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建设规划(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1:2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课程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课程建设规划》。

第一篇:小学课程建设规划

小学课程建设规划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一、学校背景分析:

本校开办以来,在历任领导及师生的齐心努力之下,学校稳步向前发展,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多年来,学校坚持“师生为本、整体发展、创建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施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的良好基础。㈠、师生情况:

目前学校有16个教学班,576名学生,教职员工47人,其中在编在岗教师41人,大本学历达74.42%,大专学历16.28%。中高教师2人,占教师数4.9 %,小学高级教师19名,占44.19%,区级骨干教师4人,校级骨干9人。㈡、发展优势与经验:

1、学校办学规范,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课程架构能立足学校实际,努力顺应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建设目标清晰。

2、虽然学校近几年新进教师较多,整支师资队伍平均年龄较低,相互间的教学水平差异较大,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较强,多年的队伍培养,梯队结构逐步构成,各层面教师课程执行水平均有提高。同伴互助、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3、学校在前轮发展中,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型课程建设中,突出了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拓展型课程建设基本能凸显以推动学习、培养技能、激发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和促进功能。这为新一轮学校课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突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学校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先进,优越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㈢、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发展不平衡,三类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差异,有些自主拓展的课程开设质量还不高,探究型课程仅局限于完成探究学习包,校本课程还较薄弱,还有待完善。

2、近年来,教师课程意识虽在不断增强,但课程的实施能力参差不齐,校内人力资源的不足,对学校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一定影响。

3、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的完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二、指导思想:

以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根据普陀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以及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思路,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积极构建立足学校现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不断健全保障课程得以实施的管理机制,力求达到课程成就教师,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课程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三、课程建设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以“提升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品质”为核心理念,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实施载体,立足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结构合理、富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通过未来几年的课程目标落实,使本校学生能成为“基础实、习惯好、讲诚信、善合作”、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的现代小公民。

(1)基础型课程建设目标:注重对学生学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凸显教学的有效性,并形成相关的教学经验。

(2)拓展型课程建设目标: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3)探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结合教材文本,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确立探究主题,展开探究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所学的探究方法,完成相关的专题任务。

2、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引导教师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进一步强化课程意识,明确自身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角色、职责、任务与作用。

四、课程建设原则:

1、基础型原则:树立全面的基础观,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的落实。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2、整体性原则:加强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主题教育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等多方面的关系。坚持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3、多样性原则: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五、课程设置内容:

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开发学校的自主课程,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课程门类,以满足每个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通过课程的全面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力水平,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1、课程结构框架图:

2、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真如第三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一览表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一 二 三 四 五 说明 基 础

程 语 文 9 9 6 6 6(1)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至4周的学习准备期。(2)语文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

数 学 3 4 4 5 5 外 语 2 2 4 5 5 自 然 2 2 2 2 2 品德与社会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 术 2 2 2 1 1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3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1 周课时数 25 26 27 28 28 拓 展 型 课

程 兴趣活动 1 1 1 1 1 兴趣活动共有26个组,分成六个板块: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语言类、环保类和创新素养类。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部分内容采用“快乐活动日”的形式进行实施,内容有:

“五大学堂”自主活动、“小小运动会”、“冬锻促健康”、“影视体验活动”、“科技(或艺术)节活动”等。体育活动 2 2 2 2 2 阅读与欣赏 1 1 1 1 1 英语拓展 1 周课时数 5 4 4 4 4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1至2周 每学年2周 时间可分散安排。探究型课程 1 1 1 1 1 午会 每天15-20分钟(1:00—1:20)周一: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周二:健康教育;周三:心理健康教育;周四: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周五:艺术欣赏和科技教育。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35分钟 上午: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下午室内操和眼保健操。周课时总量 32 32 33 34 34 每课时按35分钟计。附:自主拓展课程(兴趣类): 课程类型 组别 人数 执教教师 科 技

