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幼儿一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二、课题设计论证(可附页)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当前研究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另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
2、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使在园的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个大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良好品德行为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2)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1、实验法:幼儿入园进行实验前基础测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计划,每学期末进行实验后测,将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实验是否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
3、观察法:对幼儿三年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观察记录。
4、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
5、个案研究法:选取实验班级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跟踪研究,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
5、课题研究条件及保障:
【研究条件】
1、天坛路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有较先进的设施设备,目前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向着市优质园目标推进。我园现有13个班,420余名幼儿。根据我园“以文明礼仪为特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终身学习之基础” 的办园思想,有利于我进行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研究。
2、我是小班语言老师及班主任,这就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保障】
1、主要抓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行为习惯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
(2)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游戏性。
(3)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综合性。
(4)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形式有:①游戏竞赛,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②阅读一些行为习惯小故事,使幼儿从行为习惯故事中获得相应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故事中的内容,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③观看礼仪情景示范表演,帮助幼儿获得行为习惯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④抓住节日活动的教育契机,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幼儿巩固行为习惯地养成。⑤利用环境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2、主要抓家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开展家庭行为习惯教育活动,是为了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我们要求家长,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等。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阶段及内容 阶段性成果内容及形式(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2012年11月—2013年6月)
课题实施阶段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2013年6月-2013年10月)
课题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2)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第二篇: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幼儿园吴艳 张春芳
摘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轻易。”所以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着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中就强调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会让人受益一生。在关注幼儿终生发展、倡导养成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须要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幼儿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老师要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时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正面引导为主。如要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的习惯,首先就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做才是有礼貌。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时要用适当的称呼,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早上到园、晚上离园要和老师、家长打招呼及道别。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说歌谣的方法来渗透养成教育。当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道理时要观点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平时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指正,对做得好的方面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我本人工作已有七个年头,经过七个年头工作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孩子的特点,如:我要求幼儿喝水时,我做示范,1让幼儿跟我学,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好的效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他们来说榜样的力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榜样和权戚,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倾听教师的话语,体会教师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举止要符合教育要求成为幼儿的榜样。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
信心,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的思想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独立性开始增强,但判断是非能力弱,易冲动,易受外界影响。他们解读别人的言行往往是直接的,还不具备足够的把别人的言行经过头脑加工取其精华的能力,因此容易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放任自流,必将害了孩子。有一位幼儿家长经常跟我抱怨说,他的儿子粗话连篇,令他头疼不已。后来经过了解我才得知,这名幼儿是因为看了电视里的古惑片学来的。也许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人说这话时很威风,于是就学着说。开头家长也发现了,但没在意,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讲粗话就成为习惯。因此,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言行,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放任自流,这样容易把孩子带进误区。当然,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防微杜渐,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掐掉”。当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决不可“一刀切”,既有“收”,又有“放”——“收”其不正,“放”其所爱(好的爱好),让孩子沿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轨道健康成长。
三、在活动中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行为的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幼儿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把养成教育渗透其中。在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着行为习惯教育。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情况。例如:饭前洗手,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慢慢的,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小椅子”等。游戏进行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娃娃家等),又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美工区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在活动中我还充分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使其产生荣誉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此后,“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被幼儿经常挂在嘴边,而且也能够向教师那样,勇敢正视和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幼儿园里到处充足欢乐、和谐的气氛。
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个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形成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而,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双方形成合力。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长信箱、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家长探讨教育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做到家园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做法。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家园互动”、“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家长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培养者,是幼儿各种言行的参照物。所以,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就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父母对长辈很孝敬,吃饭时先把饭端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对长辈尊敬孝顺。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在家长行动的熏陶、影响和引导下成长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改掉或抛除不良行为习惯中养成的。所以,家长不但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还要善于帮助孩子总结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并通过举一反三,让孩子触类旁通,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在坚持一次次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掉不良行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帮助孩子总结中,可以借助一些对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的活动,如通过讲故事等,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典范,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在头脑中自觉的摒弃故事中讲的不好的行为,留下好的行为影像,并再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形成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按照规范行为办事。此外,还可以与孩子
一起学习《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孩子的言行,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经过孩子较长的实践过程。孩子在反复的实践中,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还可能会相互转化。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好长期“历练”的心理准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三岁的小雨是一个吃饭还不大会拿匙羹的小女孩,每次吃饭都很慢,而且还有很多饭粒和菜掉到桌上。对此,她妈妈不理她,就在一旁看着她吃,不管她吃得多慢也不喂她。渐渐地,小雨就学会了自己吃饭,也不让饭菜洒到外面来了。如果小雨的妈妈不能坚持让小雨自己吃,那么现在小雨肯定还是一个还叫大人喂的长不大的小宝宝。家长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让孩子锻炼,也不要包办孩子的言行,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怕反复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总之,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协同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其逐步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芹.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7,(02).[2] 杜长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J].山东教育, 2003,(12).[3] 赵凤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网络科技时代, 2007,(13).[4] 杜长娥.幼儿行为习惯的结构与养成[J].山东教育, 2000,(Z3).[5] 尤凤珺.应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山东教育(幼教版), 2000,(Z5).[6] 宋涟娉.浅议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6,(10).[7] 范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6,(06).[8] 叶文香.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07,(04).[9] 韩彦巧.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J].好家长, 2007,(22).[10] 罗恒仙.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8,(01).
