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时间:2019-05-13 01: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第一篇: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要靠40分钟课堂的教学来实现,它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提供大量的阅读实践机会。通过名著导读二课堂的开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的多种能力,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具有与“阅读鉴赏”等三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经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必修一:《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徳》。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名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可现状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忽视乃至放弃“名著导读”,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10部名著,使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思维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明确名著导读“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以人生的愉悦。

其次,注重名著导读“读”的计划性。学期之初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

再次,要对学生名著导读的“导”进行方法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四,要抓住名著导读“导”的时机。教师可以由课文的扩展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

第五,借助媒体为名著导读服务。“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的利用。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六,有效利用学生的假期,拓展名著导读。假期是最好的阅读时间,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可以明确的规定:选好一本好书,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为:一内容介绍,用400—500字概括;二精彩语段摘抄,500字左右;三精彩语段赏析,500字左右。四读后感一篇,字数自定。要求开学后交齐。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定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阅读即为本。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第二篇: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增加的教学内容,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经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名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可现状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从名著导读教和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读”,教师的“导”,以及学生的“感”三方面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名著导读的既定目标。

一、名著导读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课本多(高考必考内容有必修5本,选修5本等),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高中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静心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大多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资料转,想读名著也挤不出时间,这是客观原因。

2.学生缺乏读书的热情和阅读兴趣,经典读不懂,喜欢娱乐化、浅层化的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或武侠小说,加上电视电影的泛滥,很多学生宁愿面对荧屏也不愿意去读书。即使读也是一切为了考试。于是有些学生热衷于“缩水经典”,注重单一的故事情节,更有甚者以练代读,搞题海战术。

(二)老师方面

1.很多老师的教学目的只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导向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近三年来,江西省高考的名著导读题型都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学生完全不看书也有25%的选对几率,看了书也不一定能做对题。由于这种考试题型还不完善,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名著情节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背熟了情节就可以得分,这样做无疑破坏了名著阅读题出题的初衷,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进行应试教育,与我们的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

2.因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只在课堂上笼统说一句“请同学们阅读xx名著”,就没有了下文,对学生名著阅读不加指导,放任自流。学生究竟有没有读也不知道,不去落实。

3.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有些教师自己根本没读过名著,又怎么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有的虽看过名著,却不钻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采取阅读课一本图书一节课,或者就是假期里一本名著算作业,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任何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没有任何阅读目标的指引,更没有阅读过程的督促与阅读效果的督查,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以讲代导,越俎代庖,以练代导,费时低效。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效肯定与新课标背道而驰。

二、让学生学会如何“导读”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符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读好。

第一,学生相互推介。五册语文必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十部,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更吻合学生实际。

第二,教师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第三,借助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及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把握导读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订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关键在于怎么导。导阅读的方法、导笔记的方法、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导名著的背景等是主要内容。

三、为了巩固名著导读教学的成果,老师可以围绕所读名著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开设阅读交流课。每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班阅读同一部名著,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2)写读书笔记。可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做到读写结合,形式上可以摘录佳句、概括要点、列出提纲、写读后感等。(3)搭建展示平台。每学期适当开展读书展评活动、名著知识比赛、辩论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例如:名著故事会――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于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关注着人物的命运,熟悉了名著的情节,折服于高超的技法。

通过合作性、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名著导读课添趣。

总之,名著是人类文明经过锤炼、沉淀后的璀璨的底蕴,在阅读名著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华彩乐章,荡涤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语文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我们的名著导读教学必须被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多读书,读原著,读整本的书;老师发挥名著导读中“导”的作用,用好教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增加文学素养。

第三篇: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40分钟课堂的教学来实现,它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提供大量阅读实践机会。通过名著导读二课堂的开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的多种能力,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丰的人文内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具与“阅读鉴赏”等三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次新课改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过精挑细选的十部名著导读内容。必修一:《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吉诃徳》。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生的健康发都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这些著,如何上好这些课,对所有承担新教改语文教学的高中教师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可现是它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忽视乃至放弃“名著导读”,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读,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更有甚者,不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言能力的训练。

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阅读10部名著,使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思维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性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明确名著导读“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

