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哲学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
课程概述黑格尔是哪国人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正确答案: B 2 西方哲学史涵盖的时间跨度 A、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 B、公元前4世纪到18世纪 C、公元前5世纪到20世纪 D、公元前6世纪至今 正确答案: A 3 西方哲学史中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叫做 A、近代哲学 B、现代哲学 C、中古哲学 D、古代哲学 正确答案: D 4 公元2世纪到16世纪的西方哲学叫做中古哲学 正确答案:√ 5 古希腊哲学不属于西方哲学史内容。正确答案:×
哲学不是什么
(一)以下关于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哲学没有统一的标准 B、哲学为我们确立了价值取向 C、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界限 D、哲学是一门科学 正确答案: D 2 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 A、一千多年 B、两千多年 C、三千多年 D、四千多年 正确答案: B 3()终结了古典哲学。A、海德格勒 B、康德 C、黑格尔 D、卢梭 正确答案: C 4 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 A、普遍性 B、必然性 C、独立性 D、科学性 正确答案: C 5 《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是谁? A、张志伟 B、甘阳 C、张汝伦 D、邓晓芒 正确答案: A 6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伤害人类。正确答案:√ 7 哲学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正确答案:× 8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正确答案:√
哲学不是什么
(二)1 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 A、实用性 B、盈利性 C、可推理性 D、现实性 正确答案: D 2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去平衡的结果 A、人们更加追求价值理性 B、人们失去了追求 C、造成科技社会的异化 D、社会发展落后 正确答案: C 3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哲学属于以下哪种人? A、自由人 B、智者与哲学家 C、君王
D、全体城邦公民 正确答案: A 4 人文科学的用处在于 A、改善生活条件 B、创造价值 C、解决精神的问题 D、促进科技进步 正确答案: C 5 哲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作为一种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而出现的。正确答案:× 6 哲学的对象和科学知识的对象是相同的。正确答案:× 7 哲学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正确答案:√
哲学是什么知识与智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A、思考方法的不同 B、思考目的的不同 C、思考对象的不同 D、主体本身的不同 正确答案: C 2 水是万物的本原是谁的观点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泰勒斯 D、康德 正确答案: C 3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 A、柏拉图 B、卢梭 C、康德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A 4 哲学面对的是终极关怀的问题 正确答案:× 5 哲学居于宗教和科学两者之间,既讲理性,也讲终极关怀。正确答案:√
哲学问题的性质《哲学研究》的作者 A、柏拉图 B、培根 C、亚里士多德 D、维特根斯坦 正确答案: D 2 “哲学问题有这样的问题-我找不到出路”,是谁说的?A、维特根斯坦 B、泰勒斯 C、威廉·詹姆斯 D、杜威 正确答案: A
3()会以允诺一个来生来世,去面对生死问题。A、科学 B、哲学 C、宗教 D、心理学 正确答案: C 4 整个人类发端以来,所有问题最终归结起来无非是 A、温饱问题 B、生死问题 C、精神问题 D、种族问题 正确答案: B 5 在《圣经》中,耶和华不允许亚当和夏娃吃哪棵树上的果实? A、智慧树 B、财富树 C、生命树 D、权力树 正确答案: A 6 哲学家的思考不一定是先将眼前的事弄清楚再去思考更高更远的问题。
正确答案:√ 7 科学主要面对的是自然世界。正确答案:√ 8 泰勒斯为如何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提供了一种典范。正确答案:√
怎么学哲学
哲学使用日常生活语言进行思考与表达时,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哪一方面进行了改造? A、语义 B、语法 C、字形与字音 D、语序 正确答案: A 2 中国哲学这个概念产生于什么时候?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9世纪初 C、18世纪末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正确答案: A 3 “轴心时期”是谁提出的? A、雅斯贝尔斯 B、维特根斯坦 C、黑格尔 D、哈贝马斯 正确答案: A 4 “读黑格尔的书是治疗失眠最好的药”,是谁说的?A、列宁 B、斯大林 C、黑格尔 D、毛泽东
正确答案: A 5 “哲学是哲学史”这样的论断是谁提出的? A、黑格尔 B、笛卡尔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正确答案: A 6 西方哲学智慧的源头是哪里? A、希腊 B、罗马 C、拜占庭 D、西欧 正确答案: A 7 希腊哲学的特点之一是,要给事物的存在找到合理的原因。正确答案:√ 8 学习哲学应熟悉哲学家的术语。正确答案:√ 9 哲学没有自己的特有语言。正确答案:√ 10 《雅典学院》一画中,核心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
希腊文明的历史背景罗素的著作是? A、《西方哲学史》 B、《西方经济史》 C、《西方文化史》 D、《西方文明史》 正确答案: A 2 希腊哲学终结的事件是? A、苏格拉底之死
B、东罗马帝国皇帝皈依基督教 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裂。D、最后一所希腊学校 正确答案: D 3 哲学需要有闲暇是谁的观点 A、卢梭 B、培根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正确答案: C 4 下列人在雅典城邦拥有选举权的是? A、贵族布达斯的妻子 B、贵族布达斯的奴隶首领 C、小农克里昂
