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1: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第一篇:《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执教:

时间: 2011年4月27日 地点: 整理:

一、谈话导读

师: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亲人陪伴我们。在学校里,陪伴我们的是老师。我们先一起聊一聊,在你的心目中,你觉得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我看谁说得最有自己的想法,既跟别人不同,又说得很有道理。生1: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他的教学质量应当很好。

生2:我心目中的老师是这样子的:他能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能将所学的知识教给他。

师:恩,教学相长,彼此学习。

生3:我心目中的老师非常幽默,非常有个性。

生4:我心目中的老师,上课很严厉,下课可以却跟我们一起玩。

师:上课和下课不一样。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非常不错!生5:我心目中的老师是非常有爱心,他能够帮助每一位成绩不好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师:我也很赞同你的观点,最好的老师最有爱心。大家都谈得很不错。这是大家的理想,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这样。我在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说的知识,一般都是正确的。对吗? 生:对!

师:如果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课堂上所说的知识都是错误的,你觉得这样的老师还有没有可能成为好老师?甚至是最好的老师?你先告诉我,有没有可能,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生6:有可能。因为这可能是这位老师最独特的方法教学生。师:他讲的是错的啊!你能原谅他的错? 生:对。

师:为什么要原谅他的错?

生7:因为,不一定都是老师的错。也许同学没有提出疑问。所以,我觉得他是好老师。

师:他错了,但是同学们没有提出疑问来,责任还不在老师。你说出了一定的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道理,后面那个男同学你说。

生8:我觉得他是个好老师,因为他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就像我们的生活,不思考的话就等于吃了饭不消化。师:这个比方打得很好啊,向你学习!

生9:我认为他还是个好老师,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人总是会失败的。师:出错是出错,得看老师是怎么样出错的?对吗? 生10:我觉得老师可能是故意出错。生11:我觉得老师想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具有怀疑能力和分析能力。师:他是故意犯一个错误,让你们懂得这一个道理,对吗? 生:对。

师:非常不错。你们是不是在课前都看过我今天讲的课文了,是吗? 生15:没有。

师:那更加不错。经过这一段聊天,同学们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

二、评价人物,质疑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14页。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生:读课题 21《我最好的老师》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把课文看一遍。注意两点:首先,把笔拿着,你发现这课文里面有好的成语,请在它的下面划一条波浪线。有不认识的字,请在下面也做一个记号。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看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疑问,请你等会向我提出来。这两个要求都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再加一个要求,想想: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我想将“我”字去掉,就成为《最好的老师》,你觉得可以吗?注意啊,一划词语,二提问题,三想我的问题。

1.学生自读(学生带着要求默读课文中)师:板书词语:

出乎意料 侃侃而谈()目瞪口呆 糊弄()..师:大家看下黑板上几个都是成语吗?前面三个是。先找个同学,把那两个括号里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谁愿意来做这个事?

指名学生上台注音

师: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生:读词语

师:特别注意这个字,它永远都读糊(hù)吗? 生:不是

师:有时候读什么?后面那个女生你说说。生18:读糊(hú),糊涂。2.质疑问难

师:现在我想问第二个问题。你们刚刚读过课文以后,有没有问题想提问老师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我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好。

生19:老师,我这里读不懂,“怀特特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为什么不懂,哪里不懂? 生20:也不要迷信权威。师:你觉得应该迷信权威?

生20:不是的,我觉得小学怎么会有权威? 师:小学怎么会有权威?不错。权威在哪里?

生21:那个老师就是同学们的权威,老师要同学们做什么,同学们就应该也会做。

师:这是你的答问,很好!现在还有没有要提问的? 生22:为什么是“出人意料”? 师:你看得很仔细

生23: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又告诉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也认为不对,可是他在这里为什么认为老师是对的?为什么从以前的不接受到现在又觉得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她读书读得特别仔细,把前后都联系在一起看。发现了有矛盾。

生24:我想答刚才那个同学的问题。是一个……

师:不要紧。提问很重要,怎么样提出最有效的问题更重要。生25:我觉得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到的内容跟后面有矛盾。师:怎么理解这个矛盾?大家都记住他们提到的问题。生26:学生不可能不写答案,为什么还是得个零分? 师:呵呵,没有了功劳也有苦劳,你是这样想的吧? 生27:……他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动物……那为什么他只知道这种在夜间出现,而且已经绝种的动物呢?

师:是啊,读得非常仔细。要是你在怀特森的课堂上就好了。

生28:我回答她的问题,因为这是他故意编出来的,想给学生一次教训。

三、反馈交流

师:“故意”就说明背后有目的,有一时看不到的目的。怀特森“故意”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仔细,读书就应该像这样带着问题,带着问号去对话。我发现,同学之间有非常好的习惯,彼此不但能够提问还能够相互释疑,学习就是这么一个交流的过程。

这些问题当然都要解答。能不能允许我把你们提及的问题放到讲课过程中去,是和同学们一起来解答,不是等我来解答。现在,可不可以回答我刚刚讲的那个问题,我的那个问题也是我读书的时候产生的一个疑问。我觉得《我最好的老师》好像不需要“我”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你们觉得有意见吗?谁来说服我,最有力的说服我。

生29:我觉得把“我”去掉不行的。如果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人的看法有不同。他觉得这个老师好,有的人觉得这个老师教学的方法一点用处都没有。就觉得这个老师是个坏老师。

师:这个老师好不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告诉我?

