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1:2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第一篇: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揭题解题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朗读诗歌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听到了什么?先读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听到了一阵阵风声„„(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师:我们班也有不少孩子离开家,来到天润求学。(问住校生:你想家吗?)

住校生:我经常想家。

师:尤其是什么时候特别想家呢?

住校生:在夜深人静时,在过节和放假里特别想家。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生:(朗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四、拓展阅读

师: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看贺知章的: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反复朗读直到成诵。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从诗中你明白了什么?生:诗人离开家已经很久了。生:但他还能讲家乡话。师:是呀!长年漂泊异乡,当重返家乡时,已经是白发苍苍,难怪: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思乡的季节,请看: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同桌之间合作读诗句,并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

五,布置作业:1,背诵《夜书所见》。2,积累几首思念家乡的古诗。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第二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 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三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四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1(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宽阔的江面,梧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间小房子的窗户里透出黄晕的灯光,篱笆下,两个小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蟋蟀。)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3(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5(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第五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所见”是什么意思?

联系学过的古诗袁枚《所见》理解(3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挑水,挑担,挑夫)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2(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过渡: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旅馆,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单、寂寞、伤感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4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6(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多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挂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对古诗的理解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但并不局限于一字一词刻板的解释,而是注重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 7 会诗情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背诵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拓展的环节,让学生理解同样包含秋思的古诗——唐代诗人李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够,拓展环节显得仓促,没有很好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宽度。但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想我已经开启了孩子们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

下载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9.夜书所见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书所见[精选]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0-11-02 14:39:30|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夜书所见》

    9.夜书所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 、 朗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1 学习目标: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珍......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1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详案 ——三年四班 邓厚芳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 生1: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