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写作微训练五 掌握议论文的选例和用例艺术
写作微训练五 掌握议论文的选例和用例艺术
[训练微语] 例证是议论文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例证就是事实论证,就是摆出事实,对事实加以分析、推理、归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事实胜于雄辩,摆出有力的事实可以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论点,或者有力地批驳别人的观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例证在议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然而,在考场作文中,考生不会用例的现象很普遍,本训练就试图教你掌握议论文选例、用例的艺术。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真题回放(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佳作
笔下的真实与真心
“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叶燮曾这样写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善于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去发现这美丽的世界。世界观的不同带来了创作心态的迥异,作为思维外化形式的作品也自然有了不一样的格调。
《纽约时报》在采访海明威时问及他最好的写作状态。海明威回答说:“最好的写作一定来自于我爱的时候。”创作是灵感和笔尖的激烈触碰,是强烈情感的奔涌而出。当归于平静,创作者搁下笔,却仍能看见作品里正翻涌的温柔与热烈。唯其如此,创作才有了艺术的品格,笔下才有了能透视创作者心灵的真实。
用例一: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直接引用其原话。先从熟悉的例子写起。
在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长长的名单中,加莱亚诺无疑是殿堂级的人物。这个被称为“南美洲的良心”的作家,以火一般的热情和执着,发出对现实最有力的叩问。“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作品的人写作,为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为不识字以及没办法识字的人写作。”他用笔尖温暖了南美洲的底层人民,又用目光毫不留情地鞭挞全球化下被人们忽视的暴戾与野蛮。加莱亚诺的文字永远充满战斗的激情,正如他的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而加莱亚诺本人,也是一位倔强、顽强、勇毅的战斗者,正是心里从未熄灭的火光,让他的作品有了温度,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印证了“文如其人”这个词,也给世界文坛留下不朽的传奇。用例二: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作家加莱亚诺。这是一个较新颖的例子。点出其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特别有冲击力。尽管这位作家不为人所知,需要多点笔墨,但作者还是将精要的笔墨用在与论点有关的文字中。
激昂的斗士留下战斗的呼告,而那些坚守内心的人,也在用文字塑造着另一个自己。文学大师木心先生淡泊致远,一直走在向内心朝圣的旅途。他喜欢从前含蓄的美好,也一直竭力去守护那种美好,正如他在《从前慢》中写下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的笔下,涌出的是清明的心境与追求。又如杨绛,虽历经苦难却从未放弃,亲人离去也能勇敢面对,她的纯粹和坚韧,从她纯净“如初生婴儿”的文字中流露。
这两例都是中国作家。叙述分析仍紧扣作品与其真心的关系。两例“新老结合”。真正领悟艺术的人,定会懂得真情实感之于艺术的价值,也了悟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何其珍贵。艺术是一种反映,一种途径,让我们窥见作者心内涌动的波澜和曾经历的悲欢。
违背心志写下、画下的“成品”,是手的产品,而非心的创造。因此,从一开始,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的“成品”,就不能算是艺术。
请在你爱的时候,用心写下、画下一些东西,不论是停泊于温柔港湾的细沙,还是清朗高远的明月。要知道,你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在未来便成了你心境志趣的证据。
出彩理由 这篇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言他人不能言,说他人所不知。论证过程中的例子很新颖,很饱满。海明威在爱的指引下创作,加莱亚诺在爱与战斗中代言,木心、杨绛在坚守中执笔,他们都用真实与真心成就作品。海明威的话,《南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从前慢》等作品,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考场上不少考生一举例不是“三国”(指汪国真、周国平、王国维),就是“三林”(指林徽因、林语堂、林清玄),例子不免陈旧,可否从本文选例“以新带旧”和用例笔墨集中的特色中得到启发呢?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例证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例论证法,关键是要掌握用例艺术,把握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四个环节。
一、选例:要选得“对” 1.充分——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例 从下列四则材料中选出适合论点“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的论据。A.钱学森为航天事业,奉献终生。B.彭老总冒着危险,为民请命。C.司马迁忍受宫刑,艰苦创作。
D.曹雪芹家道衰落,举家食粥,坚持写作《红楼梦》。
评点 上述四则材料蕴涵的主旨是有较大差别的。“艰辛”即“艰苦”之意,A项钱学森的事例主旨侧重于“奉献”,虽然在一生的奉献中免不了“艰辛”,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与论点只是藕断丝连的关系。B项彭老总是“冒着危险”,并不等同于“艰辛”,与论点基本没有联系。司马迁、曹雪芹的遭遇与经历才真正体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遭受的“艰苦”。C、D两项材料与论点高度统一。
2.可靠——论据要真实
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例 高考失误文《与你为邻》:
然而项羽,也是一代骄子,却落个悲惨的下场,不就是因为他不听项梁(注:应为范增)的劝告吗?
评点 这种常识性的失误,会极大地损害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与观点的说服力。3.典型——论据要典型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
例 作文《想起了关羽》中的例证部分:
其实,古往今来,骄者必败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吴王夫差骄傲轻敌,使越王勾践得以东山再起;楚霸王目中无人,使天下得而复失;明末起义军攻入北京后,由于不少人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使八旗军得以闯入中原。这桩桩事实,件件教训,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评点 由古到今,选取事例。有个例,有普遍,角度多变,很好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4.新颖——论据要新颖
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例 《管华异趣》中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叫管宁,见地上有片金,仍“挥锄与瓦石不异”;见“有乘轩冕过门者”,仍“读如故”。而他的朋友华歆则不同,见了金子要捡起来瞧瞧,见 了热闹要走出去看看。因此管宁便不得不“割席分坐”,并曰:“子非吾友也。”
评点 对于这个故事一般的解读是赞扬管宁志节高尚,不与无德之人(华歆)为伍。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管宁处理问题的方式大概是不妥的,如果当初管宁能够批评帮助华歆,做一个诤友,而不是简单的绝交,华歆也可能成为一个比较高尚的人,而不致堕落为权势者的鹰犬。角度一变,同一事物就会得出新见解来。
二、用例:要用得“好” 1.精练——叙例要精练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
例 一同学的作文《付出就有收获》中有这样的叙例片段: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是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有一次老师找他谈话后他就开始变得勤奋起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借着马路上微弱的灯光把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自己提前预习。到了晚上他是最后一个睡觉的同学,点着蜡烛不管天气多么炎热或寒冷,他总是坚持不懈地复习老师所讲的知识。没过多久,他就从班上倒数第几名变成了班上第一名,最后还出国留学。这难道不是“欲取之,必予之”最有力的事实论据吗?
