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美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证实了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呢?
通过这些年来,对小学语文课教学的不断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下面就以《桂林山水》为例简单谈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美的期盼进入课堂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
镇宁实验小学 田维芳 新内容以前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一开始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就有可能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更谈不上课堂互动。因此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把学生欢乐地带进课堂的情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越美的东西越又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或者上课时触景生情地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美的氛围,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悬念,激发学生追求享受美的兴趣,以达到把整体学生带入课堂的目的。
导入文本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完音乐腾格尔的《天堂》,问:“好听吗?听到唱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是歌唱家腾格尔歌唱草原,他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那么,除了用歌声去唱,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某一处景物或者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写文章和画画的方式)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欣赏用文字描述的另一处美景《桂林山水》看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在朗读中渗透美育
朗读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朗读中,叶圣陶先生特别主张“美育”,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导入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自读,逐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时缓时急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激昂、舒缓、深沉韵律的美,从而获得朗读的乐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是写桂林山水的样子,赞美桂林山水。我问学生:“这篇赞美式的文章我们该怎样去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己去发现、找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用赞美的语气。然后通过示范、学生分组、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时韵律的美。
三、在理解文章结构中渗透美育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形式美。理解文章结构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数数文章的段落,观察各段所占的篇幅以及构成文章整体一种堆砌的形同建筑似的篇章结构的美。然后,在读懂各自然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在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衔接关系。学生在欣赏到文章结构美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结构中的衔接与过渡的和谐之美。这对学生作文中的谋篇布局有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时,在学生弄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的同时,理解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所写的内容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第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山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山与水完美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这四个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同时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美。在此,仅举此例说明。
四、在理解语言文字中渗透美育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出课文主旨表现的情感基调后已经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激情,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句义、段义,然后通过推敲类比,从语感、词性、感情色彩、修辞的美,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通过学生仿写,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写得美?”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此选取其中一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问:“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们为什么觉得写得好?”经我再一点化,学生马上领悟到:“它们的句式相同,是排比句,三个句子都用了“真”字,分别强调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第三个句子是比喻句,它比出了漓江水的美、与众不同。”这时我让学生仿写一个排比句,一个比喻句。
五、感受文章塑造形象的美
黑格尔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以塑造形象为目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是可以感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中寻找文章所塑造的,或自然的、或社会的、或艺术的形象。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作者描写形象的字、词、句、段,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感受语言折射出来的或自然、或人性、或意境的视觉形象的美。通过描绘、扮演、想象的方式把美的形象再现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相应的句子、段落,感受漓江水的形象,山的形象。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一美丽画卷的形象。学生充分的表述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到的桂林山水的画面。有的学生还用简单的笔画勾画出来。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流露的渠道,渗透出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文章蕴涵着作者的人生体验,文章中一切美的因素都是作者经过情感过滤孕育而生的。因此,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文章塑造的形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体会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所寓含的美。以此激发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冲动,通过布置学生习作,学习作者的地写作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因为桂林山水确实很美作者很喜欢,他观察细致……”我趁机又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出来呢?”学生马上又回答:“他是要让我们也能享受到那里的美丽景色。”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景物,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家乡。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让语文教学在美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心灵在美的环境中得到净化,想象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展现。常言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创造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1.9;《找准课文切入点,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江苏 许海荣;
2《天津教育》2001,7-8;《凭借教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天津 李克山。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之管见
474166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第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在教学郦道元《三峡》时,我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1
当然,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感悟自然美的伟大,净化心灵也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第二、着力创设感染情境,激发美感。
1、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在讲授《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语文书放在投影上,为学生示范朗读。把作者的感情的运动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为他们作完示范,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看到春天的感受来读,然后小组读,学生之间互相指导,最后指名来读学生和我一起来指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审美教育也得到了渗透。
2、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春》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课上,讲解每一幅图画的时候,都适时出示了相应的精致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直接感受到“春”的美。学生有的能当堂课背诵其中的一段。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第三、启迪想象、入境动情、入境求美。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自己亲身的经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各种景物,我适时的为他们补充、指导,课下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的春天,并让他们讲一讲画中的景物。这样学生就能“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笔者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花州书院、卧龙岗,游览丹江水库,参观博物馆时,就有意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六、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自已成为能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者。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
【摘 要】古诗词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学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无疑是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进行美的教育。那到底什么是美育呢?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充分挖掘它们的内在美,让我们的诗词课堂充满美,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么在诗词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音乐美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平仄、韵律和节奏。不同格式的诗每一行几个字,总共有几行,每个字压什么韵都有讲究。因此,词可入乐而歌唱。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何不回归最初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呢!