D、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 正确答案: C 5 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 A、古希腊祭祀活动 B、神话 C、古希腊悲剧 D、古希腊喜剧 正确答案: B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产生的条件 A、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 B、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C、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D、生产力必须得到发展 正确答案: D 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哲学家。正确答案:√ 8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表明公民人数是全体人民。正确答案:× 9 “哲学是城邦女儿”出自《希腊思想的起源》 正确答案:√ 10 哲学诞生于希腊。正确答案:√
哲学的诞生课上提到的“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有此生成,也是它们灭亡的最后归宿,一切东西从那产生,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去,谁决定,命运决定的”这一观点是谁提出的?
A、阿那克西曼德 B、泰勒斯 C、康德 D、黑格尔 正确答案: A 2 《俄狄浦斯王》是谁的作品 A、列夫托尔斯泰 B、罗素 C、弗洛伊德 D、索福克勒斯 正确答案: D 3 希腊神话中,当希腊英雄两个人势均力敌,()就会用天平称一称两个人的命运来决定胜负。A、阿波罗 B、维纳斯 C、宙斯 D、雅典娜 正确答案: C 4 最早给人提供世界观的是哲学 正确答案:× 5 对自然的研究可以构成了前苏格拉底的主要内容。正确答案:√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也叫 A、早期自然哲学 B、中期希腊哲学 C、晚期希腊哲学 D、前苏格拉底哲学 正确答案: A 2 “大地浮在水上”是谁的观点? A、泰勒斯 B、韦尔南 C、沃勒斯坦 D、雅斯贝尔斯 正确答案: A 3 希腊人认为自然的构成有几大元素 A、1.0 B、2.0 C、3.0 D、4.0 正确答案: D 4 下列哪个哲学家属于米利都学派 A、亚里士多德 B、泰勒斯 C、康德 D、黑格尔 正确答案: B 5 亚里士多德之后知道公元六世纪的希腊哲学,我们把它称作 A、早期希腊哲学 B、中期希腊哲学 C、晚期希腊哲学 D、前苏格拉底哲学 正确答案: C 6 概括地、比喻地来看,赫拉克利特认为什么是万物的本源? A、风 B、土 C、水 D、火 正确答案: D 7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被称作“雅典哲学”。正确答案:√ 8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一个人在40岁时应该是功成名就的时候,40岁也被希腊人称为“盛年”。正确答案:√ 9 前苏格拉底哲学也叫自然哲学 正确答案:√ 10 雅典哲学主要讲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个哲学家 正确答案:×
本体论的转向根据巴门尼德的观点,以下哪个选项里的内容是一致的? A、存在与非存在 B、存在与思想 C、非存在与思想 D、非存在与逻辑推理 正确答案: B 2 巴门尼德从哪里出发去追问事物的本质 A、从时间上追求关于事物的知识
B、从构成事物的材料上追求关于事物的知识 C、从事物的外观上追求关于事物的知识 D、从概念的角度追求关于事物的知识 正确答案: D 3 巴门尼德的主要贡献,以下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B、确立了思辨哲学的基础 C、本体论
D、火是万物的本原 正确答案: D 4 区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是谁做出的贡献? A、巴门尼德 B、赫拉克利特 C、泰勒斯 D、德谟克利特 正确答案: A 5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 A、火 B、水 C、数 D、土 正确答案: C 6 以下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的是? A、本源 B、存在 C、物质 D、变化 正确答案: B 7 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的是和谐 正确答案:√ 8 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正确答案:× 9 巴门尼德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正确答案:× 10 要认识自然的“不变”的内容,也就是要认识语言中“不变”的内容。正确答案:√
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智者主要指一些职业教师,他们主要讲授的是 A、伦理学 B、论辩术和修辞学 C、思辨方法 D、神学 正确答案: B 2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提出的命题。A、巴门尼德 B、泰勒斯 C、普罗泰戈拉 D、赫拉克利特 正确答案: C 3 智者的兴起标志着()民主制度的衰败。A、罗马 B、希腊 C、瑞典 D、雅典 正确答案: D 4 早期对智者积极意义的肯定是黑格尔的一项功绩 正确答案:√ 5 苏格拉底将巴门尼德本体论转向发扬光大 正确答案:√ 6 智者对于动摇传统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把追问自然本原真正应该追问的万物为万物的目的称为什么? A、善 B、光 C、美 D、真 正确答案: A 2 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判处死刑时的年龄是 A、50.0 B、60.0 C、70.0 D、80.0 正确答案: C 3 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是解决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的关键? A、建立统一而权威的学派 B、建立集权政治
C、强调知识的作用,提高知识的地位
D、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国家强盛后再整理哲学问题 正确答案: C 4 神说苏格拉底最聪明,苏格拉底如何去证明神说错了? A、不再学习
B、与自认为有知识的人交谈 C、与神辩论