评点 选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证明论点。本段选例典型,但叙例太详细具体,不够精练概括,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点和叙例要求。拟改为:
没有人是不付出劳动就获取成功的。多年前一个又一个夜晚,那个叫童第周的少年在厕所的灯光下读书。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他从前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可他却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功。
2.得当——叙例有详略
议论文重在议论分析,论据是为议论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篇以例证法为主的议论文,一般要用到三至五则事例作论据。所以,在选用事例时,事例的叙述不能喧宾夺主。凡是众所周知的普遍事例,必须进行概括性的三言两语式的叙述,讲究简明精要;凡叙述典型、新鲜事例可作适当删减,重要之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以突出证明与论点的关系。
例 在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同学以“如梅在雪”为题写了下面的文段: 曾在报上读到,一个颇有文采的女性,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看上去颇为幸福的家庭。然而日子久了,曾写出畅销小说和散文的笔在空虚循环的日子里滞涩,她惊恐地发现丰满的精神家园正走向荒芜。于是国企的工作不要了,与她相敬如宾、时间耗尽了激情的丈夫也离开了她,她义无反顾地走了,寻找新的位置,一心要激活生命里潜在的价值。客居异乡的日子是凄苦的,在我怅然地放下报纸的时候也许她依然在漂泊不定。也许她原来的位置正躲在暗处笑她。而我,纵然没有她决然相弃的勇气,也要为她做出的选择击节赞赏。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像于茫茫人海中寻 觅知音,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
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我们看到徐本禹泪流满面,看到袁隆平永远质朴的气质,不禁想,他们究竟什么地方打动了我们?保送研究生的徐本禹埋头在乡村小学,或许有人疑惑他的价值是否真的符合其位,他用全国人民对农村教育的空前关注做出回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登上世界农业科技之巅,依旧躬耕垄野的身影给我们的启示何止万千。
选择属于你的位置,在快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评点 素材的筛选详略得当,说到颇有文采的女性时极尽详写之能事,点到徐本禹、袁隆平时则一笔带过。最后点题,简洁而用语精美:“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
3.变通——多角度叙例
对同一论据要从不同角度审视,依据论点选论据,自圆其说即可。
对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以避免给人以堆砌事例、以例代证的印象。
在论述时,如果很多事例都在一个平面、一个角度上,难以全面阐述中心论点。这时,要注意事例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选用和分析。
例1 论述“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的中心论点时,可以这样论述:
我们且不说挤时间于马上、枕上、厕上写文章而成为文学大家的欧阳修,也不说怀揣面包而半夜起床雕刻的米开朗基罗,就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写稿而成为文学家的鲁迅……
评点 这属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不会给人以堆砌事例之感。
例2 论述“学会拒绝”这一中心论点时,可以这样例证:
拒绝在热闹的白天与群芳争艳,才有了夜间的昙花那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雅幽香;拒绝温暖舒适的环境,才有了雪莲纯洁的身躯和神奇的功效;拒绝肥沃的泥土,才有了岩石中的苍松那份坚强;(自然用例)人类社会中,有拒绝做官的陶渊明,拒绝在官场阿谀奉承的李白,拒绝朋友馈赠的王安石;(正面用例)有不能拒绝美色利诱的唐玄宗,不能拒绝金钱诱惑的毒贩子……(反面用例)4.分析——会分析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明确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例 有学生在写作《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一文时,这样写道: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亮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真才实学的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安史之乱”逃往四川的凄惨处境。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利于国利于民的《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惘,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人类的情感置之不理,做一个冷血动物呢?那也不必,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只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分而析之,辨而认之。
评点 例文的前部分,列举三例事实;后部分,是对所摆事实的共性特征和思想内涵加以归纳概括,用以证明观点(中心论点),并引用鲁迅名言,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
例证段写得很有水平,值得一读和借鉴。►温馨提示
举例六忌
一忌知识错误。指举例时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籍贯等细节方面的错误。此类错误一旦出现,必然使人对论据的真实度产生怀疑,从而必然影响对作文分数的评判。
二忌陈旧僵化。“陈旧”指事例本身,“僵化”指运用事例的角度。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要力求避熟避俗,或者把一个既熟又俗的例子挖掘出新鲜的意味来,也可使材料“脱胎换骨”。
三忌烦琐冗长。事例的安排,应是关键例子详写,其他例子可用排比方式罗列。这样既能显示论据的充分,又能使议论文字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深入分析,突出文章主旨。
四忌不够典型。观点要立住脚,如果没有典型事例做支柱则很难使人信服。
五忌时空倒置。议论文在材料运用上,要考虑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恰当地排列材料。一般是“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同一时代的事例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
六忌逆情悖理。有些论据不符合国情或民族习惯,与读者易产生心灵上的抵触。这种论据的运用往往有负面影响,其错误导向还会造成读者的思想混乱。
实战演练,练出写作实效
一、针对训练
