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逃逃》读后感
《逃逃》读后感
放暑假时,我到新华书店时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叫《逃逃》。真奇怪的书名,为什么叫逃逃呢,不是有范跑跑,王跑跑之流吗?干嘛不叫跑跑呢?带着疑问的心情,我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里,好奇心驱使着我打开了这本书,我一页页的翻看它。原来,“逃逃”是个小男生。这个小男生可不一般,经常逃课,所以混得了“逃逃”这个外号,而他的真名,其实叫陶一。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陶金,以及两个好朋友——“大大大”和“小小小”。
故事里面分为好几章,第一章讲的是“逃逃”和“大大大”去过的一个叫“迷人巷”的地方。因为“迷人巷”里面能见着想见到的人,还包括“上天堂”的人。但其实这一切只是“大大大”偷喝了“眼泪水”——酒之后做梦梦到的。
第二章开始讲的是“逃逃” 听“大大大”梦到有“迷人巷”之后,一定要去。因为他亲妈在他小的时候便去世了,“逃逃”太想念他的妈妈了,就相信了“大大大”口中“迷人巷”这个地方,以至于他离家出走,寻找“迷人巷”。
一路上,“逃逃”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坏人,有坏司机、小偷和骗子,甚至还遇上了人贩子,他也因此受尽了苦难。但是一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好心人,比如“龙龙”、“小山东”、“小四川”、“李大叔”和一个收留了他的“奶奶”,他们帮助了“逃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到了最后,虽然“逃逃”还是没有找到“迷人巷”,但是他也明白了——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读到这里,我感触良多。我们跟“逃逃”比,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逃逃”没有妈妈,我们却有妈妈,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因此“逃逃”爸爸给“逃逃”找了后妈,后妈对”逃逃”不怎么好,而且“逃逃”的后妈的家人们不希望“逃逃”爸爸有孩子。所以,每次家里有客人来,“逃逃”就不能把爸爸叫做“爸爸”了,要叫做“伯伯”。而爸爸就不能把“逃逃”叫做“儿子”,要叫做“外甥”。“逃逃”每次陪客人吃完饭后,就进了房间,锁上门,偷偷地哭。“逃逃”比我们坚强多了,我们要向他学习。
这是一本既感人,又惊险而且幽默的小说,真的值得一看!
第二篇: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读后感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读后感
材料一:
1.对MV=PQ有了更深的印象,某种程度上,货币流通的加速度将会产生与增加货币供给相似的效果。2.亚当斯密《国富论》里面看不见的手如果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不应当向想要说服的人谈论我们自己的需求,而应当只谈论对要说服人的好处。
3.芝加哥的一块地在1836年曾卖到1.1万美元,1840年只花100美元就能够买到。(可见人性贪婪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疯狂地程度。所以以后不要投入任何不产生现金流的东西,包括黄金和白银,乱世除外。)
4.经济周期是逃不开的,概括来说就是: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静止。的过程。
5.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的比值,决定了利率高到多少是高,利率的高低可以影响股市的整体市盈率。6.书中88-89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派的争论,概括的很好。
7.创新蜂聚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伟大的企业很多都是在萧条中诞生的。
8.创造性毁灭:一位企业家取得成功之后,并不是仅有一些企业家效仿,而是会有更多的企业家跟进,在此过程中,胜任的企业家会逐渐减少。(小企业看想法和勤奋,中型企业要顺应趋势,大企业活的是哲学和文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M1滞后通胀20个月左右,M2滞后通胀23个月左右。(这样看我国通胀见顶了)
11.房产平均周期18年:霍伊特指出,房产活动位于趋势水平下方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年,而最长则达26年。(中国房产2000年开始上升,现在已经11年,目前见顶是大概率事件,有生之年至少还能经历两次房产波动,好好把握,让财务自由来的更早些。)
12.房价高峰与股票和商品市场无直接关系,但房产危机与社会整体经济恶化一致。
13.美国百年史上,房产市场上赚钱最多的不是房产专家而是房产低谷有稳定现金收入的人。(所以一份旱涝保收能够提供固定现金流的事业很重要。)
14.房价变动的趋势:住宅先于办公地产先于工业用地先于零售业。(这也体现了现金流决定论)材料二:
这其实是一本深奥、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但看起来不觉得枯燥,读完后甚至有一种淋漓尽致的轻松感。别于其它金融大作,作者远离了通篇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的古板写法,以叙述体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桑顿的“货币过量供给”、穆勒的“竞争性投资”、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论”、、、在读故事的同时,让我们记住了经济学家们不同的理论观点及各门派之争,回顾了西方三百年各国经济循环的事实,通过作者在叙述中的简要评析,让我们了解到每一次经济危机出现的周期和直接原因。学习、精读了这本书,结合这次的经济危机,个人在理论认识上有如下收获:
经济周期真的逃不开。经济周期是国民收入及其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而它总要经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管是哪国经济,周期性的经济发展是必然规律。书中描写的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酝酿了下一次的危机。经济总在衰退和危机中成长,因为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周期逃不开。
