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 反义词大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语文近义词反义词大全
第一单元
近义词
(1)清爽——凉爽 雄浑——雄壮 恩泽——恩惠 热切——恳切(2)轻捷——敏捷 忘却——忘记
欢悦——欢快 倾吐——倾诉
(3)静谧——安静 茂盛——茂密 攀谈——交谈 奇异——奇特 追随——跟随 欢悦——欢腾 勤勉——勤奋
(4)胆颤——胆寒 温习——复习宛如——好像 攀缘——攀爬 反义词
(1)陡峭——平缓 精致——粗糙 挺拔——弯曲 蕴含——暴露
(2)湿润——干燥 优雅——粗俗 轻盈——笨拙 清脆——沉闷
(3)静谧——热闹 细密——稀疏 坚硬——柔软 粗壮——瘦弱
(4)蜿蜒——笔直 快活——忧伤
第二单元
近义词
(5)杰出——卓越 阻挠——阻止 要挟——胁迫 轻蔑——轻视 艰巨——艰难 讥笑——耻笑
(6)真挚——真诚 崇高——高尚 爱慕——仰慕 念头——想法 凄凉——凄惨 沮丧——懊丧 忍耐——忍受
(7)晃荡——晃动 沉闷——苦闷 端详——打量 赞叹——赞美 波涛起伏——波涛汹涌 反义词
(5)杰出——平庸 轻蔑——尊重 大概——精确 狂风怒号——风和日丽
(6)普通——特别 甜蜜——苦涩 增添——减少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7)沉闷——轻松 艰苦——舒适平常——特别 波涛起伏——风平浪静
第三单元
近义词
(9)舒适——舒服 顾惜——怜惜 抱怨——埋怨 忧虑——焦虑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10)叮嘱——嘱咐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忐忑不安——坐立不安 刻骨铭心——念念不忘(11)沮丧——懊丧 庄重——稳重 打扰——打搅 羞愧——惭愧
(12)着迷——入迷 果然——果真 兴高采烈——兴致勃勃 反义词
(9)潮湿——干燥 僵硬——柔软 严肃——活
泼 寒风呼啸——暖风习习
(10)偶然——必然 流连忘返——归心似箭 忐忑不安——镇定自若 刻骨铭心——置于脑后(11)沮丧——得意 庄重——轻浮 羞愧——骄傲 慈祥——严厉
(12)温柔——粗暴 熟悉——陌生 兴高采烈——无精打采
第四单元
近义词
(13)遥望——远望 慷慨——大方 恩赐——赏赐 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 感叹——感慨
(14)清晰——清楚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枯竭——干涸 形容枯槁——面容憔悴 震耳欲聋——震天动地(15)浓密——稠密 圣洁——纯洁 幽香——清香 眷恋——依恋
(16)肆虐——横行 盘踞——割据 恭敬——尊敬 劲挺——挺拔 险恶——凶险 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反义词
(13)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 慷慨——吝啬 保护——破坏 有限——无限 破碎——完整(14)清晰——模糊 枯槁——充盈 滔滔不绝—
—沉默寡言
(15)清澈——浑浊 浓密——稀疏 希望——绝望 放弃——坚持
(16)凶猛——温和 荡漾——平静 恭敬——傲慢
第五单元
近义词
(17)郑重——慎重 伶俐——机灵 盼望——期望 无端——无敌 稀奇——稀罕 允许——答应 熟识——熟知
(18)追悼——哀悼 羞愧——惭愧 枯瘦——消瘦 悔恨——懊悔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
(19)赫然——鲜明 懊悔——懊恼 憎恶——厌恶 莽撞——鲁莽 踌躇——犹豫 摩挲——抚摩 颓唐——萎靡 恭敬——恭顺 反义词
(17)郑重——轻率 伶俐——笨拙 熟识——生疏 允许——禁止
(18)轻微——高贵 深奥——肤浅 枯瘦——健壮 详细——简单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马马虎虎——仔仔细细
(19)颓唐——振作 虐待——善待 踌躇——果断 憎恶——热爱
第七单元
近义词
(21)亲昵——亲密 依然——依旧 歇落——歇息 企盼——期盼 惊异——惊奇 情义——情谊 领地——领土