生30:课文中写到作者把这个介绍给他的一个朋友,他的朋友却说这个老师怎么能这么糊弄你们?就证明他的朋友不认为怀特森是好老师。

师:非常好,你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就在文章的最后能告诉我们,不是每个人能这样看待。生31:我觉得把“我”去掉的话,那么最好的老师就包括了很多老师。如果加上“我”的话,单单指的是怀特森一个老师。

师:最好的老师可以有无数个,“我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那是独特的。生32:我觉得最好的老师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喜欢它,所以可以去掉“我”。师:哦,你觉得“最好的老师”可以去掉,是吧?非常欣赏你。怀特森又不是我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全班同学都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真不错,大家都这样说的时候,你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你以后很有出息。

生33:我觉得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里面说了:“怀特森先生让我们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但是,他没有告诉他的朋友这一句,所以我觉得“我”最好的老师是必要的。

师:这叫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34:我觉得不应该去掉“我”,因为去掉了“我”的话,那意味着别人也喜欢。问题是,如果别人如果不喜欢这个老师,而是别的老师呢?作者喜欢那个老师,才加上“我”。

生35:我认为不应该去掉“我”,因为他们的老师是很有个性的人,不但教学方法是独特的,而且他教育同学们的方法也是很独特的,别人不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所以不能去掉“我”。

师:你是“集大成”,前面讲过的你把它都归纳了。还有其他意见的呢? 生36:我觉得可以删去,因为怀特森是教他们班的,他们班同学也都很喜欢这个老师,而我读了这篇课文这,我也慢慢喜欢这个老师了,我觉得可以相信他是“我”最好的老师。

师:如果你读了以后,你也最喜欢这个老师,那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这个“我”就变成了“你”,不一定是作者,对吗? 师:大家注意没有,我们的讨论有两个不同意见,每种意见都有他的合理性,我们不要苛求一个答案,这个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好,现在我们来认真学习这一篇文章,先找一位同学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

四、导读 1.引读

师:读这一段的时候我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一个句子勾画一下,就是这个“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把这句话勾出来,待会我要提问。我找个同学读这一段,找个没有举手的。呵呵。

生37:读一自然段。

师:很不错,我相信这是你读得最好的一次,是吧?已经很不错了。刚才让你们看了这一段,其实这一堂课的过程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写完了。他是怎么上课的?这个过程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啊?根本就没有写出人意料的嘛。既然他没有写出人意料的,那我想把这个“出人意料”删掉,可不可以? 生38:不可以。

师:告诉我理由。里面没写“出人意料”,干嘛要用“出人意料”这个词? 生39:我觉得不可以删掉,因为如果是前面没有写,而写在后面了呢? 师:恩,可能写在后面了。你可以告诉我,后面哪些地方出人意料了吗? 生40:后面第〃〃〃〃〃〃

师:你觉得“出人意料”是什么意思? 生41:应该是非常惊讶,意想不到。师:有哪些地方意想不到呢? 生41:在第二自然段,“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在我写到得答案后面,竟然都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

师:好了,这是第一个出人意料的地方:“我”得了零分。那谁能够归纳第二个出人意料呢?

生42:我是接着她后面讲的,“吃惊的是,我们都得了零分。”

师:这是第二个出人意料的地方:一个人得了零分“出人意料”,全班都得零分更加“出人意料”。还有更出人意料的事吗?全班都打零分,这老师不感到惭愧啊?

生43:第三自然段:“事情很简单。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信口胡编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师:老师的表现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吗?

生44:在115页第五自然段:“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

师:我们都打零分,老师还不理会了,真是神奇了,最后有个“出人意料”是什么?同学们往后面找一找看,最后的那个男同学你说。

生45:“怀特森先生的每一堂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历险。到现在为止,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几堂科学常识课的细节来。”。

师:那不是写这一堂课了,是写以后若干堂课了,关于这个成绩,他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做法。

生46:“我要把这次测验的成绩全部登载在你们的成绩册上”。

师:哦,成绩打零分,他要记到我们的成绩单里面,就是这个学期的成绩,大家注意,我们找出了至少四个“出人意料”,我得了零分---全班得了零分---老师还不在乎---最后还把成绩登在了成绩册上。你们从这四个“出人意料”中读出了它们是什么关系啊?出人意料的程度是一步一步加大的,这样写文章有什么好?就好像悬念一样的,它被不断往前面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几个“出人意料”是为下文做什么的啊? 生47:做铺垫的。

2.反驳

师:做铺垫,埋伏笔。嗯,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来反驳我。反驳我的第一个问题:一个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肯定不能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怀特森偏偏把全部是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传授了错误的知识就是误人子弟,他误人子弟。反驳时,要联系课文的内容,即要用课文的内容来告诉我他是不是误人子弟。生48:不是,他是想要我们从他的话语中得到真正的理解。

生49:“他说,每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50:“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师:这又是说什么呢?

生51:怀特森先生想用课堂的“反思想”教给我们人生的道理。师:什么思想? 生51:反思想。

师:“反思想”这个词蛮有意思啊,反思想就是故意从反面说吗?就是讲他这个错是有意中犯的吗? 生52:是,故意犯的。

师:“故意”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理由,刚才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一个句子,即怀特森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生53:怀特森老师想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迷信权威。

师:很好,你还用到一个词叫“人云亦云”,就是别人说你也怎么说。第一轮的反驳非常有效,说明你们明白了怀特森的苦衷。他这个苦衷是全部为了你们好,而不是为了这堂课的成绩好;他是为了我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更好。那哪个目的大一些,哪个目的小一些呢?

