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中物理教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差异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差异教学策略的构建原则,提出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之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 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13-02
1承认个体差异
1.1尊重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如:可选择教材中的开放性栏目“科学足迹、STS、做一做”等内容,让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并可将学习成果以自已的方式展示、讨论和交流。这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供给他们展示自己、发展个性、体验收获与成功的机会。
1.2 创设差异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的原则
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不同的、有差别的物理教学情境,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建构,这就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格差异、经历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逼真的物理实验情境,来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组织材料进行自学学习,促进知识的主动构建。
1.3 通过合作完成差异教学的原则
他们在异质小组中彼此通过对话、合作,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实现了差异资源的共享。小组合作不是几个同学一起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这样简单,分组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使每个同学都能参加小组活动,即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势,又使他们从其他成员中学习了自己的弱势。通过相互合摘 要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中物理教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差异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探究的问题。
2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2.1挖掘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准备几个有趣小实验,如“小鱼煮不死”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借助于情境、活动等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2 学习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教学要联学生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内在需要,激发内在动力。
2.3 提高物理教师自身魅力和教育水平
俗话说“信其师,听其道”,大多学生喜欢某门课程,往往是从喜欢某位老师开始。
而决定教师在学生中地位的因素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水平。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自如的驾驭教学,还能用自己的神态和语态、丰富的媒体、幽默的故事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当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领域,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3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策略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哪些不同方法,不同方法之间如何有机结合,甚至还要提前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境。是讨论式教学还是讲授式教学,是小组合作还是个人自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还是演示实验,这都需要教师精心筹划。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并加以指导。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探究和构建知识,这是因为未来的社会要求有主体精神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要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另外,从照顾差异角度来说,只有当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才有时间和经历去照顾差异。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绪表现不同,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法而这正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
4创设优越的教学环境
教学需要一定教学设施如:实验仪器、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能够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各种社会关系与外界进行交流。
处在丰富信息环境中的学生,与处在闭塞信息环境中学生其见识水平、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程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同时在座位编排上教师也应兼顾学生的差异,对于学习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爱做小动作、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安排在教学活动的“行动区”,使其处于教师课堂监控的有效范围内,学生自然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听课。教师也可以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
结论
本文对高中物理差异教学的设计原则及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理论分析,文献的分析探究出了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策略为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参考。鉴于笔者的研究时间、能力、文献资料的搜集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有待进一步探究,希望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文红.差异教学的课堂组织策略研究[G].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3] 李吉.差异教学一一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8.47-50
第二篇: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浅探当前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摘要】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中物理教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差异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差异教学策略的构建原则,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之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 个体差异 教学策略
一、差异教学策略的构建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和利用差异进行课堂教学。
1.尊重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如:可选择教材中的开放性栏目“科学足迹、STS、做一做”等内容,让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地学习,并可将学习成果以自已的方式展示、讨论和交流。这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供给他们展示自己、发展个性、体验收获与成功的机会。如:学习了人教版物理必修的第一章第4 节后,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基础上,为照顾学生的差异性,教材中安排了做一做“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把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到学习上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科学技术运用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培养科学的精神和素养,学会以更加科学的眼光看问题。