(22)相熟——相识 诚实——诚挚 储备——储存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23)埋葬——安葬 凝重——庄重 华贵——华丽 激越——高昂 久别重逢——阔别重逢 浴血搏杀——浴血奋战
(24)大概——大约 居然——竟然 缘故——原因 黯淡——昏暗 徒劳——白费 仍旧——仍然 脸颊——脸庞 悲伤——伤心 反义词
(21)热闹——冷清 怀疑——相信 吉祥——灾难 急速——缓慢(22)相熟——陌生 诚实——虚伪 温暖——寒冷 不甘落后——自甘堕落(23)衰老——强壮 拒绝——接受 华贵——朴素 亢奋——低沉 茂盛——枯萎 炯炯有神——目光呆滞
(24)悲伤——高兴 黑暗——光明 轻松——紧张 粗糙——精细 迅速——缓慢 温暖——寒冷 惦记——忘记 朦胧——清楚
第八单元
近义词
(26)幽静——清静 清秀——秀丽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陶醉——沉醉 断断续续——隔三差五
(27)探访——访问 诞生——出生 端庄——庄重 矜持——拘谨 蜿蜒——绵延
(28)身段——身型 柔软——软弱 暑去寒来——寒来暑往 溺爱娇宠——娇生惯养 兴味盎然——兴趣盎然 反义词
(26)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苏醒——昏迷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27)诞生——死亡 柔和——强烈 温柔——粗暴 细腻——粗糙 永恒——短暂 转瞬即逝——万古长存
(28)降生——死亡 抗议——赞同 无言以对——对答如流 暗无天日——阳光普照 窃窃私语——大声喧哗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闪烁-闪耀 绚丽-绚烂 巍峨-高大 浇灌-灌溉 伟岸-雄伟 高洁-高尚 气魄-气势
骄傲-自豪 欺凌-欺压 残酷-残暴 簇拥-蜂拥 绵延-连绵 严明-严格 企图-试图 英勇-勇敢 慰劳-慰问 改善-改进 压迫-压制 才华-才气 弥漫-充满 特地-特意 特殊-特别 郑重-慎重 忧虑-忧愁 勉励-鼓励 幽暗-昏暗 疲劳-疲倦 突然-忽然 气愤-愤怒 欺负-欺压 依然-依旧 侵犯-侵略 宽恕-原谅 避让-躲避
摇晃-摇荡厉害-严重 幽默-风趣 姿势-姿态 赞颂-赞扬 宝贵-珍贵 笼罩-覆盖 猛烈-剧烈 安静-宁静 维持-保持 沉默-静默 违抗-违背 沉着-镇静 镇定-镇静 凄凉-悲凉 感激-感动 绝望-失望 昏暗-阴暗 热情-热心 舒服-舒适 掩盖-遮盖 粗糙-粗劣 典范-模范 壮丽-壮美 承担-担当 放弃-舍弃 傲慢-骄傲 冷酷-残酷 狭窄-狭小 陡峭-峻峭 悲观-失望 罕见-少见 庄严-庄重 残酷-残暴 依赖-依靠 艰难-困难 舒适-舒服 折服-信服 景仰-敬仰 尖锐-敏锐 恬静-安静 推算-计算 机智-机警 坚强-坚毅 忠实-忠厚 恶劣-卑劣 珍藏-收藏
赞叹-赞美
技艺-技术 慈祥-慈爱 悦耳-动听 花样-花招 熟悉-熟识
顽皮-调皮 期待-期望 周到-周密
亲密-亲切 微弱-衰弱
轻盈-轻巧 装饰-装点 灿烂-辉煌
辛勤-辛劳 惩罚-惩处 朴实-朴素 沉稳-稳重 安静-宁静 急促-仓促 强健-强壮 活跃-活泼 惊异-惊奇 浓烈-浓重 广袤-广阔 覆盖-遮盖 深邃-深远 凝滞-停滞 苍凉-凄凉 抑制-控制 宽容-宽恕 沉浸-沉醉 明朗-晴朗 洒脱-大方 静寂-寂静 羞涩-羞怯 漂浮-飘荡 警觉-警惕 奇特-奇异 增添-增加 驱赶-驱逐 敏捷-敏锐 珍异-珍奇 茁壮-健壮 原谅-谅解 看望-探望 天真-纯真 杰出-卓越 回顾-回首 奉献-贡献 维持-保持 真诚-真挚
稳健-稳重
眺望-远望 优厚-丰厚 袒露-表露 诚恳-诚挚 卓越-杰出 倾诉-倾吐 轻蔑-轻视 毅然-决然 藐视-轻视 要挟-裹胁 杰出-卓越 杰出-出众 阻挠-阻止 阻挠-阻挡 讥笑-讥讽 讥笑-嘲笑 卑微-卑贱 羞辱-侮辱 傲慢-高傲 静默-静寂 改善-改进 嘲笑-讥笑 道理-哲理 伟大-崇高 喜欢-喜爱 晴朗-明朗 请教-求教 启发-启示 强健-强壮 奥秘-奥妙 了解-知道 寻找-寻觅 炎热-酷热
注意-留意 耸立-矗立 预兆-征兆 也许-大概 启发-启示
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永生难忘---众生难忘 要强好胜---争强好胜
荒无人烟---人迹罕至 毫不犹豫---当机立断 2反义词:
