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19:4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第一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文 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

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

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 流能力。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

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 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生:风车等等。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摆一摆说说。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回答

师:平移和旋转时应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师在黑板上板书:平移 什么方向 旋转 某一点方向旋转多少度 对称轴)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几个三角形的变化。(课件演示)学生观察然后回答。

师: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用平移和旋转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变换”。(板书:图形的变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

师:观察下面各图是如何进行变换的?(课件出示)(师请一名学生读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然后按照下面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观察每组学生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只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不做任何干预。)

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组到前面汇报。)

生1:(上台演示,边操作边说明)把图形A向右平移两格,图形B向下平移两格,图形C向上平移两格,图形D向左平移两格。这样就得到了风车图形。生生2:把图形A先向左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图形C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图形B和图形D位臵不变。就得到了长方形。

生3:图形A向右平移两格,图形B向左平移两格,图形D向上平移两格,图形C向上平移两格。就得到了正方形。

生4:图形A向上平移两格,再向左平移两格;图形B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上平移两格;图形C向左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图形D向右平移两格,再向下平移两格。这样就回到了最初的图形。

师:清楚他们组的变换过程了吗?如有不同意见,现在可以提出。

生5:变换风车时,我变换的过程和他不一样。(边操作边说明)先把图形A绕最下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两格;把图形B绕最下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上平移两格;把图形C绕最上面的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两格;把图形D绕最上面的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左平移两格。也可以得到风车图形。

生6:我变换风车图形的过程也不一样。我以图形A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下平移两格;以图形B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左平移两格;以图形C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两格;以图形D的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上平移两格。也可以得到风车图形。师:你变换时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6:我变换时用的是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师:生5和生6在变换图形的过程中都是用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为什么变换的过程却不一样?

生:他们在变换时找的中心点不一样,旋转的方向和度数就不同了。

师:你看问题看的很准确。在这里可以说明图形变换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根据要求灵活的选择变换方式。

2、活动二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用4个三角形只变换出了一些简单的图案。你们想不想通过平移和旋转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案。先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课件出示七巧板)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是由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七个)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七巧板。现在老师就要用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个正方形变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认真观察,哪个图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演示)

生:3号图形向上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2格;5号图形先向上平移6格,再以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180O ;7号图形先向上平移8格,再以直角顶点为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45O。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用你手中的七巧板也来摆一摆,看谁摆出的图形最有创意。(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来展示你自己的作品?(学生到前面边操作边说明)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把正方形变换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仔细观察,原来的正方形和变换之后的图形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正方形中图形的位臵变了,但正方形的面积没变。师: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臵,不改变图形的面积。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师:对于图形的每一次变换,我们都要清楚是如何平移和旋转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自己默读要求,先想一想,再说一说。生1:图形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形B。

生2:图形B以Oˊ为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图形C。生3:图形A以O为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8格,也可得到图形C。

师:先仔细观察,再和同桌说一说变换过程。生1:图形A向右平移7格得到图形B。

生2:图形B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形B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形C。师:在这里又出现了一种变换方式。(轴对称图形)应该注意什么?

生:找准对称轴,两侧图形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侧完全重合)

师:仔细研究,你能想到几种变换方式?

生:图形A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形B向左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形C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3格;图形D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

四、质疑问难、自我评价、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经过变换所得到的,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大脑,会有更多美丽的图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方向 距离 旋 转:中心点 方向 度数 轴对称:对称轴 两侧完全重合《图形的变换》教学反思

文 晋

数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它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我用课件风车的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为后面引出平移、旋转、轴对称作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新授环节,教师至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充分透彻、理解图形的变换过程,不仅会在实践中应用,而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明确了自己的职责,选择观察、观察、再观察,及时捕捉学生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学生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

文 晋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于是,教材呈现了由一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其他图形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分析图形变幻的过程,并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但是对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平移的距离和方向以及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学生在进行图形变换时可以借用课件贴近教材中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在尝试中探索,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于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完成分析图形的任务。因此,有效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另外,在学生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我利用课件再次演示他们的操作过程,此时学生可以边看演示边表达操作过程,使学生表达的思路更清晰,语言更准确,也使倾听者看得更完整,想得更全面。于是,有力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美丽风车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个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几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

活动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摆一摆,变一变,看谁变出来的图形最美,最有创意。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创造丰富多彩的图案。接着用课件出示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式,把这个正方形变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认真观察,哪个图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第四个环节,谈体会和 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课件。使本节课变得更准确、更完整、更美观,而且更加人性化。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五、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第二篇: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高福花 上坝小学

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水彩笔、尺子、三角板、白纸、红色与绿色的小棒、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磁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想象感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同学们猜猜看,刚才老师画的是什么线?(直线)

师问:谁能告诉老师,直线有什么特征呢?(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直线的知识,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二、画图感知,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研究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我们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在这个平面中出现了一条直线,你能想象出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吧!