2.创设差异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的原则。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不同的、有差别的物理教学情境,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建构,这就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性格差异、经历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逼真的物理实验情境来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组织材料进行自学,促进知识的主动构建。
3.通过合作完成差异教学的原则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通过对话、合作,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实现了差异资源的共享。小组合作不是几个学生一起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这样简单,分组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小组活动,即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势,又使他们从其他成员中学习了自己的弱势。通过相互合摘 要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中物理教学应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什么样的差异教学策略才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探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差异教学策略的构建原则,提出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之教学策略。
二、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1.挖掘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师可以准备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小鱼煮不死”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课充满兴趣。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并借助于情境、活动等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学习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内在需要,激发内在动力。如:物理教师教授共振知识可以从洗衣机的振动说起,教学反冲运动内容可以和航天火箭联系,教学离心运动可和骑车拐弯减速说起,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需要物理。
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设施,如实验仪器、多媒体平台等,这些设施能够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与外界进行交流。
处在丰富信息环境中的学生与处在闭塞信息环境中的学生其见识水平、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程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同时在座位编排上教师也应兼顾学生的差异,对于学习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爱做小动作、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安排在教学活动的“行动区”,使其处于教师课堂监控的有效范围内,学生自然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结论
本文对高中物理差异教学的设计原则及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理论分析、文献分析探究出了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策略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参考。鉴于笔者的研究时间、能力、文献资料的搜集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中物理个体差异教学策略有待进一步探究,希望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搞好高中物理教学,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高中学生都普遍感到物理难懂难学,思想负担较重,减轻学生负担,注重物理的学习方法,变革考试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浅谈笔者的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物理的学习方法
所谓物理学习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对于上述各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加以揣摩和总结。
二、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变革考试制度
学校的考试制度不改变,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就不会减少,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就不会得到应有的放松,能力就不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传统的考试制度、形式、内容及评估方式,对学生精神压力太大,以分定位,一榜定论,像一具精神枷锁枷走了年青人的朝气,锁住了孩子们的兴趣。重知轻能使同学们钻入了“高分低能”的怪圈,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难以发挥,总是围绕高考指挥棒游来转去:凡是考试内容,深挖细究,猜题押宝,填鸭硬灌,反之一略而过,甚至置之不理,纯属应试教育。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方式和新评估模式。
实行“两种考试并行,三种活动辅助”的新方案。开卷考试(占40%)与闭卷考试(占60%)并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推导,物理学史实,实验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面试和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可以相互研讨,但最后师生必须共同讲评,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主动探究,个个动脑思维进取,为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科学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维素质的题目进行笔试,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大有小,新颖脱俗,波浪起伏,不拘一格,有效度,有信度,有难度,有区分度,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再大跨一步。更重要的是不论哪种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使每个同学心悦诚服,欢畅乐学。
三种活动指的一是章一活动,一编一竞赛,一年一答辩,以此作为检验同学们智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一可增强师生竞争意识,二可充分展现自我,三可加重智能检测比例,四可突出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例如高三学年总复习前,我们拟定了“高中物理学基本思路与方法探讨”的答辩论文题目,同学们积极准备,踊跃答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位同学从“合成与分解”,“整体与隔离”,“宏观与微观”,“力与运动”,“图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七个方面基本完整总结了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思路与方法,为全面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要打破“堂上尽由着老师灌”的僵局,实行“四主”“三同步”教改新路。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把学生完全推向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指的是知识、方法、能力一起抓,同步走。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知识的核实,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像遇到习题教学时,首先做好习题的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毕竟有限,所以狠抓典型,翻透弄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攻克一点,解决一片。在课堂上争取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多指点学法,从能力上、素质上、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效益,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⑴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⑵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