飘渺-清晰 绚丽-暗淡 巍峨-矮小 骄傲-谦虚 残酷-仁慈 附近-远处 聚集-分散 簇拥-散开 庞大-渺小 严明-松懈 英勇-胆怯 改善-恶化 欺凌-保护 压迫-反抗 特殊-普通 郑重-轻率 痛苦-欢乐 勉励-打击
幽暗-明亮 弥漫-扩散 欺负-爱护 侵犯-保卫刺耳-悦耳 瞬间-长久 迅速-缓慢 摇晃-静止 腾空-降落 大公无私---假公济私 猛烈-微弱 安静-喧闹 维持-改变
违抗-遵守 沉着-惊慌
镇定-惊慌 井然有序---乱作一团 紧张-轻松 暖和-寒冷 感激-责怪 昏暗-明亮 热情-冷漠 舒服-难受 掩盖-暴露 粗糙-精细 逆境-顺境 傲慢-谦恭 冷酷-热情 狭窄-宽敞 陡峭-平缓 悲观-乐观 罕见-常见 壮丽-晦暗 彻底-残留 依赖-独立 顽强-软弱 景仰-轻视 尖锐-迟钝 恬静-烦躁 醒目-模糊 舒适-难受 透明-浑浊 生存-死亡 机智-呆板 坚强-脆弱 忠实-奸猾 恶劣-优秀 慈祥-凶恶 悦耳-难听 熟悉-陌生 开阔-狭小 周到-疏忽 温和-严厉 微弱-强烈 轻盈-笨重 灿烂-昏暗 惩罚-奖赏 搭救-谋害 霎时-良久 朴实-虚伪 沉稳-轻浮 急促-平缓 强健-虚弱 恬静-嘈杂 鲜明-含糊 活跃-呆滞 现实-幻想 广袤-狭窄 覆盖-裸露 凝滞-流动 浓密-稀疏 抑制-放纵 持续-中断 沉浸-漂浮 抱怨-感谢 明朗-晦暗 洒脱-拘谨 静寂-喧闹 羞涩-大方 漂浮-沉淀 警觉-麻痹 奇特-寻常 茁壮-瘦弱 热闹-冷清
吃力-轻松 原谅-责备 杰出-普通 回顾-展望 失败-成功 奉献-索取 真诚-虚伪 宽大-狭小 得意-失望 动摇-坚定 杰出-平庸 阻挠-推动 轻蔑-尊重 藐视-重视 卑微-高贵 羞辱-尊崇 傲慢-谦虚 修理-损坏 改善-恶化 赞叹-斥责 伟大-渺小
晴朗-阴沉
强健-虚弱 寻找-丢弃
炎热-寒冷 耸立-横亘 一般-特殊 明显-隐晦 喜爱-讨厌
重要-次要
形形色色----一模一样 层出不穷-----昙花一现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荒无人烟---人烟稠密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归类复习——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凝望——凝视
呼叫——呼唤
吟诵——吟咏
蕴含——蕴涵
奥秘——奥妙
恩泽——恩赐
良久——许久
静谧——僻静
勤勉——勤奋
迷惑——疑惑
蕴藏——埋藏
快活——欢快 缘故——原因
温习——复习
雕琢——雕刻
比美——媲美
崇尚——高尚
真挚——真诚
爱慕——仰慕
沉静——沉寂
凄凉——凄惨
沮丧——懊丧
薄暗——昏暗
舒适——舒服 顾惜——爱惜
抱怨——埋怨
照顾——照料
蜷缩——畏缩 均匀——匀称
显然——明显
忧愁——忧虑
神圣——圣洁
隆重——盛大
庄重——郑重
均匀——匀称
幽静——僻静 介意——在意
羞愧——惭愧
首席——第一
割舍——丢弃 和谐——协和
着迷——入迷
悦耳——动听
召唤——呼叫的确——确实
谋面——见面
声望——名望
遨游——漫游 慷慨——大方
枯竭——枯槁
遥望——眺望
美丽——漂亮
如同——好像
感叹——感慨
保护——爱护
渺小——微小 哀悼——悼念
特殊——特别
生存——生活
圣洁——神圣 浓密——茂密
圣洁——纯洁
滋润——湿润
家景——家境
眷恋——留恋
低微——微小
逝世——去世
莽撞——鲁莽
踌躇——犹豫
颓唐——颓丧
扭身——转身
津津有味——津津乐道 心潮腾涌——心潮澎湃 寝不安席——夜不能寐 永流不息——川流不息 依然如旧——依然如故 永流不息——川流不息
反义词: 短暂——长久
扩大——缩小
奇异——平凡
坚硬——柔软
迎接——欢送
粗壮——细弱
人工——天然
崇高——卑劣
真挚——虚伪
爱慕——讨厌
沮丧——振作
舒适——艰苦 僵硬——柔软
严肃——活泼
嘶哑——洪亮
魁梧——矮小
慷慨——吝啬
璀璨——暗淡
枯竭——茂盛
渺小——巨大
有限——无限
破坏——爱护
浓密——稀疏
亲切——生疏 滋润——干燥
神圣——平凡
清澈——浑浊
伶俐——笨拙
伟大——低卑
情愿——不甘 摇摇晃晃——稳稳当当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近义词反义词汇总
近义词
顽皮—调皮 高兴—愉快 饱满—丰满 满意—称心 挽救—拯救
驱逐—赶走 惊恐—惊慌 模糊—隐约 奇异—离奇 精致—精巧
舒服—舒适 慈爱—慈祥 富有—富裕 顽强—坚强 美丽—好看
昂贵—珍贵 坚定—坚决
照料—照顾 英俊—俊秀 竟然—居然
恳求—恳请 竭力—尽力 诧异—惊异 调停—调解 广阔—辽阔
巨大—庞大 怜惜—惋惜 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 鼓舞—鼓励
