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

时间:2019-05-13 01: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

第一篇: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

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

姜常林

新课标提出,在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时,要特别关注三点:

1、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

2、基于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针对这三点,我想运用单元整组教学的模式来拓宽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现将我的一些思路和思考简单表述一下。

所谓单元整组,就是打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再把教材内容奉若圭臬,也不再采取逐课逐单元进行讲解的模式,而是把整本教材内容以单元为单位打乱顺序,由孩子们投票决定先讲哪一单元后讲哪一单元,从而把孩子们感兴趣、容易理解的单元优先处理完成。这与课标中所提到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特别关注兴趣、方法、习惯三个关键要素相吻合。

当然,打乱教材顺序的编排并不是单元整组教学的本质内涵,这只是单元整组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让孩子们选出这一单元中最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精讲,这一片精讲课文不以教材是否标注星号为标准,而是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为标准,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趣味盎然地来参与课堂。

接下来就要谈一谈单元整组教学的具体思路了。一般来讲,语文教材的一单元四篇课文,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两篇精讲课文各两课时讲完,两篇自读课文各一课时,加上习作、口语交际各一课时,全部处理完这一单元大概就需要八课时,现在的课程安排,语文课每周六课时,处理完一单元最快也要一周半的时间,而且孩子们还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单元整组的理念是,选择这一单元中最值得讲或者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文章进行一课时的精讲,第二课时把这一单元剩余的三篇课文全部处理完,第三课时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品读学生习作。这样,一个单元一周之内就能够处理完成。

这样的单元整组最难处理的是第二课时的具体操作,因为要在一堂课中处理完三篇课文,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的做法是,注重孩子们的课前预习,保证他们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导学案上的各项要求,并且充分阅读了三篇课文;在课堂操作中,按照课标阅读教学的关注点,开展基于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让教材不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冷静分析和解剖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好了挥洒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提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与孩子们展开平等的交流。

第三课时的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的选取,可以是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文章,也可以是某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并且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重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课外阅读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处理方式在框架上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加入对学生习作的品读。第二课时结束时,可以布置学生写一写本单元习作,在第三课时在班内品读,并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与名家作品比较短长。

以上是针对新课标思考出的一点自以为新鲜奇特的教学思路,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到这篇文字的同仁批评指教。

第二篇:课标版第九册六单元整组说课稿

课标版第九册六单元整组说课稿

育才二小

李丽红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和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父爱在灾难面前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父亲抱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长达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下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瘦小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尽管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母亲在坚守着家庭的温暖,坚守着对儿女的希望。这是多么博大而深沉、朴素而崇高的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了异国父母对子女不同的爱的方式,美国作家巴迪〃舒尔伯特在童年七八岁的时候,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后,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学会看病》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这两篇课文着力于颂扬父爱、母爱的崇高与无私。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则体现了在生存竞争如此残酷的现代社会,父母立足于孩子的未来,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和独立能力。口语交际和习作则是让学生在交际和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回顾.拓展中强调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来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意蕴。

这一单元既是对上组课文-生活感悟的延伸与深化,又为第七组课文对国家、民族历史的思考埋下情感的伏笔。教学这一单元时,围绕“父母之爱”这个话题,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加强前后单元之间的联系,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课前留心生活细节,感受父母真情,培养一颗感恩之心。虽然父母之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应让学生明白,不能自私地索取而不知回馈,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愧于父母之爱,从而奠定感受体验的基础。课中,让学生充分读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各部分的联系,注意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分析、判断、概括的语文基本能力。但学生在理清课文叙事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三、单元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53个生字,其中会认28个生字,会写25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 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父母之爱,受到爱的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心真情回馈父母之爱。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体会父母之爱。五 说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改变了过去课文孤立成篇的格局,而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教师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仍将是浮光掠影。由此,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论、学生主体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以单元为单位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执教者本着“大教材”观的教学思想,对专题单元寻找连接点,进而统整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组教学” 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更强调单元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六 说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布臵学生预习这个单元,了解这个单元四篇文章的共同点,明确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

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编者意图,领会不同的父母之爱。指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知道这一单元的能力训练目标: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四篇文章都是描写父母之爱,纠正他们对爱的认识的偏差,引领他们去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侧面。初步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使他们大致了解系统论的学习方法。

(二)精读课文,以点带面

这一单元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都是来源于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墟、爆、砸、颤的写法。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 感悟真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②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③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④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挖掘爱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①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②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③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④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⑤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过程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父子深情。在第四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课文主旨。让学生对比《地震中的父与子》,注意主旨和表达方法的异同上。