第三篇: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2008年6月
第四篇: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新源幼儿园 向春芳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小朋友又要上幼儿园了,经过家访问卷等情况反馈,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平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4合1”、“6合1”的家庭比比皆是,造成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所以我们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对于文明的行为习惯来讲,主要包括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对于小班幼儿来讲,生活自理的培养很重要。主要包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依赖、自己吃饭、刷牙、洗脸,自己走路、穿脱衣裤、鞋子。卫生习惯包括:早晚刷牙、洗脸、漱口、饭前便后洗手、学习使用毛巾、手帕、纸巾,保持仪表整洁、手脸干净、勤洗澡洗头、剪指甲等,不乱扔垃圾。礼貌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谢谢,请,对不起等,学习礼貌做客,不打人骂人,不争抢玩具,乐意把自己爱吃好玩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乐意和人交往,喜欢集体生活。举止行为习惯包括正确的坐、站、走的姿势,不挖鼻孔,不乱咬手指等,爱护玩具,爱护幼儿的物品等。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1、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酒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把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在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着行为习惯教育。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情况。例如:饭前洗手,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慢慢的,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小椅子”等。游戏进行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娃娃家等),又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美工区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源地,又有大家共同沟通,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可以向家长宣传有关科学知识与方法,让家长明白其中的意义,放手让孩子去动手操作,愿意配合老师,在家也创设环境,老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儿歌、故事,为家长积极创造条件,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同时,还可以把家庭、社区资源引进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我们持之以恒要做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积极创设环境,抓住一切时机,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第五篇:研究报告《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
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组
报告执笔者:黄春丽
内容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关键期,它建立在良好习惯养成基础之上。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小班幼儿处于模仿与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是良好习惯养成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探索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形成秩序感,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为中大班幼儿园生活打基础,推动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案例观察研究法、讲授法、经验总结法开展课研究工作,探索出在一日生活、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及家园共育四种有效途径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途径
一、正文
问题提出:由于目前国内外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3-6岁年龄阶段,对于小班幼儿这一成长时期还没有独立、系统的研究与探索。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幼儿园在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与发展目标。《指南》提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而优秀品质的形成需要建立在良好习惯与性格养成的基础之上。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中走出来,开始全新的社会化集体生活,每一个家庭个性化的教养模式以及祖辈过多的参与幼儿教养生活的结果使小班孩子们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我服务意识,个别被父母过度束缚的孩子甚至还出现一些胆怯,自卑,内向、多动等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幼儿开始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和依赖情感,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关注、安抚、引导与陪伴下完成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到喜爱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过程,因此有必要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相关的研究。
本课题拟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班幼儿模仿与秩序感敏感
期这一特点进一步探索有效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希望通过研究与探索总结出翔实有效、系统可行的习惯养成途径与方法,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推动幼儿园保教工作顺利开展,也为今后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目的和意义:
1、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小班幼儿处于秩序感与模仿的敏感期,可塑性强,是习惯养成最佳时期。蒙台梭利提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学习特点,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加强对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既能够让幼儿在小班的学习生活中顺利渡过心理适应调试期,同时又能学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为中大班的幼儿园生活打下基础。
2、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好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指出: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都来自童年。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或社会中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学习与活动,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和老师同伴建立积极愉快的情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3、提升家庭教育功能,促进家庭幸福和谐。在幼儿园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认识良好习惯养成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习惯养成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和教育理念,让家长学会主动放手,为幼儿营造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及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讲卫生,做事独立、有秩序、有条理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孩子在好习惯中快乐生活,提升家庭教育功能,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让孩子的生活进入秩序化的状态,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实现规则的构建,进而上升到精神的文明。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概念界定:
习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
1、探索小班幼儿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全面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专业化学习与成长模式。
2、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出适用于小班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
3、拓展教育思维,形成将良好习惯培养与游戏、教学、生活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育人目标:
1、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转变教师重教育、轻习惯的教育思想,树立“一切皆教育,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
2、关注幼儿全面成长,多种途径开展生活卫生习惯、礼仪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等养成教育,实现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到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
3、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模式,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合作桥梁,搭建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家园共育的平台。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持久性、统一化,家园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找到有效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形成园本化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在全园中、大班幼儿中全方位普及和推广,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真正成为我园教学工作中的常规内容,促进幼儿园每一个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
三、课题研究思路与框架
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幼儿园课题组在总负责人的指导和引领下,扎扎实实的开展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从幼儿良好习惯培养内容的确定及培养途径方案的制定入手,分三个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1、查阅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大量阅读儿童教育专业书籍,在过程中坚持学习,寻找课题研究理论支撑与专业指导,并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依据方案针对具体研究内容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认真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结束阶段做好经验总结与梳理,开展经验分享工作。
四、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和措施 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次研究工作提高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队伍的教科研素质,吸纳了全新的儿童教育观,实现教师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并辐射到幼儿园其他教师与家长群体,在中、大班进行了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推广,促进了全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持之以恒的从生活、游戏、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与要求,逐渐帮助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小班下学期孩子们基本建立了良好的常规习惯,如生活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礼仪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倾听习惯等,在游戏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身心得到了锻炼与健康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中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通过家园共育保证了对幼儿教育的一致性,使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形成的好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在工作中,由于幼儿所在家庭成员结构与文化素养的层次各不相同,在向家长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家长能够在教师的指
导与要求下,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生活中对幼儿过度保护与替代的教养模式,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独立做事情的机会,如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子,自己独立进餐,洗手、洗脚,帮助父母摆放鞋子,自己学习收拾玩具、图书等。幼儿在父母以及教师的共同帮助和指导下,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有一少部分的家长,隔辈老人的溺爱使孩子在家庭里没有获得生活技能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或者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技巧、态度粗暴使幼儿产生畏缩心理拒绝学习,从而导致入园适应缓慢,各方面的习惯、能力照比其他幼儿较差。科学研究发现三岁左右是孩子动手能力发展与意志情感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孩子各方面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就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单纯依靠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是无法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与习惯的顺利发展。由于这一原因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研究工作无法全部完成,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引领。
此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活动还可以扩展其他培养途径,如在户外运动,语言阅读、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中渗透和开展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索的内容。
研究内容:
幼儿习惯的形成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幼儿全面成长,多种途径开展生活卫生习惯、礼仪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等养成教育,实现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到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小班幼儿处于秩序建立的敏感期,对生活中规律稳定的生活规则易于接受和巩固,根据小班幼儿乐于模仿,依靠感知觉来发展和学习,以及吸收性心智等特点我们确定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在艺术活动中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3、游戏活动——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
4、家园共育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过程和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2015年3月,分准备、实验、总结三个阶段,现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研究意识。
申报小课题以后,积极组建实验队伍,吸纳了富有经验的小班教师和美术老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根据个人所长和能力进行了具体分工,落实各自职责。课题第一负责人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研究后的考核;每位实验教师负责落实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内容、提供研究信息、总结研究经验等各项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前期工作调查分析,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课题具体研究方案。
1、调查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背景和现状,分析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
2、确立小班幼儿习惯培养目标,本课题将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两个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做到能够自我服务。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探索出适合本园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确定通过一日生活、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家园共育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与探索;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责任分工,根据各自所长和所在班级幼儿年龄特点确定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2月)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期,在家庭中个性化的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们行为习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入厕、饮水、进餐、走路、上下楼梯、午睡、物品归位与整理等各个方面自理能力都较差,需要老师细致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尝试将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融入到孩子们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阶段,重点探索如何运用游戏活动、艺术活动、一日生活活动以及家园共育对小班幼儿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进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赋予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以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要求,教师要逐步引导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并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同时结合幼儿在生活活动各环节的实际表现,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多实践多体验,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自律的能力。
