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10:5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

第一篇:《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

《假如》教学设计

边墙山小学董彩玉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中“快活、遥远”等关键词,学会语言的积累。

3.通过想象与朗读的方法,发展思维与想像,模仿课文写一个自己美好的愿望。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愿,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愿,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图画,同学们看看你认识他吗?

2.小朋友们真棒!我们已经知道了《神笔马良的故事》,那么谁愿意再给小朋友们说说这个故事呢?老师知道咱们班有不少的故事大王呢!

3.是啊,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就有什么。画鸟,鸟儿会飞;画鱼,鱼儿能游;画牛,牛能下地耕种„„马良用这枝神笔为贫苦的老百姓画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使他们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想有一枝这样的笔?有位小朋友也想拥有一枝神笔,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二.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1.第一个假如

(1)多么善良的孩子呀!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小树怎么样了。(2)(课件出示小树图片配风声)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课文里是怎么写小树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课件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你能演一演吗?学生起立表演,师生角色对话: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缩着身子,在轻轻叹息什么?小树,小树,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你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啊?

(5)你就是那棵寒风中的小树,能把你的动作和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6)我给你配上风声,再来试试看。学生配音齐读句子。

(7)面对他们的无奈,小作者是怎样帮助他们呢?(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你们的身上。现在你还冷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小树会说些什么呢?

是啊,有了红红的太阳,小树不冷了,小树很温暖,想象着小树的温暖,读—-小树不再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小树可以快活地成长了,读——

(8)现在带着你的独特感受,把小作者的第一个美好的愿望来读一读吧!(男女分读-齐读)

2. 第二个假如

(1)现在小树是多么快活呀,可是树上的一窝刚出生的小鸟却遇到了麻烦,看小鸟怎么了啊?为什么呢?鸟妈妈哪里去了?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了,鸟妈妈去哪些地方寻食呢?(遥远的森林;无边的田野„„)

(2)引读:一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在遥远的地方寻食,没回来——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在遥远的地方寻食,依然没回来——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三个小时、四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在遥远的地方寻食,还是没回来——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

(3)可是鸟妈妈却到遥远的地方找食物,一下子还赶不回来,现在正是冬天到了,小虫都躲起来了,也许一下子还没有找到食物呢。如果你是小鸟,此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4)对,有了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就——,小鸟也不用——。一家人多开心啊。这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谁来读读第二节。

3.第三个假如

(1)小鸟不哭了,和鸟妈妈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在离这儿不远的屋子里,还有一个可怜的孩子--西西呢!

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

(2)谁能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呢?

(3)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西西的双腿,从此西西站不起来了,每一个日日夜夜里,只有轮椅陪着他。西西坐在轮椅上,看着窗外,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会想些什么?

(4)不幸的朋友西西,每天只能做一件事,是什么?(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引读:下课了,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时,西西在干什么?(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星期六,小朋友高兴地和爸爸妈妈到动物园,游乐场玩耍时,西西在干什么?(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下雪天,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堆雪人,打雪仗时,而西西在干什么?(只坐

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5)想像一下:假如,西西有了一双好腿,他可以做些什么?

(6)多么不幸的朋友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为西西画什么?

(7)有了健康的身体,真好啊!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的时候,西西也可以和我们—— 当我们在草地上游戏的时候,西西也可以—— 当我们在野外尽情玩耍时时,西西也可以——

(8)现在西西也有话对大家说呢!(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的爱心,让我重新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来,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吧!)

(9)多么让人感人的话语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吧。4. 第四个假如

1.诗歌的末尾出现的六个小圆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 2.省略号代表什么意思?

3.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使用省略号呢? 三.积累运用,升华拓展

(1)学到这里,我真想赞美小作者,当他有了马良的神笔后,没有画自己喜欢的玩具,没有画自己爱吃的东西,而是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个健康的身体。多么善良,多么会替别人着想的小朋友啊!

(2)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不幸的动物、植物、和小朋友呢!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解说。

a.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许多树木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那里哭泣。b.由于河水的污染,大片大片的鱼都漂浮在水面上。

c.山里的孩子他们没有钱读书,也没有象样的教室,只能挤在一起看一本书。d.两个双目失明的孩子,他们的脑海中世界是黑暗,而不是多姿多彩的。他们渴望光明,渴望看到蓝天白云。

(3)看到这一幕幕的画面,你有何想法?

(4)假如给你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帮谁解决什么困难?

(5)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让。请你挑一个画面,模仿课文的其中一个愿望来写一写,看谁的愿望最美好。

四.总结全文,放飞心愿

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学习认真,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关心他人,下课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小诗和你自己写的小诗读给你身边的人听,让大家都来学会关心,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爱和温暖,好吗?

