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转变之我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转变之我见(专题研习报告)
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审视中小学,我们由衷地发现,我们选择了一种新的教育生活方式。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将成为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然而,如何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则面临一个“实践—反思—转变”的循环往复历程。本文报告个人按
照E817C导师评改作业五的要求,所作专题研习之结果。
甲.计划学习活动和评估活动
个人的教学愿景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理想的教学安排应多采用莱夫与温雅(Laveand Wenger)界定的“学习型课程”,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师生互动;话语应为一个核心维度;评价体系应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而建立实践社群,则有助于师生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
理想的活动设计
主题说明及活动目的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布鲁纳(Bruner)认为,如果要达致真正和持久的学习,学习安排便包括以下四个条件:活动、反思、协作,以及建立一个能“滋润、维持、容纳那些活动,并让活动的互动建立意义”的社群(《E817C》第四部分指定读物,6页)。下面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对象,按照“课堂:生发探究性问题;课外:准备探究性资料;校外:进行探究性实践”的基本模式,采用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法,设计《关心家乡的特色产业》和《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这两个均以“家乡”为主题的互有关联的活动,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对家乡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自觉保护发展家乡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自我约束力。融信息收集、语言表达、采访调查、研究问题、绘画摄影、广告策划、怡心健体、材料汇编等于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一:《关心家乡的特色产业》
活动准备
1.知识技能准备。培训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培训内容: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2. 活动意向的商讨。由学生集体商讨,主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方式、初步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3. 组织形式。以班为单位,按调查对象分组,组内分工协作。
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初步调查并分组(时间由学生自由把握)。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业,并以此为依据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2. 商讨各组调查计划。3. 分组调查,整理资料。
⑪ 各组按既定计划进行有目的的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收集各种资料。⑫ 调查后以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整理并分析所获资料,撰写调查报告。⑬ 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 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 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总结评价
1. 组间交流调查所得及心得。每组推出两人在班上谈经历和心得体会,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2.展示优秀调查报告、学生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制作的广告宣传画以及带队教师所记学生的变化个案等。引导学生以墙报的形式刊出各组的调查报告和部分学生较深刻的心得,并将这些心得制作成一些有启示性的格言加上精美修辞刊于墙报的显眼处,或将所得产品照片和采访时的照片、制作的广告宣传画等刊于教室专栏处,使人长期接受美的熏陶。
3. 教师总结。以调查报告为基础,鼓励学生撰写宣传文章向报刊投稿。主要针对学生调查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总结出几条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开展活动提供借鉴。在充分交流展示的基础上,用量表的形式,对学生参与这次活动的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从“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获得的体验”、“学习方法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发展”等四个方面,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课外再用一天时间完成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最终让学生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分 A、B、C、D四档定出自己的等级。
活动二:《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活动准备
(一)组织形式和教师配备
1.组织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外出考察活动和开展宣传活动,可自由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行动。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l~2名,进行活动指导和活动组织工作。(二)准备工作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2.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方法、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3.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 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
① 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 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 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 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 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 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及旅游点。
② 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 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④ 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 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总结评价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或资料展示。对学生活动情况的综合评价应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注重过程评价和差异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注意事项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2. 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5. 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乙.改变个人的教学实践
个人的教学转变及对学习和知识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设置的一种新型课程,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但是,本课程目前尚无具体可参照的标准与教材。作为省级实验县,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承担起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通过《E817C学习、课程与评估》的研习,我认为个人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实际教学情况与个人的愿景更为接近,必须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切实下功夫。
1.课程观念必须发生改变。必须突破原有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课程即知识”“课程是课程专家的事,教师仅是课程的执行者”等狭隘的课程观,树立建构主义的课程意识。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即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建构生成的。若然我们采取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我们便“不再以为知识是教师头脑里的物件,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传送到学习者的头脑里(《读本三》绪论)”。根据认知活动的情境理论,我们看到“知识与活动是紧密相关的”,“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的重心(《读本三》绪论)”;知识不应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而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2.个人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改变。第一,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第二,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第三,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第四,从仅仅关注知识性目标向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转变;第五,从注重共性向更重视个性发展转变。为此,个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尽量避免采用机械传授式教学方法教课的现象, 多采用莱夫与温雅界定的“学习型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扮演好开发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的角色。
