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艺术
《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不能说的秘密
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李江华
说不出的快乐
皇帝带着一群圈定的人去看新衣服,对骗子的新衣服赞不绝口,书中写到“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有学生问:“为什么他们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呢?”课堂就此展开讨论。
生:因为别人不知道他们看不见新衣服,这样就可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了。
生:因为皇帝很开心,为了让皇帝开心,也应该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师:快乐可能是由此而来!那快乐前面有个修饰词“说不出”,你怎么理解呢?
生:“说不出”就是到了某个极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程度深。就是非常愉快,快乐极了。
师:面对一件自己看不见的新衣服,有可能因此被判定为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果真会快乐至极吗?
生: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装出来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看到别人都看到了美丽的布料,而自己没有看到,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件事,因此要表现的也看到了,也很开心,更开心。生:因为皇帝开心,就应该跟着开心,讨皇帝的欢心。
生:其他人都在讨皇帝开心,也应该装着很开心,和大家一样,不然就会被看出来,也不会被皇帝喜欢。
师:原来所谓说不出的快乐,其实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表面看起来是快乐极了,内心根本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看不见还硬要说看见了,还要担心别人看穿,这种心理还不能让别人知道。i
不能说的秘密
师:除了我们刚才探讨的这些人心里有不能说的秘密,文中还有哪些人也有这样的秘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皇帝、诚实的官员、诚实的老大臣,骗子„„文中有好多地方写到他们心里想的。
师:多次出现了“想”这个词,我们一起找一找文中是怎样写皇帝、大臣、官员的心理活动的。比较一下,同样是想,有何异同?
学生找到文章相关自然段,思考。交流:
生:我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在心理活动中都承认自己看不到布料。
生:我找到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的共同点,他们都作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隐瞒真相。
师:那皇帝呢?
生:写皇帝的心理活动用了感叹句、反问句,强调了他当时很恐惧,但没有交代他的决定。
生:我发现皇帝心里的想法比两位官员要复杂。一开始他想的是通过这个神奇的布料去检测自己的官员是否愚蠢和称职,见不到布料时,又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称职,最后被小孩子揭穿后又想着要假装穿着衣服,把游行大典撑到底。
师:对,同样是心理描写,但在处理上,还是有差别的。那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些人心里想的和说出来的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七嘴八舌:正好相反。
师:同学们认为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的虚伪、口是心非。
生:看到了人们的荒唐,将鉴别一个人是否愚蠢或者称职的重任寄托给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衣服上面,本身就是一个愚蠢的行为。
生:看到了人类的自私。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可以说违心话,做违心的事。
秘密的背后
师:看来这篇童话中的人们之所以都守着一个说不出的秘密,原来是有着自己的欲念的。他们都害怕失去自己现在的职位或者被别人看做是愚蠢的,骗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理,所以才得逞的。那么这个说不出的秘密最后保住没有呢?
生:没有,有一个小孩子说了真话。师:小孩子为什么能说真话?
生:因为他很纯真,小孩子总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隐藏不会作假的。
师:假如你也是**队伍中的一员,你会选择做大人还是小孩? „„
生:我虽然知道这是假的,但我绝不说,以免丢了脑袋。生:这是一个愚蠢的皇帝,我要弃暗投明找明君去了。生:我会选择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保持纯洁的心灵。坚决不做虚伪的人。
生:我既不想像大人那样,也不敢像那个孩子那样,万一那个布料的功能是真的呢,那该多难堪,其他学生笑,有的点头。师:那你会怎么办呢?
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保持沉默吧。
师:看来,大家觉得文中的那些人们,准确地说大人们,虽然虚伪、荒唐又可笑,但似乎也是比较真实的一种人性体现,是人性的弱点。安徒生借“不能说的秘密”的这么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都是有弱点的,但是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弱点,正视它,克服它,力争像孩子一样,不被外在的欲念所累,永远保持一颗清澈、纯真的心灵。
二度解读:想象的艺术
河南省林州市第九中学 杨增强
师:同学们,这篇童话很有趣,这和故事中丰富而巧妙的想象不无关系。哪些想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我觉得是骗子说过的那句话“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骗人的谎言。
师:这是“新装”的特征,这个特征为什么荒谬呢?
生:因为骗子抓住了皇帝的“爱新装”的癖好,应该是骗子想象出来的哄骗皇帝的。
师:骗子的想象出来的谎言正好迎合了皇帝的癖好,这里的想象有道理。
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皇帝赤身裸体**的行为,因为我觉得赤身裸体本身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师:难道皇帝不感到赤身裸体的尴尬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师:夸张常常和想象结合起来使用,二者大多数情况下不可分割。
生:我认为“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句话是想象出来的,也带有夸张的意味。
师:突出了皇帝怎样的形象?
生:突出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的,骄奢淫逸的本性。
师:通过以上探讨,我们知道文中的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既奇特又符合生活逻辑。据说这个故事是依据民间传说《赤身裸体的国王》改编而来的。从民间故事到《皇帝的新装》,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精心进行了二次创作。那么,同学们也能从字里行间展开哪些想象呢?请思考。(学生静静读书、思考。)
生:第三自然段中写到皇帝“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我想这两个骗子得到现款以后,心理肯定是很高兴的。
生:应该是窃喜。师:为什么?
生:他们的预谋得逞了,但是又怕别人看出来。
师:你的意思是,骗子还是担心真正有人看出他们的鬼伎俩。不敢张扬,所以用“窃喜”。请同学们想象这样的情景:一个深夜里,暗室内,这两个骗子之间会有怎样的窃窃私语呢?
(两个学生排练)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生1:这个皇帝真愚蠢,愚蠢透顶!
生2:今天我们终于发大财了,我们要过好日子了。(捂着嘴笑)生1:(用手指头放到嘴边示意对方)嘘„„可不能太高兴了,万一„„万一要是有人发现破绽,我们„„我们可怎么办呢?
生2:是啊,我们且走且看吧,万一露馅了,我们就一走了之。(课堂有笑声,师生鼓掌)
师:骗子的阴谋得逞以后,一般会逃之夭夭。那么请同学们想象如果皇帝在游行大典的过程中,两个骗子也混在人群里,他们又会怎样呢?
