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四步教学法”研究与应用
语文“四步教学法”研究与应用
前苏联教学理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教会学生学习和积极主动发展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冲击,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因循守旧、闭门造车肯定是行不通的。
笔者在技工学校工作二十多年,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和实践,以求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其中,“四步教学法”,即“导―学―析―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语文“四步教学法”提出的现实背景
技校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浓厚,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基本没有形成,被动接受知识仍是目前学生学习的主流。
教师因循守旧,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法依然普遍运用,效果不佳。
学生能力培养薄弱。目前,学生能力发展薄弱成了教学工作的“软肋”,成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语文“四步教学法”就是针对上述现象提出来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废除语文教学中“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是完全适合技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语文“四步教学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1.符合认知规律
“四步教学法”的“导”,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导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进行学法指导;“学”,就是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可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析”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力求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视为再实践;“练”,是指通过训练或其他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是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再认识的过程。
2.符合当代先进教学理论
当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结合了技校学生文化基础实际和技校语文教材、教学实际,提供了教与学可操作的思路,旨在让教师科学高效地施教,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进步,收获学习成功的乐趣。
3.符合启发式教育方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四步教学法”恰与这一方针相吻合。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步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符合校情、教情、学情、课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语文“四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的操作程序
语文“四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的操作程序包括“导”“学”“析”“练”四个基本教学环节,具体操作要求为:
导:目标引导,学法指导,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学:学生自学,自我感知,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析:师生评析,共同感悟,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练:学生练习,检测反馈,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语文“四步教学法”模式是让学生在目标导控和教师指导下自学,在自学中感知,在合作研讨辨析中感悟,在训练中巩固提高。这四个环节始终围绕学生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语文“四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四步教学法”既可以在一篇课文中实施,又可以在一个单元乃至一册教材中实施。实施中必须做到层层有目标,层层抓落实,层层显效果。
1.导:目标引导,学法指导(5分钟左右)
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导入新课后,将新授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及对应的学习水平层次目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白该课时的主要学习任务和要求,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一节课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教材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即告诉学生本课时主要采取哪些学习方法。
教师引入课文内容时,可以是作者介绍、背景介绍,也可以是与作者作品相关的小故事,抑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电视、戏剧、音乐片段或文体说明、文本诵读等。总之,引入方法应不拘一格,依需要而定。
“导”主要有二:即目标引导和学法指导。目标引导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明确的目标能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让学生能“看见”结果,激起学生向结果靠近的冲动;它会给学生信心,给学生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法指导能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这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2.学:学生自学,自我感知(10分钟左右)
“学生自学”这个环节,教师可用谈话的形式,明确告诉学生自学什么内容(如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章体裁、主要内容,应注意的问题等),应达到什么目标,并强调这与预习不同,它是有目标的。教师可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据前面“导”的环节中提出的目标和学法要求阅读课文,结合阅读指引、阅读提纲和注释等,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前需精心准备,选择与创设与导学研讨问题相关联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动脑、动手、理要点、做习题,掌握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先自我感知。通过自学,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布局等有了初步了解,不明白的随时向教师质疑,获得初步知识。
“学”主要有三:即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和组内帮学。其中,学习小组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好、中、差学生搭配组成的,便于互相帮学。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到学生中巡回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了解学情,发现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共同启发,或加以点拨、讲解,边巡查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面“析”和“练”的环节设计新的“问题”,但最后都要保持与教学大纲同步。自学这一环节,教师要创设意境,激发情趣,带动文本阅读,创设一个和谐的符合文本特点的阅读自学氛围,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析:师生评析,共同感悟(15分钟左右)
学生在自学感知后获得了初步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系统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自学环节结束后,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结构清晰的理性知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树”。教师在剖析当堂的重点难点知识时,要针对学生自学时反映出的学情特点,特别要将学生的易错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列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要掌握的重点和易错点一目了然,提高教学效果。
