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

时间:2019-05-13 10:2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

第一篇: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

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

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

2012-12-12 13:05 星期三

提起托克维尔,我对这位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大名的知晓,其实也就开始于近一个月前与一位李姓书友的交流;而促成我们二人交流的话题,也就是11月30日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出席中纪委专家座谈会上有意提到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

记得在当时的交流过程中,那位书友先是委托我代他购买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当我把相关图书交给他的时候,他立刻又拉着我来到位于嘉汇汉唐书城三楼社科区的商务印书馆专柜前,并即兴给我推荐了商务印书馆出版托克维尔的另外两本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和《托克维尔回忆录》。2012年12月10日10:10,《凤凰网》以《王岐山: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为题,转发了《南方人物周刊》关于上文提到的中纪委专家座谈会的相关报道。为了对那位书友慷慨的指教表示感谢,我随后也就从@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的“新浪微博”中看到并转发了这篇报道,而转发的内容就是上文已经提到的书友所推荐的托克维尔的三本书。托克维尔(1805-1859),全名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注:阿历克西,一译亚历西斯)。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也能通过相关图书,与我一起全面深入地了解托克维尔,以下就从商务印书馆已经出版的三本著作入手,对迄今已产生汉译本的托克维尔著作做一点儿肤浅的了解(按相关品种首次出版的时间为序):

《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出版,董果良译。1988年12月,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多次再版。其后,沈阳出版社1999年9月、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陆续据以重印。按:董译本之外,《旧制度与大革命》另有其他译本多种:(1)200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美国民主》,朱尾声译;(2)2007年10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论美国的民主》,高牧译;(3)2008年1月,远方出版社出版《论美国的民主》,孙绍武译;(4)2011年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论美国的民主》,张杨译;(5)2012年5月,北京出版社出版《论美国的民主》,张晓明译;(6)2012年10月,译林出版社出版《论美国的民主》,曹冬雪译。

《论美国的民主》,既是世界上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关于其撰写,应缘起于1831年4月2日-1832年2月22日期间托克维尔以考察新监狱制度为名的美国之行。纵观全书,虽分为上下二卷,但却并非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五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其中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而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简言之,这部书的基本思想,在于公开承认贵族制度的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他说:“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

《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出版,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校,并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2012年8月,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外换版重印。《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而《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其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不仅如此,《旧制度与大革命》所探讨的也恰恰正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源自于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经过全面深入、缜密详实的研究和考证,托克维尔最终关于法国大革命总结出如下观点: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符合全欧洲的需要,也符合社会政治进步的需要;

2、法国革命的业绩是以突然方式完成了需要长时期才能一点一滴完成的事情,而这也正是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爆发的主要原因;

3、法国革命既呈现出决裂性,又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而这主要来自于托克维尔注意到法国革命初期废除的一些法律和习惯,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后又重新出现了;

4、尽管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恢复了地方自治,但是不久人们就忘记了自由,甘当“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奴隶”。基于这一特殊现象,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中对专制、自由、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给予了深入的探讨。

另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中,托克维尔的写作态度也十分严谨。书中所有结论性的内容几乎都是建立在对原始材料分析的基础之上。托克维尔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并由此成为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托克维尔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出版,董果良译。2010年11月,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最新再版。按:董译本之外,另有其他译本一种:2005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周炽湛、曾晓阳合译,在《世纪文库》内。2013年1月,人民出版社据以重印,并更名为《托克维尔回忆录》。

据董果良译本的《译者前言》可知,“《回忆录》的时间,如作者自己所说,仅限于二月革命(爆发时间:1848年2月22日),而且只到他辞去外长职务为止,为时只有1年零8个月,但实际上也谈到了路易·拿破仑政变(1851年12月2日)”。这里所涉及的时间之所以如此短暂,与托克维尔在《回忆录》起首最初几行所说“我的设想是,既不追溯1848年革命以前的事情,又不谈(及)我在1849年10月30日辞去外长以后的事情”有直接关系;又据董译本《译者前言》之后所附吕克·莫尼埃撰写的《编者导言》可知,“这本《回忆录》分三次写成。托克维尔于1850年6-7月间在诺曼底的宅邸开始写作;1850-1851年冬在那不勒斯的索伦托疗养时继续写作;1851年9月,他利用立法议会休息时间又拿起笔来续写”。

至于在商务印书馆之外出版者,则有如下二种:

