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
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全归纳
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以下分别归纳一下它们在文章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可以熟记在心,使用时逐一对照。(以下为教师归纳,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虽有较高的实用性,但一定要结合具体题目分析,切勿照搬)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故事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深化作品主题;
6.暗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开篇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发展作用:
提示: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作用,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开头用环境描写,第一种的作用可能性大
1、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
2、烘托人物的心情;
3、渲染气氛;
4、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答题格式:
提示: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风貌特征;⑤突出了……主题;⑥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彰显了XXX人物的性格。
文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作用:
(1)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3)突显人物形象。(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总结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a.设置了悬念。b.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c.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d.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有些小说的题目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或是一语双关,或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思想常常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表现出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内涵与人物间彼此的关系,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投射出特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洞察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进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人物的行动与命运提供生动的舞台,为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提供典型的环境;同时,环境描写也在从侧面暗示了主题理解的指向。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去探寻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而破译小说的主题意蕴。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
小说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关联。通过分析小说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抑扬、象征、虚实、悬念、意外、巧合等手法运用及其意图,可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⑤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的选择、小说中的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特别提醒:
(l)在概括小说的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与小说中的社会氛围、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避免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更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或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2)要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避免缺乏评价的针对性。
把握情节识主题、分析人物悟主题、熟悉背景(社会环境、生活背景)看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情感)
第二篇:浅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它自然成为最凝聚作者心血的地方之一。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它所具有的特点及作用,也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演变。《智取生辰纲》部分,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并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之高之热。而这些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押解生辰纲同时也为晁吴等人智取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的精明、老练、谨慎及晁吴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因为天热,军健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健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为天热,众军健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从另一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作品对炎热天气的刻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
二、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如鲁迅小说《祝福》序幕部分对鲁镇祝福景象所做的描绘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尤其是广大劳动妇女依然处于社会的最下层,这就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三、渲染气氛。任何一件事情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之中,这种特定的情形即通常所谓的气氛或氛围。小说作为一种静态语言艺术,不可能像舞台艺术或影视艺术那样,直观创设氛围感染读者,它是通过情景创设,即通过对某一场景的描绘,将有关声响、色彩、情形诉诸文字,然后借助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渲染某种氛围。如: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选自沈从文《边城》
这段文字通过对皎洁月光下山林竹篁间繁密如雨的虫鸣及偶尔传来的“落嘘”婉转莺歌的描述,为翠翠倾听爷爷讲述有关母亲的故事渲染了静谧爽朗的氛围,也为翠翠梦见虎茸草、追寻朦胧的爱情创设了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再如《祝福》一文在祥林嫂死后,一再写到雪花的簌簌下落,其意也在为祥林嫂之死渲染浓郁的悲凉气氛,从而进一步表现祥林嫂死得寂然无声。
四、烘托人物形象或特定情形下的特定心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同现实中的人物,总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与其所处的环境势必构成相依相存的关系,因此,从不同角度衬托人物,便成了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的突出特点是环境同人物和谐一致,社会背景、自然风光、气氛与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组成和谐的艺术画面。反衬是根据相反相成的道理,偏偏创造一种与人物形成反差色调的环境,以便更突出地渲染人的命运、性格、心理和感情。因此在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相关文字时,不能仅将其视作纯粹的景致,同时还应关注其与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在鉴赏孙犁小说《荷花淀》时,就不能将“皎洁的月光”“净爽的小院”“白天剖好”的“湿润润”的苇眉子仅看作环境的组成要素,其实这些描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水生嫂勤劳、利落。再则,一切环境特色,都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感触来完成的,如《陈奂生进城》一文对陈奂生进城途中微微的风及暖暖的阳光的描绘,就是直接借助陈奂生的感受来完成的。虽然这里仅有寥寥数语,却将翻身农民喜悦愉快的心情充分展示出来。此外,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将直接作用于他所耳闻目睹的景致,使它因观测者的主观情思的不同而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变化,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反过来根据景致所展示的基调,也就能确定人物特定的心理。
五、烘托、深化文章的主旨。小说不是论文,它的主题思想不能直说,更不能硬贴上去。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同时包括为人物活动所创设的环境。诚如它的定义所说的: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核心,通过具体的环境描绘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鲁迅小说《**》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夏日黄昏中乡村土场的田家乐园场景: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这段环境描写在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展现封闭落后的农村现状和氛围的同时,与农民群众的愚昧守旧思想一致,与小说结尾的场景相呼应,进一步烘托并深化了作品主题: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变革都不会成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无论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情节的展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语境中作用也很可能大相径庭。那么,如何确定有关环境描写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呢?