类 科技制作 船模 车模 科技创想画 艺 术 类 腰鼓队 剪纸 鼓号 拉丁舞 合唱 摄影 布贴 相声 书法 体 育 类 乒乓 足球小将 围棋 环 保

类 变废为宝 环境与健康 水资源的保护 语 言

类 上海闲话 相声 小主持 创 新 素

养 作品制作 趣味数学 瓜子贴 小设计

六、具体措施:

1、加强课程规划的宣讲、解读,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育人目标的定位,明确教师自身的努力方向和所需承担的课程建设任务。

2、编制学校课程计划,每学年根据学校课程计划扎实落实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目标,并在实施与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统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链接的紧密度。

3、注重队伍建设。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未来几年,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实践指导、教师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专家辅导讲座、教学沙龙活动等方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开发教师的多元智能,促进教师多元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执行力。

4、强化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⑴、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管雯娟 副组长:张作敏

组 员:张伟钧、申炯艳、张赟、张培沁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将承担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课程实施指 导、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职责,⑵、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分层管理的要求,建立上下协调的教学组织系统,即: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明晰各级组织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强化学校行政系统的质量管理责任,通过教学课程实施指导、教学目标落实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办法加强对课程实施质量的全程管理。⑶、优化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条例,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学校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七、学校课程建设保障制度:

1、课程制度保障:

(1)教研制度。教导处要指导和组织好各学科教研组活动,做到主题明确,质量保证。教研活动要围绕学校探究课题定期展开,突出有效教学策略、有效作业设计展开研究讨论活动,力求使教研阵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平台。

(2)培训制度。每学期教导处结合“十二五”师训要求,制定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将课程理论学习,师德与育德培训,教改实践,信息技术运用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必修项目,做到有培训,有反思,有评价。

(3)质量监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根据教学流程管理要求对课程实施随机和定期检查,努力发挥教师在监控过程中的自主追求、主动提升的主观能动作用。

2、师资队伍保障

(1)坚持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聘请区教研员来校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专业引领不断更新课程观念,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确保课程管理的有效性。

(2)建立课程研究制度。学校责任部门要关注教师课程的执行力,提高课程的研究力,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学科研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议研讨活动。同时学校要发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组织家长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进行评价。

(3)建立教师考评制度。融态度、能力、合作、创新、成效为一体的评价依据,坚持团队评价和教师个体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依据考评结果进行绩效奖励与精神鼓励。

3、经费保障

(1)学校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建设、校外人力资源引入的资金投入,强化在日常管理中的利用率,提高利用效益,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2)开辟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校本教材的编制、拓展课程的开设、专家指导引领、课程特色项目的评比、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展示、家长以及社区资源的利用等,都提供经费,确保学校课程建设持续发展。

第二篇:小学陶艺课程建设规划

新疆霍城县实验小学 陶艺特色(项目)学校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国内外陶艺特色项目的现状

一、陶艺教育行业分析

(一)国外陶艺教育发展状况

现代陶艺作为一艺术门类,它的普及和传播在一些国家已有许多年了,据有关资料表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美国已有约五百所高等学府可提供陶瓷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如今,美国从小学到大学,从业余学校到专业陶泥工作室,现代陶艺已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美术教育形式。在日本,有专门的陶艺博物馆,中学有专门的陶泥车间。日本文化素以善于包容外来文化,创造自己的新鲜血液而著称,它最早从朝鲜传入陶艺技术,吸取中国的烧制方法,制作出本名族闻名于世的“京烧”。如今它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全面开设了陶艺课。

(二)国内陶艺的发展状况

从2002年开始,教育厅就下发文件要把陶艺逐步地加入中小学课堂,12年过去了,陶艺教育在中国教育部的关注下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各地教育热点,很多学校都将陶艺课作为素质教育很重要的载体