D、询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正确答案: B 5 苏格拉底把供奉阿波罗神庙的墙上的名言()当作座右铭 A、认识自然 B、认识世界 C、认识他人 D、认识你自己 正确答案: D 6 在追问自然的本源问题上,苏格拉底认为真正应该追问的是万物成为万物的目的。正确答案:√ 7 苏格拉底在临终前的一个月和学生主要探讨灵魂不朽的问题。正确答案:√ 8 苏格拉底早年学习的是自然哲学,他对自然哲学感到失望。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的思想一般认为,在柏拉图的一系列对话体作品中,围绕什么问题的对话主要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A、道德 B、法律 C、灵魂 D、理想国 正确答案: A 2 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 A、人性 B、伦理 C、人自己 D、自然 正确答案: C 3 在讨论“美”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和希庇亚最大的不同在于? A、苏格拉底认为人是美的本质属性,希庇亚认为不是
B、苏格拉底认为美是因为人与其他事物产生了关联,希庇亚认为不是 C、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美来自于自然,不可更改。希庇亚认为不是。D、苏格拉底追问“美是什么”,而希庇亚在问“哪些是美的”。正确答案: D 4 苏格拉底的对话中,他总是不断地在追问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定是什么,而他的对手经常用什么来做回答? A、不知道 B、抽象概念 C、具体事物 D、模糊定义 正确答案: C 5 “德性即知识”是谁提出的?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卢梭 正确答案: B 6 《申辩篇》是谁的著作?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巴门尼德 正确答案: B 7 苏格拉底本人留下了非常多的著作。正确答案:× 8 人的德行不是潜在的。正确答案:× 9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救国论。正确答案:√ 10 苏格拉底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在训练形象思维。正确答案:×
第二篇:西方哲学智慧思考题
简答题: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
(1)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存在?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2)事物为什么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表述本质的定义即形式因。(3)事物为什么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他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解释朝向目标的理由即目的因。
亚里斯多德概括终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aitia)不是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亚里士多德先是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四因说),然后将这四种原因又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这两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一般来说,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态也是事物根本的原因。
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成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有目标或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追求“好”的结果(agathon)
后三者常常可以合而为一,因为形式和目的是统一的,而运动变化的根源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
2.简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思想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完全自明的。因为,我虽然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怎么也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怀疑、思想是无可怀疑的,那么作为怀疑主体的“我”的存在也就是确定可靠的了。于是,也就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
笛卡尔把“我思故我在”看作是绝对可靠、牢不可破的真理,甚至认为连怀疑派的任何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他把“这条真理” 当作整个哲学的基石。)
“我思故我在”是通过普遍的怀疑而最终确定的唯一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第一原理,笛卡尔由此确立了理性的地位。当我们怀疑一切的时候,唯有思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在怀疑“我在怀疑”时就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而怀疑也是种思想。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笛卡儿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怀疑来确定“我”的存在,但是这也表明“我”的存在是不完满的。因为怀疑除了确定“我在”之外不可能确定别的什么,而认识显然比怀疑具有更大的完满性。由此可见,“我”是
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笛卡儿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儿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儿再次证明,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即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灵魂”和“扩延”),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3.简述休谟的因果观
休谟把因果推理或归纳推理归结为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尽管经验不能提供因果之间必然联系的证明,多次重复的经验亦并不比单一例证提供更多的东西,但是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4.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学说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不平等——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论述题:
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念论。他坚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亦有两类不同的认识对象,人们通过对可感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而获得意见;人们通过对可知事物或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真理。这样,柏拉图从区分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两类事物入手,形成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最初柏拉图强调理念的纯洁性,主张每个理念都是独立存在的,后来他修改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理念之间的关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2.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演变成为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认识论的发展。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两大派: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休谟的怀颖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休谟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不同了。由于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由此可见,经验论的理想固然破灭了,唯理论的理想也一样陷入的困境:唯理论试图从更改固有的一些天赋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而休谟却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由于近代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这就使得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哲学家们更是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认为人与自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则,只是更复杂而已。结果,启蒙主义的两大支柱——理性与自由就发生了矛盾,法国思想家卢棱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启蒙主义的这一内在矛盾。当卢棱试图说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他把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原来生活在无忧无虑、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之中,而当他进入社会状态时便失去了自由和平等。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然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俱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也称之为“客观的”。
经过长期的思考,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假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让对象符合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表现”,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或“自在之物”。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而且更严重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的限制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到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是消极的。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事物划分为表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信仰留地盘。康德所发扬的主体能动性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尤其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甚至可以说,他所理解的主体能动性真正体现在实践领域而不是认识领域。理性有两种功能,即作为认识能力的理论理性和作为行动能力的实践理性。与此相应,理性亦有两大法权:知性为自然立法和理性为自身立法。知性为自然立法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决定和控制自然法则,立法的是先天形式,守法的则是经验对象。所以作为经验对象的我们并不因为有知性就可以不受知性法则的限制。与此不同,在实践领域,理性为自身立法,它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立法者与守法者是统一的,因而是自律亦即自由。所以,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并不是认识能力而是意志能力
3.试述黑格尔关于“实体即主体”的学说
黑格尔总结近代关于实体的学说和关于意识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该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的原则。黑格尔认为实体是绝对精神的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换言之,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所谓“实体即主体”不是“实体+主体”,而是说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黑格尔被认为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不过他的思想与以往的形而上学亦有所不同,以往通常将实体看做哲学研究的对象,与我相对而立。有他看来,实体不是现成的对象,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也不是与宇宙自然分离的独立实在,两者是一个东西。所以它提出了“实体即主体”,意思就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本质或根据不仅是客观的实在,而有具有能动性,因而它是“活的实体”。实体与自然实际上是一回事:实体是本质,自然是它的表现。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它是纯粹的单纯否定性,即实体自己否定自己,将自己树立为对象,通过对象化自身的方式将自身之中的潜在因素外化出来,展开自身,然后进一步扬弃对象化所造成的差别、对立和矛盾,最终重新恢复自身的同一性。这样一来,实体的运动就是一个预悬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这就意味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一个目的论体系。
