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取代。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随之而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因效率低下而受到了批评和指责。差异教学体现了当前教育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班集体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在教学中将共性和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当今倡导教育和谐发展的背景下,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尤显必要。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就立足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范围
(一)概念界定
同一班级的学生,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差异,就像就一棵树上长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如何使教育适应人的个别差异,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先师孔子早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道理;当代的教育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差异教学的实质,即在班级 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本课题可以界定为:小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假说
(1)实施差异教学,使教学与每一个学生学习需要最大限度匹配,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发展。
(2)在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将个性与共性辨证地统一起来,能够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3)理清小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类别,形成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的策略体系,并总结出适合小学阶段具体可操作的差异教学的方法。
(4)以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和差异教学观为先导,立足于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性,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通过对学生差异的适应、培植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5)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真正体现在我们的“差异教学”实践中,孕育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催生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案例,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6)努力适应课标的精神和内容要求,使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类别的研究。(重点研究困难学生、超常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2、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3、小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的对应研究。
4、差异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对课题的支持: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以及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思考。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建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把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有差异才有交流和探索的必要,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新知识的差异性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2、认知理论对课题的支持:布鲁纳还提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他主张所教的材料必须是经过修整的、按顺序排好的,并以适合于各个学习者现有表象模式的形式提出来。
(五)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小学生
四年级(22名学生)对比班级西街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年级(14名学生)对比班级西街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年级(10名学生)对比班级西街小学二年级学生
一年级(19名学生)对比班级西街小学一年级学生
2、科研方法
(1)、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2)、对比实验与个案研究法;
(3)、问卷调查法;
(4)、反思总结法。
(六)研究的途径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按学年度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目标:组织活动,打好基础。
1、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2、开展个体差异教学方法的讨论。
3、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
4、完善本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5、建立课题组,确定首批实验教师。
6、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申报、完善,进行开题。
第二阶段:探索、研究与实践阶段(2010年2月——2011年2月)
目标:展开实践 探索总结方法与经验
1、做好前测,收集积累个案和其他要关资料,组织进行整理与保存工作,定期开展分析讨论活动,撰写前测调查报告。(2010年4月——2010年12月)
2、开展相关的子课题研究,求索新的途径,写出相关的小论文和中期研究报告。(2011年1月——2011年8月)
3、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争取引导家长参加课题研究,构建家校差异互助教育网络,总结出家长工作经验。(2010年8月——2011年2月)
4、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实践研究前后的对比测试,制订小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策略的中期研究性方案。(2010年8月——2011年2月)
5、对研究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相关内容和方法,完善科研计划工作。(2010年8月——2011年2月)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7月)目标:实施计划,形成特色。
1、重点完成目标一、二的实施。各实验教师自主尝试,建立模型;合作引导,交流经验;解决问题。(2010年4月~2010年12月)
2、重点完成目标三、四的实施。组织教师上课、开展研讨、进行课题研究反思,查漏补缺,抓好拓展应用。(2011年1月~2011年8月)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推广运用与结题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
1、做好研究成果的认定与评估等工作。
2、整理资料,编写课题研究成果,准备结题,完成编辑和出版等工作。
3、写出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制作优秀课例。
4、做好各项成果鉴定的准备工作。
5、进行结题验收,召开课题组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发展性计划。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焦虎莲(清源一小教师)副组长:李 繁(清源一小校长)成员:王艳红(清源一小教师)权淑兰(清源一小副校长)
牟凤英(清源一小教导主任)
实验教师:
顾 问:(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
(县教体局教研员)
2、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焦虎莲:主持课题申报、开题、结题,并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有关研究、研讨活动,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并汇集出版研究成果。
李 繁:负责课题的管理与队伍培训及课题研究期间经费开支等工作。
王艳红、权淑兰、牟凤英:负责课题的实施,管理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收集实验资料与数据,撰写阶段性实验工作的计划与总结、阶段小论文、制作优秀课例等。
四、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的保证。
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亲自参研,确定本项工作为“一把手”工程。
2、组织制度的保证。
根据课题需要,学校准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研讨制度、资料保管制度和使用制度、工作绩效评价和奖励制度等。
3、经费的保证。
学校确保经费落实,确保专款专用。
4、学习的保证。
研究成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
五、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与表达
1、实验教师每一阶段写一篇教学反思,每一阶段一篇教学叙事案例,每年撰写两篇有关课题方面的研究性论文。
2、每位参研教师都应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研究步骤及时撰写阶段总结。
3、《差异性教学策略》教师论文集。(每年每个实验教师推荐1--2篇)
4、编辑校本教科研通讯(每学年一期)。
5、撰写结题报告,制作优秀教学课例。
6、设计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板。
第二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最终版)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金川区第一小学 叶德奎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者感到普遍棘手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和打工人员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其潜能。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就立足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我们平日平常的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有时甚至一个问题出来,课堂上却鸦雀无声,见不到一只举起的手。有时也会部分学生沉默,部分学生却十分积极,表现出了个体差异;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个体差异;我们也知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有高有低,甚至差距很大。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也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差异太大了,这课真是没法上了!”,的确,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好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必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满足而能干。”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数学学习,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开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既能引起教师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的关注,改变教师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又能展示新课标、新教材下的一种教学