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如果跟他们讲平仄、押韵,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教师让孩子们用拍手的方式读出不同的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教师教孩子们用吟诵的方式读出诗歌的节奏,有的读得快速紧凑,有的读得悠扬绵长,还有的会根据句子长短读得时快时慢……整堂课充满了音乐美。
又如,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播放悠闲的琵琶曲,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诵读,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怡然自得;还可以让孩子们用吟唱的方法,欢快地唱出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熏陶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诗词就是一首乐曲,传递作者当下的情怀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曲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欢快跳动的曲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朝气蓬勃的曲子……诗词是流动的音乐,凝固的建筑。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回归古诗词的本质,入乐而诵读,入乐而吟唱,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二、画面美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词往往富有画面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何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把诗词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构成的画面色彩艳丽:有娇嫩的小黄鹂,翠绿的柳枝,雪白的鹭鸟,湛蓝的青天。画面构图有远景、有近景,远近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彩神弈、幽然平和的画卷,令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又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词的意思发挥想象:“西塞山”是怎样的西塞山呢?学生回答“高大挺拔”“连绵不绝”,等等。接着教师提问:怎样的“白鹭”?有的说“形单影只的白鹭”,有的说“成群结队的白鹭”……画面的远近、动静、色彩等都在这首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各自的理解与想象,不断充实着,让画面逐渐美化。
三、音韵美
说到音韵美,大家脑中立即浮现的应该是古诗词,古诗词的确是非常具有音乐旋律和生动性的。古诗词的创作要符合音律、押韵以及对称等语言艺术要求,这样我们读起来、听起来才会有拟声传情的效果。例如:杜牧的《山行》和李白的《赠汪伦》,这就是两首节奏分明,并十分具有律动性的古诗词。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朗读竞赛,或者单人朗诵,或者合作朗读,又或者半唱半读。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使无声、无活力的文字化为有声、动听的声音,如此朗朗上口的诗词也给我们带来了无言无尽的音韵美的享受。
四、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意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通过作者描写的意境,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抱负,并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作者通过运用“香炉、瀑布、银河”等这些带有鲜明个性又不互相干扰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瀑布喷涌而出、雄奇瑰丽的景象,语言铿锵有力。通过作者李白这些景物的描写,即使是相隔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李白个人感情奔放、奇思纵横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本中的事物、情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其中的意境,以此提高学生品味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五、人格美
虽然大多数古诗都是歌咏事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情感。借助古诗描述的事物,使学生学会体会其中所赞扬的高尚人格和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教师要抓住古诗教学的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美育教学的渗透,从而不断提升古诗教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梅花》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但实质上却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坚强高洁的人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到诗歌作品中的人格美,我建议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之前,可以将作者的生命遭遇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此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诗作之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W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四条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此,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根据古诗教学的课堂实际,并有效地结合古诗教学中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及“人格美”,且长此以往,那么,古诗教学对学生渗透的美育效果一定会有所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发展也一定会更加的顺利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张艳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中华少年,2016(04).[2]郝艳辉.浅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渗透美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语言 情景 插图 板书 想象 朗读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光明小学
邰素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写道:“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审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小学语文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盖了天、地、人、物、事等内容,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优美生动的词句,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多元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等,学生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学生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学生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学生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索溪峪的“野”》使学生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美;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美感。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复现,而是作者一项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想。
小学语文 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则塑造了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象美,与柳丝、微风、阳光构成一种美好的意境,妥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巴金的《鸟的天堂》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副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巴金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用心琢磨、细细体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伯牙绝弦》这篇中华经典诗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了大陆医生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外国商人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用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凡是具有美好心灵、美好品质的人,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的。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小学生年龄大致在7-13岁,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少年期,这个时期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对个体审美心理发展而言,这是个重要转变。他们开始能将流转不已、瞬息万变的外部现象纳入一定的形式,形成审美意象。由此,文学作品的欣赏成为可能,因为文学欣赏是以审美意象为基础的。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是其它任何美育的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从实际功效说,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从远期意义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磅礴雄伟的气势之美;还有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这类文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明、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美、形体教学的形式美、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都能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等情绪最佳化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当国旗升起时,学生起立、敬礼。师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被升旗仪式那种庄严的气氛感染了,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此时,教师又问:“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有什么感受?在哪些场合你还见过五星红旗?”由于创设了情境,媒体中国歌声雄壮有力,在场群众情绪激昂„„,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刺激而产生愉悦、亢奋的情绪,老师在这一“兴奋点”上适时提问点拨,让学生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此时,学生产生了不说不快之感,于是便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对国旗的敬爱之情、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正是由于创设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兴奋情绪,老师捕捉这一学习状态最优化的“兴奋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中,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