在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能想象出这两条直线的样子吗?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两条直线用彩笔画在你的纸上。师:同学们,你们画的一样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贴在小黑板上,标好序号。

师:同学们一下子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

师:能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把它们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分类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分类方法:

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质疑分类方法。

师:对于各小组的分类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师:图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为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学生说将这两条直线延长,至相交,然后叫学生到黑板上将直线延长)

师小结:通过探索研究,我们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不相交。根据学生的分类移动作品,不相交、相交。

下面我们选取其中不相交的情况继续研究。

2、研究平行线的特征

师:图中的两条直线不相交,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相交吗?(有的学生会采用直尺量两条直线间的宽度,左边、右边各量一下,如果宽度一样,就说明它们永不相交)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的情况,在数学上叫什么?

出示课件: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借“不同一个平面作比较”,比如教室的四面墙,属于四个平面,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的平面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它不是一张纸面或桌面、板面)

师:“互相平行”是什么意思?

3、研究垂线的特征。

师:在这组相交的直线中,哪幅图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你们采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学生说出用量角器量,用三角板的直角重合)然后要学生上黑板量,其余学生小组中测量,然后把结果告诉大家。

师出示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三、巩固练习,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找一找:让我们走进生活,去寻找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生活中你见过到哪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学生会就地取材,指出教室里的黑板、门窗、课桌面等有平行和垂直现象)

2、除了教室里有平行和垂直,下面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寻找平行和垂直,课件出示主题图:说一说:你在操场上看到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四、动手操作,拓展延伸。

1、摆一摆

同学们先拿出一根红色的小棒,再拿出一根绿色的小棒,让它与红色的小棒平行,再拿出一根红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学生摆好后,师问:这两根红色的小棒有什么关系?(互相平行)

同学们先拿出一根绿色的小棒,再拿出一根红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互相垂直,最后再拿出一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学生摆好后,师问:这两根红色的小棒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2、折一折(折纸)

(1)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3)师:(拿出一张圆形纸)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

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出示长方体框架,在这个长方体框架中找出你所知道的互相垂直的线段和互相平行的线段。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你这节课表现怎样?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两个概念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这节课数学知识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反思本课教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教学,概念教学内容分割太细,条条框框太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整体感知。

2、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没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如在教学平行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检验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的方法。

3、是学生画“两直线”及“分类”的活动时间过长,而且前面平行线部分讲得用时过多,以至练习的任务没能在课堂内如实完成。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例1,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两条直线,对于直线出现的几种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出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进而揭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

1、铺垫迁移,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已经学习的直线的特点这个旧知导入新课题,接着出示白纸作为一个平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会什么样子,平面上出现两条直线位置会是怎样的?让学生随意画两条直线,在小组内,将所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2、研究问题,揭示概念

学生展示小组内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分类。有争议时大胆猜想讨论。可以通过延长直线的方法帮助验证两条直线的相交。最后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两条直线相交和两条直线不相交。引导学生对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由此得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A.不相交,通过观察想象,体会“永不相交”可以将直线夸张性的延伸,验证“永不相交”。得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概念)概念中要注意“在同一平面”的含义,给学生举例说明在同一平面,和不在同一平面,并说明同一平面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出示判断连习,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

B.相交,测量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度数,得出相交的两种情况:一般相交和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垂线” 和“垂足”。得出“垂线”是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垂足”是一个点,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出示判断题,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及理解,使学生体会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其关键是看它们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相交和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2)、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来看看运动场上都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吗?

(3)、用一张纸分别折两条折痕,让这两条折痕平行、相交、垂直。通过折纸巩固对于平行、相交、垂直的理解。

(4)、拓展空间(摆小棒)

联系生活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处处都有联系,无处不纯在着数学知识。

(5)、找出下面图形中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九课《镜子》第一课时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镜子》一课是“光”这一单元第三课。“光”这一单元以学生最常见、最离不开的光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好的探究活动认识光的各种不同性质。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现象”。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光在直线传播时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帮助学生懂得“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从而认识“光的反射”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通过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和探究能力;从年龄结构看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另外他们对光有了一些理解,对镜子反射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5、能与小组成员交流实验中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设计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课始创设情景,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观察探究,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 识,学会本领。

(二)学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白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就请你们来猜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准、又快: “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脸上脏不脏?一看就知道。”(打一物)

学生说出谜底:镜子。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在你的实验桌上,把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伙伴找出来吧!并请你说一说它每天给了你哪些帮助?

