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

时间:2019-05-13 10: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

第一篇: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

2011中考试题分类——中国现代史——选择题

1.(2011河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最早实现的地点在右图中的字母代号是 【 】

2.(2011河南)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3.(2011江西)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这句话,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很容易知道本题说的是A 4.(2011江西)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解析:本题的解题只需要抓住时间文化大革命就又可以,不适合的很明显是D。因为文革期间我国外交是有重大进展的,如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等等 5.(2011南昌)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粹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6.(2011南昌)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 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 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7.(2011重庆)经济特区的创办使复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A.珠海

B.厦门 C.汕头

D.深圳

8.(2011重庆)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9.(2011福州)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是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2011福州)“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伙,铁锅铜勺都献出去大炼钢铁,只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这种现象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2011福州)“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总部冉冉升起。”指的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加人亚太经合组织 12.(2011贵阳)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石油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③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11贵阳)下列图片能反映我国20 世纪70 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A

B

C

D 14.(2011贵阳)祖国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5(2011海南).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朵“磨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此付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是

A.李四光 B.詹天佑 C.袁隆平D.邓稼先 16.(2011杭州)(2011杭州)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A.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B.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中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7.(2011杭州)小张以“中国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发现2011年是我国某一重大外交事件发生40周年,这一外交事件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

18.(2011河北)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它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19.(2011河北)“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A.聂耳 B.冼星海 C.邱少云 D.王进喜

20、(2011吉林)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1、(2011吉林)“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22.(2011山东)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3.(2011天津)邓小平的语言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下面与港澳回归有关系的是()B A.“三个面向” B.“一国两制” C.“第一生产力” D.“发展才是硬道理

24.(2011武汉)某班主办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和平解放西藏 C.修建青藏铁路

25.(2011武汉)同文同宗本同根,骨肉别离泪满襟;港澳回归雪国耻,两岸三通待复兴。3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在武汉举办“百年中华回顾与展望”文化论坛。承辛亥革命精神,促两岸文化交流,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推动科技创新

26.(2011武汉)拨乱反正秉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下列描述,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奠基础 B.一五计划谋发展 C.经济特区显活力

27.(2011武汉)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完美谢幕,“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整装待发。计算机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表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28.(2011黄冈)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建国后珍贵的历史图片(图6),根据图片内容,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外交战线硕果累累 C.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D.民主政治发展演进 29.(2011上海)“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30.(2011上海)“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2011绵阳)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A.30 B.35 C.40 D.50 32.(2011绵阳)2010年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A.天河一号

B.神舟七号 C.嫦娥二号

D.天宫一号

33.(2011福州)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第二篇:2008年中考历史试题整理中国现代史

2008年中考历史试题整理中国现代史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内容标准】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2008年·淮安市)11.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图11所示)下列我国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主题的是

A.和平共处五个原则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

(2008年·湖北荆门市)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

A.中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

B.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

C.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

D.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

(2008年·潍坊市)

14、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求同存异

(2008年·武汉市)22.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08年·永州市)12. 今年(2008年)是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五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不包括 A. 互不侵犯

B.平等互利

C. 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回答15-16题。

(2008·山东省临沂市)16.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下列有关“求同存异”方针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达到团结的目的 ②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2008年·河北省)16.下列对周恩来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08年·聊城市)13.一个外国记者在谈到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会议的航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周恩来提出了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2008·四川省内江市)21.我们的朋友遍天下。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了有亚非29个国家参加的一次盛会,这次会议是: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万隆会议

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

(2008·泰州市)12.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周总理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经在 会议上首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APEC会议

C.万隆会议

D.华盛顿会议(2008年·辽宁省十二市)3.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互不侵犯

B.尊重领土主权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2008年·岳阳市)

15、周恩来对万隆会议成功召开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008·湖北省恩施市)4.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2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他曾于1955年4月率团出席了万隆会议。下列表述与万隆会议无关的是

A.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C.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D.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2008年·南宁市)21.在5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会议是:C A.开罗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2008年·江西省)5.下列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出席APEC会议

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8年·河南省)15.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 演出顺序

主要剧情

第一幕:开启心智

A.周恩来与同学们争相传阅《新青年》杂志 第二幕:南昌枪声

B.周恩来与贺龙、朱德等人商议起义方案 第三幕:民族大义

C.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达西安,与蒋介石谈判 第四幕:外交丰采

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演讲,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08年·黄冈市)8.2008年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小文同学想制作一个主题为“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网页,下列内容不适合选入该网页的有()A出席亚非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D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8年·镇江市)11.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下列历史事件与他有关的是()①发动南昌起义

②参加重庆谈判

③会见尼克松总统

④出席万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08年·株洲市)

25、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008年·贵阳市)41(9分)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同学们再看新闻联播时经常能听到的词语。它是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倡导的,现已成为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都声称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右图⑦为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印度大使苏理宁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50周年切“生日蛋糕”)请回答:(1)我国什么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2)美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最早是在哪一份文件中声称它将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2分)

(3)当今美国是否真正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试举一例来加以说明。(2分)

(2008·福建省福州市)27.(12分)200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6分)

(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3分)(3)为缅怀周恩来同志,请你确定一个纪念活动主题。(3分)27.(1)万隆会议或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周恩来的外交生涯等(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008年·湖北省咸宁市)1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

——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从周恩来到温家宝,在灾难面前,“中国式”总理总是身先士卒,在第一时间,第一个来到最危险、最困难、人民最需要的地方。1966年河北发生邢台大地震,周恩来总理在地震的当天深夜就到达灾区。前不久的汶川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地震发生2小时后就登上飞机,奔赴灾区。„„“中国式”总理让人民感动。

——《国防时报》 请回答:(1)“周恩来同志为我们党创建人民军队”主要指的是1927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遵义会议后,确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负责什么工作?(2分)

(2)周恩来是伟大的外交家。请问: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哪一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5年亚非会议上,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

(3)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以怎样的可贵品质,“让人民感动”?(1分)13.(1)南昌起义。(1分)军事指挥。(1分)评分说明:意思相同语言表达不同,酌情评分。(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评分说明:若回答了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也可同样

