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评论写作示例

时间:2019-05-13 10: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欣赏评论写作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欣赏评论写作示例》。

第一篇:文学欣赏评论写作示例

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几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内容复述)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作品意蕴)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艺术特色)4.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作品价值)文学评论的一般框架 1、先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

2、说明作品在那方面有特色,提出自己的见解 3、具体分析作品证明自己的见解 4、最后说明这种特色的价值或意义

一、诗歌欣赏

(一)顾城《远与近》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思路与提纲 1.内容复述:

2.主题意蕴:多重意蕴的揭示。3.艺术特色:象征;精致而含蓄。4.特别指出:意义的多元化。

距离之美——对顾城《远与近》的两种解读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以顾城、舒婷、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追求自我价值,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形式上追求整体象征,意象具有强烈的隐喻性与暗示性。顾城的这首《远和近》,仅有2节,短短的25个字,在极具象征意味的语言形式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的正是朦胧诗派的总体特点。

在结构上,这首诗上节写“你”的行为“看”,下节写“我”的感受“觉得”。在意象上主要选取了“你”、“我”、“云”。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在“你看”与“我感”中错综复杂的展开。“你”在看“我”和“云”,而“我”何尝不是在“看你”,因为“我觉得”也表示了我的一种“注视”,恰如卞之琳先生的《断章》所言“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我注视着你的注视,感到你看我时“很远”、而你看云时却“很近”。由此可见,诗中透露出的一个核心的意蕴就是“距离”,诗作的“题目”远与近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距离”的强调。

这样的诗作,由于具有非常强烈的隐喻色彩,由于所有的关键的词语,“你”、“我”、“云”、“远”、“近”等等意义都不确定,因此难有确切无疑的答案,对它的解读实际上存在着多样化的可能。这里笔者不揣冒昧,根据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对这首诗做出两种解读。

其一,“距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作者反思历史、拷问灵魂,经历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文革浩劫,政治运动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剑拔弩张,虽然每日见面微笑,实则彼此带着虚假的面具。(或: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日渐扩大,物质的利益将人们相互拉近,但是心灵的沟通却在现实中变成一种奢望)就如同地铁或公共汽车上的人群,尽管靠得很近,实际却各自怀着戒心,心与心的距离相隔千山。顾城通过这首诗揭示了现代人之间的隔膜、猜疑与心灵距离之遥远。

其二,“距离”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表达,诗人借“你”“看我”、“看云”这个情境,阐发关于“远与近”的哲理。既然“你”能看到“我”,说明“你”“我”之间的距离本应是很近的,“很远”则是心灵之间的距离。“你”与“云”之间的距离本应是很远的,“很近”则是心灵之间的距离接近。这就告诉我们,空间距离与心灵距离是不一致的。现实距离很远,但心理距离却可能很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此意。现实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却可能很远,“咫尺天颜”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上面两层意蕴结合起来理解:顾城的这首小诗,通过现实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的矛盾,暗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疏远。

顾城的这首小诗,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一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你”“我”“远”“近”这样几对概念的组合,表达强烈的象征意蕴;二是短小精致,在看似简练平白的语言中传达丰厚的意义,做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需要指出的是,朦胧诗正因为其已向本身的不透明及诗歌具有的象征性,产生了众多空白点和意义解读的多重可能,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文本中的这些空白,填充与对话,我们能够体会到作品丰厚的意蕴。在我看来,诗歌语言的这种含混与多义,体现的也许正是顾城对意义丰富性的一种追求。

二、散文欣赏

用生命浇铸出的美——读季仲的《桃色珊瑚》

秦敏

沙先一

生命有什么意义?生命有什么价值?明确肯定的答案是难定的,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出一些否定的答案:如生命的价值不在其延续时间之长,不在其占有物之多等。生必有死,如果生命的价值在其延续的话,而一切都将中断的生命岂不就都没有任何价值?——许多贪欲的追逐着就是如此认为的,既然生命毫无意义,于是他们就抓住当下渴求满足的欲望,拼命占有,拼命享受,当生命终结,他们占有的身外之物必将撒手离他们而去,于是他们只剩下自身将迅速腐烂的臭皮囊作为自己生命的句号,他们用鲜活的生命演绎出腐烂——与他们不同,“许多默默无闻纤弱平凡的小生灵,活着美丽,死后依然美丽;她们的死是美的升华,她们可永生”——她们用鲜活的生命演绎出永恒,浇铸出美丽——季仲讲述的《桃色珊瑚》的故事如是告诉我们。

珊瑚“小若芥末”,渺小而默默无闻,它们生活在大海里,而当来到海边,你当然不会立刻想到它们,你会把目光首先投向大海,赞叹海的浩瀚和澎湃的气势,然后你的目光也许会被海岸的断崖峭壁吸引过去,因为它们也同样“峥嵘磅礴”而大气、醒目。当把目光投向海水,你会先看到鱼虾,因为它们好动欢闹在吸引着你的目光。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你的目光才会偶尔触及它们——珊瑚们,然后你才会“愣住”而惊叹于它们的美——《桃色珊瑚》就是这样叙述的,于文章法上讲,这是为表现珊瑚而作铺垫,然而这种叙述确也反映了珊瑚的真实处境。大自然中,我们总是毫不吝惜地把目光投向那些高大的静物、欢而闹的动物,而很少注意我们脚下静静开放的小花;在喧嚣的社会中,更是那些大吵大闹的大人物,大起大落的大事件冲击、强占着我们的注意、视野——粗糙、喧闹的生活使我们的感觉变得粗放而不敏感。但虚夸、鼓胀起来的人内在往往是空洞的,大红大紫装扮起来的美内在往往是空虚的。珊瑚活着是美丽的,而她们的美是恬静的,她们静静的像植物中的树——然而的的确确她们确是动物,她们就如此地默默无闻,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属性——但是,如此默默无闻的生命却绽放出多么令人心颤的美呵——这是造化的奇迹。罗丹说,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季仲用他的眼睛发现渺小而默默无闻的珊瑚的美,并用诗笔把这种美展现出来,呈现给我们看。于是我们粗糙迟钝的感觉或许会被激活,我们被尘世喧嚣所模糊的眼睛或许会被擦亮,我们感到、想到、看到在世界浮躁乱糟糟的表层下生命的美依然在开放,而这些绽放着的生命之美会使我们浮躁粗糙的生命相形见绌……

但更令人心颤的是珊瑚死后的美。人们看到珊瑚礁表面的美,于是用这种美去装点自己的生活,“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艺术瑰宝竟是亿万小生命尸骸的结晶?”同样在人的世界里,文明发展到今天已创造出了许多许多的美,如金字塔,如万里长城等等。今天我们更多的是欣赏它们表面的雄壮之美,而很少想到这些雄壮之美同样是由千百人的鲜活生命堆砌起来的美,所以我们对这些美采取的是“玩赏”的态度,而玩赏的眼光将看不到这些美中的令人心颤的曾经鲜活的生命——静态的美中总凝结着曾经鲜活的生命,自然界、人的世界中皆如此。这就是珊瑚礁——很少有人知道是曾经鲜活的珊瑚们的尸骸堆砌而成的美给我们的启示,当我们面对这些美时,欣赏中更多带几分崇敬吧——对生命、对死去的美丽生命的崇敬。

被做成标本装在玻璃瓶中的桃色珊瑚,是一种在痛苦中升华的美,这是用鲜活的生命浇铸出的美。美在生命,而你想要创造真正的美,就必须在美中灌注进生命——灌进作为创造者的你自己的生命、心血。在轻松的游戏中我们也会摆弄出一些美,这些美也会让人觉得有意思,如文学之游戏文字,如艺术之玩弄技巧,但这些美缺少的是——生命,因为你们没有灌注你们自己的生命于其中。尼采说:“我喜欢用血写的文字。”今天我们赞叹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她是用生命、用心血浇铸而成的。真正的美是永恒的,而生命要想永生必须把自己奉献给美,灌注进美的生命是永恒的。世界万物,莫不如此。

本文文字优美,把握住了“桃色珊瑚”的美的精髓所在,但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珊瑚以及类似珊瑚的事物的美的态度——“我是喜悦,还是哀伤?”“我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还是一种思念,一种凭吊”。——对一切用生命浇铸出的美、用心血凝结成的美,我们除了赞赏以外,不还应该有些“哀伤”、“凭吊”的肃然起敬吗?