改革形式,同时向同行提供一些相关案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组织教师就《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进行了研究。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差异教学。差异是指学生具有的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水平。差异教学的实质即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它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他们还需要学习什么?它与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相契合,允许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教与学是分不开的。
三、理论基础
对个体差异最早进行研究的是我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孔子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
因材施教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群体或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选择,使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符合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正在日益成为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 4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3.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差异教学综合了上述理论,并且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发展和重新建构,生长成自己的理论,而且使理论更具合理性,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研究的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差异性,而学生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教学需求。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与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班集体教学中,能实施差异教学,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能够有效降解因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发生的教学不和谐因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在学科课程中实施差异教学,合理配置教与学的资源,实现有 5
效教学的最大化。
3.通过理论学习与思考,课题组能系统地掌握差异教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以此形成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小学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二)研究的内容 1.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查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相关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单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的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设计不同的智能活动,寻求积极的差异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设置目标力求做到:具有全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张扬个性。这样“差异教学”的发展目
标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 “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的教学方式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同时,还提出“差异教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准备与铺垫(尊重差异)——课中全员参与(分享差异)——课后延伸拓展(有差异的发展)。
4.安排有差异性的练习作业
布置作业时激发自主参与,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其他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差异教学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并考虑到各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我校的差异
性多元评价,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氛围。学生个体差异性和智能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着激励性,灵活性,严肃性和辐射性的操作原则,把评价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断地进行评估,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同成绩做不同的评价。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以肯定性评价,以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不断“升级”。
(三)研究的重点与思路
学习借鉴国内研究的理论,从当前我校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潜在优势领域等)和不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寻求优化课堂策略,立足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中的实际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构建差异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探索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六、研究原则、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将三维目标贯穿于
课堂教学始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主体性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论更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置主体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性原则
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进度。
4.民主平等原则:在自主探索性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特别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以鼓励为主,不讽刺挖苦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5.活动原则:活动既是人的生命形式,也是人的发展方式。皮亚
杰认为:“活动是实现认知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各种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源泉。”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多维互动的,包括教学主客体互动、师生间认知互动、师生情意互动、师生实践活动互动等,学生在互动中能自主运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实现探索、理解、运用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6.差异选择原则: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条件、学习手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略,并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反馈与矫正。
7.创新原则:善于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和精神,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善于采取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把分析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来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书本及网络等渠道搜集、学习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2.行动研究 对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一个理念“让教育科研成为你的工作方式”,提倡做个科研型的老师,要求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展开研究,研究与教学合二为一,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同时调动其他老师参与研究的兴趣,让教师既成为“研
究着的实践者”,又成为“实践着的研究者”,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齐头并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案例研究 在学生数学教学中存在哪些个体差异、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探索和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三个方面开展操作的研究,并将实践过程用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富有益的案例。
4.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不同差异和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措施
1.立足本校资源,对我校中高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调查研究;
2.对同一个年段不同层次的班级(培优班、平行班、特色班、文科班)的学生,进行差异对比和学习需求差异分析;
3.对同类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差异,进行教学策略研究,实施差异教学;
4.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课外辅导方式,构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指导策略体系;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拟订研究方案,成功举行了课题开题会。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课题的内涵,调查学生的遗传素质、学习习惯、家庭现状信息。参研教师写出了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实验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2月)研究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完成各年级重点内容及问题的研究、整理,提出改进方法。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