给分。求同存异。(1分)(3)热爱人民,或答:“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等。(1分)评分说明:意思相同语言表达不同,或从其他角度答题符合题意的,酌情评分。

(2008年·海南省)40、今年(2008年)是周恩来(1898——1976年)诞辰110周年。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卓著功勋,他在外交方面的杰出贡献更为国内外人民所铭记。请以“杰出外交家——周恩来”为题写一篇短文。(12分)要求(1)至少有2个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史实。

(2)史论结合,主题突出,语句通顺,150字左右。

40(12分)本题分三个层赋分: 第一层次(0—4):结束不完整,缺少相关史实,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主题不明确。第二层次(5—8分):结构基本完整,有1项史实,语句通顺,主题明确。第三层次(9—12分):结构完整,史实充足,主题突出,史论结合,语言流利。

另:除周恩来的外交成思想、外交活动外,还对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外交艺术及风采加以论述,且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可酌情加1-2分,但本题得分不超过12分。得分点参考:题目(1分)、史实,1项3分,满分6分、语句(2分)、史论结合与主题(3分)

(4)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2008年·莆田市)

18、1971年,我国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以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08年·镇江市)12.右图中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

A.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C.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2008年·天津市)13.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

A.第22届联合国大会

B.第24届联合国大会

C.第25届联合国大会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08年·南京市)17.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常任理事国会议,成员国中的出现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始于

A.1949年B.1954年C.1971年D.1978年

(2008·扬州市)11.右图是时任外交副部长的乔冠华在联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决议之后的大笑图,请问这是发生在哪一届联合国大会上:

A.第24届

B. 第25届

C. 第26届

D. 第27届

(2008·盐城市)21.右边是摄于1971年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珍贵照片 《乔的笑》。照片中的“乔冠华”是盐城籍名人,当时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APEC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

(2008年·玉林市)

8、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中日关系的缓和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

(2008年·太原市)

10、与右图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图为: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图。见人教教材06简版79页)

A.美苏关系紧张,中苏关系得到改善

B.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C.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日美关系紧张

(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

11、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大量援助。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

A1971年

B1972年

C1975年

D1979年

(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

5、20世纪7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中印、中缅友好关系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8·徐州市)24.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假如你们班举办一次“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图片展,你会选用下列哪些图片?

①参加西安谈判的中共代表 ②赴重庆谈判前的合影 ③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④周恩来在机场欢迎尼克松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08年·湘西州)25.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5.1971(2008年·长春市)20.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年代尺

请回答:

(1)图A中的谈判场景出现在哪场战争后?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2分)

(2)图B反映了哪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2分)

(3)哪一外交成就让图C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1分)

(4)你认为哪一项外交成就的图片可放在D点处?(1分)(5)纵观中国外交地位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1分)

20.(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2分)(2)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2分)(3)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4)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出一点即可,1分)(5)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

(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2008·重庆市)14.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2008年·汕头市)25.中国积极参与APEC活动,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2008年·包头市)

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中国融入这一潮流的突出事件是()

A、开始实施863计划 B、1982看宪法的颁布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D、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2008年·南通市)25.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在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一、选择题

1.(荆州)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学说发表在

A.1955年万隆会议上

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日会谈中

2.(河北课改)

12、在50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求同存异”这一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原则。这次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3.(长春课改)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50年前万隆会议上的经典之词出自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陈毅 4.(德州)18.(课标)“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的上述发言是在

A、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时

B、万隆会议上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上海APEC会议上

5.(青海课改)

9、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50年前在该国举行的一次亚非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第26届联大

6.(四川课改)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平等互利

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

7.(江西)

5、2005年4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50年前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8.(吉林课改)

5、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出席APEC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黔南洲非课改)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提出是在 A、1945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B、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 D、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10.(黄冈非课改)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什么时候最先倡导的: A、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国家会议时

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1955年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时

D、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11.(广西贵港)22.以下原则中,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大国协商一致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贸易公平原则

D、区域自治原则 12.(彬州)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惠 D.求同存异

13.(四川资阳)6一位十分喜欢历史学科的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请你为他指出

A 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B 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C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4.(湖南益阳)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辉煌。这一时期下列外交成就取得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尼克松总统访华(3)中美建交 A、(1)(3)(2)

B、(1)(2)(3)

C、(2)(3)(1)

D、(3)(1)(2)15.(青海课改)

11、下列中外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淮海战役----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中美建交 B、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淮海战役-----中美建交 C、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中美建交------淮海战役 D、西安事变------中美建交----萨拉热窝事件----淮海战役

16.(温州)

1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印尼、泰国等国近30万人死亡。我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受灾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我国政府的上述行动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哪一方面内容:

A、反对霸权主义

B、加强睦邻友好

C、反对恐怖主义 17.(安徽)

8、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则民

18.(重庆)

27、20世纪80年代初,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19.(宜昌非课改)

12、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 20.(十堰)

5、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C.能打就打,武力收复 D.武力收复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21.(河南实验区)

10、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22.(宜昌课改)

1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23.(青海课改)

12、“葬窝于高山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上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的分隔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4.(枣庄市新课标)10.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揭开了国共两党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最重要的前提是:

A.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现“三通”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25.(武汉课改)

18、右图是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的场面。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26.(四川课改)

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27.(福建宁德)

12、目前,闽东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A、回族 B、壮族 C、畲族

D、汉族

二、非选择题

1.(十堰课改)

17、材料一:1919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合理要求,但遭到帝国主义的拒绝。1921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在人民反帝运动的压力下提出“十大原则”,包括取消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别权和优越权等,但华盛顿会议却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材料二:1971年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仰天开怀大笑。(图)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与中国有关的文件分别是什么?(2)乔冠华为何事而仰天开怀大笑?