“析”主要有二:一是组内学生评析:逐人评析、逐题评析,对每种答题表现进行评析;二是教师评析:主要是讲共性的问题、知识缺陷、易犯错误、方法引导等。“析”的核心是悟出规律,析出方法,析成习惯。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阅读兴趣、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思考角度与深度不同,自学得出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教师要依据自学指导的结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点拨、讲解、分析,学生会的不讲,不会的精讲,带领学生思维往深度和广度发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一篇新课文,在初步学习后,自然还会有许多不了解之处,老师的责任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假如不能解决,发生困惑,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师的启发引导一定要注重实效,才能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评析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加强双边教学,启发思维,互动交流,活跃气氛,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4.练:学生练习,检测反馈(15分钟左右)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导”“学”“析”三个环节的学习,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锻炼了思维,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而学生练习,检测反馈,正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检测反馈的内容,可依据教学目标灵活制定,一般应涉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养成等几个方面。检测反馈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练习题设计的形式可口头提问,也可书面问答;可单独提问,也可小组合作;可激情诵读,也可片段练习……总之,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和检测题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练习和检测,反馈教学效果,发现学生还未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对未达标的学生和未达到的知识点,要及时采取对应的矫正方法进行补偿矫正,保证大部分学生达标,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这一环节,教师需在课前精心准备好训练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提问检测。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的重难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题和提高的机会,要打破那种同声齐答或解疑均由班内“答问专业户”承包的局面。在教学中,笔者对于那些平时答问发怵的学生,拣易而问,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已具有一定思考解答能力的学生,则设置梯度,知难而问,使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中有更高的突破,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二是提升练习。一是做练习题。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训练题发给学生进行练习,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注重能力的提升,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做课堂测试题。试题要抓重点、抓关键,要精而面不广,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让他们获得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练习这一环节,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五、实施语文“四步教学法”的收获与体会
实施“四步教学法”后,笔者感到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近几年来,所教语文学科成绩较好,所教班级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较快,学生在学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效果更好了。主要有如下体会:
第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使精讲多练成为可能,基本实现了语文授课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核心的转变。
第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既关注了优秀生,也兼顾了低差生,让每个学生都收获了学习的乐趣。
第三,无论是备课还是组织教学,对语文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需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语文“四步教学法”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全过程充分自学、交流、探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助形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从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到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更需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进一步细心揣摩,潜心探讨。
(作者单位:梅县技工学校)
第二篇:四步教学法(精选)
“四步教学法”为:创设情境确定目标、任务分解小组准备、开放展示互动生成、小结展示矫正提升。
①创设情境 确定目标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的好,就会引人入胜。因此,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一种迫切要求的心态之下开展学习。
这里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的课前预习,且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后由老师归纳形成的中心问题;也可以是为激趣设计的生活、故事情境,为探究解疑设计的实验、悬念情境„„总之,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浓厚兴趣。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创设情境,都是为了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②任务分解 小组准备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迫切需求的状态下,教学进入第二个阶段,任务分解,小组准备。这里的“准备”是指为展示做准备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把学习目标细化为若干个任务,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集体研讨、合作探究,伙伴相助,读资料、通方法、统答案、分角色、做演练,为展示作充分的学习准备。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如遇到难点或疑问,学生随时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随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研讨提供帮助。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的自己来解决问题。
③开放展示 互动生成
这个环节是“四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上一环节,小组充分研讨,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这个环节分组进行精彩展示,要求高效而有序。先是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作充满集体智慧的展示,若展示不到位或不全面,本组同学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组发言完毕,外组同学可以针对展示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质疑,继而展开争辩,全班同学都可以针对论题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主发言。课堂上充溢着一股浓浓的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气氛。这里的展示可以是讲解思路方法,可以是交流答案,可以是演示实验后总结规律,也可以是倾听、感悟后的纠错或质疑。如果展示不全面,由学生自动补充,如果展示有错误,由学生主动纠错„„开放的、充满个性的分角色展示,能够形成生生、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
④小结反馈 矫正提升
这个环节的另一个任务是拓展提升,是即联系课本,又跳出课本的进一步发散思维。其中既有内容的延伸、有知识点的扩展,更有思想的交锋和思维的发散。学生可以发表各种各样的感悟,甚至是奇思妙想,可以是课堂练笔,展示生活的细节。多种信息的采集和运用,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尽情的绽放。