现在,各城市的大中小学幼儿园都在大力提倡陶艺教学和筹建属于自己的陶艺教学基地,培训专业的陶艺老师,有些省份如江西、北京、上海、重庆、西安、义乌、深圳等地已经把陶艺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们能够尽情地领略到陶艺之美,也开始逐渐出现一批小小陶艺家。全国许多省市学校的实践证明,孩子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如义乌60%的小学已开展陶艺课,并将陶艺纳入了校本课程,学生学习陶艺可以加分。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多次指出陶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扬名寰宇,并且以物载道,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陶艺教育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创作陶艺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双手将自己想象变成具体成果的过程,这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展示,是他们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并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目前陶艺教育仍在发展中;在近几年,各地的陶艺教育也越来越明显。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

十二五 国家级课题

卓晴君---原国家中学司司长

刘 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第二部分 陶艺教育的意义

一、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俗称“陶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陶瓷这个由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景物而表现,可以永久保存,她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美术教育形式,它是介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蜕变,是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陶艺的三要素:泥、水和火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赖的因素。陶艺的本源在于欢乐和愉悦,是释放人性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无论是谁,只要做过,就能体会这种魅力。也就是说,陶艺首先是一种健康的,能让普通人接受的艺术形式。

二、陶艺教育的意义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陶艺教育更是传承千年文化的有效的,可持续性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的文化,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去传承,发现,和创造,这更是对名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

(一)陶艺能陶冶学生情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陶艺作为创造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科学,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意识、思想和观念。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在它的周围有着一层迷人高雅的光环笼罩着,让人欣赏而不敢亲近。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从小孩喜欢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1、陶艺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爱美,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陶艺教育教学中,发现通过创造陶艺形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首先,是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学生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通过介绍一个个作品的含义、造型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而泥塑的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来讲是特别适合的,当他们看了陶盆上的鱼形图案,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红黑分明的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种特定的感受。其次在双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每一个作品都包含了他们对一样事物的比例、重心、对比等美的法则的运用,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深化吗?

陶泥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的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泥”的感觉。赫伯.里德说过:“教育实实在在就是建设性活动兴趣的作用。”“玩泥”使学生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可使他们提高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意识。“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

2、陶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现在学生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寻求减负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学习陶艺是不是“火上浇油”呢?实践表明,陶艺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有着亦教亦乐的通道—“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柏拉图语)。首先,陶艺课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其次,陶艺课也是一堂历史课。在指导学生欣赏陶艺,介绍我国陶艺史时,学生了解了我国陶艺的发展,一个个生动直观的实例对学生来说不是一堂简洁易懂的历史课吗,从中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课外知识。再次,陶艺课又是一堂说话课。当学生做好陶泥作品后,开一个小小的“作品发布会”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不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吗?陶艺课能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渗透进了陶艺课,有时学生会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短诗、词语刻在泥塑作品上,有时他们会在上面画一幅画,根据课文内容塑造几个造型,有时他们做上几个英文字母再加以装饰当成挂件„„

由此可见,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将获得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可以说,陶艺又是一种教育载体。

3、陶艺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当学生在制作一样作品时,他首先要考虑表现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这就需要调动他的思维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去发现美的形、色、物,并能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制作细节时,需要运用各种工具,该如何巧妙运用小刀、剪刀、尺、盖子等生活用品,这就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做泥人有喜、怒、哀、乐,做动物有凶猛、温柔„„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造有了保证,这是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

(二)陶艺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陶艺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好方法。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一直是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托比因的衷告绝非危言耸听,所以,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纳入目标体系中。在陶艺教育中这一点犹为突出,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

1、陶艺对学生创造意识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学生在用泥巴制作陶艺时,手脑并用,促进了左右脑的细胞活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艺术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泥塑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实践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会泥塑技能时,总会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在制作中,许多学生不满足泥塑的简单制作、模仿,他们会自己制作出一些新形象,尽情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生动联想。如在制作花瓶时,学生在学会了方法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姿态各异的花瓶。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现在,学生们已从模仿到模仿中变化,进而自我创造、想象,这正是陶艺对创造意识的陶冶所起到的作用。