(3)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17、(1)《凡尔赛和约》(1分)《九国公约》(1分)(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分)

(3)感受:要求学生要从中国近代外交史和现代外交史,谈感受,观点正确,语句通顺,可难2分,观点正确,语言表达不顺1分,观点错误不给分。

2.(十堰课改)

18、材料一: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

材料二:截止2001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6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5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

18、(1)重庆谈判(1分)(2)“一国两制,和平统一”(1分)(3)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1分);党和政府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1分)

3.(江苏宿迁市)

八、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材料二:2005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汾问大险,开始其对大陆的“破冰之旅”,这是五十六年来国民党首次组团访问大陆。继此之后,国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又于4月26日开始了对大险的“和平之旅”。这一系列访问为国共两党的和解和海峡两岸进一步沟通送来了屡屡春风。

(1)历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分别形成了什么统一战线?(4分)

(2)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5分

(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句心里话。(2分)

我想对台湾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德州)

二、1.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19世纪中期,美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的严重危机,是哪位总统领导美国人民克服了这一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他颁布了什么重要法令?(2分)

(3)20世纪末期,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哪一重大决策?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5.(山东枣庄)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对海峡两岸的现状发出的无奈的叹息,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渴望统一,祈盼团圆的感情。中外历史上诸多史实证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1)“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3分)(2)请你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德国为例,说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4分)(3)怎样才能早日消除台湾同胞“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2分)6.20.《香港地区图》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 请回答:

(1)图中序号①指的是哪一地区?(1分)

(2)近代史上,英国分别根据什么条约而割占图中的序号②③所指两地?(2分)(3)中国政府何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是根据哪一伟人提出的什么构想而实现的?(3分)

(4)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20、(1)香港岛(1分)

(2)中英《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2分)

(3)1997年7月1日,邓小平,一国两制

(4)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2分)7.(武汉)一.学用结合探究问题[关注我们的社会]

32、新闻报道一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等共同体认下,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的新闻公报。

新闻报道二

新华网发表:“连主席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读新闻,回答问题(1)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什么?(2)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8.(江苏泰州)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台湾“教育部”近日公布一份所谓“高中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公然将中国清朝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归类为“世界史”。——人民网(青锋2003年9月)材料二:2004年11月9日,台“教育部”在网站上公布了新的“纲要草案”,把高中历史课本分为4册,第一册是所谓的“台湾史”,第二册是中国史,第三册和第四册是世界史。新的“纲要草案”中的“台湾史”不仅单独成册,而且与中国史的比例由现在历史课程中的3∶7,增加到1∶1。2006历史课本,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日战争、国共内战都被列入中国古代史,直到1945年光复台湾后才属于“台湾史的范围”。

——人民网(2004年11月)

材料三:我们之前读的四书五经、《史记》、唐诗宋词、《西游记》、《水浒》、《古文观止》等,是否全部要当成“世界文学”来读呢?——台湾一中学生的疑惑

——《大家文摘报》(2003年11月21日)(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试以清朝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分)(2)料一、二两段划线部分在实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3)你如何帮助材料三这位台湾中学生解除疑惑?(2分)

(答案)

32、(1)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分)

(2)都是实行文化台独或台独。(2分)

(3)通过信函、网上交流、人员往来等方式,加强沟通,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今天的现状,共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9.(浙江台州)23.(本题10分)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晤。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有媒体称,连战访问将迎来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请联系前两次国共合作,完成下表。

政治基础 标志

目标

第一次 国共合作 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救国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三篇:2005年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2005年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05年荆州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周恩来总理的这段学说发表在 A.1955年万隆会议上

B.1972年中美会谈中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日会谈中

6、“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颂的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200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开卷)

7、右表反映的粮食产量变化发生于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则民

2005年河北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22、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的重要标志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2005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卷历史(非课改区)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3、2000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成就是

A、较早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领域 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 D、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非课改实验区使用)

12、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A、独立自主

B、改革开放

C、“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

2005年湖北武汉市中考题(非课改区)

18、如下图,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这直接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开展

19、他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每年3月5日,全国人民都要开展向他学习的纪念活动。他是:

A、王进喜

B、雷锋

C、孔繁森

20、“民以食为天”。我国粮食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是在: A、土地改革完成以后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2005年黔南州非课改实验区高中、中专、中师招生统一考试政治•历史综合科试卷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国共产党宣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提出是在 A、1945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B、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 D、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先进同落后的矛盾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四川资阳中考题(历史部分)

6一位十分喜欢历史学科的同学在查阅中美关系资料时发现了“小球转动大球”这一说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国乒乓球应邀访华,却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请你为他指出

A 周恩来与尼克松实现历史性的握手

B 毛泽东接见美国乒乓球队

C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一位外国专家称赞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取得的成就”。他这样称赞,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持续增长。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 A 第一位

B 第二位

C 第五位

D 第七位

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非课改区)

17、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八大 18、1951年的“三反”运动:

A、在国家机关中进行

B、在私营工商业中进行

C、在国营企业中进行

D、目的在于惩治私营企业的不法行为

19、**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A、开展“五反”运动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领导文化大革命 20、我国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建立于:

A、过渡时期

B、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什么时候最先倡导的:

A、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国家会议时

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1955年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时

D、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湖北省十堰市2005年县(市)高中(中专)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A.解放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____________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 C.三大改造

D.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5、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C.能打就打,武力收复 D.武力收复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黔西南州非课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试卷

5、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的成功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以。“这种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大跃进“运动时期

枣庄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10、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把五星红旗定为新中国国旗的会议是:

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八大

2005年河北省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11、有些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出生1949年,取名建国

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12、在50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求同存异”这一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原则。这次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

6、右表反映的粮食产量变化发生于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2005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试卷历史(实验区)

9、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改革开放的实行

10、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2005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试卷(课改实验区用)

21、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

C 文化大革命**局面的影响 D 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2005年湖北恩施中考政治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

A、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

15、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使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此观点表明 A、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B、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C、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D、科学技术是一切工作的中心

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课改实验区使用)

10、“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改革开放

D、四项基本原则

2005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

4、曾有报刊不切实际地宣传某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种宣传应出现于

A土地改革时期B抗美援朝时期C三大改造时期 D“大跃进”时期

5、“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段50年前万隆会议上的经典之词出自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陈毅