《政治与友谊:托克维尔书信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月出版,黄艳红译。

《政治与友谊:托克维尔书信集》的内容和结构采用托克维尔书信选集的英文本,翻译时则首先依据托克维尔的法文书信选集,而全书一共选取了一百零五封托克维尔的信件。这些信件以托克维尔一生的政治活动为中心,但它们也揭示了他的个人性格,通过这些信件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托克维尔。根据目录所列,可知《书信集》共分为七个部分,按时代先后编排,依次为:第一部分《青年时代和北美之旅(1823-1832年)》;第二部分《政治思考,﹤民主在美国﹥和当选众议员(1832-1839年)》;第三部分《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生涯(1839-1847年)》;第四部分《从二月革命到路易·波拿巴当选(1848年)》;第五部分《路易·拿破仑和第二帝国的诞生(1849-1851年)》;第六部分《从第二帝国初期到﹤旧制度﹥的发表(1852——1856年)》;第七部分 最后的岁月(1856——1859年)。与此同时,在这些信件中,致古斯塔夫·德·博蒙的数量最多,并几乎贯穿托克维尔毕生之始终,而这个人从托克维尔撰写《论美国的民主》那时起,就一直是托克维尔志同道合的密友;其次,当属致路易·德·凯戈莱的信件居多,而这个人也是托克维尔的好友之一。另外,从以上分为七个部分的信件的标题来看,很多信件对于托克维尔著述的文本研究当颇有裨益。

《美国游记》,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2月出版,倪玉珍译。前文我们已经提到,1831年4月2日-1832年2月22日期间,托克维尔偕同挚友古斯塔夫·德·博蒙以考察新监狱制度为名的美国之行,并因此写下了政治名著《论美国的民主》。《美国游记》,则正是那次美国之行的文字记录,并因为交待了当时的背景和缘起而堪称《论美国的民主》的母本。根据目录所列,可知《游记》分为十三章,分别以“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笔记本”、“便携笔记本”、“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笔记本”、“笔记”、“关于肯特的笔记”、“游奥奈达湖”、“荒野十五日”等为题,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托克维尔的观察和谈话。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间,据说有200多位欧洲作家游览了美国,写出了数量繁多的美国游记,而25岁的托克维尔何以如此真切深刻地感受到美国的现实,从此书或许能找到些许答案。当然,如果想深入地了解一部个人著作,就需先了解其作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正逢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并波及欧洲的年代。1848年2月21日到2月24日,短短3天,法国的七月王朝便在革命的冲击下崩溃。生逢动荡的时代,托克维尔不仅是一名冷静的观察者,也是狂热的事件参与者。事后,“法国的任何一次革命,都未能建立起正规而巩固的自由。一切旧的权力,正在革命所造成的废墟之上恢复起来,但不是以它们被打倒时的形式,而是以与其非常相似的形式恢复的”(《论旧制度与大革命》),而托克维尔的美国之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也或许就是为此来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诸如建立一个新世界就必须要有新的政治理论、“一个好政府最需要关切的应当是使人民逐渐养成不需要政府也能自我治理的习惯”以及现代人会把一生的绝大部分精力用于热烈地追求物质福利,这无疑将限制他的视野并降低他的趣味,久而久之将使他对于美、崇高、神圣和其他精神性的享受不再有感受力等等访谈所得,也是《美国游记》的重要收获,且其中有些思考结果目前已经得以应验。

因为迄今与李姓书友以淘书为话题、逾十年的交流,相应有了今天对托克维尔这位“大人物”的结识与崇敬,进而也就陆续有了上文所提及全部图书的全部目睹或有意翻阅,并最终对托克维尔的人品和学品都有了较之以往都更加深入的了解。当然,托克维尔的著作尽管不多,可我对它们中迄今尚未产生汉译本,或产生了汉译本而我迄今尚未见到的那些品种,既还没有作面对面地阅读,也或许还有很多品种的著作没有听到或看到,但这里已经提到的那些品种,我对它们的阅读还是有信心、有勇气完成的,即使最终只是蜻蜓点水般地阅读和走马观花般地理解也罢。

最后,还有必要说的就是,既然我对托克维尔的了解缘于商务印书馆“别具慧眼”的出版,那就让我权且以此文来表示对商务印书馆出版《旧制度与大革命》二十周年暨冯棠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的纪念吧!时在2012年12月12日,恰逢西安事变七十六周年;又,去是年二十四节气之“大雪”虽已过去五天,却仍未见到2012年冬季的第一场雪。