经济危机确实躲不过。尽管经济学家一直在不懈地探索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原因,并一直在努力运用和创新各种政策和手段来应对经济的下滑并试图避免和阻止每一次的危机,但无论采用何种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数百年以来,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还是扩张与紧缩更迭交替,经济危机也总是循环往复。历史一次次证明,经济危机躲不过,这是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每一次经济危机到来,不管源于什么原因,最先发生在哪里,都会给本国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不可避免会将危机的影响扩大,特别是到了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危机的影响更易扩散与转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民众的生活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确实躲不过。经济损失可以弥补。回顾历史上的危机,抛开直接的原因,每一次都好象是历史的重演。书中讲述的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在1833-1836年短短的三年间,芝加哥的土地价值令人难以置信地暴涨了64倍。而从183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被迫抛售,大量银行破产,许多行业许多企业也相继破产倒闭,直到危机发生5年后的1842年,全美国大部分地方的房地产价格最终跌到谷底„对比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实际就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使全球经济失衡达到无法维系的程度,而房价的持续下跌导致经济步入这个下行周期、、、这次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重创已经有目共睹,而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中的风险,虽然统计数字显示投资直接损失有限,暂时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致命的冲击。但危机带来的间接影响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我国的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经济走势受到的影响已经初见倪端,进一步的影响似乎已不可避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周期逃不开,危机躲不过,但借鉴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给我们详尽地讲述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期货和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了经济循环中各类资产的阶级表现和互动影响。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领先于我们的,但能否在实践中总是成功不能一概而论,个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经济发展的规律,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缓冲西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对经济循环和周期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还应该掌握和预测经济波动的规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危机时候能够规避风险,同时合理运用政策和资产工具,同时,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尽量捕捉市场机会,以期获得一定的收益,来弥补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可能损失。经济周期逃不开,经济危机躲不过,但经济损失可以补 材料三:
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失望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对于经济周期的循环,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预测呢? 为了解开经济循环的奥秘,本书作者深入分析了30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事实和经济学家的各派理论,揭示了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规律,让我们了解到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在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下,我们可以预测经济波动,并由此规避风险,因应形势。本书进一步详尽地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大宗商品期货、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了经济循环中各类资产的阶段表现及互动影响,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掌握市场脉动,顺应经济趋势,在经济萧条时捕捉市场机会,从而获得高收益。材料四:
300多年来人类对于经济周期的探索,恰恰也正是宏观经济学诞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里,看到的是人类对规律的孜孜以求,更是不可消弭的经济波动。一句话评价本书,绝对好书,配合宏观经济学学习再好不过,同时培养财商。本书前三篇是对经济周期也即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叙述,第四篇总结了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和央行的调控作用,第五篇是总结迄今为止的经济周期认识和资产品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友情提示:不要仅仅阅读网上的电子版,缺少最精彩精炼的第五篇。
人类非理性和生产时滞无法消除,经济周期也就无法消除。在我们尚无法深入探究人类大脑皮层下面亿万次运算规律的时候,通过统计学规律来找到一种非理性的共性表现,也许就是最好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起码可以为投资者和政治家决策提供依据,虽然每次妄图提供调控都可能只是在造就更大的泡沫和崩溃。
无论是作为职业投资人,还是作为大时代里一介小民,认识这样一个风暴的存在都将受益无穷。在我看来,经济周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财富在分配过程,每一次重复都融合了无数“博傻”的悲喜剧,那些最聪明的和最傻的投资者,都在情绪和财富诱惑的漩涡里失去了理智,粉身不恤。这次也许是股票,下次也许是房地产,又或是收藏品、珠宝贵金属……
以经济周期为纲去理解宏观经济学,以内在逻辑为纲去理解领先指标,如果忘记了这个纲去寻求经济学和统计数字(尤其是中国的统计数字)的细枝末节,只会是舍本逐末,这些事,让经济学家去做吧。
合上书卷,我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有哪些最根本的元素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原动力?又有哪些是泡沫?
2、衍生品花样翻新,信息和统计技术不断提高,投资者对经济周期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球化加深,政治格局变化,调控手段不断提升,这些会给经济周期带来些什么变化?
3、中国经济发展在弥补失落的几十年后,也已经开始进入经济周期循环,目前在哪个阶段?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
4、作为职业投资人与把握个体财富,我们又该如何参与周期与直面通胀?简单的顺应大局或是了解交易对手、积极博弈?