① 对比阅读,体会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朗读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改改课题,从而体会标题的妙处。再读标题,边读边体会母亲的慈祥,父亲的严厉。② 抓住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让学生回顾《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方法,自由说说如何学习这篇课文。

③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升华体验 ④读写结合,课中练笔

表达爱: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作业)设计理念: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走进教材”,还应“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让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生活化。

3略读课文,学以致用 ① 对比阅读 母爱永恒

《慈母情深》,《学会看病》都是我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但是文章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慈母情深》是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一次买书经历所做,那是一个几乎赤贫的年代,人们缺衣少食,在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时,精神追求显得有点过于奢侈。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一个识字不多的女人,却毅然将饭钱拿出来让我去买了一本价格不菲的书(相对于她的贫寒之家来说),她虽然不知道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知道那些教育孩子的高深理论,但在她朴素的意识里,只有听来让人感动的简单信念:“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情意深深,孩子,你可曾将母亲放在心中?《学会看病》的时代背景就是讲求高速,高效的当下社会,我们这一代人衣食无忧,父母对我们更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但俗话说得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些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丧失了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成为“啃老”一族。所以在知识爆炸,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独立生活,应对挫折的能力应该是我们成长之旅上的必修课。这一篇课文中的母亲,就抓住了一次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机会,让孩子独自去看病。这也是母爱——睿智之爱,放手之爱。② 找准角度 母爱深沉

课前预习,查找两篇文章不同的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不同的母爱表达方式。

认真对比阅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语句,比一比,两篇课文在表达方式的不同。《慈母情深》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形,《学会看病》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心理斗争过程。③ 单元整合 爱之伟大

学生可将两篇阅读文章对比阅读,也可将这两篇阅读课文与学过的两篇精读课文作对比,第一:体会各自独特的表达视角,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灾难面前所催生的爱之奇迹;《慈母情深》,贫寒之家的爱之心酸,幸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热情洋溢的母爱和严厉冷静的父爱;《学会看病》,用心良苦之母爱。从而学会写文章时要找好合适的切入点,不要面面俱到。第二: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但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都能形神毕现,借助“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等话语的回环往复来串联起全文,这些话语就犹如层层推进的浪涛,将深沉伟大的父爱推向至高点。《慈母情深》则通过将母亲外形的描写与爽快拿钱让我买书进行对比,身体羸弱,为生计疲于奔命,却爽快答应儿子提出的在别人看来过于奢侈的要求——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母爱不输于父爱,母亲是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代表,付出着,忘我的付出着;心中有孩子,丈夫,但从来没有自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注重父母的言语描写和自己的感悟,显现了西方文学的特色,注重内省,思辨。《学会看病》则侧重于母亲在孩子独自去看病时纠结的心理过程的描写。第三:每篇课文都有潜藏的情感线索,但每篇有不同的情感起伏。《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开始时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慈母情深》,挣钱不易,毅然给钱,深深慈母情,拳拳慈母爱,流淌于字里行间,流淌于作者心间,也流进了读者心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年少时的不解,功成名就之后感慨万千,感谢母亲的鼓励,父亲的严厉。《学会看病》,全篇纠结的心理描写就是一曲母爱的赞歌。4单元总结,拓展升华。

① 词语盘点

复习本单元应该掌握的字词,进行听写检测,进行书写训练,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② 回顾与拓展 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找出本组课文中这样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出的类似语句。

③ 课外书屋 推荐德国漫画家的漫画集《父与子》,中外有关描写父母亲情的著作。

④ 口语交际.习作 导入: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师出示生活中的几则小故事,请学生评价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父母之爱,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选题,动笔之前,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可以从父母关心我的小事入手,可以从对父母做法的不理解,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方面入手,可以从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同入手。找好切入点后,要列好提纲,谋篇布局,文章贵在精而深,不在广而泛,贵在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不在词语的堆积上。写作时,要注意通过人物外貌,言语,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写好之后,要多修改,自己修改之后,同桌互相修改,老师再选取一篇中等作文进行集体修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⑤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课文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第三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

