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巨人的花园》
解读《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英国《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认为《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安徒生对王尔德的深远影响。)
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对照《巨人的花园》和《自私的巨人》,改动是很大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当然,原著的涵蕴也更丰富,更广博深邃。以巴金先生的译本——受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这一译本并不是完美的,但毕竟是最早翻译的一种,也算经典——为参照,先对其中几处自以为比较重要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原著】七年过完了,他已经把他要说的话说尽了(因为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回到他自己的府邸去。
【解读】教材中没有对巨人作任何直接分析,而原著中有以上的叙述。这非常有意思,巨人竟然滔滔不绝地说了七年,才把要说的话说尽了,这不正是说明他的口才很好?可作者又分明以补充说明的方式在强调“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巨人竟然颠来倒去说了七年才说明白了,岂不正好说明他真的是口笨舌拙?哦,大概只有后者的解释才是可以成立的。如此可以想见,巨人大约是一个质朴憨厚,还有些粗鲁莽撞的大汉,原本就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啊!相对于教材中巨人一出场就生气,动辄“训斥”“叱责”,且一开口就是“滚出去”,留给读者的印象要有趣得多。
【原著】春天来了,在乡间到处都开放小花,到处都有小鸟在歌唱。鸟儿不肯在他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树木也忘了开花。
【教材】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解读】当乡间草翠花开的时节,“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旧是冬天的气象”。原著中明确得指出是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所以才这般景象。教材中没有指明,相反是提出了疑问:“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子的?“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是教材多元解读的一个指向,改写时刻意隐去过于直白的行文,留待读者(教师和学生)阅读后文经过思考才渐露端倪,大概也是改写者小小的技巧所在吧。原著中还有一大段关于雪与霜横行肆虐的拟人化的铺叙描写,它们还邀请来北风和冰雹一同为非作歹。包括树木也竟然是“忘了开花”。改写成教材后,这些拟人化形象就没有了,单以“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作简洁的表述了。人物形象更集中了,行文也更简洁了,但同时也缺少了童话的意味。
【原著】他看见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了园里来,他们都坐在树枝上面。他在每棵树上都可以见到一个小孩。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便都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温柔地把手膀放在孩子们的头上摆动。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而且大笑了。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教材】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解读】这是一处截然不同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形象。原著中明显是围绕“有了孩子才有春天”的中心展开的,“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才开放花朵,小草也萌发。草木乃至春天和前文的风雪霜雹一样,也都是有自主人格的拟人化形象;而教材却是“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似乎春天是自然而然来的,而孩子也是被春天吸引来的。整个人物关系和逻辑关系被颠倒了。
再看巨人,完全两样了。原著中的“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巨人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地撞击了,人性自我复苏了,他自个儿唤醒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温柔和真挚——这才是巨人身上的本质所在。这些美好的品性被他臃肿丑陋的外表和粗鲁莽撞的言行所遮蔽,既伤害了别人,也蒙蔽了自己。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教材的改动似乎要一味地将巨人往自私和粗暴的方向推演,同时也要他一再接受惩罚。巨人原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显得促狭单一了,甚至失掉了美好的部分,单单剩下“恶”的一面。两厢比较,似乎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意旨。
【原著】只有在一个角落里冬天仍然留着,这是园子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徘徊,哭得很厉害。这株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满霜和雪,北风还在树顶上吹叫。“快爬上来!小孩。”树对孩子说,一边尽可能地把枝子低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我要把那个可怜的小孩放到树顶上去,随后我要把墙毁掉,把我的花园永远变作孩子们的游戏场。”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巨人偷偷地走到他后面,轻轻地抱起他,放到树枝上去。这棵树马上开花了,鸟儿们也飞来在枝上歌唱,小孩伸出他的两只膀子,抱住巨人的头项,跟他接吻。【教材】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解读】原著中除了中心人物巨人之外,作者动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另一形象——小天使。甫一出场,他便幻化为一个令人怜爱的孩童模样,与普通的孩子一般模样,又不尽相同。也正是这个孩子更加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天使的作用更多的是唤醒和考验巨人。在这个逐渐苏醒的过程中,巨人更多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批判。而在教材中,这个孩子的形象就显得有些模糊了,但却起到了更强劲的作用,“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几乎是一种逼视,一种质问,或者鞭挞的眼神;不是呼唤,而是警告。巨人随之猛醒,恍然大悟。这是一种突变,甚至有一种弃恶从善的意味。就像巨人自己说的那样,他原本只有一颗“任性、冷酷的心”,与原著相去甚远。而且促使改变的力量也完全来自外力,即孩子的眼神。这与原著中自我救赎完全是两回事了。
【原著】那天下午小孩们跑进园子里来时,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满白花。【解读】教材到巨人拆除围墙与孩子们分享花园就结束了,洋溢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总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原著中孩子们也一直伴随着巨人玩耍,只是缺少了一个孩子——天使。巨人有一点儿失望,可他依然感到幸福,因为“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有一天,天使降临,手脚上带着“爱的伤痕”——巨人的爱啊。天使对巨人说:“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里去,那就是天堂啊。”于是就有了引文中的结尾。那淡淡的哀愁怎不让人为之动容?难怪王尔德给儿子讲这个童话时,竟然情不自禁哭起来了。