生54:他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提出来。

师:我问你,我们的脑子要不要睡大觉? 生55:要,不要。

师:你晚上不睡觉啊?要不要睡大觉啊? 生56:要。

生57:我所指的睡大觉是指精神上的。你的脑子睡大觉了,说明你不去独立思考,他就像一坨铁,它放久了会生锈的。

师:呵呵,不要让脑子睡大觉,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好。第二个反驳开始了:一个课堂上的老师,永远都在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这样的老师好不好? 生:好。

师:怀特森在这节课上我没看见他表扬学生一次,他老是在“责备”学生。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老师,请你反驳一下。生58:因为〃〃〃〃〃〃〃 师:他怎么不鼓励我们? 生59: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来让我们接受他的挑战,为了驳倒他的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收集证据。

师:就是说从此以后改变了我们对科学课的看法。他证明要独立思考,这只是科学课的一个出发点,并不是说他的课从此结束了。这只是个开头,就像写文章一样,才写了第一页。

生60:我认为批评也是一种鼓励,他是要同学们改变自己,改变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看法,老师教的是让同学们学会怀疑的精神。

师:很好,你特别懂事。知道批评也是一种鼓励,很有哲学思想。我想知道,那怀特森先知不知道很多孩子都迷信书本,知不知道? 生:知道。

师:这种惯性的力量大不大? 生:大。

师:如此这样,他就必须想一个特别的办法才能让学生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以至于他这节课偏偏不鼓励学。他的以后的课都不鼓励学生吗? 生:没有。

生61:我觉得平常被老师点起名来都会被表扬,而这样一节课都被批评的话,会让我们对这个新老师产生疑惑。

师:你还是觉得他这个做法不妥,是吧?

生61:是的。但从人性化来讲,他这样做,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师:理智上可以接受,感情上不能接受,是吧?你将来也会有出息的,我们说这样,你还想说那样,我喜欢这种说“那样”的。生62:我觉得如果老师老是表扬的话,他就会停止不前;如果批评的话,他反倒会不服气,然后越来越向前发展。

师:“鼓励”,你就会停滞不前啊?那我今天鼓励你们这么多啊。那倒不一定,这个观点我有点不赞成啊。

生63:我觉得如果老是表扬的话,表扬就会泛滥。如果这节课老是批评的话,我就会很伤心。

师:泛滥,表扬也就变得廉价了。我发现同学们都好有思想的。生64:我觉得批评过多的话,同学们就没有自信。

师:批评过多又没有自信了,那同学们认为怀特森的做法也不是绝对的好,是吧?还是要有自己独立见解。

生65:我觉得我们要像小猴子一样,自己学会独立,不要在猴子妈妈的怀里,最后在她的怀里窒息而死。3.品味

师:谢谢你!我们一起来把华特森讲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这句话读一遍。

生66(齐):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板书:独立)

师:你们发现有什么问题吗?这个句子里面连续用了两次“独立”(师板书)。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得啰嗦,改成“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省掉了一个“独立”呢?多写一个“独立”,有点用意吗?

生67:如果去掉了“独立”的话,他就是他可以很多人在一起思考和判断;如果没有去掉的话,就是一个人在那里判断和思考。师:思考和判断都应该是独立的。生(齐):对!

生68:有些事情,你一个人完不成的,你可以去跟别人一起思考;但如果你完得成,就应该自己完成,独立思考。

生69:我觉得不应该删去“独立”。因为这里他强调了两次,说明要敢于怀疑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师:写两次是为了强调“独立”很重要!比如说,我们应该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交朋友,连用三个“独立”都是强调。是不是啊?

生70:我认为独立判断事物的真伪能力也可以把那个“独立”删掉,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靠单单一个人可以做出来的,只有更多的人在一起,更多的人思考一个问题,把他们的意见全部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针对那个事的方案。

师:你又发了点不同的声音。独立,是对个人来讲是要独立,但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就需要有合作了?那是另外一层意思。但是这篇文章用意,不在于教你们合作。

生71:我认为可以删掉“独立”,因为思考的话你可以几个人一起讨论;但是独立判断事物的真伪的能力我觉得不要删掉才好,因为你如果不去提出疑问,不去怀疑他的话,它万一是错的,你也去相信别人,那就是不行的。前面一个“独立”,我认为可以删掉。

师:前面一个可以删,后面一个不能删。想得很细致。联系这堂课讲,为什么全班都打了0分?原因在哪里? 生72:就是我们没有独立思考。

师:哦,对!不是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是所有人都没有“独立”,所以反复讲就是要独立思考、还要独立判断。

生73:我想反驳。他说可以删去一个独立,我觉得“独立思考”也不用删掉“独立”呀,如果你老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用自己思考的话,你永远都只能听取别人的,没有自己的想法。师:非常好。现在大家都学会了反驳,我很喜欢你们反驳。

生74:我觉得如果说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话,那肯定要独立判断;如果不是独立思考的话那被别人误导了怎么办呢?

师:独立思考以后,还要独立判断。这是两个过程。比如说,有一个人开始想到了,说不定这个骨头是有点假,他独立思考,但是最后他最后还是随大流。判断的时候,他随了大流,大家都是这么讲,我也这么讲,判断的独立失去了。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我们看看这个怀特森,我觉得太有意思了。他明明全是假的,他居然还“侃侃而谈”。你说人只有什么时候才侃侃而谈,好紧张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吗? 生:(摇头)不可以。

师:我明知道自己在说谎,还可以侃侃而谈吗?