1.请以“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为论点,合理叙述下面一则事例。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热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就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一次,他偶然发现了正迫于生计当街卖画的傅抱石,认为他绘画技巧高超,遂认定这是一匹“千里马”,不但冒雨拜访,还帮助傅抱石到日本深造,使傅抱石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傅抱石的生活状况——删减概括(与“伯乐”无关),徐悲鸿发现并帮助的过程——概括强化(不但……还)。] 2.请从事例运用的角度指出下面议论文段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人类对挑战极限、突破极限的渴望,在运动场上得到充分地体现。刘易斯打破了“人类100米不能跑进10秒”的预言;阿姆斯特朗,一个癌症患者,却连续数次取得环法冠军;阿加西三十多岁的“高龄”依然奔驰在网球这片年轻人的土地上……所有这一切曾被人们看成神话,今天却一一实现。人们对极限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每一次挑战极限的成功,就意味着生命价值的一次证明,而这一次证明,又成为追求另一极限的动力。人们就在这不断的追求中成长、成熟。正是因为这不断的追求,使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问题:①没有严格地以议统例,例证过多。②议、例结合得不紧。
修改:人们对极限的追求,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每一次挑战极限的成功,就意味着生命价值的一次证明。阿姆斯特朗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自豪肯定不仅仅因为他是多次的环法冠军,更因为这冠军背后对癌症的艰难征服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可贵和行为的价值。初次的价值证明又成为下次追求和挑战的动力,于是我们才能从田径场上看到从刘易斯到格林一代又一代飞人的英姿。人们就在这不断地追求中成长、成熟。正是因为这不断的追求,使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二、整篇训练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近日,有这样一件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了,“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轻松不下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参考立意:①人与人之间要有起码的信任,②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理解和信任,③医患关系紧张令人深思。
第二篇:高考满分作文__议论文选例和用例的艺术
高考满分作文
议论文选例和用例的艺术
[目标略语] 例证是议论文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之一。例证就是事实论证,就是摆出事实,对事实加以分析、推理、归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从正面或者反面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事实胜于雄辩,摆出有力的事实自然可以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论点,或者有力地批驳别人的观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例证在议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
佳作悟法
真题回放(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愤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满分样卷
风景随心
某乡党委书记在其他人不肯多待的穷乡僻壤干了八年,将其建设成为美丽乡村。面对山水,他感慨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一语中的,风景随心。
简洁使用材料,以引出文章观点。
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就是风景随心的道理?某个人、某些事不见得多么美好,只因你的心在那里,那里便成为你眼里最美的风景。美国摄影师安德烈一直希望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能在美国纪录片频道播出,对摄影师而言,那是不可磨灭的骄傲。他努力了很多年,妻子陪伴他很多年,但他一直都没有成功。其间他闲来无事,会随手拍几张妻子的照片。后来他将这些照片展出,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些照片,有妻子在洗碗,有妻子在晒衣。安德烈最喜爱的一张,是一个阴雨天,妻子目送儿女离家上学后,坐在桌边看书,她将长发挽起,安静的侧脸美得不可思议。安德烈在接受采访时说:“或许我更应该观察身边,现在我的心只在家人身上。”风景随心,心停留在家里,最美的风景就在家里。
原因剖析之一:情人眼里出西施,心在哪里,美就在哪里,安德烈是一个典型例子。普通人觉得恐怖的热带雨林,在冒险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的眼里,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戈壁滩上不华丽的白杨,在茅盾眼里是最美的风景。人们不爱这些景色,只因心不在那儿,若心在那儿,那儿的佳景便无可比拟。
眼界决定景色是否美丽。
居里夫人的心在实验室,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射线绘制的云空图是她眼中最美的景色;球迷们的心在球场上,球飞出时的轨迹是他们眼中最美的风景;雷杜德的心在玫瑰花上,画纸上的玫瑰花是他眼中最美的风景。风景随心,都说江南景色太美,可江南美景在构造上能有多美?究其原因,怕还是余秋雨在名篇《江南小镇》中提到的:“江南不仅是江南,还是许多人梦境的发生地。”人们将想象,将心放在江南,于是有了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山水画一般的美江南。
排比式举例,进一步印证;余秋雨的话,从理论上佐证前面内容。心的所在地,就是风景的所在地。扼要点题。
卞之琳在《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风景人的心在桥上的人身上,桥上人成了楼上人眼里唯一的风景,就像张充和是卞之琳眼里唯一的风景一样,风景随心。
虽显多余,但是可行。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游子的风景在家乡,雄鹰的风景在云端,种子的风景在土里。风景随心,让风景盛开在心上。再次点题。
亮点点评
阅读面广,用例灵活
作者平时是个有心人,他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以备考场使用;所用资料,形式多样:或详细叙述,或扼要概括,或直接引用其中话语,或对比证明心与佳景的关系;所引素材,有众所周知的名人,有不知名的凡人;有科学家、画家、摄影家,也有诗人、学者。
技法指要
例证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是要掌握用例艺术,把握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四个环节。
一、选例:要选得“对” 1.充分——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联系,必须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例 从下列四则材料中选出适合论点“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的论据。
A.钱学森为航天事业,奉献终生。B.彭老总冒着危险,为民请命。
C.司马迁忍受宫刑,艰苦创作。
D.曹雪芹家道衰落,举家食粥,坚持写作《红楼梦》。
评点 上述四则材料蕴涵的主旨是有较大差别的。“艰辛”即“艰苦”之意,A项钱学森的事例主旨侧重于“奉献”,虽然在一生的奉献中免不了“艰辛”,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与论点只是藕断丝连的关系。B项彭老总是“冒着危险”,并不等同于“艰辛”,与论点基本没有联系。司马迁、曹雪芹的遭遇与经历才真正体现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遭受的“艰苦”。C、D两项材料与论点高度统一。
2.可靠——论据要真实
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例 高考失误文《与你为邻》:
然而项羽,也是一代骄子,却落个悲惨的下场,不就是因为他不听项梁(注:应为范增)的劝告吗?