第二篇:托克维尔的名言

1、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私人事业的总结果却大大超过政府可能做出的成果。

2、美国绝不是人服从人,而是人服从正义或法律。

3、你不让乡镇强大和独立,你从那里只会得到顺民,而绝不会得到公民。

4、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5、生活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业。

6、不管你怎么寻找,除了人们意志的自由联合以外,你再也不会在人们中间找到真正强大的力量。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国主义或宗教能够使全体公民持久地奔向同一目标前进。

7、美国人和英国人主张,应把瘧待和专横都视为盗窃,所以他们简化了审讯程序和减轻了刑罚。

第三篇:浅析托克维尔的自由观

浅析托克维尔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9级思政4班昝琴***

摘要:托克维尔在思想界以其对美国民主的分析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而闻名,但是他所关注的实质问题却是自由。无论是研究美国民主还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最终的目的都是阐释他的自由观。托克维尔认同平等主义的时代潮流,自觉对民主加以引导,并在调谐平等与自由的思维视角之下思考大众民主问题。他在看到民主的好处的同时,也对民主的流弊十分警觉。为了应对民主的专制和多数的暴政 ,托克维尔提出应该主要通过广泛的公民结社和公民参与 ,使平等与自由结合起来 ,以平等的自由对抗平等的暴政。

关键词:自由 民主民主

亚历克西 ·德·托克维尔是十九世纪法 国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1835年,在他30岁时就出版了名著《 论美国的民主 》 第一卷 ,年后出版了第二卷 ,并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作为政界要员 ,他曾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第二帝国的建立使他成为“国内流亡者”。在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后 ,他潜思写出又一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从青年到晚年 ,从《论美国的民主》到《旧制度与大革命》,他的著作和行为始终贯穿着对专制暴政的无比仇恨,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著作成为思想史上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 ,而托克维尔本人也由此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思想大师。

作为一位处在欧洲政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具有贵族血统和精神气质的思想家 ,托克维尔不仅因为其襟怀开阔而令人肃然起敬,而且因为其在民主思想上的深邃洞见而令人由衷赞叹。他在看到民主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对民主持着戒惧的心态。他既认同人民主权或者民主 ,又看到民主的危险趋势 ,并试图对之加以引导。他试图探讨如何平稳地向民主时代过渡 ,并在民主中调谐平等与自由这两种基本价值。他尤其注重公共领域中公民参与在培养共和美德、维护自由的重大作用。

托克维尔着力关注的 ,是在贵族制度日益衰落、民主制度日益勃兴的背景下 ,如何实现自由。他不停地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将从贵族式的特权自由走向人民的民主自由 ,如何在贵族制社会毁灭的基础上 ,以及在传统的自由基础上重建现代自由的大厦。显然 ,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核心 ,便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和保持平等的自由。

一、自由是首要的善

对自由一词的理解 ,托克维尔显然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 ,经常同生命、财产、幸福、福利等相提并论。托克维尔走出了功利主义的窠臼 ,将自由视为首要的善。换句话说 ,自由,在他看来甚至超越了世俗和物质的层面 ,自由本身就是手段与目的的结合,但首先是一种目的。他说“他不相信真正的对自由的热爱是由于人们只见到自由带来的物质利益;因为这种看法常常使人模糊”。的的确确 ,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久而久之总会带来富裕、福利 ,而且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

类福利;在另些时候 ,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因此在自由中只欣赏这些好处的人,从未长久保持自由。他甚至使用了诅咒式的语言提醒人们 ,在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前 ,始终都要有一颗对自由热爱甚至敬畏的心,否则,人们将重新走向通往奴役之路。他指出:“多少世代以来 ,有些人的心一直紧紧依恋着自由 ,使他们依恋的是自由的魅力、自由本身的魅力 ,与自由的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在上帝和法律的唯一统治下,能无拘无束地言论、行动、呼吸的快乐。在自由中寻找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 ,谁就只配受奴役。”

然而 ,托克维尔清醒地看到 ,这种自由有被浑浑噩噩的群众的盲目行为破坏的危险 ,因为这些群众在以其坚决一致的个人主义态度抵制自由 ,而自由正是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的人格的独一无二特点。他以一个不怕面对最坏结果的思想家的睿智确信 ,新产生的文明的种种趋势 ,都在向消灭人格的这一唯一的特点方面发展。

