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时间:2019-05-13 10:1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第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我①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①我: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作了删节,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这里的“我”是布尔金。下句的“您”即伊凡尼奇。)[读这个句子要注意品味副词“才”表达的感情。“才”,表示事情来得太晚,对自己的同事不是惋惜他死得太早,而是埋怨他死得太迟,小说一开篇,就用“我”的这种有反常情的态度激发读者对别里科夫的厌恶之情。]您一定听说过他。[这里的“他”是双关语,既指小说中的人物别里科夫,又指别里科夫所代表的套子。套子处处有,所以“你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采用了夸张、漫画式的笔法勾画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作者用一个“怪”字领起下文,列出别里科夫的套子种种怪异之处。如果在下雨和寒冷的日子,着雨鞋,打雨伞,穿棉大衣,那是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在晴朗的暖和的日子里也是这样,便不可思议;表,是应该戴在手上的,他却装在“套子里”;耳杂,是用来听声音的,他却用“棉花堵住”,使其“闭目塞听”。更怪的是,别里科夫的套子是那么的多,大大小小,数不胜数,他时时处处事事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完全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生存状态之中。作者通过种种近乎神经错乱的怪诞异常的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有些变态的“套中人”的性格特征。]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这里进一层说明别里科夫为什么“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那是因为他害怕现实生活。“六神不安”一语生动描写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极端恐惧。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提出一个问题,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什么?别里科夫为什么为之惊吓害怕?这需要了解一点小说的写作背景。俄国1905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契诃夫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是革命的急风暴雨快要来临的前夜。当时俄国,表面上比较稳定,但内部各种矛盾在激化,一方面沙皇政府顽固地维持血腥统治,社会处于最黑暗的时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工农运动高涨。因此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人惊慌不安了,别里科夫对现实生活中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恐惧害怕,正是他这种反动立场的表现。]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进一步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前面描写的是具体的套子,这里描写的是抽象的套子,别里科夫教的是希腊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对别里科夫来说,连这种职业也成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在这里,作者同时也启示读者,“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是保守的、反动的别里科夫之类的人物用以对抗新思想、新事物的惯用手段。]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这是本段的中心句,课文转入描写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通过语言描写,揭示别里科夫“套子”的内涵就是俄国沙皇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禁令,就是禁止人们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如果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就更能理解小说蕴含的深意。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由此可见,小说的这段文字正是影射了沙皇政府的上述言论,而别里科夫的观点刚好与之如出一辙,这暗示了别里科夫是反动的沙皇政府的应声虫。]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摇摇头,低声说:

“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对于政府禁止的,他就说好,对于政府批准的,他就摇头,叹息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小说通过对比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别里科夫套子的本质就在于维护旧秩序旧制度旧体制的稳定,就在于维护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①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①祈祷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宗教仪式。)[课文第1、2、3节写别里科夫用“套子”套住自己,这一节则是写别里科夫用套子去套住别人。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作者运用反复的方法,让这句话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出现,揭露别里科夫作为沙皇忠实卫道士的嘴脸。]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课文第1、2、3节写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本质,本节从这里开始则是描写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作用。“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指的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充分暴露了别里科夫对代表新思想、新事物的年轻人的恐惧害怕。“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暗示了别里科夫告密者的身份。]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这里的描写很值得玩味,别里科夫凭什么“降服”了我们?他不是凭腥风血雨的暴力,不是凭横眉怒目的凶煞,也不是凭歇斯底里的狂叫,而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一句话凭的是那可悲可怜的,甚至有点儿令人同情的神态软化了我们。作者这样描写含意很深,他启示人们,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有两手策略,一手是硬,用武力,一手是软,用舆论,用旧的习惯和传统,别里科夫的套子就是这后一种的表现。]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①和谢德林②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①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②谢德林:1826-1889,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是描写别里科夫套子的反动作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这是说我们并不惧怕沙皇的专制统治,并不害怕沙皇的血腥镇压,但是却害怕别里科夫的套子,被他的套子奴役,被他的套子“辖制”。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地暗示沙皇政府利用舆论的力量,利用旧思想、旧习惯、旧传统维护它的统治,其作用远甚于暴力。]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的套子不仅辖制了学校,而且辖制了全城,进一步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的反动作用。作者将小说的主人公改用“别里科夫这类人”,点明了这篇小说的特点,作者的旨意不在于塑造别里科夫这个人,而在于塑造别里科夫这类人,在于揭露“套子”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战战兢兢”一词形象地描写了人们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的恐惧害怕。文中采用六个“不敢”的排比句式,夸张地描写了“害怕”的范围和程度。“套子”无时不在,无事不有,像幽灵一样随时随地出现在每个角落,人们在“套子”的威压下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地生活,不敢越雷池一步。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一个真理,“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沙皇政府正是依靠这些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旧习惯势力“辖制”了人们的精神和行动,维护着自己的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这类人正是这些腐朽东西的代表,客观上充当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走狗和卫道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这一段主要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生活环境来揭示他的心境。他卧室很小,床上挂着帐子,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这些描写暗示了别里科夫大套子里还有小套子,他是一层又一层地把自己牢牢套住。接着描写别里科夫睡在床上和早晨到校的精神状态,突出他极度害怕的心情和孤僻的性格。小说上一段描写人们都害怕别里科夫,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在他的套子里生活,这一段则描写别里科夫自己的恐惧害怕,他“战战兢兢”在自己的套子里生活。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说明别里科夫既用套子害人,也用套子害己,他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另一方面也说明别里科夫这类人表面上势力强大,实际上本质虚弱,只不过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从不同的角度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课文采用讽刺的手法,从外表到内心都揭露了这个非常丑恶的人物不但可笑,而且可恨,进而从侧面暴露了当时俄国沙皇依赖旧思想,旧传统,旧习惯维持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

