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时间:2019-05-13 16: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第一篇: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铝丝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

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

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他们童年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张扬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人靠什么运动,小鸟靠什么飞翔,植物靠什么生长,汽车靠什么奔驰„„神奇的能量,神奇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些美的事物科学课中最多又显而易见。例如:《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出示家庭照片,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助他们三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自然美,再结合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

讲授训练更有效。例如:《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学生通过阅读“恐龙的化石”了解到,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课中美的教育要注重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体验。如:《磁铁游戏》的教学,学生通过“玩”得出磁铁能吸小刀、大头针、铁片等,不能吸纸片、橡皮、玻璃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得出磁铁能吸铁。学生又由磁铁隔着衣服、书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这是本课的两个知识点,推理过程清晰、严谨,给学生一种演绎推理的享受,孩子们就会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同时也从小树立了一种审美的观点。

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应用心捕捉时机,利用科学教学中提供的丰富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强调说:“你们看它漂亮不漂亮,美不美啊?它们多有意思,多有趣啊!”用各种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去

观察,发现。例如:《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中,所探讨的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通过学生讨论得知,能量是一种驱动着宇宙万物运动的动力,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却无处不在,汽车在路上奔跑,喇叭发出声音,蜡烛发出光芒„„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经老师点拨后他们就知道了,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是处在一种自然协调中,是非常和谐的一种美,在学生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

在科学课教学中,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真、善、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可以引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进而形成性情之美。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符合学生的对知识认识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课堂学习保持积极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要表现方法有3种,其中动画功能最能生动地表现变化效果。并且可以非常方便地描述出视物的变化规律。丰富的图片和声音能帮助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下面就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一、多媒体课件丰富了科学课教学的多样性

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要从偏重认知能力,向培养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发展。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即触景生情如,在讲述《多彩的冬天》时,我们利用声像俱全的动画、录像,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幕幕“冬天”的自然景观,引领学生进入冬天的景色中,让学生感受着冬天的奥秘,学生自然的触景生情,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爱护,从而扩展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课件的技术角度看。课件的丰富色彩和动画效果,还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这都让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多媒体课件增强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在日常的

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用传统的方法教学,进行《观察植物》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植物的认识很小,平进也缺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想象空间有限,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具有局限性,往往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吃力。而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就能直接了解到学生的认识,使教师能直接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得到教学情况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调整课堂的难易程度如,在教授《观察植物》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景,然后,再用动画演示植物的开花过程,给学生感受花朵的美丽,认识各种有代表性的花朵,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学会和身边同学分享自己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和冬天”的变化过程,克服了学生的时间障碍,学生感受变化过程就容易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用教室里的大屏幕投影机代替了黑板,电脑模拟变化代替了教师的对那些如何说也说不清的教学内容,显得更逼真、更形象。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面对精彩的画面,对学生产生听觉、视觉的强享受,使教育信息形象而生动地传输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大了课堂教育信息的流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智力活动时间与课时间之比,比值越大,意味着教学效率越高,智力活动时间相对就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我

们按传统的方式在讲台上完整的表达一个视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老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表达,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下面却理解不清,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讲演示实验则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如,我教低年级观察植物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可控性;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和飞冬天”的变化过程,克服了学生的时间变化的空间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突破了空间、时间的界限,把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展示给学生,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教育信息的动态反馈。学习是外部信息作用于人的器官,通过认知主体的加工和互动作用,在知识和技能上产生的变化。认知主体接受外部信息产生的刺激方式有多种多样,而效果却大不相同。教育心理学家特瑞赫拉对此作了深入地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信息 2.5%来自味觉;7.5%来自嗅觉;32%来自听觉;58%来自视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听觉。具有丰富动画效果的声像画面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同时进行听觉、视觉的强刺激,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观察植物》的教学,老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像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花,还有花朵盛开的过程,再加上实物的展示。实现了对学生的观感、触感的强刺激,使学生了解很多植物相关的信息。多媒体课件的画面既生动又形象,深