评价体系必须发生改变。按葛敦纳(Gardner)的话来说,“我们需要决定什么样的测验才助于培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公民(《E817C》第一部分,15页)”。根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我以为评价的目标应由以往偏重总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形成性评价,即不仅对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对活动的过程也要作出评价,也就是追求“真正的评估”。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说了算的做法,转向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包括小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评价的方式由只重知识考试转向多角度结合考察,注意做到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手段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具体操作中可采取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汇报、表演、演示、成果展示、竞赛、答辩、调查问卷、实际操作、评比、评语、检查、总结与反思以及“档案袋评定”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等等。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应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我个人主张采取建构主义的课程取向,如从上述三个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将随之发生转变。第一,由被动、机械式的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由依赖教师和教科书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综合实践活动因其特点多采用“开放课室”。如本科指引所论:“学习是一个通过参与社群活动而达致身份转变的过程,而“开放课室”(即以学生为中心那类教学模式)正能为学生提供社群活动”(《E817C》第五部分,3页);第三,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第四,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第五,由独立学习向独立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转变。尤其是“采用‘学习者社群’的取向可以发挥培育学习者自尊的功用。„„这种取向不仅较为重视学生的权利,而且更可令学习者对相互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E817C》第五部分,33页)。为此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
正如莱夫与温雅指出的,“知识从实践而来”(《E817C》第三章,42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立足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博尔勒(Boaler)指出,采用情境式(即建构主义)取向,最初对所有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困难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都不大习惯去思考。但是,这种取向最后会使全部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显著的进步,也使男女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消失了(《E817C》第五部分,20页)。因此,对待综合实践课,不应单纯追求其结构、计划、方案和结果,关键在于资源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以及信息的筛选、编码、归类、加工和重新构建等。学生应主动和积极地参与,以培养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激励自己去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同时还应发扬团队精神,既要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又要注意互补和彼此的合作。从学习者、学习和知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最有价值的知识应当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呈现这种知识的方式应当是一种与学生的经验相吻合的、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的课程。采用建构主义教学取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更好地担此重任。
建立新型的教师/学习者/社会人士三方面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需建立新型的教师/学习者/社会人士三方面的关系,此种新型关系的核心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应由传统的教学型课程中的管理者、解释者和评判者转变为学习型课程中的合作者、协调者和服务者。正如本科指引所论:“学习型课程,权威的所在点会在学习过程中转移,可以处于学习者之间的对称关系,也可处于学习者与更富经验人士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因此,在学习型的课程里,究竟谁是“教师”,就会因应不同的活动而有所转变;有时教师是一名学童,有时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社区的其他人士等等”(《E817C》第五部分,5页)。四川省绵阳东辰学校 张仲文(2003)提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实现十大转变,很值得借鉴:①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②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③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④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⑤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⑥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⑦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⑧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⑨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⑩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正如安塞斯(Ancess ,1995)指出的,多元化角色也意味教师应根据师生双方的需要和兴趣而组织教学,更意味我们要重新建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工作的概念。至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开发角色更需强调,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教师发出的指令。希伯特等人与柯林斯等人两个研究小组都重视建立社群为高效能教学的核心所在(Collins et al ,1991,45页)。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安排中,应凸现有关学习的两个核心原则:原动性和交互主体性,即重视建立实践社群,将有助于师生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实施主体,依赖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施的方案,完成课程的评价。另外,如果我们把学习视为一个社会过程,学校还应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还可采取由家长或社区以及有关社会人士介入对学习的活动进行评价。即弗雷勒(Freire)认为的教师的责任是扮演一种中介角色,把学习
者为事物而建立的个人意义,与社会文化建立的意义加以协调(Cobb,《读本二》第九章)。
个人现行教学实践的评估与反思
回顾个人试教的农村小学综合活动课程的实践过程,注意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如克拉克斯顿(Claxton,1990,31页)描述的“为不熟悉地域的探险家充当有丰富知识的导游”,注意利用情境、协作、话语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体现了罗戈夫(1995,150页)“行动是学习的核心”的学习理念。具体来讲,基本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探究学习的能力”。但认真反思自己现行的教学实践,觉得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困惑与不足: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在这方面,自己总觉得难以把握,与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还有相当距离。如何更
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我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参与或活动都能带来体验,或是带来积极而又深刻的体验。自己曾经认为只要学生活动了、观察了、调查了,就算是亲历了、体验了,这是不够全面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原则是“全员参与、深度实践、有效体验”。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在亲历这样一个个过程之后,他们必将达到真正的成长。
3.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最终还是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可在现实的活动中,自己往往过于追求研究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常常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情操,或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所尽的责任、所做的贡献等。也忽视了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正是意味着另一个活动的开始,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的目光不应仅仅锁定在结果上,而应聚焦在其过程上,和在这个过程中的所带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反思上。
丙.辨定环境所需的转变
正如本科指引所论:“教育与社会环境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力量互相连结,并形成和塑造我们的教学模式”(《E817C》,第一部分,1页)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型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面对的挑战