三、小说欣赏

有关汪曾祺《陈小手》的赏析文章

对民族心理的克制性批判——汪曾祺《陈小手》赏析《名作欣赏》2005年.15期

愚昧阴暗的礼教观念 人性美的悲哀

人性美的悲哀

——解读汪曾祺的《陈小手》王永平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散文和诗性的美,其主题风格更是彰显了一种淳朴的人性美,冲淡平和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如20世纪80年代极受赞誉的《受戒》,写的是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小英子如梦似幻般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无视佛规戒律的僧俗之间奇妙和谐的人性美;《大淖记事》描述了秀丽可人的巧云与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赤诚的情爱世界,虽曲折哀淡却摇人心旌,展示了充满民俗风情的大淖沿岸特有的健康的人性美。在汪曾祺所创作的诸多小说中,《陈小手》历来较少受到世人的评论。笔者认为,小说《陈小手》虽然情节简单,文字短小,但文本所渗透的主旨意蕴却是意味深长的:“活人多矣”的男性产科医生陈小手为何惨遭团长毒手?陈小手为何难以在当时那个社会生存下去?作者仅仅是想揭示军阀的残忍愚昧与黑暗社会的罪恶吗?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汪曾祺特有的创作风格,认为作者在本文中反映的根本在于人性美的悲哀。下面试着从三方面来阐释此论点。

一、人性的愚昧与丑陋对世人的浸淫

汪曾祺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所创造的独特的艺术世界表现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对人性的极大关注。在《陈小手》中,作者写的是旧军阀统治时代苏北高邮里下河水网的故乡之事。虽然缺少《受戒》中那种清新的田园风情,缺少小和尚与农家少女那种醉人的初恋与浓郁的乡情,却多了一份生命的沉重感,多了一份对旧社会中人性的愚昧与丑陋的温婉的批判。

小说中陈小手处在一个军阀当道、愚昧守旧思想十分浓厚的动荡年代,来到一个非常偏僻落后的小城行医,凭着一双巧手与一匹快马,成为当地一位出名的男性产科医生,但他的行医受到人们的非议,最终惨死在一个“联军”团长的枪下。

小说开场,作者叙述了当地特有的民情风俗:“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这让我们对新生命的诞生仿佛有种深深的忧虑,因为:首先,老娘毕竟不是医生,不懂医道,当然不如产科医生顺当;老娘接生虽然有土办法,似乎也享有盛誉,但若遇到产妇胎位不正或其他情况时,也是束手无策。接生乃人命关天之大事,岂能儿戏!然而令人感到荒唐可笑的是,男人学产科,“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所以陈小手在这一带的出现,自然会被视为异类。

新生命的诞生最能触动人的心弦。作者善于把握住这一点,于是借“接生”这个广为人知的话题,向读者揭示了一个荒谬而可悲的世界:在“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等封建观念的桎梏下,人们早已失去了对事物最简单最基本的判别能力,习惯于逆来顺受。我们知道,只要能够使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下来,能够使新生命鲜活地来到这个世间,能够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至于接生者是男是女,倒是无关紧要。但本文中的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愚昧与丑陋大行其道:“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谁家回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看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善于接生的陈小手在世人的心目中倒显得无关紧要。小说末尾团长所言更是发人深思,“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由此可想而知,人性的愚昧与丑陋是何等荒唐地浸淫着世人的心!

因此,作家正是以普通的日常生活为基点,把真挚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阴暗角落,开掘人性的虚伪、丑陋与鄙俗,使作品流溢出冷峻的色彩。面对一个个被扭曲的心灵,作家以清醒的头脑关注人性,把笔触伸向人性的深处,想从中折射出人类的生存现状,引起我们对生活的审视和反思。

二、人性美只能昙花一现

传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传统中有美好的内容,但也有陈腐的东西。汪曾祺的不少作品极力发掘深藏在我们民族传统中优美的心灵和性灵,并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这既是令作者向往和憧憬的美,也使得他的作品流溢出动人的美感。

在当时如此污浊的氛围中,陈小手的出现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呈现出人性美的光环。

其一,陈小手有一颗济危救困的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当地唯一一名男性产科医生。即使遭到同行医生的歧视与排斥,也丝毫不影响他的特立独行。

其二,陈小手既有高明的医术,又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更有高尚的医德。说他医术高明,是因为他能充分利用自己那双比一般女人的手更小更柔软细嫩的手,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且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因而“活人多矣”;说他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认为“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为此,他喂养了一匹脚步又快又细又匀的白马,以备急用),更不在乎同行的医生的鄙视,而是尽其所能做好接生事宜;说他更有高尚的医德,是因为他从不在乎人家酬金的多少,也从来不趁人之危,事先漫天要价,当确保母子平安之后,才接过男主人的红包,“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事后也从不邀功请赏,也绝不多叨扰。

其三,陈小手无高低贵贱等级观念,对于请者能同等视之。不管对方是大户人家,还是中小户人家,有请必“飞奔而去”。陈小手是真正站在最人性的角度,心中担忧的是“呻吟惨叫的产妇”、母子是否平安。至于对方是为富不仁者,是旧军阀恶魔,还是贫困弱小者,他是一概不论。

概而言之,作者似乎在陈小手身上倾注了博大的儒家“仁爱”思想,借写陈小手这双巧手,思考怎样去关爱民众,怎样去同情并救助弱小。

尽管陈小手集“能”与“仁”于一身,身上充满了人性美的光辉,却终究因民族劣根性的根深蒂固,其人性美失去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必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笔者认为,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当然,民族劣根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本文中体现为奴性、保守与愚昧。民族劣根性是人性美的刽子手,当美的人性违背或触犯民族劣根性的天条时民族劣根性会毫不容情地举起屠刀进行杀戮。文中特立独行的陈小手自然逃不过这个厄运,其人性美的光辉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三、终将柔情付流水,人性美的悲哀笼罩心头

汪曾祺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我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总得有益于世道人心。”在小说《陈小手》中,陈小手凭借一双妙手,怀着一颗济世的“柔情”,不知救助了多少“呻吟惨叫的产妇”,使她们“母子平安”。可以说,陈小手有着正面的积极的品性,博爱、慈善,实在是人性美的化身。尽管如此,陈小手的这种善举却有悖于当时的“风尚”,当时的“风尚”亦即对封建礼教与恶习的愚忠与顺从。读者几乎不能从文中看到世人对陈小手的赞誉,看到更多的却是世人对他的蔑视、嘲讽乃至致命的打击。令人可悲可叹的是,陈小手纵有千种“柔情”,也奈何不了“联军”团长的阴险、无情与绝情!为这个团长的胖女人接生成功而“累得筋疲力尽”的陈小手,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团长居然会恩将仇报,卸磨杀驴,将他枪杀。枪杀陈小手之后,团长还愤愤不平,认为“这个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至此,极具个性力量的陈小手遭到了扼杀,人性美遭到了残酷的毁灭。

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陈小手的悲剧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它代表了一种社会的悲剧。美好的人性是不可能在人性泯灭的旧社会长久存下去,更矫治不了当时邪恶的人性。陈小手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似乎更有其现实意义,因为民族的劣根性还或多或少地残存于社会的诸多角落,类似于陈小手的悲剧不可能遗灭殆尽,“不问苍生问鬼神”、以怨报德等等非人性化的现象常有发生。在艺术上,汪曾祺曾把儒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审美标准,“反对在艺术中的剑拔弩张,张皇使大,激烈的内容要出之以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本文中对人性美的思考折射出一种深沉的悲哀基调。当然,这种悲哀是寄寓于平淡的文字叙述中,让读者去思考,去比照,去惊醒,去拍案叫绝!