1、借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端的消费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物品与劳务)、资本性支出(企业设备支出和存货变动、个人住房支出)、政府购买(不包含转移支付)、净出口。以全世界的总体经济经济而言,出口只是经济转移。
考察最长期的经济增长因素,企业存货变动是随着个人消费需求变动的,政府购买力来源于税收和财政赤字(也就是借债),都不能算是独立的稳定经济增长。企业设备支出成本实际也会转嫁到个人消费支出上,部分企业投资损失则直接体现在社会投资和经济总量的损失中了。因此,我以为,经济增长的最长期原动力只有个人消费(含住房),也就是个体消费量×个体数量,人类历史若干年的真实经济增长也就是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包含产业革命引发的企业设备支出和产业转移引发的净出口,以及战争、地震等特殊因素造成的毁灭性重建。
从短期看,企业存货支出变动只会起到助长波动的作用,而政府购买支出的调控作用也很微弱,尤其是长期高负债运营的政府。还有一个因素,是萧条时期消费者储蓄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加速释放,也是在助长波动幅度,而不是实际的经济增长。
而通货膨胀和资产品升值带来的虚假购买力提升,以及低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消费量提升,只能算是泡沫,以货币计价的表面经济增量,泡沫有多大,破灭时就会有多大的空洞需要去弥补。
对了,有一点不能忘记,所谓增量,有时候也会成为负值,就是减量,比如人口红利,在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会成为减量。
2、既然经济周期的本质是由于群体非理性与企业生产决策到生产直接的时滞,任何因素,不能改变这两者,就无法改变经济周期。目前在整个社会里,对非理性因素的有足够认识的人群,还远远无法达到影响经济行为的多数份额,那么,大部分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就必须在怀疑泡沫的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政治群体就必须迫于就业压力和(工会)薪酬要求,在泡沫来临时不能马上采取措施承认实际经济增长动力的衰减,并且在泡沫破灭时通过“调控”来维持泡沫或是吹起另外一个新泡沫来填平大坑,直到有一天无力回天,如日本消失的十年。
全球化在加强全球不同经济体周期的互动,更多的参与者认识到经济周期可以促发更多的人早一点清醒并退出“吹泡泡”的疯狂,衍生品和调控手段的加强,其实只是使得经济周期波动变得更隐蔽,实际上维持和加剧了经济泡沫。
对于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的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在实质经济增长的早期,通过调控压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避免泡沫的产生,也许可以降低泡沫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幅度和/或时间),但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洗礼,如果政府缺乏经验,而民众未曾经历经济周期的洗劫(不是轻描淡写的洗礼),非理性人群更加庞大,实际上助长了经济波动,但是通常会是来得快去得快,过去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正是这一体现。
3、我以为,中国过去的发展动力,包括战后重建(还有人为灾难)、人口红利、消费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战后重建早已完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如果不改变生育政策,人口红利基本已经享用殆尽;由于研发能力基础尚待补足,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虽尚有空间,暂时也后续乏力;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目前有赖于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效果,随着城市化水平和收入的提高,非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具有较大的空间。
因此,感觉当前的经济增长,确定的动力主要就依赖于城市化;如果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到位,城市人口消费会向休闲旅游和高级服务业等更高层面演变,会对消费的品质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就是国内的地区性产业转移(沿海向内陆地区),部分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间产业转移。
此外,企业规模化、机制改变和管理效率提高,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部分消费品价格,但不会创造真正的经济增量,只是可以确保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部分产业出口优势,以及将这部分消费中释放的消费能力转移到其他领域。
感觉当前中国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长乏力的迹象,导致部分产业资本开始追逐资产品,资产品(股市和房市)泡沫初步产生,由于国际(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市场的影响,2007年严重的收藏品、贵金属和商品泡沫已经大部分消退。
毫无疑问,美国刚刚以衍生品泡沫(也是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完成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而对于中国,综合以上经济分析,以及过去若干年的市场波动,我认为中国目前处于18年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的前二分之一段后期,经历了第一次4.5年存货周期(基钦周期)后的低谷,正在9年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的由扩张早期开始进入扩张后期的时点,低利率复苏措施发挥效力,存货开始减少,通货膨胀开始抬头,企业正在进行低端技术水平上的盲目产能扩张,央行已经有所警觉,开始提供利率水平。当物价逐步受到控制之后,央行将开始放松警惕,而企业在欣欣向荣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头脑发热,继续不断扩大产能,或是盲目并购,也许3、4年以后就会迎来第一次资本性支出周期之后的产业低谷,低端产能扩张导致的大量沉没成本和信贷压力或拖垮一批企业,让中国体验到第一次发自自身的经济危机。但愿中国独一无二的强力调控能力,能够让这次低谷来得更晚一些。
4、无论作为职业还是个人,关注投资机会,应该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与中短期经济波动。所谓价值投资,应该包括以合适价格分享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已经透支长期增长)和抓住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机会。如果有胆量有能力在“博傻”大潮里冲浪,那就必须保持清醒,分析交易对手和投资退出周期,控制自己,在泡沫破裂前一刻逃离深渊。
