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文] · 最近,我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文。读完后,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想到:水滴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竟然能将坚硬的岩石滴穿,感到很不可思议,从而觉得,水滴都能滴穿岩石,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任何事只要你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去干,肯定能干成。这就是我从中理解到的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游安微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景象后的感受,又举了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最后又告诉了我们滴水穿石的启示,升华了主题。
看完这篇课文后,我不觉感慨万千,又想到了许多在成才路上遇上崎岖和坎坷,最后“滴穿”一块块“顽石”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们。比如着名作曲家贝多芬,说起他的曲子人人皆知,但有可能不知,这每一首曲子都是贝多芬历经千难万苦才创作出来的。贝多芬自幼酷爱音乐,后来曾跟随各个大师学习音乐,然后自己尝试作曲。但不幸的是,贝多芬在三十多岁时耳朵就聋了,这对每一位音乐家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仍坚持不懈地作曲,终于克服了听力上的困难,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美妙动听、脍炙人口的曲子。
如果说贝多芬只是生理上的痛苦,那么诺贝尔就是亲情上的致命打击。诺贝尔从小就和父亲、哥哥在一起发明炸药,在经历过几次成功后,不幸降临了,小学生作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作文》。在一次实验中,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众人都劝说诺贝尔不要再做下去了,但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终于制造出了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这样的例子在我国也有很多,比如近代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他从小家境贫寒,但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就买了小镇上唯有的三本数学书,刻苦钻研,并逐渐发表论文,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数学家。
看到这么多名人事例,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以后一定要像他们这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信念,把一切事情都持之以恒地做到最好。
所以,我一定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简评: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引发自己深刻的感悟。这篇读后感不在是拘泥于书本内容,而是有了更广更深的延伸和思考,十分难得。
第二篇: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三稿)
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全文有五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写安徽广德太极洞的滴水穿石的奇观,并由此引出本文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这一观点,正面是用中外名人: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具体事例,说明他们的成功都是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反面是从“雨水”不能“穿石”说明目标不专一,不能持之以恒,就办不成事。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文中用了八个字进行概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是全文的中心。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而且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充满兴趣。但是透过一些现象去领悟内在的思想或品质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培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只识不写的字和1个多音字“给”。理解“给予、日雕月琢、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文中三个名人的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通过文中三个名人的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收集名人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
水
石
,看老师写出的这两个字,一起读。水,很普通,石头,也很平凡。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头,却能演绎出一段不平
凡的佳话。并让人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完成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启示”就是启发、告知的意思。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中我们能受到什么启发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
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先看一看对文中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安徽
碳粒
小贩
迷恋
自勉
给予
专利权
本草纲目
自谋生计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1)指名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师: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在文中读什么?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
生:“给” 在文中读“jǐ”。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gěi”。(2)齐读,读准字音。
2、检查课文: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了课文,滴水穿石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吗?
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一下子就从文中找出了。那么课文中通过哪些现象和具体事例让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呢?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所以此环节对字词进行检查即可,并在读课文后能知道滴水穿石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直击主题,这是对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提取关键信息的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精读感悟:
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
(一)、学习1-2自然段:
师: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请看图,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块形状像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看到这个图片,你一定感到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目标:
1、这个小洞是怎样形成的?
2、由此现象我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读后交流:
这个小洞是怎样形成的?指名读文中有关句子。出示: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师:用文中的哪句话也可以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 生: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 师:后面是个“„„”,还可以是更长的时间。
师: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怎么能滴穿石块呢?
生: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
生:水滴目标专一,能持之以恒。师:由此我们想到什么?
生: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课件出示)师: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反问句。
师: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
生: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师:“像水滴那样”是什么样?
生: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目标专一。而且能持之以恒,“几千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还是连续不断地滴。
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是啊,水滴能朝着一个目标,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正是有了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水滴才能滴穿了石块。我们如果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文中就给我们列举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看他们是靠什么取得成功的?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时,设计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学习3-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目标:
文中列举了哪几个名人成功的事例?他们是靠什么取得成功的?抓住关键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读后交流:
师:文中列举了哪几个名人成功的事例?