对民族心理的克制性批判 汪曾祺常被视为蔼然仁者,他对传统文化充满挚爱之情,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心灵中的美质。“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对中国传统文化至美至纯的追求成就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无论是小儿女无邪的朦胧情爱中洋溢着的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还是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所迸发出的令人“惊奇”的美,都深深地根植于民间,深藏于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中。

然而,汪曾祺终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我们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中的弱质,他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沉醉于其中美的质素的同时,也常常伤痛于其间的丑恶,如《异秉》《钓人的孩子》《珠子灯》《职业》等。

在汪曾祺的“民族心理批 判系列”中,最触目惊心的当属《陈小手》一文。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写了一个看似平静实际惊心动魄的故事。男性产科医生(接生者)陈小手,医术高,人品好,白马一骑,驰骋红尘,救人于危难,却无辜死于非命,枪杀他的是一个妻儿的生命刚刚为陈小手挽救的人。

因了这个行凶者的特殊身份——一个军阀,各种评论多集中于对军阀草菅人命的残暴的批判。而联系汪曾祺的创作轨迹,情况远不是这么简单。作为一个热心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观照(或激赏,或批判)的作家,简单地讲述一个军阀暴行的传奇故事绝非他的初衷。弄清楚作者的真正意图,必须解答这样几个问题:军阀团长为什么杀死陈小手?造成悲剧的真正根源是什么?设若陈小手是个女性接生者,悲剧还会发生吗?

答案很显然——当然不会!相反她会受到重重的酬谢,这样看来,悲剧的根源就在于陈小手是 一个男性的产科医生!就在于男性的产科医生陈小手生活在一个有着诸多“讲究”风俗和传统的社会!

小说开场,作者就叙述当地特有的风俗:请老娘接生,请老娘也有种种“讲究”:“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 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接生,只会看内 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

这种对风俗的描述绝不仅仅是为陈小手的出场做铺垫,而是为陈小手的悲剧命运做铺垫。“巧妙的小说家往往在风俗的描写中融入作家对生活观察后的一种领悟,对社会心态的一种展示、当然也就包含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某种动因。” 实际上,陈小手一直没有摆脱传统心理中“讲究”的阴影及同行的蔑视:“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注定无法摆脱“我们传统心理构成的潜意识的毒害。这种潜意识的根源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言行,一直是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只有当它越出常规,我们才能发现它存在的规模和巨大的潜能。”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男医生的。军阀也在大户人家之列,代表着某种传统的门面和潜意识。而且军阀的专制、权势也提供了行为越出常规的可能性(为维护这种传统心理 而杀死陈小手),陈小手的悲剧因此具备了产生的条件。

杀死陈小手的凶手是军阀团长,但又不尽然。“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团长觉得怪委屈。”杀了自己的恩人,而且还觉得“怪委屈”,近乎无理的反常心理真是意味深长!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就是如此,男女之大防即使是医生和病人也不能逾越。陈小手之死“出手” 的是团长,认可的是传统。

作者就是把这种隐藏的杀机和群体的劣根性展现出来,这样,小说才有深度,才有滋味,才真正全面地展现了那个时代。陈小手的生与死,与民族的传统积淀结合,便超越了平常意义的生与死,具有了更耐人寻味的意义。

但汪曾祺毕竟是汪曾祺,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的从容恬淡,即使是面对现实的苦难。他的作品摒弃了大喜大悲的模式和戏剧的强烈冲突感和紧张感,即使是面对《陈小手》 这样的悲惨故事,他也采取了一种隐忍的表现手法,运用波澜不惊的克制性叙述,来表现人生的大苦痛,以及对制造苦痛的恶人及其背后的集体潜意识的批判。读他的作品“是不会使人痛哭的”,“但是你的眼睛会有点湿润”。这里,作者的叙事策略是个关键。

陈小手之死是个极纯粹的悲剧,但作者却不描写血腥的场面,不描写死者的苦痛悲惨,而是用较大的篇幅 来引领读者领略陈小手的高超技艺,尤其是白马的写入更增添了人物的魅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 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 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 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 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 了。”人物的行止宛如白衣侠士,让读者不得不对这个悬壶济世的民间医生产生爱意,尤其是 那句寥寥七个字的“陈小手活人多矣”更是意味深长。

读者心中涌动的对陈小手的爱意越多,最后因他的无辜丧命而产生的悲剧感就越深重,这也是作品克制性叙述策略带来的艺术效果。“陈小手出了天王寺,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把他打下来。”一个无辜的生命消殒了,就这么轻松,就这么简单。读者感到的不是极度的愤怒,而是心灵的隐痛,而且因为是隐痛,所以痛苦会持续得更久远绵长,对作品所要批判的东西也就有更切实的体验。

汪曾祺在散文《沈从文的寂寞》中感叹沈先生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多年来不被理解。他引用沈先生的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读者在阅读汪曾祺本人的作品时,也同样要注意理解那纯美的文字背后隐伏的悲痛,让汪老先生不再重复他老师的寂寞。

第二篇:四川大学文学的评论写作与讲义

四川大学635文学评论写作辅导班内部

资料

文学评论与写作讲义

(一)参考书目:

1、《文学理论基础》阎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文艺学基础理论》唐正序、冯宪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述选讲》陆贵山、朱忠厚编写(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5、《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6、《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

(二)重点、考点知识归纳:(以阎本为主)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主要阐释文学是什么?)

(1)1953年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发表的《镜与灯》一书,归纳西方文论中的文学四视角,围绕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探讨了文学本质。(2)文学与世界:

“模仿说”的概念?在西方传统文论中的地位? 中古文论中《周易》“仰则观象于天,远取诸物”从自然世界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3)文学与作者:

中古文论中的:“言志说”与“缘情说”(名词解释曾涉及)西方表现论有情感说、直觉表现说、性欲升华说等形态。(要了解)

(3)文学与作品:

中国对文学本质的探讨始终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如《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言辞的重视,中国人看待文学的本质关注“文”,即“文学性”。刘勰的“文”、“笔”之分。沈约的“四声说”。

西方关于文本视点中的认识,在20世纪的语言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的影响下,取得丰硕的成果。形式主义文论重视从文学的形式,语言形式认识文学的本质。(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4)文学与读者:

中古文论:孔子“兴观群怨”说;曹丕《典论•论文》;意境;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西方文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德国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伽达默尔、费什、霍兰德等。

第二章 《文学构成论》

齐梁时的“四声说“、沈约的“八病说”,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1)文学的构成:

什么是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如何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待文学?孔子从文与质的关系探讨文学的构成观点。(2)构成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要素:

素材、题材、情感、思想和文学形象的概念;典型和意境的关系?(2)构成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

语言、结构、体裁(名解);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物感说”?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

(1)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过程的含义?诗言志?灵感说(柏拉图)?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2)文学创作的心理 文学创作的心理的含义?养气说、虚静说?迷狂说?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想象活动(什么是想象?怎样进行?作用?);情感如何发挥,如何体现?(3)文学创作的风格(重点看)P165 第四章《文学接受论》 1、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艺术消费”、“文学消费”。

2、《文心雕龙•知音》对文学欣赏批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俄国别林斯基“一千个读者,便有一个个哈姆雷特”。

3、文学接受: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

4、接受和消费的关系?(P187-P217)A、马克思主义理论

B、后现代理论(消费社会)

5、消费文化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6、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P189)

7、读者反应批评?(P190)

8、接受和传媒的关系?(P208)

9、文学成为一种“艺术生产”形式是以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出现为标志和前提的。

10、福特主义?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五章 《文学阐释论》

1、文学阐释?