关于具体资产品组合,还是要配合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特点和宏观政策。随着央行加息逐渐提高,债券投资价值逐步到位;加息后期,股票将开始新一轮上涨;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趋于停滞,而二三线城市和大规模城市化地区房地产还会有明显上涨,中期看没有大的回调压力,直到十多年后,房地产周期后期带来的巨大泡沫破裂。
材料五:经济发展史中重要人物及事件:
1700 年约翰.劳推销“国家要繁荣,就要发行货币”的理念,1716年才被奥尔良采纳,1720年因货币发行过剩,泡沫破灭
1723 亚当。斯密出生,其代表作《国富论》
1802亨利。桑顿出版了<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
1803让.巴蒂斯特.萨伊在亚当之前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做了概括和澄清,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其中有闻名遐迩的萨伊定律
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
1848年,巴奇霍特引用他人的话描述了经济繁荣-萧条的不同阶段:
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
1909年,罗杰.沃德.巴布森对历史的经济危机进行概括,总结出经济周期,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着重强调货币利率是决定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
1911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书中把西蒙.纽科姆提出的货币流量与存量差别的公式加以通俗化:MV=PQ
1930年拉格纳。弗里开创了“计量经济学”
1936年约翰.梅德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有划时代的意义,史上称之为凯恩斯经济理论。
1939年,保罗。萨缪尔森设计出了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与古典经济学的加速原理进行整合的理论框架,后来被成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起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现心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周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有助于解释经济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常见偏误。最引人注目的有16种想象: 代表性效应: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后悔理论:我们试图避免可证实我们已经犯错的行为
定苗/框架:我们的决策收到似乎暗示正确答案的信息的影响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为同我们行为与态度的信息之下
心理区隔: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
选择性认知:我们曲解信息,好让其认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
过度自信行为:我们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后见之明偏误:我们高估自己原先预测过去一连串时间后果的可能性
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不当地偏向我们想要相信的事 适应性态度: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认知不协调:我们试图回避或扭曲表明我们的假设错误的证据,我们也会避免强调这类不协调的行为
自我防卫功能:我们调适自己的态度,好让其似乎认同我们所做的决策
展望理论:我们有一种不理性的倾向,比较愿意独亏损而不是赌获利,这意味着我们持有亏损头寸的时间长于持有获利头寸的时间。
这些现象在股市、期货交易中常见,大卫.李嘉图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所以他的座右铭至今为止被众多经济人所采纳,那就是:截止亏损,让盈利奔跑
经济周期之母: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周期中不同房地产领域的交替:
更低利率,更多信贷带动公寓、单个家庭住宅的开发;随着消费者支出上升,零售业房地产、全套服务酒店、住宅房地产、停车场、市区中心办公楼迎来商机;接着商业活动的上升带动商业用地价格;当房地产出现瓶颈时,可关注研发用房、仓储用房、市郊办公楼
投资者在房地产、商品期货、艺术品收藏中交替投资,而不是趋于一致。回望中国房地产发展已有20年,一般周期为18年,差不多进入调整周期;从09年开始游资开始轮番炒商品期货;有些投资者从去年已开始关注、投资艺术品市场。
收藏品投资:
商业周期次序 对收藏品的影响
更低的利率,更多信贷 提高资产价格: 债券价格提高
股票价格提高
消费者增加开销 住宅房地产价格提高
利润和就业增加 消费者财富净值提高
出现瓶颈 收藏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上升 经济周期中驱动收藏品市场的因素
债券、股票与基金:
开始表现好的股票 商业周期的次序 开始表现不佳的股票
金融类 利率下降,信贷扩张 稳定的消费类
可选消费类 消费者支出增加 公用事业类
信息技术类 利润和就业增加
资源类 出现瓶颈 可选消费类
稳定的消费类 通货膨胀加重; 金融类、工业类
利率上升 信息技术类
公用事业类 经济放缓 资源类
股票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材料六(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家喜欢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似乎有规律地交替着,于是经济学家把这看似存在的规律命名为“经济周期”,意味着经济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以及再繁荣的步骤。但是,现在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动摇了实体经济,并给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带来了经济衰退,是否会出现经济大萧条,现在还无法判断,但一次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已经在所难免。原先对持续繁荣保持高度乐观的学者们突然没有了声音。倒是特维德的著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用书名给出了一种无奈但真实的表达。既然经济周期可能逃不开,那么我们又怎样能够逃避危机呢?当然,特维德用这样一个书名,并非意味着其宿命论的观点。实际上,作为一个富有经验且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经济工作者,特维德对经济周期应该具有极为深刻的认知,同时伴随着的,当然也有对经济学解决经济周期问题乏力的更为深切的感受。