生:逃跑。生:也许不会,我想着两个骗子在观察皇帝,尤其是在观察观察看周围的人,看看有没有说出真相的人。
师:如果没有呢?
生:有可能还要回到皇宫,继续行骗。
师:可是,终于还是有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时两个骗子又会怎样呢?
生:肯定是要逃走了。
生:也许,皇帝没有听到小孩子的话,因为,那么大型的游行场面,小孩子的声音根本不可能传到皇帝耳朵里。
师:可是课文中写道“‘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讲的话是真的”
生:所以我觉得两个骗子肯定要逃走了。
生:或许没有,骗子还要再心生骗术,继续骗皇帝。
师:假如皇帝游行完毕,在皇宫门口碰到了两个骗子,他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情形呢?
生:两个骗子一定会大声恭维皇帝,说皇帝的衣服如何如何漂亮,游行大典如何如何成功。
生:皇帝一定会夸赞骗子,说他们做的衣服很漂亮,回去以后,要大大犒赏他们。
生:如果皇帝真的识破了骗子的骗局,也有可能命令手下人把两个骗子带进皇宫,再行处理。师:同学们想象合理、丰富。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二度解读。
必不可少的“后裙”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陈鲁峰
师:同学们,《皇帝的新装》后半部分多次写到新装的“后裙”,能找一下相关的语句吗?
生:“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这是骗子们给皇帝系后裙。
师:对,系后裙,怎么系的?“弄了一阵子”,这里怎么理解? 生:这是“摆弄”,骗子们装腔作势摆弄着衣服,假戏真做地逗引着皇帝穿戴好后裙。
师:说得好。为了写出这丑态,还要注意哪个词?
生:“一阵子”,指时间不算短,让皇帝、大臣们体会到骗子们在精心打扮皇帝。
生:很狡猾。
师:对,狡猾狡猾得很。既是做给皇帝看的,又是做给其他人看的,目的是让人信以为真。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弄”还有耍弄的意思。骗子们一边假装给皇帝系后裙,一边在心里暗暗嘲笑这些人的愚蠢!
师:不错,这样这句话更有讽刺挖苦的味道了!
生:下面还写到内臣们拾后裙、托后裙的情形,也挺有趣的。“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师:白描的手法,有何妙处呢?
生:“东摸西摸”最滑稽,因为“后裙”是不存在的。生:我也觉得滑稽,你看,每个内臣只能按照自己设想的后裙位置去拾,场面一定很凌乱。这样,就把内臣们怕人看出自己看不见新装的恐惧心态写出来了。
师:什么恐惧心态?
生:怕被别人认为不称职或者愚蠢,怕丢了官职,怕遭到别人耻笑;于是争先恐后“东摸西摸”,给别人造成一种看得见新装的印象。
生:老师,下文还有“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议论“后裙”。“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一个感叹句,简直就是睁着眼说瞎话!
师:明明什么也没有,可这些人为啥要睁着眼说瞎话呢? 生:他们也不敢啊。说了真话就倒霉了。
生:照应上文提到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内臣们托后裙的样子太逼真了。
师:仅仅如此吗?
生:主要是怕别人认为自己愚蠢嘛!抓紧时间表态说自己看见新装的后裙了。师:对。盲从大家伙的看法,哪怕是把黑说成白呢!这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啊!安徒生不仅讽刺挖苦了皇帝、大臣们,还把讽刺的针刺向了一般的老百姓们!这一点让我们惊奇不已!同学们,你能理解吗?:
„„
生:老师,童话也是要教育大人们的。
师:对,这与安徒生写作童话的目的有关。补充一下,安徒生《童话集》
前言的标题是“致成年读者”。1875年4月2日,安徒生接到为他建造纪念雕像的设计草图:他坐着讲童话,周围簇拥着一大群孩子。对这样的构思,安徒生断然予以否定,他说:“我的童话与其说是为孩子们写的,不如说是为成年人写的!”所以,如果仅仅把安徒生童话理解为逗逗孩子们玩的话,那可窄化了他的创作目的。让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一些教益与感悟,才是他深层的创作动机!“
师:让我们看看文本最后一次提到“后裙”的用意吧。“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能读出点想法吗?
„„
生:感觉作者有很多话想说。
生:真相揭穿了,皇帝不仅没有改正,还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意味深长啊!生:错不怕,知错不改就可怕了。
师:是的,意识到了荒谬、错误与欺骗,出于某种目的,不立即改变与改正。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这些人主要指的谁?
生:统治阶级啊!
师:是皇帝,是达官贵人,不包括一般的老百姓吧!生:我觉得不包括,但也是对老百姓一个提醒。
生:老百姓也需要反思,但是皇帝与官员更是讽刺挖苦的重点。师:说得好。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却让我们领略到了安徒生的写作思想与意图,让我们领略到了皇帝与大臣们的傻帽与可笑,让我们也感悟到自身的一些人性弱点。不长的文章,却让人回味悠长,品味悠长啊!
比较中“讲”出童话的味道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 贾龙弟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发现教学的课文对原文是进行了删减的,而这种删减的很多地方恰恰是削弱了童话的味道。于是,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我就出示了几个典型句子,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童话的语言。
比较1: 原文: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课文: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生:我觉得没有了“可是他”,课文更简洁了。
师:是这样吗?如果你是安徒生,分别念一下这两个句子,你会选择哪一个句子?
生:我选择原文!因为刚才我在念原句的时候,我会想象的。师:哦,你想到什么呢?再读读。
生:老师,这“可是他”后面我会故意地停顿一下,吊起听故事人的胃口。
师:对的,这里就有一个故事叙述的时间感了。安徒生可能会在激起孩子们的期待后,两手一摊,不无遗憾地叹口气说“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唉---生:还是原文好,讲起来味道浓!口语化,孩子气!师:你的想象力丰富,让人身临其境,现场感很强!