下面谈谈例题教学与定时练习两个问题。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能力。教师在例题课上的讲解,是在学生“悟”不出的时候,侧重在物理模型的分析上花功夫,教给学生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应用物理模型、构造物理模型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时,通过小球在圆弧槽中滑下,不计摩擦的例题分析,构造了这类问题的物理模型:⑴不计摩擦,水平方向又无其它外力,系统动量守恒;⑵小球和圆弧槽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由于重视物理模型的分析,学生很自然的把上面所讲物理模型与平抛运动的物理模型结合起来,顺利的对此类题型作了正确的解答。
单元例题教学以后,安排二课时的定时练习,题目是精选了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不太大的典型题目。评讲侧重分析物理模型,因为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模型错了,结果肯定不对。对于多数学生已掌握,少数学困生未掌握的题目,则只进行个别辅导,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与考试情况,把答案分别做成“详解”、“略解”和“一题多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思考。
在此基础上,以练带讲,帮助学生纵观整个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三条清晰的主要线索,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⑴力的线索;⑵能的线索;⑶动量的线索;结合知识跨度大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作为教师应该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大力开展课改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国家的教育和教研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浅探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实践证明,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的制衡和监控,有利于整治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促进勤政廉政,有利于科学合理考察,选拔和任用干部,避免用人失察和失误。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关各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在当前的一些党政部门或企业部门,存在贪污受贿、跑官卖官、以权谋私、乱花公款等腐败现象,有许多高级干部被查处,所以反对腐败,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考察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单位财政政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情况,检查其财经法纪的执行情况。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其存在的腐败问题,对其进行揭露和处理,同时实行这一制度后,对促进广大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也能发挥作用。
(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需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行,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监督管理机制改革,优化了监督管理机制。将审计监督引入到干部监督管理领域,实现了干部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互补。组织和人事等部门在考察和任用干部时,可以根据审计结果对干部分别给予表彰奖励或重用、警示教育、诫勉或依法惩处,同时审计结果还可作为考察干部的历史资料分别归档,作为下次再审计的参考资料,归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作为备案材料,归入干部实绩档案。通过施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各部门职能和作用的优势互补,形成协调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
(三)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履行职责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领导干部权责一致理论认识不够,权力与责任处于分离状态,部分领导干部只看到手中的权力,未意识到身上的责任,甚至出现这样一种逻辑,似乎只要主观愿望良好,哪怕造成的损失最大,也可以“问心无愧”、免除责任,这是十分有害的。经济责任审计正是针对这一现状,为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而设置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承担过错责任,也要承担无过错责任。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失职、渎职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对无所作为、没有政绩的,也决不放任自流;对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要绳之以法。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一)审计任务与力量存在冲突。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其他例行审计来说,一般人员较少、时间紧、任务重,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存在一定冲突。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泛。从横向看,不仅包括账簿、报表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还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被审计者所做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定的经营方针;从纵向看,某些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但包括被审计人直接经营和领导的单位,还包括下级单位和关联单位。二是审计力量明显不足。往往在年初岁尾时,干部调整大,特别是党委或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更换,必定带来基层领导的批量变动。由于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相当一部分工作要依靠被审单位的财务人员协助进行。对被审单位资产的清点、债权债务的清理等,都要以被审单位的数字为主,而有些被审单位有关人员提供的数据、资料等,往往受到被审者的影响,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性、真实性打了折扣。三是集中开展审计影响效果。由于当前干部管理工作依然沿袭用人部门推荐、组织部门考核、政府或党委研究批准的模式,所以领导干部的提拨任用、调动免职均是批量进行,而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较多,时间要求比较集中,这种一次性集中审计不利于领导干部的经常性审计监督。
(二)审计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在观念上常常混淆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差别,由于职业习惯,常把主要精力用于微观具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在审计实施阶段比较常见的偏颇有:一是微观查的多,宏观查的少。囿于审计工作习惯,审计人员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具体的财务收支关注的多,对宏观的经济活动关注的比较少。二是具体行为查的多,抽象行为查的少。党政领导干部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出现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具体处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损失要大很多倍,审计人员所做出的审计结论往往是隔靴搔痒,不能切中要害。三是审计检查的范围偏狭。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常性的财政财务收支上,对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关注不够,特别是那些在财政账面未体现投资而是通过土地出让,或地方出台优惠政策而实现的重大投资项目关注不
够。
(三)任期经济责任界定难。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有关问题的责任进行界定,存在一定难度。一是划清前任者与继任者责任难。领导干部任期之间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联系,前任领导离任时的财政财务管理状况,必然要影响到继任者的业绩,继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与前任领导有必然的联系,这