所谓“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实际上意味着,即便我们能找到似乎有规律的经济周期变化,也可能对其无可奈何。这就如同崇尚各种K线技术或者波浪理论的分析师,花无穷多的精力描绘股价波动的图形一样,结果却发现波动年年有,图形各不同,试图去用某一类图形统一解释股价的波动,只能使这种理论缺乏预见力。对股价的变化不能依赖某些图形,对经济的变化就更不能依赖某些周期规律了。尽管仍然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崇尚技术分析路线的学者,坚持认为这波峰和波谷之间蕴含了某种具有一般规律的图形,但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图形真的就让我们理解了经济的变化路径。在我看来,与其称呼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周期”,还不如像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所老老实实写的那样,称之为“经济波动”更为妥当。
称“经济波动”,可以避免更多的人着迷于寻找某种周期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理解波动的原因上来。特维德详细地归纳了经济学迄今为止对经济波动的各种见解,尽管该书在翻译过程中省略了一些具体材料(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应该是一个简化版),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经济学家对揭示经济波动之谜的努力。和一般的学者所采取的思考起点一样,特维德也从早期的三大泡沫说起,特别是约翰·劳的故事再次被提及,尽管一些学者并不认同早期的三大泡沫一定称得上泡沫。然后特维德开始讲故事一般,逐渐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场景,并在每幅场景下还给出了经济学家的解释。
但是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在书中第44页的一个标题极具幽默色彩——“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经济学家所给出的正常理由似乎都最后印证了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论断。看看该书的第27章,特维德归纳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无论是货币加速器,还是存货加速器、资本加速器、抵押加速器,甚至是情绪加速器,都在强调一点,那就是所有加速经济增长(繁荣)的原因最终都可能把经济体推向危机的深渊。看到这里,读者似乎有个疑惑:难道经济体只知道加速、不知道减速?这一点大可放心。早期凯恩斯主义者就已经想到,当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过政府紧缩性政策来降温;当经济衰退的时候,通过政府扩张性政策来刺激,这就是所谓反周期的或者斟酌使用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早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能够进行总需求管理,那么经济周期就能够被熨平了,我们就可以始终处于一个繁荣且不过热的时代。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凯恩斯主义者并没有熨平经济周期,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流派淡出主流经济学阵营。与凯恩斯主义相反,一些经济学家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经济波动看成是经济体的正常现象,当经济走向繁荣时,自由市场会自动以衰退的形式来降温;当经济走向萧条时,市场又会自我复苏。经济周期本来就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反周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波动呢?这是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投资热潮,从而引发经济的上升势头;而当新技术逐渐变老,市场还在等待更新的技术出现,投资的热潮就会逐步消退,从而引发经济的下滑势头。技术在持续的进步着,经济也就跟随着波动,但整体的经济实力也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了。美国80年代开始摆脱低迷状态,进入到一个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得益于对自由市场的充分信任。而作为理论支撑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年轻学子热捧的对象。这种理论一开始就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置入宏观经济模型,从而彻底地把凯恩斯主义的影响驱逐。如果不是本次危机,继代表人物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之后,另一个代表人物巴罗也要站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上吧!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克鲁格曼作为胜利者的姿态。克鲁格曼,连同曼昆、斯蒂格利茨等,被冠名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一直和实际经济周期经济学家进行持续的争论,尽管这种争论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基本上毫无关系。新凯恩斯主义者看到了什么呢?现实当中的市场都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缺,比如厂商的垄断势力;比如价格不能灵活调整;比如降低工资非常困难;比如买卖双方对同样物品的了解程度不同等等。如果市场本来就是残缺的,又怎么能够自发地有效地及时地调节经济?接下来的道理就非常简单了,如果市场失灵,当然需要政府的干预。只是新凯恩斯主义眼中的政府干预除了采取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外,还要致力于治愈市场的缺陷,让市场真正健康起来,这一点是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完全不同的。
看到这,读者似乎更糊涂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如果不足以防范经济危机,那么新凯恩斯主义就一定能够熨平经济波动吗?特维德所总结的影响经济波动的几个主要因素中,如果人们相信自己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波动的前因后果,或者说能够识别经济的周期性规律,那么货币因素是无法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弗里德曼早就说过,货币因素只会影响通货膨胀,与其每天学格林斯潘那样绞尽脑汁来玩利率,还不如守着一个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确要对本次危机负一定的责任。玩利率玩了半天,也无助于经济波动的熨平啊。再看存货、投资和抵押三个因素,看起来这三个因素似乎也是经济波动的加速器,问题是如果企业是能够有充分预见力的,知道决策的前因后果,那么就不会盲目投资,也就不会有盲目的存货波动;同样,如果家庭有这方面的能力,抵押也不成为问题。存货、投资和抵押不过是企业和家庭决策的结果而已。
要想使得企业和家庭具有充分的预见力,一个办法就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确定起来。很可惜,芝加哥学派的老祖宗奈特教授早就强调,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完全无知;伟大的哈耶克也反复声明,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天才学者西蒙更是把我们的理性也看作是有限的。诸如此类的说法无非是提醒人们,现实当中,每个企业和家庭其实都不可能具有充分的预见力,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经常无法判断所面临的处境;而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又使得自己在决策时不得不依赖各种直觉、经验和情绪化的冲动。结果,我们几乎都是在盲人摸象,有时候摸对了,有时候摸错了。对过去的经验总结能够让我们尽可能避免犯重复的错误,但无法让我们避免犯新的错误。这就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这也是我们无法逃避危机的根源。