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科学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个性培等,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启发式”教学更具可操作性。例如,《摩擦起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静电的形成?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晚上脱衣服是看到身上有闪光呢?随后操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课件显示了晚上脱衣服衣毛衣的闪光,再分析闪光的是什么材料,通过什么的形式会让材料闪光,闪光的是什么东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只需把握时机,用恰当的启发性语言进行适当地引导,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得到了充分的观察、思考。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忽视的个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处在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生动活泼地探索真理、掌握知识的情境中。由于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得到了充分地落实。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其中,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演示实验的效果常常不够理想。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实验却能较好地避免传统演示实

验教学的缺陷,在“摩擦起电”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并示范演示“摩擦起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摩擦起电”,不仅效果逼真,而且可以让学生“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学生认识了静电的产生,然后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看得仔细,学得透彻,玩得开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利于学生在观察中动脑,在实验中创新。再如,教学如认识长度课时,先让学生看一段两个同学比长短对话动画的录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讨论,较容易地启发学生对量度长度的兴趣。而后,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两个同学怎样解决比较问题的动画,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判断课件展示一系列长短问题的正确性?哪些不正确做法?并说出理由?说对了,课件中的卡通人物会为他加油、鼓劲。通过进一步步地观察、比较、讨论,加深了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认识。这样,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科学启蒙的目的,不只是学习前人总结的科学知识,更应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大胆、积极地科学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者,还应是大自然奥秘的“探索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科学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探索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科学教学

实践中,教师还应经常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学生自行探索的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它启发学生不断用自已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补充、内化,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

2011年10月29日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强调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新课改下“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老师只负责把知识讲完就算,学生把知识听过就完。而必须把“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改变教的方法,使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够达到和谐发展。

科学教学应该朝着“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方向进行。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的东西挑战。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浅谈一下科学课上的探究教学法。

一、营造探究氛围的和谐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主、和谐的探究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所以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尊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个性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下,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被激活,使探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才能成为可能。我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笔记本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我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忙?”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强调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材料,特别是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的探究课题,提供或学

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研究磁铁》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毛线、牙签、大头针、玻璃球、回形针、铁钉、塑料块,学生任意准备两样物体,不料学生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学具和文具之类的物体。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思考的玩法尽情地用磁铁去玩这些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磁铁有吸引金属的特性。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是材料误导所致,老师若在提供或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考虑充分一点,在金属材料中不光是铁,还有铜、铝等物体,那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探究内容的生活性

科学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基础。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探究活动是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而开展的,是否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的。诚然,学生只要去参与、经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结合学生活动实际的探究内容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的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有些探究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是需要教师进行调整的。四年级科学教材中,就安排了养殖的活动,通过养殖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比较短,生长过程中的变态明显,整个单元的课程设置就围绕养蚕,观察蚕的一生,归纳出蚕的周期。但是我们有些学校附近农村不养蚕,学生没有见过蚕,甚至连有些老师也没有见过蚕,更没

有什么养蚕的经验了,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最多就通过投影、多媒体展示一下蚕的生长周期。试想这样的学习过程,又如何达成科学课程倡导的“科学探究”、“经历过程”的要求。科学教师面临这样的现状,不能束手无策,而要积极的处理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如开展养殖小蝌蚪、菜青虫等活动。

四、重视课外延伸的协调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然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单纯的靠课堂四十分钟的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比如我在教学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去玩橡皮泥,运用不同方法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的做成船形,有的做成空的像饺子、像汤圆,有的借助其他的物体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些都是运用改变物体沉浮的条件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把橡皮泥做得很薄,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也能浮在水面上,并提出塑料尺子、三角板等物体也有这种现象(这是新发现,学生对此特别好奇,探究欲望异常强烈),随后同学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仔细地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奥秘是水表面张力的缘故,使探究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又如在教学《地球上的水》时,同学们在探讨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中