思念—想念 耻辱—羞辱 苦难—困苦 繁荣—昌盛 威武—英武
雄伟—雄壮 坚固—牢固 广袤—广阔 气势—气魄 蜿蜒—弯曲
险要—险峻 神圣—庄严 催促—督促 挺拔—挺秀 勤劳—勤奋
忠诚—忠实 尊贵—高贵 荒凉—荒僻 朴实—朴素 潮湿—湿润
干脆—索性 清澈—透明 委屈—冤屈 暴怒—暴躁 憔悴—枯槁
央求—恳求 永诀—永别
侍弄—伺候 赞扬—赞颂 自豪—骄傲
奇妙—奇巧
谨慎—小心
拮据—困难平常—平时 适度—适当 好奇—新奇
艰苦—困苦 利索—利落
清晰—清楚
维持—保持 感激—感谢
遗弃—抛弃
忙碌—繁忙
开辟—开拓
支撑—支持 粗糙—粗劣 珍藏—收藏 杰出—出色
要挟—胁迫
轻蔑—轻视 讥笑—耻笑
抱负—志愿 坚强—顽强
反对—反驳 慷慨—激昂 蔑视—藐视
苦难—困苦
震撼—震动
希冀—希望
皎洁—明亮 苍凉—凄凉 异常—异样 持久—永久
约摸—估计
柔嫩—柔软 淹没—吞没 猛烈—强烈
快活—快乐 透明—透亮
详细—香蜜 逼近—接近
洪亮—嘹亮 增加—增添
神秘—秘密
轻易—容易
请求—恳求
呈现—浮现
丑恶—丑陋 保护—维护
冷淡—冷漠 颓丧—颓唐
震惊—吃惊 观察—察看
狡黠—狡猾 探索—探求 警惕—警觉
详尽—详细
精心—细心
启发—启迪 绵延—连绵
担心—担忧 思绪—思路 催促—督促 商议—商讨 允诺—承诺
抵御—抵挡 削弱—减弱
特别—特殊
激烈—剧烈
残杀—残害
仇人—仇敌
提防—防备
商议—商量 观望—张望
照耀—照射 佩服—敬佩 从容—沉着
惦记—惦念
竭力—极力
疲乏—疲劳
优美—美好
潇洒—洒脱 光荣—荣耀
洁白—雪白
肯定—确定 怀念—思念
浪费—挥霍 放弃—舍弃 疑惑—困惑
愚蠢—愚笨 艰辛—艰难
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如雷贯耳—大名鼎鼎
翻来覆去—屡次三番 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反义词
懒怠—勤快 高兴—难过 饱满—干瘪 满意—遗憾 精致—粗糙
舒服—难受 奇异—平常 强烈—软弱 富有—贫困 气愤—高兴
顽强—软弱 漆黑—雪白 昂贵—低廉 挺立—弯曲 调皮—听话
肯定—否定 伤心—高兴 同意—反对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肃静—喧哗 耻辱—光荣 险要—平缓 蜿蜒—笔直 广袤—狭小
挺拔—弯曲 勤劳—懒惰 忠诚—背叛 坚强—脆弱 破旧—崭新
潮湿—干燥 清澈—浑浊 暴怒—温和 憔悴—丰润 淡雅—浓艳
敏感—迟钝 艰难—安逸 深沉—浅薄 赞扬—责难 自豪—自卑
敬仰—鄙夷 谨慎—马虎 拮据—富裕 艰苦—舒适 辛酸—甜蜜
笔直—弯曲 忙碌—清闲 粗糙—细腻 杰出—平凡 轻蔑—尊重
反对—同意 拒绝—接受 蔑视—重视 屈服—反抗 柔和—强烈
快活—悲伤 透明—浑浊 详细—粗略 洪亮—沙哑 增加—减少
主动—被动 丑恶—俊美 紧张—轻松 冷淡—热情 颓丧—振作
详尽—简略 警惕—麻痹 满意—失望 焦躁—平静 诚意—假意
拒绝—答应 抵御—进攻 削弱—增强 特别—普通 反抗—顺从
稳重—轻浮 佩服—敬佩 从容—沉着 惦记—惦念 竭力—极力
疲乏—疲劳 优美—美好 潇洒—洒脱 光荣—荣耀 洁白—雪白
抵抗—投降 飞快—缓慢 潇洒—拘束 光荣—耻辱 佩服—敬佩
从容—沉着 惦记—惦念 竭力—极力 疲乏—疲劳 优美—美好
潇洒—洒脱 光荣—荣耀 洁白—雪白 肯定—否定 怀念—遗忘 浪费—节约
放弃—坚持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 自强不息—自暴自弃 名不虚传—徒有虚名
如雷贯耳—默默无闻 狂风怒号—风平浪静 微不足道—举足轻重
第四篇:人教A版六年级语文《詹天佑》
《詹天佑》
《詹天佑》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生词意思,用“争夺”“争持”各造一个句子。
(三)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华夏名人——詹天佑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研究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直奔中心句
1、提示: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他是什么人,哪一句?