实体(绝对)如何才能最终“扬弃”自身之中的差别,重新恢复自身的同一性呢?黑格尔认为这是通过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实现的。通常人们以为认识是发生在“绝对”之外的事情,黑格尔不这样看。如果我们从宇宙之整体出发来看我与“绝对”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就存在于绝对之中而是且是以绝对作为存在的根据的,因而我与绝对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绝对自身的差别。同样,如果我们认识了绝对,那就意味着绝对自身恢复了同一性。
“实体即主体”、“绝对即精神”并不是说自然是有意识的存在。普遍的东西,一般性的本质,原本就蕴涵在自然之中,但是却始终得不到自觉,直到人类精神才使之成为精神。例如,在自然中有数不清的树,树之为树当然有树的本质,这本质是普遍性的共相。不过在我们认识树的本质之前,树的本质并不是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的,而是被限制在一棵棵个别的树里。所以,我们的认识活动就相当于将树的本质从具体个别的树中“解放”出来一样。当我们认识了树的本质,它就具有了普遍性的形式,亦即成为了真正的现实。
第三篇:西方哲学智慧 贝克莱
贝克莱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黑格尔是()哲学家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经验主义 D、实证主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得分: 10.0分 2 贝克莱认为我们在知识中有()个因素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得分: 10.0分 3 贝克莱认为洛克的经验论会导致无神论,为了避免这一点,他将洛克经验论中的()拿掉了 A、观念 B、知识 C、物 D、心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得分: 10.0分 4 贝克莱的哲学研究最终目的是()A、证明世界是观念的世界 B、批判洛克
C、证明世界是客观的 D、证明上帝存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得分: 10.0分 5 贝克莱所致力的工作叫做()A、无神论 B、怀疑论 C、唯物主义 D、非物质主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得分: 10.0分 6 贝克莱是英国()主义哲学家 A、批判主义 B、唯心主义 C、经验主义 D、实证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得分: 10.0分 7 贝克莱向来被人们看作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哲学家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8 贝克莱认为物的存在在于被感知。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9 贝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观念,所以心灵才能感知这个世界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10 《人类知识原理》一书对贝克莱的思想进行了阐述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第四篇: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西方哲学智慧》课程作为文化素质课课程,旨在向本科学生讲授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在一般层次上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获得总体上的了解,理解哲学这一西方思想文化乃至人类思想文化的核心领域;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细致阅读(Close Reading)、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清晰写作(Clear Writing)的能力。
第一章导言:西方哲学的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哲学?
介绍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智慧的痛苦
介绍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思维方式的区别
第三节思想与思想的对话
介绍哲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思考题:
1、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2、回想一下哪些哲学书籍对你有比较大的影响。
3、请对本课程的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西方哲学的历程
第一节古希腊哲学:世界的秩序与灵魂的和谐
一、引言:希腊人的精神世界和希腊哲学的精神
教学要点:古希腊的语言、宗教和艺术 - 希腊精神的二元性 - 自由与纯粹静观的哲
学气质
二、西方思想的起源:前苏格拉底哲学
教学要点:第一个希腊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 - 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 - 爱利亚
学派的巴门尼德 - 爱利亚学派的芝诺 - 元素论者 - 原子论学派的德谟克利特
三、西方哲人的导师苏格拉底与智者派
教学要点: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社会 - 智者派的思想启蒙 -
苏格拉底的生与死 - 苏格拉底的方法
四、哲学王与理想国:柏拉图
教学要点:柏拉图的理念论 - 四线段比喻与洞穴比喻 - 认识论 - “理想国”:政
治哲学