1.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早晚幼儿入、离园时,老师首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让家长也和老师打招呼,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下,讲文明、懂礼貌,逐渐学会主动和老师问好,使幼儿在讲礼貌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之成为习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的肯定鼓励,对内向不愿表达的的幼儿及时地加以启发、诱导。通过正面鼓励,积极引导,让孩子们在环境的影响下,慢慢内化形成了一种懂礼貌的好习惯。
2.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将习惯培养渗透在入厕、进餐、洗手等生活活动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述绘本故事、唱儿歌,手指游戏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一些生活习惯要求与规则融入到故事里面,让幼儿学习到正确的规则与做事情的方法,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在生活中经常地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整理物品,怎样爱惜玩具,怎样独立思考等等,教师认真地分解步骤教给幼儿。生活中许多枯燥的说教巧妙地编排成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童话剧等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生活中通过榜样欣赏法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活动前,我们教师组织几名洗手方法掌握的好的幼儿进行示范。(边读童谣,边洗手)让其他幼儿欣赏后,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洗手方法,每天洗手时坚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后,教师再组织别的幼儿来欣赏,使幼儿对自己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榜样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3、利用图示法建立无声的规则。孩子年龄小,人数多,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会有照顾不到的情况,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些游戏规则,我们绘制出一些简单的规则图示,展示在班级对应的墙饰及区域中,如用四个小脚
印排成一排,孩子们就知道了这是应该排队做的事情;阅读区域里面贴上安静的图片,孩子们看书时就会静悄悄的;在盥洗室里出示了洗手的顺序图孩子们对洗手的过程和顺序一目了然,自然模仿。利用这些孩子们能够读懂的无声语言不仅让孩子们增强了遵守规则的意识,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减少了教师的说教,让教师们把更多的经历关注在需要的地方。
二、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动手做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各种涂鸦活动和简单的手工活动孩子们总是爱不释手,兴趣浓厚,利用孩子们这一发展特点,我们在小班开展了每周两次的涂鸦活动和一次手工制作活动,在带领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将习惯养成教育充分融入其中。
1、为孩子创设整洁优美的艺术欣赏环境,让孩子们感受整齐有序的环境带来的温馨和舒适感。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心理情感,还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画室里的展示孩子们的作品,画桌、凳子、窗户、地板颜色的搭配鲜艳而柔和,画具和材料的摆放整齐划一,井井有条。在这种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在老师的常规教育指导下,不但约束了孩子们的某些不良行为,还对孩子们起到了一种心灵净化的作用。
2、安静有序的课前准备工作让孩子养成专注安静不打扰他人的好习惯。如设置游戏情境:组织幼儿安静迅速地坐到座位上,或如学习一些小的手指游戏和拍手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用游戏的口吻向幼儿说:“我们象小花猫一样轻轻走到自己座位上,看谁走得又快又轻。”运用音乐信号可以使幼儿吸引注意力,养成良好习惯。
3、通过学习使用美术材料和工具,培养幼儿养成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幼儿受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有限。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更需要学会正确使用画具和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每个幼儿整理自己的彩笔盒,并整齐地放在桌子中间;把剪刀、印章等用具、材料放在不同的工具篮里。并把笔盒比成宝宝的家,要求小朋友画完之后及时送“宝宝”回家。
4、利用结束后的有序整理,培养幼儿良好的收放材料习惯和认真整理的好习惯。孩子们在剪纸撕纸的活动中,经常会将碎纸掉落到地面上,鼓励幼儿将纸宝宝喂到小动物的嘴巴里(画有动物的盒子),孩子们渐渐养成了主动收拾整理物品的卫生好习惯。
艺术活动不仅带给孩子操作和探索的乐趣,还成为孩子们习惯养成的载体,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打基础。
三、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游戏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幼儿一项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幼儿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培养融入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如利用语言游戏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交往习惯;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有个良好的进餐习惯,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活动中,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进餐习惯较好,桌面、地面较干净,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产生较好的效果。
体育游戏《开火车》、《我是小小指挥员》等活动中培养幼儿排队走路,遵守规则,不推挤等良好行为习惯。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制作了玩具材料标识,用图案对应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整理玩具和物品,在区域中用图案方式绘制出幼儿区域活动的人数,规则等,帮助幼儿直观形象的理解与学习轮流等待,互相分享等规则,培养秩序感。在音乐游戏中,带领幼儿玩开洗车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互相帮助。
角色游戏中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学习说不同的礼貌用语。我们设计一组游戏,先是“娃娃商场”,请一组幼儿扮演营业员,另一组幼儿扮演顾客,其余幼儿观看;在此类游戏中要求营业员面带微笑,热情接待,会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会说:“谢谢,麻烦你了!”如果发现问题,我们马上请幼儿讨论,再交换角色重复进行。一段时间后,紧接着再请幼儿进行“做客”游戏,让幼儿学会说:“请进,请坐,请喝茶”,在此类游戏中幼儿得到良好的礼貌习惯练习。
教师将要求幼儿养成的一些习惯内容编成小游戏:如请幼儿双手搬小椅子,老师会带领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如何正确搬小椅子,离开座位时要求幼儿将椅子推到小桌子下面,就请幼儿玩“小椅子回车库”的游
戏。几乎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对于有趣的情景很感兴趣,接受快,忘记的幼儿老师稍加提醒就可以做到了。
对孩子常规要求坚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班级的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鼓励幼儿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四、通过家园共育,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发源地,只有家园配合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师用耐心的教育态度和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到共识同步教育。每学期两次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家长会,每周一个习惯养成主题,扭转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保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有效矫正幼儿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1、每个小班教师设立了家园微信互动平台和QQ交流群,通过微信群请家长将幼儿在家庭中进行自我服务时好的行为用影像记录下来,发到微信群中进行分享,激励每一个孩子和家长积极参与,响应幼儿园的活动,让幼儿的好习惯能够在家庭中延续,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2、成立家长成长委员会,邀请家长进行经验分享交流,为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家长提供支持,形成互助共赢的家长成长团体,以保证全面推进班级所有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不断提醒指导家长要当好表率,严以律己,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规范行为来影响孩子,同时对于孩子的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幼儿积极地培养好习惯。