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给审计人员正确划定责任增加了难度。二是划清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难。由于离任者所在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集体研究的事情无记录或记录不全等,导致领导责任与具体岗位责任、主管责任与承办责任、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责任无法划清。三是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不足以证明问题的责任承担者。如在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某单位挪用专项资金,而会计资料和有关资料都不足以证明谁是责任人,当问起原因时,有关人员相互推卸责任,给审计人员正确划分责任带来了难度。
(四)审计结果作用难发挥。一是审计结果应用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的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足,因而应用审计结果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不注重审计结果的分析、利用和考核,在干部使用上仍然沿袭旧观念,采取老办法,导致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两脱节。二是审计结果应用无标准。干部管理和监察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在中央两办的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在组织部门任用时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三是审计结果不透明。按照中央两办的规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报送同级人民政府,抄送干部管理和纪检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出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不公开披露。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难题的成因
(一)审计依据尚待完善。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依据主要是《审计法》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法律依据尚不健全,对被审计者的范围界定过窄,而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对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拓展到了更大范围,不仅是对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审计,甚至已经对高级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已经超出“两办”的规定;审计的内容也由于过于宽泛和要求过高,部分缺乏可执行性。
(二)社会期望值过高。由于主观认识上的片面性,目前整个社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期望值过高,干部管理部门期望经济责任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社会公众期望审计机关能毫无遗漏地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所有的违法违纪行为。但审计人员并不是万能的,审计过后,如果一些犯罪分子的违法行为依然没有被发现,就会造成社会认为审计人员没有勤勉尽责的误会。不但如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由于承受了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压力增大,往往会设定过高的审计目标、过宽的审计范围,从而迷失了正确的方向,达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三)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依据什么标准评价,是当前审计中的一大难题。国家审计署没有制定统一的审计评价规范,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审计机关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一些评价标准,但评价的内容不够准确,责任界定标准不够清晰。具体处分标准也缺乏可操作性,依照“两办”规定,对于存在经济问题的领导干部可以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至降职、免职等处分,但对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给予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的处分,则没有明确指出和做出具体规定。
(四)审计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尽管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审计机关也积累了一定的审计经验,但审计方法仍然相对单一。由于审计主要是通过财务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但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反映,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调查,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由于手段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具有检察、纪检等部门所拥有的手段和强制措施,致使审计陷于僵局,容易造成对问题查处的不深不透,给审计结论带来风险。
四、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既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又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扎实有效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通过定期审计,将行业和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实施监控,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分析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行业政策和发展状况、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量化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标准,审计方式单一,审计的效果和深度不易把握。所以,应尽快制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明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方法、评价标准,明确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以及违反准则的处罚办法等。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对领导干部在任时进行审计,尽早掌握其经济责任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和遵守执行财经纪律情况。领导干部离任后,离任审计可以直接利用任中审计的结果,只对部分未审进行补充审计。这样,审计人员就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宏观的、全面的评价,既减轻了离任审计的工作量,又可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利用。
(四)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政、税收、审计知识,而且要具备法学、系统论、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知识。同时,审计中定性和定量方法的普遍运用,要求审计人员有更高的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本领。
(五)建立高效运转的协调机制。开展高效能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确定科学的协调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形成整体合力。首先,各级领导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领导,提高广大干部认真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次,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牵头单位,应提前向审计部门提供待审对象名单,合理安排免、审、任的时间差,为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再次,纪检监察机关应向审计机关提供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及时调查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移交的有关问题。