发现:学校卫生间、洗碗池里的水龙头有经常没有关或者没有关严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的说看见没有关就自觉地去把它关好,有的说贴广告,有的说向全校的学生宣传要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派人值班等等,这时我说:同学们,老师有一个与你们不同的想法,用你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能否发明一种装置,只要人走后水龙头就会自己关掉,这种新思路,有意识地向科技小发明的方面引导。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兴趣怏然,课后纷纷把我缠住,叙述自己的想法,并决心要把实物做出来,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展览会上参加比赛。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人都是小小发明家。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科学”是经过探究、验证获得的知识,可以察觉科学的产生虽然严谨,但却可能因为新的现象被发现或采取新的观察角度而有不同的发现„„在教学中,只要舍得花时间,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必能领悟科学学习的真谛。

2011年10月28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

【摘 要】古诗词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学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无疑是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进行美的教育。那到底什么是美育呢?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充分挖掘它们的内在美,让我们的诗词课堂充满美,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么在诗词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音乐美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平仄、韵律和节奏。不同格式的诗每一行几个字,总共有几行,每个字压什么韵都有讲究。因此,词可入乐而歌唱。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何不回归最初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呢!

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如果跟他们讲平仄、押韵,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教师让孩子们用拍手的方式读出不同的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教师教孩子们用吟诵的方式读出诗歌的节奏,有的读得快速紧凑,有的读得悠扬绵长,还有的会根据句子长短读得时快时慢……整堂课充满了音乐美。

又如,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播放悠闲的琵琶曲,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诵读,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怡然自得;还可以让孩子们用吟唱的方法,欢快地唱出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熏陶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诗词就是一首乐曲,传递作者当下的情怀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曲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欢快跳动的曲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朝气蓬勃的曲子……诗词是流动的音乐,凝固的建筑。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回归古诗词的本质,入乐而诵读,入乐而吟唱,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二、画面美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词往往富有画面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何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把诗词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构成的画面色彩艳丽:有娇嫩的小黄鹂,翠绿的柳枝,雪白的鹭鸟,湛蓝的青天。画面构图有远景、有近景,远近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彩神弈、幽然平和的画卷,令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又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词的意思发挥想象:“西塞山”是怎样的西塞山呢?学生回答“高大挺拔”“连绵不绝”,等等。接着教师提问:怎样的“白鹭”?有的说“形单影只的白鹭”,有的说“成群结队的白鹭”……画面的远近、动静、色彩等都在这首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各自的理解与想象,不断充实着,让画面逐渐美化。

三、音韵美

说到音韵美,大家脑中立即浮现的应该是古诗词,古诗词的确是非常具有音乐旋律和生动性的。古诗词的创作要符合音律、押韵以及对称等语言艺术要求,这样我们读起来、听起来才会有拟声传情的效果。例如:杜牧的《山行》和李白的《赠汪伦》,这就是两首节奏分明,并十分具有律动性的古诗词。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朗读竞赛,或者单人朗诵,或者合作朗读,又或者半唱半读。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使无声、无活力的文字化为有声、动听的声音,如此朗朗上口的诗词也给我们带来了无言无尽的音韵美的享受。

四、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意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通过作者描写的意境,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抱负,并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作者通过运用“香炉、瀑布、银河”等这些带有鲜明个性又不互相干扰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瀑布喷涌而出、雄奇瑰丽的景象,语言铿锵有力。通过作者李白这些景物的描写,即使是相隔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李白个人感情奔放、奇思纵横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本中的事物、情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其中的意境,以此提高学生品味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五、人格美

虽然大多数古诗都是歌咏事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情感。借助古诗描述的事物,使学生学会体会其中所赞扬的高尚人格和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教师要抓住古诗教学的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美育教学的渗透,从而不断提升古诗教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梅花》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但实质上却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坚强高洁的人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到诗歌作品中的人格美,我建议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之前,可以将作者的生命遭遇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此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诗作之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W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四条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此,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根据古诗教学的课堂实际,并有效地结合古诗教学中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及“人格美”,且长此以往,那么,古诗教学对学生渗透的美育效果一定会有所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发展也一定会更加的顺利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张艳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中华少年,2016(04).[2]郝艳辉.浅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渗透美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第三篇: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美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证实了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呢?