2、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郎吉努斯《论崇高》

3、六种代表性的阐释模式:社会历史批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兴观群怨、泰纳《艺术哲学》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文本批评(雅各布深提出“文学性”、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心理批评(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意识形态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重点掌握,文学评论写作时候用到)、身份批评(女性主义文学)

这张主要是写文学评论时运用的主要批评方法,大家要重点掌握第二节和第五节的内容。第六章 《文学流变论》

1、艺术起源大概分为三个途径:考古学的途径、人类学的途径、心理学的途径。(了解三种途径的基本内涵)

2、历史上提出的五种艺术起源理论的内含是什么?P323-325

3、《文心雕龙•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4、文学生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5、流变中的经典?

(三)文学理论基础知识串讲

一、古代文论部分(记住作者及其代表作,代表观点,出填空题、名词解释)

1.先秦阶段:

(1)儒家:孔子“兴观群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道家 老庄

(3)先秦经传中的文学观:《尚书•尧典》“诗言志”;《诗》《周易》《左传》中对文学的论述。2.两汉时期:

儒教“诗教”的确立;司马迁“发愤著书”。3.魏晋南北朝时期:(1)曹丕《典论•论文》文学价值观;“文气说”;文学体裁的区分;“文人相轻”。

(2)陆机《文赋》(“缘情说”)(3)刘勰《文心雕龙》

(4)钟嵘《诗品》主张自然和谐的声律(音律);较多论述了文学的创作动机的问题;“物感说”;“滋味说”。4.隋唐宋金元文论:(1)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论(2)古文运动的文艺主张

5.明清文论:

(1)李贽“童心说”,强调真情实感,不要虚假做作。(2)袁枚“性灵说”

(3)叶燮《原诗》“才、胆、力、识” 6.近代文论:

(1)刘熙载《艺概》:对传统文论的总结(2)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3)鲁迅《摩罗诗力说》

二、西方文论

(一)西方古代文论 1.古希腊、罗马文论:

(1)柏拉图:“模仿说”、“迷狂说”(2)亚里士多德《诗学》;关于“悲剧”的理论(3)朗吉弩斯《论崇高》

2.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布瓦洛《诗的艺术》 3.18世纪启蒙运动文论:

法 狄德罗戏剧理论;德 莱辛《拉奥孔》;灵感的来源 4.德国古典美学:

(1)希勒《审美教育书简》,“游戏说”

(2)黑格尔《美学》:美的定义;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特征;诗歌理论和悲剧观。

5.19世纪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浪漫主义、(2)现实主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真实地反映生活,模写现实,创作艺术典型的问题。(3)左拉“自然主义”的代表

(4)泰 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环境”。(5)俄 别林斯基提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念;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最熟悉的陌生人”(人物典型理论)。

(二)20世纪西方现代文论

1.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注重表现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2.从作品本身角度出发,突出形式本体的理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文学性”(语言和形式)(2)结构主义:斯特劳斯关于土著神话的研究,叙事学。(3)英美新批评:

a区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能指”和“所指”。b意图谬误,感受谬误,细读,悖论,反讽,张力......(4)“文本性”进行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文本细读。

3、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视野、审美期待。

三、马列文论 1.经典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4)马、恩著名的三封信:

马克思《致拉萨尔》中提到了“莎士比亚化”“希勒式”以及马恩的悲剧观。阎本P134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中提到了艺术典型,倾向性与现实真实性的问题。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中提到了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理论。2.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

四、美学的问题

1770年鲍姆嘉通提出的美学科,德国美学之父,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四)文学评论写作部分

一、参考书目: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其他的刊物:《当代文坛》、《小说评论》、《名作欣赏》

3、CNKI(中国知网上所发表的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二、关于文章的体裁和数字:

从05年到10年的真题来看,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白话短篇小说,而对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考查的可能性非常小。试卷要求考生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评论性文章,没有上线。在我看来,这篇文章在3000字左右为最佳长度。

三、评论写作要求:

(1)把这篇文章写成论说文的形式,具有论点论据,可以适当地引用小说原文,一篇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评论文章。

(2)引用理论进行论说的时候,可以在文章中直接引用表述为“某某人提出‘......’”。引用别人的话可以放在文章开头,也可以插在中间,但是切忌生硬地套用一个理论,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

(3)“片面的深刻”,即运用一个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对这篇文章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成几层来写。

(4)语言必须是学术化的语言,避免过多的描述性,抒情性的文学语言,多用判断句式,多用长句,少用短句,例如:“...是...”“...体现了...”“...能够分析出...”。

(5)题目的写法:一般的论说文题目可以写成单标题也可以写成副标题的形式。单标题如,《金锁记的叙事学解读》《从叙事学角度看<倾城之恋>》副标题例如,《雪地里的期盼—叙事视角聚焦变化对小说主题的表现作用》《灵与肉的交响—<还念狼>断想》等。

四、几种批评模式: 1.社会历史批评:

马列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理论,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1)具有鲜明、生动、突出的个别性;(2)具有深远的普遍性;(3)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2.文本批评:这种模式操作性很强,在考试中运用很普遍,几个主要的运用比较广的理论。(1)叙事学理论(2)陌生化理论(3)张力论(4)悖论(5)反讽

3.心理批评:重在内心世界的分析,主要运用于三个方面。第一、对作家及其创作心理的批评,挖掘出作家的创作人格,甚至作家的病态心理。第二、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分析。第三、研究读者接受作品的心理动机与效应。4.身份批评:

身份批评包括性别身份和族群身份批评两个部分,性别批评关注的是男女性别身份的建构,尤其是女性身份建构的问题。5.读者反映批评 关于读者反映批评,大家可以下来了解一下,对接受美学的一些理论作一下了解,用在文学批评写作中的操作性不高。

(五)07-10年的真题详析(05-10年)试题

在阎嘉《文学理论基础》与唐正序《文艺学基础理论》篇章对比表

(1)、《文学本质论》——《绪论》——填空题 简述题(08)(2)、《文学构成论》——《作品论》——填空题 名词解释 简述题(3)、《文学创作论》——《创作论》——填空题 简述题

(4)、《文学接受论》——《阅读论.文学的阅读和欣赏》——填空题 简述题

(5)、《文学阐释论》——《阅读论.文学批评》——填空题 名词解释

(6)、《文学流变论》——《发展论》——填空题 论述题(10)

历年试题在阎嘉《文学理论基础》唐正序《文艺学基础理论》中的分布表

一、填空(以2010年试题为例)

10.1.《审美经验现象学》的作者是()10.2.“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最早见于()P58 10.3.孔子关于文学的功能的观点是()P236——09.6 “文质彬彬”是孔子就()问题提出的重要观点。——08.4“文质彬彬”是()就文学构成所提出的重要批判标准。P57(注意:这三道题都是考查孔子所倡导的文学观,但是所侧重的点不同,分别是文学的功能和文学的构成)

10.4.“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出自于()。P73——08.10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篇目是()。——07.19《文心雕龙》中对文学欣赏和批评进行研究的篇章是()。P188——07.4《文心雕龙》一书的写作时代和作者是()。

10.5.经典是()与独特性文本的结合,具有不可复制性。P347——07.30优秀文学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是在长期的()形成的。P323 10.6.文学阐释是在()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活动的批评和分析。——07.24文学阐释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活动的批评与()。P231——09.17阐释学的名称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神的信使()的名字。P296

10.7.新批评的“张力”范畴的提出者是()P254——08.13 20世纪的英美“新批评”强调()是进行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P233——07.25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所侧重的是文学的()。P233 10.8.文学创作的基本含义是文学活动中的()。——07.13文学的创作过程是指()的形成过程。P119——07.14在文学创作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被称为()。P116 10.9.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的根本特征是()。P87——08.5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语言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功能。P88 10.10.“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07.16提出“风格即人”这一观点的法国批评家()。——08.8法国批评家布封就文学风格提出了()的著名观点。P165

填空题的特点:

首先,通过将07-10年所考察过的填空题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历年试题都会出现就某一知识点进行重复考查的现象,主要分为全部重复和部分重复。就2010年的试题来说,其中第6题和第10题都是以前重复考过的,而3、4、5、7、8题则主要是部分重复考查。如第4题,《文心雕龙》作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经典文论,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近年来分别对此书的作者、朝代,重点篇章,经典文论观点进行了考查。因此,对于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我们应做到全面详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考点。

其次,根据每道填空题所标出的页码,我们也会发现几乎80%都出自于阎嘉的《文学理论基础》,几乎都是原话,因此“阎本”是我们复习时需要重点掌握和记忆的。

再次,填空题通常都是对概念知识、作家作品、经典名言的考察,答案一般是唯一,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平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记忆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尤其要注意一些外国作家名字的书写。不要出现失误性的丢分。

二、名词解释:

10:体裁(唐本P157)文学接受(阎本P187)日常生活审美化(阎本P218)生态文学(阎本P359)09:灵感说 文学意象

08:诗言志 文学典型 浪漫主义 07:无

06:诗言志说 文学意象 共鸣与间离 文本批评 05:知人论世 文学阅读 读者反映批评 莎士比亚化 04:意识形态本体论 文学形象 文学风格 滋味说 模仿说 莎士比亚化

0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意识流文学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模仿说 文学语言的自指性

名词解释小结:

总结近10年来的名词解释题,我们会发现这类题型也会出现一定的重复考察现象。但2010年的试题中出现的4个名词解释,均是以往年份中未涉及到的。如“日常生活审美化 ”、“生态文学”这两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可能相对“体裁”和“文学接受”要陌生一些,但是在阎本《文学理论基础》中都曾提到过,分别在文学接受论中的“消费文化与文学接受”和文学流变论中的“文学的未来走向”这两个部分中。因此,对于阎本的每一章节我们都要认真的复习。

同时,由于历年试题中的名词解释重复率较高,还应做好对历年试题的总结工作。注意对与历年考题相关知识的复习,例如,考过“文学意象”之后,就要去总结“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境”,考过“浪漫主义”,就要去总结“现实主义”等。

名词解释题的分值通常是5分一道,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关键的几个要点。如“诗言志”,要指出这句话出自哪里?原句是怎样的?含义是什么?与其相关的观点有哪些?有什么影响、地位如何?主要就是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写点,尽量不要留空白,即使完全不知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三、简要论述题(重点):

10.1.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关系?(唐本《作品论》P92-93)2.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阎本《文学阐释论》P298-299)

09.1.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阎嘉《文学构成论P67》唐正序《作品论》

2.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地位——阎嘉《文学本质论P6》《文学流变论P323》唐正序《发展论》

08.1.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唐正序《创作论》 2.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的关系——阎嘉《文学接受论》

07.1.如何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待文学——阎嘉《文学构成论》唐正序《作品论》

2.简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的关系——阎嘉《文学接受论》 06.1.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有何特征——唐正序《创作论》 2.消费文化与文学接受的关系——阎嘉《文学接受论》唐正序《阅读论322》

05.1.文学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唐正序《》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唐正序《阅读论387》 简述题小结:

简要论述题是文学评论基础知识部分中所占分值较多的部分,一般是两道大题,20分。(08、09、10的真题都是这样分布的,05和06年是30分,07年较例外是15分)比较分析近几年的真题我们会发现,试题在阎嘉教材上都能找到出处,但是答案还是主要分布在唐正序的教材中。简述题的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文学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这三个章节。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尽量将阎本和唐本对比着复习。

2010年真题的简答题的第二道题目中涉及到《文学阐释论》部分中的内容,这一章作为我们文学评论写作时所运用的一些重要理论依据和批评方法,是需要重点复习的。

四、论述题。

1、“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请分析这段话的文学理论思想。(唐本P444-445;阎本P345-346)论述题小结:

2010年的真题出现了针对相关材料所体现的文学理论思想进行分析的论述题型,分值为20分一道的大题。关于这类题的作答,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准确地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文学理论思想。若是出自哪部经典著作,一定要把原著的名称和作者写出来。其次,这一文学理论思想的内涵是什么?一定要有相关的阐释。再次,针对这一文学理论思想在当时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地位如何?提出自己的论据,分层次地进行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一般要举2到3个例子,这样才能保证论据的充分性和有力性。

这道题在唐本P444-445可以找到具体材料和分析,同时在阎本的P345-346又对这一理论思想进行了阐释。

2010年试卷分析总结: 2010年文学评论写作的考题出现了一定变化,文学评论基础知识增加了一道20分的论述题,评论写作部分相应地减少了20分。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四种类型。基础知识部分可能出现的题型种类在2010年都涉及到了,2011年的试题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评论写作部分还是根据所给短篇小说撰写一篇1500以上的文学评论文章。(05-09年的趋势也是相同的)

文学理论部分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美学。

试题解析

1.答题策略

(1)填空题:填空题就是死的一对一的答案,答题的时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加强对阎本概述部分的知识点记忆。但是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有一些技巧的,因为文学评论写作是题库出题,因此,有可能往年考过的题今年又重复考,或者变换方式考,以前考这句话中的前面部分,现在改为考后面部分。例如,我们09年填空题的第6题“文质彬彬”是孔子就()问题提出的重要观点。乍一看,知道这是在阎本第二章“文学构成论”中提到的观点,因此填的是文学构成。其实问题比较简单,但是没有复习到位的同学可能就是不知道。但是对往年试题比较熟悉的同学会注意到,在08年的填空题第四问中说“文质彬彬”是()就文学构成所提出的重要评判标准。一对比就发现两年的试题只是改变了出题的位置而已。从这道题可以提示我们要重视对往年试题的研究和记忆。

除了记忆原题之外还要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学会变通,掌握全面。往年出过的填空题可能在第二年改为名词解释或者简答题,因此我们只有对知识都有认识都有理解才能在变化之中掌握规律和技巧。比如说,“模仿说”在08年出现在了填空题中,而在09年则不仅出现在了填空题中,也在简答题中出现了“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地位”。可见,如果我们复习一个知识点更加全面一些的话,答这道题就不会有问题了。(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在05年到10年的五年试题中出现了五次,只有07年由于出现了题型的变换,新加入了填空题部分,就取消了名词解释。但是从总体的趋势来看,名词解释作为常规题型还是会继续出现。对于名词解释的答题,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首先,用一句话为所解释的词语定义或者指定出处,例如,解释“诗言志”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要说明“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最早的重要理论,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轫于德国的文学批评思潮,是姚斯1967年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提出来的”,这就是一分。

其次,用比较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这个名词进行解释,挖掘出其内涵并对此进行阐释,阐释的时候不需要举例和发挥。在解释的时候要是对这个名词不熟悉可以写出你知道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进行举例说明。例如,对“诗言志”的阐释是“诗指文学,志可以是对过去的记忆、记录、怀抱等,诗言志即认为文学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理想的”。这个部分是三分。

最后,用一到两句话对所解释的名词进行总结和评论,比如说“对一千多年以来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论的时候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观点,例如“诗言志”是对文学起源较早的认识,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开山纲领,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3)简答题

和名词解释一样,简答题也是踩点给分,答题的时候要有层次感,不要写成一大段的形式,这样就看不出你的观点来。要是你对这个问题不熟悉,也可以采用名词解释的办法,围绕相关话题进行解答,也可以举例说明,字数在300到500字左右。例如,在回答消费文化与文学接受的关系这道题的时候,首先应该说消费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产生之后的两面性;其次回答文学两者的关系,在教材上第218页,第一点是表现在根本的观念上......第二点是导致了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多种异质文化的渗透、融会......。(4)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对题目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举例,分析到位,论证合理,举例准确。论述题一般分值较高,在今年的题目中很少出现,在05年和06年出现过简要论述,但是分值只有15分,比简答题略多一点,因此不用怎么准备论述题,知道知识点和答题策略就可以了。