师:孩子般的讲述语言,啰嗦得很有味道的语言。安徒生童话的语言不仅具有有口语化的风格,而且这种口语还是“孩子式”的口语。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学生找,讨论。教师PPT出示
①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②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东西的影子也没有。③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④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⑤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
师:你平时会这样用“他们”吗?
生:不会,有点啰嗦,没有必要,除了①和③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省略,即使没有,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师:是安徒生不知道这些“他们”完全可以去掉的吗?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句子有点孩子气,像是一个孩子写的,童话嘛,就应该这样。
师:嗯,孩子气!确实如此,这正是一个孩子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安徒生自己也说,“乐于象一个小学生那样地写”童话,故意暴露出孩子因知识经验的不足、表达能力的欠缺等造成的语言问题。这也正是安徒生能赢得孩子们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孩子式的讲述,让童话的味道才更浓。
比较2:
原文: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而课文把“人类所能想到的”
课文: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最美丽的布。
生:“人间最美丽”好,说明这布特别美。
生:我还是觉得“人类所能想到的”更好,比“最美丽”还要美。生:“人类所能想到的”,我们就会去想啊,去找这想象中可能存有的最美丽的布。
生:它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也更符合童话富于想象的特点。师:对,孩子式的讲述是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是富有想象的,童话的语言也得要有想象力才行。你还能从文中找找体现童话这一特点的语句吗?
生:“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亏得作者想得出,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布,也难怪皇帝要上当了。
生:一个皇帝竟然会光着身子上街游行,也只有安徒生才想得出。
„„ 比较3:
原文:“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课文:“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的满意!” 生:我感觉原句中的“十二分”改成了“十分”,讲起来就不够夸张。
生:十二分,比十分更夸张。
师:你在讲述时把“十二分”的语调往上扬一扬,看看有没有这股子味?
学生故意强调“十二分”。生:嗯,味道纯正!(众笑)师:童话就得够夸张,课文中够夸张的地方还有吗? 生:
“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两个骗子却介绍得这么认真,郑重其事,装腔作势,大呼小叫,假意卖弄,拿腔捏调的滑稽样子活灵活现,讽刺味十足,真够夸张的!
师:这么多成语啊!真的很夸张!
看到学生们读得很起劲,我做了这样的小结:“童话的味道就在童话的语言中,就在童话孩子气的讲述中,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孩子般的天真,都在孩子般的讲述中娓娓流淌出来„„”没等我说话,一学生站起来说:“那么,老师,编书的人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不好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朋友们,你们说,我该怎么回答呢?
“讽刺”主题下的悲悯与宽恕
厦门第六中学 蔡鸿菲
生:老师,我看到课本的地下注释中,说这篇课文“有删节”,那骗皇帝的大臣和两个骗子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安徒生写了吗?
师:你很认真,也懂得把握课本的助读信息来学习,非常不错。根据老师所看到的资料,结尾就是我们课文中的那样。如果让你来续写,你会如何处理那两个大臣呢? 生:我还没想好。生:抓起来杀了呗。
师:刚才同学们都在嘲笑大臣和说谎话的人,那么我们再读读相关信息,看一下大臣也好,皇帝也罢,真的就是同学们口中所说的“坏人”吗?
学生阅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那两位大臣,他们真的是坏人吗?真的一无是处吗?
生:文中描述他们时,都提到了具有“诚实”的特点。但,他们说了谎话,的确有些讽刺;但在那种情形下,可能我也会怀疑自己,遮掩自己的“不足”。
师:呵呵,你找到了“诚实”,同时还做了换位思考。
生:其实,这两个大臣只是怀疑自己,并有反思自己是否愚蠢;而不是去责怪别人,或者杀人灭口,所以大臣也并不坏。(笑)
师:没有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没有怪罪别人并且会反思。很好,有自己的思考。
生:老师,其实那个皇帝也不是特坏,他爱新衣服、奢侈浪费很不对;但做这件衣服他原意是帮助他看清人,好选贤任能。初衷是好的。
师:他关心衣服制作的进度,并自己穿着去游行,这些又是为了——
生:炫耀。我想,这个皇帝有炫耀、奢侈浪费等缺点,但还没到无耻的地步。
师:“无耻”,你能不能再换一个更适合的词。生:昏庸无道
生:那个皇帝看不到衣服的时候,也是心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他也没有想到是别人的不对,或者干脆杀人灭口,把两个织布的人先杀掉,这样就可以彻底的杜绝后患了„„所以这个皇帝有缺点,但也不是特别的坏。,生:这样看,大臣其实也不坏。课文中第二位大臣想“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他也是在反思自己。
师:你提到了一个词叫“滑稽”,是什么意思?
生:言语、动作等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书上有的。师:那么“荒唐”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再解释一下—— 生:„„是可笑,不正确的意思吧„„
师:其实这个词是指夸大不实、荒谬无理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官员自己认为自己不愚蠢,很称职,所以当他看不到时,他认为不符合常理,很离奇。但,他没有怀疑别人,而是开始怀疑自己,所以也就有了后面的“谎言”。中
(生点头)
生:其实这样看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们都不是坏人,虽然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但也是有值得同情的。师:是的,虽然他们做了不好的事情,但在作者安徒生笔下仍然有着值得我们同情、宽恕的地方与理由了。那么,骗子呢?现在你们觉得安徒生会怎样“处理”他们?