二、有限度的自由观

然而 ,对自由的重视和推崇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无条件地赞颂自由。托克维尔并没有把自由仅仅限定在古典自由主义者对自由的界定上,而是结合民主时代的种种特点 ,赋予自由以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雷蒙 · 阿隆绝妙地阐述了托克维尔的自由概念:在托克维尔看来,与顽固的偏见相反,自由的现代概念 ,即自由的民主概念把自由当作天赋的平等和独立的结果,它也就是公平概念 ,其含义不止是在条件的平等获得进步之前简单地放弃贵族制度。因此,不管贵族的自由有何种美德 ,在普通人追求的“ 自由 — 独立” 和公民的“自由 — 参与” 之间没有矛盾 ,但有连续性,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托克维尔担心一种新型的专制主义的出现 ,但他同时又坚信在条件平等的社会制度中产生自由的可能性。

托克维尔害怕的就是民主社会中的身份平等可能对个人自由的侵害。在民主国家中 , 人们首先的担忧是对独立的热爱所导致的无政府状态 , 但是 , 在他看来 , 无政府状态并不是民主时代应当害怕的弊端 , 而是最不值得害怕的弊端。“平等可产生两种倾向: 一是使人们径自独立 , 并且可能使人们立即陷入无政府状态;另一种倾向是人们沿着一条漫长的、隐而不现的 , 但确实存在的道路上走上被奴役的状态 , 人们容易看清第一种倾向 , 并加以抵制;而对于第二种倾向 , 则由于发现不了而误入歧途 ”。这种状态源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中的观察 , 法国民众渴望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 , 他们热爱平等 , 不仅憎恨特权 ,而且厌恶划分等级。但是最后大革命却是以拿破仑独裁下的 “平等 ”局面而收场的。而二战中的极权主义无疑又是这一经典论述的注解。

托克维尔不远万里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 ,首先就是基于美国民主制度中具有普适意义的东西 ,他所要做的 ,就是用美国民主中的这种普适的东西 ,为处于动荡之殇的法国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和做法。对民主如此 ,对自由的思想同样如此。

自由的制度也就是自由的形式。托克维尔认为 ,并不是说不存在政治制度的国家人们就无法享受某种独立。有时习惯和舆论就足以办到。但是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绝不能保证永远要求自由。有时 ,即使最热爱独立的民族也甘愿将独立视为他们努力的次要目标。在托克维尔看来 ,“自由制度的最大用途在于 ,当人类精神不关心自由时 ,自由制度继续当自由的后盾 ,并给予自由以某种植物性生

命 ,也即一种外在的保障 ,以便人类精神到时候能够回到自由那里。这些制度的形式保证人们即使一时厌恶自由 ,也不会丧失自由。托克维尔强调 ,当人们执意要当奴隶时 ,谁也无法阻止他们成为奴隶 ,但同时,自由制度能够使他们在独立中支持一段时间 ,而不需要他们自助。” 概言之 ,自由的形式或者自由的制度成为了自由的最后的屏障 ,即使在丧失心性自由的前提下 ,也可由自由的制度保持形式上的自由 ,而不会在瞬间即滑于彻底被奴役的深渊。在托克维尔看来 ,正是这一瞬间的缓冲 ,能够使人们猛然发现自由的珍贵而幡然醒悟;相反 ,如果没有对自由的最后的屏障 ,人们往往会在一时麻痹和放松的情况下 ,一下子走向专制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自由与民主的关系

在托克维尔看来,自由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我热爱自由、法律、尊重权利,但不爱民主— — —这是我最深处的感情 „自由是我的最爱— — —这就是真相。”自由既可被理解为对一种普遍权力的行使也可理解为对一种特权的满足。前者是民主意义上的自由,后者是贵族意义上的自由。在民主时代,所谓自由就是每个人既然生来就具备了处世为人的必备知识,那生来便有平等而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只涉及他本人的一切事务上,独立于他人之外,并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命运。但托克维尔的自由并不等于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而是一种“ 均衡、有序、为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及法律所节制的自由”。他的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的城市及上帝的义务。托克维尔认识到民主因为其固有的缺点会对自由带来威胁。首先,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而多数统治的最大危险在于它可能变成暴政。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多数总是对的,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多数获得道义影响,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也拥有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具有无限权威,任何力量都不能与之抗衡,而无限权威就是专制,就会导致暴政。民主的过度和不足都会走向民主初衷的反面,都有可能导致暴政。其次,民主具有的平等主义倾向,可能会泯灭个性,否定自由。民主和平等会促成个人主义的产生,个人主义会打击和破坏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从而对自由造成破坏。由于平等带来的弊端和专制的无限权威,民主社会有滑向专制社会的威胁。