3.把四步教学转化为三个主动
要把四个环节的教学转化成学生的三个主动。一是语言上的主动。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愿说、会说、善说。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要注意学生表达、音容笑貌是不是充满了激情,是不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绘声绘色。所有这一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行动上的主动。通过灵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到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学习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探险”、充满激情、充满挑战。学生在合作竞争、在互动交流中兴趣盎然,使学生的心灵真正得到放飞。三是思维上的主动。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但决不是形式上的活跃和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追求的是思维的活跃和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真正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不是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创设一种让学生勤思、善思、精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会拓展、延伸,学会发现规律,学会探究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课改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共同责任。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刚刚开始,还在“摸石头过河”,我们将发挥中心教研组这一平台,不断探索努力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努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更加显著。
第三篇: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学习心得
刘洪泉
东方教育好还是西方教育使用?我深深地考虑了好长时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东西方结合的教育应该是最完美的教育!就是把中国需要的扎实的根基牢牢地掌握好,但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脑子里;可是对于中国现在人才发展的现状,我确实需要更深层次的开发人的脑细胞---多动手操作和多创新发展。
下面是“四步教学法”对我的一些触动和收获,现总结如下:
1、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于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适宜的情景创设,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为本节课做好知识铺垫与导入,但是,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切忌盲目的创设情景,应于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要有目的性和真实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其实这个背景可以来源于生活,就是来源于数学本身。真正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2、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阅读:阅读改变人生,悦读享受人生。让学生学会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享受人生的乐趣,并且从阅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郭志刚说:“创新源于发现”。只有从阅读中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自己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不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教会了学习方法,学生终身受益。
3、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注入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指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的互动与交流。在本学期的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逐渐发现,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因此,我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因此我逐步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时围绕目标进行的,是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不是考试学生,而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5、迁移运用 拓展探究
我认为,这一环节时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可以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的缓冲阶段,可以是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使用“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感到困惑?”采用把学到的知识自己说一遍,或者同桌之间互说一遍,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四步探究教学法,是最适合我们农村教师的一种教学模式,唤醒了我们教师的探索欲望,它改变了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会学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知识,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实践操作过程的同时形成各种能力、发展智力。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引导、点拔下,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自讲互讲等。从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合作、主动实践操作、主动调查访问、主动上网查找等,解决问题。从学生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转变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主动做作业,主动课外阅读,主动批改作业,研讨作业;主动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第四篇:四步教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及情感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用老师的理论分析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加深情感培育,进一步体验理解,从历史学习中获得启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抓好“读”、“述”、“议”、“展”四个步骤,把握好历史教学,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四步教学法的主要指导思想
对于“读”、“述”、“议”、“展”四步教学法,主要指导思想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改变思想,将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上升为知识传授、发展智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往教育观念重视老师以知识传播为主要教学任务,通过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历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其次,要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保证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妥善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再次,变一次性讲述为“读”、“述”、“议”、“展”多次学习。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中有思。遵照学生的学习规律,依次实现认知、理解、运用的层次递进发展,完成反复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授课效率,也避免教与学的脱节。
二、灵活实施四步教学法,实现高效课堂
(一)认真阅读,打好基础