王尔德生前倍受争议,死后的墓碑上镌刻着“才子和戏剧家”,有评论家说“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多于属于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现在,远离了那些丑闻,岁月肯定了他最优秀的著述,他安静地来到我们面前,杰出而高大,讲着寓言和哲理,欢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绝,如此风趣不俗,如此确凿不移。”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出版了,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1891年12月,另一部童话集问世——《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话:《少年国王》、《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和《星孩》。王尔德的童话,有很强的讲述性,又富有机趣和戏剧性,刻意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善于运用华丽的笔法。阅读时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而且每一篇童话都贯穿了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像《快乐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也包括《自私的巨人》中巨人,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他“为艺术而艺术”始祖的称号。
教材的砍削改写无可厚非。不过,格局气度也随之变化,甚至是片面化、简单化,大概并不是出于对原著的忠实所考虑的。就如对《自私的巨人》的改写,一个貌似自私其实心地善良的巨人,被改成了外表任性内心冷酷的形象,而后又“顿悟”,痛改前非与人为善,总显得太突然了,堕入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哪怕是童话,也反映的是人间的真实。不能因为教材的需要(或者说教材的限制)使之失去了原有的光华,不然就不得不说是遗憾的事了。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的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才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巨人有着冷酷与任性的个性,不仅自己孤独,而且他的花园也没了春天,后来孩子让巨人幡然醒悟,最终明白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解读到这里,我没有打住,开始向文本展开质疑:
小男孩为什么没有拔腿逃跑?
巨人为什么有一颗任性任性、冷酷的心?
什么原因造就他的性格?
男孩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怎么敢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原著《自私的巨人》,童话原著的开篇是这么写的:“有一天,巨人回来了。在这之前他是到他的朋友康瓦尔郡的魔鬼家做客去了,他在那里待了七年。”巨人的朋友是谁?是魔鬼!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巨人心理受到的伤害自然导致其只有选择魔鬼作伴了。当我们解读巨人性格成因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家所创造的“巨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所有被人歧视冷落的群体的一个缩影而已。他们用厚厚的壁垒裹住自己受伤的内心,表面上的强大,却掩盖不了内心的怯懦与胆小。但透过“巨”字不难想象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粗手粗脚,声如洪钟,肥头大耳,身体好像一堵墙,站起来好像一座小山。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巨人真的没有朋友吗? 再看那个男孩,“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为什么别的孩子听到巨人的叱责都逃跑了,这个男孩为什么不跑呢?”我说:“这个男孩没有逃跑,他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翻开原作就一下子明白了。童话的结局是:巨人之后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感到无比的幸福,但一直找不到那个亲他脸颊的小男孩。一年年过去了,巨人也慢慢变老了。一天清晨,突然在花园的最远角一棵开满美丽小白花的树下,巨人看到了那个小男孩。巨人问:“你究竟是谁?”小男孩对巨人微笑着说,“以前,你曾经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耍,今天,你应该跟着我去我的花园。那花园就是天堂。”我想读到故事的结局,每个读者都自然明白那个小男孩原来是天使的化身。作者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虽然有他的宗教信仰掺杂其中,但在用纯净、博爱的心灵感化世界的价值聚焦点上,儿童与天使却有许多精神的契合点。原来,小男孩没有逃跑,是为了让巨人懂得去关爱别人,是为了感化巨人那颗因受伤而变得坚硬的心。当我们明朗小男孩这一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时,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深刻,更多元起来。原来,小男孩一个亲吻让巨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爱可以疗伤;爱让巨人忘却了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更贴近了王尔德所创作的童话的精神内核。小男孩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为什么说让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巨人以前从未体验过温暖和愉快吗?”多么好的一个问题啊!在不吝其词地赞扬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后,我组织学生联系课文,想想为什么这一个亲吻使巨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愉快?联系课文中巨人冷酷对待孩子的情节明白了:因为巨人那么任性,那么冷酷,所以别人都不愿和他交朋友。展开想象,巨人在生活中还可能怎样对待其他人?由此可见,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树立巨人这一形象到底是否具有现实针对性?巨人这一形象仅仅是一个个体缩影吗?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哪些挫折呢?”我被这一问题引向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小男孩没有嫌弃他。”小男孩用眼睛告诉巨人孩子们其实挺喜欢他的。” 小男孩是用自己的爱融化了巨人坚硬的心;是小男孩对巨人的爱,让他忘记了昨日的怨恨,是爱感动了巨人。最后,我深深体会到:“爱,可以疗伤;爱可以让巨人忘却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
拆除心灵的“墙” ――解读《巨人的花
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99
《巨人的花园》为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9课教材,原名《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这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富诗意的一篇。王尔德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时隔121年,时光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读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一、童心的弥漫