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在这动听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板书设计:

假 如

小树-------红红的太阳 小鸟-------好吃的谷粒 西西-------一双好腿

„„

热爱环境 关爱动物

关爱他人

《假如》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 董彩玉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官。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

如》。”(出示课题的课件)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二)、听读课文,训练说话

1、师配乐朗诵全诗

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 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高昂。

(2)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好听了)。

4. 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后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四)、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一段

(1)过渡:“我用马良的神笔让窗前的小树不再„„缩„„

我还用马良的神笔让树上的小鸟不再„„苦„„

(2)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3)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4)过渡:“就这么一个红红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5)师生配合读。

过渡:“是的,红红的太阳就像一件温暖的衣服,让小树不会在„„生: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点红重读的词,如果我们不只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还注意这些词,你一定读得更动听,齐读

(6)指导有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

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

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2.教学第二段

(1)过渡:“学会了这一段的朗读,你一定也能读好第二个愿望,拿出笔,边读边学着老师的样儿,在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在一些能更好的帮助你朗读的词语下面加上小点。

(2)检查:找一个做范本,展示台展示,现在请你根据你做的读书记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相信其他的小朋友也学会了这种朗读诗歌的方法,生范读,学生练读,课件出示分隔线及重点词语。当学生在第一段学习中,看了老师的方法后,已基本掌握,因此,第二段的教学可以放一手扶一手,让学生将方法迁移,去自读自悟。

3.教学第三段

(1)出示第三段,请生读。

(2)其他小朋友都是小评委,听完后帮他点评,读完第一句,请生评价: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或哪些地方还能怎样读的更好,评完后接着读第二句,读完后,再评。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已放手,而采取合作探究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才不会让他出现走神的机会,在听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担任评委的角色,既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他的检测,检测他对上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连读全文

(五)、拓展,写话

1.师:“故事还没完呢,那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练习说话。

2.师巡视,找出说的较好的几位,请上讲台,把他们说的连成一首新的诗。

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情感,发展语言。

《假如》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 董彩玉

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学生爱读易懂。上课开始,我利用神话故事《神笔马良》将学生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检查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熟读课文,认识生字)。通过检查,我发现学生预习效果非常好,不仅课文读得很流利,而且生字也基本认识了,这就为后面的识字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给八个生字组词这一环节上。以前,学习生字,特别是组词,我都是让学生组词,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语。时间长了,感觉老师的活动太多,而且太累。而学生参与的并不全面,有的学生干脆就等着在书上抄。为此,我试探着让学生自己完成这项任务,改老师写为学生自己写。经过两节课的试验,我个人认为,让学生小组合作组词,然后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写词,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好处有以下几点:

1、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孩子们都是爱表现的,如果课堂上孩子表现不积极,那一定是我们给孩子的启发或引导不够,孩子没有兴趣。所以,当我们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们后,他们是乐于表现和参与的。事实上,这节课孩子们表现相当活跃、积极,有的学生抱着字典查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忙着记录。每个小组都学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孩子闲着。

2、把教师从繁重的授课任务中解放出来,变为真正的引导者。

教师一旦成为引导者,学生就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教改所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当十五分钟组词完成后,进入展示交流环节,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争着到前面写,下面等着补充的同学睁大眼睛,看看自己可以补充哪些词语,一有同学下来,便马上举手,唯恐被别人抢了先机。

结果黑板被学生写得满满的,孩子们还不罢休,还有补充。这和以前被动组词时相比是多么大的区别啊!

综合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成功的地方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并且是主动学习。其次是首次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

方法运用到了识字教学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我认为主要是对这种方法还没有熟练掌握,难免会使课堂看上去显得乱,时间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的要求还应该再细化,做到每一环节都准确、高效,不浪费时间。

第二篇:平均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确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课件1:小林投篮的个数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出示课件:小刚的投球数量

要求:①、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一些信息(对应图画)②、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指着统计图说自己的操作方法)

设置认知冲突,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

③、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

在同学们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后,随之教师引导学生在一组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杨海洋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设置质疑,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列式计算求出平均数;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2天的平均看多少页而却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设计力求朴实自然,缺少趣味性,评价方式单一,缺乏激励性。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杨海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两天我和班上的几个孩子说,老师最拿手是篮球,你猜他们怎么回答。切。瞧你那身材,还篮球呢?于是有一天,我很不服气地说,好,ABC三小伙子,哪一天,我们PK一下。

二.探求新知 1.设置知识冲突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想知道他一分钟投了几个球?(课件展示)小强1分钟投中了5个,5个,5个。师: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2、探究找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4个,5个 师:成绩是出来的,但聪明的孩子却安静下来啦,麻烦来啦。师: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小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出示图2)小刚成绩4个、7个、2个,(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板书:合并、平分)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老师的成绩4个、6个、5个 学生练习求平均数