生:骗子虽然可恨,但他们骗的是皇帝,并且对老百姓没有造成什么伤害,所以安徒生应该也会原谅他们。
生:最好是他们都能改正了。(许多学生点头)
师:若让大家来续写,你们会怎么处理“骗子”,会杀了他们? 生:我会让他们明白自己错的地方,改正;最好是把骗的钱都能给老百姓来赎罪。
师:安徒生应该会如同我们想的那样,因为,他曾经这样说过——句话。
【展示ppt1 安徒生曾在给一个朋友信中写到:“我用给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象。”
展示ppt2只要用慈爱光明的圣水耐心浇灌,种子一定会生长出来,使坏人重新边做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好人。——安徒生《一个故事》】
师:其实,安徒生的童话对于**世界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的重视。“好人”与“坏人”的确认,可能只适合于儿童听故事的时候。我们作为初中生应该开始慢慢的学着去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并有自己的思考和感知。爱,对人性的关注,对文中这些人物讽刺同时,更大的悲悯与宽恕,才是那个真正的安徒生。
语文教学的童话思考
——《皇帝的新装》镜头点评肖培东
语文教学的童话思考
肖培东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安徒生笔下的孩子用最真诚的童音唱响了世间天籁,熨平着我们浮躁物质的心灵。原来,只要你愿意,这个世界依然有充满暖色调的童话。曹文轩先生更是这样说:“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质量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一个希望自己变得很有情趣的人,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同样,一个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变得有质量有情趣的教师,我希望他读读安徒生读读童话。
童话,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火花的一团火种。鲁迅说孩子是能够“想到昆虫的语言”并飞上天空的人,而在具体的童话阅读过程中,带领孩子飞上天空的正是童话那接近儿童口吻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语文课堂,也是用文字用语言凝成的童话。语文课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有引导学生微观细读,才能领略出文本中深层的东西。李江华老师沿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一句剖析童话的思想内核,由“说不出的快乐”到“不能说的秘密”,以独特的阅读视角,洞察着社会世界的无奈和欲念。镜头里观注重点在关注“说不出的快乐”,但我想他应该也是注意到了“每人都”这几个字。一个关于“不能说的秘密”的故事,很真实地揭示着人性的弱点。安徒生的用语之妙,此句尽见风流。杨增强老师立足于童话的文体性,以想象和夸张为抓手,促进学生对童话知识的建构,其实也是紧紧扣住童话的语言特征来实现对文本的二度解读。“同学们也能从字里行间展开哪些想象呢?”提问里,杨老师强调“从字里行间”,就是希望学生的想象能尊重文本,能从语言出发,这就是依着童话的语言性格文体特征去组织教学。所以,要让孩子听出“昆虫的语言”,进而感知这童话般的语文世界,教师就要先沉入文本“潜入蚁穴”,而后才能带领孩子“飞上天空”。
童话,有一颗最晶莹最纯洁的童心,这颗童心是最具创造力的。“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况,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是童话的特征,也是童话最有创造力的文学表现。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创意又在哪里?陈鲁峰老师的镜头,那件“后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把“皇帝的新装”具化为一件并不存在的后裙,着力聚焦,通过对一系列的关乎后裙的动作心理细节的分析,四两拨千斤,很巧妙地让学生领略到安徒生的写作思想与意图。结尾处“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的处理,尤为精彩。同样是感受童话的语言艺术,贾龙弟老师的设计就别出心裁。未被删改的几处文字更见得童话的趣味,于是重组教学资源,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在自主品悟中内化语言,读出童话的味道。贾老师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方法的指导,在原文中感悟出的语言风格又重新回到文本中体验印证。至于结尾处的学生天真又不乏犀利的提问,贾老师会怎么处理,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的
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里说:“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童话,让我们脚踏童真的大地,又让我们学会仰望思维的星空。童话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石,而且,“童话不只是儿童们享用的食品”(莱辛语)。安徒生也说自己在为孩子们写童话的时候,“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这组镜头,执教者没有上纲上线地把学生引向“讽刺统治阶级的愚昧与虚伪”这一套路式解读,多是很自然地从人性的角度来关照《皇帝的新装》,积极关注童话接受过程中学生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李江华从说不出的快乐”里看私心,陈鲁峰老师借不存在的后裙洞悉人性,这样的阅读就更有价值也更为真实。这一点上,蔡鸿菲老师的镜头更为突出。“他们真的就是同学们口中所说的‘坏人’吗?”不让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不用“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的认知判断来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你就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深层的文本分析,去挖掘安徒生对世人的博爱,体会他的悲悯与宽恕的情怀。“我会让他们明白自己错的地方,改正;最好是把骗的钱都能给老百姓来赎罪。”听多了“要杀头以示正义”的惩罚性结局想象,学生这一句充满宽容善良的回答最是让我感动。童话对世界的期盼,就是善良美好对人类的期盼,童话带给孩子们无数遐想的空间,也让我们在童话世界里学到了真善美。所以,我想,如果杨增强老师能让学生在想象中窥测并揭示人性的弱点,弘扬世间真善美,这样的二度解读应该更有深度。语文教学是美丽的,也是真实的,一如童话,这是我们的坚守。话
诚然,当下这个逐渐远离童话的功利时代,太多的梦想已被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住。我们也许承受不住,就有了妥协,语文也因此消散了她的芳香。可是童话的课堂,我们都要把自己放回到孩童时代,回到童心世界。当代童话作家杨红樱说:“只有保有一颗童心的人,才能进入这座城堡。”我以为,这座城堡,也叫语文。
第二篇:皇帝的新装(推荐)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什么?(指屏幕)生(齐):皇帝的新装 师:声音大一点!
生(齐):皇帝的新装(声音明显响亮)师: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 生(齐):童话。
师:大家熟悉吧,这个作者? 生(齐):熟悉。
师:早晨有没有预习这篇文章?预习了,是吧?请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生:骗
师:他用一个“骗”字概括这个故事,非常好!生:欺骗 生:愚昧
师:从人物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内容大家都还能读得懂? 生(齐)读得懂。
师:故事的内容、情节大家还能读明白。那么老师要问的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好。
师:打开课本。同学们,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不可能发生。但是你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可信吗? 生(零星回答):不可信
师:有人认为不可信。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大部分):可信的。师:哦,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很可信。那么为什么可信呢?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设置了一个机关,能不能把那句话找出来?
生: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师:哦,他说裁缝说,其实是什么人? 生:骗子
师:哦,是骗子。大家再来把这句话一起来读一下。
【PPT显示】
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生齐读)
师:把这一句话画出来。这是一个机关。还有一个条件让这个故事我们读起来很可信。能说说吗?(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小节来读一读。许多年前„„
(生齐读)师:这写了什么啊? 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故事的起因,内容写的什么?