王尔德童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极美的化身。在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感受他所营造的那种多少带着一些忧伤的极美氛围,去感悟他所感悟到的美的力量。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尽管有时直截有时曲折,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1885年--1886年,王尔德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当了父亲的王尔德在和儿子们在耳鬓厮磨之中获得许多灵感。他与儿子们在乡间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他为孩子们写下了优美动人的童话。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有时会趴在育婴室的地上,轮番装成狮子、狼、马,平时的斯文形象一扫而空„„玩累了时,他会让我们静静听他讲童话故事,讲冒险传说,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王尔德的这种童心正是他童话的源泉。
细细审读全文,我们会发现,童心、童趣是文本的写作基调。“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种美景只有儿童才善于发现与欣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儿童特有的。“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这种思维与活动方式为孩子们向往。“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拥有超人的神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更是孩子形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只有孩子们才有如此的天真无邪与肆无忌惮,他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浓浓的春意。
二、戏剧的效果
戏剧性几乎存在于王尔德所有的童话中,也是他童话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善于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而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巨人的花园》是戏剧性风格的代表。如:孩子们的欢笑在巨人回来后无影无踪,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这里展现的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巨人形象,这是戏剧的开端。“春天来了,而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这是自我封闭带来的后果,是戏剧性的发展。“当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花园里草翠花开”,巨人喜出望外之时,却发现这群调皮的孩子从围墙的破损处钻了进来,他大声叱责孩子滚出去,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这是极端自私的巨人,是尝到自私苦果的巨人,是故事的高潮。最后,在小男孩的点播下,他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从此,花园也成为孩子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时戏剧接近尾声。
在戏剧性的情节刻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尔德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着意营建富有美学意味的童话氛围,这个童话,讲述性的特点很强。看他的童话,犹如听着琅琅上口的叙述,韵律无穷。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王尔德无以伦比的口才。看他的童话,每每让人觉得,这位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依然在和我们娓娓交谈,而我们被他的谈吐折服了、迷惑了,像所有听过他讲话的人一样。
三、对比的手法
《巨人的花园》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王尔德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揭示道理,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感觉的对比:“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样的对比我们还能找出很多,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四、厚重的主题
要解读文本,还必须与作者的最初文本对照(选入教材的文本结尾处有所删节)。读完原文,我们会发现: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有这样的魔力?因为故事里的他就是基督的化身,你看,当巨人把他抱起来放在树上的时候,巨人抱起小男孩的时候,实际上在为王尔德另一句名言作注解:同情,是世上最美好的美德。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而当衰老虚弱的巨人再次看到那个小小的令他牵挂了许多年的男孩的时候,他愤怒了,孩子的一双小手掌心上留有两个钉痕,他的一双小脚上也有两个这样的痕迹......除了耶稣,还有谁是以这样纯真的面容和心灵承受着肉体的炼狱的折磨?小男孩对巨人露出了微笑,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那就是天堂。'《巨人的花园》实在是一个有很浓厚宗教意味的故事,可是像平安夜的圣歌一样,它是那样纯净而诗意,令人忍不住被它打动。它不是简单的教给人分享的快乐的故事,甚至也并不因为其中强烈的宗教倾向而成为一个宗教故事,因为其中弥漫的孤独与爱是数千年来的人类都无法说尽的话题。爱,是付出,是牺牲,当然也是分享。这些,可能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完全领悟或知晓,但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与教学的引领者,却不能不知。
五、时代的意义
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平等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界提倡的儿童教育观念。瑞典教育家爱伦·凯1900年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便是一种描述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论述。如今,儿童的确已经赢得了应有的位置,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侵蚀,他们同样面临着精神层面的沦陷危机。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正以愈来愈大的魔力占据着孩子的视听空间。摸螺蛳、掏鸟窝、捉蚱蜢,这一切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现代孩子的大脑里大多塞满了奥特曼、机器猫之类的卡通和各种各样的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游戏。有资料显示:目前在1600万患心理疾病的人群中,青少年竞占三分之一!那些沉迷于电视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远离自然、远离童趣而走不出自私与自恋的阴影?