2005年吉林省中考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

4、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会议是

A、**八大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5、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出席APEC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05年江苏徐州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课改实验区)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决定实行对内改革方针,在农村主要是 A.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

B.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C.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青海省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9、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50年前在该国举行了一次亚非国际会议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第26届联大

10、“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中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大跃进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辟经济特区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下列中外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淮海战役----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中美建交 B、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淮海战役-----中美建交 C、萨拉热窝事件--------西安事变------中美建交------淮海战役

D、西安事变------中美建交----萨拉热窝事件----淮海战役

12、“葬窝于高山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上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的分隔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005年山东临沂市中考试题(课改实验区用)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严重“左”倾错误不包括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005年山东泰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5.根据右图可以看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1978年--1982年全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图略)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2005年四川省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

1、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施政方针是

A、《****临时约法》

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军队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这支军队的名称是

A、中国人民远征军

B、中国人民派遣军

C、中国人民志愿军

D、中国人民自愿军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平等互利

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

4、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6、“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7、右图(袁隆平)的人物是中国人的骄傲,他被誉为 A、民族之魂 B、铁人 C、中国原子弹之父 D、杂交水稻之父

200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政治、历史试卷(课改实验区)历史部分

18、右图是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的场面。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

2005年玉溪历史中考题(课改实验区)

1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进行的: A、没收

B、调整

C、赎买

D、建立合作社

1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A、镇压反革命

B、抗美援朝

C、追歼残敌

D、土地改革

12、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问“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整风运动时期

13、看右边图示,出现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大跃进”的进行

湖北省十堰市2005年城区(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5、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有28个民族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下列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人物,其中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的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济南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12、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①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③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党的组织路线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实行改革开放

D、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4、为“解放阁”亲笔题词的是:

A、毛泽东

B、粟裕

C、许世友

D、陈毅

六盘水市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中升学考试试卷

4、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1)深圳(2)珠海(3)广州(4)上海 A、(1)(3)

B、(2)(4)C、(3)(1)

D、(1)(2)5、2008年,中国将举办第几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A、第26届

B、第27届

C、第28届

D、第29届

枣庄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

9.“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老人在1979 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上海浦东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收复香港

10.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揭开了国共两党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最重要的前提是: A.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现“三通”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2005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历史试卷

10、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 A、土地归集体所有

B、土地归国家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11、图1所示人物的主要贡献是 A、发明联合制碱法 B、兴办民族工业 C、研制“两弹一星” D、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12、目前,闽东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A、回族 B、壮族 C、畲族

D、汉族

13、今年9月,台湾有一批食品在福建市场上销售,其生产日期是****94年5月(注:中国民国元年是1912年),保质期一年,这批食品的保质期限到

A、2005年5月 B、2006年5月

C、2007年5月 D、2008年5月

2005年广西贵港市钦州市来宾市中考历史题

1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A、《共同纲领》

B、《临时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宪法大纲》 20.“飞身堵枪眼”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在

A、北伐战争中

B、抗日战争中

C、解放战争中

D、抗美援朝战争中 21.下列选项中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A、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

B、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C、编制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D、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2.以下原则中,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大国协商一致原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贸易公平原则

D、区域自治原则

2005年湖南省益阳市普通初中毕业(升学)会考试卷 9、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A、黄浦江上建新桥

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

D、粉碎“四人帮”

10、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辉煌。这一时期下列外交成就取得的时间先后顺序是(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尼克松总统访华(3)中美建交 A、(1)(3)(2)

B、(1)(2)(3)

C、(2)(3)(1)

D、(3)(1)(2)

江苏省宿迁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政治历史试题

23.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展开联想,判断“54”、“28”的深刻含义源于下列哪两个历史事件

A.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24.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会议是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00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史地生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05年江苏扬州中考题

20、中国的科技人员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杰出代表有 ①邓稼先②钱学森 ③王进喜 ④杨利伟 ⑤李四光

A.①②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21、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22、下列属于建国后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的是

①上海绅商兴办“义赈”②宋庆龄创立“保卫中国同盟”③希望工程④中国青年支援者行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05年江西中考文科综合题(历史部分)

2、一五计划建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他是根据下面那一项编制的?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3、造成我国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

A、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C、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

D、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等“五毒”现象横行

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5、2005年4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50年前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005年山东济宁市中考历史试题 9、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其中产生的三位伟人是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B.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 C.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D.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10、右图反映的重要工业成就完成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005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 14.下列会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是

A.瓦窑堡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土地改革完成 D.人民公社成立

16.下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鞍山/宝山钢铁公司相继建成 ②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③1992年**十三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香港地区实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05年四川眉山市中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的目的是

A、冲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束缚

B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C、利用外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D、对生产关系进行发展局部调整,解放生产力

2005年太原市初中毕业、升学历史试题 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

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005年温州中考题 社会•思想政治(开卷)10、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最重要成果是通过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11、下列与邓小平有关的史实是:

①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②1992年视察深圳、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1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印尼、泰国等国近30万人死亡。我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受灾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我国政府的上述行动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哪一方面内容: A、反对霸权主义

B、加强睦邻友好

C、反对恐怖主义

2005年郧县初中毕业考试历史试题

5.被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聂耳

D.冼星海

C.郑律成 D.曹火星 6.与右图相关历史事件是(毛泽东与阿沛、阿旺晋美)

A.重庆谈判

B.土地改革

C.西藏解放

D.抗美援朝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建国初期开展的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镇压反革命运动

D.抗美援朝战争

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C.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2005年浙江富阳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社会

8.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分别是在党的 A.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B.八大、十三大、十五大

C.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D.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大

2005年浙江省金华市高中段学校招生考试社会政治试卷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回答15-16题:

15、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会议是

A、**“十二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16、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C、贯彻并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5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试卷社会与政治 11.首次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是___。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12.在**十六大上首次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________。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德州市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18.(课标)“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的上述发言是在 A、与印度政府代表谈判时