2、陶艺能活跃学生思维,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又兼具变通灵活的特点,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和变通性。陶艺作为一种教育载体,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蕴藏着非常大的教育潜能。有些学生经过制作陶艺,大大提高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在美术绘画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形象的准确性、夸张性和优美性。“从造东西上学习了很多经验,那是他从别的方法上学习不到的„„他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可以获得了世界的客观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是陶艺教育的一大收获。

(三)陶艺能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质

陶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好手段。我们必须认识到,表现也是一种沟通,至少是沟通的尝试。陶艺就是学生乐于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陶艺,学生仿佛住进了一个健康的地区,能够从任何角落感受到善,那些充满自然气息的作品都会有一股力量使人耳目一新,就象一股和风从健康之境飘来了健康,使学生自儿童时期开始即已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与理智的真正美、爱好,以及和谐,即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心理。

1、陶艺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陶艺活动在学生的眼中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因此,我的教育态度是肯定加认同。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获得成功经验的最佳方法,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从一块泥,通过巧手塑形,再经火的煅烧而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对学生而言,这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陶艺不仅仅是塑造作品的一门艺术,更是塑造人性的一门艺术。泥巴的可塑性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对于成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而对陶艺来说,每件作品都是程度不等的成功,都有存在的价值。可见,强调过程和娱乐性的陶艺活动对于恢复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陶艺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陶艺”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用心体会的课程。玩泥巴是人的天性,陶艺是很多人都无法抗拒的,不过一件作品,从成型、晾坯、装饰、上釉、满窑、烧制到出窑。这整个过程也是非常辛苦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苦的机会,没有耐心。这就需要意志力的培养,通过陶艺,从泥巴到瓷器的蜕变,这种奇迹般的过程,更让学生陶醉其中,当作品成型,经过一周的等待,等作品晾干,如果有破损,还要小心翼翼的修复,最后罩上一层多彩的外衣,经过烧制,等待奇迹的出现,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陶艺制作中,让学生克服急躁的心理去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时间一长,耐心也就自然培养出来学生在陶艺过程中培养的细心和耐心,也就会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为良好的品质。

3、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皇帝“,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特点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时常会暴露出来。但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相关情景,学生很容易自发的形成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协调交际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世界",学生们通过沟通协调,每个人制作不同的作品,有人做海底,有人做水草,有人有斑斓的鱼,通过大家齐心协力,最后组合成一幅美丽的海洋世界。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在制作当中,很多学生没有掌握的技能,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其他的同学会很自然地充当小老师主动地帮助别人,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这是在玩、在做游戏,所以就会自发做出以上行为。对于内向,没有自信的同学,在这样的气氛下,也会变的活泼、大方、友爱,健谈了。

实践说明在中小学开展陶艺教育是可行的。根据各地开展陶艺的学校的现状分析,让我深深感到陶艺教育为学校教育带来的生气,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陶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养性、静气、识史、追求完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陶艺活动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一种生动的美育。所以,我认为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陶艺作品呈现

捏雕、彩绘、拉坯、浮雕作品

陶艺基础制作工艺

捏雕、拉坯、彩绘、浮雕、施釉、烧制

第三部分 特色(项目)学校建设

一、特色(项目)学校建设的现状

(一)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可行性分析

霍城县实验小学(学校介绍)

“陶艺”特色项目,是我校在2013年11月提出思路,2014年5月在教育局督导室关心支持下,赴瓷都景德镇“江西省陶艺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工艺美术学院”考察学习,以上学院及基地均配有专门的陶艺教室,陶艺馆,并且在陶艺教室内配有专业的陶艺高温电窑炉,陶艺成型拉坯机,陶艺成型泥板机,陶艺装饰泥条机等全套设备;陶艺教室内配有陶艺实践操作台,学生们在学习陶艺的创作过程中,一会儿与同学讨论自己的作品如何创作,一会儿讨论陶艺创作技术问题。整体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满脸笑容。在考察的过程中与基地的谢楚铭老师及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张婧婧教授交谈时,他们说到: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玩泥”更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是陶艺课程开展的很好的表现。学生喜爱陶艺,并且在学习陶艺的时候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提高了审美、在讲解自己的作品时得到了演讲的提高,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与同学交流,让同学们更团结,互相帮助。学生们创作完成后都主动打扫现场,更讲卫生。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展示在陶艺馆,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成果,更开心,有时还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创作作品,而且陶艺并不是单一的一门学科,更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现,它与科技、艺术、历史、地理、自然、建筑等都是分不开的,在学习陶艺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兴趣,陶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陶艺特色(项目)学校建设的定位及总体目标