评点 这种常识性的失误,会极大地损害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与观点的说服力。3.典型——论据要典型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
例 作文《想起了关羽》中的例证部分:
其实,古往今来,骄者必败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吴王夫差骄傲轻敌,使越王勾践得以东山再起;楚霸王目中无人,使天下得而复失;明末起义军攻入北京后,由于不少人居功自傲,贪图安逸,使八旗军得以闯入中原。这桩桩事实,件件教训,我们都要引以为戒。
评点 由古到今,选取事例。有个例,有普遍,角度多变,很好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4.新颖——论据要新颖
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有时代特色,有新鲜感。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不同凡响。
例 《管华异趣》中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叫管宁,见地上有片金,仍“挥锄与瓦石不异”;见“有乘轩冕过门者”,仍“读如故”。而他的朋友华歆则不同,见了金子要捡起来瞧瞧,见了热闹要走出去看看。因此管宁便不得不“割席分坐”,并曰:“子非吾友也。”
评点 对于这个故事一般的解读是赞扬管宁志节高尚,不与无德之人(华歆)为伍。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管宁处理问题的方式大概是不妥的,如果当初管宁能够批评帮助华歆,做一个诤友,而不是简单的绝交,华歆也可能成为一个比较高尚的人,而不致堕落为权势者的鹰犬。角度一变,同一事物就会得出新见解来。
二、用例:要用得“好” 1.精练——叙例要精练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
例 一同学写作《付出就有收获》作文中有这样的叙例片段: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是一个懂得付出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有一次老师找他谈话后他就开始变得勤奋起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借着马路上微弱的灯光把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自己提前预习。到了晚上他是最后一个睡觉的同学,点着蜡烛不管天气多么炎热或寒冷,他总是坚持不懈地复习老师所讲的知识。没过多久,他就从班上倒数第几名变成了班上第一名,最后还出国留学。这难道不是“欲取之,必予之”最有力的事实论据吗?
评点 选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证明论点。本段选例典型,但叙例太详细具体,不够精练概括,不符合议论文文体特点和叙例要求。拟改为:
没有人是不付出劳动就获取成功的。多年前一个又一个夜晚,那个叫童第周的少年在厕所的灯光下读书。别人都进入了梦乡,他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他从前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可他却证明了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功。
2.得当——叙例有详略
议论文重在议论分析,论据是为议论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篇以例证法为主的议论文,一般要用到三至五则事例作论据,所以,在选用事例时,事例的叙述不能喧宾夺主。凡是众所周知的普遍事例,必须进行概括性的三言两语式的叙述,讲究简明精要;凡叙述典型,新鲜事例可作适当删减,重要之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以突出证明与论点的关系。
例 在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同学以“如梅在雪”为题写了下面的文段: 曾在报上读到一个颇有文采的女性,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看上去颇为幸福的家庭。然而日子久了,曾写出畅销小说和散文的笔在空虚循环的日子里滞涩,她惊恐地发现丰满的精神家园正走向荒芜。于是国企的工作不要了,与她相敬如宾、时间耗尽了激情的丈夫也离开了她,她义无反顾地走了,寻找新的位臵,一心要激活生命里潜在的价值。客居异乡的日子是凄苦的,在我怅然地放下报纸的时候也许她依然在漂泊不定。也许她原来的位臵正躲在暗处笑她。而我,纵然没有她决然相弃的勇气,也要为她做出的选择击节赞赏。只有在恰当的位臵,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找寻适合自己的位臵,就像于茫茫人海中寻觅知音,纵然路途险远,脚步也不该有半点迟疑。
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我们看到徐本禹泪流满面,看到袁隆平永远质朴的气质,不禁想,他们究竟什么地方打动了我们?保送研究生徐本禹埋头在乡村小学,或许有人疑惑他的价值是否真的符合其位,他用全国人民对农村教育的空前关注做出回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登上世界农业科技之巅,依旧躬耕陇野的身影给我们的启示何止万千。
选择属于你的位臵,在快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评点 素材的筛选详略得当,说到颇有文采的女性时极尽详写之能事,点到徐本禹、袁隆平时则一笔带过。最后点题,简洁而用语精美:“如梅在雪,归我所属,乐我生命。”
3.变通——多角度叙例
对同一论据要从不同角度审视,依据论点选论据,自圆其说即可。
对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以避免给人以堆砌事例、以例代证的印象。
在论述时,如果很多事例都在一个平面、一个角度上,难以全面阐述中心论点。这时,要注意事例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选用和分析。
例1 论述“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的中心论点时,可以这样论述:
我们且不说挤时间于马上、枕上、厕上写文章而成为文学大家的欧阳修,也不说怀揣面包而半夜起床雕刻的米开朗基罗,就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写稿而成为文学家的鲁迅„„
评点 这属于同一角度的多个例子,我们可以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格式来进行排列,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不会给人堆砌事例之感。
例2 论述“学会拒绝”这一中心论点时,可以这样例证:
拒绝在热闹的白天与群芳争艳,才有了夜间的昙花那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雅幽香; 拒绝温暖舒适的环境,才有了雪莲纯洁的身躯和神奇的功效;拒绝肥沃的泥土,才有了岩石中的苍松那份坚强;(自然用例)人类社会中,有拒绝做官的陶渊明,拒绝在官场阿谀奉承的李白,拒绝朋友馈赠的王安石;(正面用例)有不能拒绝美色利诱的唐玄宗,不能拒绝金钱诱惑的毒贩子„„(反面用例)4.分析——会分析事例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明确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例 有学生在写作《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一文时,这样写道: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亮英明一世,却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真才实学的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惨结局。
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利于国利于民的《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惘,甚至令人昏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人类的情感臵之不理,做一个冷血动物呢?那也不必,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只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分而析之,辨而认之。
评点 例段的前部分,列举三例事实;后部分,是对所摆事实的共性特征和思想内涵加以归纳概括,用以证明观点(中心论点)。并引用鲁迅名言,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
例证段写得很有水平,值得一读和借鉴。►温馨提示
举例六忌
一忌知识错误。指举例时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籍贯等细节方面的错误。此类错误一旦出现,必然使人对论据的真实度产生怀疑,从而必然影响对作文分数的评判。
二忌陈旧僵化。“陈旧”指事例本身。“僵化”指运用事例的角度。在材料的运用上我们要力求避熟避俗,或者把一个既熟又俗的例子挖掘出新鲜的意味来,也可使材料“脱胎换骨”。
三忌烦琐冗长。事例的安排应是关键例子详写,其他例子可用排比方式罗列。这样既能显示论据的充分,又能使议论文字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深入分析,突出文章主旨。
四忌不够典型。观点要立住脚,如果没有典型事例作支柱很难使人信服。