第三阶段:反思修正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研究中不断回顾、反思、交流、调整,使实验策略趋向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3年5月)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教案的编写,形成实验报告、论文以及结题报告。整理实验资料,认真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对有关成果进行重复验证,撰写实验报告,并做好成果推广工作。
八、研究思路
1.从认知理论和情感理论对本校学生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个体差异分析研究。
2.根据课改课标的精神和内容要求对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层次性进行分析理解。
3.由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知识结构的层次设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层次性教学方法的策略。(一—二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三—四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五—六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
第二部分 成果分析
九、研究结论及分析
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方法,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
上取得成功的程度。一种模式的教学方法,会使有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失去信心。学生迫于压力而学习数学,因而随意性、盲目性很强,缺乏系统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一尘不变的学习模式的影响,倾向于采取听、读等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很少进行产出式的练习、思考等活动。而学习策略的缺乏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学习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能掌握学习策略,但如果依靠学生自发地掌握学习策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走太多弯路,而且大部分学生难以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获得。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通过专门的或者是渗透式的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策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提高学生“学”的质量,特别是能够促进或改进因不具备学习策略或学习策略掌握不好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采取不同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自己构建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实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的互补。
另外,情感因素是学生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大胆,活跃的情感态度有助于
学生富有激情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他们学习成绩好,学习上有成就感,教师赞扬他,同学羡慕他,学习上更是快马加鞭。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消极情感态度就可能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他们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教师不高兴,同学也不重视他,所以他们的情绪处于抑制状态。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能使他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运用工具,学习数学是获取更多知识和进行广泛交流的手段。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方面也是很肤浅的,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观察他们认识的程度。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不同,了解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不能说明他们就没有发展潜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生,应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在情感方面理应一视同仁,学习相对滞后、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或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学好基础知识,为今后富有个性化的成长创造无限的空间,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可能是第一,都可能是最优秀的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穿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差异
在预设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考虑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所有学生同时起步,各有发展。认真分析学生的现实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做到化难为易,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了解所有面对的学生的层次水平
在课前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的学习状态,并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所有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之上都有所进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2.了解学生已经学到和掌握的知识
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进行备课,从学生容易入手来设计教学过程。
3.考虑学生的感悟和经历
备课时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讲解并引申,使知识点不再抽象和无味。
4.与学生在语言上产生共鸣
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在学生中间的流行语,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些学生们习惯用的语言,会使师生产生共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接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合理匹配教法,满足学生差异
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完全做到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困难。如果我们一方面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多掌握一些活动方式,并将二者合理的匹配,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鼓励
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三)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
对于大班化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们实施分层教学,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差异。为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课外实施分层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层辅导使学生各种各样的疑惑都及时得到了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分层辅导还体现在对学科比较热爱的学生的辅导上,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辅导主要不是从知识层面进行,而重点应放在对其学法的指导上,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从而实现差异发展。
(四)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如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由于作业
是学生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们是主动做作业的,因此作业质量比较高。在学生练习中,我们注意用较多的时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促其获得成功;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差异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不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是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又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等。
1.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在设计评价内容时,我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细化,把物理教学中的评价分为五大领域:学习态度和意志力;逻辑分析;观察、实验的技能、表现;基础知识理解;对知识的应用。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体系中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教师评价采用等级+评语+口头评制。
3.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他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其
行为方式、情绪表现、思维类型、语言表达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不断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六)成长记录,关注差异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奋斗目标,让他们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对自己在一个学期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与学生一起对其中收集的材料作出解释,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衡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七)同课异构,强化差异教学认识
对于差异教学的实施,我们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提供的信息资源让教师快速的进入情境。首先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理论学习相对深入扎实的教师做“引路课”,同学科教师听课,共同“会诊”:
A.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否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B.课堂上教师应用的差异教学策略是否妥当、科学? C.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得到关注并有所提高? D.还有哪些建议?
