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2)“所见”是什么意思?
联系学过的古诗袁枚《所见》理解(3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挑水,挑担,挑夫)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2(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过渡: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旅馆,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单、寂寞、伤感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4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6(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多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挂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对古诗的理解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但并不局限于一字一词刻板的解释,而是注重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 7 会诗情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背诵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拓展的环节,让学生理解同样包含秋思的古诗——唐代诗人李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够,拓展环节显得仓促,没有很好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宽度。但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想我已经开启了孩子们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
第二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1(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宽阔的江面,梧桐树的叶子开始变黄,一间小房子的窗户里透出黄晕的灯光,篱笆下,两个小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蟋蟀。)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3(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5(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姑苏:苏州的别称。(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第三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释题
1、最近同学们又积累哪些古诗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老师抽几个小组轮流展示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非常不错!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学习《夜书所见》这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书:是写,所见: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易读错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理解“知”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朗读指导
3、齐读
4、师范读
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想来读一读好不好?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伤感,落寞
3、齐读.4、师范读.5、齐读.6、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第四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读一读、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的新莞人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教学要求:
1、知识和能力:学会古诗中的生字词,朗读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从而教育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理解古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之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思乡之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化作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李白的眼中,乡愁又化成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在王维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这个设计是通过简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急于阅读的欲望。)
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古诗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我国悠久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占了相当多的一部分。为什么人们会把这种离愁别绪写成诗,写成文章呢?这里面肯定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二、读、悟、说结合,学古诗。
(一)读读画画,走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生合作简介作者:王维王维是盛唐时期诗坛上极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除了作诗优美,还擅长画画,是当时著名的画画高手。解题: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习俗是登高,饮菊花酒。忆:思念、想念。山东:作者的家乡,现在的山西省。忆什么呢?为什么要忆?学完这首诗就明白了。范读古诗,画出诗的节奏,每人读两遍,读出你的感觉和味道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师:读两遍之后,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思念家乡)诗人写这首诗时才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都城,举目无亲,倍感孤独,正逢重阳佳节,他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二)紧扣“独、异、思”,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心灵。作者的身体在哪里?可能出现在哪里?
可能出现在冷清的旅馆里;可能出现在繁华的大街上;也可能出现在„„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吃饭时„„挑灯写作时„„睡觉时„„生活孤单难熬。作者的心又在哪里?联系三、四句谈谈。
他的心早就飞回了家乡。随着诗人的思绪,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一群群老人、孩子,他们全身插满了茱萸,愉快地登山;在这和谐的画面中,有活波可爱的弟弟妹妹,有昔日的好伙伴,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更有望眼欲穿的母亲„„)身在长安,心在家乡,把它们合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是啊,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了,无论他走到哪里,心里总会有家乡,远离家乡,时时想念家乡„„带着这种身心分离的孤独和寂寞,再读这首诗。联系父母外出打工或去远方亲戚家住时的事例说一说此时你的感受。
(自评:作为教师,提出一个具有引导价值的问题,恰恰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发散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三)抓住“遥、少、思”走进亲人的心灵。
假如你是王维的弟弟妹妹,父亲母亲,伙伴,登山时少了自己的一位亲人,恰在这时,远方的王维让人捎来了一封家书,此时此刻,登山的父母,弟妹伙伴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四、古今对照,走进游子的心灵。
古人思念亲人,只能把思念刻在心底,写在纸上,比如王维另一首思乡诗《杂诗》;现代人还可以打电话,手机,甚至上网和亲人聊天,带去对亲人的问候和祝福。但是现代人仍有解不开的思乡情结。请看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这个设计,完成了由课内到课外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的互动,知识的拓展,情感的升华。)
五、总结全文,回归每个人的心灵。
在他乡,没有亲人的关切和问候,有的只是孤独和寂寞,你想家;在他乡,没有兄弟姐妹的嬉戏玩闹,有的只是孤单和冷清,你想家。无论你走到哪里,故乡都是你永远的思念,亲人都是你一生的牵挂。好好地珍惜和享受这人间至真至纯的乡情亲情吧,家乡是你心灵最温馨的港湾。
六、作业设计
课外找王维的诗歌读一读,还可以找一些其他诗人的思乡诗读一读,比如王维的《相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
(这个设计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语言,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去品味生活。)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
思 身
遥 心
少
补充材料:
(一)乡愁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二)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设计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被选编在人教实验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精炼深沉,充分表达出兄弟姐妹之间深挚的骨肉之情。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来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抓住“独、异、思、倍、少、遥”这几个字来进行教学,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首诗的情感,我通过虚拟人物言行,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如:假如你是王维的弟弟、妹妹、父母,你的亲人很久不在身边,在登高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又结合自己外出想家,或者父母外出打工情形去想象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这是很有好处的。同时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我设计了资料阅读这个环节,相信对学生会有启发的。
第五篇: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0-11-02 14:39:30|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夜书所见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板书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0-09-27 11:30:20| 分类:语文教学设计 |举报|字号订阅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课件出示配插图的诗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组诗。
3.交流读诗体会,比较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有何不同,说说这两位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与《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区别。
4.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诵,在朗朗书声中结束这节课。(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