五、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学要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命运 -范畴论 - 形而上学
六、寻找精神的家园:晚期希腊哲学
教学要点:晚期希腊世界的转型 - 晚期希腊哲学流派
第二节中世纪哲学:天路的历程与理智的复兴
一、引言:何谓中世纪哲学
教学要点:中世纪:黑暗的时代还是黄金时代? - 中世纪哲学史的基本内容
二、旧约与新约:从雅典到耶路撒冷
教学要点:介绍《圣经》与基督教传统
三、拉丁教父:奥古斯丁
教学要点:奥古斯丁“灵魂的奥德赛” - 时间论、灵魂论与创世论 - 原罪论与预定论 -
《上帝之城》
四、经院哲学:阿奎那与波那文图拉
教学要点: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 波那文图拉
五、现代之路:司各特与奥卡姆
教学要点:“精细博士”司各特 - 奥卡姆和他的剃刀 - 教皇制度的批判者
六、文艺复兴:但丁与马基雅维利
教学要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 - 中世纪的审判者:但丁 -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终结者:
马基雅维利
七、宗教改革:路德与加尔文
教学要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 基督徒的自由 -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第三节近代哲学:自然的探究与理性的启蒙
一、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变奏
教学要点:近代科学的产生 - 17世纪科学革命两个主题 - 怀疑主义与确定性的寻求
二、理性精神与形而上学的突破
教学要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 - “我思故我在” -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 与《伦
理学》 -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三、经验的谦恭与温和的怀疑
教学要点:培根的四假相说 - 洛克:天赋观念批判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
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休谟
四、理性与进步:启蒙思想
教学要点:启蒙哲学的要义 - 霍布斯:自然法与利维坦 - 洛克:天赋人权与三权分立 -
启蒙运动的法国特色 - 启蒙思想的反题:卢梭 - 人类的不平等与道德理想国 - 保守主义之父柏克
五、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德国哲学的展开
教学要点: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主体与自由 - 先天综合判断 - 感性:空间与时
间 - 知性为自然立法 - 理性:形而上学批判 - 实践理性与动机论的伦理学 - 判断力批判: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 康德哲学的遗产 - 费希特的“知识学” - 谢林的“同一哲学”
六、黑格尔的精神历险
教学要点: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 -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实体即主体 - 世
界的逻辑结构:逻辑学 -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哲学全书》 - 辩证的否定:辩证法的灵魂七、十九世纪哲学:革命与反叛
教学要点: 19世纪欧洲的理智生活 -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 理性主义的反叛者 - 叔本
华、克尔凯郭尔、尼采 - 实证主义及其发展 - 古典哲学的复兴 - 美国的实用主义
第四节二十世纪哲学:语言的分析与观念的重构
一、语言的转向与逻辑的分析:分析哲学
教学要点:分析哲学与“语言的转向” - 弗雷格、罗素与符号逻辑 -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 维也纳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 -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 日常语言学派:赖尔与奥斯汀 - 美国的分析哲学家:奎因与戴维森
二、面向事情本身:德国哲学
教学要点: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概览 - 胡塞尔与现象学运动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
诠释学的历程 - 伽达默尔与哲学诠释学
三、存在与解构:法国哲学
教学要点: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的三个阶段 - 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 - 存在主义的法国 -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 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 - 福柯:权力、知识与人的消亡 - 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
四、结语: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教学要点:现代性的基本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功过
思考题:
1、用图表概括一下西方哲学的基本线索?
2、你对哲学史中哪一个时代比较感兴趣,为什么?
3、概述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形而上学
第一节“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要点:形而上学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演变;“是什么”与本质;
第二节科学之科学
教学要点: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形而上学的终结
教学要点:形而上学思维的缺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与转向
思考题:
1、简述形而上学在希腊哲学中的形成过程。
2、简述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3、形而上学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第四章终极关怀
第一节天路历程
教学要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第二节理性与信仰
教学要点:理性与信仰的矛盾;理性与信仰关系的5种基本观点;
第三节上帝是否存在?