生:文中列举了三个名人成功的事例。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师:他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课件出示: 李时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这个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填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李时珍之所以取得成功,靠的就是
的精神。
指名填读。生: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李时珍之所以取得成功,靠的就是 “滴水穿石” 的精神。
师:哪些词语体现了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翻山越岭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访名医
尝百草
二十几年,这些词体现了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看,李时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经过了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他的成功靠的正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刚才读这个事例时的学习方法:
1、先看这个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
2、再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从这两个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个事例。指名读第二个事例:课件出示 爱迪生: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指名说自己的理解。
生:这个事例想告诉我们爱迪生能取得成功靠的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从迷恋
毕生孜孜不倦
一千多项发明 这些词语能体现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正是他的迷恋,毕生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拥有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他的成功靠的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迷恋”什么意思? 生:因喜欢而舍不得丢弃。
生:很喜欢做某件事,不舍得放弃,一直做下去。师:爱迪生迷恋电学实验研究,他研究了多长时间? 生:一生。
师:从那个词可以看出。生:毕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爱迪生用了一生的时间搞电学实验研究,终于有了一千多项发明。他是多么了不起啊!他的成功,靠的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那么第三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呢? 课件出示: 齐白石: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指名读。
指名说自己的理解。
生:这个事例告诉我们,齐白石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从数十年
始终没有停止
“不教一日闲过。”
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这些词语体现了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不教一日闲过。”什么意思? 生:一天也不闲着。
生:每天都作画,没有空闲的时候。生:不浪费时间,总是在作画。
师:齐白石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作画,靠的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出示: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又是个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生: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师:“顽石”,如何理解?
生: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师: “滴穿”什么意思? 生:克服,解决。生:战胜。
师:“滴穿”一块块“顽石”怎么理解? 生:战胜一个个困难和挫折。
师:滴穿一块块顽石,就得有专一的目标,能持之以恒,否则是不能成功的。这三个事例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得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得有专一的目标,能持之以恒。文中除了三个正面的事例,还用了一个反面的事例来说明,这个反面的事例是什么呢?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雨水为什么不能穿石?
生: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不能把石块滴穿。师:是啊,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不能把石块滴穿。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想取得成功,就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学习,同样先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在学习完第一个事例后,总结学习方法,下面的两个事例让学生按同样的方法学习,说出自己的理解。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补充资料谈感受:
师:任何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但(课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荀子》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
过“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这些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读了这篇课文,还有刚才的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感受。
五、总结:
师:这篇课文开头通过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引出“做事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观点,接着用古今中外个名人成功的事例来说明只有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最后得出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和开头相照应。
同学们,课的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成功人,更多给人以启迪的成功事例,当你因困难而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些人会告诉你如何选择,当你因挫折而伤痕累累的时候,希望你谨记一种精神,那就是(生读)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
好了,下面看老师留给你的作业。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自由选择)
1、课下再收集生活中成功人的事例,了解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2、积累与滴水穿石有关的词语。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
不半途而废
第三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推荐)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下雨了!下雨了!雨哗啦啦的下了,下完雨,又是一片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呼吸着雨后的第一口新鲜空气,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当不断下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水滴一次又一次滴落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小洞,好像是有人刻意留下来的。嗨!也许你们没有发现吧,不过我可是发现了,当下雨的时候一串串的水珠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落;还有的像窗帘一样一个劲的往下落;还有的像弹珠一样往下落,打到人身上疼死了。
水滴把硬梆梆的水泥地板打出了好几的洞,这几个小洞大概花了好多年吧。到了这时候我才明白滴水穿石的真正含意了也想通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要着急,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不要轻意言弃,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像一颗小小的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把石头打出了个小小的洞是一样的。
第四篇: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徽、琢”等4个生字;会写“纲、谋”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聚焦重难点:
1、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重点)
2、体会作者叙议结合、有理有据、前后照应的写法。(难点)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安徽广德太极洞看一看,有兴趣吗?(有)。此洞古称“长乐洞”,早在两千多年前即被称为“天下一绝”,民间更有“黄山归来不看山,太极游完不看洞”的说法。到底为什么享有如此声誉?可能与“滴水穿石”的景观有关。那么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平平凡凡的石头(板书:石),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滴、穿),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启示)。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生字词(容易错的字、相关词语的理解)及搜集到的多音字(给、数、缝等)、成语(AABC、ABAC和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
2、交流拓展的有关持之以恒的谚语、名言。
三、质疑问难,释疑汇报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不疑则不进。梳理问题:
1、“滴水穿石”的景观什么样?
2、为什么水滴会穿透石头?
3、“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的奇观,感受水滴的力量,寻找答案。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后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1、谁愿做导游,通过有感情朗读,把这一奇观介绍给同学?
指名读,其他学生聆听水滴石头的声音。
2、这个奇观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并强调设问、反问句式及作用
3、启示?