B、万隆会议上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上海APEC会议上(大纲)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革命的完成D、人民公社成立

鄂州市2005年初中升学考试历史试卷 6、1951年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的开始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土地改革的完成

7、文化大革命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朱德

B、邓小平

C、华国锋

D、叶剑英

湖南省郴州市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历史试题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惠 D.求同存异

12、下列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3、下列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D.陈芳允

聊城市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

13.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14.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香港回归祖国

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日照市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1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下列哪一成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大庆油田

C、南京长江大桥

D、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绍兴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社会试卷

1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面伟大旗帜指引下,中国人民思想大解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髓是:

A、发展是硬道理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农民申纪兰,是全国唯一的一届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记者问及她五十年来当代表的感受时,她深有感触地说:“1954年上北京的时候,我感到的是光荣。今天我上北京时,感到的不仅是光荣,更多的是责任。”回答17——18题 1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 A、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B、强调了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随州市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初中毕业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8、(2005,随州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1987年**十三大制定基本路线

9、(2005,随州市)**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A.都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B.都决定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都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D.所提出的路线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了下去

泰州市二〇〇五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5.根据右图可以看出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威海市2005年初中升学考试

11.1958年,**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由于 ①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②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③苏联撕毁合同

④急于求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

A、实事求是

B、科教兴国

C、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重庆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5、1971年9月13日,叛党叛国,仓皇出逃,最后机毁人亡的反革命集团的头目是 A、林彪

B、王洪文

C、张春桥

D、姚文元

26、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A、**“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27、20世纪80年代初,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第四篇: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单选题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半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A.列强之间的矛盾 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盛世危言》 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A.帝国主义的强大 B.经济技术的落后 C.社会制度的腐败 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四洲志》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A.富国强兵 B.均贫富、等贵贱 C.维新变法 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 D.工人运动 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A.民用工业 B.新式学堂 C.军用工业 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A.封建君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B)A.维新派 B.洋务派 C.革命派 D.立宪派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中国国民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五五宪草》 C.《中华民国约法》 D.《变法通议》 3.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D)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A.要不要向西方学习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要不要社会革命

5.标志着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C)A.新文化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 9 1 9—1 9 4 9)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封建主义 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 2.1919—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C)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封建经济 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3.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在哪方面开始的(B)A.交通业 B.金融业 C.农业 D.工业

4.在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是要(B)A.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D.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C)A.科学、进步 B.独立、富强 C.民主、科学 D.自由、民主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B)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北伐战争 3.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B)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C)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5.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D)A.陈独秀 B.毛泽东 C.李达 D.李大钊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1927年4月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所代表的阶级是(B)A.工人阶级 B.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2.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A.井冈山 B.湘鄂西 C.左右江 D.鄂豫皖 3.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在(B)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A)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5.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C)A.议会斗争 B.经济斗争 C.武装斗争 D.文化斗争

6.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的原因是(D)A.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 C.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D.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于(A)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华北事变 D.西安事变 2.全国性抗战开始于(C)A.华北事变 B.皖南事变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 3.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B)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捷 D.阳明堡大捷 4.中国共产党在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A)A.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B.斗争到底的原则 C.实事求是的原则 D.团结合作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是(D)A.没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 B.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国家所有 C.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 D.减租减息

6.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以图将来”的侵略方针,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D)A.让东北三省独立出去,建立新的国家 B.实现东三省自治 C.更好地帮助东三省发展 D.侵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

7.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C)A.要不要抗日 B.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 C.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D.采取哪种方法抗日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B)A.七七事变的爆发 B.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红军改编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B)A.中共五大 B.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2.整风运动的最主要的任务是(A)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3.提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会议是(B)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执政党建没问题的是(B)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5.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A)A.中原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西北解放区 6.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指(B)A.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群众路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2009-2010年上《纲要》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二、辨析题:2题*10分=20分

三、材料题:2题*10分=20分(一题两问)

四、论述题:2题*20分=40分

2009-2010年上《纲要》复习提纲

第一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p.10-18 基本思路: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是革命任务,鸦片战争前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鸦片战后则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由传统农民战争转变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2、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pp.20-30 基本思路(要求宏观把握):

军事:发动侵略,屠杀中国人民(如旅顺大屠杀);侵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如沙俄侵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如圆明园的破坏);

政治:控制中国内政、外交(如赫德对中国海关的控制);操纵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天津教案);在中国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如慈禧、袁世凯等)

经济:控制通商口岸(如江海关);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如通商口岸广设洋行);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如财政、铁路、金融);

文化:名为传教,实为侵略(如传教士郭士立);制造侵华舆论(如“黄祸论”)。

3、从中国内部因素来看,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pp.35-38 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朽性;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又是最根本的原因。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取得反侵略斗争根本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4、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意识是如何觉醒的?有何表现?pp.38-40

5、近代中国落后、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p.42-43

2、什么是洋务运动?有何历史地位?为何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pp.46-49

3、什么是“百日维新”?它为什么会失败?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pp.50-56

第三章

1、清末“新政”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影响?P.58 新政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

评价与影响: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何谓“三民主义”?如何评价“三民主义”?pp.60-62

3、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pp.64-66 基本思路: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三民主义”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

4、怎样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基本思路:

成功之处: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践了民主共和的方案,并使民主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失败之处: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质的改变;民主共和的方案未能贯彻下去;社会生活仍呈现出萧条、惨淡的景象。

失败原因及教训:pp.72-74

第四章

1、何谓“三座大山”?何谓“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p.82、p.91

2、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p.98、p.108

3、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民大革命?pp.119

4、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pp.120-122 基本思路: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第二,它扩大了中共在中国人民中的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共产党人正是从这次革命中汲取教训,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准备了条件。失败原因:客观、主观 p.121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6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pp.129-130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中共采取了哪些土地政策?有何依据和特点?pp.130-131 基本思路:土地政策: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第二个土地法;1931年2月,在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总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案: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按人口平分土地,并坚持抽多不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依据和特点: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居首要地位,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是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因此中共需要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但作为国民党统治基础的地主阶级,中共坚持坚决消灭的方针 3、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人犯了哪些“左”倾错误?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pp.133-135