我校确定了“好玩、乐学、会生活”的陶艺教学理念,好玩:是陶艺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如何让孩子有内容、有意义持续地玩,并玩得出彩、玩有所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乐学:快乐的学习,环境、氛围、教学形式不仅转变学生将学习视作任务的心态,科学的课程设置更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情感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会生活: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使人们能够更有意义、更完整的生活,每个学生都应当且有权学习人类共同的艺术遗产,为周围、为生活添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画、一个创作,每个下一代、每个学生都应当有“会生活”的意识、逐渐养成会生活的能力,形成会生活的状态,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

我们的陶艺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可以:

学习趣味陶艺、感知不同事物,聆听内心感受、学会表现自我,大胆创想创作、实现个性发展,拓展综合能力、体会美好生活。

学校依托中华博大精深的国萃陶瓷文化,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通过实验陶艺项目的办学特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文化底蕴的示范学校,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勇于创新的新一代人才。

(三)特色(项目)学校建设规划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进行陶艺教育行业的检索、赴外地其他学校考察。2.完成陶艺项目研究及规划方案的制定、论证、申报工作。

3.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赴江西省景德镇陶艺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进行专业教学技术培训。4.建立专业的陶艺教室、配置专业的硬件设施、建设。5.组建课题组,请陶艺教育专家指导、认证,并确定实施步骤。6.制定规划,申报立项陶艺特色项目,并启动各项工作。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学习实践与理论、组织教师赴江西景德镇陶艺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进一步学习、深造。2.借力瓷都,大胆尝试。挖掘本地特色与陶艺相结合,以陶艺为载体,展示本土文化。3.请各陶艺教育专家指导。并进行教学研究与探讨、及外出考察学习。3.不断的在陶艺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定期总结。4.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陶艺比赛、陶艺作品展、陶艺夏令营等活动、扩大影响力。5.定期进行教材实施的研究、汇报活动。第三阶段 总结申报阶段:

1.总结创建成果,对资料进行整理、汇编研究案例,撰写研究报告。2.编写以陶艺为载体的校本教材。

3.做好研究的后续工作,将陶艺特色项目深入推进。4.申报霍城县特色项目学校。

(四)特色(项目)学校建设具体措施

1、将陶艺教学列入课程计划,保证教学的实施。

为了保证陶艺教学的顺利进行,我校把陶艺教学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充分利用陶艺专用教室,安排每班每两周一次的陶艺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度不同相应对陶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再教学。让每个同学都可以来了解陶艺,感受陶艺的乐趣。同时制定相应的陶艺活动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陶艺教学活动。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对陶瓷文化的了解,更好、更系统地掌握陶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制定了针对教师的陶艺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陶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制作陶艺的技巧。不断学习,不断前进,为学生传播更多的陶艺知识。

3、目标内容的设定和调整。

不同性格的学生,制作的作品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速度、水平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先制订总体教育目标,在总目标指导下层层递进设置阶梯目标,目标制定后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任何陶艺作品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我们结合主题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物质环境中的事物、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物、意料之外的事件、共同的生活中挖掘、生成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制定的教学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遵循原则是由易到难。根据教学后的效果和学生的水平,再不断的进行调整。

4、建立多元化的陶文化活动合作教育体系。

(1)由陶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学习研究,协调校内外、课内外关系,保证陶艺活动的正常进行。