指名读,读出感情
(此处是重点,应该出示: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再让学生从中找出反义词,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四、升华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能穿透石块也绝非一日之功,我们人具备了这种精神,就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课文中举了三个事例,请找出相关内容认真读一读,在你最佩服的那位名人事迹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三位名人选一)
老师示范:我最佩服齐白石老人。春天,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在阴凉的树荫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他还在坚持。从“不教一日闲过”。(这些都是老师查资料知道的,希望同学们也勤动手搜集资料)。
(学生再次齐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并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让学生加深对启示的理解感悟。然后再学习本文中反面例子,雨水因为缺乏滴水穿石的精神,所以就没有滴穿石头。)
总结:老师希望同学们牢记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轻言放弃。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引导写作:本课叙议结合,用生动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特有说服力。在写作时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篇文章还注意了前后照应。(口头训练)
五、作业超市:
1、搜集名人资料,另找出哪些人凭借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功的事例。
2、写一篇读后感
3、继续搜集与持之以恒有关的成语、名言。
附: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姓名:张芸芸学校:高密市姜庄镇李仙小学职称:二级教师
第五篇: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
执教者:周丽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把“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因此,这一教学课时的设计,我紧扣“只要做到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事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感悟重点语句,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
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贝多芬”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
神的精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生齐读课题.柔弱的水,洞穿了坚硬的石,它告诉我们什么?又给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 1
启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看谁找的又快又好.同学们找的真准,请看大屏幕
出示1: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同学齐读
二、学习板块(一)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 要的启示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太极洞,去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二小节。
学生自由读
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朗读的风采,通过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那么,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呢?
学生读,交流
交流展示
(接连不断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指名生说锲而不舍的意思
在这一段中,什么雕刻什么呢?
学生说
用自己的话说说水滴为何穿石?用上因为„„所以„„
微不足道的水滴因为齐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水滴声
你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说
水滴就是靠(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才能滴穿石块)
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抓词体会,注重学生阅读的引导。)
三、学习板块(二)
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成就了太极洞的一大奇观,但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雨水也是水滴,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段落教学中采用变序的方法,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明确“滴水穿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雨滴有什么致命的弱点呢?
生答:没有专一的目标不能持之以恒
雨滴 雨水 水滴,你更喜欢谁了?
水滴
带着喜爱之情读第二自然段.四、学习板块(三)
合作探究,解读名人,深悟滴水穿石“启示”。
是呀,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那什么事情都能做的成,古今中外,有许多像水滴这样的人,他们都成功了吗?下面,小组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精讲点拨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他们都成功了吗?
学生回答
请学生读李时珍这个故事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从哪些词语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学生说
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十几年,从这二十几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
这二十几年,就像同学们学习,充满了酸甜苦辣
看图:师说:在这二十几年,他不知走了多少路?穿破了多少双草鞋?脚上磨起了多少雪泡,不过,他放弃了吗?
没有
看图:在这二十年里,他翻山越岭,在一次次孤单寂寞中,他放弃了吗? 没有
看图:在这二十年里,他访问过多少名医,在一次次冷漠后,他放弃了吗? 没有
看图:在这二十年里,他尝了多少药草,被有毒的药草不知道伤害过多少次?他放弃了吗?
没有
他更没有放弃,他凭着这股信念,这股决心,这份坚持不懈,最后结果怎样? 看图: 完成了《本草纲目》
谁知道《本草纲目》写了什么?
学生说
投影出示《本草纲目》简介
齐读李时珍小故事
学生学习老师讲李时珍的方法,自学爱迪生、齐白石
学生自学
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三位名人的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理解感悟,既避免了教学的单
一、枯燥,又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五、学习板块(四)
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交流展示
出示贝多芬,了解贝多芬音乐创作过程,这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好的证明。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注重课外的学习,即尝试着自己去搜集资料,以此帮助课堂的学习。在这里,教师的参与其实就是对学生这方面学习的一种引导。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为学生下面的表达作了示范,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教师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古今中外,这些名人都取得成功,在成功的背后,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下面,让我们在读启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根据启示谈感想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诸如“不教一日闲过”的名人名言做成书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八、教学反思: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课的成功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中是否渗透或体现了教学思想。在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竭力想在我的教学中体现以下思想:
1、尽量做到训练和感悟并举。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点,比如对“持之以恒”这一词语的理解;比如通过朗读来加强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比如对“滴水穿石”启示的出示等等。
2、尽量和学生“平等对话”。新课程标准提倡“对话式”学习方式,目标就是老师和学生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学中我采用“师生朗读比赛”这一形式,这自然是有“示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和学生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
3、尽量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通过广泛的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这一形式,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有点多,对教材不敢大胆取舍,囿于教材。课文最后作者把太极洞内的水滴和雨水比较,进一步说明水滴的锲而不舍,借此揭示“启示”,其实“雨水”这段比较是多余的,但要讲到“启示”,就必须讲到雨水。在教学过程中,我怎么讲都觉得别扭,但还是讲了,颇有画蛇添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