阅读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每个章节开始之前,教师要抽出时间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的实质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具有提前性、独立性、能动性等特点。老师要提前一天向学生发放历史课的教案,学生可在当天晚上根据教案中列出的学习任务和知识重难点,比照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查阅历史参考教材,或者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学习资料,最大限度地完成老师在教案中布置的学习任务。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有针对的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历史作为文科类学科之一,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其把握文章主线和关键点,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在阅读时通过在教材上圈点、勾画,真正实现用心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视野,培养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预习的目的,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重点讲述,主导学习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讲述是一个重点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针对反映的重点和疑难点进行讲述,通过学法指导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疑难点突破。对于课堂讲述,老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述。二是避免长篇大论,点到为止,要把握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对于学生已经学会的、根本不能学会的、通过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避免过多讲解。三是要突出重点,在课堂讲述中要通过现象看到实质,阐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分清主次,有重点的学习。
(三)突出议论,加强交流
议论阶段就是学生在阅读和听讲教材的基础上,展开议论,相互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历史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议论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议论,另一种是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快构建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系,形成合力,实现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在提前一天的自主预习过程中,针对经过思考、研究解决不了的关键点和疑难点,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可以通过咨询老师或者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解决。对于在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也可以通过与周围同学商量讨论或者请教老师来解决,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交流学习,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座位的安排中合理搭配,控制学生好、中、差的比例,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突出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及成绩的整体提高。
(四)探究展示,巩固成果
这个阶段为目前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其实质是探究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学到知识、领 悟道理在老师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倾听讲解及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读写、演讲、谈论等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在这一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敢上台,把学到的知识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出来。要通过建立班级激励机制,对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
四步教学法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实施四步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题式启发教学,通过一些问题的呈现,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应用和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一阶段:独立预习阶段——问题生成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先学后教,人人参与。四步教学法模式下的预习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看一遍教材,而是有明确目的的预习。预习题的生成途径有两种:一是出自老师,另一个来自学生。途径之一——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前老师要留给学生一些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预习题中的大部分,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对本课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理解阅读教材的基本能力。预习题中的“想一想”,“说一说”,“你如何看待„„”等,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途径之二——学生发现的问题 比起出自教师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更为宝贵。学生在预习阶段的第二个任务,也是任务的重点,即通过看书思考,自主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来。在历史课上,有一句流行语:“No question is foolish.”老师总是说,“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教师把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要求学生把在预习中生成的问题记录在本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量和质打分,计入整体成绩中。通过这种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对课本内容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带着诸多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成主动探究事物的究竟。在预习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有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针对学生在生成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从新知识的性质意义和特征上、从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从课题上等方面入手质疑提问。
这里应注意的是,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相反,那么无原则、无目的的所谓“问题”可能还会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削弱了教学的价值功能。第二阶段:学习讨论阶段——问题引领,探讨交流
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材料,创设教学情境,用问题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展开了新知识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主要采取了两个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一学生来做评判者。
首先要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把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的评判权交给学生,如果判断是错,必须要说出错的原因,那么正确的是什么。传统教学中,这个本来是老师的权力,在但四步教学法模式的课堂上由学生来行使。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强,好表现,喜欢充当像老师、法官一类的角色,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纠正他们不注意倾听他人回答问题的坏习惯、而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只有在课前好好预习,占用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他们才有能力去纠正别人的错,评判别人的回答的好与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组织课堂、认真倾听,发挥适时点拨、正确引导的作用。课堂中学生人人行动,人人参与,没有了发呆,走神的现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倾听、理解、分析审视他人的答案,并做出自己判断、评价。每节历史课上他们都要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得以慢慢形成,综合能力得到开发。