围绕以上四个为题,教师各抒己见,深入剖析,以丰富的案例为抓手,让理论与一幅幅活生生的教学画面有机结合,与一个个生动的 18
教育情节有机结合,让教师明了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上播种,才是有根基、有生命的,而每个教师都可以赋予理论鲜活的生命。
(八)向外取经,对外辐射,强化差异教学策略
我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校际活动。通过交流学习,吸收外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向外辐射我们的做法。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新理念的认识以及践行新理念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组老师都知道如何有效地上课,上有效果的课;能知道运用各种优化手段来实现课堂的生动与发展;能恰当的优化结构来转换教师角色,转变学生主体;能充分调动各种情感因素来达到优质的课堂,生命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终于甩掉了落后学科的帽子,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赞扬。通过实验,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优化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通过平日教育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家庭背景及其因素;智力因素差异;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教师为赶进度,就沿袭了老例备课上课,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教师备课忽略学情和差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也就忽略了个体差异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无偿提供创造各种机遇、条件。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有可能是适应社会、主动接受社会挑战、立身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才。
通过课题实验和对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课题负责人叶德奎主任的论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有效教学策略》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师》上发表并获三等奖,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在2012金昌市教育教学优秀案例、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论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媒体的应用》在《金昌教研》上发表;课题组副组长唐丽萍校长的论文《学生厌学现象成因探究与对策》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教学世界》上发表并获一等奖,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教师》上发表,论文《关注教学对象心结构的“金三角”——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探索》在《中国教师》上发表并获三等奖;副组长张豪武校长的论文《扬“估算数学”之帆 远“计算能力”之航——浅谈估算教学的重要性》在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学周刊》上发表,论文《网络催生教研新模式,搭建学习新平台》在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上发表;曹学莲老师的论文《认识角》被《标准与实践——新课程标准制定者对话优秀教育实践者》收录并荣获二等奖;刘玉香老师的论文《情与勤》在《教育革新》上发表;李春敏老师的论文《智慧如云,灵动如》在《教育世界》上发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教师》上发表,《浅谈小学生厌学现象及乐学对策》在《中小学电教》上发表;武功颜老师的论文《新课堂呼唤真合作》、邱晓琴老师的论文《创设教学情境,激励自主学习》都发表在《金昌教研》上。有的论文还获奖,教学经验在全校推广,教研成果得到了学校的
肯定。
十一、问题分析与讨论 成功之处:
1.新课程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2.教育观念产生着剧变;
3.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转变; 4.学生有着明显的发展进步; 5.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6.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不足之处:
1.由于每个学年任课教师的任教班级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一个个案的研究很难持续跟踪下去。
2.对教学策略的研究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效果。
十二、课题的结论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前提。2.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是当前集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个别化教学的最直接的途径。4.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极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十三、今后探索方向:
1.对自已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论证,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
平的整体提高。
2.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强化教师的认识及角色扮演帮助每位学生更快乐,更有效益地从事学习和成长。
十四、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申报、课题实验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课题负责人(组长):叶德奎现任教研室主任,45岁,本科学历,教育管理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区级优秀教师,他是一位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强,在材料撰写、资料收集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举行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并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评议,查找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并及时整改,力争使教学研究工作落在实处,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副组长:唐丽萍现任副校长,41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她教学经验丰富,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并担任过班主任、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她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研究工作。副组长张豪武现任教副校长,42岁, 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参加多项国家实验课题的研究,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和研究成果发表。课题组
其他成员都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尖子,具体负责课题实验教学。他们责任心强,都能认真总结实验心得,撰写实验小结,积极撰写发表论文。适当的时候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参与学校科研评估和指导工作。通过这次实验,力争使我校教师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好风气。
十五、完成本课题的保证条件(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
我们利用本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既能方便开展座谈、调查、问卷工作又能通过自己的课堂后进行反思。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负责各自的工作任务,定期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共同完成该课题。
1.学校保证
学校校长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学校成立了信息中心,自己制作各种精美的师生展示光盘和各类课件。为教师查阅资料,开展网络教研,采用灵活的方法手段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准备阶段我们采取措施与家长沟通,利用“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家长学校开课、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学生的潜能、个体差异问题,并讲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指导有关策略的使用方法,征得家长对研究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2.物质保证
学校为课题研究配备了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还为课题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在物力、财力、人力上,学校无条件的支持。
3.制度保证
课题组制定了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同时要求课题组成员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组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差异性研究,实施差异性教学。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探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反思,及时交流。深入学习,结合实际,提升理论,撰写论文。
4.人员保证
课题组成员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另外发动学校所有老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推广,承担这一实验课题研究的三名教师,都富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乐于钻研,教学成绩突出。
十六、体会与反思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从此次课题研究中和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几点人认识。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学习背诵的东西较多,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背诵;几乎每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经过几翻思考我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 24
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研究,我总结出几点:
1.课前准备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备自己更要备学生。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我都认真准备,不仅备课本,也备学生,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把难懂难讲的问题和学生有可能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向同事请教,跟同事讨论,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的论辩,在论辩中我们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让自身不断进步。所以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我们都是把众多老师的意见和观点糅合后,作进一步的知识整合,把内容精益求精,最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了。
2.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这两方面