学生找出小镜片,介绍小镜子的作用。

(教学评析: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还沉浸在课下活动中的学生一下了就吸引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请出了镜子伙伴,过一会儿我们还要请来另外一个伙伴----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光的知识。

师:光是沿()传播的。学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沿直线传播的光如果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光和镜子的游戏?

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教学评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探究新问题,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合作探究“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平面镜、白纸、三角板。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器材的作用。

3、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操作、观察、记录、交流等,教师适当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总结归纳: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引出“光的反射”这一性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光的反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把孩子们熟悉的镜子摆在课堂上亲自研究,学生会

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清晰的光线实实在在出现在眼前,科学课真实而鲜活,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乐于操作、观察、记录、交流、汇报,会知道“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改变”这一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展延伸

师:是不是只有镜子才能反射光呢? 生回答。

师:那课下就由同学们带着你的光源去寻找其他的可以反射光的物体,好不好? 生:好。

师:好,那咱们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光的反射:当光照在镜子上时,有一部分光被镜面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探究新问题,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3、把孩子们熟悉的镜子摆在课堂上亲自研究,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使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分组实验,加强了小组合作能力。需改进处:

1、教师应在实验开始时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欠缺,驾驭课堂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教师引导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应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过程,教师知道太多。

4、对学生一定要及时评价。

《观测天气》活动课教学反思

这次科技实践活动,既是对科学课知识应用的一次体验,也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次体验。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达到了预定的活动设想,也体现了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生真实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次活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了科学课《多样的天气》,对观测天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后,为学生设计的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全程参与观测过程,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只“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真诚参与了与人合作的探究过程,体验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分享了他人的智慧。《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这次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开设了气温观测、风向观测、风力观测、云观测、降雨量观测等五个活动小组,各组担任的观测天气的任务虽然不同,但通过各组的合作,最后成功地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各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共同观测,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也充分体验了“合作的愉快”。

3.学生真情感受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教育,知道了对待科学要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科学课中所学知识和观测天气的操作方法,认真、准确地观测了气温、风向、风力、云状和云量、降雨量等天气要素,获取了准确的天气变化数据,从而真实的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在整过活动中,学生始终严格按照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观测,尊重科学、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真情感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物体传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一问题,而设计了“你听到了吗?”和“水能传声吗?”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先认识声音能在木头、水、空气中传播,再理解声音是通过什么媒介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发现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自己的猜想验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3.能结合身边事例解释物体传声现象,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传播的途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物体传声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发生芯片、玻璃钟罩、抽气机、水槽、石块、纸杯、学生身边物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学生熟悉的声音(如鸟叫声、琴声、锣鼓声、上课铃声等)。

教师: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学生思考后,说出猜想。(学生可能会说声音是被风带过来的,也可能说声音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也可能说声音是自己传过来的。)

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传声。从而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验,寻找答案,新课讲解(了解气体传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真是五花八门,那么,谁猜得更准确呢?下面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我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的”。

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开始实验。演示实验:将一个发生芯片(从贺卡中取来)放入玻璃钟罩中,随后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中的空气抽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听到芯片的声音由大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只看到芯片指示灯闪烁。)

教师:我做了什么使芯片声音听不到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味实验程序发表各自看法。(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抽气机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来了;或者说因为玻璃罩中除了发生芯片没有其他物体了;或者说因为没有空气了,所以听不到声音了。)

师生总结:没有空气,声音就听不到了,说明气体能传播声音。教师:请同学列举一些生活中空气传声的例子。(这部分通过他们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很轻松地获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这一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

三、自主猜想,拓展思维(引出固体、液体传声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声音还能在那些物体中传播呢?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举例(可能会说铁管可以传声;可能说木头可以传声;也可能说水可以传声。)

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想,教师及时给予印的话评价,营造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四、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教师:猜想是需要用实验来验证的,同学们可根据教室里的材料和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要想好用什么材料?干什么?怎么干?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织交流,并讨论出小组的人员分工,实验步骤,从