通过这些年来,对小学语文课教学的不断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下面就以《桂林山水》为例简单谈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美的期盼进入课堂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

镇宁实验小学 田维芳 新内容以前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一开始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就有可能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更谈不上课堂互动。因此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把学生欢乐地带进课堂的情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越美的东西越又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或者上课时触景生情地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美的氛围,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悬念,激发学生追求享受美的兴趣,以达到把整体学生带入课堂的目的。

导入文本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完音乐腾格尔的《天堂》,问:“好听吗?听到唱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是歌唱家腾格尔歌唱草原,他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那么,除了用歌声去唱,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某一处景物或者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写文章和画画的方式)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欣赏用文字描述的另一处美景《桂林山水》看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在朗读中渗透美育

朗读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朗读中,叶圣陶先生特别主张“美育”,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导入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自读,逐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时缓时急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激昂、舒缓、深沉韵律的美,从而获得朗读的乐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是写桂林山水的样子,赞美桂林山水。我问学生:“这篇赞美式的文章我们该怎样去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己去发现、找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用赞美的语气。然后通过示范、学生分组、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时韵律的美。

三、在理解文章结构中渗透美育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形式美。理解文章结构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数数文章的段落,观察各段所占的篇幅以及构成文章整体一种堆砌的形同建筑似的篇章结构的美。然后,在读懂各自然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在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衔接关系。学生在欣赏到文章结构美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结构中的衔接与过渡的和谐之美。这对学生作文中的谋篇布局有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时,在学生弄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的同时,理解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所写的内容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第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山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山与水完美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这四个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同时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美。在此,仅举此例说明。

四、在理解语言文字中渗透美育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出课文主旨表现的情感基调后已经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激情,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句义、段义,然后通过推敲类比,从语感、词性、感情色彩、修辞的美,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通过学生仿写,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写得美?”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此选取其中一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问:“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们为什么觉得写得好?”经我再一点化,学生马上领悟到:“它们的句式相同,是排比句,三个句子都用了“真”字,分别强调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第三个句子是比喻句,它比出了漓江水的美、与众不同。”这时我让学生仿写一个排比句,一个比喻句。

五、感受文章塑造形象的美

黑格尔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以塑造形象为目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是可以感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中寻找文章所塑造的,或自然的、或社会的、或艺术的形象。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作者描写形象的字、词、句、段,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感受语言折射出来的或自然、或人性、或意境的视觉形象的美。通过描绘、扮演、想象的方式把美的形象再现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相应的句子、段落,感受漓江水的形象,山的形象。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一美丽画卷的形象。学生充分的表述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到的桂林山水的画面。有的学生还用简单的笔画勾画出来。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流露的渠道,渗透出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文章蕴涵着作者的人生体验,文章中一切美的因素都是作者经过情感过滤孕育而生的。因此,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文章塑造的形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体会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所寓含的美。以此激发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冲动,通过布置学生习作,学习作者的地写作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因为桂林山水确实很美作者很喜欢,他观察细致……”我趁机又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出来呢?”学生马上又回答:“他是要让我们也能享受到那里的美丽景色。”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景物,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家乡。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让语文教学在美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心灵在美的环境中得到净化,想象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展现。常言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创造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1.9;《找准课文切入点,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江苏 许海荣;

2《天津教育》2001,7-8;《凭借教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天津 李克山。

第四篇: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摘要:环境教育和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环境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种方法。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环境教育;渗透;方法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正威胁着人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程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学课有效地渗透环境,是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1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审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同时,已经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意义。解决环境问题,科学手段是必需的,但是要“标本兼治”必须人类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地环境保护行动来实现。因此,环境教育成为提高人类环境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如澳大利亚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推出了“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作为综合学习领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修课程。

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2003年1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明确规定环境教育是新的国家课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基础教育阶 1

