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结课论文---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时间:2019-05-13 10:3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结课论文---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新闻事业史结课论文---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篇:中国新闻事业史结课论文---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摘要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一个重要改革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一个好的开端。

关键词:五四时期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新青年;学生报刊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结束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这便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而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中,五四时期也是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得到明显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出现一个好的开端„„种种现象足以说明,五四时期的确是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正是由于五四时期的转变与积淀,中国新闻事业才逐步稳定上升并走上正轨。

在五四时期大量报刊涌现,其中最重要的报刊便是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了。它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它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它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它打破了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新青年》对于民主和科学的宣传逐步开放了人们封建封闭的思想,使人们意识到人权,也正是这样才让人们开始有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想法与勇气。不得不说《新青年》的出现为后来五四运动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1918年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发表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文章成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同时也由此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篇章。

其后,《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五四运动” 爆发以后,《每周评论》一连5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详细报道和评论五四运动。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纷纷涌现,一年之内达400种之多,他们大多以传播新思潮为主。由此可见,《新青年》与《每周评论》对

人们的鼓舞之大,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之中,报纸中传播的新思潮正适合他们开放独立的思想,改变与创新也正是他们当下所追求的,因而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两份报纸的成功。而置之于今日,也是如此,新闻事业的传播订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的,也只有能顺应时局、抓住人心、说真话、讲真理、不为强权、不随波逐流的报纸可以得到人们的赞同与支持。

当时涌现的报刊中以学生报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而其中更具影响力的便是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青年毛泽东很重视和喜爱阅读报刊,还在学校做学生时就向《新青年》投稿。曾在北京参加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听过邵飘萍、徐宝璜讲授的新闻学课程。五四运动 中,毛泽东在长沙领导进步学生投入运动,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并出版《湘江评论》做为学联机关报。《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创刊,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该报以述评为主,将新闻报道与评论相结合,大部分文章出自主编毛泽东一人所写。它设有《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湘江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湘江杂评》、《放言》等栏目,《湘江评论》将传播“新思潮”做为自己的主要宣传任务。反帝反封是《湘江评论》始终不渝的宣传内容。它深刻揭露巴黎和会的分脏实质,斥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揭开它们的虚伪面孔。毫不留情地讽刺封建当局实乃祸国殃民之专制政权。《湘江评论》还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描绘十月革命在国内以及世界上的伟大影响,同时在《湘江评论》第2、3、4号上连载了他的著名的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号召全国人民无论工人、农民还是小手工艺者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革命,革命就会胜利,这一文章一发表即被北京、上海、四川等大报相继转载。《湘江评论》以其激烈的言论影响着湖南革命运动的进程,被称为“湘江的怒吼”,但最终于1919年8月,《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同一时期,青年周恩来留日归来,在天津也积极投入五四运动,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出版了一张大型对开日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该报创刊,申明以“革新、革心”“民主主义”为指导和《湘江评论》遥相呼应,展开了有特色有力量的反帝反封的宣传。《会报》还号召各地采取罢工、罢市、罢课、请愿等形式进行斗争。该报发行广泛,除天津外,还销行北京、上海等其他大城市。被读者热情称赞为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北洋军阀政府非常惧怕它的巨大的舆论力量,想方设法对它进行迫害。《会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坚持出版,还在第100期时出了“奋斗号”特刊纪念。

而在此之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工人报刊开始出现,民营报纸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真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各类报刊的发展,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新闻工作也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各类报纸开创自由谈论的风气,对学术、文化、思想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继承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传统,重视报刊的政论。辛亥革命时期兴起的新闻述评在五四时期被广泛应用,像《每周评论》、《湘江评论》、《钱江评论》等一大批报纸都以述评为主要新闻体裁,国内外大事述评栏目也是各种报纸必不可少的。而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白话文也广受青睐,逐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同时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以及革命进步运动的发展也促使报纸副刊开始了革新运动,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以及支持群众革命运动的栏目代替了消闲的低级趣味的内容。五四时期改革后的报纸副刊突破了传统的旧的办报束缚,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同时,在这一时期新

闻通讯发展的更为成熟,杂文写作也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此外,调查报告、报告文学都有新发展。