面临这样的教育实际,我们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应该看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还应更透彻地看到: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可能长久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
第二篇:《巨人的花园》解读
《 巨人的花园》解读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入选人教版课本四年级上册第9课课文,原名《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奇异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从后来巨人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
②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任性”是指放任自己、不加约束;“冷酷”是指待人冷淡苛刻。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这句话是帮助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道理的一个关键性语句。
(2)对词语的理解。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喧闹:是喧哗热闹的意思。
训斥:训诫,斥责。
叱责: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二、作者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这个人,愿为所有真正美丽的事物流下眼泪。却从不肯向传统的社会规范屈服。对情感极致之美的追求是他历尽磨难锲而不舍的理想,因此,他也被传统视为丑陋邪恶的异端。在那个充满假道学和伪君子的社会里,他选择诚实面对内心的自我,为保持唯美的尊严,不惜忍受牢狱的侮辱。他坚信至高无上的爱情终有一日会挣脱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他已不及等待,一百多年前便匆匆在巴黎的一家廉价旅馆默默离开,去往那天堂里的花园。那些曾经竭力追寻而得的爱,留给他的是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尽受世人戳指的心灵压抑,留下最美丽的诗情话语,而人生悲剧的凄美,为他写下童话故事的最后篇章。
多年以后,人们这样对他评价: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多于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现在,远离了那些丑闻,岁月肯定了他最优秀的著作,他安静地来到我们面前,杰出而高大,讲着寓言和哲理,欢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绝,如此风趣不俗,如此确凿不移。”
在他安息的墓碑上,刻着:“天才和戏剧家——奥斯卡·王尔德”。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四、教学建议
1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2教学时,要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如,对比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的情景: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情景?回来后,又是什么情景?(先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话说;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通过朗读表现这种情景)又如,对比巨人醒悟前后的变化: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是有什么发现。
对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要强求一致,也不要盲目拔高。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可以让学生在明白了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深入揣摩自己喜欢的部分。形式上不拘一格,如果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合作演一演;如果对童话的语言感兴趣,可以深入读读有关段落;如果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展开人物形象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5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易受方言音干扰而读错,要提醒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确,如:“允”应读yǔn,不要读成rǔn或yǒng;“拆”应读chāi,不要读成chē。另外,“火辣辣”的“辣”在ABB式的短语中发生变调,应读作huǒ lā lā。本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大都笔画繁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易错字“添”的右下角是“小丶”而不是“小”,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包含这个部件的字,如“慕”,以加深印象,避免错误。
本课生词较多,要提醒学生在读书时加以注意,将识字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其中一些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纷纷逃窜”,“窜”是“乱跑、逃走”的意思,多有贬义,而在课文中用来描写孩子们的行为,则生动地表现出巨人的可怕训斥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反衬出巨人的冷酷无情。又如“任性”“冷酷”,巨人用这两个词语自责,体现了巨人对自己行为的深深的悔恨。
6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搜集、阅读童话的要求,在教学时要落到实处。可以分阶段要求,把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组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话,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童话;如果条件有限,可以师生共同搜集;必要时,教师可以直接提供一些童话供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小青石》就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资料袋”中介绍了童话的一种分类方法,以及著名的童话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可以利用这个资料袋,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童话。《同步阅读》中编选了《格林童话》中的《勇敢的小裁缝》、张天翼的《不动脑筋的故事》和叶圣陶的《祥哥的胡琴》,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计划地阅读。
第三篇:巨人的花园教学解读
还原一个唯美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教学解读
《巨人的花园》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自私的巨人》作为王尔德最经典的童话作品之一,以其诗化的语言,奇妙的想象,精巧的结构,成为王尔德表现其唯美主义创作思想的代表作。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收录的《巨人的花园》,虽然在故事的主干上延续了原作的大致脉络,但在一些关键细节的处理上,教材的删改严重削弱了原作中展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王尔德童话所散发出来的美感。