托克维尔认为“, 只在全国实行代议制,还不足以治愈社会机体在民主时期自然产生的而且危害极大的疾患” ,还必须发挥社会的作用,发挥教育、实践经验、合理的保守主义、宗教以及个人主义为主的公共精神的作用,尊重法律,给各阶级大量机会等等。具体而言,就是要从结社自由、出版自由、扩大司法权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多数暴政的危险。民主国家的公民是软弱无力的,只有通过结社才能相互作用,发挥才智,防止政府集权;通过结社,个人自由将会更加有保障。出版自由为人们共同行动的计划和实现计划的办法,没有出版自由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报刊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们相互了解,也使他们有可以向社会呼吁的手段,用以反抗暴政。司法权的本质是处理私人的权益纠纷和仔细研究所处理的每一件小事,并对受压迫者中最微贱者不断进行援助。

四、民族主义对政治自由主义的影响

从欧洲贵族式民主的视角出发 ,托克维尔认为 ,他看到了美国民主的不足。他指出 ,民主在美国产生了多数的无限权威 ,压制了杰出人物的自由 ,因此和采

用贵族制度的欧洲国家(尤其是当时的世界霸主 ———英国)相比 ,美国在政治舞台上的杰出人物很少 ,对外方面也远不如“从罗马人开始到今天的英国人”那么伟大。而且 ,多数的无限权威使美国的共和政府比欧洲的君主政府更加集权和不稳定 ,有可能出现多数的暴政。显然 ,托克维尔对 19 世纪前期美国的评价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然而从另一方面看 ,大众民主与精英自由有时又确实是矛盾的 ,而精英人才缺乏自由的状况往往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民主的专制和多数的暴政是民主时代自由的最大威胁 ,他们是平等主义的不经意的后果。托克维尔看到 ,民主革命非但没有摧毁中央集权 ,反而摧毁了以往一切有碍于集权的地方自治。托克维尔担心社会冲突可能消失 ,因为只有唯一的权力中心 — — — 国家 ,而没有其他权力团体足以与之抗衡。因为没有支撑竞争的社会基础,不再有政治竞争者。他还担心共识在大众社会也可能受到损害。如果不参加政治上重要的社会团体 ,原子化的分散个人不会被理会 ,也不会有足够的兴趣参与政治 ,甚或完全接受统治。政治不仅是令人绝望的 ,而且是没有意义的。冷漠损害了共识 ,冷漠成了民众对国家的态度。面对这种集权化与离散化的双重背离 ,为了推进民主 ,托克维尔主张从教育、实践经验、合理的保守主义、宗教、以个人主义为主的公共精神、结社自由、尊重法律、给予各个阶级的大量机会等等方面来抵消这种危险。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 ,都是为了维护自由 ,以自由来调谐平等。实际上 ,托克维尔整个政治哲学中所最关心的 ,就是对平等与自由的调谐 ,他所最担心的 ,就是平等与专制的结合。因此 ,在他看来 ,民主时代的首要任务是教会人民理解并应用自由 ,在建立民主与维护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果我们不逐渐采用并最后建立民主制度 ,不向全体公民灌输那些使他们首先懂的自由和随后享用自由的思想和感情 ,那末 ,不论是有产者还是贵族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 ,谁都不能独立自主 ,而暴政则将统治所有人。我还可以预见 ,如果我们不及时建立绝大多数人的和平统治,我们迟早要陷于独夫的无限淫威之下。”托克维尔的目的是在于对民主加以引导 ,使之符合自由的原则 ,他真正要做的是以平等的自由对抗平等的暴政。

所以 ,关键的问题在于自由结社。人们只有在公共生活和自由结社中 ,才能找到身份的归属和联合的力量,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 ,也只有通过自由结社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和知识。同时 ,公共生活和自由结社具有多种功能:可以阻止国家或任何单一民间权力中心垄断全部政治资源;可以成为新意见的来源;可以成为向大部分公民进行宣传、特别是宣传反对意见的工具;可以训练人们的政治技巧 ,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关心和参与政治的水平;可以使一些优异的才智人士冒出来 ,基于上述理由 ,托克维尔得出结论说: “在民主国家 ,结社的学问是一门主要学问。其余一切学问的进展 ,都取决于这门学问的进展。在规制人类社会的一切法则中,有一条法则似乎是最正确和最明晰的。这便是:要是人类打算文明下去或走向文明 ,那就要使结社的艺术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正比例地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是人类正义的要求,民主可以对绝大多数人的福利服务,它和自由在根本价值上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在民主时代,没有人“ 高明的和强大的能不以平等为第一原则和号召而维护自由为基础的制度” ,自由必须与民主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在民主时代必须把民主和自由结合起来,推行民主自由,以民主赋予自由正义,以自由保证真正的民主。他把这种民主自由描绘成一种政治