课件出示老师的成绩4个、6个、5个,学生自主探索老师的成绩

二、深化理解,探索平均数的特点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

6、图

7、图8,三图并排呈现)(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三、拓展展开

1、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图略)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3、冬冬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如图12)

4、(师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三、小结

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板书:

平均数

3+7+2=12(个)合并 12÷3=4(个)平分

一般水平

第三篇:《dtnl》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dtnl》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培养学生看图和读书的能力。重点:

学会 dtnl的音、形。难点:

练习dtnl与 aeiu相拼的音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读6个单韵母。

2.齐读4个声母b p m f

3.认读音节:b4 b!p2 m^ f$

二、指导学习声母

1.学习d

(l)(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马在奔跑)

(2)示范发d的音,d就是马奔跑时发出的声音,发d音时,舌夹抵住上牙床,舌尖突然放开就能发出这个音。

(3)学习顺口溜:左下半圆d-d-d

(4)d——b有什么区别?

2.学习t

(1)(出示第二幅图)图上画了什么?t的形状像什么?(伞柄)

(2)示范t的发音,方法与d差不多,但t要送气。

(3)练习发音

(4)学习顺口溜:伞柄朝下 t一t一t

3.学习n

(1)(出示第三幅投影)图上画了什么?(一个门洞)

(2)n的顺口溜:一扇小门n-n-n

(3)示范发音:发n音时,用舌尖顶住上牙床,让气从鼻子里出来。

(4)学生练习发音

4.学习I

(l)(出示第四幅投影)图上画了什么?(一根小棒)

(2)示范发l音,发音时舌头顶住上牙床,让气从舌头边出来,叫舌边音。

(3)学生练习发音

(4)学习顺口溜:一根小棒 l一l一l

5.指导书写:

d的形状像什么?(马蹄印)d的笔顺:c d共两笔,占中格和上格。

t的笔顺:| t共两笔,t写在上格和中格。

I n共两笔,占中格。

l竖要写直,占中格和上格。

三、巩固练习

1.认读声母d t n l 2.说顺口溜猜字母

《dtnl》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胡熙瑶。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d t n l 》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d t n l》是启蒙拼音书上的第5课,本课中配有4幅图,这4幅图是配合教学四个声母的。可以帮助学生认读记忆声母的音和形。(2)教学目标

1、学习d t n l 四个声母,能正确的读准音,认清形势。

2、能正确的区分 d b p m n l(3)教学重难点

1、区分n l两个声母的发音。

2、区分d b p 音形。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法 3、游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通过看图,游戏,运用适当的评价语等途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本课配有4幅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现图与字母之间的联系,达到认读记忆音和形的目的。

2、自学尝试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堂上的主人翁是学生,我只是辅助孩子。让孩子们当小老师,让孩子们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b p m f 通过送小鸟回家的游戏复习b p m f。

(二)教学d t n l

1、通过观察图画,利用学生感兴趣并且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拼音音形的记忆,创设情境,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如在学到d的时候,我会先给他们听听马蹄d d d的声音,从而引出d 及顺口溜。并且用手势有效区分d b p

3、如在学到t 的时候,我利用教室里面孩子自己的伞,作为引导,引出t及顺口溜,这样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东西,也会很感兴趣,原来我自己的伞里面藏有t。

4、如在学到n 的时候,我会利用之前学到过的声母m作为引导。之前我们学过2个门洞叫m m m。那现在一个门洞叫什么呢?这样对孩子们来说学起来比较简单。

5、如在学习l 的时候,我会出示小朋友拿着棍子打鼓的照片。让他们从中去发现我们要学习的声母l,在n 和l的读音上区分它们,n是鼻音,l是边音。让孩子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它们的不一样。

6、在学习拼音过程中肯定要让学生多读。为了不使孩子们读的枯燥,我使用了很多种方法,如师范读,小老师教读,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读给同桌的同学听,读给后面的老师听。等等。

五、复习巩固

采用游戏来复习刚学的声母d t n l 从而让孩子在课堂中学中玩,玩中学。不让孩子们那么枯燥乏味。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积极性。游戏1.《放鞭炮》 游戏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dtnl》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课的内容是汉语拼音第四课声母dtnl的教学。在教学dtnl时,我努力选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力求做到有情有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学习拼音的饱满热情。

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用范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当小老师读的这几个方式让学生在每学习一个阶段就不会枯燥了。

我还有些不足,让学生们翻开书仔细观察的时候,学生刚开始只看一眼书就举手说观察好了或者是我知道了,在这个方面我还要加强。

第四篇:教案、说课稿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出示集合图: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生说,师写(列举法)4.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5、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三、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出示: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三单元《分数》:《找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并总结归纳出一些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让学生找4和6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利于学生建立对概念的理解。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通过表格完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学案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做题,观察、归纳出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复习引入新课,通过表格探索新知。