积极作用,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以人生的愉悦。

其次,注重名著导读“读”的计划性。学期之初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

再次,要对学生名著导读的“导”进行方法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四,要抓住名著导读“导”的时机。教师可以由课文的扩展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

第五,借助媒体为名著导读服务。“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的利用。电视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六,有效利用学生的假期,拓展名著导读。假期是最好的阅读时间,在国庆节前,“五一

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可以明确的规定:选好一本好书,做好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为:一内容介绍,用400—500字概括;二精彩语段摘抄,500字左右;三精彩语段赏析500字左右。四读后感一篇,字数自定。要求开学后交齐。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预览名著,制定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阅读即为本。引导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第四篇:对新课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新课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组 张斌

2010年高考福建卷十分值得注意,第七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对小说课外情节的掌握,涉及《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五部小说;第八题要求考生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情节”和“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任选一个),涉及《家》《堂吉诃德》两部作品。此题的设置鲜明的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贯彻这一目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已经决定了这一点。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此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弃之不理,抑或放任自流,流于形式,与课标精神相悖。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影响到一个人成熟乃至成功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本身具有的惰性,网络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都需要语文教师科学的引导,使阅读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进而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途径。

五册必修教材每册介绍了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它们分别是:第一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家》《巴黎圣母院》;第三册《红楼梦》《堂·吉诃德》;第四册《谈美书简》莎士比亚戏剧;第五册《三国演义》《复活》。篇目的设置注重经典性,兼顾了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以及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灵活的操作:

一、重视“导”。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导入”。我们可以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的美妙世界;也可以借助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辅助手段。百家讲坛、名著影视作品、网络中关于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如以作文写作进行引导,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写作欲望的名著情境,学生在泛读精读和讨论后,对作品,对社会人生会引发许多感想,进而产生写作激情和灵感,最终完成的作文必会独到、深刻。反过来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2、“导读”。应有明确的阅读量,一般每学期1~2部作品为宜;应有明确的阅读方式,精读,以求透彻;泛读,以求广博。设置要合理;应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是了解内容把握主题还是分析写作特色,抑或审美体验都要作具体要求。

二、做好“监测”。要对名著阅读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反馈表。内容要细化,每周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写下多少感受、体会等,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等都要明确记录。

2、.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辩论会、进行读书

笔记展览评比、戏剧表演、编读书手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监督。

3、教师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成具体问题,将其引入试卷,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

随着河北省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诸多问题也出现在师生面前。“名著导读”与新教材其他部分的教学一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外水如天”的一刻,很快就会到来的。

第五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家》导读

巴金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一、《家》的思想内容

小说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 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 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 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二、《家》的艺术成就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 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鸣凤

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 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 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 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 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其次,作品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结构的能力。这部小说全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作品所写的事件也相当多,如闹**、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觉民逃婚、瑞珏惨死等诸多事件。尽管作品表现的人多、事件多,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 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再次,《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 感人的情感力量。

《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当时,许多青年因为读了《家》而走向了革命道路。

《巴黎圣母院》导读

1885年6月1日,法国举行了一次国葬,有200万人参加,哀悼的既不是显赫的法国国王,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元帅,而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他有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的“长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巨人般的作品”,这部小说就是《巴黎圣母院》。据说,一次他在参观巴黎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命运,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哥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于是他开始了创作。由于出版商的逼迫,雨果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匆匆交稿。据雨果夫人的叙述,“他买了一瓶墨水和一大块厚厚的灰色羊毛披肩,把自己从头到脚裹了起来,把其他的衣服都锁在别处,免得自己忍不住要跑出去,他奋笔疾书他的小说,仿佛蹲监狱一般”。他除了吃饭、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终于赶在出版商规定的期限之前,完成了这部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小说。小说问世,很受读者的欢迎,一版又一版地重印,热销一空。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

一。他的一生曲折复杂,度过了19世纪六分之五的时间。目睹了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波旁王朝的两次复辟、第二帝国的建立与崩溃以及第三共和国的建立。随着历史的进程,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和理论著作,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斗争,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尚松。父亲是平民出身,在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军,在拿破仑时期曾转战南欧,得过将军头衔。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年轻的雨果影响颇深。刚涉入文坛的雨果在政治信仰上是保守的,拥护波旁王朝,反对拿破仑。他曾在《读书乐》一诗中辱骂拿破仑是“蹂躏世界的暴君”,因此他多次获得路易十八给予的奖励和荣誉。