纵观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我们看到了把握时局,勇于突破创新,注重受众感官等各种新闻媒体发展所必要的品质,这也正说明了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从这一时期中我们可以借鉴到的经验是很多。在当时各种新思想首先由报刊传播,既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渴望求新求变的心理,又同时促进了新思想新风潮在中国的传播。这种善于把握时局,能够紧跟潮流的能力对于我们当下的新闻事业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新闻之所谓“新”,便是新于时间,新于思想。只有能够紧跟潮流的媒体才能成功,也只有善于把握时局的媒体才能很好地让它的受众有所收获。而当时各类报纸对于巴黎和会分脏本质的揭露,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报道也同样值得今人反思。说真话、讲真理这些对于平常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一份虚假的报道对于社会没有任何价值。但反观我们当下,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不断开放,人们的言论似乎不再受过多的约束,各类虚假的消息穿梭于人们的生活中,新闻市场上鱼龙混杂。但无论怎样,作为媒体机构,我们总是该对自己的报道负责的,不加调查,一味为了销量而报道的行为只会导致不实报道日渐增多,空洞虚假的内容时时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在这样的时代下,人们更多是不再选择相信,得到信息后第一反应却是质疑,这不得不说是当下新闻传播的悲哀。但只要我们多加注意,就会看到前人已经给予了我们答案。

而其实,历史能给予我们最好的的便是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却不该仅仅看到它的表面,只有深入的理解与反思,并且真正将其运用到现实中来才能让它对于我们有一点现实的意义,否则它就只能仅仅停留在发生过的层面而已。对于新闻事业尤其是如此,我们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镜,但若没有了反思与实践,它便失去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五四时期,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一样,历史总是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收获与反思,关键便是在于我们能否合理地将其利用。

通过学习和分析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我收获良多,也更加希望当下的媒体能够积极的参考历史,反思历史。中国新闻事业写下了如此宏伟的历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重视?

第二篇:新闻事业史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年论文

题目: 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葩--邹韬奋

学院数计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学号2032姓名

2011年12月25日

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奇葩--邹韬奋

【摘要】

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为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宗旨明确,专注专一;身体力行,敢作敢当这些都是这位前辈教给咱们的。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这是邹韬奋的自我介绍。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为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邹韬奋的新闻工作经历是非常的丰富的:1925年创办《生活》周刊,后担任该刊主编,开辟《小言论》专栏,将《生活》周刊由一份内部刊物发展为发行量最高达155000份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后因引起国民党当局不满被查封;邹韬奋流亡海外期间,考察了欧洲各国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及《新生》周刊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1935年11月16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支持学生运动,主张追求民族解放,发行量再创全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达20万份,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周刊遭国民党政府查封;1936年6月7日,邹韬奋在香港主办《生活日报》,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该报以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的,不久后自动停刊;1936年8月23日,创办《生活星期刊》,邹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七君子”事件后,先后又创办《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等报刊;了解了他的工作经历后惭愧于自己的孤弱寡闻之余,亦被这位前辈的生平事迹所深深打动。

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从邹韬奋先生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前辈的工作思想和经验

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的时候一无资金、二无人员,可谓是“白手起家”,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周刊的销售量从刚接办时的两千分,递增至全国当时全国的最高纪录十五万五千分。我在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不可思议。

对邹韬奋办报的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五点:一是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他在1941年时说过:“一个报纸对社会能起引导的作用,绝对不是由于它要怎样便怎样,必须由于它能够灵敏的意识到社会大众的真正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大众的真正的利益,在这个立场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二是办报刊要有个性,就是只要有创新,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趣味和价值并存;三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事实、平凡的真理、活泼的形式、健康的趣味,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四是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五是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他曾对此总结为十六字箴言: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

我现在才刚刚接触和学习新闻事业,也许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来说还有些遥

远,但我会记住其中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如果将来我有幸可以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我会以此鞭策自己,做出更好的成绩。

二、宗旨明确,专注专一——前辈的工作态度

在面对周刊最为艰难的境况时,邹韬奋曾说:“宗旨不明则无从努力,责任不专一则亦无从努力”,于是他一切亲力亲为,对周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看似是面对工作时一句很平凡的话,但是在生活乃至人生上都给我带来了启发。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特别发达的多元化社会中,世界上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事物吸引着我们。通过各种高科技电子设备,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像是身上长着一百对触角的蜗牛,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无限的分散。随之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80后、90后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这个时候再看看前辈的那句话,我们是不是在纷繁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真我呢?没有“宗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无法“专一”所以不足以成事。