生:不可以。

师:怀特森是在说一个谎,他为什么还可以“侃侃而谈”呢? 生75: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教育学生,他很自信。

生76:他说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同学们好的,所以才“侃侃而谈”。师:我觉得还是个特殊的谎言。他是有意来说一个这样的谎言。

生77:我认为他“侃侃而谈”是为了更让学生相信猫猬兽这个动物存在过。师:哦,那是打掩护吧!越是讲得侃侃而谈,你们越是相信。要有脸上的表情很诡异的话,大家都怀疑了。是吧?那就是存心要骗你。

生78:他如果不是侃侃而谈的话,他有可能会有学生反驳他。有学生说,诶,老师你刚刚说了什么什么,然后就说觉得老师说错了。如果用侃侃而谈,因为一般学生都很相信老师,老师越讲得越真实,他们就越相信,即使是假的他们也觉得是真的了。生79:侃侃而谈就是要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判断。

师:他越是侃侃而谈,独立判断的这个难度就越大。非常好!我们这个前阶段的学习我觉得特别特别好,现在我们看看,怀特森用这样一种方法,让我们让了这样一堂课。结果如何呢?我们来把下面这个自然段读一遍。“从此……”预备起。

生80: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师:大家注意看。“从此,科学课对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 生:冒险。4.体验

师:谁能告诉我,生活中,你冒过什么险?你觉得有那些东西最冒险? 生81:针头,打针的那个针。师:打针那个是冒险吗?可能吧。生82:过马路是在冒险。师:担心车子撞过来了!

生83: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恐怖片,然后在公园里去探险鬼屋的时候,一个骷髅头就出来,吓死我了。师:那是冒险。还有冒险吗?

生84:在玩游戏的时候,剌激,冒险!师:冒险岛吗?

生84:对,一进去就被抓了。

生85:还有一次,我和我姐姐去公园的时候,然后就到那个什么鬼屋森林里面去,有一次我们两个走进去,突然一下那个“鬼”就从上面掉下来。师:(张牙舞爪)哇!

生86:我觉得是有时候一个人晚上回家的时候,冒险。师:怕鬼吗?

生87:不是的,我怕坏人。

生88:我觉得坐车的时候也怕冒险。师:坐飞机还冒险一些。生笑

生89:我觉得冒险就是去玩蹦极。师:蹦极,太冒险了!挑战极限!

生90:晚上我在我家书房睡觉的时候,我把那个窗帘拉上,门关上,就把灯关上的时候,漆黑的。

师:漆黑的,也是冒险啊?那是漆黑的冒险吧!

生91:有一次回家,刚好我爸爸妈妈不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吓得我要死。师:我现在问你,“冒险”虽然如此带着恐怖,带着危险,你们愿不愿意去? 生(齐)愿意

师:那为什么还愿意去?因为冒险的过程,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理体验? 生92:心理就是有味,然后就是还带点刺激的感觉。

师:带有刺激,有味,有味就是有趣吧?有趣,还充满刺激。这就是冒险。居然课堂里面,跟“冒险”一样,你说这个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你给他一个词。是什么样的课堂。生93: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生94:心惊肉跳的课堂。师:那不是屠场吗!生95:生怕出错的课堂。师:提心吊胆啊!生96:紧张刺激的。

师:一个老师把她他的课堂搞的如此惊心动魄!你们看,总是要来接受他的挑战,我们不在是成为一个记笔记的学习者,而是成为一个挑战者,冒险家,多好啊!老师的作业根本不说你们一定要完成啊,一定要完成,他讲了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结果让你们怎么样啊?几个小时、几天都在思考,那还要“减负”吗?都是你们自己要愿意去干的。

老师的问题在下面: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请大家把两个逐渐划出来,前面不是有两个“独立”吗?现在这里又来了两个“逐渐”,“逐渐”是什么意思啊? 生97:(齐)慢慢的

师:用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 生98:我们应该不断地锻炼自己。

师:怀特森是不是一节课就解决全部问题了? 生:不是

师:哦!慢慢的,那就是你看到的是一个“点”,实际上她展示的是一个“面”。生99:我认为他的冒险是越来越难的。师:逐渐,就是由低到高。非常好!

生100:去挑战一件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是慢慢的。师:学一个成语,叫一蹴而就,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慢慢的。生101:我想打个比方,他说“逐渐”的话,就像我们吃的东西,然后在身体里面消化。他也是要慢慢、慢慢的在身体里面经过消化,才能得到营养。师:讲得很好。要像牛吃草一样的,要反刍。你们看到过牛吃草吧? 生:看过!

师:逐渐在反刍。逐渐的结果是“如何去接近真理”。问题来了:应该是获得真理啊,走进去获得真理啊?怎么是接近真理呢?接近真理说明还没有得到真理。什么是接近真理?这要挑战一下你的理解力。有没有人告诉我? 生102:他没有获得真理,不过他是马上就要获得了。师:有没有获得的那一天? 生103:有

生143:真理没有那么容易获得,要慢慢来获得。

生144:就是怀特森先生每天要想方设法让我们接受挑战,我们自己去独立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怀特森一下子告诉我们什么什么什么。

师:很有思想!不是怀特森告诉你真理在哪,而是我们自己去接近真理,就像爬山一样的。生145:真理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要逐渐的打破那个问号,然后获得真理。师:像个诗人一样的!真理诞生在100个问好之后,100个问号之后就是真理吗?

生:(齐)不一定!

师: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真理。生149:(齐)没有!师:你怎么知道没有啊

生150:就好像一个蝴蝶要从茧里面破茧出来,要经过很多挫折,然而我们就是那只蝴蝶,我们要经过很多挫折才能出来,就算你出来了,还不一定能见到太阳,师:又来了一个诗人!

