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详案
——三年四班 邓厚芳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
生1:月饼。
师:好吃吗?
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
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
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他们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大屏幕出示):(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有一年,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秋天的一天晚上,他住在乡村的一间小旅馆里,晚间的所见,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读懂了题目,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我们再读一读诗的题目(齐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夜”是什么意思?
生:是夜晚的意思。(板书:夜)
师:“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书,在这里是写的意思。
师:说得好。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读的书,而是写的意思。
师:“所见”是什么意思? 生: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
师:那么,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生:在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师:诗人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生字):萧(xiāo)萧 梧(wú)叶 挑(tiǎo)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
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同学们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读这首古诗,大家边听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再找同学读一遍。
师: 齐读。
三、精读《夜书所见》
师: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首先,我们来看看诗的第一二句。(出示课件前两句)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多人朗读)在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师板书:看:梧叶;)
师:是什么风?(秋风)
师;怎样的秋风? 生:(凉凉的秋风)
师: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用一个词来概括:寒声(板书:听:寒声)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
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的寒风。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师: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师: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师:他仅仅是身体寒冷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心寒。师:是呀,还有心寒呀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自己的家乡在福建,可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到家乡了。这样的夜晚,他心中涌动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师:那诗中写到的这些景象:秋风啊、落叶啊、江水啊,是什么地方的景象啊?
生:是江边的景象呀!
师:是谁站在这江边,看到到这样的景象?
生:诗人、作者、叶绍翁。
师:那诗中的哪一个字指的是诗人叶绍翁啊?
生:“客”字。
师:明明是诗人自己,为什么不用我,偏偏用客?换成我,也很通顺嘛!咱们一起来看。(屏显客的意思。)在字典中,客有这样几种解释:(1)、客人,跟“主”相对;(2)、漂泊在外的人;(3)、指奔走他方,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这里,客应当怎样理解?
生:漂泊在外的人。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一个客字呀,它巧妙地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他漂泊在外,他身处异乡,他举目无亲,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
师:你说到了作者的心里。就请你带着这份孤独,读一读这两句诗吧!(生读)诗人漂泊在外,他多么地孤独,再找位同学读。(生读)
师:客字读得很有味道,我能感受到你在强调作者的处境,他是漂泊在外的人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这份难言的孤独吧!
师:(屏显课件)迎着萧萧的秋风,看着飘零的落叶,诗人举目无亲,满目萧然。你想啊,此时此刻,他最思念的会是哪里?
生:故乡、家乡。
师:故乡是他生命的原点,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曾经给他带来无限快乐的地方。想起故乡,他会想起谁?
生1:父母。
师:可能他的父母已经是白发苍苍、风烛残年了。有生之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
生:见一见自己的儿子。
师:可是,诗人却不能回家,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总是感到万分愧疚呀!男生齐读,读出这份愧疚。
师:还会想起谁?
生2:妻子。
师:他的妻子,他的含辛茹苦的妻子。诗人漂泊在外,不能回家。是他的妻子用她的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呀!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诗人总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带着这份自责,女生齐读这两句诗。
师:还能想起谁?
生3:孩子。
师: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可能孩子还不会喊爸爸,一晃几年过去了,他长高了吗,长大了吗?每当想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内心总会充满长长的牵挂。带着这份牵挂,全班再读。
师:这个夜晚,诗人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家乡,想亲人。他是多么渴望回到家乡啊!可是他能回去吗?
生:不能。
师:他只能孤零零地伫立在江边,默默承受着这份难耐的孤独。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屏幕,读一读,想一想。(屏显后两句诗 师补充板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指名读):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儿童)想到了什么?
生1:儿童挑促织。
师:“挑”字是什么意思?“促织”指的是什么?
生:“挑”是指用细长的东西拔弄,“促织”指的是蟋蟀,俗称“蛐蛐”。师:(出示蟋蟀的图片)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生:不能。
师:那是作者的什么呢?
生: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到的。师;所以这个“知”字是什么意思?
生:料想的意思。
师: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生:他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验,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也有玩得那么开心的时候。师: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师: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师: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叫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用一根麦杆在洞口拨弄,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生: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
师: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玩得那么开心,此时此刻,诗人会想到什么?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童年时的小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起我吗?
师:除此之外,诗人还看到了什么?
生:篱笆下的灯火。
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板书:一灯明)师: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生: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师:灯火能驱走黑暗,却驱散不了诗人眼前的孤独呀!让我们再一次展开想象,走近诗人,感受那份无言的乡愁和无尽的乡思吧!
师:深秋的夜晚,诗人举目无亲、满目凄凉,想起家乡,无限孤独,陪伴他的是这群孩子和这盏孤灯。读。(齐读)
师:秋夜沉沉,那群挑促织的孩子,早已回家,而诗人却不能回家,想起家乡,辗转翻侧,陪伴他的只有这盏孤灯。读。(齐读)
师:秋夜将晓,孩子们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想起家乡,诗人彻夜不眠,陪伴他的依然是这盏孤灯。读。(齐读)
四、回归整体,吟唱升华。
师: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感受,齐读整首诗,读出这份令人彻夜不眠的乡愁。(齐读)(男女生赛读)
师:古人说,诗言志。诗可以读,向刚才那样反复地读。还可以唱,你听。(师配乐唱)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我们一起来唱。
师:古往今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浩如烟海。除了叶绍翁、王维,还有很多。给大家推荐两首诗,李白的《静夜思》(课件出示),第二首是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细细地去读,去想,去品味。下节课交流。
板书:夜书所见 见:梧叶 儿童 一灯明
听:寒声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感:动客情
第二篇:《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夜书所见》教案3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夜书所见》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夜书所见》教案5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夜书所见》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静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动
散作满河星。
《夜书所见》教案7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8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 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案9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夜书所见》教案10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11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夜书所见》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夜书所见》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夜书所见》2、预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教案14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 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 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 “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15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第三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1(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宽阔的江面,梧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间小房子的窗户里透出黄晕的灯光,篱笆下,两个小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蟋蟀。)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3(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5(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第四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所见”是什么意思?
联系学过的古诗袁枚《所见》理解(3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挑水,挑担,挑夫)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2(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过渡: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旅馆,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单、寂寞、伤感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4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6(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多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挂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对古诗的理解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但并不局限于一字一词刻板的解释,而是注重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 7 会诗情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背诵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拓展的环节,让学生理解同样包含秋思的古诗——唐代诗人李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够,拓展环节显得仓促,没有很好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宽度。但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想我已经开启了孩子们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
第五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释题
1、最近同学们又积累哪些古诗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老师抽几个小组轮流展示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非常不错!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学习《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书:是写,所见: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易读错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理解“知”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朗读指导
3、齐读
4、师范读
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想来读一读好不好?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伤感,落寞
3、齐读.4、师范读.5、齐读.6、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