4、个别指导。对于个别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孩子发展有困难的家庭进行家长约谈,定制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改变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式,为孩子自主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
通过指导家长共同参与,家园配合,互通情况,携手合作,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讲解,达到共育的效果,让幼儿好习惯持续发展,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3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幼儿行为习惯追踪记录等)。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3)接受专家检验,结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教师们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资源,系统学习了正面管教的教育方法,积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习惯。面对孩子能做到耐心倾听,认真分析孩子们的行为,感受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探索出对小班幼儿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不同途径,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经过一年的训练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基本适应了幼儿园规律的生活,并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能够独立安静进餐,餐前便后主动排队洗手,学会了等待,有礼貌的和老师、同伴问好,游戏中和同伴愉快的交流,不争抢玩具,主动整理玩具和学习用品,给物品归位等等,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品质。不仅喜欢上幼儿园,愿意和小朋友交往,而且有了主动帮助别人的愿望,树立了自信心,为今后中、大班愉快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家长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观念和教育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能够重视并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家庭中习惯的培养,保证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研究方法,大量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书籍。如《蒙台梭利教学法》、孙瑞雪编著的《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儿童发展心理学》、《正面管教》、《故事知道怎么办》;李跃儿编著的《懂得便是爱》等等,通过阅读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先进理念,全面系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了教师理论知识的专业化水平,在后期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现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对策。
2、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初期和中期使用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现状并进行成因分析,保证了课题研究教师能够结合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幼儿习惯养成的具体目标和研究途径。
3、案例观察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切实可行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期与总结阶段应用的研究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定期开展研讨工作并积累总结阶段性经验,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每一次的经验总结交流帮助教师及时的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探寻新的解决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5、讲授法:聘请专家、姐妹幼儿园在该领域的资深教师对小班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关于习惯养成教育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让教师意识到学习是长期坚持的一件事情。开展网络专题讲座培训,组织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李跃儿等专业儿童心理发展学视频讲座,转变了教师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理念,建构和丰富了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和文化素养。
六、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对本课题一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扎实理论、提升文化素养。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质量和效果,订购了专业理论书籍供教师们阅读,每周坚持开展学习研讨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们充分了解了孩子们在三岁左右发展水平和行为特点,建立了正面管教引导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为具体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更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拓宽思维广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意识到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为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查阅文献,了解世界最前沿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在生活、游戏、各类活动中既有规则的建立,又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具体指导,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们依据研究计划扎实做好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的细致耐心的教育引导工作,树立教师的行为榜样示范,坚持正面管教和无条件接纳的教育原则,给孩子一个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孩子们在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心智和能力,最终顺利实现孩子们行为的转变。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
1、存在的问题: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每天的出勤率会由于幼儿健康状况或
天气状况而受到影响,老师们在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地指导提示,个别幼儿长期整月不来园的会出现重新适应的现象,导致一些习惯的培养缺乏连续性。
2、由于孩子年龄小,家长中依然存在着溺爱包办替代的现象,尤其是老人协助带孩子的情况较多,这就需要老师增加对家长的指导和要求,如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分享会等等。
3、研究时间是由春季开始,有部分插班生入园的现象,孩子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导致许多习惯的培养需要重新开始和反复进行。
后续研究: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是为孩子一生成长打基础的,在这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鼓励教师们不仅要把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延续应用到实践中,还要坚持在全园进行普及和推广,和中、大班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衔接起来,做到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八、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孙瑞雪《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孙瑞雪《爱和自由》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美国)简.尼尔森、谢丽尔.欧文罗斯林.安.达菲《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0年9月1日
[澳]苏珊·佩罗 《故事知道怎么办》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4年8月版 小巫《接纳孩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