师151:当年那个苹果落到牛顿的脑袋上面,他就发现了有万有引力。人们知道有引力存在。我们以为这就是真理,是吗?但是这个真理到此打住了吗? 生:(齐)没有

师:另外一个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发现了相对论,她刷新了引力理论,这说明真理是怎么样的? 生(齐):不断探索的。

师:是探索的,还是因为真理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生152:我想说一下真理:它等于你去观察然后加上思考,再加上猜想,再加上判断能力,再加上慢慢的挖掘。师:非常不错,真理没有“底”。没有底,永远都在探索的过程中间。他没有获得的那一瞬间,她永远只有探索的整个过程,人类从遥远到今天,是不是到此打止了?

生153:(齐)不是。

师:还要往前走。也不要迷信权威。有的同学问,对于学生来讲,那些东西是权威?

生154:(齐)老师。

生:对于学生来讲是老师,如果对于老师来讲肯定是校长。生笑

师:校长如果迷信权威,就会怎么样?我们反过来讲。生155:我觉得迷信权威就只会停留在原地踏步,不会向前进。师:非常好,如果迷信权威我们就会原地踏步。

生156:如果迷信权威的话,就没一点进步,而且反而会退步。师:不是原地踏步,反而是退步。他比你还进一步。生157:迷信权威的话就永远得不到真理。

师:永远得不到真理。得到的都是什么,有可能是谬论。因为老师不一定对,校长也不一定对。

生158:既然权威不一定对,书本也不一定对,那我们吉只能靠自己去挖掘真理。(全班鼓掌)

师: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你来讲讲如果相信权威的后果是什么? 生159:如果你相信权威的话,老师的学位如果是硕士,那更高一级的就是博士,你把硕士的学问全部传给学生,但是还有博士的知识没有传给他啦。师(反问):我现在是博士,你觉得那要相信我吗? 生160(肯定的):不能,因为学无止境。

师:谢谢你!看来呀,你们真的是学懂了,深刻地理解了怀特森先生,请注意,我们课文的最后写道一个朋友的话,同学提问的时候问了,“他”是随意写的吗?

师(继续启发):你觉得,这是漫不经心写下来的吗? 生161:我觉得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师(追问):你赞扬就赞扬啦,你非要写朋友干嘛?(学生探讨)

生162:朋友没有上怀特森先生的课,而我确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所以对比起来就不一样。

师:对比起来不一样,非常好!

生163:这样更加突出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敬佩。

师(追问):为什么是更加突出?他换了一个角度,就像拍照似的,这个照是从那个角度拍的? 生164齐:侧面

师:我是正面,朋友就是侧面。

生165:朋友的这句话不是随意写的,因为这样不仅突出他对怀特森先生的敬佩,也突出了文章的标题——《我最好的老师》。

生166:因为他想让朋友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师:请坐下,大家都知道写朋友是故意写的,故意就是从一个侧面反衬出这个老师非常有个性,这种个性一般人还不能够理解,但是我们身在其中就特别能够理解。我们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一遍:“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说……”

师:把这里写神态的那句画记——“我看着他的眼睛”,你说人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看着别人的眼睛? 生167:肯定以及确定的时候。师:深信不疑的时候。

生168: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时候。生169:朋友说错话,你替他纠正的时候。生170:这句话绝对是从心底发出来的时候。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个人很喜欢的时候,他肯定是对着对方的眼睛说:我好喜欢你的。(全班笑)

生171:如果让我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我一定看着我最尊敬的人的眼睛和我最感激的人的眼睛。

师(创设情境):爸爸今天生日,你看着他的眼睛说…… 生172(深情地):看着他的眼睛说,生日快乐!

师:谢谢!请坐下!文章最后写道:“不,你的看法错了。”如果再加一句“怀特森先生是对的”有必要吗? 生齐:没有。

师(追问):加了坏不坏?有没有问题? 生(议论):有,没有。生173:如果没有多加这一句,我们要去思考。

师:写文章不要把所有的意思全部表达,要善于留一个空白的地方,让别人去思考,就像我们拍照片一样,拍个风景照如果太拥挤的话,照片肯定不好看,是吗?

生174:对!我认为是画蛇添足。“不,你的看法是错的。”已经表达了怀特森先生是对的。

师:这样,还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五、比较

比较阅读《新来的王老师》

师:我请同学们翻到后面一篇课文叫《新来的王老师》,翻到131页。哦,忘了。在此之前,我让大家猜一猜,怀特森是那个国家的人?(生议论纷纷)

生175:外国的,因为他不是在中国的学校。师:肯定对,但这个“对”没有用。

生176:我觉得应该是日本的,因为日本的动画片里发明了很多怪兽,课文中是“猫猬兽”,所以我觉得是日本的。

师:日本人的名字后面一半带了什么“子”之类的,但是他叫怀特森。生177:我觉得是美国的,因为美国教育特别先进,特别会教育孩子如何去学习,而不是用中国很古板。

生178:是中国的,我看着他的穿着和样子是中国的。师:中国人有姓“怀”的吗?