18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推行的愈来愈反动的政策与雨果追求的理想目标相去太远。人民的不满,自由主义思想日趋高涨,使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的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猛烈地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盲目仿古的清规戒律,主张自然中存在一切,无论是丑还是美的崇高的,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从而使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序言》的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使雨果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随后发表了包括戏剧《欧那尼》、诗集《东方集》《秋叶集》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本、诗歌和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这部小说把浪漫主义文艺观扩大到长篇小说领域,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受到法国人民的珍爱,也赢得了世界读者的赞赏。

七月王朝建立后,对现实的妥协换来了雨果仕途上的顺利,当上了法兰西学士院的院士,成了议会中民主派的主要成员。

1848年的欧洲大革命震醒了雨果,使他的思想逐渐转变,坚定地站到共和的立场上来。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给自己带上了王冠。雨果反对他的独裁专制,并参加了共和党人的起义。起义失败,雨果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流亡期间,雨果始终不妥协,坚决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文学创作也随之出现一个新高潮,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1852年他出版了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成了揭露政变过程的《一个罪行的始末》。1853年发表了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表达了共和政体必胜的信念,抨击了拿破仑三世的独裁政权。诗集很快就被秘密传到法国,引起巨大的反响。长篇小说是雨果流亡期间的突出成就。脍炙人口的《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珍品,被人们誉为杰出的史诗性文学巨著。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雨果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活回到了巴黎。晚年仍旧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在普法战争中,他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积极投入反侵略斗争。创作了一些反映人民斗争的重要作品,如诗集《凶年集》(1872),小说《九三年》(1874)等。

雨果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一生为民主和和平而斗争。他的创作是人类的宝贵文学遗产。他的鲜明的贯穿着人道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历史真实,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封建王朝和阴险卑鄙的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虽然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作为背景,但是它与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紧密相连,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成就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不同寻常的人物,奇特巧合的情节,强烈绚丽的色彩,显示了动人的浪漫主义风采。

1.离奇的情节,巧合、夸张、怪诞、富于幻想。

作者写的是15世纪的巴黎,小说的情节神秘莫测富于戏剧性,作者极尽夸张虚构之能事。法国平民女子居第尔的女儿被过路的吉卜赛女人偷走,这个吉卜赛女人扔下一个蜷缩成一团的小怪物在居第尔家里。这个小怪物便是后来的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而那个被偷走的法国幼儿就是后来成为吉卜赛流浪女的爱斯梅拉达。她后来来到巴黎卖艺,在一个特异的场合下奇迹般地与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相遇。而这个又聋又哑又驼又瞎的卡西莫多竟然爱上了漂亮活泼的爱斯梅拉达。居第尔在失去心爱的女儿后最恨吉卜赛人,而她特别憎恨的爱斯梅拉达又是她的亲骨肉,这个失去女儿15年之久的母亲,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下认出了女儿。母女重逢的欢乐立刻又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哀,双双死在绞刑台上。这种想象丰富、曲折多变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小说中夸张的情节也很多。耳朵聋得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卡西莫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听到爱斯梅拉达吹的口哨声;他单枪匹马在钟楼上抵抗了“奇迹王朝”千军万马的进攻,这些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对突出卡西莫多那忠诚、善良的本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关于圣迹区的描写,关于弗罗洛化装跟踪弗比斯的描写,关于三个主人公结局的描写,都给人以曲折奇幻的感觉,引人入胜,小说中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怪诞情节,如作者对“奇迹王朝”的描写,对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的描写,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

雨果通过对环境、情节、人物描写的丰富想象,自由而充分抒发了他的爱憎感情,热切地倾诉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2.多方面运用了对照方法,使人物和主题都得到了更鲜明的凸现。

雨果早就阐述过在艺术作品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整部作品通过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社会,两种场面;两组人物,两种命运的鲜明对照,突出了作品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