可能有些人会说,现实是残酷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所谓梦想不过永远只是自己心中美好的幻想罢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邹韬奋前辈从他中学的时候就对《新民丛报》和《北京通讯》着了迷,立志要做一名新闻记者,但他直到大学毕业后多年,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走“曲线”就业,一直寻求着机会。他觉得先入教育界再入新闻界也许是条出路,于是变投函自荐,辞去英文秘书的职务去了职教社,一直到后来参与《生活》周刊的编辑,再到接办《生活》周刊。中学时候怀揣的梦想,在大学毕业后五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怎样的执着和韧性啊!生活在他那个动荡的时代都可以做到如此,身处和平年代、条件和环境优越的我们如何能毫不羞愧的一边贪玩偷懒一边抱怨着“残酷”的现实阻碍了我们的梦想呢?

我会以此作为我学习的动力,用自己的梦想指引,积极的活在当下,不逃避困难,不害怕挫折,在全心的投入中收获百分之百的快乐。

三、身体力行,敢作敢当——前辈的精神

邹韬奋出生于1895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列强横行,人民的生活穷困潦倒,人们的思想大多腐朽落后。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嫉恶如仇,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与恶势力作斗争。先是力求改善社会风气,“九一八”事件爆发之后,他致力于抗日救国。他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是超前的,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韬奋精神就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邹韬奋自身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把报刊看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办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大众的解放,他把读者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他强调报纸的文风要明显畅快,办报要有个性和特色,新闻工作者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同时还要有真才实学,他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懂得处理好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所有这些与我们当前新闻事业中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

在这些办报经验中,一个高度集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人民的朋友,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方面,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重视报纸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重视新闻工作者的能力与品格,是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更深层次的体现。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要求,我们所办的报刊才能受读者的欢迎,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才能成为人民的好朋友,所有这些也正是

我们当前开展新闻工作,发展新闻事业所必须重视与遵循的原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比起前辈生活的年代,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但相比起前辈,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还差得很远。上课时我们曾学到,现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三大“毒瘤”:黄、黑、灰色报道。大量的灰色收入正腐蚀着很多新闻业界人士。从主办方邀请记者时按照“老规矩”给的“辛苦费”,到新闻报道中的“看钱下笔”,再到网络上被聘请来大打口水仗的“水军”,无一不给新闻界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失实的新闻让人们失去了信任,继而就会失去关注,被社会所淘汰。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人从执笔为剑的斗士,变成了趋利附惠的“软骨头”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的。

当然,敢说真话的人并不是没有。现在网络上的舆论机制就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躲猫猫”、“楼倒倒”、“桥糊糊”、“日记局长”、“我爸是李刚”等等,在过去根本不会被大范围知晓的事情经过网络的热议被迅速的传播开来,从而有效的让社会上的很多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一件事。

我由衷的希望我国的新闻事业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给予记者们更多的权利和保障,降低职业风险,让他们能说真话,敢说真话。我也希望新闻业界的同志们可以像邹韬奋前辈那样无惧无畏,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永远不向恶势力妥协。我更希望我自己可以茁壮成长,和我这一代的朋友们一起,为这个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三篇: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名词解释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 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8、陈独秀--1903年8月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又和别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3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编成《新青年》,1918年12月22日又和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30年又主办了托物派刊物《无产者》,后又创办了《火花》、《热潮》两个刊物。

9、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10、马礼逊--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刊创办人,英国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1815年在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曾担任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报刊主笔,曾编有《华英字典》、《中文法程》等书,在沟通中英文化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11、郑贯公--清末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1901年终孙中山介绍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与人合创《世界公益报》于香港,后又创办了《广东日报》、《有所谓报》、表面对国家兴之采取无所谓态度,实 际采用文艺形式宣传民主革命。

12、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开办新闻班,由徐宝璜、邵飘萍担任导师,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3、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14、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1928年迁往南京。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1931上11月7日在江本瑞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知和李提摩创办主编,主要内容原为宗教,后增加政治性内容,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2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25、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 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26、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27、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28、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29、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30、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31、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32、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

问答题: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

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

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

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三个缺点:

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

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

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

答:

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

1、制定办刊的方针。

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

3、组织写作者队伍。

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

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

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

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

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

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

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

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和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的筹备工作。

7、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

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

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

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

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

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

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

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

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

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

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有四点: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粤、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答:

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

2、首创报纸周刊。

3、编排“务求醒目”

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四项办报原则是:

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答:

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

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

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

1、《新青年》分为三阶段来分析它:(1、1915年-1918年是激进的的民主主义刊物。

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宣传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 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4、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

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

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第四篇:《中国新闻事业史》期末结课论文

“新闻全才”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东阳县人。他12岁就中了秀才,并在1902年赴杭州,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时值辛亥革命后期,改良派和革命派报报刊的大辩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读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则使他萌发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1905年回家乡金华任中学教师,他刻意模仿梁启超报章文体的风格,而且利用课余时间给上海《申报》投稿,被《申报》聘为通讯员,撰写金华通讯,并参加了南社。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他怀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协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笔,并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生涯。

1913年初,杭辛斋当选为国会议员赴京上任,《汉民日报》交由他主持。他不畏权势,不受利诱,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和随笔,抨击袁世凯及军阀的专横跋扈,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曾经三次被捕,受过九个月的牢狱之苦,《汉民日报》同时被封。1914年出狱后,他被迫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政法学校。在此期间,他与同学潘公弼等三人创办东京通讯社,为京津沪汉各报发稿。1915年回国后,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至1918年被聘为驻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京特别通讯”。为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他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一度兼任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月刊主编。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办著名的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体现了其“新闻救国”的思想和办报目的,至此,北京也成为他进行新闻活动的舞台。

1919年邵飘萍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公开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的卖国罪行。同年8月,因揭露段祺瑞政府的黑暗统治,《京报》被查封,他再次东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社顾问。1920年邵飘萍回国恢复《京报》,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1925年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以《京报》为阵地,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奉系军阀进京,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为罪名,将邵飘萍诱捕入狱,4月24日他被杀害于北京天桥。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邵飘萍在采访和写作上有独特的才能,出色的采访技艺。诚如方汉奇教授所说:“察物精审,治事勤敏,广交游,重然诺,不惜小费,耳目众多”。①邵飘萍不愧这一评价,他观察事物精确深刻,其“新闻鼻”、“新闻脑”时刻都在紧张工作。对事物的观察总能从现象到本质,能预见事物的发展,并能掌握住记者的主动权。著名记者张季鸾说:“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能不见,见而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② 民国教育总长汤尔和也说:“中国有报纸五十二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邵飘萍。”③

邵飘萍风流倜傥,善言辞,广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与之交往,谈得来,说得拢,重交情,讲排场,在广泛交际中完成了许多独家新闻的采访任务。袁世凯阴谋刺杀宋教仁的要犯洪述祖在北京就逮,邵飘萍从“洪之妾手中获取洪氏亲笔日记露布于京报,幽燕人士无不惊其采访绝技。”④

作为一个报人和学者,他从办报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1923年《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先后出版,标志着他的新闻思想日臻成熟。

首先,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在他看来,新闻事业传递消息要面向全社会,与全社会发生联系,并有自己的独立性,包括“信仰独立”、“组织独立”、“经济独立”。

其次,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论述记者在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记者的品德和能力。他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记者的“品性为第一要素”,“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他说这是记者“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

第三,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保护新闻自由。在《新闻学总论》中,邵飘萍以大量的篇幅就此做了专门论述。他要求通过斗争使新闻事业“建筑其基础正当的法律保护之下”。目的在于保护新闻界自身的自由和约束政府,使新闻事业“达到法律之上相当自由之目的”。

邵飘萍毕生从事新闻工作,自称:“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终身以之。”他当过通讯员、记者、编辑、主笔和社长;既办过通讯社又办报纸,撰写过社论、短评、消息、转电等新闻作品,既熟悉采编业务,又有新闻事业的管理才能;既从事新闻学的研究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根据他在北京大学、平民大学、民国大学、法政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所以,他是民国初年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的一生是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正直爱国的新闻工作者,也是第一个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献身的革命烈士。

引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下),第74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六版。

张季鸾:《追悼邵飘萍先生》,载1929年4月24日《京报特刊》。③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5页,《汤序》,1923年京报馆出版。④

罗章龙:

《椿园载记》,第33页。庞玉

2014级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类 学号20144101113

第五篇: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

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 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