中选一个最佳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中并给予指导和提示,增强可操作性,最后,学生跟全班同学交流方案,争求建议。教师总结概括:研究物体传声实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要有传生物体,如桌、椅、地面、黑板、铁管、水等②要让物体发声如:敲、摩擦、说话、振动等。③要用耳朵听声音,如用耳朵贴在物体上听,或用纸杯罩住耳朵听,在同一物体不同地方听等。

五、动手实验,验证设想 教师提要求:

(1)小组成员,轮换操作;(2)试验中不要喧哗以免影响效果;(3)挠桌面或发声音时用力要适中;(4)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对固体传声、液体传声的实验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前面讨论的结果。(在实验中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六、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把本组的实验结论跟大家汇报,通过汇报总结出: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向四面八方传播。总结后,教师相应板书。

七、理解应用,拓展延伸

让学生用本课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书上“科学在线”中所说的月球上宇航员问什么要用特殊装置才能交流,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是如何听到音乐进行表演等

第四篇: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上学途中相应的安全知识。

2、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提高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本领。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确立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2、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3、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

一、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安安全全上学去?”

1、板书课题。

2、老师进行现场采访上学到校的情况。

(家里住在哪里?怎么来上学?上学路上能看到什么情景?会碰到哪些意外事故?)

3、小结学生上学出现的问题。

(要面临以下问题:过马路,乘车挤车,小摊小贩的吸引,乞讨要饭的骚扰,陌生人说话,下雨天、下雪天,交通不变的困难„„)

4、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的后果。(放映录像《交通事故》)

老师:正因为会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安安全全地上学,安安全全地回家。

二、讨论学习怎样安安全全地上学去?(学生自由发言)

1、自己在路上看到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2、上学路上还有哪些情况要特别注意安全?

(方法:遵守交规,不在大街上乱跑,不和陌生人说话„„等等。)

三、判断:

1、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没有车,妈妈拉我过马路。对 不对?为什么?

2、放学路上,隔壁的大哥哥要我和他一起去游戏厅看看。我是去还是不去?

四、学习过马路。„

1、询问:你会过马路吗?怎么过?(学生自由发言)

2、游戏表演过马路。

3、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学记交通标记。

4、布置回家作业:

回家后收集并制作交通标记,并向爸爸、妈妈请教各种标记各代表什么意思。

五、总结。

六、学习“安全歌”。

《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说课稿

说教学安排:

《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它是在学生已熟悉学校,初步适应学校生活,体验作为小学生的愉快和责任,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能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遵守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区,他们每天都要和交通打交道,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对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他们很有必要。说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上学途中相应的安全知识。2.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3.提高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本领。4.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说教学重点、难点:

1.帮助孩子确立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2.培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3.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说设计思路:

校本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我本着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原则,充分体现这一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对本课进行设计。以活动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交流合作中实现活动的有效互动。说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揭示活动主题

校本课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设计《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之前,请孩子们先看大屏幕。初步感知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二、讨论会——辨析导行

以儿童的问题引出主题,然后列举在上学路途中儿童最容易遇到的问题,让儿童展开讨论,判断是非。

三、游戏——在活动中体会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活动在模拟演习的环境中充分地活动,这样让人身临其境,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就有了应急的措施。这样就使《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展示收集情况,初步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作用

本着实践性这一原则,让学生亲自尝试、体验、感悟,从而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活动后,让学生收集交通标志,想办法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用途。

五、总结并学习《安全歌》

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觉得你们可以成为交通小卫士。希望你们能像警察叔叔那样,自觉维护交通安全,让更多的孩子安安全全地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

校本的内容相当丰富,其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带出校园,走向社会,如可组织儿童到马路上学习交通规则。我们也可以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将交警叔叔请到课堂,为课堂提供延伸的空间。收集、创编安全儿歌,这些也是帮助儿童熟悉交通规则,树立规范意识的好办法。

《遵守交通规则 安安全全上学》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学习自我保护的本领,学生的文明习惯得到熏陶。

首先,一开始,我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规则上。这样,课堂上,学生会说得异常热闹,应该说也增长了不少知识。但是,后来我改变了想法,学生懂得再多的交通规则,认识再多的交通标志,如果并没有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去遵守它,那么,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学一套,做却是另外一套。因此,第一步应首先让学生来明理,即明白为什么要去遵守交通规则。只有明理后,才能去导行,去引导孩子们把学到的交通规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这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最后放在了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上。学生明理后,再去认标志学规则,这样学生自然是认认真真来学,学后一定也能确确实实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算是真正把握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明理来导行。