五忌时空倒置。议论文在材料运用上,要考虑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恰当地排列材料。一般是“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同一时代的事例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
六忌逆情悖理。有些论据不符合国情或民族习惯,与读者易产生心灵上的抵触。这种论据的运用往往有负面影响,其错误导向还会造成读者的思想混乱。
实战演练
一、针对训练
1.请以“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为论点,合理叙述下面的一则事例。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热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就是一个慧眼识英的伯乐。一次,他偶然发现了正迫于生计当街卖画的傅抱石,认为他绘画技巧高超,遂认定这是一匹“千里马”,不但冒雨拜访还帮助傅抱石到日本深造,使傅抱石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傅抱石这匹千里马哪会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傅抱石的生活状况——删减概括(与“伯乐”无关),徐悲鸿发现并帮助的过程——概括强化(不但„„还)。]
二、整篇训练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你说的都是真的,但还有更多真的没说。(米兰·昆德拉)写作指导 材料内容只有一句话,这是一个转折句,语意重点在后一句。一般可以思考三个点:一是说的主体,二是没说出的内容,三是没说出的原因。
没说出的,可能是“悲士不遇”的欲说还休,可能是亲密朋友的心照不宣,可能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能力不逮,也可能是“你懂的”无奈,可能是媒体的“选择性失语”,可能是纸短情长的倾诉,可能是父母师长身教言传的润物无声,可能是怕出错的欲说还休,可能是如《思旧赋》般“压力山大”,可能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可能是历史真相的不可还原。总之,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不必说。
对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等有哲理思考得更高一层。
第三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写作微训练九 写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小编推荐]
写作微训练九 写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训练微语] 历年高考对考场记叙文给予很高的期望,但是考场记叙文的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有很多,写不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其中之一。开头和结尾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最重要的部分,要想写好开头和结尾,必须掌握好方法技巧。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
真题回放(2015·湖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满分佳作
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这几天一直在下雨,春树给卧病在床的父亲喂了饭后,就拿个板凳坐在门口,向门外望去,看着朦胧的远方发呆。
春树是个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这个潦倒的家而离开,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树和父亲住在这破旧的屋子里。春树小时候被开水烫过脸,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痕,虽然村民们都很纯朴,没有排挤他,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块疤,他很自卑。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却读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顾父亲——家里没有足够的钱,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
春树很喜欢看课外书,从课外书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楼大厦,有摩天轮,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亲,他的脸,都让他无法在外面的世界讨生活。
雨渐渐停了,他站了起来,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闷,想散散心,走着走着,看到一个果农在采摘水果。那果农见着他,就咧开嘴笑了:“哎呀呀,来得正好。来,揣几个橘子给你爸爸吃。这橘子啊,可好销了,它是要运到全国各地的呀,贵着呢!”春树看着一棵棵橘子树,它们的形状并不好看,扎根在这大山的泥土里,却结出这么甜美的果实,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几天前寄来的信。有几张城市风景的照片,背后有几行字:弟弟,大城市虽美,但繁华背后也有着无尽的落寞。你这么聪明,一定能在家乡有所作为的!
若干年后,还是这个山村,那里虽不富裕,但村民都很纯朴。你只要走进那里唯一的小学,就会看到一群小学生坐在老师周围,满脸笑容地听他讲课。老师瘦瘦的,脸上有疤,但他的声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动听。他在这里教了好多年书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去了大城市,有的毕业后,留在了这所小学。这 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
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办小学。他平静地说:“只想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记者想采访他早年的经历,他不好意思地说: “以前,总想着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来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帮助别人出去嘛,就在这里办了学校,虽然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
出彩理由 该文有三大亮点:
①切合题意。本文讲述了身处困境、身有缺陷的春树,带着不能去大城市的遗憾,扎根人心淳朴的农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终于“桃李满天下”的故事,体现了人情人性的美好。
②叙述语言质朴平实、准确流畅。叙述节奏的变化适应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较高的叙事技巧。“春树”的取名,“橘子树”形象和人物形象的契合相应,“哥哥”来信的点染,结尾的点题话语等,无一不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匠心和较好的文学素养。
③开头结尾巧妙。开头文字概述,推出一个春树心向远方的慢镜头,“发呆”又设下一个悬念,自然交代“发呆”的原因。而结尾尤堪称道,言为心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说出,点明了主旨,又巧妙嵌入材料,不着一字点评,实在机智。
指点技巧,找到提升门径
一、雕饰凤头,别开生面
“好钢用在刀刃上”,“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记叙文就是要求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而且在评价记叙文优劣时首先瞄准的就是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是否有精彩的描写。故事情节要等到故事看完才知道,描写则不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开头就描写,开头就“赢人”,开头就得分。常见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描写景物(环境)开头法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做铺垫。
例如2013年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月儿弯弯》开头:
月光如水一般铺天盖地而来,桌面上仿佛铺了一块洁净的纱,风轻轻吹来,窗外桂树、棕榈树和木芙蓉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把这本泛黄的磨了棱角的《呐喊》浸在如水的月光里,温暖再一次涌上心头,眼前仿佛有两只眼睛注视着我,眼睛里漾着两湾深邃清澈的湖水。月弯弯的,照着那熟稔的一页,一些文字跳入我的眼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我轻轻抚摸这些温暖而优美的文字,眼前仿佛飘来了阵阵水草和豆麦的清香,还有那哗哗的水流声;弯弯的月儿仿佛在偷偷地笑着,游荡着。