(2)设计“陶文化”展示台,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学生陶艺作品,以供师生随时鉴赏品评。(3)建议每个班级建立“陶之栏”教育角,用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心得交流、经验总结。(4)开展陶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5)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陶文化教育以学陶为起点,以做陶为基础,而以创新为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创,体现的是“做、学、创”的统一,它是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从中得到启示,建构起“做——学——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6)聘请陶艺小能手,开展个别辅导。在开展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对掌握陶艺特色技能有点困难,除了由辅导员老师给予帮助之外,陶艺小能手更是很好的辅导资源。由于同学之间年龄相当,富有众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小能手的辅导活动更是在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完成,作用可以更好地予以发挥。

5、陶艺活动方法组织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1)参观学习

除了让学生参观本校学生的陶艺作品外,我们还将启发他们进对作品进行评价、讨论,从而获得强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作品和环境成为一位不说话的教师,默默地散发它们特殊的潜在的熏陶作用。在学生参观陈列的陶艺作品时,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对培养学生的陶艺兴趣、强化陶艺技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也邀请家长到陶艺展览室参观,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配合我们搞好陶艺活动。(3)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学生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物理课上,以震动发声为知识点,结合陶艺制作风铃,在风铃制作的过程中导入震动发声案例,讲解其原理,最后作品完成,学生可以亲身感受陶瓷风铃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陶艺活动能力。又加深巩固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增加了他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4)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比如讲故事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讲解知名的历史文化故事,边引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想用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

6、争取资金辅助,实现物质保障。

学校将继续采取上级财政帮助与多渠道自筹资金的方法,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特色(项目)学校建设的成功案例

路径选择是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抓住了这个关键进行优化,学校就会创造一种新的局面,形成一种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深圳市平湖中学

深圳市平湖中学践行“公平且卓越”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出发点,坚持“文化底蕴深厚,办学风格鲜明,办学效益高”的办学目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文与科学并重,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实践“生命的成熟、智慧的发展”的育人目标,发挥德育优势,着力教学改革和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完善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自1999年开设陶艺课程以来,几经开发、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同行中颇有影响力;师生的陶艺作品被深圳市教育局选定为2011年深圳大运会期间赠送给外宾的礼品;2012年5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广东省中小学陶艺教学研讨会。平湖中学先后获得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首批办学效益奖、深圳市教育局选定的多才多艺示范学校、龙岗区教学进步奖、龙岗区劳技教育先进单位、龙岗区五一奖章及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2012年底,学校荣获市“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资格;学校荣获区首批“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深圳平湖中学在贯彻“以美育人”办学理念,以学生陶艺教育为切入点,坚持“十年磨一剑”,目前在陶艺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得到充分肯定,就平湖中学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深入,更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维及视野,从而带动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深圳平湖中学陶艺文化墙、陶艺角、陶艺校本课程、陶艺成就

江西省宜春市宜阳学校

江西省宜春市宜阳学校建校于2011年,学校采取一点哲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办学,全面发展育人”的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添彩,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每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着力打造江西特色教育名牌。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是种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和健康教育水平均列全市先进行列,自2011年开设陶艺课至今,陶艺课程已成为学校的品牌学科。

2012年,宜阳学校更以廉政文化进校园为契机,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廉洁文化深度融合,利用宜春地处竹乡的优势,提出了“用青竹文化,育君子品格”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创设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师生做人如雁,最讲团结;做人如竹,拨节向上;做人如陶,洁白无瑕。现在,宜阳学校廉洁文化已经成都省市区各级纪委调研联系示范点,宜阳学校校园君子文化已经成为一张省级名片。2013年12月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做人如陶,清廉无瑕,珍惜名誉。学校开设陶艺课,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玩泥巴中领悟人生哲理。师生陶艺作品被选为市领导出访伴手礼,在2013年六一节师生陶艺作品爱心义卖中筹得善款三十余万元成立宜阳翠竹公益基金,用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孔子曰:“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如今的宜阳学校,因为坚守立德树人,做到善行积德,活动育德,文化润德,不光是求知的沃土,更在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高地。