生179:英国的,因为黑板上写的都是英文。生180:美国的,因为只有美国人才有黄头发。生181:美国人在日本教学。

师:你们的猜测都有道理,还有没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的。(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你们都是爱国主义者。我认为其他国家都有可能,就是中国没有可能。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不爱国。一个老师如果是这样做,早就被校长批评得不得了了;校长不批评,教育局就开除他。生182:有可能是混血儿。

师:硬想跟中国沾了点边。不要泄气,新来的王老师她不是外国的,她是中国的。这个故事如果我要你们用最快的时间看美女,你们多长时间可以看完?(生:一分钟)

师:好,一分钟。你们如果看完了,请注意《新来的王老师》里有个孩子是个差生,那个差生很不自信,王老师为了鼓励他,就给了他一个差生档案,请注意看差生档案(打开灯片)在131页。同学们,这节课有没有效果,就从这个差生档案里来看,你们看过之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阅读文本前面三条)

师:你们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对于三个这样的例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看谁的看法最独到、最特别?

生183:我的看法是,只要你有自信,什么事都做得成。师: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

生184: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讲得也对!贝多芬他后面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而老师说他绝对不是当作曲家的料,我觉得他心里在想:老师说我不是当作曲家的料,我一定要当个作曲家。师:还是要有志气!生185:一个人总有缺点。

师:这是对人的评价,有没有更加新颖的观点告诉我?

生186:这三个(例子)里面都写了老师,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迷信老师,老师说一定不行,但是我们不要相信。我们可以努力呀!我们不要迷信。师:这里都说到了老师,非常好,她比你们有进步了。

生187:贝多芬拉小提琴是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当作曲家的料,我觉得是老师不负责任,既然家里聘请了他当老师,你就应该尽量负责地去教他,而不是在这里贬他,让他心里自卑,必须得鼓励他或者是像怀特森先生那样。师:非常好!你开始不满这个老师了,至少是贝多芬的老师不合格。生188:我觉得我们也不应该迷信老师,就算我们失败也要在失败中找到原因。下一次就要把他做好。

生189:天才不是从小养成的。

生190:我们不应该绝对相信老师的话,天才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有缺点坚持把他改正,坚持做到最好,不一定老师说我是什么我就一定是什么,我的人生是由自己改变的。

师:对!人生是要自己写的,不是老师写的。那我问你,达尔文的老师、贝多芬的老师、爱迪生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吗?

生191:是。因为,他可能是在激励他自己的学生。师:都赞成他的观点吗?

生192:我觉得是好的,如果我是贝多芬,我成功了,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就是他的那番话,激起了我心中的那把火。师:有性格!

生192:他说那位老师是好老师,激励了他心中的那把火,我觉得老师这样说了的话,会让学生自卑,偶然会激励心中那把火。师:更多的可能是把火扑灭了,有没有可能?(生齐:有。)

生193:我想反驳李思汝的话,我觉得他是好老师,他跟怀特森先生一样的,如果一直仗着他(学生)的话,他就会越来越笨。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我的观点。(生齐:想。)师:我代表权威吗? 生194:不代表。

生195:我认为他们是坏老师,因为对学生说实话其实是打击学生。生196:我想反对杨柳的观点。因为她说这个老师是好老师,但是老师批评有两种结果,第一种是使他完全失去了信心,第二种是他又燃起了信心。师:你概括得非常好,对于小孩子来说很容易失去信心。

生197:从中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在读幼儿园时老师开家长会告诉家长,你的孩子管不住自己,一分钟都做不到凳子上,非常好动。家长回去告诉儿子,老师说你在幼儿园表现非常好,非常棒,以后每次成绩都不是很好,妈妈就激励他,后面他考上了好的大学。

师: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妈妈是一个好妈妈。妈妈更是一个教育专家。是这样吗?要问我,我不喜欢这几个老师,因为他们不像怀特森一样是“故意”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这么多的大师大人物小时候都被老师看成是这样呢?说明这个老师有眼光吗?(生齐:没有)。

六、写诗

师:我觉得他们没有眼光,反衬之下我们更加觉得怀特森的可贵,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留个作业,我想请大家写一首诗——《致怀特森》,把你心中对他的感觉写下来,做得到吗?写了以后明天给老师看,写得最好的就在杂志上发表。我还没有告诉你我是哪里人,我是黄老师。

今天我们上课时间长了一些,你们觉得累吗? 生(精神饱满):不累!

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学生朗读,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师: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相机理解“侃侃而谈”)

生2: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相机理解“目瞪口呆”)

生3:“关于猫猬兽的一切,……还应该得分不成。”

生4: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生5: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

……

师: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学生交流。

生: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师:怀特森先生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学生交流。

生1: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2: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生3:然而,……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权威。

……

【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第三篇:《我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录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1:最理想的,,,最满意的,,,最棒的,,,没有比此再好的……

师: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亲人陪伴我们。在学校里,陪伴我们的是老师。我们先一起聊一聊,在你的心目中,你觉得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生2:是一个女老师,有着披肩的长发。生3: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看看“最好的老师”,这节课的小主人是谁呀??? 生(齐):我

师:再看看,老师写的什么?“我最好的老师”,生,齐读两遍,那么,你觉得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呀?

生4: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他的教学质量应当很好。

生5: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这样子的:他能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能将所学的知识教给他。

生6: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非常幽默,非常有个性。

生7: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上课很严厉,下课可以却跟我们一起玩。

师:上课和下课不一样。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非常不错!

生8:我心目中的老师是非常有爱心,他能够帮助每一位成绩不好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师:看课题“我最好的老师”,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9:我最好的老师是谁?

生10:我最好的老师长得什么样?

生11:我最好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有这么多的疑问,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整体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大胆的说一说。生12:我知道这是一节科学课

生13:从课文中,我认识到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他叫怀特森。生14:怀特森先生是我的科学课老师

生15: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了一节奇怪的课,关于“猫猬兽”。

生16: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17: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体验,同学们对自己刚才的表达,老师非常赞许。

师: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终于明白了,文中所说的,我最好的老师就是——怀特森先生(生,齐回答)。

师:那么,课文中讲了一件关于怀特森先生什么样的事情,谁来概括一下?