任职学校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在自己任职的农村小学人们就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一些认识和行动方面的偏差,甚至有一些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活动课的翻版,学校只要组织了学生活动就是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活动课发展而来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具有自主性、实践性。但活动课往往局限在学校范围内,课堂目标比较单一,活动的过程多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志进行,比如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等。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到课程开发、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课程目标倾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过程包括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深入自然、社会进行调查、考察、访问、测量、实验、社区服务、劳动及技术实践等环节。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综合性实践学习。其实,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但不能简单的等同。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发展某一学科领域的能力及综合素养为目的,受学科课程目标、内容、课时的制约,具有鲜明的
学科特征,实施的时间、空间有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其内容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直接指向学生的个体需要,可以是各门学科的整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整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整合,自我、社会与自然的整合。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单一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张活动都要确定课题、制定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果。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板块。研究性学习是四项内容的中心,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及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任何一种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十分重要,从学校管理层面讲,必须在保证研究性学习核心地位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安排时间,确定目标,把其它三大领域落到实处。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校变得“热闹”起来才需要开设的课程。任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存在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生活中的装饰品或点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集中少数擅长组织活动的教师搞出一、二个典型案例,用汇报、展示、表演的方式来实施这门课。这样容易导致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流于肤浅,热闹、快乐有余,感受、体验不足。
当地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
刘易斯(Lexan)指出,社会上存在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使得一些传统的科目或学科支配了我们认为哪些知识在教育方面是有价值的(《E817C》第三部分,36页)。时下,考试与分数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直面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目前仍无法对该课程进行量化考核。上级主管部门量化评价学校,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依据的仍然是踏踏实实的考试分数。况且这门课程的实施迫使教师必须改变已有的教育方式,抛弃原有的教
材教参,重新整合教育资源,这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意识生成的知识,有时会比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但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里,哪位教师愿意带这种无法兑现为分数、奖金的课程呢。
联系个人任职学校的实际分析,目前,农村小学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三难: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宽泛,教学内容趋于开放,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比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都难以适应。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形成师生的多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于习惯于传
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难以适应的。
二是开发课程资源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得到社区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没有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作为依托,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而当前,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并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氛围,无论是开发课程资源还是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在人员、资金、场所诸多方面,学校都有难言之苦。
三是现行教师编制情况难以支撑教师投入课程改革活动。在当前开展的农村税改革和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都在进行教师定员定编工作。许多地方为减轻财政负担,从紧压缩教师编制,各地中小学在编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因师资缺乏,无法开齐开足课程,农村小学教师包班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学校仅满足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展课程改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空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创造有利环境
教育内部环境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勒梅泰(Le Mtais)指出,教育体制所受到的控制,将对课程和评估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E817C》第一部分,24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麦考密克(McCormick)指出,“任何系统上的变革,都要以学校为中心;而这比建基于个别课堂的改革更为重要”(《E817C》第一部分,37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其二是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此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摆脱以往全部由学校规划的局面,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实践,以增加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真正成为课程展开的主体。
其三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
2.教师培训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追溯教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毕业后作为教师所受到的培训,更适应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戴尔认为,“要教师能决定如何改进教学
实践,基本的条件是要让教师自己,以及与其他人一起分析他们的教学实践、价值观和影响着教师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Day,1997,204页)。因此,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亦应如本科指引所论:“教师知识的核心应包括一种求知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需要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和转变整合起来”(《E817C》第四部分,40页)。教育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在国家级实验区实验了三年,在省级实验区也实验了两年了。作为身处课改一线的教师,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专家讲座也听了不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印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书籍、讲义也下发了很多,可以说对于这门课程的实施,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师自己都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往往新学期开学之后,这门课程还是成了教师手中烫手的山芋,没有哪个教师愿意带这门课,总是想方设法把这门课甩给别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学校和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弥补单一学科课程的不足,带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此课程时的价值取向却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一是某些学校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课程实施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如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提升学校品牌为惟一价值追求,当有上级检查时开出一些课来做样子。二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复杂环境中,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决定对工作的取舍和精力投入的程度。如我校有的教师课程伊始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失去热情。