4、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p.136

第六章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p.147

2、抗日战争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p.152

3、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作用?pp.149-151 基本思路: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解放区战场即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战反攻阶段,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仍在继续抗战。但总的来说,由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国民党出现了又一次大溃退,并勾结美国主义抢夺抗战果实。

4、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哪些意义、原因及基本经验?pp.164-167

第七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有何新变化?它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有何影响?pp.169-170 基本思路:

(1)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一是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二是打破了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国际格局。

(2)国际新格局对战后中国的影响: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为此美国制定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当形势对国民党不利时,美国力促国共和谈,以期中共向国民党投降,使美国不战而控制整个中国;当和谈破裂时,美国帮助蒋介石与中共决战,以期打败中共,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无论美国采取何种手段扶蒋,中共和中国人民都面临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的严峻考验。

2、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3、什么是“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pp.183-185

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p.190-193 5什么是《五四指示》?

第五篇: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名词解释与简答:

梁漱溟《乡村建设》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原因: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但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

另外,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性的认识,也是梁漱溟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原因之一。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对于20世纪中国社会崩溃的分析,又是梁漱溟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原因。梁漱溟将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归咎为中国文化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因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就着力于传播科学技术,并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义来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农民”。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开发“乡村文明”,主张农业合作:所谓的“乡村文明”是乡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与文明进步。中国的根在农村,只有农村经济发展,物质文明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农业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合作使农业改变其单一的发展规模与单薄的产业模式。农业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人口。

2.促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业态,建立农业信用社:乡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乡村的经济建设,也就是促兴农业。所谓促兴农业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改进;一是经济的改进。第一,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不仅在品质和数量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也要有很好的销路,这也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要时刻捕捉科技信息,把先进的城市文明用于改良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农业工具,从而加快传统农业步履蹒跚的局面。第二,经济的改进,建立起整个农村系统的合作体系和合作网络,建立“合作信用社”,把有效的农村资金和人、物力整合,发挥他们的最大效率。两个方面的改进是相辅相成的,技术的改进推动了经济的改进,而经济快速的增长又要求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换代。农业信任体系的建立又可以把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为农业发展募集到资金和生产项目。他们共同的努力,使农业的发展走上良性健康的方向。

3.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改革乡俗教化:都市过剩的知识分子应该走进农村,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农村基础教育的推广需要不断扩大的识字人口,相互学习与影响。如果有可能,这些人也可以为农村建立起自己的师资队伍,并且帮助农村谋划一切建设事业。在实施和推广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把乡俗教化纳入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做。制订新的乡约,重新让他们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乡俗教化。提倡合作与共享,而不是消极的疏离散漫。

4.兴办乡村自卫:举办乡村自卫,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力的武装也能保证当地人民财产安全。在当时的中国,匪患四起,农业生产活动常常受到周围土匪武装和山贼的骚扰。建立一支强大有效的乡村武装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来把当地一些有枪的帮会和“红枪会”组织起来,使他们不至于侵民扰民,不使其成一害。而且可以给他们以有效的开导,指导他们的方向,从而避免他们被人利用。二来,可以慎防他们的势力扩大,酿出祸患。越是这些愚昧的乡村武装,越容易被人所利用。当然这些武装在当地可以成为一支有效的执法队伍,对于消灭鸦片之害,整顿乡村面貌,树立良好风俗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中国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措施的团体。简称平教会。成立于1923年。是年8月,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初等人,利用“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的机会,邀请各省代表成立平教会,9月发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总会设在北京,并陆续在全国20余省区设立分会,开办平民学校。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书记,晏阳初为总干事。1925年秋,晏阳初与陶行知、朱其慧产生分歧,平教会总会遂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分立出去。1926年秋,晏阳初选定河北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给平教会的工作规定了“调查、研究、实验、表现和推广”五个步骤。平教会定县实验区的活动当时吸引了一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参加。后出版了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著作。定县实验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晏阳初遂转至重庆歇马场开办乡村建设育才院,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海瑞罢官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青、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这个观点就是要维持毛泽东生前作出的决定和指示,一方面两个凡是反对反省和批判文化大革命,反对整顿,反对给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冤屈的干部平反。另一方面,两个凡是维持毛泽东“你办事,我放心”以及让华国锋接班的决定,以稳固华国锋在党内的政治地位。因为华国锋是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中国领导人,其缺乏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资历及政治阅历,无法与元老们相比,只能凭借毛泽东的权威,而两个凡是则正好赋予了华国锋执政的“合理”性。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的原因:1.刚刚解决“四人帮”等问题,全国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提出“两个凡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2.当时华国锋本人的思想理论体系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这个理论路线的;3.受个人资历限制,华国锋本人作为“一个过渡”(邓小平语),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只能“照过去方针办”(毛泽东对华临终指示);4.作为一种政治宣言,“两个凡是”表现了华接班的“正统地位”;5.华国锋本人倾向于沿袭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以及延迟邓小平复出参与中央工作的时间,“两个凡是”是作为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提出的。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该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般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虽然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国共冲突中,国民党难得的“大胜利”,但事实上并未完全 消灭总兵力达9000、3.5万支步枪、460挺机关枪之新四军,但完全消灭了新四军军部和指挥机关,造成了比“黄桥事件”更大的影响。

二月提纲

二月提纲全称《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此称谓。该文件是1966年2月中国共产党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后,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1966年2月3日,面对批判《海瑞罢官》事件以来思想理论界的形势,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目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放”的方针、学术工作队伍、左派要相互帮助等问题。《提纲》提出,学术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同时在学术讨论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以势压人。要提倡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要有破有立”。“只有这样,才能利用无产阶级思想逐步地改造旧知识分子,提高革命的知识分子。”《提纲》特别提出“报刊上公开点名作重点批判要慎重,有的人要经过有关领导机构批准”。《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避免把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发展为政治运动。二月提纲虽然是以文化革命小组的名义书写的,但是其立场与三个月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有根本性的区别,明确反对将一切矛盾与争议上升为政治因素与阶级斗争等思维方式。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主张。会议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至支部讨论;3.常委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军事指挥的领导工作。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③1936年5月,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月制定“逼蒋抗日”方针,同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停止了敌对行动。