果真如此,我们面对经济波动,真的无能为力吗?其实也不尽然。和1929年大危机相比,我们现在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知识已经强大很多。学习毕竟还是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也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克制。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无论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是新凯恩斯主义,恐怕都无法回避不确定性和理性局限两个最基本的事实。未来属于它们。
七
作者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是挪威人,有多年的投机实践经验。他经营过的几个公司,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没听说过;但他的另一本著作《金融心理学》,对金融从业人士来说是很熟悉的。
经济周期并不象本书中文版译名说的那样逃不开。从宏观来看,它并非是从人类经济活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只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周期还会伴随着我们的经济活动;可预见之外,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经济周期会不会消失呢?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经济周期存在的社会阶段,着眼于现在,了解并试图利用经济周期为我们创造财富,才是更为实际的做法。
从微观来看,也不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虽然是人类集体行为的产物,但集体行为不代表每个人都会这样,只是大多数人都会从众而已。就像大多数人都会亏损的投机市场一样,总有少数人能够从中持续不断地获利。因此,想要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做到鹤立鸡群,至少要了解经济周期。诚如本书书名所说的一样,要知道过去的经济周期中发生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历代经济学家们是怎样解释周期的等等。
股票市场的牛熊循环几乎是经济周期最显眼的标志,实际上,股票市场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先行指标之一。很多关注经济学的人,都是从股票投机的需要,开始接触经济学。虽然经济学对股票投机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会使我们对投机市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就不会期望着牛市一直持续,也不用担心市场从此就一熊不振。知道了经济发展平均速度,就不会梦想一年将本金翻上10倍,30%可能就不错了。当然,我们会努力做到更好,但对小概率事件应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不能把偶尔砸在自己头上的馅饼当成一日三餐。
最后几章介绍了房地产、收藏品、贵金属、商品、证券、外汇等资产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从多方面理解经济周期的存在及其原理,并对我们的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些参考。
经济学是一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学问,不仅能为我们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提供指导,还能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要像大卫·李嘉图那样,由一名股票投机者成长为一名经济学家,但经济学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解读眼前的这个世界,并告诉我们怎样更好的生活。
八、读《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的过程中,越发深刻地相信,周期的存在,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可以解决的。周期是现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正如繁荣是衰败所致,衰败也是从繁荣中生发出来的。这正如季节变换,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然规律。但是,如果我们足够尊重规律,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在寒冬准备迎接春天,在深秋做好面对寒冬的准备。这样,我们就既不会被冻死,也不会错过耕作的最好时机。
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不像对待季节变化那样,对经济周期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人性,主要是贪婪与恐惧,令大部分人选择在深秋播种,在寒冬浇灌,在春天沉睡,在夏天翻地。
回到股市,经过了连续数日的停滞后,这两天开始回调。在这个时候,短线高手们应该已抛出手中的筹码,耐心等待新的介入机会。但对老钱来说,抛出股票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相反,如果有新资金,老钱将选择两个区域增加股票仓位,2300~2350点,2100~2150点。当然,对于新能源、环保、农业等股票,以及前期被恶炒过的任何股票,老钱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坚决不介入。
毫无疑问,我们仍处于严重的衰退中,但繁荣的种子已经种下。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时间;我们需要的,不过是耐心。
如果可以确认美国的这次危机是一次典型的房地产危机,也就是18年一遇的危机,那么,我们今天很有可能正处于历史性的底部区域。要从大衰退中恢复过来,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先得在4~5年内走过一个库存周期,然后再在9年内走过一个投资周期,然后,才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18年之长的房地产周期。
这个结论在中国需要作出什么样的修正,目前还缺乏权威的研究。但是,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商品市场,都会经历漫长的震荡与反复。底部盘整的时间越长,构筑的基础越扎实,未来的发展空间越大。这一点,用资本市场上的流行话来说,就是,横得有多长,涨得有多高。