其次,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回忆在上学路上你遵守了哪些交通规则,使学生感受到交通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接着以录像《交通事故》引导孩子们去讨论,去领悟,争论的过程也就是孩子们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的过程。这样学生明理更透。而且,在交通规则的产生上,我也没有去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通过孩子们来当小小交通管理员,治理交通的过程自然领悟到交通规则是因需要而产生,没有交通规则绝对不行,从而引导孩子们努力去遵守。

总之,本课的落脚点就在于导行,而导行的产生原因则是明理。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联系儿童实际,让孩子通过明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达到了校本的真正目的。

第五篇: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13、花钟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因为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4: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各种花开放的资料、“花钟”钟面演示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释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花的世界,去看一看花的美丽和有趣吧。(多媒体演示:各种各样的花钟)

板书课题。

2、质疑,什么是花钟?

3、花怎么能作成钟呢?它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呢?请大家翻开书让我们去书中寻找答案吧。(生快速读课文)

二、引导探究

1、自由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找到答案了吗?

生汇报

小结:是呀,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就是花钟。这些花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花钟里有哪些花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秒与神奇吧!(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花,伴着轻音乐)

2、品读第一段,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这些花美吗?(美)你想怎样来形容它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也有一句话:(课件出示: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这些花不但美丽。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

(播放第一自然段动画)

2、你们发现了奥秘吗?这里介绍了几种呢?(学生说一个师贴一个)

这些花都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

3、交流反馈:

你喜欢什么花?书上是怎么写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老师也写了一句:(课件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更加美呢?

指导有个性的朗读,带上动作或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吧!

4、课文中除了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描写花开,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吗?

默读,划划描写花开的句子。

反馈,比较朗读,品味句子。

①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②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③你觉得哪一句美,就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美的理由。

④指导有个性的朗读,你想读那句,就带上动作或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读吧!

⑤小结:描写鲜花的开放,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是花的颜色,可以是花的姿态,可以是花的性情,更可以把它当作人来写。再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段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写每一种花开放,都是不同的表达。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丰富而有变化的表达,只有通过“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发现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写一写“夜来香”和“午时花”的开放。如此这般,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

⑥课堂小练笔:你能学着写一写吗?花。

5、师生合作读。看到那么美的花,我也想来读一读了。要不我们合作一下,我来读时间,你来读花开的句子。想读吗?来,看你们是不是与我心有灵犀一点通。

6、采用其他形式合作朗读

7、摆花钟

小组合作

选派一组演板:(完成板书)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大自然真是奇妙!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来解决吧!先来看看小组合作学习单:

小组合作学习单:

读一读

用自己租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

议一议

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填一填:造成不同的值五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的花,需要()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因此与()有关。

说一说

昙花为什么会在九点含笑一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之前有要求和目标,学习之后有相应的检测,这样的小学学习就真正达到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三、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这节有什么收获?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采用选择性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造。)

13、花钟 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

二、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及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确定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与定位。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具体的课时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重点是: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容置疑,众多的不必要的花样,只能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开展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在训练的同时,淡化训练的痕迹,力求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流程与设计意图

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计了五大环节:(1)激趣导入;(2)自主阅读,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4)课外拓展

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2、质疑

那么课文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认读本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四、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

13、花钟 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根据教材内容,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 “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课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引读、齐读、配乐读、做动作体会读等,再通过欣赏鲜花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的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还有是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建花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前三个环节高,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学习的热情与前三个环节形成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了解甚少。假使我在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再在第二环节感知花钟上的花后,进行拓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花开放的时间呢?”为第四个环节建花钟作个铺垫,我想在教学第四个环节时,不致于留下遗憾。这个遗憾使我吸取了一个教训:必须了解儿童特点,重视课前预习。

下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一颗小豌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

    《假如》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课题:23 假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良”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读出......

    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语文园地三》“‘我们去旅游’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府谷第四小学 郁玉荣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交际,轮流当导游,给大家清楚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2、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詹天佑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稿

    《詹天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詹天佑在当时情况下如何克服修筑铁路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困难,成功修筑了京张铁路。激发学生爱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情感。学习他的科学态......

    《桥》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桥》教学设计 红兴隆局直第一小 李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课前准备:......

    雷雨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雷雨》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宋丽君 一、关于教学理念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上,我力求做教学的引导者,课堂上......

    颐和园 教学设计 反思 说课稿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

    排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随州市季梁学校 虞大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