首先,我们先来看这篇童话的主要故事脉络。王尔德笔下的这位巨人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孩子们趁巨人外出访友时进入花园中玩耍。正玩得开心,外出的巨人回来了,他粗暴地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并禁止任何人进入他的花园。从此,他的花园就永远都是严寒的冬天了。直到有一天,孩子们从墙上的小洞里再次钻进了花园,花园的春天才终于来临。一个小男孩由于个子太小爬不到树上去,因此他面前的那棵树就不肯开花。这一幕令巨人意识到,没有孩子的花园是不可能有春天的。他把小男孩抱上树,那棵树马上就是开了花,鸟儿也飞来枝上歌唱。巨人十分喜爱这个小男孩,可这个小男孩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巨人很老了,小男孩才再次来到这花园,他把巨人引入了天堂。
透过这个主要故事脉络,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有两个关键人物:巨人和小男孩;同时,我们可以寻到巨人由极端“自私”到充满爱心的转变线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个关键人物和这个转变线索。
在这篇童话中,王尔德塑造了一个“巨人”的形象。细心的读者不禁要产生疑问:童话主人公为什么是一个“巨人”,而不是一个“常人”呢?这是因为“巨人”与“常人”相比,首先表现的是力量的超级强大,是不受任何侵犯的唯我独尊。自然,这种超级强大与唯我独尊也同时意味着自我封闭与极端自私。这就在形象上为主人公的“自私”提供了必要的艺术真实。相反,如果主人公是一个“常人”,要表现一个常人的“自私”和“强大”就必须花费相当多的笔墨进行必要的交代,这样做还不一定能令读者信服——即便是在童话故事中,人物形象也必须是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令读者认可。从这点来看,王尔德是具有清晰而严密的创作逻辑的。另外,当无比强悍的身体与极端自私的内心融为一体,“巨人”作为童话故事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就真的站立起来了,这就使作品本身表现的主题更加深邃,更加引人深思,同时在表达效果上也更富有震撼力。
如果说外表的强悍与巨大可以简单描摹,那么,那掩藏在外表下的极端自私的内心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从故事情节来看,巨人粗暴地赶走了来他的花园玩耍的孩子们,因为他觉得——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说,“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
①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准任何人在里面玩。”
在这里,巨人强调“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在他的内心深处,花园是他一个人的乐园,于是他在花园四周筑起高墙,并挂起“不准擅入,违者重惩”的告示牌。这里的“高墙”和“告示牌”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暗示着巨人内心的封闭、孤独与冷漠,而这正是造成他自私的根源。直到最后,围墙的拆 ① 【英】王尔德 著,巴金 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1页。
除与告示牌的取消,则宣告了心灵的开放和无私的奉献。
接下来我们看巨人转变的整个过程。他内心的觉悟经历了一个非常微妙的过程。孩子们离去后的花园,是一派萧索严寒的冬天景象,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意横行,春天始终没来拜访,连夏天和秋天都由于不满巨人的自私而不肯露面,巨人被孤独和寒冷彻底隔绝了。但此时的巨人并没有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他感到纳闷——
“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巨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他那寒冷的、雪白的花园,自言自语,“我盼望天气不久就会变好。”②
这种寂寞和冷清一直持续到孩子们再次跑进花园里来为止。当孩子们通过墙上的小洞钻进来,当他们开心地爬到树上,这个花园又呈现出美丽绚烂的春天景象。这一幕实际上告诉巨人,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当美丽的花园不再仅仅是属于一个人的所有,春天才会来临。为了进一步让巨人明白这一点,小男孩出现了。他哭泣着在树旁转来转去,因为他太小了,手还挨不到树枝,因此他面前的这棵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着霜和雪。这一幕让巨人终于认识到,以前的他是多么自私,他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懊悔。当他把小男孩抱上树去——
这棵树马上开花了,鸟儿也飞来在枝上歌唱,小孩伸出他的两只胳膊,抱住巨人的颈项,跟他接吻。③
这甜蜜的一吻,让巨人坚硬的心彻底变得柔软,他心中的坚冰也终于融化了。如果说花园由于孩子们的进入变成了春天,已经给了巨人强有力的启示,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自私,那么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则成为巨人彻底发生转变的关键人物。他那么小,连树枝都够不着,他抱住巨人的颈项亲吻,他是用自己甜蜜的爱与毫无保留的信任彻底战胜了强悍的巨人,也彻底摧垮了巨人心中严密的围墙,融化了巨人心中的坚冰。
在巨人内心发生转变的这个过程中,王尔德通过场面的描摹、细节的勾勒与人物的刻画,层层展开,步步推进,使巨人的转变成为必然;尤其是小男孩的出现,他的眼泪,他的拥抱,他的亲吻,是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就是爱的力量。王尔德试图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可以战胜一切,包括人类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弱点,比如孤独,比如自私。
但在经过改编后的教材——《巨人的花园》这个文本中,这些细节和人物的出场都发生了改变:当孩子们从围墙的破损处跑进花园,春天也重新来到花园,可是面对这一切,巨人又发了脾气——他再次喝令孩子们从他的花园里“滚出去”。于是,孩子们四下奔逃,花园再一次被冬雪覆盖。这样的细节改动,令读者忍不住叹息:这个巨人可真是个愚蠢的巨人。面对如此鲜明的启示,他竟然无知无觉;更令人费解的是,当他“不解地看看四周”,发现了桃树底下站着的小男孩,巨人却依旧“大声叱责”,孩子们的离去、春天的突然出现与突然消失,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启迪。这一处细节改动,成为一个文本的硬伤,让后来巨人的转变未能达到王尔德笔下水到渠成的效果,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人为地发生了 ②③【英】王尔德 著,巴金 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2页。【英】王尔德 著,巴金 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3页。
转变,因而不能让读者信服,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说过的一句话:
作家笔下的人物一旦出现,便走上了自己独立的生活道路,连作者也摆布不了他们。唯有一法,就是顺应他们性格的发展……④
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王尔德笔下的巨人也有自己“独立的生活道路”,有自己应有的性格发展逻辑。但教材的改编改变了这种逻辑,巨人此刻的“执迷不悟”使后来的转变变得不合逻辑。
但是,巨人毕竟发生了转变,不论教材作出怎样的改编,这个关键情节应该保持不变。那么,教材是怎样让这种转变发生的呢?在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细节描写:
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在这个细节中,小男孩首先是用“会说话的眼睛”感动了巨人,接着用自己“在树下一伸手”的动作使桃树发了芽,开了花,这种场景最终促使巨人醒悟。在这里,小男孩成了一个神秘人物。他的神秘就在于他只用眼神就可以摧垮巨人心中的意志,因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种眼神的威力确实是够强大的,以至于编者也不得不说“不知怎么”。在这里,小男孩不是被巨人抱上树的,而是变成了“在树下一伸手”,桃树就发芽了,桃花就开放了。那么,同样是变成了春天,“被抱上树”和“在树下一伸手”有什么不一样呢?关键就在于这里的小男孩形象发生了改变。“在树下一伸手”的小男孩俨然变成了一个教师,他的眼神、他的动作都与一个教师无异,似乎是一个教师在用自己的眼神和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在教育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而王尔德笔下的那个“被抱上树”的小男孩,他正哭得厉害,在树旁转来转去,由于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因此当别的孩子看见巨人后四散奔逃,而他却没有看见。这里的小男孩就是一个我们熟悉的邻家小男孩,是一个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哭哭啼啼的真实的小男孩。当巨人偷偷地走到他的身后,轻轻把他抱上树,树马上就开花时,这个小男孩就变成了一个神,一个融启迪、教化于无痕之中的神。而在王尔德的笔下,这个小男孩确实是一个神,而且不是一般的神。在童话的结尾处,王尔德揭开了这个小男孩的“真实身份”——他原本是上帝的化身。面对巨人的自私和孤独,上帝用自己的方式教化、启迪了他;在巨人年老的时候,上帝又来引领他到了天堂——
小孩向着巨人微笑了,对他说:“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里去,那就是天堂啊。”⑤
王尔德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读者,心中充满慈爱、善良和无私的人,最终 ④ 【俄】塔吉娅娜·托尔斯泰 著,《父亲的牌阵》,选自王尚文、曹文轩、方卫平主编,《新语文读本》(小学卷11),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第174页。⑤ 【英】王尔德 著,巴金 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5页。
是会进入天堂的。哪怕是死亡,并非是一件可怕的、令人悲伤的事,比如巨人的死亡——
那天下午小孩们跑进园子里来的时候,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着白花。⑥
王尔德可以把死亡写得如此唯美,死亡作为一个结局并没有悲剧性的成分在里面,而是成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圆满。关于王尔德童话创作中的唯美主义,他有一个著名的论点:艺术优于生活,即他的唯美主义。苏福忠先生这样阐释王尔德童话创作的主要特色:“艺术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但人类应该为艺术而艺术地生活,不应该为生活而生活。”因此,即便是死亡,在王尔德的童话世界里也充满了艺术之美。这种特色是王尔德童话创作的最大的魅力。
也许是因为《自私的巨人》结局涉及到死亡,涉及到“上帝”,也许是由于篇幅的原因,原作最后的结局在人教版教材中被完整地删除了,定格在一个充满欢乐与光明的场面中: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诚然,这样修改确实避免了一些敏感话题,比如死亡,比如宗教信仰„„但这样的修改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不但损害了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特色,而且也削弱了原作表现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原作结尾的删除造成小男孩的身份没有交代,他启迪、教化巨人的细节就变得失去了艺术的真实与逻辑——比如,为什么别的孩子见到巨人吓得逃跑而他不会呢?还有他启迪、教化巨人的方式,都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改,从而失去了原作中融启迪、教化于无痕的特点。
那么,原作所涉及的这些“敏感话题”该怎么处理呢?就我个人浅薄的想法,首先是要还原原作的真实面貌,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学生应有的阅读权利;至于那些诸如“死亡”“宗教”之类的“敏感话题”,一味地回避不是办法,而且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这类文本时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话、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讨论等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其实,认真想想,有些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比如“死亡”问题,死亡是摆在每一个孩子面前的绕不过去的命题,即使你有意不在孩子面前提到死亡,但生活中的“死亡”依然存在:孩子会看到祖父祖母的死亡,他喂养的小狗、小猫会死亡,一片叶子落下来,那也是死亡„„对每一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一个不能避免的生活逻辑,完全没有必要回避,只是要善于进行死亡教育。再比如“宗教”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已经有所耳闻,在阅读中刻意回避就变得没有必要。其实,我们要相信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是宗教的信徒,也不是每一个学生读了这类作品都会变成宗教的信徒。
那么,对于这样的作品该如何展开教学呢?既要领略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特色,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从经典的童话作品中受到启迪。大致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⑥ 【英】王尔德 著,巴金 译,《快乐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5页。
第一板块:走进“巨人的花园” 这个板块主要是整体初读童话故事,了解故事梗概,根据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交流自己的阅读初感。
1.简介与交流作者王尔德的生平与创作成就及创作特色。
2.学生自读这篇童话故事,了解故事梗概,说说自己是否喜欢这篇童话,并说出理由。
3.学生交流这篇童话故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与人物,并说说自己的初步看法。
第二板块:欣赏“巨人的花园” 童话的魅力在于奇妙的想象、动人的情节以及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就王尔德的这篇童话而言,除了具有这些童话作品共有的基本特征之外,《巨人的花园》还体现了王尔德童话创作特有的美感。这一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领略这篇童话作品中所完美展现的这些核心元素——想象、情节、人物,以及王尔德作品中引人印象深刻的动人的美感。
(一)聚焦巨人的转变
1.在这个故事中,巨人前后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运用故事中的相关描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在这个故事中,巨人是怎样发生转变的?或者说是什么促使巨人发生了转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描述来回答。3.在巨人的转变过程中,孩子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4.那个小男孩起到了什么作用?他是怎样启示、教育巨人的?