生:在很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他特别喜欢换衣服。师:特别喜欢换衣服,喜欢到什么程度 ? 生:喜欢到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光。师:用了什么写法? 生:用了夸张的写法。
师:用了夸张的写法,很好。我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没有。
师:读书注意语速,语调,轻重音。要注意哪些词语的重音?
生:不惜,所有,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是。师:好,一起来把这种夸张的意味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节)
师: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起来读一下。(师领着学生读,读出夸张的味道。)
【PPT显示】
皇帝:酷爱新衣,几近疯狂。
师:有了这两个条件,使故事的展开引人入胜。哪一部分,让一个个的人物纷纷登场,原形毕露的呢?好,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8—22小节,把节次画出来,好,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示个别同学放声读。)师:读完了吗?让我们来演习一下,同桌之间合作,第一个出场的是老大臣,一个读老大臣心里想的,一个读老大臣嘴里说的,老师读旁白。看PPT。
【PPT显示】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得花纹!多么美得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师:他们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吗? 生:没有。
师:第一个男生读得稍微快了点。“愿上帝可怜我吧!”它用什么句子? 生:感叹句。
师:难道„„难道„„ 生:反问。
师:在问谁?问自己。如果改为陈述句,想一想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还要注意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生:决不能„„
师:好,在说的时候注意反复,这个时候老大臣心理是怎样的? 生:不安,恐惧,害怕。师:内心很忐忑,他看不见这布料。再来一组读一下。读心里想的时候把声音压低一点,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读“不成”的时候要显得果断些。
(师生二次合作朗读。)
师:第二个男生读得比第一个男生好一点,第一个男生稍微快了一点。老大臣内心的那种不安,恐惧,他说话时用言不由衷的赞美来掩饰。在皇帝的眼里是个怎样的老大臣?
生(快速地):诚实。
师:回到文本,从文章中找找看,圈画出来。生:善良的,诚实的,理智的,称职的。师:怎样地称职? 生:谁都不及他称职。
师:在皇帝眼里谁都不及他称职。但这样的老大臣他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 生:不一样。
师:第二位官员,哪一组愿意读?女生读,女生没有男生积极哦。看PPT。
【PPT显示】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女生和老师合作朗读。)
师:“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能不能换成这个官员直接说?他直接说怎么说,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我们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第一个问题,这位官员在现场直接说会怎么说?看文本。生:这个布料非常美妙,花纹很巧妙„„
生:花纹很巧妙,颜色很漂亮,我感到非常满意。
师: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把这种夸奖的意味整浓一点?好,这位男生。生:哦,这些美丽的色彩,这些巧妙的花纹真是太美丽,我无法再对它有一丝半点的挑剔。师:依靠文本,他又作了一些想象。如果模仿前面老大臣的话,多么„„多么,怎么说?
生:多么美丽的色彩,多么巧妙的花纹,我感到很满意
师:再说一遍(生齐说)。再想象一下,皇帝会怎么问?你来说说看,你也当一回皇帝。
(学生答不出。)
师:想象一下,作为皇帝大家说说应该怎么问? 生:爱卿„„
师:这位同学还是有王者风范的哦。称呼很准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一起来问一下。
生(笑着,齐问):爱卿,这些布料是不是很美丽?
师:“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同学们,这个大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怎样的一个大臣? 生:诚实。
师:皇帝眼里仍然是一个诚实的大臣。皇帝亲自上场了。看PPT,哪组同学再来读读看?
【PPT显示】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师生合作朗读。)
师:第一,读心里想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难道„„难道„„”这样的反问语气,还要注意哪个词语?对,这可“骇人听闻”了,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皇帝内心怎么样啊?对,非常惊讶,非常害怕,窘迫。看他说出来的话,“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师:皇帝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仍然是不一样的。他挑选了一群大臣。看PPT,黑字部分老师读,红字同学读。
【PPT显示】 跟着他来的全体官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红色)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些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红色)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说不出的快乐。
(师生合作朗读。)
师:这些大臣们一个个在皇帝面前极力地赞美他,他们向皇帝建议,这个建议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个建议的话就是体现出那些人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师:怎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是都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吗? 生:他们都是比较偏向皇帝,在拍皇帝的马屁,想要皇帝开心。师:哦,对皇帝阿谀逢迎。那位男生还有补充? 生: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师:这两位同学讲了两个理由:对皇帝阿谀奉承,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我们把下面一句再来读一下。三个感叹句(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一,二!
(生齐读,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皇帝接受了大臣的建议,穿着并没有、并不存在的衣服举行大典。那么,老百姓们又是怎么说的呢?看PPT,先想象一下,这些老百姓看到皇帝的时候会怎么想?直接用第一人称把想法说出来。
【PPT显示】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生:皇帝没穿衣服,天哪,太不可思议了,我是个愚蠢的人吗?我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师:他这样想对不对,符不符合前面的情节?是的,和前文是呼应的,这位同学读进去了。看PPT。哪位同学们用常州话把这一段读一读?我们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但自己的家乡话也不能忘却哦。
(迟疑一段时间,有一生读。生笑,一生读。)师:还不错,这位同学能用家乡话说出来。你想,老百姓在街上七嘴八舌的。“乖乖„„”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来想一想,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啊?
