西湖的明朗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像身临其境,看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象。又让学生观看雨后西湖的迷茫之美,把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的形象送到学生的面前,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之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重视、加强和落实美育渗透,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适度进行审美教育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山西朱建荣.耕耘札记.漫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2]鲁教版.教师教学用书.[3]陈永梅.小学创新一点通.[4]王文忠.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议.
第四篇: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摘要】美育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审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一句话,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美育教育,通过教学培养美,通过美育促进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领略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辨美与丑,知善与恶,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美育的内涵
(一)小学美育的含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周扬在《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技术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②。”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教学活动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并渗透于多育当中。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二)小学美育的特点
小学美育的特点有:
1、情感性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这是美育最大的特点,良好的情感因素在美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③只有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才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因此,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强化美感功能,调动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努力使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和采取的教育方法,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以达到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和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的目的。
2、形象性
以象动情,以美育人。美育的这一特点是由美和美感的特点决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无所依托。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个体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因此,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不论是社会美、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诉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总之,没有美的形象,就无法使人产生感知,也无法给人以情感体验。
3、愉悦性
寓教于乐,感染熏陶。美育之所以具有愉悦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美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或者说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因此,真正的美的形象一定包含着生命,一定会激发人们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及对人类所创造的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向往,从而使人们产生健康的、向上的、高尚的情感。这种对生命、对创造的赞叹和热爱的肯定性情感必然使审美主体感到愉悦和满足。例如,我们欣赏健康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都是自觉自愿的,都能引起愉悦之情。我们也正是在这种自由的、愉快的审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三)小学美育的职能 美育具有下列职能:
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的兴趣与爱好,养成对美的强烈感受能力。生活中处处无限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如果对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无法感知,那么人的生命与生活将会是非常可悲与可怕的。只有能够感受美的人,才会去鉴赏美、享受美、保护美、创造美,他的人生才会有乐趣,生命才会有意义。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培养正确鉴别美丑的能力,是美育的一项重要职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了“爱美”的心理动机,并不意味着能正确地鉴别美丑。世界丰富多彩,事物的表象又往往复杂多变,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美丑,甚而以假为真,以恶为善,以丑为美,是非颠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正确鉴赏美丑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使学生树立起健康有益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念,并进而追求真美。
3、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保护观念。
学生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感受美和鉴赏美必然要去保护美和创造美。只有保护美和创造美,人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社会主义美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能创造美的人,乐于保护美的人,这里所说的美,既包括艺术美,也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既指物质文明的美,也指精神文明的美。
二、小学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还是有很多缺失。其缺失面表现在:①“分数决定论”仍然大有市场,多数名校由于畸形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让教育逐步脱离了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从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到考试评价、师生关系,所追求的是一种功利的价值观念,以及部分家长的思想中的长期形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名、重利的观念,使得现在的教育它既背离了教育目的,也有悖于教育的规律;②学生们的成绩上去了,思想素质却下跌了,甚至是成绩与思想品性相比于八九十年代都有所下降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固然与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冲击和不良现象的示范效应的影响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行为中的某些错误做法有关系。
具体到语文教育上来,主要是为什么一篇完整的充满情感的课文会被肢解为一个个语言知识点;融汇了作者情感、生命感悟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图解;语言和文字丧失了其在情境中应有的生命和价值。教师和学生的情思淡漠机械学习,在语文教和学中忽视了语文所负载的内涵具有美的内涵的教育活动。这种缺乏美感因素的教育培养,从而使语文教学注重了工具性、知识性却失去了人文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在谈到学生学习语文时说过:“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问题多多。这种状况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美的教育。
(二)小学美育教育的意义
1、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地坚持某种审美观点。而他们的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有的高尚,有的不怎么高尚。有些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大的高年级学生以洋为美,以奇为美,以奢为美,甚至把一些格调低下的艺术作品,腐朽的生活方式,庸俗的思想作风当时髦去追求,其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点。
而正确的审美观是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因此,学校素质教育中合理实施美育教育,能润物无声般地指引学生:追求美,就要追求真,追求善,不以猎奇为美,不以享乐为美。
2、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的审美观念往往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我国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对美育的最早形式——“乐”的道德教育教化作用有着生动具体的描述:“大小相承,始终相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承,以图德育之完成也。”④
所以,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为德育的完成提供了理性的情感上的准备。德育往往是通过说服、监督、奖惩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观点和信念;而美育则主要通过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以诱发、感染、陶冶等方式诉诸人的审美情操,从而树立起高尚的审美理想。
3、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综合发展
美育可以开阔视野,训练思维,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多用形象思维。美育使用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慈母缝衣的形象比千万句的说理更能承载母亲对游子的关爱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通过形象的比喻,从触觉和视觉上把抽象的离愁形象化;而“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几多愁。”则使离愁又有了重量,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它不是一个伴随身体成熟而成熟的过程,因为个性的发展还同时包括着感情、思维、判断等多种心理能力的成熟。而这些特定的心理能力的成熟必须经由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实施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其性情,塑造其心灵,在春风化雨中起着怡情化性的作用。