教学要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证明;托马斯的通向上帝的五条路径;康德对上帝存在的论
证的批判
思考题:
1、基督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2、简述理性和信仰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3、简述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第五章实践智慧
第一节自由的难题
教学要点:自由与自然;理性(科学理性)与自由;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自由的困境
第二节善的困惑
教学要点:“善”是什么?康德的“善良意志”;情感主义伦理学;元伦理学
第三节幸福与德性的冲突
教学要点:幸福论与德性论;幸福与德性的区别;有死性与道德
思考题:
1、简述你对自由的看法。
2、善与恶之间的区别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3、你认为一个人可以既道德高尚又享有幸福吗?
4、试思考道德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主体性原则
第一节我思故我在教学要点:主体性的觉醒;“我思故我在”;二元论的难题
第二节哥白尼式的革命
教学要点: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康德的哲学革命;理性主义精神
第三节主体性的黄昏
教学要点:主体性原则的几个方面;主体性原则的衰落
思考题:
1、简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基本内涵。
2、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
3、简述现代西方哲学反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追问人性
第一节人性的追问
人类起源的问题;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人性的复兴
人性的自然原则;人性的利益原则;人性的理性原则
第三节人性的探究
人的异化和人的自由;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派
思考题:
1、西方古代人性论的理论宗旨是什么?
2、近代人性论出现了哪些新的转折?
3、现代西方人性论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第八章历史之谜
第一节历史是什么
教学要点:“历史”一词的含义;朴素的历史意识;批判的历史哲学
第二节看不见的手
教学要点:历史规律性的思想;康德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第三节历史发展的模式
教学要点:基督教神学历史观;历史进步论;思辨的历史哲学:斯宾格勒、汤因比与雅斯贝
尔斯
思考题:
1、简述“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之间的区别。
2、简述黑格尔关于“理性的狡计”的学说。
3、简述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
第九章生存的困惑
第一节我是谁
教学要点:俄狄浦斯的故事;认识自我;“人是什么?”和“我是谁?”
第二节做理性的人
教学要点:道德主体;认识主体;历史主体
第三节遭遇荒诞
教学要点:荒诞感;人的基本生命情态;走出荒诞
思考题:
1、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2、你怎样理解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关系?
3、生命的意义何在?
第十章语言的转向
第一节语言批判
教学要点:语言的转向与分析哲学运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
第二节拒斥形而上学
教学要点:逻辑经验主义的反形而上学倾向;意义标准与可证实性原则;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第三节语言游戏
教学要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日常语言学派
思考题:
1、怎样理解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
2、如何评价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3、简述维特根施坦的“语言游戏”说。
参考书目
一、总论
1.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德]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78。
二、断代史
(一)古希腊哲学
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卷,1988;第二卷;1993;第三卷:2003。
3. [德] 策勒:《古希腊哲学史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二)中世纪哲学
1.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法] 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
(三)十七-十九世纪西方哲学
1.[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荷] 斯宾诺莎:《伦理学》,9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英] F.培根:《新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英] 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德] 卡西尔:《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6.[德]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德]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四)二十世纪西方哲学
1.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2. [德]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4.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德]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美] 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 [德]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
8. [德]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第五篇:《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而这个词在汉语中则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系辞上》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这段我没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说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万物的东西,如灵魂、本质、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学,比如: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的感觉是:从现实的感知中将经验上升为道理,这里的道理不见得是科学。比如说:天道酬勤,意思是勤奋的人,运气会比较好。也就是运气和勤奋之间有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如果说勤奋的人会更好的增长才干和资历,从而赢得各种机会,这就是一个客观的朴素的事实了,它是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得到的道理。但是,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信念就是一种形而上了。它是无法用逻辑根据事实推论出来的,说它是道理,毋宁说是一种信念,似乎是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它被哲学家通过经验和思考发现,无法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哲学和宗教在这种层面上还是很像的。
你发现了没?拜伦和歌德,这两个文学家,中文译名竟然是如此地对仗工整。一个是崇尚伦理,一个是歌颂道德,怀疑那位最初的翻译家,有过特意的考虑。对书中提及的拜伦那句不朽的诗句,我真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知识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
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看这本哲学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