(二)领略故事的奇妙与美好
1.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你认为最动人的情节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2.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你认为最奇妙的想象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第三板块:评鉴“巨人的花园”
这个教学板块是针对改编教材与王尔德的原作之间的差别,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与相关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童话阅读兴趣与童话鉴赏能力,同时从一个更深的层面上领略王尔德童话中的美感。
1.在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中,关于巨人的转变,与课文中的描述有所不同。请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讨论:在王尔德的原作中,小男孩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又是怎样给巨人以启迪和教育的呢?
2.将以上细节与课文相关细节作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为什么? 3.在王尔德的童话中,这个小男孩的身份有明确的交代,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引导学生阅读《自私的巨人》结尾部分,讨论:
⑴这个小男孩是谁?向学生简单说明一下基督教的有关概念,只需做简单了解即可。
⑵巨人死了,他躺在树下,满身盖着白花,去了天堂。想象巨人死亡时的画面,讨论:作者王尔德试图通过这样的描述告诉我们什么?(提示:按照王尔德的说法,如果真的有天堂存在,你认为王尔德想告诉我们是什么使巨人最终去了天堂?)
⑶将原作的结尾部分与课文结尾部分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个结尾?理由是什么?
第四板块:领略更大更美的花园
这个板块是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作品,进一步让学生领略王尔德童话作品的美妙和丰富。重点推荐篇目:《快乐王子》《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星孩》
第四篇:巨人花园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2个生字,能正确地认读“洋溢、允许、围墙„„”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学生回答)通过你们的回答,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读童话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世界,一起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妙与神奇。齐读课题: 9《巨人的花园》
二 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得既流利又准确。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
洋溢 允许 围墙 告示牌 增添 训斥 覆盖 凝视 冷酷 愉快 拆除
凋谢 喧闹 叱责 火辣辣
a先自己练习读
b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小组开火车领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中你能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们真聪明,再这些词语中还有一组近义词看谁的眼睛亮最先找出来?(训斥和斥责)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记住这么多的词语,老师相信你们的课文一定回读得更加精彩!
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片课文主要写什么?
师:你们把课文读得既流利又准确。那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反问老师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4指名回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们自读故事,分别画出,巨人回来前,巨人回来后,巨人醒悟后花园里的情景。
2、交流巨人回来前和回来后的句子。指名分别读这些句子。
A、指导回来前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呀?是呀,花园里多美呀,用你陶醉的样子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回来后呢?请同学们把惨状突出出来,冷。指名读,指名评,再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生气地把孩子们赶跑了,请同学们找出巨人赶孩子们时说的话。
4、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动作、神情如何?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分组比赛读,再指名做动作读。
5、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呢?
师: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回答(板书:自私、任性、冷酷、知错就改)
三 精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自私 任性 冷酷以及知错就改的?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圈点出有关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汇报。
a.巨人的自私 任性 冷酷(大屏幕出示有关语句)
(1)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我们一起读巨人的话。体会一下此时巨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气愤愤怒)
师:闭上眼睛想象以下巨人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找同学表演并带着这种表情与动作试着朗读巨人的话)
(2)指导朗读(用更加强烈的语气读以下巨人的话)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听着这样的话语,我想对巨人说:“~~~~~~
b.继续汇报巨人知错就改的一面。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孩子们时,在桃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却没有跑,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八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体会一下巨人此时的心情(懊悔、悔恨、幡然醒悟)指导朗读
4观察屏幕上的四段文字,想一想:作者在刻画巨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语言)
5那么,作者在描写巨人态度转变时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对比)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把它也体现在你的作文当中。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巨人态度变化的同时,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变化,是哪?(花园)
在学生通过以上角色阅读体会了巨人内心的愧疚之后,动笔把体现巨人后悔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来,进行体会。
(1)语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学习方法:A、指名学生读巨人的话。B、提问,归纳板书、再读:当巨人冷酷、无情、自私的时候,他赶走了春天。他留住春天的又是什么?)
(2)行动: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3)花园的变化: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你能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吗?(边读边找)全班交流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是怎样变化的?(美丽---荒凉----美丽)
出示板书你能看着板书说一说巨人与花园之间的联系吗?