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记得初登讲台时,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课下花很多时间备课,去粗取精,将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但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来,以至于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此刻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主要原因在自己。因为没有找到学生容易听懂和乐意听的方法教学,短短的45分钟课堂听讲就只能是敷衍了。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重视每一节课,要针对学生设置不同的方法和问题。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课后练习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布置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进行分层作业;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做,因为我总希望学生能够每天拿笔写写作业,回忆一下所学的内容,没想到好心办坏事。学生不仅不接受,还对周末作业很排斥,自然作业质量不高,这样经过几周后,我决定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要求他们在学校或者在课堂把该做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既能把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提高兴趣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里我所说的兴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以主动热情的心态,带着兴趣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的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点,兴趣还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学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讲的课。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哪个老师的话,那么我一定学不好他所教的这门课,所以我总是努力去喜欢每一个老师。”既然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想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亲近,努力让他们都喜欢我。课堂上我是严师,尽量运用恰当有趣轻松适宜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课下我又是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师生关系相处融 27
洽,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不错。由此可见,提高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主动把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理念、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三篇:民族地区学生个体差异与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数学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目标:民族农村地区数学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本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提升教学品牌有着长远指导意义。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 调查对象: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第二中学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研讨。
一、问题的提出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民族文化别具一格。县第二中学75%以上是维吾尔族,许多学生来自于乡村,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接受的教育的差别,呈现出知识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巨大差异,由于各民族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上的差异,在处事和自身的个性上也呈现出巨大差异。
根据中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为培养学生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现着重对“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增强课程对本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蕴涵着浓厚的参考价值,为本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提升教学品牌有着长远指导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有助于形成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们的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习现状
1、学生学习的被动化
民族地区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起步较晚,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缺乏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渗透,难以直接接触到优秀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在后来的学习中,都必须靠自己的理解和探索来找规律。在学习时间上,也比较少,课外知识没有得到较好的巩固,同时也丧失了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2、受“双语现象”干扰较大。
大多数民族地区都自己的民族语言。以维吾尔族的学生为例,大家的日常生活交流语言都是用维语。另外,在词汇的音、形、义、遣词造句的语法上维语与汉语的差异都很大,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中还饶有兴趣,跟上老师的步伐,随着教材难度和学习任务的增大,维吾尔族学生就渐渐产生了对学习的疲劳和惰性,阻碍了以后的学习。
2、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重要性的意识淡薄
民族地区受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在日常的行为和交流中几乎没有用上汉语。另外,在部分少数名族地区,受当地经济的影响,家长对培养一名大学生或高中生的能力有限,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自然降低很多。传统思想的观念也促使部分家长对女孩子的学习不重视,而学习也只当做副科看待,没有意识到其有利于自身将来发展的主要作用,自然导致学生对掌握学习的重要性不会加以重视。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现状与分析
1、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和政策的发展。
(1)在教学条件上,民族地区的教学设备不及发达城市。在一些民族农村地区,最常用的数学教学工具是黑板,而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设备是相当缺乏的。
(2)在师资力量上,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师资培训很难落实,特别是县乡的中学。
(3)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否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也是制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校园文化建设薄弱
在一些民族地区,数学学习文化建设赶不上当地的民族文化建设,而数学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板块中又相当的缺乏,使学习环境和氛围都难以让学生的真切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如学校是否经常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组织数学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爱好,开展数学学习交流会以提升学习效率等。
3、课程要求过高,课程资源不太适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模式要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其中在教学目标上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求过高,在教材编写方面,部分教材的主旨、大纲要求和难度大大超出了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按目前来说,要达到现行大纲要求或《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增加实际学习时间将是大多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改善民族地区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势在必行。由此,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1、转变教育观念,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无论是领导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及家长都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目前的国情,在和平、发展和稳定的状态下都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少数名族的融入,尤其是“到西部去”的发展策略,更说明了缩短民族地区和发展地区的数学水平差距的必要性。作为学生和家长,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意识到数学的学习是加强孩子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个体发展。
2、在政策的保障下,改善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 从外部条件上看,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都需要优惠的政策保障。如: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开展培训机构,发展远程教育以提高该地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在经济上制定优惠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或高中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援助;从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数学教师,使这部分教师能在当地民族文化中更深入的渗透数学文化内涵;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制定专门的数学课程标准,编制相应的课程资源,如教材、教辅资料、学习资料等;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配置数学教学、教辅设备,使民族学生能完全的接触到各种数学教学渠道和方法;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数学之前先开设汉语课等。
3、学校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环境
学校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环境的概念与教师为学生创设数学环境是不同的。只有学校加大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教师才会全身心的去投入到教学方法的研究当中。民族地区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必要性的宣传,经常组织数学黑板报的评比活动,在开展演讲、写作比赛活动中涵盖数学部分的板块,组织与它校学生共同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的活动,开展校园数学文化艺术节等等使数学的学习成为学生必修而又业余的一门课程