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
既然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为廉政服务,为考核干部服务,就必须利用审计成果实现最终目标。由于审计成果利用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过程,因而还需要有一定行政措施来加以保证。
(一)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制度。在确定实施审计对象范围后,对利用成果的相关事项应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作具体规定。在相关事项中,如在强调对领导干部的任免和提拔一定要经过审计问题上,应明确做出:干部不经审计,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任用离职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法人变更登记手续,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不予兑现奖惩或授予荣誉称号等,在确保能充分利用审计成果问题上也应明确规定,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对通过审计发现有问题的干部,不应重用提拔的,坚决不能重用提拔,谁违背了原则,就追究谁的责任。
(二)创新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一是加强反馈工作,审计机关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审计查明问题;有关部门对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也要及时函告审计机关。二是加强督办整改,对于审计中查出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配合审计部门促进其整改落实。三是纪检、监察机关和人事组织部门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按规定予以区别处理。四是加强综合研究,对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措施,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惩治和防范的双重作用。五是完善建立监督制度,不断加大行政责任的监督力度,及时修补体制及制度上的疏漏和不足。
(三)制定具体工作衔接措施。为了确保审计成果的科学和有效利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为规范,使该项工作有章可行,依规推进,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和审计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如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做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方案和审计方案同时研究,实施和审计同时进行,考察材料和审计材料同时形成,同时汇报,组织部门切实将审计成果作为选拔、任免、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机关将审计成果作为考察干部廉洁勤政情况重要依据。
第五篇:“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对话内化”教学策略选择浅探
[摘 要]“对话内化”教学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行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进行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进行完善,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内容更贴近,课堂结构更简单,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教学策略 对话 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6
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开展了将近十年,从对话意识、对话精神的培养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建立,其实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创新,也没有引起轰轰烈烈的效应。它只是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做一些追溯和反思,对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做一些探索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做一些梳理和优化选择。
从研究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关于“对话”,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阐释――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过程。关于“内化”,也是众所周知,教学就是为了学生最终能够内化。我们只是除了关注“对话”“内化”本身,还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二者之间的联系、互相之间的影响作为研究点,并在各个细小的环节上做一些思考和实践,以寻求教学更利于儿童的发展,更加省时高效。仔细回想,我们追求和实践的不过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搭建等方面改进了那么一点点。
一、教学目标更加集中一点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承载太多的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繁杂,致使课堂操作贪多求全,造成“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其中包括长期的一贯目标和短期的课时目标。像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都属于长期目标,是每一堂课都得考虑的;而学会字词、积累语言、体会某种感情等就是具体的课时目标。在具体设计教学时,心中要装着长期目标,明晰课时目标,不一定每节课三维目标都要体现。“对话内化”课堂教学要求每课的目标必须清晰表述,核心目标每课时只能有一个,绝不枝蔓,保证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比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阅读对话,能够说出这场送别是在特定时节、特殊地点,发生在特别人物身上的不一样的送别,感受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他目标都在这个核心目标的统摄之下分步渐进达成。这样,教学力量就很集中,两个课时就是通过诗文比照阅读,探究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围绕“送别” “黄鹤楼” “烟花三月” “故人”四个版块进行对话。
核心目标的确定是需要智慧的,需要我们从众多的目标中学会取舍,学会整合。而取舍、整合的依据是本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每个文本的特殊价值。因此,具体的“本班学生”研究是前提,这不同于传统所说的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比如说,教学《将相和》一课,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对对联方面一直训练有素,而且有较高的水平,教学确定的核心目标就是能用对联评价廉颇、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课堂效果特别好。而同样的设计在另外的班级却差强人意。这就是具体学生情况决定的。同样,文本都有各自的“秘妙”,只有充分细读文本,才能有所察觉,才能有所发现,也才能保证核心目标的确定是合情合理的、科学的。
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一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近几年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但大家很快发现“为谁教”更加重要。是的,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谁教”不明,“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显得没有什么意义。然而,现在教学还是依据教材(按知识体系编排),依据一篇篇课文,绝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能够做到超越教材,教学内容往往还是教材内容。目前,想完全抛开教材,依据各自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自行整合课程,创编教材,还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现有教材时,能够从“为谁教”的角度去思考,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进行开掘、取舍、整合,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来教。这也就是 “对话内化”教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学内容选择的显性标志是对话主题的确立,即课堂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怎么确立对话主题呢?怎样保证主题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对话开展呢?