(当巨人自私、任性、冷酷的时候花园是荒凉的,当巨人知错就改时花园又变得美丽了。)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春风融化冰雪,暖语滋润心田,当巨人懂得与大家一起分享花园时,美丽的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身边。
师:你能想象一下,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吗?(指名说)
10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要不,我们一起到巨人的花园去瞧一瞧好不好?(出示花园的图片配乐欣赏)
师:你们觉得此时的巨人他快乐吗?他幸福吗?让我们带着快乐与幸福,一起大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四 返顾整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指名说)
2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吗?你是怎样与大家分享快乐的?(自由说)
师:对,正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懂得与别人一起分享,那么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与此同时,你会感受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3 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一读。
师: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来与大家分享?(指名读、各种形式地读)
五 布置作业:
a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b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
c.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五篇: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教学方法]
1、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揭示的道理。
2、画出描写巨人斥责孩子们的语句,想象巨人说话时的样子及心理。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
3、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童话:你以前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况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世界三大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童话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另外,童话能让人长知识,让人快乐,人们在快乐之余还能明白许多道理。)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超人体的童话。
二、学习课文
(一)感受花园的美、孩子的欢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巨人的花园是一座什么样的花园?
1、花园四季的美。(展示四幅图片)
2、这样的一个花园,简直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3、读出快乐。
(二)体会巨人的言行
这么欢乐的花园,肯定装满了故事。巨人回来后,会怎样的对待孩子们呢?同学们,拿起笔,我们一边默读3到8小节,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语言、行为的句子
1、赶走孩子们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2、“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3、“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4、“喂!你赶快滚出去!”
指导朗读:这三句话,生气的程度都是一样的吗?试着读一读。
(三)感受巨人的自私
1、孩子们在花园里多快乐啊!巨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孩子们赶走呢?
2、孩子们一走,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3、巨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吧。来拿起笔。我们用这样的句式写写。
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巨人感到-----------。荒凉的花园,没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美丽的鲜花,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孤独、悲伤、孤单、伤心)(没有了小鸟,没有了孩子。没有了天空,没有了星,也没有了春天)
4、带着感情把写好的句子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四)巨人醒悟
同学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出巨人是如此的难过、痛苦。虽然他一个人拥有了花园,但是他却失去了幸福,失去了快乐。难道,他愿意就这样生活下去吗?
1、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自己大声地读一读8到10小节。
2、谁提醒了他?怎么提醒?
3、想想小男孩的眼睛会说些什么呢?
4、同学们,小男孩的眼睛多会说话啊。巨人看着这样的眼神,他的心里头——(火辣辣)
5、火辣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火辣辣?(难受。惭愧)
6、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一伸手,桃树的枝头花儿开了。美丽的春天终于又回到了花园里,小男孩的手再一伸。巨人终于明白了什么?
7、是啊,巨人是多么感激那个小男孩啊,他不禁抱住那个孩子说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8、那种温暖和愉快,可是巨人从来都没有感受过的。于是他马上为孩子们做些事情。他――――――――――——。
9、看,巨人是多么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的情感,一起来读读文中的最后一自然然。
10、在这最后一自然段中,你认为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总结全文
1、老师还读了这个故事的原文,特别喜欢它的结尾,你们想听听吗?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如今巨人变得又老又弱。他再也没有力气和孩子们一道做游戏了,只好坐在一张大安乐椅上看着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欣赏着花园里的满园春色。他常说:“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2、读了《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教师总结语:《巨人的花园》让我们明白了快乐要和人一起分享。每一篇童话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动,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更多的童话故事。去讲、去演、去编,尽情地体验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巨人外出:春花、夏树、秋果、冬花(四季如画)巨人回来:赶走孩子,砌起围墙(只有寒冬)
巨人醒悟:拆除围墙,共享花园(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
快乐大家分享 幸福永驻心间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赶走孩子,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不让孩子进入花园。但是,从此花园里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去,园里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将孩子们赶出了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之后,在一位小男孩的启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能和大家一齐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提示道理。结合课文资料上比较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以“比较”为主线,采用一系列的比较来进行教学:花园里墙里墙外的景象比较,巨人前后的态度比较,拆墙前后的比较,循序渐进,步步进入,最后理解重点句,提示道理,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2、紧紧抓住巨人指责孩子的那三句话,让孩子反复地读来体会巨人当时的情绪,让孩子透过读,自己领悟到巨人的自私、冷酷,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同时感受到巨人开始时的态度。
3、重点段落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多接触文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语境中,以情导读,以读促悟。如在教学墙里墙外的变化时,让学生透过读,感受到花园的变化,同时对“比较”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以“比较”为主线展开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
4、文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想象巨人的花园、春、夏、秋、冬分别会是什么样的?巨人赶走孩子时,可能会怎样想,小男孩儿凝视着巨人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等。既培养了学生想象潜力,又加深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课外拓展练习,我又让学生想象,之后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貌的,让学生小组互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课下又布置了写话练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达了积累语言来应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