浙江省义乌市科技和劳动教育中心

义乌市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成立于2001年6月,整合了教育资源,规范了劳技和劳动课教学,有力地推动了义乌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与劳动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基地设有陶艺、航模、手工艺术、电脑、创造发明等项目。给孩子创造了一片实践操作,自由安全、放飞个性的天空。

科教中心2001年便设有陶艺项目,并且每年组织全市陶艺比赛。《陶艺》校本课程开发得到省、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肯定。2003年《玩陶艺》被纳入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欢快动手做》丛书正式出版,并获第一届全国中小学陶艺教育成果展一等奖;浙江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陶艺(七年级)》,由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江苏省中小学陶艺教育中心等单位合编的《陶艺》校本实验课程于2004年6月正式出版,在全国发行。同时,致力于校内外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硕果累累:论文《初中陶艺课探究学习初探》获第一届全国陶艺教育成果展二等奖,《以陶艺为载体,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获第二届全国陶艺教育成果展一等奖;陶艺录象课《我们心目中的市民广场》,获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4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2004年6月被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专业委员会设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陶艺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专题实验基地。2005年获全国陶艺教育先进单位,1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优秀劳动技术教育中心。2005年9月经浙江省美术教育学会批准,成立“浙江省美术教育学会陶艺研究室”,2012年组织十二五课题《陶艺教育实践深化研究》专项课题结题会。

第三篇:课程建设规划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二0一一年九月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二、基本目标

1、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完善,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4、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6、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5天计算,每天9学时,每周共50学时,其中机动时间7学时(包括班会、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自习课等),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43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6、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3、从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10学分,高二年级安排5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中学校园里的心理学》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学分管理制度

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用百分制表示,也可以用等级表示(可用A、B、C、D四个等级)。学分认定一般根据考试(考核)成绩、出勤、评语三项综合评定得出。其中,出勤量和课程模块考核是认定学分的必要条件。根据规定,学生未经同意缺课总数达到或超过模块学习时数10%,就不能认定学分;学生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不能认定学分。考虑到学分是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合格量”的标志,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差异状况。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状况,现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宜采用学分和原始成绩双重记载制。

学分认定的依据:(l)学科类学分的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按模块规定的分值认定。认定要求: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才能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另选。(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由学校按照有关标准或办法并按有关程序认定。认定要求: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来认定学分。

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规定的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总学分必须达到144学分。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推进工作。

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 长:孟

副组长:孙先启

广

王升江

成 员:王俊博

孙吉芳

刘成秀

胡佳军

各学科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两个工作组,其职能如下:

(1)教师培训工作组:负责对教师的岗前、岗上培训,校内、校外培训,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课程实施与开发工作组:负责课程的运行与管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核,建立、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库。负责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工作,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评价

2、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校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以规范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促进新课程健康、有序推进。

(1)完善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制:年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措施,除了正常履行本年级的管理职能外,还协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年级的相关事项,防止和克服新老课程并存期间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2)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推行完善二次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推行二次备课。倡导个人钻研,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一人主讲,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形成共案。——自我研究,完善个案的备课流程。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纲、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缺什么,是怎么学习的,让教师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怎么学。依纲据本,大胆舍弃繁难偏旧内容,强化效率意识。学校双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管人员学科蹲点制度保障了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

(3)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我校采取过程跟踪、随机抽查、阶段评价、综合检测的方式,检查考核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考核结果与教师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同时动态跟踪记录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教研能力、探索精神等,动态跟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档案资料。

3、充实设备设施

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准备了专项经费用以充实设备设施,添置新教师笔记本电脑,改建校园网,添置实验器材和药品,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是统揽我校核心工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规划和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省、市、县培训参训人员的统筹安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课程建设规划