生18: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在课堂上把错误的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考试都得零分,教育他的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所以,作者认为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师:你总结的真好,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同学们,XX同学概括的准确吗?(掌声鼓励)

师:听了XX同学的概括,我么了解到,怀特森先生把怎样的知识教给了学生? 生:(齐回答)错误的知识

师: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不是特别的出人意料? 生:(齐回答)是 师:出示自学提示,(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找出相关句子。

(2)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19: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生20: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生21: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生22: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生23: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生24: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25: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26: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终于知道了怀特森先生的用心良苦,就是要我们每个孩子怎么样????? 生:(齐回答)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小结):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为什们称他为最好的老师的原因。师:是啊,其实科学也一样,需要怀疑,也需要“冒险”,更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师:这节课的内容大家掌握了吧?接下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生27:很有个性

生28:教学方法独特

生29: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生30:会给我们带来惊讶,还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 生31:让我们敢于质疑,学会独立思考 师:感觉你这节课怎么样???? 生:(齐回答)好,再来一次(大声)好,掌声,给自己鼓励

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敢于质疑,独立思考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档

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师:我叫熊瑛,是一名语文老师,我立志当一名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我的学生都叫我熊猫老师,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这证明他们非常喜欢我。你们会喜欢我吗?

生:会!

生:就像我喜欢你们一样。记住我的QQ号:7758258;我的网名是:替天传道五十年。

(风趣生动的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师:今天熊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最好的老师》一文。看熊老师恭恭敬敬的写下这个题目。(师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我最好的老师。

师:带上感情你会读得更好。(生再次齐读课题)读过课题你心中又何疑问?

生:我最好的老师是谁?

生2:我最好的老师长得什么样?

生3:我最好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

师:带着疑问,让我们用心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诵读课文。)同学们学习习惯真好,坐姿端正,读得响亮,谁来谈一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说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在课堂上把错误的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考试都得零分,教育他的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作者认为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师:你真会读书,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不过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指生)请你来读一读。(生1读)你真温柔。

(生2读)你还没有气炸。

(生3读)读得好!太令人气愤了。这算哪门子老师!一起来!(生齐读,非常气愤)

(恰如其分的评价推波助澜,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

师:话出总有因。找找什么原因,为什么气炸?

生1:所有人都得了个零分,谁受得了这么沉重的打击?

(触动哪根弦才会拨出美妙的琴音?教者巧妙地以情感冲突入手,激活文本,让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不可理喻。)

师:假如你在场,你会有何反应?

生2:饭没吃饱都被他气饱了,为什么欺骗我们?

(教者巧妙地凭借角色的换位和巧妙的假设,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打击,“经历”了愤恨交加的情感历程。正如春风一缕吹皱满池湖水,矛盾一旦被激发就会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

师:骗人的老师!演戏还带了道具,说得跟真的一样!要受学生尊敬要有德有才,可怀特森先生无德无才,可作者却称他为——(指课题)

生齐:我最好的老师!

师:话出总有因。请到书中找。(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生:“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师:模仿怀特森先生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1读)严肃的语气,义正词严,你真是怀特森先生的知音,来,握个手!

(生2读)理直气壮,哟,莫不是怀特森先生再世?

(生3读)平静的语气里带着不可侵犯的威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真知,这是准则,你们怎能忽视?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引读)

(生齐读)

师:既然如此,大可以直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呢?

生1:他是为了让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生2:他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深深铭刻于心。

师:这种教育让所有孩子终生难忘,他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出示)

(生齐读):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师:读三遍,读进去,想出来。

请你说一遍,告诉你自己:(生1读)

请你说一遍,告诉老师我:(生2读)

请大家说一遍,告诉在座所有的人:(生齐读)怀特森先生不是想的孩子的一时,而是想的孩子的一世。谁说他不是——(指课题)

生:最好的老师?

师:最好的老师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生:怀特森先生是告诉我们如果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他告诉我们不能只知道接受知识,也不要以为教材和老师就一定是正确的。

生:他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然后作出判断。哥白尼,伽利略,假如老师有错误?一学生发现教材中的错误寄信到编写组被采纳,收到表扬。

师:你有最好的老师吗?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最喜欢的是张老师,因为他要求我们特别严格,我的数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师:你喜欢严格的老师,使得,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爱要变坏。生: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李老师,因为他上的课生动有趣。

师:学识丰富的老师令我们钦佩。想不想听老师的老师的故事?

生:想!

师: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

记得我刚上初中时,在校园里见到这样一个老师,矮矮,黑黑,胖胖,等他走过我们偷笑:嘻嘻老头子有喜了他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熟能生巧,什么叫博大精深;他让我们明白抽象复杂的知识只要教学有方也可化难为易。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我们真理。做一个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好老师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评析:本文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教者锁住题眼,从“算哪门子老师”到“我最好的老师”,前后评价截然不同;从非常气愤到十分佩服,情感变化鲜明突出。“水本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在咀嚼词句和入情练读中孩子们理解了作者匠心独运的高明,层层深入体会了怀特森先生的“好”。课文中提到的“好老师”与我们的普遍认识是有一定差别的,课文所提倡的怀疑主义也是时下中国学生所缺乏的。教者注意挖掘其中的内涵,以伽利略,哥白尼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最终积淀为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课堂就更有了深度。