首先是环境与事件的对照。在作品第三卷,作者撇开情节的主线,插入相当大的篇幅,专门介绍起圣母院的建筑史和巴黎城市的鸟瞰图来。这似在中心情节之外,却又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和背景。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圣母院的崇高和圣洁: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是石头的交响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像神的创造一样又有力又丰富,仿佛具备两重性格——永恒又多变”。这是一部用石头砌成的历史,是永恒的见证者。而当时的巴黎城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之宫,赏心悦目,圣洁而又美丽。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这三者之间的对照,显而易见地表明了作家对造成巴黎和圣母院成为人间地狱的社会的愤慨。

接着,作者安排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的对照。一个是历史上确实有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另一个是作者虚构的“奇迹王朝”。在封建王朝里,他们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冤狱遍布国内,血腥镇压百姓,致使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遭受凌辱与迫害。而在“奇迹王朝”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已为人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与封建王朝、天主教会斗争,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这里,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封建王朝的法庭则是貌似尊严,实则残酷卑鄙,随心所欲,罗织罪名,故意制造冤案,那是“法官吃人肉”的行径。比如,巴黎总督对卡西莫多的审判是聋子与聋子之间的一场闹剧;宗教法庭对爱斯梅拉达的审判,则是严刑峻法,诬陷栽赃,无所不用其极,视人命如草芥,把执法当儿戏。而与之对照的“奇迹王朝”,对误闯“圣迹宫廷”的甘果瓦的审判,看似森严恐怖,实

则公正合理,既不诬陷无辜,也不刑讯逼供,虽然法律和过程简单了些,但却给人辩解的权利。小说借着这两个王国、国王、法庭和审判的强烈对照,揭示了爱斯梅拉达悲剧的社会根源,增加了作品反映历史、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变化,更加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巴黎圣母院》对照方法的运用,最集中也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弗罗洛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与弗罗洛相反,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外形十分丑陋,而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心灵是美的。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为高大,人们也从嫌弃变得喜爱他、崇敬他了。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与卡西莫多对照的人物还有虚情假意,玩弄爱斯梅拉达感情的弓箭队长弗比斯,他相貌漂亮、体态健美、衣着华贵,如同太阳一般,但其内心却极其肮脏卑鄙,同样是一个丑恶的人。作品中除了安排善恶两组人物的对照外,还安排了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在形体上是美与丑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美丽出众,卡西莫多则是奇丑无比。然而,两个人的心灵却又是那么自然无瑕。同样,在反面人物之间,弗罗洛的忧郁、阴沉与弗比斯的欢乐、明快也形成相互对照,他们两个人形体上或严肃、或漂亮,然而他们衣冠楚楚的体态下都包藏着肮脏罪恶的心灵。

另外,作品在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上,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身上,她是作者全力讴歌的对象,既有美的仪貌,又有美的心灵。她是一个清白无瑕、美丽善良、天真热情、坦率开朗的少女,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她把世人都看作像她那样纯洁忠贞,至死还保持着对负心的弗比斯的爱情。对于别人的不幸,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在弗罗洛的淫威面前她勇于抗争,宁死不屈。她的悲剧完全是封建王朝和反动教会的迫害造成的。她的形象鲜亮耀眼,是雨果笔下刻画的最美好的形象。

总之,《巴黎圣母院》以其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情节,鲜明的对照,凝结成为一部浪漫主义巨著,为浪漫主义尊定了一座丰伟的文学纪念碑,至今仍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一部艺术珍品。

下载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 梳理 一、《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一) 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自幼受尽继父的虐待,因反抗被送进一所寄宿......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必修一:《论语》《大卫 科波菲尔》 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 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 必修五:《三国演义》《堂......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名著导读教学活动方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 “名著导读”教学活动方案 福建省泉州一中谢贵荣一、“名著导读”教学活动设计背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繁星 春水》教学设计 吉安县敖城中学 朱宇芬 一、教学目标: 1.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太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心理消极,不愿意主动参加到写作教学,不能......

    名著《童年》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童年》导读教学设计 稔山二中李掂妹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基及其人生三步曲 2、通过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培养坚强人格,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永不褪色的精神路标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解读: 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 一1936 )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堂吉诃德》导读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二)品位独特风格、韵味十足的语言二、课前准备1、教师:(1)收集有关《堂吉诃德》、塞万提斯、海涅、钱钟书的资料,确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