一、紧抓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切看以下两段文字:(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选自鲁迅《药》)(2)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选自鲁迅《药》)
熟悉鲁迅《药》的人们都知道,文段(1)的景物描写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沉寂,暗示了清末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肃杀、悲凉的气氛。文段(2)则在突出坟地阴森、悲凉基调的同时,真切地展示了夏四奶奶期待乌鸦飞上儿子坟头的迫切及无比惆怅的心情。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两段文字写了什么及又是怎样写的:“秋天”天本已变冷,而“后半夜”更是一天最阴冷的时候;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正是一天最为黑暗的时候;虽有“夜游”之物,却丝毫不能改变“一切都睡着”而带来的死寂。景致的这种特征,不仅与辛亥革命初期满清统治者残酷镇压革命运动,而广大劳动人民却仍沉睡不醒的时代特征相吻合,而且与夏瑜被杀及全文格调相吻合。再看文段(2),景致所显示出来的沉寂特征,既切合坟场阴森荒凉的氛围,同时又切合白发人送黑发人难以言传的哀痛。虽然文中写到了一丝发抖的声音,明眼者却一眼便能看出其作用为反衬环境之幽静。
二、明确景物描写所处的位置。相同的景物描写,处于不同的位置,其作用未必相同。例如,《药》一文对坟场景象所做的描绘,若置于该部分前部,也未必不可以,不过其作用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充其量不过在渲染坟地的阴森恐怖及突出人物内心痛苦悲哀之情;但置于此处,除了上述作用,更主要的在于展示夏四奶奶希望乌鸦飞上儿子坟头的迫切心理及对儿子革命行为、花环出现的不理解。一般而言,位于文首的景物描写,常常在于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而文尾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为渲染气氛,展示特定情形之下人物特定的心理。
三、紧扣上下语境.我们继续以《药》中坟场的那一段文字为例。为什么说其更重要的作用在后者呢?只要看其上文紧承文字(夏四奶奶的话)即可,这些文字明确告诉我们:对于儿子的死,夏四奶奶明显不理解,认为是受了他人陷害;也因此就认为花环的出现是儿子在显灵,借机诉说冤屈。于是便让乌鸦飞上儿子坟头来证明。在这种特定情形之下,环境的沉寂,她便越发觉得明显,甚至出现隐约感到有一丝“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发抖的声音的错觉。而环境愈静,愈能显示夏四奶奶期待之迫切。再如《边城》部分的开篇,作者向我们细腻地描绘山寨黄昏十分的美景,景致绚烂,色彩明丽,一般情况下这种特征的景致,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愉悦舒畅之情,但我们只要一看下文便很容易得出结论:这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反衬翠翠心中的那丝“薄薄的凄凉”。
四、联系文章主旨。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主旨揭示的重要途径,其写什么及怎样写,必将受到小说主旨的影响并为之服务,因此分析有关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不能不顾及文章主旨。例如在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时,我们不能不思考以下问题,诸如:先生为何一再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为何要写到鲁四老爷的书房,在写其书房的时候为何要突出正壁上的朱拓的大“寿”字,脱落的对联,不完全的书籍和字典等等。如若我们一联系小说主旨,答案便昭然若揭:小说始于鲁镇之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其意即在说明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典型的事件在精神上摧残、杀害祥林嫂的;而且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祝福、祈求天地圣众给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之时,祝福之热闹景象正反衬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而鲁四爷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其房间的死气沉沉摆设,充分说明封建伦理、封建纲常流布其周身血脉,浸透其通体细胞;祥林嫂置身于这样的一个虚伪、顽固守旧、思想僵化的封建礼教忠实维护者的主家做工,如何能幸免于难?
鉴于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反映社会背景中的重要作用,切勿浅尝止步。甘肃省陇南
伍光军
伍光军
第三篇: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案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环境的概念及试题的考查方式;
2.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规范答题。
一 导入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
二 自悟找规律
师:相信同学们平时已经阅读学习过很多经典小说,其中不乏一些好的环境描写语段令人反复诵读、回味的,昨天我把大多数同学喜爱的环境描写段落进行了筛选汇总,并打印发给了大家,请同学们提前进行了思考讨论,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请同学们回顾阅读过的经典文学作品,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1.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林黛玉进贾府 》
首先,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 》选段,请相关发言人与我们交流,不足的请组内同学补充。作用:
①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贾府,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的:
1、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林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几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说明奴仆贾府的奴仆首先是多,其次是服饰鲜丽,再次是次序井然。奴仆多而不乱,艳而不浮,显示了贾家的大家风范和“与别家不同”的气派。
②表现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细心、多虑与自尊”
师: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③ 暗示了贾府富贵来源(主题)
贾府的社会地位来自于宁、荣二公,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府今日的豪华来自于祖上的功绩。宁、荣二府本是敕造,荣禧堂的牌匾也是皇帝御赐给荣国公贾源的,而此时宁、荣二公均已去世,因此贾府的地位其实已经失去了根本,仅靠贾政的女儿贾元春入宫为妃,侥幸得到皇帝宠幸来维持贾府的表面风光,毕竟有些力不从心。
其次,贾家只有贾政一人在朝做点正经事,其余人基本上都游手好闲,而且贾政为官平庸,看样子前途也不是太大,因此在宁、荣二公去世后,贾府实际上人才凋敝,贾家必然会走下坡路。
再者,贾府自恃祖上的恩荫,排场大,奴仆多,生活穷奢极侈,铺张浪费,吃穿用度过分讲究,陈设过分豪华,收支不能平衡,入不敷出也在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在这表面的繁华中,包藏着败亡的祸根,这幅豪华富贵的图景暗示出贾府必将走向败落。
师:下面,我们来看《孔乙己 》选段,请相关发言人与我们交流,不足的请组内同学补充。2.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 作用:社会环境描写
格局,曲尺形大柜台,靠柜外站着,下酒物、短衣帮,穿长衫,慢慢坐喝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师: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②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师:孔乙己既穿着长衫又站着喝酒,被众人嘲笑,偷盗丁举人家里,被打折了腿。
③ 暗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被打折了腿,多余而无用的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 》 作用:①渲染气氛,呼应开头