上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恬静闲适的环境,渲染自己闲适的心情,才有下文的看书情节。2.描写人物开头法 人物描写的入手点很多,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选择一种即可,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刻画人物,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忧与爱》开头:
都说“父爱深沉”,于是,一直以来,我都安慰自己:你爱得太过深沉,而我,感觉不到。
我坐在书桌前,面对着惨败的“战卷”、猩红的叉号发呆。你刚从厂里回来,便撞上这一幕,我从书桌的镜子里看见站在身后的你,眉头紧锁,黝黑的,扭成一股麻绳,扯得我窒息。
人物神态与行为的反常,引人思考,促人联想,激人兴趣。3.高潮情节率先展示法
故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高潮处了,文章先将高潮环节“抖出来”,可以有效地设置悬念,更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例如小小说《儿子的信》开头:
丁博士从诺贝尔授奖会上回来,就感到一种不安。当他走进实验室时,这种感觉就被证实了,那架“单程超时空飞船”不翼而飞,而电脑被打开了,丁博士的目光在蓝色屏幕上搜索,是儿子留给他的一封信。
这篇科幻小说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就应该是:
①丁博士的妻子因车祸去世,丁博士答应妻子要让儿子成为杰出的人。(开端)②为达到目的,丁博士把儿子当作记忆移植的实验品,对其“洗脑”后移植了许多科学家的记忆,使儿子对世界失去了兴趣,而感到难受。(发展)③儿子趁父亲外出参加诺贝尔授奖会的时机留下一封信,驾“单程超时空飞船”逃离了。(高潮)④丁博士回来后,遭到沉重打击,便按下了彻底毁灭的按钮。(结局)但作者却采用了“高潮情节率先展示法”,对材料进行了剪接,这样安排不仅动人心魄,而且主题集中,并且大大节约了篇幅。
二、手有余香,韵味无穷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要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由此看来,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考场作文中常用的:
1.画龙点睛,卒章点题 记叙文结尾一般都要点题,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下的记叙文,结尾是点题最重要的部位,否则,有可能被误判为偏离题意。所以,结尾点题,不仅需要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还需要浓墨重彩的文字,这样,才能给阅卷老师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的爱,你的爱如春风,吹化了我心底的坚冰;你的爱如细雨,滋润了我心田的渴望。在此刻,多么想在短暂的寂寞之后睡在你的怀里。我知道有你的存在,便永远是晴空。花若能言,口自芬芳。爱若能言,心香弥漫。这世界需要你!(2011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结尾)该结尾不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母爱”,而且总结全篇,两次直接点出标题,使主题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最大的张扬,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新材料作文命题背景下的记叙文结尾点题如能明点更好,最好是暗合(不出现材料,而是出现材料的题旨),两者结合更妙。当然点题语言是议论式,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式。请看下面两例:
(1)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合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结尾)该结尾系用明暗结合点题法。
(2)微小的改变有时恰如历史的节点,看似巧合寻常,却决定了整个的方向。勤转毛笔,以微小之变书博大之韵,依稀裙裾飞扬。(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捺的一转》结尾)该结尾的议论方式是暗点题旨。2.创设情境,留下想象
在记叙文的结尾,简单地创设一种情境,使文章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结束,这样,就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如2010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难题》,有考生写了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写与幺叔的交往,表现出幺叔“欠情如欠债,头顶锅儿卖”的朴实的情操。作者在结尾听了二哥的讲述后写了这样一句:
我“噢”了一声,怔在那里,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作者创设了一个无话可说的情境,表现出对人物特殊性格的心理反应,也让读者去想象:面对这种难题该怎么做呢?
3.融情于景,深化主旨
通过融情于景、渲染氛围等手法彰显美感和韵味,给人一种余味未尽之感。此法多用于记叙文之结尾。例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情愫不知能与谁共。落花悄然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出芽的嫩柳,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文学的归宿。(2009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文学的门口》结尾)这个结尾景物烘托的作用十分明显。作者以“落花”“泥土”“嫩柳”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内心对文学的浓浓情思,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效果很好。
上面第2、3两种结尾方式,须有前提,就是上文点题很充分。否则,这两种结尾方式在考场上会因过于含蓄而吃亏的。
实战演练,练出写作实效
一、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两种不同的结尾方式(其一必为“画龙点睛,卒章点题”式),写出记叙文的结尾文字。
出生于铁匠的家庭,做过童工和装订工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在功成名就之后,他谢绝了皇家学院院长的职务。他的好友J.Tyndall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看去,宫廷的华丽,和布来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较起来,算得什么;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较起来,又算得什么?其所以说雷雨和落日,是因为这些现象在他的心里,都可以挑起一种狂喜。在他这种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荣华快乐,当然没有价值了。”
①“画龙点睛,卒章点题”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他方式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价值观的考量”是高考命题中常见的话题。比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情有独钟”,“情独钟于何物”是需要作出一个价值判断的,“价值的高下”也是作文立意的高下。再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这个“你”的价值阐发得越充分,世界对“你”的需要也就越发自然。
对于科学家而言,在“雷雨和落日”的探索中有所发现,那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同样的,我们在价值的衡量中,能不能把握好“真”“善”“美”的尺度,是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
结尾示例略。
二、整篇训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夏天的傍晚,他爱一个人漫步巴黎街头。一天,他发现一个小男孩紧跟在他后面,便回头亲切地问:“孩子,你是要我签名吗?”男孩摇头说:“不,我不需要签名。天太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但希拉克却很愧疚,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人民并不看重我的虚名,而是要我给民以实惠。于是,他当晚写了一篇《我愿给你们带来阴凉》的演讲稿,并将其中的许多内容引入他的施政纲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显然,希拉克已经把立意说得很明白了:“人民并不看重我的虚名,而是要我给民以实惠。”不言而喻,考生大多要在“虚名与实惠”的话题上大做文章。这当然没有错,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考生趋之若鹜,一窝蜂地直奔雷同的主题而去,写出来的文章大 同小异,这样的作文有意思吗?得高分的胜算大吗?机智的考生往往会避开“大众化”的立意,另辟蹊径。其实,把这个立意抛开,可写的角度还有很多:
①“想到就去做”,希拉克把悟出的道理立即付诸行动,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②在“虚荣心”上动动脑筋,希拉克误会了孩子的意思,弄得自己很尴尬,这不是虚荣心作祟的缘故吗?
