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6:4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

第一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

五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体,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夸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师可以依据本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通过任务、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一轮、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教材相衔接,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家乡生活等内容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寻根问祖”入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逐步扩大,从社区、家乡到祖国,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安排了“寻根问祖”“可爱的中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寻根问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明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个单元的内容,很难呈现祖国面貌的全部,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将用几个单元逐步呈现。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来的文明、名胜古迹,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站到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们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关祖国的内容,在第六册教材中将做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调查、参观和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并通过学习,让学生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文明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教材编排了“走进民族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心愿”、“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主题内容。

五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六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体,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夸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师可以依据本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通过任务、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一轮、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教材相衔接,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家乡生活等内容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寻根问祖”入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逐步扩大,从社区、家乡到祖国,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安排了“寻根问祖”“可爱的中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寻根问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明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 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个单元的内容,很难呈现祖国面貌的全部,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将用几个单元逐步呈现。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来的文明、名胜古迹,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站到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们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关祖国的内容,在第六册教材中将做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调查、参观和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并通过学习,让学生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文明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教材编排了“走进民族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心愿”、“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主题内容。

六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

三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三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大而空。例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也是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践行逐步达成的目标,因此,它们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目标具体化,确定每节课可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还应通过学生的反应和作业检验目标的达成状况,深入反思并不断改进教学。

(二)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 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教师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掌握的事实材料作出判断和结论,不要盲从和轻信他人的传言和不实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某类公共设施的分布、使用情况和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经常性地利用班会或课前几分钟相互交流和提问。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时,就可以提取这些积累的调查成果设计教学。在学习有关本地区变化和发展的内容时,提前数周让学生收集家里或亲友家的旧物,听取旧物的拥有者讲述其来历。如果旧物拥有者允许,可将旧物拿到学校分类展示;不便拿到学校的,可以拍照、录音。教学时可以围绕某一类旧物,按使用或出产的年代分类,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社会的变化。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学校和商店里的进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从学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入,学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该国或该地区与我国的联系。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 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要对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五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体,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夸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师可以依据本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通过任务、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一轮、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教材相衔接,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家乡生活等内容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寻根问祖”入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逐步扩大,从社区、家乡到祖国,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安排了“寻根问祖”“可爱的中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寻根问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明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 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个单元的内容,很难呈现祖国面貌的全部,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将用几个单元逐步呈现。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来的文明、名胜古迹,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站到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们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关祖国的内容,在第六册教材中将做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调查、参观和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并通过学习,让学生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文明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教材编排了“走进民族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心愿”、“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主题内容。

五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六年级品社教参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五册,在教材的教学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争对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体,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本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夸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的范围,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教材呈现的教与学内容只是提示学习活动的范例,教师可以依据本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题,力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通过任务、情景、学习用的资料、学习中的一轮、学生学习笔记、日记等,将所学内容逐步呈现,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共同参与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材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养成、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积累。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教材相衔接,在学生对社会生活、家乡生活等内容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寻根问祖”入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逐步扩大,从社区、家乡到祖国,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本册教材安排了“寻根问祖”“可爱的中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寻根问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说,知道四大发明的内容,知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在世界的领先位置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知道孔子、孙武、郭守敬、李明珍等文化伟人的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理位 置、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总体的认识。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个单元的内容,很难呈现祖国面貌的全部,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将用几个单元逐步呈现。本单元从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疆域、自然、气候等入手,采取了一些主要的点,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的自然风光、古来的文明、名胜古迹,及我国的首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宝岛台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站到我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人们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有关祖国的内容,在第六册教材中将做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调查、参观和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自豪,并通过学习,让学生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编排了“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三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祖国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文明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大家庭,少数民族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饮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各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教材编排了“走进民族大家庭”、炎黄子孙的心愿”、“团结和睦建设家园”六个主题内容。

六年级品社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 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2009-02-25 20:21:49)

转载▼ 标签:

杂谈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品德与社会课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答: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4、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核心是什么?

答: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5、品德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的分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答:(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3)知识 7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宗旨?

答: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8、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答:涉及广泛-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理念中重新定位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指导者,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答: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映,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11、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有那些方面?

答: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结果。

12、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答: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作品评价、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感受

教学管理班三小教研区 刘艳艳

第二次参加提高班,我有幸学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内容。尽管自己上学期就任教品社科,但是没有走进她,只是如同朋友一样,打个招呼就过去了。今天听完讲座,回家后仔细研读了一番,感受颇多。

首先《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杂科,它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反映的不仅有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主观世界。她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从这一课程的最基本的性质,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比起以前的思品课,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被新教材那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觉得这本教材真正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比如把新生入学会遇到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把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庭、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关心他人和热爱祖国等诸多方面用插图、游戏等形式体现在教材里。足以体现新课程改革在改编教材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精髓,重视学生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生硬强化培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新教材更注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源泉。

通过学习,最重要的使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观念;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教师讲为主,新课程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界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达到发展与培养他们真正的道德行为,不再仅仅依靠“听”来发展与培养。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通过提高班的讲座学习,我再一次怦然心动了,我想将来我一定会努力的把这份心动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路漫漫兮何其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的品德之路一路灿烂,一路辉煌!