④1936年12月,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⑤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57年整风运动

1956年11月,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主题,以及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但是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本属必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一批学术界的大家被打成右派,含怨受难二十多年。整风运动过后,非但没有达到毛泽东倡导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的目标,而且出现了相反的政治景观:政治体制中党政不分和党委过分集权的现象逐渐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受到削弱,法律虚无主义开始抬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受到损害,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个人崇拜开始盛行,群众性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由活跃转入沉寂。尤其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发展,庐山会议把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引入了党内,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则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将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在社教运动中又把斗争矛头对准了党的领导机关,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这些现象的不断发展和“左”倾错误的蔓延,一度造成了民主政治进程的巨大挫折和中断。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场。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30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20日又发出《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这些宣言、通电和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愿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应坚持坚决抗战的方针,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自由解放的前途。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贯彻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方向。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阐明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重大影响。

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在抗战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独立自主地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妥协、投降倾向增长。为争取一切力量团结抗战,克服分裂投降,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借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之机,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方针,及时为全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国民党仍然采取避战、观战的态度和限共反共政策,竟然妄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周恩来在延安进一步阐明了实施这一主张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大跃进出现的原因

大跃进灾难的形成,从主观错误方面来说,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高指标。中央原定58年粮食产量3920亿斤,但由于“大跃进”是以反“右倾保守”的“大辩论”开路的,谁把指标定得低了,就有可能被打成“右倾保守”而被“拔白旗”,因而各地的的指标越报越高。二是大炼钢铁的过高指标挤压农业。

三是人民公社的“共产风”。一方面是“吃大锅饭”,“更加剧了农村的灾难”。另一方面是“一平、二调、三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

四是庐山会议的“反右倾”。在会后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中,被重点批判和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干部和党员多达三百几十万人,对党造成极大损伤;又在经济上掀起了继续“跃进”的高潮,各种“大办”一拥而上,结果“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滑坡。”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1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要“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一国两制”的构想写入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党和国家职能部门依据这一构想,对台湾、香港、澳门分别制定个体的方针、政策,顺利地实现了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 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1927年到1928年前后的中共武装力量,兵不过二千、三千之众,枪更是没有几条。可是就这点人马,在1934年短短五、六年间却拥有了三十万大军,甚至还有了飞机。蒋介石将军屡次剿共屡次失败,红军发展越来越快,上世纪30年代之初就可以成师级建制消灭国民党军,甚至可以击溃国民党军集团军建制。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于共产国际派来的人瞎指挥,排斥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及战术原则。可是,遵义会议后呢?红军很快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随后面对国民政府重兵围堵,地方实力派军阀的层层阻击,越雪山草地之险,却是连战连胜。到达陕北和刘志丹部顺利会师。红军长征以后,部队虽然减少了十倍,但是,从领导阶层上看,政治上有毛泽东等坚强的核心,国统区的地下工作也进一步恢复。军事上形成了以近代杰出的军事家朱德等组成的指挥集团。这时的红军虽然不足30000人,但是无一不是百战疆场经验丰富的老兵,都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忠诚战士,其战斗力之强远超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那几千乌合之众。部队的协调与机动性能力大大增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国民政府集全国之众兵精锐,尚不能消灭能那几千乌合之众,而使红军越战越多,越战越强。从当时作战的情况看,红军长征之后除西征失利外。国民政府军无一胜仗,进攻红军的部队无不损兵折将。前往征讨的马步芳、张学良、杨虎城、胡宗南无不败阵。红军再次呈现了越战越强的态势,对国民政府军发动的进攻每每斩获颇多。如此可看,蒋介石将军坐镇西安所发动的围攻,只怕也难逃江西四次围剿的命运。多半是把1946年的陕北会战的结果提前十年而已。

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军处在国民政府的限制和日军的扫荡中,夹缝中求发展,常常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态势,这比单独面对国民党军压力大多了。如果日本不入侵,共产党军的发展空间大多了。对比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的战斗力,红军整师整旅地歼灭国军,不用太大代价。而与日军作战,经常是杀敌500自损1000,即使是胜利,也是惨胜。日本鬼子对中华民族的野蛮入侵和疯狂屠杀,无论对国共两党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灾难,不存在帮了谁问题。如果说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有所壮大的话,同样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从另外的角度上,国民党军也经历了抗战血的洗礼,出现多个美式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和整体协同作战能力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比解放战争开始时的中共军队,也同样是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对双方各有利弊,不能说单纯有利于哪一方!如果说红军时期的胜利得自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的话,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部同样也是派系林立,国民政府一直到最后失败也没能最终消除派系,但在抗战后,国民政府中的派系已大幅度削弱,更有利于统一指挥和战役、战术上的协调,在这方面是具有优势的。

对比的结论:没有日本鬼子,国军想消灭共产党军只怕更不可想象。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没有日本鬼子,国民政府军也许败的更快,多半八年以后的1945年国民政府就已撤向孤岛了。

这仅仅是从狭隘的纯军事观点上来比较,把战争只当作两支军队的对垒。纵观中华民族的国内战争史,“失民心者失天下”。战争的胜负最终是由“老百姓的小车推出来的”。美国斯诺先生1936年在陕北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并接触许多红军战士后得出了结论“红星必定照耀中国”。也就是在1936年的美国人,在进行了双方对比后都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日寇是否入侵,共产党都将在中国取得胜利。

左倾比右倾(分别是什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更大?