2.社会和家长对课程的实施支持不够。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家庭对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然而不可否认,社会、家庭过多关注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少留意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经历的课程改革,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现场观察,调查走访,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学校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参观工厂农场不配合,查阅资料要收费,学生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很多时候需要在课外校外进行,涉及有关安全、与人交往、策略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很可能就不能进行。部分家长对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片面地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太浪费了,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多给孩子补补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或者多做些习题巩固书本知识,因而对于孩子的各种活动不给予支持、配合。以上认识和行动的偏差都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营造有利教学环境的主要对策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其课程资源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中,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之中,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予以配合与支持,为新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主动和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
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考核办法及考核机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考查科目,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督导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课程变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管理和组织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发生在自然、社区、学校和教室等多个层面,人、财、物、时间、空间、管理、政策、氛围、历史、环境等因素复杂多样,共同构成实施情境的复杂性。我个人认为,从学校管理和组织层面讲,下列情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 “安全”至关重要。社区对学校教育的“要求”(甚至指责)往往多于“理解”,活动总是蕴藏着不安全因素,此对矛盾实难解决。
· 学校没有相应的组织(其他课程领域均有“科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予以有效管理。
· 班级规模较大,教师编制过少,人力缺乏。
· 组织的改变非常必要。教师习惯于自己的学科领域,难以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诸如上述情境,学校需要客观地把握课程实施的“现实性”,认真检讨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围绕“社区参与”“教师资源”“地方资源”“地理环境”“学生”“学校规模”“教育督导”“硬件设备”“行政人员”“家长”等等因素,在“优势”“劣势”“机会”“挑战”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统整一切有利的课程资源,设计实施思路,发现一系列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此外,我个人建议:
1.教育行政职能机构应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活动的实施进行管理; 2.教研室也应有专人负责,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 3.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评价机制;
4.大学或师范学院应进一步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专家、学者要为教师进行理论层面的辅导;
5.地方要形成配套的教育政策和氛围。
发挥集体智慧,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富仑(Fullan)认为,在规划变革时,应留意领导和管理对变革的重要性。„„事先考虑群组动力和关系是十分重要的(《E817C》第一部分,34-35页)。在新一轮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是新开设的国家级课程,它既无教材、参考书,又无能适应综合实线活动课程教学的大量教师,目前也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现在只有靠领导重视,制度到位,靠教师的团结协作,发挥集体智慧,才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稳步发展。正如本科指引所论,“课程变革者必
须明白,进行课程变革意味某个科目的教师的实践社群需要改变”(《E817C》第三部分,72页)。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就其整体性的内在要求来说,学校里的教师人人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者,指导者,实施者,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借鉴日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班主任、科任教师担任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并对每个学生班级,都要组成教师指导小组。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协作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协作才能高质量地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如伍德赫德指出的,教师(包括实习教师在内)可从其他优秀教师身上,学会更多的东西(《E817C》第五部分,23页)。努力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作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建立专职和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职责不明,容易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职责太明,又易造成指导教师的师资资源贫乏。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布尔迪厄(Bourdieu)指出,在协作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将超越所属学科的僵固条框(《读本一》第十四章,398页)。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设置专职和兼职的教师队伍效果较为理想。即一个年级组选拨一名职业道德高尚、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开拓进取,善于组织协调的专职教师,另外根据主题内容和实施形式,预先选派学校教师或学生家长或社会专业人员或有特长的学生作为兼职教师。这样达到专题专上,专题兼上(有时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二名或多名的兼职教师协同引导),使人人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引导者成为可能和得到落实,从而使人人都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师资资源的发挥达到最优化。另外,由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资源。
结语 麦考密克指出,课程改革必须先从个人的教学安排开展(《E817C》,第五部分,21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完成个人由不大适应到逐步实现自己构思的教学愿景之教学转变,还需要一个为时较长的“富创造性的探索旅程”。正如本科指引所论,“变革会把教师的角色变成学习者,他们要学习新的教学法,又可能包含对学习和知识的新观点”(《E817C》第三部分,72页)。我深信,只要自己能持续地学习《E817C学习、课程与评估》崭新的课程理论,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一定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书目
Bob Moon,patrica Murphy/编,陈耀辉、冯施钰珩、陈瑞坚/译(2003)《环境与课程》,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Patricia Murphy/编,冯施钰珩陈瑞坚 陈垄/译(2003)《学习者、学习与评估》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Robert McCormick ,Carrie Paechter /编冯施钰珩、陈垄/译(2003)《学习与知识》,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Jenny Leach, Bob Moon/编 陈耀辉、冯施钰珩、陈垄/译(2003)《学习者与教学》,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田慧生(200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与课程定位》,《人民教育》2001年第10期,第34-36页
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湖北教育学院远程教育网每日文萃栏目(2001)《建构主义教学的理论和技术》,〈http://www.xiexiebang.com/ReadNews.asp?NewsID=197﹥(2004年1月9日读取)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教学案例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低碳经济成为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碳生活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学会利用处理的信息进行交流。
(2)学会合作、讨论、分析,科学决策,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三、教具准备:课件、题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群有趣的动物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音乐)