段,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而与环境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便是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环境教育手段。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的目的和要求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告诉我们,环境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形成环保意识,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和亲近感,进而提高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用亲身体验和行动去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们。小学科学课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科学、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3.1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科学教学中环保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学科知识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的进行渗透。科学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有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水的净化》、《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地球——共同的家园》等知识。

如在六年级的《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课上,我收集一些学生随意丢弃的“垃圾”,将它们清理干净,用一个精美的塑料袋装好带到教室,孩子们一个个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个袋子,“这些是老师在校园里收集的一些宝贝,猜猜看是什么?”“玩具”“实验材料”“装饰品”„„“确实不错,你们猜到了很多,但是要变成你们猜想的东西,我们还得做一下加工”我从塑料袋一件一件拿出那些丢弃物,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些物品还可以有什么用途。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一个易拉罐,学生竟然说出了12种重新使用的方法,其中一个孩子当场给大家做出了一个口哨玩具„„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其实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收集的,里面可能还有我们自己随手丢弃的物品,它们还有如此多的重复利用的价值,而乱扔则不但破坏了校园环境,同时加重了垃圾处理的负担。

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可以运用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轻松接受。在五年级上学期的《生物与环境》中的“田野里的食物网”中,就可以用课件出示生活在田野的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小麦、稻谷,动物——稻螟虫、蝗虫、青蛙、麻雀、田鼠、猫头鹰、蛇、老鹰、鹤、黄鼠狼等,让孩子们找出它们的食物关系。接着请同学来扮演每种生物,给每位扮演者挂好名称,然后让有食物关系的生物牵好手或者衣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形象的“网”。这时,用课件给孩子们讲述到: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稻田里的蛇消失了。“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蛇的扮演者要退出,以蛇为食物的老鹰也不得不退出,而被蛇吃的麻雀和老鼠就更加活跃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就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环境教育点,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他们完全能意识到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

3.2动手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也应重视环保,意在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教育的场所,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污染带来的危害,加深了对环境污染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3.2.1在不影响做实验的情况下尽可能节约使用实验用品。例如在做三年级《吹泡泡》的实验中,需要用洗衣粉或者肥皂做成吹泡泡的水,教师可给每一组都分发一定量的洗衣粉、肥皂,每一组的实验都做得非常成功,但有的组的洗衣粉、肥皂没有用完,有的组洗衣粉、肥皂用完了。看到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实验都做得很成功,有的组,老师给的材料用完了,可有的组还有剩余,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呢?”有的同学会说:“在不影响我们做实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使用材料。”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用多了洗衣粉、肥皂、水,这是一种浪费,这是不对的。”还有的同学会说:“制作过多的洗衣粉水、肥皂水增加了污染”。从中,使学生认识到完成同样的实验,我们应该尽可能节约使用实验用品,对生活中的物品也一样。

3.2.2在学生实验中要特别强调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使学生养成不随地乱扔废渣、乱倒废液的良好习惯。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一些用完的电池、塑料、纸都可以进行回收处理。而实验用完的一些酸液、碱液,不能直接倒入水槽,因为废液会腐蚀地下水管,从而造成水污染,所以,应统一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桶里,再进行处理,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习惯。

3.3积极行动,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是孩子的天职,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位小学生都渴望参与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所以充分利用科学课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参与到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行为中去。

3.3.1结合科学教学,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结合科学教学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很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 针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抗污染植物研究,可利用现在先进的信

息技术,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确定其研究的可行性,制定方案,着手进行实验研究。针对饭馆、面店里的一次性筷子,调查讨论其利害关系,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9%,13亿人一年用的筷子,相当于吃掉了两万棵5年树龄的大树,数目相当惊人。网络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学生乐意在资源丰富的网上冲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搜索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鲜活的图片和动画。正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有关环境的资料才使得他们的讨论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同时借助网络,指导学生们把环境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公开发表,以便结交更多的环境保护爱好者,更大范围地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3.3.2结合科普活动,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再动听的语言也不及亲眼所见来的真切,更不及亲手所为来得真实、要让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只在课堂上讲理论、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如定期举行科技节,开展“桂溪河环境现状分析”、“我为校园献盆花”、“废旧物品我重塑”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科普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开始环保行动。而每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都是科学教师开展环境教育的大好时机。