左倾:在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冒进是指在经济建设中将脱离客观可能的经济目标付诸计划和实施。它给人们一种有积极进取精神的表象,但因其脱离客观实际,结果往往是好梦变成恶果。经济建设中左倾冒进的表现及其危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至今天,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冒进行为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领域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左倾冒进倾向给我们的经济、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恶果。首先,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型发展。其次,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三,左倾冒进的经济建设行为还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和蔓延。

所以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但根深蒂固的是“左”。其原因是:(1)“左”貌似革命;(2)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所以宁“左”勿右;(3)多年的教训使人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象“左”可以避免惩罚;(4)“左”的思潮,在我国有比较深的社会阶级根源。

目前,我们为什么要防止“左”?第一,从现实情况看,对我们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干扰较大的因素是“左”。比如说,有人把改革说成是“自由化”之源,把对外开放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把特区看成是和平演变的“桥头堡”,把搞“三资”企业看作为引进资本主义,把乡镇企业说成是“不正之风之源”;有人认为,在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应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那一套,如此等等。第二,从改革开放实践所破除的东西看,也往往是以往存留下来的“左”的东西,所以,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左”的干扰就不足为奇了。

论述:

邓小平南巡的讲话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坚定、全面、持久、创造性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新的巨大贡献。主要有:

(一)关于改革的实质与功能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极为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则在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邓小平同志在论及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时,是将这一论断同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相提并论的。他指出,过去只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不完全。要把革命是解放生产力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两个方面讲完全。既然改革和革命一样,都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功能,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说,改革开放是其量变发展过程的动力;从社会主义体制的发展说,改革开放则是其质变发展过程的动力

如果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巨大动力,那么搞好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在领导、在班子、在人。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个真理。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无论从宏观、从微观看都是如此的。另外,要搞好改革开放,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解放人的思想,使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创新实践。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经济活动,是任何一种商品经济形态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同样离不开市场。如果我们把问题说到底,便会得出如下结论: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就必然要承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就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市场经济,但它不能在完全私有制基础上搞市场经济。所以,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第二,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计划手段相结合的。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对于这个界定,应当作全面、准确地把握。既不能把上述三个内容隔裂开来;也不能将它们彼此对立起来;更不可任意抽取其中某一点,而加以曲解。

为了赢得对于资本主义的最后胜利,发展自己,必须利用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这里有几点属于方法论性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对一切认识领域的文明成果,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决定取舍;第二,对一切属于行为方式方面的文明成果,如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要应用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加以检验,之后决定取舍;第三,要善于批判地吸取一切为人类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果,而不是兼容并包,不加分辩地照搬、照抄外来的或我国已有的东西。总之,无论是对待我国已有的或者是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都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四)关于姓“资”和姓“社”

关于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亦即判断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标准的三个内容,主要是指: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条标准,实质是个生产力标准问题。不然,这个标准,也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在三个“有利于”前边的“社会主义的”限制词,就说明这一点。

要正确把握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标准,要注意如下三点:第一,要注意改革开放对于发展生产力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有利,还要看是有大利还是有小利;第二,要注意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结果,是利还是害,是福还是祸。如果带来的是福和利,还要具体地看这福利是大福、大利,还是小福、小利。第三,要注意把这三点和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言论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避免得出偏颇结论。

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

在当前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后退”。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实现怎样的高速度呢?从小平谈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必须是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统一的,即我们的速度是在提高产品质量基础上的速度;第二,经济发展速度必须与增进效益是统一的,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关键的一条。第三,经济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综合平衡,就是说,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是统一的。第四,经济发展的速度,要与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一致起来等等。如果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上述诸种要求相一致,就应当鼓励发展,以便实现我们所需要的高速度。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实现这种高速度,能否实现这种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

六、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党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新阐发,集中表现在要坚定地、持久地、全面地、创造性地

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上。首先,要坚定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指我们既不能动摇、又不能偏离这条路线。其次,要持久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再次,要全面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就是贯彻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思想。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关于“两手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扫除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2)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败和廉政建设;(3)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4)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的落实;(5)一手抓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手抓对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专政等等。而且“两只手”都要硬,所谓硬,就是要把事情办好,即要抓紧、抓实、抓出理想的效果来。最后,要创造性地坚持和落实党的基本路线。这主要是指全国各地区、省、市,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结合建国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文革等史实,论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经验。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于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其封建社会的遗产很厚,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封建主义的问题。共产党人虽然在理论上认为资本主义进步于封建主义,但在实践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远远重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从而放松对封建主义的警惕性,甚至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推崇,这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怪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之后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被摧毁了,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也被摧毁了,但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传统,包括它的思想文化,却很少触动。封建主义的东西不仅在人民群众中甚至在革命者身上都打上了烙印。长期忽视铲除封建主义残余,使封建社会的遗物渗透到了社会主义的机体之中。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来固守,甚至加以发扬,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这是从社会主义受挫的建设中总结的一个首要的经验。

第二,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研究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吸收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对之进行批评甚至从根本上否定。因此,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必须克服“左”倾思想的影响,克服存在对资本主义诸多不正确的认识,甚至歪曲的理解,克服那种把社会主义与属于资本主义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等同起来,把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观点。因此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仍是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严肃问题,只继承不批判,那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资本主义的翻版;只批判不继承,也不可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继承和批判二者不可或缺。只能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中增强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第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深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因此,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不是经济成熟程度不同的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应同属于一个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划为同一阶段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不免就会在实践中遇到很多挫折。因此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应当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这样就可能避免潜在的超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实践的发生。因为超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比较困难的,都不是短期内所发生的,尤其是向人类所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过渡更是如此。

下载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5-中国现代史——选择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历史试题

    中考历史压轴试题(一)一、选择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被益为“中华第一鼎”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2009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选择题)

    2009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2009•山东日照)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

    中国现代史分期范文合集

    、中国现代史分期 1、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建设(或艰难曲折的)探索时期:1956—1966年 3、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科玄论战 1923年2月,张君劢对清华学子做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引起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异议,拉开了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黄埔军校 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

    中国现代史纲要

    法学11级12班余弘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史是一段坎坷、悲催、振奋人心的历史。多少中华儿女用鲜血铺就的悲壮之路„ 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被扼杀,中国在流血......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第一次国共合作》读书笔记 莫修荣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中国现代史作为中国通史的1919年—1949年的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