③在国家总统希拉克面前,小男孩敢于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据此可写“童心可贵”;他在大个子后面的影子里找阴凉,这是一种善于借助外物的做法,从“善假于物”这个角度立意谋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出奇制胜之妙。
第四篇:201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写作梯级训练:第六编专题一.
(见学生用书第201页)
一、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是的,有位企业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说:“我就是多走了一步。在生活的道路上多走一步,或许就取得了成功。但是,有的时候多走一步,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带来不好的结果。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以“多走一步”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审明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准确立意
①顺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逆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辩证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因果探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提示语中有三句话,“多走一步”也许意味着成功,也许毫无意义,甚至带来不好的后果。我们可选一个方面来写,也可写两个方面,写出对比。标题“多走一步”为动宾短语,动词“走”是写作的重点,但“多”起关键的限定作用,要在行文中体现“怎么多”“如何多”“多的后果”。
(2)①顺向立意法:多走一步就意味着成功,或多走一步就意味着失败。②逆向立意法:就算失败了,多走一步又何妨呢?路毕竟是人走出来的。或见好就收,否则一败涂地。
③辩证立意法:该多走一步时,不要留恋过去的风景;不该多走时,就要不受迷恋和诱惑。
④因果探究法:前面的风景更美丽,所以我们要多走一步。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孩子:“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
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们看到了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加塞儿”的人……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写议论文或记叙文。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审明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准确立意
①顺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逆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辩证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因果探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抢”的确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但并不是所有的“抢”都让人称赞。
围绕着“抢”组词或组成句子,增加“抢”的内涵,比如“抢时间”“抢成绩”“抢先下手”等,题目是想让我们对“抢”的某种现象作出评价。如此题意就比较明显了。
(2)①顺向立意法:“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
②逆向立意法:“抢”其实反映出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③辩证立意法:“抢”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明显的缺陷。
④因果探究法:“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效率,“抢”是一种“自私自利”以我为主的低劣素质或品性。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亚洲国家生长着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5年的时间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地下生根,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第6年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被施与了魔法一样,以每天
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神奇般的生长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审明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准确立意
①顺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逆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辩证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因果探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审明题意:毛竹在最初的五年中,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有长远打算,并且目标坚定,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晕了头脑,不被暂时的小成小就遮蔽了双眼。它之所以能迅速到达30米的高度,是因为它有深厚稳固的基础,人生亦当立足当前,埋头做事,不做“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2)①顺向立意法:
a.做事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稳厚的基础,就不能达到人生的高度。b.目标要坚定、长远,目光长远。②逆向立意法:
a.机会稍纵即逝,即使没有厚重的基础,也要首先把握住时机,至少,我们可以边学边做。
b.坚定目标,目光长远未必就是好事,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目标。
③辩证立意法:
a.既要打好基础,又不能错失时机。
b.既要坚定目标,又要根据个人实际,对目标进行调整,使其具有科学性。④因果探究法:
a.只有夯实基础,它才能承载你高度的重量。
b.目标就是人生的航标,只有坚定地守候,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腾的列车,车窗外不断变动着变化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有些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终将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而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反而更添光彩。
其实,每个人对人生中的错过都会有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请以“错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1)审明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准确立意
①顺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逆向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辩证立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因果探究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题为话题作文,需要分别审明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
①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人生的经纬线”,可知,材料认为只要不错过人生的节点,就算是成功的人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善于咀嚼”“更添光彩”等,可知,材料注意引导如何面对“错过”,如何经营“错过”。
②提示语提醒我们,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
③话题为“错过”,是一个动词,要写出错过的过程,以及错过的来龙去脉,可用错过组成词语或句子,化大为小。
④题目要求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总上所述,题目要求我们写出错过的过程及错过之后的反思或感悟。(2)①顺向立意法:错过是一种美丽。
②逆向立意法:错过之后才省悟,彰显人生苦短。
③辩证立意法:善待错过,错过该错过的,不应错过不该错过的。④因果探究法:错过,是因为自己还没进入角色。
二、实战演练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有一个职位。在应聘者抢占座位作准备时,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
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而张媛媛则认为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此事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有人则认为张媛媛的做法是正确的,应继续保持这种美德。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自古以来,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谦让是一个人真、善、美的写照。
进取是个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没有“进取”精神,个人和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谦让和进取并不是一对矛盾,它们都是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当然,谦让和进取必须有度,凡事过犹不及。
【参考例文】
谦让与进取兼备
某公司因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过于谦让,尽管条件不错也不聘用她。公司认为作为销售部人员,更需要的是锐意进取,而不是谦让。而张媛媛则认为连谦让精神都没有,怎能做好工作。
看似双方观点都没错,只是过于片面。依我所见,谦让和进取兼备者,才有资格被聘用。
进取之心不可无,但过分的进取便是有勇无谋,弄巧成拙。我国现在发展势头之猛,全都是得益于前车之鉴——在我国建国初期,发展可谓步履艰辛,速度犹如龟爬行般的慢。可能是刚建国没有经验,为了加快发展,我们犯了“左倾”
错误,实行“大跃进”计划。对国外毫不谦让,一定要超英赶美。这完全不符合国情的计划,又怎能推动发展?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这冒进的错误下,我国发展速度不但没有加快,还被拖了后腿。所以说啊,积极进取是好事,不懂谦让、过分进取却成了坏事。
谦让乃中华传统美德,身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但过分的发扬便是退让、软弱,就像一盏太亮的灯一样,会刺伤你的眼睛。还是拿历史来说道理吧——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是那么的令人期待,结果却又是那么的令人失望。这次共产党没有“左倾”了,但是“天平”还是不平衡,我们“右倾”了。就是因为我们的过分谦让,没有进一步掌握革命的重要领导地位,就是因为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宣告失败,新中国的诞生又退后了几年时间。中华人民又多受了几年苦。所以说啊,谦让是美德,过分谦让要不得。
受过这么多的苦难,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慢慢站起来了。身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青少年的学习重压可不小啊。要想在重压之下出成绩,我们就需要用谦让和进取来武装自己。谦让并不是退让,而是礼让:在公交车上看见需要帮助的人,请让坐;在拥挤的大街上遇到有急事的人,请让路。进取并不是冒进,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在应当谦让时适当谦让。在困难面前不要害怕,积极进取,你能跨越障碍;在胜利面前不要骄傲,积极进取,你能获得更多回报。
如果你是求职者,有了谦让和进取精神,再大规模的公司都会聘用你;如果你是学生,有了谦让和进取精神,哈佛剑桥不再是梦想;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升职,只要你有谦让与进取精神,你想当什么都可以!
