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

时间:2019-05-13 10: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

第一篇: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丁淦林 主编

学习新闻事业史的目的和意义

新闻: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

1、新闻理论:新闻理论研究始于17世纪末的德国,当时有人以报纸工作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1895年,德国学者科赫教授在海德堡建立了最早的新闻理论研究机构,早期的新闻理论研究,目的在于培养新闻从业人员,比较偏重于应用技术。随着后期的发展,新闻理论成了一种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总结新闻事业活动规律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3、新闻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是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的出版,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

丁淦林:复旦大学的教授,新闻史学家,2011年9月去世。

学习目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历史沿革;重要的历史现象,包括重要文献、著名人物、优秀作品、重大事件及重要的新闻思想与工作经验。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口头新闻时代、手写新闻时代、其他辅助手段

传播活动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远古的人们结群而居,共同生活、劳动,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沟通、共同防御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沟通、人与人间的社交也需要沟通和交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里,人们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自然会萌发出社交的需要。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处于有声语言形成阶段,70万年前的北京人已经有清晰的语言,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运用语言相互沟通、所以中华民族进行口头传播已经有万年以上的历史。考古发现的文物也说明,早在远古时代,信息交流传播活动就已经出现了。比如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等。

二、商周时代中国的文字逐渐定型产生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甲骨、金属、岩石等,传播内容可分三大类:祭祀占卜;帝王诏书;记功颂德。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处士横议。(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横议:放肆地进行议论。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统治者需要发布政令,通报政情军情;政客需要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百家也就是这些处士们要聚徒讲学,弘扬自己的学说;老百姓需要在公共场所交流。各国设有驿站和传舍,方便信使往来,传播活动更为频繁。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是“车同轨”(车道二轮间距离为六尺)、“书同文”(小篆)。在交通和文字方面位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

两汉时代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对当时发生了一件人类传播史上的大事,就是造纸术的发明。汉朝是否出现官报,学者们看法不一。一些学者认为已经出现了,根据一是汉已经有唐代负责发行官报的机构“邸”。二是燕王旦在封地获知首都御林军调动情况的记载,但是多数新闻史研究者仍持否定意见。

唐朝: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

代官报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其藩镇制度的发展。当时藩镇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负责人是由藩镇派遣,受使于藩镇,不受朝廷管辖,被称为进奏官或邸使。只对其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管辖。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些由进奏官传发给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官报的雏形。它们没有统一的名称,称为“进奏院状”、“报状”等,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管理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什么新闻史学者们认为它们是中国在原始的报纸呢?特点:按其性质属于中国古代官报,是政府公报的始祖,与现代报纸相比,它有什么特征呢?内容、形式、发行与传递。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做了详细的叙述,外观:“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内容“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从他的描述来看。

古代的传播手段主要是口头传播比如谣谚、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报警)、旗鼓(指挥进退)。结绳记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有童谣和谣言。前者反映社会舆情和民心向背,有正面也有负面之意。后者往往出自政治上的敌对面,受到当局的严厉查禁。《三国演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讽董卓)《水浒传》: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指宋江)

第二篇: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名词解释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 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8、陈独秀--1903年8月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又和别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3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编成《新青年》,1918年12月22日又和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30年又主办了托物派刊物《无产者》,后又创办了《火花》、《热潮》两个刊物。

9、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10、马礼逊--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刊创办人,英国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来的第一位传教士,1815年在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曾担任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报刊主笔,曾编有《华英字典》、《中文法程》等书,在沟通中英文化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11、郑贯公--清末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1901年终孙中山介绍任《中国日报》记者,1903年与人合创《世界公益报》于香港,后又创办了《广东日报》、《有所谓报》、表面对国家兴之采取无所谓态度,实 际采用文艺形式宣传民主革命。

12、徐宝璜--民初著名新闻系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开办新闻班,由徐宝璜、邵飘萍担任导师,并担任过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所著的《新闻学纲要》是我国最早新闻学著作之一,当时的新闻界称他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3、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14、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1928年迁往南京。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1931上11月7日在江本瑞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知和李提摩创办主编,主要内容原为宗教,后增加政治性内容,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教会报刊。

2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25、时务报--1896年创办人梁启超,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 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26、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27、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

28、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留日学生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主编胡汉民、章太炎。

29、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1916年更名为《新青年》,1918年迁到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合办,1919年又随陈独秀迁到上海,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30、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是一份政治性很强的报刊,第25期前,由陈独秀和李大钊主编,第26期起由胡适主编,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报刊之一。

31、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

32、政治周刊--1925年12月5日创办于广州,先后由毛泽东和沈雁冰任主编,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机关报,是宣传反军阀和揭露国民党右派,团结左派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思武器发挥了极大作用。

问答题:

1、对兴中会时期的革命报刊应如何评价?