师:它们可爱吗,它们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爱?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天气变热的原因
师:现在天气为什么越来越热?教师板书现象:天气越来越热。教师指学生回答变热的原因。
师:(课件)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这些气体会使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像厚厚的玻璃,罩住了地球,地球被扣在里面,散不了热,就像被关在温室里面,透不了气,就像发烧一样,所以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教师板书:温室效应。
(三)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
师: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请看一段短片。(播放课件、音乐)
师:这样下去,我们将走向世界末日,那么我们要不要救一救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
PPT显示低碳——
师:低碳生活的概念
师:我们小学生可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其实都在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排放着二氧化碳气体。
只要我们坚持节约,养成习惯,就能救地球。
(四)确定课题,分组研究
师:给我们的活动起个名字吧!教师板书课题-------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师: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学生分组
课件出示要求:1,选出一名组长。2,共同填写题板。
3,小组汇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秀一秀。各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要低碳生活,提出了走进低碳生活这个主题,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分成了四个方面来研究。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
自从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中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经验,摸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分别从课程的设计开发、管理、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反思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探究其原因并给出建议,以供广大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借鉴。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设计和开发课程。然而,以课题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就加大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难度,而且我们大多数教师非常缺乏此类经验,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如何设计适度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何才能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意的协调发展?
若要合理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的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应该从课题或任务出发,设计出概括性的、较为灵活的活动方案,不应该是过于严格的、统一的、线性的教学流程,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可以有多种可行的措施,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方案。可见,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非常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借助教学设计的力量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诸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外,指导教师要与教育行政人员和社会人士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可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恰当的规划和开发。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来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够,甚至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自己的事。事实上,教师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价等都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内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对学校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的合作交流,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贯彻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1.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这里主要谈的是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70)但目前许多学校对这一课程资源的管理存有较大问题。我们的指导教师一般兼有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负担相对较重,若没有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多个指导教师,组内教师往往会因为责任不明而出现等待、推诿等情况。为保证每位指导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责任分明、才尽其用,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建议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成立专门的教师指导小组,小组定期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合理分工,扬长避短;每位教师都应做好工作记录,记载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内容、知识的更新情况和教学心得等,这些工作记录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学校也应该让教师了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将会大大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素质。这里举个实例,在我们的实验校中,2001年第一批和我们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在2003年绝大多数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并在学校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可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教师极富挑战性,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自我提高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指导工作,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就能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其次,学校对硬件设备的管理也要配套跟上,包括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信息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每项具体活动的经费配给、使用与管理等。
此外,学校还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跟当地的各种机构团体加强联系和沟通,从而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充分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发展壮大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比如家长、社会热心人士等),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真正实现“超空间”的概念。同时,学校要注意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做好开发与管理的工作。
2.责任安全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它重在学生的表现,在于学生自身的进步。那么该由谁负责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就是谁对课程质量负责?而且,这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的活动范围当然不会囿于学校的小小围墙,学生一般要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这就不得不考虑到安全事故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来保障课程质量和学生的人身安全。
对于课程质量的监督保障问题,可以出台一套管理规范,建立起从校领导、教师直至学生本人的责任制度,其组织责任关系可以是: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务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学生项目组负责人→学生本人。[2]每一层都要明确责任,不仅是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就是学生本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逐渐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比如,学生项目组负责人要负责主持本小组日常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督促组内同学的工作;学生本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态度,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认真做好自我评价工作等。
另外,我们还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和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懂得在危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并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最好能为学生买上保险。