2.历年试题分析(课堂内容)

第三篇:评论写作

3、文学评论与写作的基本模式

&.定义--文学评论是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经及文学理论批评)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文学评论的中心任务是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评论是一种科研,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专业论文,是一个融合了艺术思维的抽象思维过程。

&.任务--文学评论的任务,一是指引读者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全面领会和把握作品的阶段,二是帮助读者,三是用新材料、新观点充实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发展---文学评论的发展,在我国的简况是这样的。随着作品而产生发展。中国古代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重视政治教化作用的儒家文艺理论(代表文章《文心雕龙》,代表作《三国演义),崇尚自然的道家文艺理论(代表文章《诗品》,代表作《西游记》),提倡个性自由的市民文艺观(代表文章《童心说》,代表作品《红楼梦》)。专门文学评论始于钟嵘的《诗品》。文学理论集大成者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特有形式是评点和诗话,如《脂妍斋评点〈红楼梦〉》、《六一诗话》和《随园诗话》等,特点是抓住直觉,亲切形象,缺点是没有深入剖析,有思辩而无实证逻辑,缺乏体系。近代文学评论借鉴西方,加强了科学性系统性,始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和梁启超的文学评论。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占据主导地位。鲁迅、茅盾、郭沫若和瞿秋白开创于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扬和胡风等系统建设于四五十年代。先向西欧再向苏联借鉴,搬来俄罗斯三大民主主义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斯基的理论作为文学评论的先导。文学评论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性质被突现。进入八十年代,文学评论空前繁荣,大量介绍和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吸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化、民族化二个方面辩证统一地发展。

&.方法--

1.社会-历史方法。这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它基点稳固,从文学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论。它的批评原则是以真实性为第一位的。它的评价尺度是文学要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它的常见手段:一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如列宁评托尔斯泰;二是传纪批评法,如鲁迅评果戈里。

2.结构主义评论法。特征是把对象符号化、模型化,以便了解本质规律。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排斥社会因素。常见手段:一是二元对立原理,如真、假美猴王,《狂人日记》中的“我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环境和人物等的对立;二是作品结构的意识探索(主要是时空结构);三是结构功能的探究,趋向模式化和抽象化,如《三十一万种戏剧场面》,认为社会生活对作品结构和功能具有选择性。

3.精神分析评论法。吸取心理科学(精神分析法、完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的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心理、人物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可以说以人为对象。认为无意识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的动力,文学评论首要任务是捕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和作者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受社会道德的压抑,形成精神变态如疯狂、幻想、梦境以渲泄,但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变为社会允许的内容。这种方法存在着生硬联系、泛性主义,仅把人看作是生物人而忽视主观能动性及社会历史内容的局限。

4.比较文学方法。一是影响比较,实证性强。二是平行比较,同一时间而无实际联系的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文学价值和规律的评价和概括。

5.自然科学方法。主要是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数学方法。如人物形象的性格系统,模糊数学与含蓄等。

&.原则---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提供了基本原则,方法可以兼收并蓄以上几种。原则:一是从客观事实即作家作品出发,二是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主要尺度结合起来,三是把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结合起来,用无产阶级观点来分析,从作家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考虑,四是判定作品价值,要由整体比较来确定。

对作品进行评论,要知人论世、顾及全篇,要认真反复地阅读,抓住有评论价值的一点进行分析。具体评论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仅提供一种模式,供练习并向报刊投稿,也可用于各种高等教育如电大、自学、高校的考试。

&.评论考试模式---&.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2.发出感慨。

第四篇:四川大学文学的评论写作历试题答案解析

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历年试题答案解析

历年试题解析

(1)10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

1、杜夫海纳

2、《周易•系辞上》P58(阎)

3、兴观群怨

4、《文心雕龙•神思》P73(阎)

5、原创性文本P347(阎)

6、文学欣赏P231(阎)

7、艾伦•退特P254(阎)

8、精神生产活动

9、语言P87(阎)

10、布封P165(阎)

二、解释题

1、体裁(唐本P157)

文学作品的分类,我国最早的分类,是以语言的有韵无韵为标准,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称为“二分法”。西方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抒情和戏剧文学三大类,称为“三分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将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类,称为“四分法”。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各类文学现象,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2、文学接受(阎本P187)

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它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对的(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阅读活动。

3、日常生活审美化(阎本P218)

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1988年4月,他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4、生态文学(阎本P359)

美国学者密克尔1974年在《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最早提出,他采用了“文学生态学”(Literacy ecology)一词。1978年美国学者鲁克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术语。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里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理框架。随着生态文学的逐步发展,在文学的未来景观中,它的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有肯能是一种生存观和世界观。

三、简答题

1、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关系?(唐本92-93)

意境指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意境和意象两者在内涵上有许多相同点:都包含主观之意念和客观之景象这两方面的因素,都要求这两类因素融合统一,都在求意在言外。但是,二者又不是等同和互换的概念。

首先,两者的理论渊源不同:意象理论主要来自儒经《周易》。《周易》以象征性的卦象来说明哲学道理,其《系辞》中提出的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文学意象理论的最初源头。意境理论则主要来源于道家的言意形神之辩,“意境”这一术语又直接来自佛教经典。其次,两者所指的具体对象不相同:意境作为意象的组合是就文学作品的整体而言的,不仅指作品的整体构思,情与景、形与神的统一,而且指作品整体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意象仅作品的局部而言,是意境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从属性质。一个作品的意境由好几个意象所构成。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山居之幽景,表现闲适、恬淡之情。这优美的意境是由空山、人声、深林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大于意象,包含意象。

再次,两者在性质上不同:意境是一种比意象层次更高的艺术形象,更具美感性,感人的艺术力量和以小见大的功能。有的作品只有意象,却没有优美的意境。如晚唐郑征君《咏西施》“素面已云妖,更着花钿饰。脸横一寸波,浸破吴王国。”写西施的脸、眼睛等意象,却没有营造美的意境。

因此,意境和意象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既区别又联系。

2、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阎本P298-299)

1960年代德国的接受美学兴起,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姚斯以《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吹响了接受美学的号角,他接受了马克思的生产、消费观念,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型交往理论等社会理论的影响,将读者接受和社会的“一般历史”结合起来。伊瑟尔则坚持从现象学方法考察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和阅读者不可分离,文学作品始终是在阅读过程中动态地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两端分别连接着作为艺术一极的文本和作为审美一极的读者。伊瑟尔在《召唤结构》中指出文本始终潜藏着隐含读者,并需要读者的阅读来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和建立新视界。有价值的文本必定形成对读者固有观念、思维方式和艺术经验的质疑。在文本的挑战中,阅读者得以摆脱日常生活的控制并获得解放。

美国“读者反映批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有费什、卡勒和霍兰德。费什试图通过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颠覆,否定读者对自身知觉的自信,从而说明意义的不确定性。如“意义是事件”,“阅读是一种活动,是一件你正在做的事。”费什承认阅读者受到内化的语言、社会交往规则和语义结构的制约,但阅读没有绝对的标准。批评实践就是研究读者阅读经验中随着时间流动对文本做出的反应模式。卡勒更在意读者的潜在能力“文学能力”或是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文学正是通过旧的习惯系统被新的习惯系统替代而实现文学的演进。霍兰德则将读者反应批评置入精神分析学的框架中,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是本文幻想和自我防御关系。阅读作品使读者的潜在欲望转换成社会可以接受的合理内容,因而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作品获得释放和快乐。阅读的过程不是文本的被动解读,而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获得交流的过程。

四、论述题

1、“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请分析这段话的文学理论思想。(唐本P444-445;阎本P345-346)

这段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它反应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文学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二是文学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艺术的繁荣并非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物质生产的一般发展相一致,两者之间并不总是按比例增长的。这样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艺术形式的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尔会停滞或衰落。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我国的上古神话,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的产物。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遨游太空、漫步月球的实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这类远古人类神话已不大可能产生,作为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却获得世世代代人们的支持、接受。物质生产的发展始终是以新代旧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新的生产工具和方式完全可以取代旧的生产工具和方式,但文学艺术生产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所留下的座座艺术高峰是后代无法企及的。