4、王韬办报情况: 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

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

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

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

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

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

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 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

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 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 “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15、《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改革过程:

A.版面顺序进行调整:

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B.社论改革:结合实际;

C.新闻报道改革:以我为主;副刊改革:文艺——综合;

D.各栏目改革:①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②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③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④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解放日报》面貌改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增强了党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当办报,在组织上与当保持一致。第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第三,增强了战斗性。第四,改进了文风。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改革意义: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

16、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令人瞩目的现象: A.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1947.7-1949)

B.城市办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48下半年)C.加强学习,改进报道

D.清理接管旧有的新闻事业,并区别对待 17、1947年中共宣传的机构:新华社 18、1947年3月新华社的任务:

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19、1947年文萃周刊三烈士: 陈子涛(1920-1948)、吴承德(1920~1949)、骆何民(1914~1948)20、抗美援朝中哪两种体裁广泛运用:战地通讯、报告文学

21、建国后新闻事业的特点:

⑴、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⑵、建成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当时党和政府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22、“邮发合一”什么时候形成的:

1949年1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局办理,通过全国邮局扩大发行范围。

23、定本制度:

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布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24、时务文体(报章体)特点:平易畅达、语言丰富呀、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25、苏报案简介: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26、大江报案简介: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27、癸丑报案: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案”。

28、第三条道路:(消极)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29、第二条战线:(积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30、“诚言”事件

对日益高涨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通讯社和报纸歪曲事实真相,破坏五卅运动。然而,直到7月初,五卅运动都未能平息。于是他们一面收买无耻文人,为帝国主义辩护,一面由上海工部局出面,于6月27日成立了出版处,出版了一种名叫《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

《诚言》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出版者将他到处散发、张贴、专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然而,《申报》和《新闻报》竟在广告栏将《诚言》用大字刊登出来。《诚言》以及《申报》、《新闻报》的行径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许多群众将“诚言”涂改成“谣言”,以示轻蔑和抗议;许多报刊纷纷撰文斥责申新二报。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新二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向读者道歉、引发辟谣的传单来表示认错。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彻底破产。此次事件,被称为“诚言”事件。

31、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创办的意义:

它们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声讨了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并进行了斗争;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32、《.新华日报》在抗日时期的斗争做法和经验、意义: 做法和经验:

⑴给国民党算账(写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来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⑵善于利用矛盾

⑶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 ⑷开拓销路 ⑸扩展消息来源 意义:

⑴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⑵做好统战工作,大搞企业式的经营 ⑵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⑷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3、孤岛时期抗日报刊的战斗作用:

上海“孤岛”:1937年11月12日至1942年12月8日之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文汇报》。

34、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经验: ⑴、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⑵、主张办报要有个性; ⑶、适合大众的文风; ①“促膝谈锋”;②“明显畅快”; ⑷、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①言论上的独立精神;②工作上的敬业精神;③读者至上的读者精神 ⑸、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①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③实行“集体的管理”和“明主的纪律”;④“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⑤为公择人。

35、人民日报工作的改革和收获: 改革:

A.扩大报道范围 B.开展自由讨论 C.改进文风

D.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E.编辑部全体成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 F.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G.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 收获: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目迷信,认识到对于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加以借鉴,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 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36、新中国成立初期报道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

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37、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

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与被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发动群众揭发,把新闻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党报的群众路线和对于革命事业、人民利益负责任的精神。它还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更加注重编者按的使用,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8、练笔运动:1951年2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39、北大新闻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40、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报刊的监督功能)

六、记者应拥有新闻敏感,应先知先觉

4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的讲话: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下载中国新闻事业史结课论文---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闻事业史结课论文---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一、课程说明(一)教材的选用 本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二)本课程的目的 中国新闻......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一、常识掌握部分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选择10分(10题) 名词解释10分(2题) 简答 40分(4题)论述40(2题) 选择 1、到唐代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 2、唐朝时我国最早由报纸的朝代。——敦煌进奏院 3......

    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丁淦林 主编 学习新闻事业史的目的和意义 新闻: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 1、新闻理论:新闻理论研究始于17世纪末的德国,当时有人以报纸工作为研究对象撰写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

    外国新闻事业史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各章复习资料(1) 1、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2、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公元前3、4千年就出现了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