4、民族地区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堂研究、钻研业务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的职责。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责任重大,针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应该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力所能及的资源来教学,创设随处可见的数学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它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分层教学法,针对每个学生的天赋、智力、语言感觉的不同,尊重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元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对于一部分后进生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对他们的关爱,不离弃不背弃,让他们慢慢进步。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课后认真反思,备学生要求备层次,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
在国家一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要同步的今天,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如同汉语一样重要。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相信在中央、地区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一定会快速发展。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低年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1.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2.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3.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差。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便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本课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级识字教学》。
三、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识字方法。
5、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找寻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内识字
(二)生活中识字
(三)活动中识字
(四)体验识字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小学一年级。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比较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3月到2017年6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3)修改方案,向上级申报课题。(4)集中学习理论,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5)整理上交相关资料。第二阶段: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智的教学策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情智的进展情况。(4)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第三阶 :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第四阶段: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研究总结,研究案例,研究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等。
2、学生的作业等。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课题报告
汤 房 小 学
2017年3月日
第五篇:《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特别是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教育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小学课堂里,平均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多的达到七、八十人,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我们小学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解决现状的要求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全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
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小学一般都是就近入学,而中心校一般都还有所相应的村小学校。这就决定的学生的生源差异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这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实行走班子授课。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形式、新课改、新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又如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等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我们的课题将在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课后练习辅导,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的途径。
理论价值:实施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三、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在一个班集体内,一般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学生,既包括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及格的学 3
生,又包括掌握某些学科表现很高能力的学生。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及格学生和学习最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3、现代人才观理论。现代人才观理论认为:优秀人才不一定是少数,在一个班内应该有三十人、四十人,甚至是更多的人成为优秀人才,不能只有几个人才算优秀。优秀人才不是神,是普通人,应该是群众性的。
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原则”。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5、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四、研究内容
1、学生的分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目标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
3、教学过程的分层。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作业的分层。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
5、评价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
还有分层备课等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并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吸收有关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 5
化教学,从而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
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课件、课例,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退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他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六、研究步骤及措施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1)阅读并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理论,设计好课题内容。成果是资料卡片。
(2)撰写课题方案,并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成果是研究报告。
(3)课题申报,立项。
(4)确定实验对象(每个年级的一班为研究对象)。成果是文字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1)各实验教师根据各教学目标、内容创设分层教学实施方案,以公开课,观摩课的形式促进课题实践交流。成果是教案及教学光盘。
(2)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逐步积累案例研究资料,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总结分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的探索;对课题实施过程中 6
积累到的有关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作有效检验与反思,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成果是分层教学案例及论文
(3)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建立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模式。成果是分层教学的策略方面的论文。
(4)对前期实践研究情况进行自我分析讨论与总结,提出课题方案与实施的修正意见。成果是文字资料。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元月至2015年4月)
(1)收集所有的教学研究资料(论文、案例、心得、反思及随笔),进行分析论证,总结,对研究的教育、教学实践作全面总结,形成《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案例集》,制作优秀课例光盘。
(2)在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以及文献研究和经验研究基础上,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成果报告。
2、研究的措施
(l)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课题组教师订阅期刊杂志,并要写学习笔记,研究人员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同时请专家讲理论讲座,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4)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加强专家引领和专业支持。(5)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对教师的实验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的论文,坚持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总结评比。
七、研究人员具体分工
组 长:王代军,全面负责课题保障工作。副组长:罗广彬,负责课题协调工作。
成 员:杨 瑾,负责课题规划、理论研究、撰写课题方案等工作。熊 君,负责理论研究、撰写方案等工作。杨秀兰,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
符 飞,负责资料收集,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罗小娟,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覃立丹,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低段)。罗 丹,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低段)。吕廷凤,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中段)。罗富元,负责资料收集,调查师生情况。杨 恰,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中段)。
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奖励考核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硬实力保障。本课题组成员由省市县骨干教师组成,罗广彬、杨瑾两位研究人员曾研究的市级课题《巴人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获市政府二等奖,研究组成员都有多篇论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软实力保证。课题组成员都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时间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