第五篇:《我的老师》教学实录

《我的老师》教学实录

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并饱含对安妮莎莉文老师感激之情的文章。教学本文时,既要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即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映衬的修辞,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发。让学生在感受文章结构美,语言美的同时感悟到海伦凯·勒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伟大而深沉的爱。

导语:冰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于她鲜时的明艳,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海伦·凯勒的成功更是如此。除了她自己拥有顽强的毅力外,更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杰出人物之一的海伦·凯勒的世界,去感受安妮莎莉文老师那无尽的爱。

师:好,让我们来抽查一下上节课留的预习作业。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海伦·凯勒。

生: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得了重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

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得了重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海伦先后上了盲人学校和口语学校,在那里学会了用盲文读写。并且海伦对普通教育异常的熟悉,1904年她毕业于美国的大学。海伦·凯勒终身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此她曾周游世界,一生中写了好多的作品。包括《我的一生》《海伦·凯勒的日记》,1964年被授予美国总统勋章。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妮莎莉文老师? 生:不了解。师: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妮莎莉文老师同样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家庭女教师,也是她事业上的领路人。她早年毕业于美国的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20岁开始做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是在疾病与贫穷的困境中长大的。她本人在18岁之前随时有可能双目失明,所幸一次成功的手术恢复了她部分的视力。从20岁一直到69岁去世,一生教育并陪

伴在海伦的身边,用她的爱心和足智多谋打开了海伦尘封已久的心灵,引她走进新的世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如何?第二个问题是这篇文章中大概出现了多少个指代海伦·凯勒的“我”? 生:快速阅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吧,现在请某某同学说说她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生: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没有你的日子里;第二部分是一起走过的日子;第三部分师恩难忘。(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还可以继续划分下去。教拼写,认识自然,感受爱。)师:同学们都认真阅读课文后又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结构。现在,老师又想起了第二个问题“文章中大概出现了多少个指代海伦·凯勒的我”? 生:93,120,130等。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显然安妮莎莉文老师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而这篇文章只是寥寥几笔点到老师,是不是作者写跑题了,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生:激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其实作者一味的提及自己的经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本人身体条件决定的,海伦没有视力没有听力她不可能看到老师的外貌、动作、神态等,也不可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她只能用心去感受莎莉文老师的爱;二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侧面描写。

师:提到描写,我们在前几次课中已经学习了表达方式,其他四种表达方式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叙述、议论、抒情、说明。

师: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这两篇都是记叙文,以叙述的表达方式为主,这篇文章同样是记叙文,但文章中多次使用侧面描写,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侧面描写。

师:提到侧面描写,想问问大家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叙述更平实、简单,而《我的老师》描写更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确实是认真思考了,但还不够全面。叙述主要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或现象,它以舍弃细节来达到把握总体的目的。而描写则是从细节上去把握事物或现象,它通过对细节的再现,启动读者的想象,以达到把握总体的目的。同学们可以简单的记住叙述是在回答“是什么”,描写是在回答“怎么样”。

下面老师举出两个例子:

1、李师傅往炉膛里添了煤,火很快就旺起来。

2、李师傅往炉膛里添了煤,不一会儿,那火红的苗儿就腾的窜起来了。

3、火车开过来了。

4、火车轰隆隆地飞驰而至。

师:请一位同学快速准确的告诉大家哪一句是叙述,哪一句是描写? 生:2,4是描写,有形象,有声音,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看到那火苗儿,听到火车的轰鸣声。从而获得了更为具体形象的感觉。而1,3是叙述,它只是在告诉我们李师傅做了什么,炉火起了什么变化。

师:以前我们知道描写按照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人物、景物、场景描写。今天我们学习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将描写分为正面、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从正面直接刻画人物描绘事物。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就是把与描写对象有关的人或事物刻画、描绘出来,从而映衬、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说有一位美女名叫罗敷。正面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说罗敷啊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侧面描写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这都是从侧面写出了罗敷的美。

师:文章中出现多次侧面描写,选出你最喜欢的侧面描写,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

生:老师教海伦识字的过程等,从侧面写出了老师的耐心。

师:同学们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选出了富有个性化的侧面描写,老师在个性中发现了共性,大家都说侧面描写衬托了、烘托了莎莉文老师的优秀品质,你们所说的烘托、衬托准确的说是作者运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映衬是用乙事物来做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可以分为正衬、反衬。正衬即用一种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和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用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和景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正衬。“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她脏”这是反衬。

师:在了解映衬这种修辞之后,请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找一找文章中何处用了映衬,是正衬还是反衬。

生:在老师没有走进海伦的生活时,海伦是寂寞的、孤独的,反衬出老师对海伦影响很大。(还有其他同学回答)师:了解了文章的结构,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特点,老师想问大家这篇文章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语言美,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爱像云一样)生:而且作者在描写景物中用很多动词,使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特定环境,景物描写,有助于反映特定的心理,情感,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情。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一起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了文章的语言美,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海伦·凯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你说说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坚强,勇敢,勇于面对困难,懂得感恩等。

师:是啊,老师想起了这样几句话“你不能改变容颜,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他的宽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即使是流星也能划破夜空的沉寂,即使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无论怎么样,先接受自己,试着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

师:作者为什么把莎莉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一天看成是“最重要的一天”?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说说。

生:莎莉文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她的爱心和足智多谋打开了海伦的心灵等。

师:的确,莎莉文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师。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下载《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最终定稿)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执 教:张 维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案例 (2015-206学年度第二学期 执教人:龙文芬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老师怀特森老师......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 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定稿)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课文主要讲了第一天,怀特森老师给我们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以读带读教学设计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