自由。托克维尔所主张的民主自由,强调社会平等和社会利益,同时又与宗教、道德和民情紧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性的自由。这样,托克维尔就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即民主自由,从而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在对托克维尔著作的阅读中,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要明白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在有了自由的同时,责任也是同时有的。而要真正做到对自由的深层次理解和保持正确的态度是不容易的,而托克维尔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在人生中,应该多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思想,才能使我们不断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法]托克维尔:《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周炽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 :126.[5]胡勇.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研究:一种中道的自由主义[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 154.[7]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回想托克维尔》,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第四篇: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摘要)

第一编

1.1 法国大革命从爆发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超乎之前人们的意料。

1.2 法国大革命的反宗教性和无政府主义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反封建性,尤其是中央集权的加强。

1.3 法国大革命超越了国界。它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进行的政治革命。

1.4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各地出现了相似的封建制度。随着王权的扩张,封建制度逐渐衰落。17世纪的英国通过长期的改良已经形成现代国家。18世纪,欧洲各地的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1.5 法国大革命的创新程度比人们一般认为的少得多。第二编

2.1 旧制度下的法国率先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小土地所有者。贵族的政治特权消失,经济特权保留。范围缩小的封建制度,激起了更大的仇恨。

2.2 中央集权制不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旧制度下,形成了“国王→御前会议→总督→总督代理”的权力结构,这一结构控制了捐税、自卫队、公共工程、治安各领域。中央政府代替旧领主执行济贫等义务。

2.3 在法国,城市自由在封建制度崩溃后依然存在,但由于路易十四出于财政目的的交易而毁灭。全民大会蜕化为小寡头政治,该问题的指出导致中央政府涉足城市管理,但中央集权制并没有阻止城市走向灭亡。农村教区的贵族和资产阶级逃往城市,只剩下愚昧的平民。教区自由空有外表,教区官员受总督代理压迫。

2.4 法国的普通法庭相对独立于政府。御前会议和总督通过调案干预司法。

2.5 旧制度政府利用封建制度的流弊,逐渐取而代之。其中司法权的争夺较为棘手,但法庭在随时代产生的新领域的争夺中落败。旧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并由法国大革命继承。2.6 旧制度下,审查手段发达,书面文件庞大,行政程序繁杂。统计手段在行政中广泛应用。行政文风长期平庸。行政官员主要为资产者。政府打压社会团体,而容忍新思潮。国王曾试图收买报纸。必要的改革没有进行,而执法方式不断变化,法律被蔑视。中央政权尚未具有健全有力的政体,而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机构。改革家试图通过中央政权摧毁并再造。政府取代了上帝,甚至连贵族都成爲了祈求者。

2.7 旧制度时期的巴黎在政府的阻力下,从法国最大的城市成为了法国本身。地方的自由权利在外省不断消失,巴黎成爲了王国发展的引擎。巴黎成爲了法国的行政、艺术和工业中心,工人比例增大并脱离行会。这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巴黎一地的起义引发了旧君主制的全面毁灭。

2.8 旧制度时期,法国各省之间越来越相似。贵族贫困化,资产者崛起,两者权力之外的差别消除。

2.9 欧洲大陆的贵族变成了种姓。英国的贵族与平民共事并通婚,进而与平民融合并形成新的统治阶级。法国曾经存在贵族与资产者共事的情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结束。贵族丧失政治特权而成为种姓,经济特权不断增长,贵族与第三等级相分离。贵族受封制度加剧了第三等级对贵族的仇恨。城市资产者拥有农村没有的避税方法,农村所有者涌入城市,热衷于担任行政职位,资产者与农民相分离。资产者将本地开支转嫁于下层市民,以一切手段摆脱人民的控制。同一阶层也被划分为自私自利的小团体。小团体主义为个人主义做好了精神准备。