生: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师:有一个成语叫? 生:口是心非。
师:他们首先欺骗的是谁? 生:自己。师:然后再欺骗? 生:皇帝,他人
师:这叫?对,自欺自人。同学们看看这些人,他们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嘴里说的话呢? 生:也是一致的。
师:人物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除了遣词造句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一致的。这就是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特点。你看看那么多人如此的相似,不同的人又使人物丰富,这体现了童话中人物的统一性之外的第二个特点:丰富性。大家说说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点?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PPT显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在谎言面前心照不宣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干嘛?对,只能撒谎。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啊? 生:不是
师:是什么出了问题? 生:集体。
师:哦,是集体,是这个社会。对,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PPT显示】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放开声音来再来读一遍。(生读)这些人说话在文字上有些差别外,内容上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说是人物的统一性,那么多的人在统一中又强调丰富,是谁搭建了这样一个舞台,上演了这样一个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这样的一个闹剧的呢? 生:骗子
师:对骗子这样的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看PPT。
【PPT显示】
骗子、小丑、傻瓜„„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权利,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作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任何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董小英《叙述学》
师:这段话虽然理性了些,可是能让我们认识我们读到的童话中的这一类人物,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讲,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PPT显示】
骗子就是一面透视人性虚伪的镜子。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 是的,小孩!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PPT显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师:我请同学把这种“叫出来”的感觉读出来。(一生读)有点意思,你说说为什么是叫出来的呢?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师:小孩子想都没想就把看到的说出来了。和大人不一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一个小孩子说?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
师:哦,她讲了,成人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第二个,小孩子也与成人形成了? 生:对比。
师: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我们来看一个成人的自省,读一读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信》。他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师:这是一个父亲的反省,儿童在他的眼里是这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这样写到„„
【PPT显示】
丰子恺《儿女》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师:这样一个成人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有的哲人这样说,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PPT显示】 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是成人之父。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看PPT。
【PPT显示】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师:这位小朋友看好文本,你手一直在弄笔,所以你没有注意这个文本到底是怎么回事。嗯,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为什么说完第一句话后要加上一个“小孩子说”呢?人物的内心有没有波澜,他说完第一句后,人物内心是怎样的?对,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师:你看,人物内心通过语言表现出了波澜,在读文本的时候,要关注文字的内部。你看,老百姓一觉醒,就形成了汪洋大海,皇帝老儿怎么样啊?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PPT显示】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给自己留点面子。
师: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还有吗?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同学们,这个童话的主题,作者是一步一步把它推向了深刻。你说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是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啦?(生:不是)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这个童话深刻之所在。那么同学再来思考,标题起什么作用? 生:讽刺。
生: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现在再读读,的确是有讽刺的意味。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看PPT。
【PPT显示】
皇帝的新装,象征着华丽的外表。外表再华丽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虚伪与丑陋,更何况是一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呢?就是有,这新装,也只不过是肮脏灵魂、异化社会的遮羞布罢了。
师:继续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生齐说:没有)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 生:这是童话,不真实
师:是虚构的,是想象中的虚构,不真实的就没有时间和地点吗?
生: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就是这个故事不是一时一地的,可能在许许多多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再来思考一下,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生:因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类人
师:很好,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们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课文学完了,老师问一下: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师:同学们,我们正在走向成人的路上,保持童年时的真实和纯洁吧,我们也用我们这双慧眼去认识、发现这个社会,让我们健康成长!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PPT显示】 发挥你的想象,用下面的三个成语写一段富有故事性的话: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三篇:《皇帝的新装》
“浅浅”地教语文,是肖培东老师一贯的教学理念和不变的课堂追求。钱梦龙老师说:“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培东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显得‘浅’了,但正是这种‘浅’,却深入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1]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肖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并深入到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的呢?笔者试从文本文体、学习主体和语言文字三个方面进行评析,赏鉴肖老师的“浅”教之妙。
一、重视文本文体,清浅地教
教师考虑文章的体式特点,因文体而教,是对文本的尊重。纵观《皇帝的新装》课例,肖老师从“童话”的文体出发,教学思路异常清晰,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带给人清新舒爽之感。没有精心准备的“导语”,肖老师一开课就直奔“童话”而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皇帝的新装》是一篇
”,学生答出是“童话”。他接着追问:“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然后对学生的“判断”进行点评。而后用PPT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继而,肖老师提问:“再来说说,童话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读完了《皇帝的新装》,你们想一想,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水到渠成般,肖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童话文本内容的学习上。咀嚼字词、品味语句、朗读体会,在此环节,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紧紧围绕着童话的主要特征“夸张”展开。
不仅如此,和学生们品评了诸多的“夸张”后,肖老师接着引申:“这个荒唐的闹剧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你认为是谁”,进而带领学生分析童话中出现的各类人物,“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走进大人的‘心’”,使学生们明白成人世界的私心欲念导致了这出荒唐闹剧,于是才有了皇帝赤身裸体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游行。肖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们重新设计童话的“结尾”,这本不足为奇,可肖老师却出人意表地把自己改写的“结尾”(由一个小孩子的爸爸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真相”。)和课文“结尾”进行比照,得出了“原来童话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也在教育大人”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从什么是“童话”,到抓住童话的主要特点“夸张”铺开教学,再到潜入文本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直至最后理解童话的教育功能,笔者的切实感受就是:肖老师是在教“童话”,清清楚楚地教“童话”。不错,要学生学“童话”,教师就要教“童话”,不能教成小说或散文!郑桂华老师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这就好比一个既专业又聪明的导游,到了一个景区,能从纷繁的游人、杂乱的景点还有满布的荒草中劈开一条简洁、清晰的小径,带着游客直达目的地,而几个主要景点又没有错过。”[2] 肖老师对文本文体的重视,让他的课堂有条不紊、生动高效。
二、尊重学习主体,浅慢地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任何教学情境下都应该受到尊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不同文体的教学语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方式又须不同。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的主要阅读群体是未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作为教师,应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尊重孩子对童话的理解,尊重孩子在阅读童话时经验的不足和策略的缺失。总之一句话,尊重童话的法定读者——儿童。”[3] 笔者认为,肖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突出体现为一个字:慢。
肖老师在出示主问题时往往提示全体学生要慢慢来,别着急,想好了再说。比如:“同学们,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的?别忙着举手,想想看。”“你们想一想,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也先别忙着举手,回到文章再看一看,找一找。”“接下来,我要问一个问题。是谁导演这场戏的?别忙着举手,找出文中的根据。” 再比如: “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别急着举手,想一想,话想好了再说。”在肖老师“慢慢”来的教学节奏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童话气息。不是吗?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讲给孩子们听的。很难想象:急速的话语能读出童话的瑰丽多姿,催促的声音能让孩子们快乐地获取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慢条斯理,娓娓道来,这不正是我们从父母长辈那里感知童话的节奏吗?肖老师“慢”的潜台词是:孩子们,不着急的,肖老师陪着你们呢,我们慢慢地,稳稳地,共同走进那个璀璨的童话世界吧。
肖老师不仅对全体学生以“慢”待之,对个别学生更是如此。教学片段一:
师:那除了衣服的特点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特别夸张的?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生9:就是第一自然段这里,“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师:怎么说呢?