三、小学美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各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本课程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领略教材中所蕴含的语言文字的美、数学符号的美、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感情的美,从而让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成为“美的教学”。下面具体谈谈美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王钦韶语)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对湖水的描述,如“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小洁看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仍向小鱼后的不满,以及“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大步跨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表现的则是一种爱护环境、注意环保的心灵之美。
各种美的描述应有尽有,层出不穷。有写建筑美的《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歌颂英雄的《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千万不可上到哪里就哪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一课时的内容无法完成,也要进行巧妙的过渡,并在下一课时及时、合理地解决好。
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二)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也要体现美感,如:教师教学态度亲切,师生关系和谐;普通话标准,语言精练,表达清晰流畅,语言、动作、表情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清楚,板书设计合理;课件设计精美,有助于教学;教学活动多样,教学层次清晰,各环节之间流畅,节奏有张有弛;应变灵活,创意新颖。使教学尽可能的表现“教起来使人感到是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愉快也就能感受到是一种美,愉快也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大海的歌》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教学《丰碑》可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教师用低沉的语调读出“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感受“悲”的美。(四)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2、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
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由于文章文字浅显,教师没有必要在理解内容上花大时间,可抓住重点句讨论“但是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那种人”指什么人?“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为什么要永远照顾小利比?这样的教学显然比逐段讲解分析要科学,着眼于整体、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维辐射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间,又如教学《白杨》一文,这篇课文以象征的手法,歌颂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扎根于那块土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文中有重点语句,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细细品味,白杨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课文仅仅是在写的白杨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地将白杨与建设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就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白杨”这一形象的美。
3、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五)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开门见山,烛照幽微,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温情含蓄,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如叙家常;或庄,或谐,或抑,或扬,使每个学生感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如坐春风,同时还要分散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如《荷叶园园》,教师使本来就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课文,通过板书贴画、趣味识字、情感朗读、审美想象等,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美的天地。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课堂精神环境美,指的是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村居》,教师通过诗配画、通过精美课件和音乐的感受,通过游戏和表演,通过诵读,使学生来品味“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教学《船过三峡》一文,在介绍三峡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水之急:江水在群山中七拐八弯,左冲右撞;船之险: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七)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鼓励学生对“别样红”和“无穷碧”谈感受,来体会心中的美景,同时,教师还提供了两首其他描写荷花的诗,与课文相互映衬,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八)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春天的雨点》一文。写的乌汉娜老师给上课走神的学生——达丽玛补课,并在雨中像妈妈一样护送达丽玛回家一事。通过乌老师的话及达丽玛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形象。课文以“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萌发着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也仿佛落在达丽玛的心里。”作结,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在这之后还会发生什么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地进行激烈讨论。在充分讨论之后,我让学生据此拟题。有的学生拟出“一位好老师”,有的拟出了“雨中的畅想”,还有的拟出了“‘妈妈’„„”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按自己拟的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学生饱含情感积极构思,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佳作。《荷花》是一篇传统型课文,它之所以被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它的确“妙”不可言,人们品读着其文字,心却已来到了满池的荷花中,此情此景,焉能不美?而课后组织的实践活动,又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理解,戴上自制的荷花、蜻蜓、小鱼等头饰,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鼓励加进自己的想象。例如:“我”怎样舞蹈?蜻蜓、小鱼都来跟“我”说了什么?还有哪些小生命和“我”叙谈?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美吧!美育在语言鉴赏、形象感知、情感陶冶方面具有以形感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它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因此被称作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苏霍姆林斯基语)。通过美育,不仅可直接达到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目的,而且还能间接起到启迪智慧、提升品德的作用,所以它也是通向智育和德育的一座桥梁。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带领学生不断地学习美,发现美,认识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带领学生去营造美的环境,创造美的生活,迎接美的阳光,拥抱美的希望,奔向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国发[1994]39号
②周扬.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A].美学:第三辑[C].1980.③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第二步战略目标585 ④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 淑馨出版社 1989
参考资料:
[1]徐拱火.小学美育学[M].南方出版社,2007第1版:26-33.[2]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5):62-78.[3]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5-21.[4]倪文锦,欧阳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7):115-119 [5]林仁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N].教育导报,2007-05-29,(004). [6]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3):41-48.[7]董向.小学语文教师[J].审美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5(9):62-64.[8]张相轮,钱振勤.教学美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67.[9]王杰.现代美学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7): 371-373.[10]李敬敏.美学与美育概论[M].电子科技大学 1993(2):153-160 [11]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3):20-28.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部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高雅的情趣,而且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新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可以使我们深入把握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从以下三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图形的同时,如果能够说明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正方形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正方形摆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让他们说说是如何摆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图形美的另一面。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把120米看作单位“1”从分数意义的角度,或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怎样来解答这道题呢?这一下,学生的
思维又活跃起来,经议论、尝试和思考,学生的解法又增加了几种
二、在情景教学中体现美感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如小学一年级在教学1——10的数字时,教师可根据数学特点,出示图画,如:小棒
1、鸭子
2、耳朵
3、叉子4,看到这些图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再如:根据某一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个总体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始终贯穿在情境中,学生既学的快乐,对知识点掌握的还牢靠。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深化审美体验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