2.10 英国贵族为维护政治自由和地方独立,必要时能与下属打成一片。法国曾与英国相似,而最终由于贵族的免税权而导致了分化。王权为防止激化与贵族的矛盾而对捐税摊派不均。由于对金钱的需求,王室破坏契约,维持中世纪行政机构,卖官鬻爵。最路易十六试图让各阶级重新接触,却引火烧身。

2.11 旧制度下自由仍未死亡。中央集权业已形成,但力量与合法性不足,因而不敢超越权力的天然范围。许多臣民保持着独立的精神:贵族保持着骄傲和自信,蔑视行政当局;教士以独立精神面对世俗政权,仇视专制,推崇自由;资产者的贵族化使之与贵族一样富有抗拒精神;司法机关不屈从于政权,关心公共事务。旧制度下对于王权的顺从并非出于强制,而出于情感。

2.12 旧制度下的法国农民脱离了封建制度,却遭到了新的压迫。留在农村的小贵族负债累累,对佃农百般勒索。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村里的行政官也和村民同样无知。军役税的征税员既是牺牲品又是暴君。总督通过抽签强征农民进入自卫队。徭役负担增加,扩及所有公共工程。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贫困,而行乞遭到镇压。贫富之间缺乏沟通,互不了解。阶级分化使法国社会陷入不稳定。第三编

3.1 法国文人既不像英国文人那样卷入政治,也不像德国文人那样不谈政治。他们试图建立统一的政府理论,以理性和自然法代替传统习惯。旧制度促使文人从纯理论的角度建立理论,也促使不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民相信文人建立的理论。啓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真正起源。3.2 法国大革命的反宗教性,源于教会尊重传统的思想对啓蒙运动仰赖个人理性的思想的阻碍。同时,教会既是与文人发生直接冲突的一环,又是旧制度中脆弱的一环。而宗教是国家稳定与个人安全的保障。在大革命中,非宗教造成的公害,使各阶级陆续重新皈依宗教。3.3 啓蒙运动初期不关心政治自由。新出现的重农学派理论更接近现实。他们标榜平等,蔑视传统。他们赞成经济自由,反对政治自由,试图以公共教育防止权利的滥用。他们试图利用王室政府进行社会改革,推崇民主专制。王室错过了改革时机,此后人民再度热衷于政治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的混合。真正热爱自由的民族追求的并非自由带来的收益,而是自由本身。

3.4 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处于衰落和停滞的状态。路易十六时期,统治者的精神发生变化,法国重新走向繁荣。行政官员重视经济,个人发财致富,国王服从公众舆论。但是繁荣中的精神更不稳定。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通向改革的时刻。政府刺激新热情,又从中作梗,把自己推向毁灭。

3.5 特权者开始关心人民的命运时,试图通过揭发自身的罪恶来解救人民,却使人民怒气冲天。特权者在抛弃自身权利的有益部份的同时,却保留了令人憎恶的部份。人民唤起了他们的同情,但仍旧被他们轻视。

3.6 政府完成了人民的革命教育:国王以轻蔑的态度对待看似根深蒂固的古老制度;政府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刑事诉讼中盛行不符合程序正义的速决司法。3.7 1787年的改革在公共事务中引发了混乱。新法律创设的一切权力都是集体权力,总督和总督代理被贬低的同时继续存在。新政权积极经营公共事务,却弄得一团糟。农民成为一种势力,原上层阶级试图与之靠近,却为时已晚。国家全面陷入不平衡状态,大革命爆发。3.8 封建制度的去行政化、贵族的种姓化、巴黎的集约化、政治生活的消失、作家引导舆论,共同导致了大革命的爆发。温和的风尚中产生了最不人道的革命,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久远的平等思潮与新近的自由思潮融为一体,点燃了整个法兰西的心。而当大革命丧失锐气时,旧制度中不敌视平等的专制制度在新社会中确立。此后人们扔多次将自有的头颅放在被奴役的躯体上,这与法兰西的民族性有关。

第五篇: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范文模版)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写于1851年到1856年之间,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其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

法国大革命革命缘于三中心共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叠加在一个首都,三中心叠加,有一个中心发生危机,立刻引起另两个中心共振。

美国经济中心在纽约,政治中心在华盛顿,学术中心在波士顿,开车都是一天可达。闹**,基本上在波士顿;经济出危机,纽约震荡;政治有风潮,乱在华盛顿。三者分离,不会叠加在一起引起共振。