说到底,市场何时起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将以怎样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购买力,才能在繁荣来临时,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纸币是购买力,黄金是购买力,股票是购买力,债券是购买力,房地产是购买力,土地是购买力,工厂是购买力,你自己也是购买力。在经济学意义上,这些东西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既不算高,也不算低。如果今年市场将在2000点至3000点之间振荡,我不会感到丝毫惊讶,也不会选择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当然,如果有新资金,我确实会考虑在哪个点位买入更划算一些。
想在资本市场上活得比别人安全一点儿,就要尽可能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旦你了解了人类投机史是怎么一回事儿,你就会对这些事情有一种习以为常的亲切,包括疯狂,包括崩溃,当然,也少不了跳楼。你就不会因为别人跳楼而吓破了胆,也不会因为别人狂热而忘乎所以。
说到底,对经济周期缺乏深入了解的人,跟手中没有地图瞎游荡差别不大。如果你不小心收获了金子,只能说你的运气还不错。如果你失去了原本拥有的金子,那也不过是命中注定的事。
我不相信自己的运气,所以,对赚的每一分钱,亏的每一分钱,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你想多了解一点经济周期,那么,《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和《走在曲线前面》,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对很多东西,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做出新的判断,需要有所扬弃。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衰退不是繁荣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繁荣的一部分永存。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衰退正是新一轮繁荣的起点。
在繁荣时赚钱并不难,难的是,在衰退时明白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购买力,并且有勇气耐心坚守。
第三篇:逃向自我
逃向自我近日,某大学被导师称为最优秀的博士生萧杨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教师。导师对此深表困惑和惋惜。有人说国家的投入全白费了,有人说博士教中学是人才分配的失衡,有人说这位博士没有国家使命感没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而博士生萧杨就说“对科研失去兴趣是因为累和没能力,甚至已经厌恶科研了,对教学生更有成就感。” “我只是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的确,能够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数篇长论文,在博导眼里是最有天赋的学生,却最终逃离可能最有希望的科研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从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来看,这种逃离或许也是一种浪费。但是这都没有建立在萧杨的个人价值和兴趣之上。
现实是,每个人都有选择怎样生活的权利,清华博士萧杨逃离科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习近平年轻写诗中的一句:平凡小事出英雄。教育和科研同样重要。萧杨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所学,当一个出色的中学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以至于卓越。中学教师岗位尽管普通,要出类拔萃也不比考上博士容易。正如萧杨所说,做科研并非其所兴趣所在,只是在扮演一个“听话的孩子”,在渐渐对科研产生厌恶之感后,即便强留在科研领域,恐怕也难有更大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如果做一件事情是在压力与逼迫之下完成的,其成果又如何尽人意。就在前日,人大信访局原副局长黄力群辞职当律师。当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疑惑甚至问他是否“弃暗投明”他就给了两个字,激情。一个人大信访局副局长的职位或许可以给予不低的地位和稳定的收入,但从儿时就开始的梦想与兴趣最终一位56岁快退休的副局长放弃了这个职位。
或许有人认为这件事会使年轻学者放弃科研,但能被影响而放弃科研的人,便是与一样没兴趣的人,他们的离开不会对真正的科研界造成任何损失。真正的有意义的科研成果也绝不是靠人海战术完成的。中国的国际论文发表量已是世界第二了,但又如何了呢?
这恰恰又折射出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研人才?”钱学森在许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国的父母99%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大出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他的将来最好都要听你的安排。虽然学生学术上很优秀,发表了几篇顶级文章,但他内心深处是否真正视科研为乐趣,老师恐怕没关心过也没交流过吧。如果开始就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全面的发展,或许今天不是少了一个科研学者,而是多了一个教育家。
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们更重视为国家培养人才,强调贡献精神,萧杨是新一代青年人,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兴趣。每一个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为了集体压抑自己的兴趣,当个人的兴趣与价值发挥到极致,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第四篇:《逃出生天》
真“火”、真情、真感动
--观《逃出生天》有感近期公映的《逃出生天》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灾难大片,而3D技术的巧妙运用,则令火灾现场更具视觉震撼力,剧情起伏跌宕、情真意切,将复杂的人性集锦浓缩于一场大火灾里,剧中有“兄弟联心”的戏码,有处处险情的场景,有亲情、友情、爱情的相互交织,而3D效果把我们都卷入了这场热火朝天的大营救里,演绎了一部五味杂呈的灾难片。
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灾难片在华语电影中都是稀缺品。尽管也曾出现过一些涉及洪水、地震、冰灾等等自然灾害的电影,但内容上又太过主旋律,视觉上更无看点,在好莱坞已经非常成熟的灾难片在华语电影中却不能另立门户成为若干类型片中的一种。好在《逃出生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效果不错。
《逃出生天》以广州著名地标建筑“小蛮腰”旁边的某商业中心发生火灾为大背景,讲述了一群消防官兵奋战火海,勇救受困者,以及受困者不放弃、不抛弃,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展开自救的感人故事。全片既有对熊熊烈火无情吞噬生命、财产的细致描述,也有对人间真情的细腻刻画。父子情、母女情、兄弟情、恋人情、夫妻情,虽面面俱到,却点到即止,恰到好处。
从结构上讲,《逃出生天》貌似克隆于好莱坞同类片。一开始就以一场大气雄浑的火灾演习在视觉上hold住观众,并为之后的真火
灾埋下了伏笔。然后是一段段温情戏,再后来就是全片的重中之重——火灾中救人,结尾自然也和好莱坞一样,主打人性牌——有悲有喜,喜多悲少!