【名师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辩证分析,举例恰当,对例子的分析中肯到
位,对读者为人处事能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例文】
“让”出自我价值
月明星稀,是温柔的繁星把光辉谦让给那轮皎月,然而它们没有被遗忘,诗仙就渴望着“手可摘星辰”。
落红有情,是落红把生长的机会谦让给下一代,诗人读懂了它们的谦让,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佳句。
萋草幽幽,是片片芳草把色彩谦让给了鲜艳的花朵,它们甘作陪衬,然而它们的谦让却赢得了小草的赞歌。
腊月梅香,是冬梅把春光明媚谦让给了百花,自己独承寒冬,但没有它的谦让,怎会谱出一曲“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歌。
谦让,缔造了奉献的世界;谦让,谱出了生活的乐章;谦让,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谦让是一种美德,成全了别人,也带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媛媛在面试时谦让,招聘单位以缺乏“锐意进取”为由,不予录用,实在是大错特错!张媛媛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一定会在她的岗位上实现她的人生价值——正如繁星、落红、芳草、冬梅。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赢得众多客户,赢得市场,赢得公司的繁荣昌盛,招聘单位真是有眼无珠,错失英才。
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有谦虚的美德。伟大的物理学家——力学奠基人牛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奇迹,却谦称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前人,他的谦让,谁又能说不是“锐意进取”呢?谦让,是一把柔情之剑,给人带来精神的提升与洗礼,亦可帮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经过艰辛的历练,终于登上了月球,为中国赢得了
世界的荣誉,他却始终把一切功劳让给了全国人民。他的谦让,更是体现了他对祖国高度的爱。谦让,是一只温暖的蜡烛,看似燃烧了自己,损耗了自己,但它更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谦让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市场经济下,它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它成就了一个和谐快乐的世界。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是实力的体现;谦让,是和谐社会成功人士的商标。让我们都来保持这种美德吧!
【名师点评】 文章十分切题,思路清晰,论据贴切,语言简洁优美。
第五篇: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古代诗文阅读]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
(四)——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组:(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
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注】 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墨”,指贪污,不廉洁。
答案:B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
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④,故选D项。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误,原文中“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
改督南京粮储。(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忤”译为“冒犯”;“市”译为“买”;“遁”译为“逃跑”。(2)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劾”译为“弹劾”;“鱼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缙绅”,借代用法,译为“士大夫”。
答案:(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2)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11分)
题农庐舍 丘 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5.“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绿”字用得最好,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生动地表现了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6.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3)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______________,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答案:(1)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2)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3)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第二组:(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
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臵于丛篁灌莽中。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删改)【注】 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一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解析:堪:可以。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是原因,不是表现;⑤是卜筑的做法;⑥是客观描述园内景致。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
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解析:“万壑千岩的丽景”非兴建原因,“哥哥未罢的工程”理解有误。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得分点:“躬”、“荷”、“胼胝”)(2)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得分点:“作文”、“韵”、“营构”)参考译文
我家在原来的绍兴城西南一带。家旁有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好像和我有缘分,它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玩小孩子的游戏。等到后来的二十年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起了兴建山园的兴致,兴致起来了就不可抑制,这就是开园的原委。
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停下来。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子,某处可以建房屋。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我的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我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子,某处可以建房屋,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就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间与众不同、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次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体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别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极寒酷热,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都不认为是苦。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的身体也是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园子全部拥有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和花木各占一半。其他的轩与斋与此类似,但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房屋与山房与此类似,但高的、低的分别显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地相互衬托。大抵虚空的地方就使它充实,充实的地方就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就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就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就使它平坦,平坦的地方就使它险峻。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就像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
园子开始兴建于乙亥年的仲冬,到丙子年的孟春,草堂宣告建成,斋与轩也完成了。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建构。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池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的水池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
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只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家中的树木)。四季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在隐者园内,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踏莎行·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5.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和“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槎牙老木乌鸢噪”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夕阳”“疏林”“芙蓉”“老木”“乌鸢”,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其景物特点就是孤寂荒凉。
答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6.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关键在于理解“登楼望极群峰小”和“欲将归信问行人”这两句话。“望”什么呢?很可能是遥望故乡;而“归信”就更加明示了作者的情感就是思乡之情。全词主要内容是描写眼前之景,作者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寄托在景物之中;“欲将归信问行人”,兼具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思乡之情。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心理描写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亲朋无一字,________。戎马关山北,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3)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