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时间:2019-05-15 14:0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第一篇: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

sòng yè shào wēng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萧萧梧叶送寒声,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知有儿童挑促织,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 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三篇: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第四篇:舟夜书所见古诗句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下面是关于舟夜书所见古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与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诗中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与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诗中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诗中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诗中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第五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 课

文: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板

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 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

下载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0-11-02 14:39:30|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

    《夜书所见》

    9.夜书所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 、 朗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

    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迷惑,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听了上......

    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家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精选]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