在情节、悬念的设置上,我认为《逃出生天》甚至略高好莱坞一筹:惊险刺激、紧张揪心、险象环生,大大满足了观众对灾难片在心理上的诉求。而3D技术的完美运用,则在视觉上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视觉效果。据悉,《逃出生天》中的火灾绝大部分都是真“火”,并非完全借助于电脑技术。真火加上3D技术,不少观众都感觉置身火海,身临其境,如同与演员、角色一起开启了一场火灾逃生之旅。
如果说3D技术的纯熟运用让《逃出生天》具备了相当高品质的可视性,那多重情感的有机融入,则为该片注入了颇具分量与质感的内核。很多好莱坞灾难大片往往只走技术流,也就是说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在视觉美学上狠下功夫。而对人性、情感的描述却忽视不见,或一笔带过,因此让影片不具厚重感。《逃出生天》则规避了这一尴尬,在确保视觉效果极致完美的同时,还大打感情牌,让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真情自然流畅地流露于影片中间,既极大提升了影片品质,也深深感动了万千观众。
对我而言,《逃出生天》的感动还在于消防官兵的勇敢、无畏。虽说自己也是一名消防兵,也经历过很多次大小的火灾,无论在灭火还是救援中也救助过很多人,当我看到影片中频繁闪现的“广州消防”几个大字的时时候,当我看到刘青云不顾自身危险赴汤蹈火救受困者的时候,我也总会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涌上心头,我为自己作为一名消防兵而感到自豪。
第五篇:追逃经验材料
追逃经验材料
4月6日,我和大队民警一起将潜逃15年之久的网上逃犯李某抓获,顺利地完成了铁拳行动任务。这次追逃,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刑侦大队等单位的支持下,我不惧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在交出一份圆满答卷的同时,也收获了勇气和友谊。现将追逃情况汇报如下:
一、追逃经过。
行动之初,抓捕工作面临着 “三缺”的不利形势:一是缺人。单位人少事多,又恰逢节后办证高峰期,每天民警都忙个不停,抽出警力来追逃,有捉襟见肘之感!二是缺钱。单位收入低,家底薄,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追逃。三是缺“才”。李某一案,原承办单位是刑侦大队,这样的逃犯连专业队伍都抓不到,业余水平的我单位抓捕难度可想而知。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面对困难我没有等靠望,化压力为动力,主动向刑侦大队借来利某同志,带上单位小刘一起全力展开外围调查工作,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积极同李某的亲戚朋友联系,讲法律谈政策,送上劝降书,发动群众劝导李某投案自首。由于李某系湖北省司法学校毕业,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他心存侥幸,始终没有主动投案。
二是把外围调查和警务信息化相结合,寻找案件突破口。我们围绕李某的社会关系展开了摸排调查,得知他系小溪河镇人,便深入大河农村,吃住在农家,全力蹲点守候。由于我们只有三个人,摸排工作量大,经过探索,我们摸索出一条将外围调查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新路子,白天,我们走村窜户,晚上,我们将收集的信息录入警务信息系统进行比对分析,经过两个多星期的不分昼夜的工作,我们终于掌握了李某化名李大大在深圳打工这一重要线索,案件获得了突破,在刑侦大队的帮助下,我们及时上了技侦手段,并远赴深圳,顺利抓获了李某。
二、追逃启示。
这次追逃成功,离不开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友情帮助,靠的是大家的辛苦拼搏,启示主要有三点:
一、从小处着手,细节决定成败。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这次行动,我们没有豪言壮语,而是从小处着手,每一个细小的疑点都不放过。我们排查了李某的所有社会关系,连他的中学老师都走访到,从而发现了他的另外一个名字—李大大,为了掌握李某的行动轨迹,我们排查了父亲李某某从2010年到现在的近万条通话记录,并仔细分析,最终确认李某在深圳。狐狸的尾巴从这些细小的地方露了出来。
二、处处讲团结,协作方能一切顺利。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结出战斗力。正是由于各单位始终把团结协作放在首位,我们的追逃工作才顺利进行。刑侦大队大队长柯晓晓,挑选了有25年刑侦经验的利某同志来帮助我们追逃,利某充分发挥了老刑侦的优势,一开始就选准了方向,定好了基调,为后来的调查铺好了路。刑侦大队的王往都,至始至终都在警务信息化方面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特别是技侦手段的使用上,王往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这次追逃时间紧,压力大,大家没有松懈,表现出了一流的工作作风。利某同志由于连续在农村摸排调查,股骨头坏死的老毛病又发了,一到晚上就疼的厉害,但他就是不下火线,坚持住在农家,有时候疼的忍不住叫了出来,让农户家的婆婆心痛不已。民警小刘,孩子还没有满周岁,他忍住对孩子的思念,两个星期都没有回家看看。正是有这样的工作劲头,大家摸排出一个个令人兴奋的线索,完成任务也就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