2、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哪两个,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他为杰出爱国的工程师,他对我国铁路事业有何贡献?(学习第一段2、3句和第二段第一句。)
4、交流资料,加强对詹天佑的认识
对于他的生平资料你还了解哪些?告知学生: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三)理清脉络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的?
2、自由朗读全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想一想共写了几件事。
3、学生交流,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段(1—-3):讲清政府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情况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第二段(4---6):重点叙述詹天佑带领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第三段(7):讲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 个有力回击,詹天佑为中国人民争了气。
4、如果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的话,文章内容会更清楚
学生说师板书:
接受任命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四)检查生字词
1、个别读生字,正音翘舌音 “嘲”和“岔”前鼻音“宾”
2、检查读生词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培养语感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通过反复读句子,理解“争夺”与“争持”两个词的差别,重点在后一个字上,再指导学生造句
(五)练习读课文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进行个别练读
(六)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2、3、4、5段,深入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节课让我们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这个中心。
2、记得课文讲了关于詹天佑的几件事吗?首先来学第一件
(二)学习接受任命部分
1、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文中有一句话
2、第四段首句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读前半句,问修筑京张铁路有什么困难?
第三段第五句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讲修筑铁路遇到的地形方面的困难.4、帝国主义者怎样嘲笑中国工程师?
有一家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说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并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本段:
这一段讲詹天佑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 的要挟下,在他们的嘲笑和蔑视下,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顶着很大的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三)学习勘测线路部分
1、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这句话中哪部分概括了本段内容?