第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当今世界,美国的物质生产水平属于首位,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美国的文艺水平也是世界第一。而在十九世纪,俄国和挪威的物质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英、法、美诸国,可是两个国家却出现了文艺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总之,物质生产对文学的发展起决定和制约作用,虽然政治作为中介使经济基础影响文学发展,但是决定文学发展的因素毕竟是多元的、综合的。文学的发展史自律和他律的综合使用。

(1)09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 1.西方 2.文学文本 3.语言的形式 4.西方古典哲学 5.读者接受 6.文学的构成 7.最熟悉的陌生人 8.感受 感悟

9.那部分客观社会生活 10.典型化 11.整体和部分 12.《政治经济学批判》

13.作家写作 文本出版发行 读者接受 14.消费文化 15.通过人的主观感受 16.意识形态 17.赫尔墨斯

18.《致玛.哈克奈斯》 19.考古学 人类学 心理学 20.陆机 《文赋》

二、词语解释

1、灵感说 灵感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他认为创作中的灵感来自于神赐的迷狂。灵感说强调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是最早对创作心理进行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文学形象,是文学形象的一个特殊形态。文学意象具有文学形象的一切特征,第一、主观虚拟性。文学意象是作者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融合;第二、直觉感受性。文学意象常常表现作家瞬间的直觉感受,把作家头脑中的直觉经验再现出来。第三、寓意象征性、文学意象的构成离不开象征,这样才能将作家的情思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由此可见,文学意象就是指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的具体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它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融合的产物。

三、简答题

1、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简称,是西方学者对文学的贡献。所谓文学形象是指用语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包括作家主观倾向的社会生活画面。

文学形象具有一些审美特征。第一、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读者虽然不能直接凭感官直接来把握它,但是只要读懂了语言,经过一定的想象、联想,它就会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的内感觉中,它是决定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通过对《阿Q正传》的阅读,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的存在。第二、美感性。文学形象同其他艺术形象一样具有美感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情绪上感染和激励读者,例如,《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英雄形象令人激动,而徐鹏飞、沈养斋等反面形象则让人痛斥。第三、倾向性。倾向性是作家意识和情感的指向和定向,包括政治倾向、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审美倾向等。之所以具有倾向性,在于文学形象是作家经过心灵折射的产物,它必然含有作家的思想情感,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表露出他的态度和倾向。席勒在《阴谋与爱情》中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第四、间接性。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文学形象还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间接性。文学形象和其他艺术形象不同,它不具有直观性,不能给人们提供清晰地视觉形象,读者只能通过感官把握,经过想象再创造才能在内感觉中呈现出大致清晰的形象。

2、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地位

模仿说是最早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在19世纪以前西方文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文学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

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而模仿说基本上有两种形态。一是柏拉图从理念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神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从现实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模仿本质,文学艺术模仿的不是超验的神的真理,而是人类社会的行动。模仿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的重要标志。他从对象、方式、手段三方面探讨文艺的模仿本质,认为悲剧实质上也是一种模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假设了三种人,一种是神,是自然的床的创造者;一种是木匠,它是现实的床的创造者;一种是画家,柏拉图把他叫做模仿者,认为画家画的床是自然中的床的模仿,和自然也就隔了两层。模仿说是从文学艺术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把握文艺本质的代表理论之一,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8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题 1.西方 2.陆机 3.五官感受 4.孔子 5.能指 6.阳刚之美 7.艺术形象 8.风格及人 9.感官 10.知音 11.读者 12.批评 13.文本细读 14.劳动 15.社会历史发展

二、词语解释

1、诗言志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最早的重要理论,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其中,“诗”概指文学,“志”指对过去的记忆、记录、怀抱等,诗言志即认为文学史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理想的。诗言志是对文学起源较早的认识,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开山纲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主要用在叙事性作品中,是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它是指一连串意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其中优秀的就是那些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的典型形象。文学典型具有一些特征。第一、鲜明生动突出的个别性,每一个成功的典型都是互不重复的个别,对于典型人物来说,不仅有独特的外表,更要有独特的性格、心理、习惯等。第二、广泛而深刻的普遍性,典型不同于生活中的某一个个别,它所体现的生活现实必须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能显示一定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个别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达不到这种完美结合就称不上典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3、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的一种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体现。但是一般用来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运动,也用它来泛指文学艺术上与现实主义相并列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比,浪漫主义具有一些特征,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大都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力图去表现生活的理想,以此,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理想主义。第二、作家的主观情感在创作中表现得特别强烈,澎湃的热情溢于言表,使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想象。第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常具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艺运动,它对之后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唐200)

作家创作的主体性首先基于人类的一般主体性。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是作为主体而存在、行动和思考的,即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需要,按照主体的价值尺度去改造客观世界。文学创作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特殊生产,而作为一种特殊生产的主体——作家,其主体性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主体性。文学创作反映生活是按照主体的价值尺度和审美理想来对生活进行把握和认识的,是按照主体的意识观念审美需要来反映、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因而,文学创作作为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人的主体性,提供了特殊的领域,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他的主体性也在这一领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首先体现在自觉不自觉的在它创作的艺术形象中注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注入他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这一方面体现在每个作家都有他熟悉亲近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体现在他要从主体出发去观察生活,采集原型,塑造形象,在再现生活的同时表现自我。

其次,作家主体性还表现为丰富独特的艺术个性。作家总是从个体的特殊经验,以个体的审美眼光,以自身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来结构他的艺术意境的。因此,同一阶级、同一生活范围或同一类型的形象在优秀作家的笔下总是闪现着各自不同的光彩。

文学创作的主体性还集中地表现在,文艺既然摆脱了“简单粗陋的实际需要”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它就可以不受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受社会物质条件的束缚,摆脱既定的社会现存观念的局限,创造出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2、简述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

=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的关系(2007)(阎192)

文学生产是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家将作家观念形态的产物转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文学接受是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即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文学阅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形式给文学接受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的空前普及使文学成为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深入的发挥。

其次,文学接受由传统的审美中心、审美至上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多层级的转变,如,平面化、感官化、欲望化的特点。

再次则是文学接受的需求的变化使得文学的观念泛化,而文学观念的变化实践又反过来强化和深化了文学接受的需求变化。

反之,文学接受对文学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实现,是文学生产的动力,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能够得到体现。

(3)07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题 1.审美经验 2.文章 博学 3.语言

4.刘勰 南北朝 梁 5.社会存在 6.鲍姆加通 7.诗学 8.德国古典哲学 9.基本要素 重要标志 10.意象 11.古希腊 12.视觉 听觉 13.创作主体 14.文学作品 15.柏拉图 16.布封 17.表象 18.感官 19.知音 20.别林斯基 21.现代图书出版业 22.根本性的文学观念 23.完型心理学 24.批评 分析 25.文本批评 26.心理学 27.丹纳 28.席勒 29.考古学 30.流变 31.马克思

二、简答

1、如何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待文学(唐31)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实体,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按其在作品中的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状态、现象及隐含其中的本质;主观因素是指蕴涵于生活现象中的作家对生活的评价,他的感情、思想、理想和审美意识。形式也包括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即内容的各种因素的内部联系和组织构造;二是内容显示出来的外部形态,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首先,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内容就无所谓形式,离开形式也就无所谓内容,正如别林斯基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或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又是对立统一的,在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程度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情况。有些内容和形式比较一致,内容先进,形式也比较完美,例如古今中外的经典《红楼梦》《浮士德》都是这一类;有些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比较拙劣;也有些在内容形式上出现了矛盾和不平衡的现象,或者内容进步而艺术上不够完善,如《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在形式上却不够完善,或者有些思想不够进步而形式上却又相当的有水平,如仇恨农民起义的《荡寇志》。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往往在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一般说来,作品的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制约着形式,而形式又不只是消极的服从,而是积极反作用于内容,使之得到更好的表现。