学生在表格上找6和4的公倍数,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 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通过练习,观察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4、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5、巩固练习、不断激发,最终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四、教学具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倍数,导入新课

1、表格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上的有共同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通过归类练习,找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分糖以及公交车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四)、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五篇:左右教案,说课稿,反思(范文模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左右》教学设计

五亩乡中心小学

彭琛琛 2016年10月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创设问题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学生做拍手游戏。

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拍掌的?(学生回答)2.体验“左、右”。

(1)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2)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双手。(3)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

老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多许多的事情。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学生边指边说。板书题目:左、右

二、探究新知

1.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教学例1)(1)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2)拍一拍。

在身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拍两下。2.做一做。

(1)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抬抬你的左脚,抬抬你的右脚。(2)用左手拍拍右肩,用右手拍拍左肩。用右手指指左眼,用左手指指右眼。(3)在群体中感知左边和右边,建立方位感。①指一指,说一说。

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坐在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中,从左往右数,第3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3个同学是谁?

老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方向数,所在位置的表述方式就不同。②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汇报。你的左面和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请你介绍一下周围的小伙伴,好吗? 如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个。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伸出你的右手,与同桌握握手,你发现了什么?(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通过做游戏,巩固认识。

师生齐举右手,再齐举左手。两名学生演示,全班齐做。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3)两人一组,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4.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秩序,制订了一些规则。其中按照左、右制订规则的事例也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逐一出示。

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乘滚梯时靠右站立等。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老师读题,让学生来做动作。2.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按要求来放。3.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练习辨认前、后、左、右。4.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分组完成这一综合活动,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包含了前后、左右等知识)5.练习二的第4题。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些物品应如何摆放。根据物品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各物品的方位。6.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根据上、下、左、右贴图,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7.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上、下、左、右来确定行走路线,每组推举一人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给予评价。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与(1)、(2)不同的问题,其他同学解答,老师订正答案。

四、思维训练

把小朋友左手中的气球涂上颜色。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会判定左、右了吗?其实在数学的城堡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也能够像今天这样积极参与研究。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请同学们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向老师说声:“老师,再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左右》教学反思

五亩乡中心小学

彭琛琛 2016年10月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在“前、后、上、下”之后,通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让学生领会“左、右”的含义,认识“左、右”的方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左、右”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安排这部分知识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节有关位置的知识,本节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由于“左、右”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堂上我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另外在课堂上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发现、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以及“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这样的设计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数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以此让学生主动地体会到左右的用处,激起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例题的情景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这样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始,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左右》说课稿

五亩乡中心小学

彭琛琛 2016年10月

《左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后,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编排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教材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应付多少钱”的问题采用了精确计算的方法,而对于“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采用了估算的方法。教学时,重点让学生在两者的比较中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和策略。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的掌握。

3、感受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在共同的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灵活选择精算或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三个三位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二、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的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计算方法。

注重体验地学,在生活中用课堂获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

本单元你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这些回顾性的复习既是对知识的回忆,也是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着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是我预设落实双基的举措。

(二)知识梳理、习题练习:

1、读一读:读新知授课时,教师总结的计算方法与验算方法;

2、说一说:学生合上课本,自己说出方法;

3、整一整:教师将方法整理后,呈现在幻灯片上,让学生再次朗读;

4、做一做:以星号的形式,设置一道验算题,然后由四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黑板的习题教师批改,其他同学则采取同桌对改的方式,最后由教师针对黑板上出现的错点,进行评奖。

加减法的流程相同,不同的是,在计算减法后,针对学生在计算减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设置“数学医院”,让学生发现、修改,教师做以难点的强调。

(三)解决问题:

1、估算:强调估算的技巧,列出两道例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你会把它估成几?

2、解决问题的练习:

根据课本49页的情境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形式:小组合作,组长组织,每人说一个问题,并列式解答。

3、展示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五、结束语

强调做题习惯:认真、细心、检查。

下载《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稿教学反思★

    《运白菜》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白菜》这一课是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的连减计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教材创设了“运白菜......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课题:《将相和》 执教老师:吴才智 执教班级:五(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

    珍爱生命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和毒品对生命,对社会的危害,知道吸食毒品和拥有毒品是违法行为。 2.憎恶毒品,在面对毒品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3.对生命有一......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大同小学周颖2013.3.18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

    《惊弓之鸟》教案、说课稿、反思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人......

    健康教案、反思、说课稿

    健康领域研讨交流课:有趣的报纸 金鹿鹿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中巩固幼儿跑和跳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玩报纸的兴趣。 2. 引导幼儿利用报纸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老爷爷赶鹅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老爷爷赶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农村人快乐的生活。 2.行为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不同......

    落花生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做人哲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