作者由回想到现实,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呼后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这样就把有钱人家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隆重地为自己来年的好运祝福,一边是祥林嫂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这一段以“我”的感慨来写景: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祝福》的主题是什么呀?--------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4.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这些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天气情景-----风大雪紧1(交代自然环境);2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3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三 规律总结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照应题目。②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⑥深化作品主题。
四 实战演练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失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人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其坚贞人格。
第四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例如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进城时有有这样一段描写:“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与纽约一样,,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吴老太爷却觉得自己被送到了“魔窟”,上海在他看来满街是“怪兽”。
又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就像一幅清末江南小镇的世俗
/ 5 画。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的描写为主人公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
二、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凄冷的气氛。
例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西游记》选段)孙悟空离开了乌鸡国,夜住晓行,将半月有余。忽又见一座山,真个是摩天碍日。接着有一段景物描写:
“高不高,顶上结青霄;深不深,涧中如地府。山前常见骨都都白云,圪腾腾黑雾。红梅翠竹,绿柏如松。山后又千万丈挟魂台,台后有古古怪怪藏魔洞。……”险山恶水、白云黑雾、挟魂台、藏魔洞等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渲染了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接下来作者将这奇境与奇人、奇事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所有这些,都笼罩在这借助于环境描写渲染出来的神秘诡异、变幻莫测的气氛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
/ 5 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例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当来自孙少平的目光,似乎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地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因此,这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竟然也这么美好。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扰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
山明水秀,杨柳依依,则人物秀丽可爱;茫茫林海,朔风呼啸,则人物剽悍刚猛;天高地广,牛羊肥壮,则人物豪爽开朗。例如《李逵负荆》(《水浒》选段)的开头,写道:“此处草枯地阔,木落山空,于路无话。”这句话描写的自然环境显得寥廓苍劲,烘托出主要人物李逵的粗犷豪放、勇猛胆大、“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高大威猛形象。尽管文字不多,但精炼生动传神。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金圣叹语),我们可以说:“人有其环境”。生活中环境造就人物,小说里环境映衬人物。
/ 5
社会环境描写,又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现在没办法拒绝了,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他一路相跟着和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个斜坡一行行排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象一座宏伟的大厦。”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样,孙少平跟润叶进县革委会大门到她二爸家,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像一座宏伟的大厦”,非常壮观,这段描写烘托了少平的身份——农家子弟,未见过世面的,其特征性格是腼腆、拘谨的。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又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
/ 5 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红高粱》中写罗汉大爷在他愤怒地打算报复骡子时的景物:“东方那团渐渐上升的红晕在上升时同时散射,黎明前的高粱地里,寂静的随时都会爆炸。”在渲染恐怖气氛的同时,传达出罗汉大爷的反抗力量不断积聚的过程。黎明前的日子是最黑暗的,“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罗汉大爷铲完骡子后,“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阳光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这表现了罗汉大爷在报复骡子后的快感,也暗示了他将会遭到“骡子”的报复。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从《红高粱》整篇小说来看,红高粱和血是贯通全文的线索,读者都无法抗拒红高粱与血海的吸引力。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本文中宽广的履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为人物提供英勇抗敌的活动天地,也激发人物去爱、去恨、去生、去死,尽最大可能张扬自己的生命。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 5
第五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就“自然环境”本身来说,⑴渲染了氛围;
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等;
二、就“人物”来说 ⑴烘托人物性格、形象; ⑵展示人物心理和精神风貌 ⑶暗示人物的命运
⑷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背景。
三、就“情节”来说 ⑴为后文
埋下伏笔,做铺垫;(开头)⑵推动情节发展;(中间)⑶转换情节(情节突转)。(中间)⑷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结尾)
四、就“主旨”来说
⑴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给全篇定基调; ⑵具有„象征意义 ⑶深化作品主题。
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5深化作品主题。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开头段落
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3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二中间段落
过渡,承上启下。三末尾段落
1照应开头、标题。2总结全文,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