2、勘测线路部分也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细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再分析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他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引读:“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不光严格地要求工作人员,而且带着学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用个成语说就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过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读到这句我们不得不说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3、这一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写得非常有条理,请按照“勘测线路的决心、詹天佑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把这段分为四层。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我们还应学习这段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1、读第5段第一句
不改变意思把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这句话在这段中有什么用?(总述)这是一个什么段?(总分段)
把这段分为两层。
2、这段中从哪儿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根据课文描述,你能用示意图画出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吗?
4、在书上各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隧道的艰巨。(“高”“长”)
各采用了什么样的开凿方法?对照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想一想,从这段了解到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6段,总结课文,再次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
1、读中心句引起本段教学
2、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呢?
3、理解第一句的过渡、引起下文的作用。
4、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演示给同学们看
5、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是,引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有力的回击。”
为什么铁路比原计划提早两年竣工?这件事指哪件事?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建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帝国主义者曾怎样讥笑中国工程师?
2、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成功在我国铁路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3、在数万人的竣工典礼上,詹天佑会说些什么,人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
4、我们应带着什么语气课文的 最后两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全文学完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詹天佑的“爱国”、“杰出”表现在拿些地方吗?
2、拓展像詹天佑这样杰出的名人你还知道谁?
(茅以升 贝聿铭 袁隆平等)
(四)作业
1、小练笔 以“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2、搜集阅读名人故事资料
五、板书设计:詹天佑
接受任命毅然
勘测线路一丝不苟、作风严谨爱国杰出
居庸关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开凿隧道
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设计“人”字形线路
第五篇:人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第一单元百分数(二)1.百分数的应用(二)
课题一:利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
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5.94%。
-2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1.订正第3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国家建设债券是什么吗?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国家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行的一种证券。这种债券跟定期存款一样也是有时间期限和利率的。计算债券的利息 的方法和储蓄存款利息的算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算式: 1500×7.11%×3十1500 2.订正第4题时,可以提问:赵英去年11月1日存入银行800元钱,定期2年。到明年11月1日取出时,一共存了几年?到期了吗?使学生明白,从去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两年,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800×5.94%×2十800 3.订正第6题时,教师可以提问:
“题目的问题是‘增长百分之几?’,它实际要求的是什么?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的?”(实际求的是1997年比1996年增加的存款数是1996年存款数的百分之几,是以1996年的存款为单位“1”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32÷(147—32)×100%
三、提前做完上面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计算出两种储蓄办法各得到多少利息,再进行比较。用第一种储蓄办法,利息是500×5.94%×2=59.4(元);用第二种储蓄办法,第一年后可以得到本息合计500×5.67%×l十500=528.35(元),把528.35元再存入银行第二年的本息合计528.35×5.67%×l十528.35=558.31(元),减去500元,两年共得利息58.31元。所以采取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课题三:成数和折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 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 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4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
-6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等学生讨论完以后,教师抽取几名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思路是先按七折算出买这三本书花多少钱,再求出可以节省多少钱,在这种思路中,可以先算出这三本书总钱数的七折,再用总钱数减去它,也可以先算出每本书钱数的七折,再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然后求出节省的总钱数: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计算这三本书节省30%的钱,在这种思路中,既可以先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再求出节省的总钱数,也可以用总钱数乘以30%求得结果。
请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8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和思考题。
第二单元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题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2.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8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课题二: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四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
-10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课题三: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一16页的例4一例6,练习五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l千米=()米
2.20米=()厘米 50千米=()厘米 30厘米=()分米 60毫米=()厘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 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例4。
出示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
-12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2)巩固练习。
做第1;页上的I;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 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3)教学例 5 出示例6;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板书:)比例尺是多少?(板书:=)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课题四:线段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
-14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然后教师指着 =60,=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3.1,=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16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 60 =600。30 × 20 =600。40 × 15 =600,“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一定)。2.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先填写下表。
(1)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第一栏数据的意思?”(用600页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练习本15页,可以装订40本。)“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600÷15)“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每本是25页呢?„„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中。”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18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填,并说一说为什么。2.做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五、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混台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第3—7题。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 = 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运货次数(一定)成反比例关 系。运货的总吨=每次运货吨数(一定)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
-20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把x的值350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能不能成立。
(3)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把例1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划上线,再出示改变后的应用题。)让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回答:
“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明确: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解答后,说说分析解答的过程。教师板书:
70×5÷4 =350÷4 =87,5(千米)进一步提出: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想一想,题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使学生明确:因为这道题的路程是一定的,根据反比例的意义,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汽车两次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什么是相等的?”