与我国传统小说不同,有些外国小说不是一开始就进入故事的叙述,而是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才转入由其性格形成的故事情节的叙述。这样构思,反映了西方一些作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性格决定一切,人物的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人生的悲剧是其性格的悲剧。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用散文的笔法对别里科夫的形象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使读者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本质的认识。然后再叙述人物的故事,让其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他的性格特征和性格悲剧。所以,课文第一部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只能算是小说的序曲,下面叙述的别里科夫的婚事才是小说的主体。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个句子巧妙地由上文一般性的叙述转入对婚事的叙述。别里科夫是一个被套子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的自我封闭的人,但这样的人竟然“差点结了婚”,结婚意味着摆脱孤独,意味着走出“套子”,别里科夫有这种可能吗?小说这样写,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柯瓦连科是“新的史地教员”,请特别注意这个“新”字,它在文中有双关的意义,我们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这个“新”,看看柯瓦连科、华连卡“新”在哪里,他们带来了什么新的思想,他们有什么样的新生气?同时我们还应当进一步联想,如果说柯瓦连科代表了“新”,而别里科夫则代表了“旧”,小说通过对别里科夫婚事的描写,怎样表现了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①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①五等文官:当时沙皇俄国文官分十四等,这是官级较高的一等。)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里交代婚事的缘由,也就是故事的开始。小说为别里科夫的婚事列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但是缺少了最根本的一条理由,那就是他没有了对华连卡的爱情,他对婚事全无内心的需要,完全靠旁人的“怂恿”“撮合”。所以说“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昏了头”三字预示着他的婚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闹剧和悲剧。]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二天起,就讨厌他。[这是柯瓦连科“新”的表现,小说中的“我们”都怕别里科夫,全城的人也都怕别里科夫,而柯瓦连科不仅不怕他,反而敢于“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①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②。”(①促狭鬼:爱捉弄人的人。②anthropos:希腊语“人”的意思。)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这是故事的发展,写“促狭鬼”和别里科夫的矛盾冲突。显然,这个“促狭鬼”也不怕别里科夫,他敢于捉弄他。在这幅漫画里,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把自己牢牢套住,同时又“卷起裤腿”,悄悄地把套子露出一段破绽;他一方面打着伞,用套子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一方面伞底下“臂弯里又挽着华连卡”,装模作样的自由恋爱。“促狭鬼”生动地描画出别里科夫这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丑态,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套子的虚伪性和两面性。]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促狭鬼的漫画给予了别里科夫沉重打击。这个整整辖制了全城十五年的幽灵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还有人敢于与他作对,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内心极其恐惧害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既揭露了别里科夫对新生力量的仇恨,也写出了别里科夫对新生力量的恐惧,揭露了别里科夫的虚弱。]