答:有三大贡献:

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议论上的准备。

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

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论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有三个缺点:

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

2、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

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

2、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

答:

1、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2、开政治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业和报人的社会地位,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

答:

1、制定办刊的方针。

2、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

3、组织写作者队伍。

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

5、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答:

1、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2、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

3、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

4、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

6、瞿秋白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贡献?

答:

1、五四时期,他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2、1920年,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道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况,并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报衙文学作品。

3、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4、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

5、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

6、1931年到1932年参加并指导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和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的筹备工作。

7、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通讯社的领导工作。

8、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编委。

7、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

1、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

2、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

3、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4、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8、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

答:

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2、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

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

4、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5、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

6、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7、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8、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9、为什么说《共产党》月刊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

答:

1、这里是与改组后的《新青年》比较而言的。

2、区别在于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着过去的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合作的形式,并刊登他们的文章,以反映他们的思潮,登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文章还不占主要地位。

3、《共产党》周刊专门并着重宣传共产党知识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及列宁的有关学说。

4、编辑人员是由共产党发起组的成员担任。

10、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有四点:

一、他们先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后来又披着商业的外衣在中国办报,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和维护这些国家的在华利益摇旗呐喊。

二、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大多数是中国通,他们的中文都很好,有的还能讲流利的粤、闽、沪等方言,有的能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这些都为他们办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些在中国办报的个国人直接参与了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干预中国维新运动,有的出面干涉租界的诉讼等。

四、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他们所办的报纸大多聘请中国人当主笔或编辑工作,按照中国读者的习惯的书册或直行排字,尽使报刊中国化,在宣传上大唱古俭经,标榜“替中国人讲话”,以搏得中国读者的好感。

11、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答: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4、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12、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行有何意义?

答:宋朝小报盛行的原因是:

1、封建王朝内忧外患交加,无暇顾及。

2、人民群众关心抗金斗争时局。

宋朝小报发行的意义是:

1、冲破了封建王朝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

2、开始使报纸成为商品。

3、使报业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事业。

13、《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答:

1、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

2、首创报纸周刊。

3、编排“务求醒目”

4、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

14、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

答:四项办报原则是:

1、宗旨定而高。他认为报纸的最高宗旨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思想新而正。他认为报纸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

三、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是“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但必须严格选报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

四、报事确而速。他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及时,应该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15、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答:

1、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

2、南方各省新政权支持的原因。

3、民国以后成立的形形色色政党,一部分资本家纷纷办报来宣传自已,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到好处和借机发财。

16、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过哪些活动?

答:举办新闻班,聘请徐宝璜为教授主讲新闻学,聘请邵飘萍讲采访学,开始了大学新闻学教育,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新闻周刊》,出版了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第一本新闻采访专著是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7、《新青年》是怎样的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

1、《新青年》分为三阶段来分析它:(1、1915年-1918年是激进的的民主主义刊物。

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2、它的宣传内容是:(1、提倡民主反对封建。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3、《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18、《每周评论》是怎样一份刊物?它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什么?

答:《每周评论》是报导和评论事实的刊物,它的宣传内容:

1、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反映了世界革命交潮。

2、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3、揭露和攻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报导了劳工生活,使人们了解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每周评论》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和《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报刊之一,在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方面起了极 大作用。

19、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

答:1: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到了广泛运用。

3、副刊有了很大改进出现了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第七版、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

4、中国记者走向世界。

5、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20、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六刊一报:《教育与职业》1922年、《生活》1926年、《大众生活》1935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月刊上海、《全民抗战》三月刊重庆、《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邹韬奋永远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做人民的喉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读者来信十分重视,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他还教育编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交待要清楚,选择要精当,他在选择原稿时,一视同仁不搞照顾,对刊物的内容和格式坚持统一的观点,此外他的严肃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不许刊物上有错别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

1、坚持合法斗争和不合法斗争相结合。

2、有理有利有节有所为有所斥为。

3、违检混检暴检。

22、反“客里空”是怎么回事?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萧之翻译的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第三篇: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

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 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

4、王韬办报情况: 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

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

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

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

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

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

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 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

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 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 “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15、《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改革过程:

A.版面顺序进行调整:

第一版反映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为主。

B.社论改革:结合实际;

C.新闻报道改革:以我为主;副刊改革:文艺——综合;

D.各栏目改革:①在思想政治上肃清了五明错误思想的影响。②在组织上加强了党对报纸的领导,加强了报社的领导力量。③在办报方针上依群众路线,号召“全党办报”。

④在作风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⑤在新闻理论上,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解放日报》面貌改变的具体表现: 第一,增强了党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当办报,在组织上与当保持一致。第二,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思想;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第三,增强了战斗性。第四,改进了文风。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②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在改版之后,其他改革成效显著:①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宣传了整风运动;②正确宣传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③成功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④有效地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如国统区的《解放日报》等。】 【改革意义:这次改革,一方面引导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党办报”思想的确立。】