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标准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2010-10-15

作者:郁艳琼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学习过课程标准。近来因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为求培训能有个好成绩,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因此,我认真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韩家楼联校 李艳莉

2012年6月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变革。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都在释放一个强烈的思想信号——人,完整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所有元素中最最重要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颠覆过去教育中以他者(知识、权威、成绩等)来压迫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就是要还原教育养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责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

发布:张亚珍 时间:2012-06-12 10:45 来源:普陀教师研修

网 访问:469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心得

六横中心小学 陈益平

通过对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反复研读,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又得到进一步提升。下面就来谈谈我学习后的粗浅的体会:

1、树立新的教材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感觉到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本次新课程突出了综合性,即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所以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新课程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很多空间,使教师能够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或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和开放性,从而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2、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我们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地成长。教师不应只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规范就算完事了,还应在行为上进行反馈、加强。好品德决定正确行为,良好的行为又加强品德的养成。防止出现“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现象。

3、树立新的学生观。

我们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课程设计思路同时又强调了儿童的动手能力,既强调学生的动脑又强调动手,进一步突出本课程的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4、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教与学的新观念是:

首先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善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态度和能力。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教学不是偏重单纯的知识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第三、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生成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总之,《新课标》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相信有了《新课标》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方向性和科学性!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上传: 董文龙

更新时间:2012-5-21 阅读: 0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其根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的行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吴儒敏老师的讲座中有一幅画面,让我感到了当今学生冷酷的心,残酷的行为及其那种独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方一均在杀害老师之后的几天的表现令我们教师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

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到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性——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品德,品德离不开生活。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教师要挖掘身边的资源有激情,用真情去教授〈〈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通过教师的激情让学生动真情,从而有满腔热情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小学生从小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对中国游客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努力改善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而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做起。通过本次培训与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更重要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1.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1.2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 : 明理激情导行模式;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真正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少年。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心得体会

上传: 董文龙

更新时间:2012-5-21 阅读: 0

经过几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总之,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品德与社会》是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实践,了解社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归纳、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和能力。

第五篇:苏教版 品德与社会 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 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

 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高)以上两条课标选取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我将对这两条课标进行解读,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意见。

“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高)”是课标第五个板块“我们的国家”中的第10条。(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这条课标中有两句话,先来看第一句话:“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这句话的行为动词是“知道”,是属于了解层次,在三维目标中属于“知识”方面。“近代”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段时间。“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包括英国发起的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起的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等等。“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从领导阶级来讲,分别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运动、改革、革命。课标要求学生要知道这一些史实,但是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不可能一一展现给学生的,只有进行压缩、筛选、编排,选择适宜的内容再呈现给学生。特别是我们在制定课时目标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选取,可以截取一小段历史时间轴,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教学。第二句话“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这句话的行为动词是“敬仰”和“树立”。“敬仰”是属于反应层次,是学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树立”属于领悟层次,体现为学生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这句课标在三维目标中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以这条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要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比“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更易在短期教学内达成。

“感受和平的美好,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热爱和平。(高)”是课标第六个板块“我们共同的世界”中的第8条,也是最后一条。(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

首先,“感受和平的美好”的表述中,“感受”是指学生建立的一些感性的认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要思考具体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的美好。其次,“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中,“了解”属于“知识”目标。教师可以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损失的资料。最后,“热爱和平”,“热爱”属于反应层次,在三维目标中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不宜作为一节课的目标。

这两条课标是有联系的,虽然生活领域一个是国家,一个是世界,但可以将两者整合一下,把战争与和平联系起来,更加全面与深入。南化四小 徐妩优

下载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标要求[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一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解开心中千千结 一、 同桌的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到男女生存在的不同之处,初步掌握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关系的方法。......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1.当你学会感激、用心体会,你就能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美好。2.只要生命存在,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珍爱自己,我们就能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3.怎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2018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期末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造纸 )、( 印刷 )、指南针 、火药。 2、《史记》的作者是( 司马迁 )。 3、文房四宝指的是( 笔 )、墨 、( 纸 )、砚......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标试题及答案5篇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 填空(共40分,每空2分) 1、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_____、_____转变。 3、小组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共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2017年10月2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由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来对《品德与社会》课标进行解读。希望借着本次的机会,能进一......

    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一、填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