我甚至可怜他了。[这是说,“我”差一点又被别里科夫“降服”了。这个句子与前文“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遥相照应。]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叙述“骑车事件”,写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矛盾冲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骑自行车是一个新鲜事物,华连卡骑着自行车,“涨红了脸”“兴高采烈”,充分表现了姐弟俩对新鲜事物的热爱,表现了享受自由的快乐。对此,“我”很“平心静气”,而别里科夫却认为这“不成体统”,因此“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惧怕生活中任何变革的反动本质。]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通过外貌、神态和行动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别里科夫对新生事物的恐惧和仇恨。]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小说从这里开始描写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正面冲突,故事渐渐进入高潮。]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这是围绕婚事展开的矛盾冲突。别里科夫当初“决定结婚”,现在却声明“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恋爱、结婚本是堂堂正正的事情,但在别里科夫看来,是“荒唐”的事情,有违“正人君子”的规范,充分暴露了他顽固的“套子”立场。无言是最大的轻蔑,柯瓦连科“一句话也不说”,表现了对别里科夫的极大蔑视。]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这是围绕骑自行车事件展开的矛盾冲突。赏读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小说风趣幽默的语言。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这是极细微的生活小事,而别里科夫竟然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地大加挞伐,指斥这种“马马虎虎”的举动是自毁“远大”前程,不会有“好下场”;骑自行车消遣,这全是个人自由处置的私事,别里科夫却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种荒谬绝伦的别里科夫式的逻辑让人忍俊不禁,捧腹不已。作者采用这种讽刺的笔法,通过对别里科夫一连串荒唐透顶的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迂腐、反动,可憎、可笑的套子性格。别里科夫的上述套子式的论调,遭到柯瓦连科的严辞驳斥,迎头痛击。故事由此进一步激化,迅速推向了高潮。]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别里科夫向柯瓦连科发出威胁,暴露了他作为沙皇统治者密探和鹰犬的真面目。如果说在前面别里科夫还是用长辈的身份,用关心年轻人的口吻,用婉言规劝的“忠告”,采用温和的手段妄图软化柯瓦连科,把他拉进他的套子里的话,那么在黔驴技穷之后,别里科夫终于原形毕现,露出了他狰狞的一面。矛盾冲突已经白热化,无可调和。赏读这段文字,要注意琢磨别里科夫的语言,明明是他主动告密,却偏偏说是害怕别人告密,仿佛他只是为了澄清误会,为了别出乱子,一句话只是为了保护柯瓦连科不得不这样做。这样,他既可以达到威胁柯瓦连科的目的,又可以不给人抓住自己告密的把柄,小说通过这样的语言描写准确地表现了别里科夫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狡猾。]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短兵相接,由舌战发展到武战,这是小说的高潮,也是描写得非常出色的一个细节。“套子”从“又高又陡”的楼上滚下去,那“乒乒乓乓”的声音,敲响了他的丧钟。但是,“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那套子是多么厚重结实。他“站起来”,顾不得全身疼痛,下意识的“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在别里科夫的潜意识中,这“套子”竟然胜过了生命!]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这是非常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内心的极端恐惧。这段文字与漫画事件遥相呼应,促狭鬼的漫画传遍全城后,别里科夫恐惧到了极点,嘴唇发抖,脸色发青;现在他从楼上滚了下来,被华连卡和她的女友看见,别里科夫想象这事情也一定会传遍全城,更是恐惧害怕。“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别里科夫最害怕的不是柯瓦连科个人的强硬态度,最害怕是华连卡和她的女友把这事件传出去,被全城人知晓,“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地暗示人们,同别里科夫这类人进行斗争的最有效武器,就是把他们的鬼蜮伎俩和阴暗心理公之于众,将他们的原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这是故事的结局,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结束了一切,结束了他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对于这段文字,我们需要认真揣摩玩索。赏读时,我们脑子里涌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华连卡的笑声真的能导致别里科夫生命的结束?也许大家会很快地回答:“这是夸张。”但是,夸张不是虚夸。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它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能从本质上真实地反映生活。那末,别里科夫的死,其真实性又表现在哪里呢?回答这第二个问题,需要动番脑筋,认真琢磨。笑声是不可能终止一个人的肉体的生命的,何况小说交代的很明白,这时的别里科夫“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所以说这里的描写是夸张。但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具政治上的僵尸,华连卡那清脆响亮的笑声,那象征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力量的笑声,使这具在与柯瓦连科短兵相接中碰得头破血流的僵尸失魂落魄,一命呜呼,就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就是小说通过夸张的描写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请问读者,我们平时读书,是这样思考的吗?显然,只有经过这番思考,能力才会获得提高,不但更好地掌握了夸张这种艺术手法,而且学会了从本质上分析和把握作品的人物。]

第二部分,从“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叙述了别里科夫的“婚事”。这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别里科夫昏了头,决定结婚。

发展,别里科夫和“促狭鬼”、柯瓦连科之间的矛盾和背靠背的斗争。高潮,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斗争。结局,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别里科夫婚事失败,生命结束。小说通过婚姻故事的描写,深刻地表现新生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隐约地预示着新生的东西必将能战胜腐朽的东西。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运用类比的方法,描写了埋葬别里科夫时的快活心情。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自由的曙光,因此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人们长期处在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实际上是“谁也不敢”“露出快活的感情”。]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课文结尾含意深刻,它启示人们,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其他的别里科夫依然存在。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依然存在。这就启示人们深思:要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别里科夫现象,挣脱别里科夫的枷锁?就只有变革社会,彻底埋葬“套子”赖以生存的土壤。作者借此委婉地表达了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故事尾声,埋葬别里科夫。课文描写人们虽然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他的“套子式”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小说中的“我”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呢!”结尾含蓄、深刻地暗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余味无穷。