另外,内容和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黑格尔指出“内容非它,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总之,内容与形式在文学作品中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转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

2、简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文学生产是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家将作家观念形态的产物转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文学接受是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即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文学阅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形式给文学接受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的空前普及使文学成为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深入的发挥。

其次,文学接受由传统的审美中心、审美至上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多层级的转变,如,平面化、感官化、欲望化的特点。

再次则是文学接受的需求的变化使得文学的观念泛化,而文学观念的变化实践又反过来强化和深化了文学接受的需求变化。反之,文学接受对文学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实现,是文学生产的动力,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能够得到体现。

(4)06年试题分析

一、词语解释

1、诗言志说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最早的重要理论,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其中,“诗”概指文学,“志”指对过去的记忆、记录、怀抱等,诗言志即认为文学史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理想的。诗言志是对文学起源较早的认识,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开山纲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文学形象,是文学形象的一个特殊形态。文学意象具有文学形象的一切特征,第一、主观虚拟性。文学意象是作者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融合;第二、直觉感受性。文学意象常常表现作家瞬间的直觉感受,把作家头脑中的直觉经验再现出来。第三、寓意象征性、文学意象的构成离不开象征,这样才能将作家的情思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由此可见,文学意象就是指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的具体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它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融合的产物。

3、共鸣与间离 唐正序P359(一般掌握)

4、文本批评 阎嘉P248 文本批评试图抛弃十九世纪那种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的实证研究,以及推崇作者的传记式、印象式批评,极力将凝聚的目光倾注到语言文本之上。因此,人们不顾各种品牌流派内在的丰富差异,把那些主张回归文本、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批评的科学性的流派,都汇聚在“文本批评”旗下。

二、简要论述

1.文学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有何特征? 唐P255-263 文学创作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反映世界不同的是,文学创作活动有他特定的思维方式,就是艺术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的核心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性的想象活动。

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艺术想象的形象性;艺术想象的情感性;艺术想象的自由性;艺术想象的创造性;艺术想象的概括性。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消费文化与文学接受的关系?阎嘉P217-218 第一、消费文化的由来。第二、消费文化的两重性。

第三、消费文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根本性的观念上。其次,导致了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多种异质文化的渗透、融汇。

(5)05年试题分析

一.词语解释

1、知人论世

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从社会历史角度进行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谓“知人”是指要研究创作主体——作家的生活经历、阶级地位、思想状况、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气质等精神个性,把这些同作家的创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论世”是指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知人论世”指要研究作者的为人行事及其生活时代,才能与古人亲切结交,成为知音。它同“以意逆志”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构成了较为客观的批评方法,相当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

2、文学阅读 唐P329(一般掌握)

3、读者反映批评 阎本P299 1960年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越过了大西洋,在美国形成了“读者反映批评”流派,影响最大的有费什、卡勒、霍兰德。读者反映批评是指反对以作者为中心或文本作品为中心而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费什认为批评时间的是研究读者阅读经验中随着时间流动对文本作出的反应模式卡勒更在意读者的文学能力;霍兰德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获得交流的过程。二十世纪后半叶,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接受美学相互交映,共同将读者中心论的文学理念牢牢确立,并将这种文论和批评推向高潮。

4、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原则的形象表述。它要求从显示生活出发,按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进行描写并要求广泛、深刻的描写现实生活,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要求对典型环境中的现实关系作真实的描写,揭示生活本质;要求情节的生活性、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生动朴实。

二、简要论述

1.文学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1).文学虚构是指,艺术家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概括重组来创造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活动。生活真实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件,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事实。

(2).文学虚构要符合历史真实,文学的虚构必须与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吻合,所谓的一定的历史趋势就叫做本质真实。

(3).文学可以虚构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虽然没有发生过,但是,放在作所描写的“历史时代中”则不会显得真实。(4).文学虚构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文本的关键性特征,也就是说历史著作必须为事实上发生过的东西负责,而文学是为审美负责,所以可以虚构事件。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唐P387-400 一切文学作品都由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部分组成,因此文学批评也可以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价,这就需要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的批评标准。

思想标准时衡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准则和尺度,它要求文学作品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而且这思想应当是正确的、深刻的和丰富的。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哲学思想等。P387 人们在阅读欣赏和批评中实际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标准去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高低的,因此,没有这样几条较为明确的标准也是不好的。P393

第五篇:《文学欣赏与应用文写作》考试复习题

《文学欣赏与应用文写作》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30分)

1、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2、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3、《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他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4、元稹,唐代诗人,其名作《离思(其五)》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6、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甚至曾被贬称为“古怪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所形成的朦胧文化被继承,发展成为21世纪的追梦文化。代表人物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

7、当眺望爱情时,我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当追求爱情时,我捧着一颗纯洁的心;当获得爱情时,我献上一颗火热的心;当守护爱情时,我揣着一颗坚韧的心;而当我不幸失去爱情时,我会拥有一颗感恩、宽容和坦然的心•••••• 真爱她/他,就给她/他一心一意的承诺;要证明真爱她/他,就用一生一世去践诺。

二、简答题(20分)

8、《相信未来》的创作背景:当时“文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工厂停工、学生罢课,全国各地都被“串联”的人潮和狂热的口号淹没;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陷入了惆怅、徘徊、迷茫之中;接踵而来的“上山下乡”活动把他们推入了更加困惑的旷野,许多青年纷纷选择了逃避和失落。

9、文艺欣赏的三种类型: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

10、试分析《围城》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选一个主要人物分析)、语言特点。

三、作品赏析(25分)

11、美文《梦之天使》赏析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

她活泼而不失端庄,耀眼而不乏雅致,时髦却不输内涵,纯真而不欠深度!

她面容精致而不事雕琢,言行散漫却品性如磐,观念前卫而用情保守,内心炽热而神采淡然!

她我行我素,与人秋毫无犯;她多愁善感,对人笑靥如花!

她有时满腹牢骚,有时顾影自怜,有时痴傻疯狂,有时静如止水!

她渴望进驻甜美宁静的心灵港湾,守望一汪清泉自得悠然!

她翘首以待阿兰贝尔的不吝之赏,敞开心扉拥抱普罗旺斯心花怒放!

她柔情似水,不染纤尘;她柔和如月,秋波皎洁;她柔软如风,沁人心脾;她柔美如玉,欲凝欲滴!

她不仅给人以创设美的意境之灵感,还给人以创造美的生活之毅力!

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她一定不是别人,她一定是——梦之天使!

(1)怎样理解“活泼而不失端庄,耀眼而不乏雅致,时髦却不输内涵,纯真而不欠深度”?

(2)文中“有时满腹牢骚,有时顾影自怜,有时痴傻疯狂,有时静如止水”描写的是怎样的意象特征?

(3)文中“翘首以待阿兰贝尔的不吝之赏,敞开心扉拥抱普罗旺斯心花怒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文中“柔情似水,不染纤尘;柔和如月,秋波皎洁;她柔软如风,沁人心脾;柔美如玉,欲凝欲滴!”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本诗的主旨?本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12、应用文写作(25分)

制作一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下载文学欣赏评论写作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欣赏评论写作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评论写作

    上篇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三、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内容 (重点)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内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

    新闻评论写作

    1.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2.新闻评论社会......

    新闻评论写作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

    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写作 一、新闻评论 概念: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新闻报道和新闻......

    文学欣赏教案

    《电影文学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文学原著和影片的欣赏和评价,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欣......

    文学欣赏作业

    你认为哪些当代作品适合给中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为什么? 金华市婺城区实验小学姜淑芬sch0203510001 中学是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博览各类书籍对于中学生而言十分有益,因此我所推荐......

    文学欣赏概论

    文学欣赏概论 (一)概念 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

    文学欣赏广播稿

    片花 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佛说:“一花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