“你能列出等式吗?设谁为X?”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让学生自己求出X,并进行检验。随后,教师提出: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需要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教师: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目和例2,看一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例2的条件和问题改变以后,题中成反比例的关系仍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87.5×X=70×5。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2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2.做练习八的第1—4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
-22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24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
1.圆柱
课题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 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 Π r或C= Π 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26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3.做练习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课题二: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的例l一例3,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2—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仿照教科书第39页的图制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用的罐头盒,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因拄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8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6.教学例3。出示例3。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己知圆柱形水桶的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求做这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
教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赂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1.做第41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应该怎样求侧面积? 使学生明白可以直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就可以得到侧面积。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2.做第41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作业
1.完成第42页练习十的第2一;题。
(1)第2、3题,是分别求圆柱的例面积和表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4题,圆柱形沼气池·的形状和特点要向学生说明(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
(3)第5题,是先实际测量,再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要量的茶叶筒的大小可以是不一样的。
2.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的第6‘、7‘题。
第6·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这样就要把求圆柱的 侧面积的运算顺序颠倒过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7‘题,是求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S=ΠR十2ΠH≈63.59十 339.12=402.71≈410(平方分米)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的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例4,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30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近长方体:)然后教师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斑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拄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2.教学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0.5×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一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②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 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 ×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高”,即:V=SH.
二、新课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应该怎样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S=∏×R × 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V=∏×R×R×H。2.教学例5。出示例5。
(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公式?为什么? 要使学生理解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内部的体积。所以可以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⑧要求水桶的容积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确,水桶的底面积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①水桶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2)让学生叙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求出水捅容积之后,教师提问:最后结果应该怎样取值? 使学生明确要把计量单位改写成立方分米,取近似值时要采用去尾法。(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33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
圆的面积=∏×R×R 2.复习立体图形。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教师: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怎样求?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列成表格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能否统一成一个呢?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写成:“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长方体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二、课堂练习
l。做练习十一的第8、9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2。做练习十一的第10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要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什么?”
“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呢?”
使学生弄清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就是求前轮这个圆柱的侧面积。而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就是前轮的直径,这个圆柱的高就是前轮的轮宽。
分析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十一的第11题。
指名一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装了 桶水是什么意思?”
要使学生明白:装了 桶水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水桶体积的 即水的体积是24× 立方分米。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用列方程来解。
设水面高为X分米。
24× =7.5×X X=18十7.5 X=2.4 4.做练习十一的第12题。
第(1)题,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人手,由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当底面积相等财,高和体积成正比例。
第(2)题,启发学生根据第(1)题的结论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即:
设另一个圆柱的体积为x立方分米:
= x= X=40 5.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
“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相等说明了什么?”
-35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 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第49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37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 SH 2.教学例1。
出示例1。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4.教学例2。(1)出示例2。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求这堆小麦的重量。
教师: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必须先求出这堆小麦的体积。教师:要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又该怎么办? 学生:由于这堆小麦近似于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教师:但是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学生:先算出麦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教师:求得小麦的体积后.应该怎样求小麦的重量? 学生:用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乘以小麦的体积就可以求得小麦的重量。
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50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教师要说明小麦每立方米的重量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要经过酗量才能确定,735千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
数: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测量的方法:测量底面直径时。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围一圈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测量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5.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学生:要先求圆锥的底面积。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39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1.练习十二的第10*题。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课题一:整理和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三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圆柱、圆锥的模型各一个;②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
-41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2)做第55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2.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2)做第55页第3题的下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 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读题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通风管有没有上、下底?(没有。)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3题。
课题二:整理和复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教学过程:
-43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二)
1.统计表 课题一: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的例题、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填写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认识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会如何填写一个统计表。现在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填写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随之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板书。
二、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例题的统计表。
教师:这里有一张统计表,这是1995年一1997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人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这张统计表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学生:横着的项目增加了一栏。
学生:增加了含有百分数的数据。
教师:对I在这张统计表中,增加了一栏,这一栏里都是含有百分数的数据。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表叫做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师板书课题。
教师:现在我们先计算出有关的数据,把这张统计表填写完整: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百分数、合计数,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行间巡视,注意个别辅导。可提醒学生:计算百分数时,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填写合计这一行的含百分数的数据时,教师可提问:
这个数据应该怎样计算呢? 是不是把3年的百分数加起来就得到了呢? 要使学生明确:合计这一行的百分数要算3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3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等学生填完表.教师提问。
教师: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东山村的什么情况? 请几名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获得的情况。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在这张统计表中,不仅可以看出在199;年至1997年中每一年的全村总收入是多少,其中村办企业收入是多少,而且还可以看出每年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百分之几。
然后教师再指名提问:
1996年全村总收入比1995年增加多少万元? 1997年全村总收入比1996年增加多少万元?