第二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第二课,作者安·巴·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炼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节课设计了很多,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小说,体会人生的“套子”有很多,要勇于打破这些“套子”,不做生命的囚徒。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预设的任务没有完成,课堂生成的东西(学生方面)偏少,一堂课下来,总有意犹未尽、无从着力之感,经过反复掂量,仔细思考,反思如下:

一、学情分析不足,备课过程中着重研究教材和教法,忽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预设太过详尽,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收到一定挤压,致使学生方面缺乏有效的生成。

三、重心失衡,教学效果打了折扣,教学意图和教学设计体现不够充分。

第三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 套死

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第四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1、板书: 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学生各项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一、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第五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导语设计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不要拼命摇,照样能解汗。

同学们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掌柜”啊?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没有眼光,不敢接受新事物。我们想起只要镇上有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别里科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优化设计》P30)

1、作者

契诃夫,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是亨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剧本《樱桃园》等。

2、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全国,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惧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最终陪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削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板书: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

板书: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板书:别里科夫之死

四、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1、活动主题: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2、情景导入:1898年6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

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4、公布选题,提出要求。(板书)

A、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

B、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

C、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D、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

5、展示成果,课堂交流,各组分别宣读书面报告。师生共同研讨,提出修改意

见。

A、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

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

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

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

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B、死者档案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不详。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且又刻板守旧。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

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初。

问题思考:

1、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 ?

生活方面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习惯方面(有形)P33

思想上的套子: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无形)

2、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式,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

氛。沙皇政府的忠诚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

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是“性情孤僻”,但更重要的是

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受的教育使得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

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C、访谈笔录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

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

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

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

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

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

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

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附:问题思考

(1)结合背景和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谈谈别里科夫具有哪些二重性?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这一制度的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

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2)思考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并归纳主题思想?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永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D、结案报告

通过各小组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自杀的范畴,又属于他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

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

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

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

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

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

所述,本专案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死因调查,对人物有了一个

全面地认识,也了解了别里科夫身上有形无形的套子。那么,在“别里科夫的婚

事”这一主体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套子思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板书)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当面争吵

结局:婚事告吹

三、课堂活动:

1、这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作者是

怎样刻画人物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神志语言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还成体体统吗?这怎么行?心神不定

当面交锋: 恐怖的神情,脸色发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附问题:

(1)漫画具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宁„„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思考:这部分文字表现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2、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①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撮合,游说,华连卡的好感都是外在诱惑。

并非内心萌发真心爱意,是“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②双方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事物;另一个则是美丽活泼,爱

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二人不可能发展真正的爱情。

③婚事结局: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使他无法承受爱的温馨和幸福,漫画事件

气得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看到别人骑自行车,脸色发白,心神不定,坐立不

安。婚事对别里科夫而言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是一场灾难。

总之,别里科夫对爱情也是害怕、恐惧,甚至无法理解,根本不能萌发真爱。

作者只讲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没有

爱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社会也是不会有爱的。

3、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一方面它总是生活

在莫名的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另一方面,教师们以及与全城的人都怕他,受他的辖制,为什么?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社会秩序。

全城的人都怕他,向他妥协,“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都怕”,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与沙皇专制制度是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旧制度、旧思

想。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管辖。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装在套子里。可怕的是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而是一类。他们分布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监视

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如此全天候全方位的刺探与监视,使得本已禁锢森严的社会

更加黑暗,令人窒息。国人相见,也只能“道路以目了”。

4、如何认识柯瓦连科与华连卡这两个人物形象?

这姐弟两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是新生

活的主人,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表示

那种反动庸俗性格的消亡,但是,柯瓦连科姐弟的出现,却给人以希望。特别是

作者把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同这姐弟俩的一退一笑联系起来,这便预示了新生

活的力量。

四、艺术鉴赏

1、夸张手法

(1)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

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夸张人物的作用。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2、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生活中落后事物的一种手法。讽刺要突出描

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其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

(1)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2)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

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

刺吗?

五、小结

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

象征,象征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

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套子里,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但如果走了另一个极

端让套子阻碍了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法容忍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你怎样看待它们,请以“套子”

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下载《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三课时安排, 启发式教学设计,注意讲练结合。 教学要求:1.认识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是旧制度、旧秩序的顽固维护者;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旧秩序旧......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

    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教必修5-1) 山东省临沂三中孟黎 【整体设计】 根据新课标理念,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按照“自读-→解读-→品读-→悟读”的环节,逐层推进,重点放在品读和悟读上,通过感知文本,把握人物......

    《装在套子里的人》(本站推荐)

    2004-2-7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两课时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 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作者:【俄】契诃夫 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受封建压迫,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