教学策略二:对话讨论,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对话讨论。探讨的问题 主要出自预习阶段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标要求学习的内容;二是有思维含量,值得探讨;三是班级内很多学生感兴趣、想了解的话题;四是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因为林则徐禁烟导致英国人的侵略,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就不会有鸦片战争,“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戊戌变法会成功吗?”“你如何看待谭嗣同不愿逃走的做法?”这一类问题,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开创性,往往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四步教学法模式下,“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一般采取先小组内部小讨论,然后在全班开展大讨论的形式。“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在开放、宽松的情景中对话,能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他们之间相互倾听、商谈、欣赏、质疑、帮助、改正。学生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在聆听他人的观点,在比较与对照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形成新的更趋合理的观点。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发现者、批判者和成功者,进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争做学习主人的精神。
在运用“讨论法”的教学时,教师的作用是组织疏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书中、老师、同学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审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分析及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自由地讨论,引导他们接受发散式的观点,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引发新的思考,使其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以开启;要对学生强调,在讨论时学会互相尊重和客观评价,这样才有助于学习。第三阶段:练习巩固阶段
学习新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习题练习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习题,则很有学问。在编制习题时,形式要多种多样。基础知识用多媒体以填空、选择、判断的方式呈现出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大家抢答,学生热情高涨,人人争先恐后。同时也根据教学内容变换习题的发问角度,改变习题呈现模式,将习题编得生动些,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状况,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练习,同时也感觉历史非常贴近生活,不再是无聊话题。第四阶段:反思总结阶段
历史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自我反思、重新定位。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习惯。老师引导学生以列表或示意图的形式整理总结这一课所学的课堂知识,也可以布置学生写每课一得,内容形式不限,学生可以谈自己情感收获,可以谈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谈本课学习中的不足,也可以总结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教师还可以以继续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和联想创造的机会。
第五篇:四步教学法
创、读、品、写四步教学法
林坦中学 李志芹
踏着课堂改革的步伐,举着以人为本的旗帜,我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且能跟其他人交流对话。于是我思考出我的记叙文四步教学法——创、读、品、写。
创,即是创设情境,就是通过课前的导入,让学生提前进入文章内容的过程。它正如歌曲的前奏,诗歌的背景音乐,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进入课文。所以在课堂上我很注重情境的创设,每次都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课前预热。有时候是播放背景音乐,有时候是让学生看视频片段,有时候是深情的告白,有时候是讲生活中的小故事。在讲《背影》一课时,我采用了播放歌曲的形式,我选择用《父亲》作为切入点,因为那首歌里的父亲和我的学生们的父亲一样,是朴实勤劳的农民,这更容易学生接受。伴随着那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学生已经被那无言的父爱所折服,在脑海里对父爱有一种初步的感悟。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我认为只要能起到引领学生情感的作用,那就是我们创设的目的。
读,即是诵读课文,通过读来初步感知文意,并产生自己的阅读感悟。这里的读可以分为两种:对于一些铺设性、过渡性的语段,可以让学生泛读,了解一个梗概即可;而对于作者着意刻画的细节,则需要精读。我个人认为精读并不是全班反复朗诵,因为在朗诵时学生的思维大多集中在字音的准确性上面,而对于文字的内蕴则思考不
足,试想我们在读一部经典作品时有几个人是在大声的朗诵呢?因此可以采用范读或者默读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沉浸其中,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在《背影》一课中,我让学生默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课堂上是风平浪静,而学生的内心却是波澜起伏。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有了独特的感悟,就像放电影一样,父亲为孩子买橘子的过程历历在目。我很佩服朱自清先生,因为他没有将父亲的外貌固定下来,而是采用留白的方法,让学生脑中的父亲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想学生们脑中的父亲大多就是自己父亲的样子吧,而且学生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也有类似的行为,只是当时没有发现罢了。通过读,完成了头脑中立体画面的形成和情感的嫁接,也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在素材。
品,即是品味赏析,这是将学生的读书体验,通过语言的表达,与他人交流的过程。由于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诸多的感悟和体验,亟待表达抒发,与他人分享交流,这时老师如果给他们一个抒情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必将纷纷道出自己所读出来的独特的“哈姆雷特”,那么课堂上必将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场面,这不正是作为老师所期盼的吗?学生在读完父亲买橘子这段文字之后,我给了他们表达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有的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的装扮“我”哭的样子;有的说从文中读出了父爱对儿子的溺爱,有的说从文中品出了儿子的感动;有的说父亲好,很好,非常好,有的说儿子不懂事,太不懂事;有的说生活中自己的父亲也有类似的做法,有的说后悔自己以前曾经惹父母生气等等。不管学生说的对与错,精彩与
否,学生都真正的投入了,读出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写,即是书面表达,就是将心中的感触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学生在写作文时最头疼的是没有情感的体验,不懂得去写什么内容,不懂得怎样叙述一件感动人心的事。而我们在课上通过课前情境的创设,阅读体验和情感素材的积累,课堂上火热的交流,学生的内心已经归于平静,这时很容易产生写作的灵感和冲动。教师要抓住这个写作的黄金时间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将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动人的场面,加上自己的特殊的情感写出来,那必将是一篇打动人心,满怀深情的佳作。在学完《背影》一课之后,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学生很用心的写,虽然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有的语言组织也不周密,但所有的作文中都饱含深情,绝对是经过自己的感悟提炼而写成的。
以上就是我的四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只是我的一个初步尝试,还需要在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更新,不足之处还望在座的领导和同仁给予批评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