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奠定了几个中心叠加在一起的大巴黎,一出事就出大事,全法国跟着起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一个学建筑出身的警察局长,奉拿破仑的侄子小拿破仑之命重新规划巴黎市。他既有建筑师的专业眼光,也有警察局局长的职业需求,故而将巴黎改建为适宜和平居住不适宜起义巷战的城市,将那些适于打巷战的弯弯曲曲小街小路,统统拉直,把马路打宽,一旦有事,不可能像电影《九三年》、《悲惨世界》里面描绘的那样——革命青年一喊,小街两头一堵,就是现成的一个街垒,马队难以冲进去。他吸取大革命和此后不断革命的教训,把巴黎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今天你们看到的巴黎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的巴黎,而是被警察局长改造过的巴黎。但巴黎的规模以及巴黎和法国的关系他毕竟改不过来。从路易十四以来巴黎人非常骄傲,一直到现在都这么牛,他们有一句名言,“法国嘛?法国是巴黎的郊区!”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里呈现出病态扭曲。这是信奉全能主义统治哲学必然带来的后果,一个超级首都,迟早要出大事,而且已经出过了。在和平时期似乎可以夸耀,一旦动荡,如此规模就是你的坟墓。

2、革命与改革的不解之缘。

三千贵族迁居于凡尔赛,路易十四有政治目的。贵族分散于各地,与地方势力结合,这是古今中外朝廷心腹之患。中国历史上打豪强、削藩镇,不绝如缕,屡见史乘。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坐稳的人首先要削藩,削藩有武力削藩,有和平迁藩。把贵族统统给我搬到我眼皮底下,可谓和平迁藩。你们在我眼皮子底下花天酒地,最好是醉生梦死,但不能分散到全国各地区,走出我视野。

下一个皇帝就是路易十五。一个花花公子,他爹留下来这样一个花团锦簇的帝国够他消费了。尽管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不妨碍眼前每一分钟的享乐。所以他这个时代留下的名言跟他爸就不一样了,叫做“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用俗话来说就是击鼓传花,这盘子不崩在我的手上就行。

路易十六相比之下是最开明的。巴士底狱没有政治犯,如果路易

十四、路易十五时期关进去某某某这样的人物,到路易十六也早就把某某某放走了。但是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的民众还是要攻占巴士底狱。为什么要攻?因为老百姓在流传这里面还有政治犯。打下来以后才发现没有,只有几个精神病。其次,他接受启蒙哲学。启蒙哲学最富有民粹主义情结的是卢梭,卢梭认为上流社会最腐败,下流社会最干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那么高贵者怎么变得聪明起来?应该向底层社会学习,每一个人习得一门手艺,做木匠、种地,都可以。

路易十六还真信这个,他习得的手艺是做锁匠,开锁。全法国各种疑难杂锁都收集来,一把一把琢磨着打开。可是最后一把锁他打不开了,那就是法国的中央集权。[1]

3、“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

1789年7月革命开始,路易十六一直摇摆不定,有时同情巴黎,有时厌恶巴黎。所以革命的第一阶段的成果是君主立宪,不废君主,是要制定一部宪法,君主听宪法的制约就行。这个阶段维持了一年多。这是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能够控制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通过很多法律,最著名的《人权宣言》,最著名的1791年的宪法,以及重新规划法国的行政区域,把法国划为81个省等等,都是这一年做的。这一年的革命可称小革命,有建设性。但问题来了,国王招来第三等级开会,给前两个等级施加压力,而第三等级后面跟来了“第四等级”。当时的“第四等级”男人叫无套裤汉,女人叫编织妇。按照卢梭哲学的“直接民主”,不要当中一层过滤,国民公会开会、制定宪法、讨论议程,要敞开大门,无套裤汉与编织妇都要冲进去呐喊。

大革命一浪高过一浪。吉伦特派执政时发生了国王叛逃案,把国王拉回来,要不要判决国王?国王一下子变得形象猥琐,要上法庭,成了被告,而且要判死刑。比吉伦特派更加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则是罗伯斯庇尔——卢梭的粉丝。他们投了死刑票,而且认为此前两个阶段都保守、都局限,没有彻底地改造法国。

下载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几部托克维尔的著作说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周林 (公共管理系 行政管理 学号:111051241) 摘要:去年年底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党员推荐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王岐山意识到中国当期面......

    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有感(精选5篇)

    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有感谈起美国的民主,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她赞不绝口,那究竟他是怎样运行的呢?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或许能够告诉我们些答案。 先让我们看看作者托......

    通过自治实现自由——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启示

    通过自治实现自由——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启示 1856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他写信给英国的妻子说:“我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只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