生9: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师:有了这句话,你想要表达什么? 生9:皇帝穿衣服很夸张。
师: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给大家读读看这句话。生9:“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较快)
师:要想把皇帝的这个爱衣服成嗜好的性格读出来,要读好那几个词儿? 生9:“每一天”,还有“每一点钟”。
师:哎,你们发现他说的都是些什么词,同学们? 生(齐):数量词。
师:哎,时间词,数词。来,我们来读读看,“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老师范读至此。)
生(齐读):“一套衣服。”(“一套”重读,稍长)
师:童话啊,就是这样说出来的,来,你自己加油,试试看!生9(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重音有感觉了)师:好,同学们来一起帮帮他,预备,起!
生(齐读):“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味浓)
师:嗯,再看看,“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一句你来读,“除非”,预备,起!生9(读):“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炫耀一下”“新衣服”读得很到位)
师:真棒!记住啊,好童话是读出来的。
此教学片段记录了肖老师集中指导一个学生(生9)“曲折”而“缓慢”的过程。该生找出一个夸张句:“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但他没有说出为什么是“夸张”以及对句子的理解。肖老师一点也不着急,问学生“怎么说呢?”学生回答:“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学生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这还要多夸张啊。但肖老师似乎明知故问,“你想要表达什么”,他要听到学生亲口说出来才罢休。该生说出“皇帝穿衣服很夸张”,肖老师马上认可:“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本以为教学就此打住了,肖老师却让该生“给大家读读”。一读,问题又来了:“夸张”的句子好找,关键是理解的深浅。该生“较快”的语速,说明他对皇帝爱衣成癖的性情领会不深。于是,肖老师开始进行读法指导:抓住表时间和数量的词“每一天”、“每一点钟”、“ 一套”,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去读。该生读得虽“有感觉”了,但还是不如人意;肖老师让全班同学范读给他听,生9终于读出了很浓的夸张味。对该生的指导总可以完美收官了吧?可肖老师还是不紧不急,他要验证一下该生的学习效果。“‘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下一句你来读,‘除非’,预备,起!”生9很到位地读出了下句:“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好一个“慢”字了得!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成长,肖老师不惜力,更耐得住慢。肖老师“童话”世界里写满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三、凝视语言文字,浅近地教 每堂课伊始,在精心设计的“导语”中,我们总要说上一句“今天,让我们走近文本某某某”。但平心而论,一节课下来,我们真得敢确定,是走近了文本,而不是离文本越来越远吗?我们太怕自己的课被认为深度不足,肤浅有余了,所以我们不自觉地深挖主题,旁征博引,力图穷尽文字背后的“大义”。“教思想”、“教情怀”,固然不错,但脱离文本,刻意求之,无异于弱化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因此,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通过一个个文本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未经“凝视”的语言文字又会怎样呢?当我们用爱与耐心来“凝视”那些优秀的语言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童话的特定读者是儿童,所以童话的语言一般是生动形象和简明易懂的。如何立足于形象简明的童话语言来教童话?肖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学生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推敲一下字词,品味一下语句;通过引领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进而揭开文本思想情感的内核。由于对语言文字的“凝视”用心且用情,肖老师总能和文本靠得最近,也最亲近。教学片段二:
师: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不同的地方,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是相同的,哪个字?一起喊!
生(齐):“都”。
师: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别急着举手,想一想,话想好了再说。好,你先来说。
生23: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是多么的漂亮。师:全城的什么人? 生23:全城的大人。
师: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这个谎话。请坐,你说。
生24: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全城的大人,一起造就了这个荒唐的闹剧。师:荒唐源于所有的大人。你来说。
生25:我觉得这样就可以更加体现出全城的大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很笨,不称职。
师:所有的大人,无论是有权力的,还是没权力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还是贴着地气的善良百姓,都卷入了这场闹剧当中。所以同学们(有学生举手打断),好,还想讲,你来说。生26:我认为是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看不见布料,所以这个闹剧才能顺利地进行。
师: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
生: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皇帝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愚蠢,皇帝如果听见他们说看不见,就会认为他的国家的百姓太愚蠢了。
师: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说了假话,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同学们,这个时候是不是更能发现《皇帝的新装》其实讲的就是成人世界的故事?这样一想,对这件新装我们就该有更深的思考。
肖老师屏显了来自文章不同地方的七个句子(略)。学生齐读后,肖老师请他们找出七个句子中相同的一个字(“都”),为凸显此字的重要性,还要求他们大声喊出来。“都”,是表范围的副词,强调范围之广。肖老师把“都”字从句中提出,意欲何为?
第一个分析“都”字的学生说:“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是多么的漂亮。”肖老师马上追问并纠正:“全城的什么人?”学生答出,全城的大人。好了,是“全城的大人都在说这个谎话”!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大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所有的荒唐都源于“大人”——包括高高在上的权贵和善良的百姓!如果说昏庸的皇帝、愚蠢无能的大臣们主演了这场闹剧应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那些善良的老百姓竟也成了助演,该如何理解呢?所以当有学生“打断”肖老师的话,认为全城的大人都有虚荣心时,肖老师巧妙地问:“那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有这份虚荣心吗?”事实是,老百姓也不愿意被皇帝认为是愚蠢的。所以在残酷的现实和生存的压力下,善良的百姓也会说假话!太不可思议了,“大人”的内心世界会是这样的功利与复杂!
肖老师在他的博文《语文,可以简单实在些》中说:“我们为什么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解读。”上面的童话教学片段中,肖老师由一个“都”字牵引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对“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解读”做了最好的诠释。“凝视”童话语言,方能走近童话文本,阅尽童话之美!