蚌埠医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我院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在已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院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完善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全院50%以上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标准,并构建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0-15门,省级精品课程5-10门,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专业要充分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申报课程相符合或经过1学期以上(含1学期)的该专业方向进修学习,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形成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2、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2轮以上(含2轮)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选用教材符合要求。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5、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二)优秀课程建设

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为此,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稳定的教师梯队,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轮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有院级以上(含院级)教改立项。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初步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5、注重考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

6、选用国家级优质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7、教学文件齐备(包含的内容同合格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三)精品课程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按照《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水平,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要以优秀课程为起点,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要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并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个轮次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整合,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5、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

6、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在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和试题库或试卷库、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

7、不断深化考试改革。建立有效、可信的考核机制,鼓励探索和尝试新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8、注重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同时,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学校。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四、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办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将严格执行有关人才引进规定,重点引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并继续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院内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各类教学奖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激励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师资管理部门要继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在增加兼职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三)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有力措施。为使课程建设内容不断更新,学院将在继续保证教改专项研究经费投入,加强对原有教改立项项目管理,强化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为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优先保证各类课程建设经费。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此,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工作人力物力的配置,健全和强化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职能,使其在我院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激励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学院也将定期组织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尤其是要对上网内容进行不断升级和更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课程两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复查,复查合格的课程可以恢复其原有的荣誉称号。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学校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考核和教学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评选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分别授予“蚌埠医学院优秀课程”和“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提供一定数额的前期建设补助和后续建设经费,并从院级精品课程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量化赋分时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与院级教改立项同等对待。

第五篇:线性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线性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2010-2013)

《线性代数》是我院基础主干课之一,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线性代数》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因此,规范《线性代数》教学,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数学教学的整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保证其持续性发展与提高,是本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目的.经过课程组三年的努力已经使该课程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初步整合,多种教学模式交叉,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现状:由于本院开设该课程的班级较少,现有专职教师2人,讲师 1人;副教授1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赵树媛主编,由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线性代数》,有适合各专业的三纲两书。

二、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继续选用优秀教材《线性代数》(赵树媛主编),组织教师编写高水平的辅导教材。

教学条件建设:1.开展多媒体教学研究和实践,争取三年内本课程部分或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

2.教学规范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调研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4.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教学。

5.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各专业的要求,制订出各类考试大纲。争取在二年内将《线性代数》课程建设成为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三、建设措施:1.加快师资培养,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通过引进、培养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师资培养,提高师资学历层次。2.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为新进的年轻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使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强教学档案的管理;注重规范管理程序,制定工作计划。使教学管理的每项工作实现有计划安排、有检查落实、有结果分析的三有管理。按照优秀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

4.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室活动力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并严格执行,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进,使我们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新提高。

在学校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力争在2-3年内将《线性代数》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下载小学课程建设规划(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课程建设规划(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口语》课程建设规划

    《英语口语》课程建设规划一、 课程建设现状 (一)师资队伍 本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一共有2名,都是外籍教师,且目前聘请的外籍教师位数不多,流动性较大,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沟通仍有待提......

    《心理学》课程建设规划

    《心理学》课程建设规划心理学理论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小学教师的“启蒙读物”,是教师教育的“奠基工程”。因此,我们将努力使本课程具有以......

    法政系课程建设规划

    铜陵学院法政系课程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基本依据 现代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总体上要适应建设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法治国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贯......

    《演讲艺术》课程建设规划

    《演讲艺术》课程建设规划 厦门市华昌小学:黄江林 一、课程现状 “演讲艺术”是一门讲授演讲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规律以及演讲的技巧、方法和方式的课程。为了提高我校学生演讲......

    落实课程建设规划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措施 一、《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与特色 (一)课程建设目标 继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

    《环境卫生学》课程建设规划

    《环境卫生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根据我校“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按照创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为中心,加......

    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0503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文件榕外院教„2013‟ 号 关于印发《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的通知校属各部门: 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十二五”课程建......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建设规划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建设规划 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直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各种知识的不断膨胀,各学科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