结合我校周边社区实际设计的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学期我主要负责五、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距离我校东侧200米处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王铁庄社区。我结合王铁庄社区和学生发展
际在开学初期,设计了学校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
时】:16课时 【授课对象】:学校五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利用各种符号与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与他人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与资讯。
【教学方法及实施】
1、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4、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5、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提高写作水平。
【课程学习的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养成功能、知识整合功能、能力迁移功能、世界观培养功能、社会综合功能,确定如下的活动主题,并将主题分解为若干活动内容:
一、活动主题
1、了解身边的事物,解决身边的问题
2、了解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了解社会中的事物,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二、活动内容
1、我们的朋友
2、树木与我们的生活
3、水的用途
4、食物与我们的生活
5、交通与安全
6、做家务与安全
7、电话与交流
8、空气污染
9、人间自有真情在
10、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
11、文明与社会进步
上述活动内容,班级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每学期开展一两次活动。对于活动内容,在选择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进行设计。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强、主题涉及面广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在大的主题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确立和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如,根据生活教育的主题,为低年级孩子设计“我长大了”的学习主题,通过学生寻找、展示证明自己长大的材料的活动,对比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对于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每天上下学途中对学校附近道路交通的感受和经验,设计“道路与交通”的学习主题,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车流量、道路状况进行调查。通过不同于学科教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1、集体评价。(1)、有无具体的活动计划?计划是否得到落实;如没落实,原因在什么地方?(2)、集体内部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彼此关系是否协调?有了矛盾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
(3)、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有什么体会?(4)、活动成果的质量如何?
2、个人评价。(1)、参与学习的态度。(2)、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3)、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4)、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得到重视并推广的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各个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一、活动选题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能否实际开展好活动的出发点,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更不赞同采取全校一起搞统一主题的系列活动的方式。这种几乎是动员全校或是全年级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综合实践活动宗旨的曲解。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进一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出成绩又想图省事的做法。现行教育监督和质量测评体系好像更看重能证明工作业绩的成果,看到足够多的孩子们收集的堆积如山的资料,一组组编排好的成果展示似乎是学校在迎接相关检查验收时最自豪的时刻。可是回头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研究过程又知道了多少呢?每个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又发现了多少呢?到底有多少孩子真正参与了探究性的活动了呢?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地东西呢?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到底应该以树立怎样的观念?是顺水推舟还是真新的为孩子的发展做点实在的事情。
有人说:学校课程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但是,怎样的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够让老师可以安下心来做这些很可能看不到耀眼成果的工作呢?
二、活动开展过程的反思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同时,如果孩子们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就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当下又是一个两难选择,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多安排也太多,孩子的天性是要求自由的,怎样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和人际关系中学会取得平衡又是非常个性化问题,老师应该站在哪一边?还是把问题推给学生和家长,自己只等看看结果?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为了完成假期的实践活动因为天气光线原因连续3天组织几个同学在自家住的高层建筑大厅摆出擦玻璃的造型照相,然后配上解说词就算完事了,“摆摆样子”的做法小孩子是怎样学会的呢?还是小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所谓实践?
三、展示评价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究竟怎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是总和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研究的内容,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校这方面教育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怎样让我们的活动踏实真切的开展,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认真探索、热情参与、体会成长过程的欢乐,不必集体突击补材料、不必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做展示、不必让家长在背后包办代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七、活动设计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代表这是个成功的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获得学科知识,也需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路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花卉的种植既是个学生感兴趣又是个容易研究的活动,能再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生长,情感和体验在成长中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的分工又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岩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学时间,保证课时总量,纳入课表统一管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目标,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倡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4、定期组织检查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予以调整和完善。
5、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鼓励教师申报课程开发项目。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重点放在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等方面。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学校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评价制度,每年审定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等考核中,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评价基本策略: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由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进行。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3、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4、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确立评价准则和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5、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
6、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内容要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质、优势、学习成效和实现程度,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反思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