三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三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 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校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入,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 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五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体,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夸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师可以依据本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通过任务、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一轮、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教材相衔接,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家乡生活等内容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寻根问祖”入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逐步扩大,从社区、家乡到祖国,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安排了“寻根问祖”“可爱的中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寻根问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明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 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个单元的内容,很难呈现祖国面貌的全部,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将用几个单元逐步呈现。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来的文明、名胜古迹,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站到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们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关祖国的内容,在第六册教材中将做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调查、参观和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并通过学习,让学生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文明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教材编排了“走进民族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心愿”、“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主题内容。

五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六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体,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夸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师可以依据本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通过任务、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一轮、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教材相衔接,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家乡生活等内容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寻根问祖”入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逐步扩大,从社区、家乡到祖国,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安排了“寻根问祖”“可爱的中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寻根问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明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 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个单元的内容,很难呈现祖国面貌的全部,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将用几个单元逐步呈现。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来的文明、名胜古迹,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站到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们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关祖国的内容,在第六册教材中将做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调查、参观和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并通过学习,让学生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文明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教材编排了“走进民族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心愿”、“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主题内容。

六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四篇:单元整组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方法”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本单元在同步阅读教材《走进书里去》安排了几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的重要发现,阐释了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与人类息息相关;《新型玻璃》介绍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

本单元说明文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开篇明意、思路严谨、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和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具有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主题: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知道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情景: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第五篇: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

一、整体感知─用好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从低年级的一两句成为中年级的一段话,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中高段孩子能起到的指引作用。整体感知就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的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具体模式:初步感知单元主题——了解单元课文的大意——明确单元课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单元目标)——相机指导资料的搜集

在单元导读课中,“导”要达到四个要求: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使学生在两周左右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至关重要。重点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

二导学,渗透目标。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尝试之初,可以用教师引读来理清句序,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意思。逐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

三导读,让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总体上接触,感知教学内容。如:教师让学生选一段你喜欢的练习读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篇课文虽然内容不同,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来表达。”引导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形成整个单元的主旋律。这里要注意把握好导读的度,让课文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加深对整组课文的感受,避免把好滋味都先尝了,后面的十几个课时岂不是味同嚼蜡吗?

四导行,全面铺垫。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做阅读铺垫,习作铺垫。

“整体感知”主要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的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个课时,就是单元整体感知,时间一般设置在20到30分钟。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二、部分感悟──上好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部分感悟”指分课或分块学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教学。“单元整体感知”已经让学生对整个单元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把握,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或疏或密,有张有弛。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就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虽然学生已经对整单元的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但在课堂上还是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另外,还可以抓住学生在感知时候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以这个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略读课文疏要疏在略读浏览处,在单元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无须面面俱到,篇篇细嚼。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领会编者的意图,惟恐学生不会读,陪读到底,讲问到底,剥夺孩子应有的学习自主权,致使略读不“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单元整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各课又各自孤立开来,“你有你的目标,我有我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把握,一切都围绕单元人文内涵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展开。教材每一单元都有鲜明的人文主题,我们在关照单元整体目标的同时,提出单元核心话题,继而寻找各篇的研读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最后统整到单元目标上来。也就是要注重整体目标对各篇的辐射,注重各篇课文对整体目标的回应。

三、整体回顾──上好“语文园地”

一个单元的学习犹如攀登山峰,到了尾声,就等于接近了山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

单元总结课教学模式:回顾单元学习内容——梳理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汇报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体会。

如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读读背背这个栏目,就系统的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其实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再去读背这些语文园地中的诗句等。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我们不能直到教学完一单元的课文,才去涉及语文园地里的“口语训练”和“习作”,那是一种为交际而交际,为习作而习作的应命行为。”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事实上,“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开始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口语交际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悄然酝酿了。单元整体回顾阶段,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表达的情趣,提升表达的质量。有“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更要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中“展示台”或“宽带网”的栏目,运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通过单元整体回顾,就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并带着成功的学习体验,浓厚的求知乐趣,积极投身到下一单元的学习中去。

下载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单元整组与课标的阅读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元整组备课

    数学学科整组单元备课思路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三小学 一、教材版本: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二.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特点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单元整组教学范文

    重视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常山县实验小学 陈正 说明:本文是我的一个资料整理,不是个人创造,重点参考了怀慈小学徐玉华老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水牛bb的日志《小学语......

    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我们实践着 武安市南关小学 郝东平 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单元整组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部分语文教师正在积极地尝试这种整合,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

    单元整组备课

    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理......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 第四单元课标要求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 第四单元课标要求 12.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

    《观察与发现》单元整组备课

    《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之《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构建思想: 主题单元教学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整合教科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大全5篇]

    五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

    课标与桂林山水

    课标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