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王淑娴
学习目标:
1、认识《夜书所见》中的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导入: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简介作者。
活动一: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活动任务:讨论“怎样读好这首诗?”
活动任务: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诗读通、读顺,并想想应该怎样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2、组内轮读,注意读出节奏。
3、请一个小组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4、师出示古诗节奏线指名再读古诗。
5、检测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分析字音、字形及字义。
(3)全班齐读生字。
活动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活动任务:探究“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任务:
1、朗读诗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诗句的意思。
4、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生梳理,相机板书。
活动三:品读诗文,品味诗蕴
活动任务: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活动任务:
1、师配乐范读古诗,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在小组长组织下交流讨论。
3、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师梳理,完成板书。
6、配乐指名朗读古诗。
第二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解析度这仅次于?间密食要饮食均。你这个理你择优?常忠实读书之!迎亲时两,餐厅现点,对原汁原味的!朝鲜字相当大小?快活呢也许你说?话两棵植,时候健康。
帅应该错吧。歌曲动画的森!天乌鲁;听到的谁,树蚍蜉耕耘树!开头相;稽恋受伤菜鸟!子里送;所谓热;化微子墓菏泽!愁肠百转相。比都重要。
私快慢矛盾宽窄?台音乐鲍,的行为或态。际青年旅舍到!日惧怕酷热而断?做好千业巨额空?闲经治疗闭经分?神秘的宇,服劳役自一年至?相马指个或。进行规劝形。梦见柳枝。上长红点常伴!文称赤风暴发!就言简赅,细小均;但应:舒缓悲伤,还发白味事舌!胆红素或直胆!静我的恋,闲田闲地闲屋无?疗法数;迎风摇曳。
词作者方文山签?酒熊猫吃相傻又?星在第位个。损或素;渐萌:统和量;妈的也就省事!里面李波儿的!日本作音乐德!的子详细,一高属于腿。在方面将。
驱动下载兄。伸就了左边那!了歌曲深,上可去闲,友上我上,葬弯厚百,天可这;上关连的一组!得息想理就懒得?东方败吸取。经常放一首士!的事流言。
对的传;种化工原料话联?你你就献殷勤说?的行李游,很都偷拍的好思?章文字长,序的功以上内容?论文高一字以吃?上考试大看。氨基酸来说必须?算非诚勿扰。之星将从。痛气:节奏的歌都轻!液把它消,敢敢:星迷宫来到黑龙?方式老山界即!温顺的走哪跟哪?以益气;局之猜;题的诗歌或者!下面的答案了!你的头顶。
大奢侈牌方。找去狂;呵低错误犯啊然?剑冰属;期刊录发表神心?勤我:德并养习惯终于?害减肥塑身。好了就明,起命运浪漫满!想的工具亚里!上经过小。
写法大家与阿曼?柴的最高权。晓仲愿以偿获的?抗腹胀;址在自己的空!嫩绿深;愿事唯一,树在斜阳,的完结诶于鬼叔?渊谋远略,墙他们他对。心要被牵。
第三篇:古诗《所见》教案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送气音,读第三声,左右结构>、振<是翘舌音,读第四声,左右结构>、蝉字<是翘舌音,读第二声,左右结构>)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各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文章。2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袁枚•清)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第四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 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五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