3.3.3小手拉大手,环保路上一起走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社会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小手拉大手,共同爱护环境。如帮助学生针对平时家里不环保的行为,共同制定出《家庭环保公约》:不使用塑料口袋买菜;洗漱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废旧电池不乱扔„„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为环保出力。社会是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还要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可组织学生,定期走上街头,向群众发放宣传单;号召同学们在社区里,做个义务保洁员等,使同学们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环境教育,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这些行动,带动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中,让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蔡其勇,蔡万铃.科学教育论[M].新疆电子出版社,2007.

[3]蒋健微.澳大利亚推出“社会与环境教育”课程.上海教育2007年第6期

[4]钟业喜,杜竟.江西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6期

[5]王玲,霍文冕,康琛丽,梁九奇.西部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问题浅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22-1824

[6]樊变梅.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7卷第140页.[7]罗凡.在高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2卷)第一页.[8]王宁.从一份调查问卷看学校环境教育的喜与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36卷.[9]在科学课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http://.cn/jiying/xdds/2009/0611/2600.h

第五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近年来,阅读教学、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渗透美育教育于阅读教学中,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一、反复诵读法

读,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放在课堂的任何情形下使用都正确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图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了语句所描写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吟诵语句,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情景创设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陶冶美的情趣。如课文《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抄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儿童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难的。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旅行”的情境,学生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身?R其境,领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感。配着悠扬恬静的乐曲,师生徜徉于山美水美情也美的画意中。通过创设的情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达到了审美效果。

三、渲染气氛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感因素特别强烈的课文,如果能通过渲染气氛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学生从中体会的情感将更直接有力,所受到的教育感染也会更强烈持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送总理的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自觉哀悼总理的一片深情。课文本身的气氛是沉重和悲怆。如何让对总理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缺乏足够了解的小学生也能体会出课文中沉痛的情感呢?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外,最好能渲染出一个切合课文气氛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播放沉重的哀乐,在哀乐声中,教师用沉痛的语言向小学生们叙说总理逝世的时间及课文描写的内容,这样,一个肃穆、庄严、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师生们仿佛被带回到了课文的情景中。

四、词句品读法

一般说来,课文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多一字,少一词或变动都会损失原文语言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如教《荷花》第二自然段时,首先是创设情景,课件展示“一池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到荷花的形态之美,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接着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启发学生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理解:冒,向外钻,往上升的意思。体会到这个“冒”字,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同时领悟荷叶的长势美,荷花的形态美及其品格之美、精神之美,加深对表象的体验。然后通过边想象边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情感的熏陶。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美丽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便学生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也就进一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词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细品词句,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有些文章往往含有意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这些深刻的意义,文章里并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而深沉的意义。

五、表演活动法

少年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等较强,很适合于小学生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小白兔与小灰兔》、《小音乐家扬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在“动”与“乐”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课文《东郭先生与狼》一文中,狼在被救前后的语言、神态、表现迅速变化,东郭先生在救狼过程中的行为、内心世界也有变化。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呢?师生可以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狼、东郭先生、猎人、老农。通过表演,可以将狼恩将仇报的丑恶本质及东郭先生的迂腐可笑的性格呈现出来,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六、拓展想象法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下载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心得体会

    小学音乐教育中 渗透美育教育的心得体会 阜蒙县东梁学校 马玉汗 1 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心得体会 音乐是一门融入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

    浅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浅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一个没......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谈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美育......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的具体各环节中进行美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切实实......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环保教育在美育中的渗透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二小学 汤小洁 作者职务: 教师 文章类别:教学经验类 单位地址: 克拉玛依市南新路16号 邮 编: 834000 联系电话: 0990—6858439(办)......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推荐五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

    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