-45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认真读题后,教师提问。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统计表的填写方法,同学们能不能自己编制这个统计表? 先想一想这个统计表的表头需要分为几项?是哪几项?(分为四项:班级、人数、达标人数、达标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数。)横行、竖行各分几格?(横行分四格,竖行分五格。)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画表格,同时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画表格。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好表头、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教师:比较一下自己画的表格与教师画的表格是不是一样。(如有不一样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指导画的不对的同学改正过来。)教师让学生独立将数据填在自己画的表格中,接着让学生自己计算百分数、合计 数,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行间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先集体订正表中所填写的数据,然后教师根据所编制的统计表(如下)提问。
中华小学四一六年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
情况统计表 ××年×月制
教师: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情况? 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获得的情况,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中华小学四一六年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情况:我们不仅可以知道这个学校四至六年级各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达标学生的人数,还可以知道达标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哪个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大。从表中我们看到:四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最小,只有70%,六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最大,达到94%。
三、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试着独立编制统计表。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获得什么情况。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让学生翻开书自己读题,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五、教师提示练习十四的第6*题。
教师请学生翻开教科书,先自己读题思考。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
“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中的“总数”是指什么数?(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是什么意思?(是各班植树棵数占三个班植树总数的百分之几”)“那么填写这张统计表时,先要算什么,填什么?”(先要算出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然后用各班植树的棵数分别除以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求出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在计算百分数这一栏的数据时,与“人数”有没有关系?”(没有。)怎样计算“平均每人植树棵数”这一栏的数据?(用各班植树的棵数分别除以各班的人数,用合计植树的棵数除以合计的人数。)
六、作业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6*题。
-47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旁要注明表示数量的数据,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空白。如果把两条射线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直条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成排不下五个直
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可达图纸的音处,留音的空白书写统计图名称。)最后确定水平射线上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各表示什么。(指出通常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表示数量;在这里,水平射线表示年份。)(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请一位学生量一量投影器上图纸中画出的水平射线的长度。教师说明:画出的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画出的水平射线平均分成11份,因此这里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教师完成下图。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教师说明: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因此,可以把画出的6厘米的垂直射线平均分成6份(每份大约0.8厘米),每一份表示200毫米。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箭头的旁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引导学生按照例1统计表中的数据,1993年降水量920毫米,要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800与1000的中间是900,再靠上些为920毫米处,用铅笔过此点在图纸上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平行的线段(画到1993年上方处即可)。然后三角板对齐1993年直条位置,画出与水平射线垂直的两条平行线,画到与前面画的水平线相交为止:再在直条中涂上阴影。表示其它各年份降水量的直条均按此方法进行,其中最后两、三个直条.可以让学生指图说出它们的位置,或指名让学生画出。(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提问: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5年的降水量最多,是1005毫米。)(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6年的降水量最少,是670毫米。)
-49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0 数学小组 语文小组 美术小组 音乐小组 体充小组
教师出示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先观察,根据表和图列出数据的情况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问题:
(1)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2)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人数的多少倍?(4)平均每个课外小组有多少人?(5)平均每个班参加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 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以上五个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的统计表,并提问:例2的统计表与例1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例l的统计表只有降水量一种数据.例2是复式统计表,是分性别、车间统计的人数。)教师又问:要画例2的条形统计图时,哪些地方与例l相同?哪些地方与例1不同?(跟例l的相同处是降水量和男工、女工的人数都是用直条来表示,不同处是,每年的降水量只要用一个直条来表示。而每个车间的男、女工人数要各用一个直条来 表示。)教师问:它们之间怎样来区分?(表示男工和女工人数的直条可以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来表示。)教师说明制图的方法:
(1)画出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垂直射线上表示人数,水平射线上表示车间。在两条射线上分别画上适当的刻度(见下图)。
120 100 80 60 40 20 0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第三车间
(2)在水平射线上画直条,如在第一车间部分,左边画出表示男工80人的直条(画有斜线)。右边画出表示女工30人的直条。其它两个车间的直条画法相同(见下页图)。(出示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先把第三车间部分遮住,学生画完后再揭开。)教师让学生仿照第一、第二车间直条的画法,在书上画出第三车间的两个直条。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