重视文本文体,清浅地教;尊重学习主体,浅慢地教;凝视语言文字,浅近地教。肖老师的“浅”教,让安徒生的童话名篇《皇帝的新装》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注释:
[1]、钱梦龙 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3 [2]、郑桂华 一堂舒服的童话课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317 [3]、贾龙弟 诸雪峰 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从两个童话阅读题说开去 [J].语文教学通讯 2014(12B):14.
第四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由《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
2、投影:作者:安徒生国籍:丹麦体裁: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复述,理清课文段落,并列出小标题:(1)癖好(2)受骗(3)出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各个角色的身份、个性,要分清哪些是人物心里想的和口头说的。一般地说,心里想的应轻读,口头说的应重读,朗读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来,口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
4、讨论归纳人物性格特点,并形成板书:皇帝(愚蠢、昏庸)骗子大臣、官员(狡猾)(自私)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情节齐读投影内容齐读学习目标自读课文学生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分别找出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分析“对比”手法开头:为了突出皇帝酷爱新装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独爱穿漂亮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与皇帝、大臣对比,从而突出孩子的天真、纯洁和聪明,突出皇帝、大臣的虚伪、愚蠢和卑鄙。
3、分析“心理描写”手法以第5段为例:心理描写十分细致,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皇帝急于想看看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他不敢亲自去,这件事暴露了他貌似尊严,实则内心空虚的精神状态。几句几经转折的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把皇帝自信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具体过程: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通读课文,分别找出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小组讨论、交流。
一、复习、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
1、指名上台表演
2、引导学生评价谁表演得最好?好在哪里?(参考标准:是否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投影: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的特点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而运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想象”明确:骗子介绍的具有奇异特征的“新装”,在当时科学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织出来的,它只是骗子利用皇帝爱新装的癖好想象出来的。骗子是怎样织布和剪裁新装,皇帝如何穿着新装游行也是想象出来的。复
述故事情节齐读学习目标分组表演课本剧讨论、评价齐读投影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课文中想象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夸张”手法想象和夸张是不可分割的。夸张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A、人物性格的刻画(“酷爱”新装)B、人物的遭遇上(赤身游行)C、细节的描写上(骗子弄虚、大臣作假)
五、比较阅读
1、发放阅读材料《赤身裸体的国王》,对比阅读思考:课文与材料相比有哪些不同?(材料另附)
2、明确:课文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人物形象更具有典型性,主题更集中、深刻。
六、拓展延伸
1、提供叶圣陶为《皇帝的新装》续写 的结尾,要求学生阅读后也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材料另附)
2、准备、列提纲
3、口头叙述
七、布置作业
第五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样式——童话。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形象的语言塑造了一群昏庸愚蠢、自私虚伪的统治阶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生活。全文以“新装”为明线,以“骗”为暗线,通过对皇帝“爱新装”,两个骗子为皇帝“做新装”,皇帝派大臣去“看新装”,皇帝亲自去“看新装”及“展新装”游行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么一则童话故事,所以,对本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后,要把重点放在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内涵这一环节。另外要深入课文,应该让学生先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等方面的启示,同时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滑稽、骇人听闻、随声附和”等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内涵。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课本剧形式再现文中精彩情节。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在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2、设疑和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品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课本剧形式再现文中精彩情节。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诗意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无数次走进美丽的童话世间,那里充满了幻想和神奇,童话如同星辰在我们儿时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辉,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的。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出示课件)
1、说出下列童话的出处和共同点,引出作者安徒生
2、背景材料:安徒生和童话
投影: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8篇。著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
2.童话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童话表现生活的方式为想象和夸张。
一、汉字通关
1.读出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并注意字的写法。
炫耀()
称职()
滑稽()
陛下()
头衔()
骇人听闻()
钦差大臣()
随声附和()
2.按照词义说出相应的词语。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人听闻)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二、文学经典我来读
速读﹒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答案: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事。
2、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哪一个字进行活动的?(见板书设计)
三、热点话题我来答
精读品析人物形象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A、明确:“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换原文中另一句话就是“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B、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愿意在别人面前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吗?(学生们回答:不愿意)由此引出人性弱点-------爱慕虚荣
让学生了解骗子设计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人们共同的弱点,骗局的存在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这篇童话的魅力。
2、你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可以看出来。(出示课件)
(在文中勾画出来,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
重点品读皇帝爱新装(全体学生齐读)和老大臣看新装(分角色)部分。(具体分析结果见课件)。
3、只有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天真的声音”给我们什么启示?
谎言快似骏马,但事实可以追上它。(西班牙谚语)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任何时候,真、善、美都应是社会的主流,是永恒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爱慕虚荣,应实事求是、以诚信待人,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品德高尚的人。
四、剧中角色我来演
1、同学们,在上面的环节中大家已经理清了故事情节,品析了人物形象,请大家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发挥想象,运用夸张将下列情节以课堂剧的形式展示出来。
表演内容:课文24---34自然段(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
人物:皇帝和骑士、骗子、典礼官、内臣、小孩子、小孩爸爸、所有的百姓
(提醒学生要将人物及其语言圈出来)、上场的人物:皇帝和骑士(两个在左右)、内臣(两个在后)、骗子
坐在座位的人:大家(全体同学)、街上和窗子上的老百姓(全体同学)。
站在座位的人:典礼官、小孩子、小孩爸爸
要求:动作表情表演到位,声音大小、语气语调符合人物身份
表演完后,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评出最佳演员,并给予所有的演员掌声。
2、想一想,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不说真话或敢说真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扮演过皇帝、大臣和小孩的角色呢?举例说说看。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五、作者之意我来写
-------课堂小结
1、本文围绕,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等分别刻画了、、、等人的形象,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
明确答案:皇帝的新装,心理、动作,皇帝、大臣、骗子、小孩
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之意:一个举国上下欺骗成风的社会是一个黑暗的、腐朽的社会。这篇童话不仅讽刺了这些人虚伪、自欺欺人的本质,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2、文中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和大胆的。(表现手法)
明确答案:想象
夸张
六、趣味童话我来续
-------拓展延伸
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像,续写《皇帝的新装》。
(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