(一)对话主题必须充满情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证“自主”
无情无趣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他们的需要,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心底一动,产生跃跃欲试之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儿童的这种需要被激发时,“自主”就有了可能,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与文本、作者、教师积极对话。
(二)对话主题要有利于学生各展所长,互动互助,促进“合作”
设计主题时,除了要有促进内化的目标导向,还得考虑给不同的学生有探究的空间,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话主题要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具体对话活动中,要处理好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关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组织合作交流,对话互动。
(三)对话主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便于深化“探究”
如果围绕主题展开的对话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深入思考便可得出结论,而且一人说罢众人休,这就失去了对话的价值。“广度”指围绕该主题学习时,探究内容是可选的,探究方式是自由的,探究的结果是多元的;“深度”指学习需要整合知识、情感等基础经验,经过深入思考、系列探究和自主建构,甚至合作学习才能有所成果。当然,这里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制的,有恰当的目标控制的,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也不能晦涩繁难、不知所云。只有在合理广度和深度的主题调控下的对话活动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历过程,拥有成果,形成内化积淀。
三、课堂结构更加简单一点
新课改以来,大语文、超文本、跨学科成为热点。在没有深入研究,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一线教师对此一度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教学内容越多越好,方法手段越新越好。这样语文课堂在“喧嚣”中无限“扩容”,带来的是文本解读越走越深,多媒体声像越用越多,课堂结构越来越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主越来越淡,深度对话越来越少。一些所谓的对话教学也容不得学生目光停留、思绪展开,课堂对话“降格”为肤浅的应景式问答。“对话内化”教学旗帜鲜明地坚持教学简单化:课堂结构清清楚楚,教学环节明明白白。建构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引领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二是依托文本学生与老师、同伴对话,三是学习主体互动对话,师生在对话中共同提升。
结构清楚了,环节减少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肤浅。不但不能肤浅,而且还要更深刻。怎么办?
(一)与文本对话――氛围更舒适一点,时间更充裕一点
朱熹告诫读书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文本真正对话就是要“涵咏”“省察”,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是不能产生心灵共振,产生生命对话的。而“涵咏”“省察”的前提是“虚心”“切己”;阅读姿态强调“敛身正坐”,入情入境;阅读方式是“缓视微吟”,细读慢品。也就是说“涵咏体察”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需要一种虚心悦纳的阅读品质。“对话内化”教学杜绝“匆匆忙忙”,强调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给定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以求达到朱熹所说的“虚静而明”的境界。
(二)与教师对话――交流更平等一点,思路更开阔一点
没有平等就没有对话。长期以来,“平等”一直是理想追求,但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是授予者,学生是接受者,怎么能够有平等的姿态、平等的话语、平等的交流。课改以来,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教学要基于儿童、服务儿童、发展儿童。但是,绝大多数课堂还是停留在“倡导”上,学生的活动往往还是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思想始终戴着“枷锁”,言语常常远离了童真,对话也就流于形式。“对话内化”教学强调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的培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与教师对话中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开阔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用个性言语表达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明确这样一点:课堂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对话者、组织者、服务者,在对话推进过程中,可以肯定、否定、调整,但绝不可强势。
(三)与同伴对话――倾听更专心一点,表达更清晰一点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微博、微信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霸”。但是,人们普遍都缺少耐心的倾听、静静的欣赏、换位的体认。在课堂上也多少反映着这样的“时代特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只关注自己,很少倾听别人。“有发言无沟通,有合作无共识”成为常态,这严重影响了对话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内化的效果。“对话内化”教学重视课堂对话文化的建设,注重对话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应对、反馈和表达:别人发表见解时,要保持安静,专心听、积极想,做好应对的准备,要善于从学习同伴那里吸取“营养”,充实丰富自己;在自己发言时,要有他人意识,声音、表情、体态都要适当,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达。这样,才能形成对话互动,保证学习效果。
目标更集中一点,内容更贴近一点,结构更简单一点,保证效果更显著一点。这就是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的基本做法。没有“轰轰烈烈”的变革,没有“大刀阔斧”的推陈,没有“翻天覆地”的出新。我们做的只是在许多细节处朝着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有时就是改变全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