16、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令人瞩目的现象: A.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1947.7-1949)

B.城市办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48下半年)C.加强学习,改进报道

D.清理接管旧有的新闻事业,并区别对待 17、1947年中共宣传的机构:新华社 18、1947年3月新华社的任务:

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新华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工作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此时《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19、1947年文萃周刊三烈士: 陈子涛(1920-1948)、吴承德(1920~1949)、骆何民(1914~1948)20、抗美援朝中哪两种体裁广泛运用:战地通讯、报告文学

21、建国后新闻事业的特点:

⑴、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⑵、建成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当时党和政府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22、“邮发合一”什么时候形成的:

1949年1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局办理,通过全国邮局扩大发行范围。

23、定本制度:

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布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24、时务文体(报章体)特点:平易畅达、语言丰富呀、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25、苏报案简介: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26、大江报案简介: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27、癸丑报案: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案”。

28、第三条道路:(消极)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29、第二条战线:(积极)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30、“诚言”事件

对日益高涨的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通讯社和报纸歪曲事实真相,破坏五卅运动。然而,直到7月初,五卅运动都未能平息。于是他们一面收买无耻文人,为帝国主义辩护,一面由上海工部局出面,于6月27日成立了出版处,出版了一种名叫《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

《诚言》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出版者将他到处散发、张贴、专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然而,《申报》和《新闻报》竟在广告栏将《诚言》用大字刊登出来。《诚言》以及《申报》、《新闻报》的行径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许多群众将“诚言”涂改成“谣言”,以示轻蔑和抗议;许多报刊纷纷撰文斥责申新二报。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新二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向读者道歉、引发辟谣的传单来表示认错。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帝国主义欺骗宣传的彻底破产。此次事件,被称为“诚言”事件。

31、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创办的意义:

它们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意义重大,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声讨了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并进行了斗争;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32、《.新华日报》在抗日时期的斗争做法和经验、意义: 做法和经验:

⑴给国民党算账(写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来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⑵善于利用矛盾

⑶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 ⑷开拓销路 ⑸扩展消息来源 意义:

⑴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⑵做好统战工作,大搞企业式的经营 ⑵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⑷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33、孤岛时期抗日报刊的战斗作用:

上海“孤岛”:1937年11月12日至1942年12月8日之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文汇报》。

34、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经验: ⑴、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⑵、主张办报要有个性; ⑶、适合大众的文风; ①“促膝谈锋”;②“明显畅快”; ⑷、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①言论上的独立精神;②工作上的敬业精神;③读者至上的读者精神 ⑸、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①处理好“事业性”和“商业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③实行“集体的管理”和“明主的纪律”;④“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⑤为公择人。

35、人民日报工作的改革和收获: 改革:

A.扩大报道范围 B.开展自由讨论 C.改进文风

D.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E.编辑部全体成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 F.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G.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 收获:

①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和解放,冲破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破除了盲目迷信,认识到对于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加以借鉴,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传播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 ③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36、新中国成立初期报道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

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37、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

反客里空运动是通过批评与被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的,同时发动群众揭发,把新闻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充分体现党报的群众路线和对于革命事业、人民利益负责任的精神。它还改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业务工作,报纸更加注重编者按的使用,注意报纸的通俗化,从路线上确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38、练笔运动:1951年2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39、北大新闻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40、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报刊的监督功能)

六、记者应拥有新闻敏感,应先知先觉

4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的讲话: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第四篇: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

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

子子剌报

士蔑西

南华早报

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

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

8.四大副刊:

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2.京报副刊。3.民国日报“觉悟”副刊。4.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它们一改以前消闲为主的风格,转而为知识分子宣传民主科学,培植新文化,传播新思潮。

(后有不全)

9.四不方针:新记公司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不党:不代表任何党派。

2.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

3.不私:不谋私利,要使报纸成为公正喉舌。

4.不盲: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10.红中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肩负着出版报纸和开展通讯社业务的双重任务,自开办之日起以CSR的呼号向外播发中英两种文字的电讯。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停止对外播发新闻。红军抵达陕北后恢复发稿工作。1937年改名为新华社,第一任社长是周以栗。

11.中央社:国民党中央主办的中央新闻通讯机构。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1932年国 民党中央对中央社进行改组。宣称迁出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同时社内装置当时最先进的收报机和发报机,向全国各地播发新闻,此后也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12.史量才惨案: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倾向进步,领导申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大胆攻击蒋介石“剿共政策”和不抵抗政策,遭到国民党的嫉恨。蒋介石先是采用收买和高压政策,后又暗中布置对史量才下毒手。1934年11月13号史量才在从杭州回上海途中在浙江海宁县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二,人物简介

1.黄远生:1)评价:民初著名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2)经历:1.1904,年进士后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法律。

2.1909年,学成回国,被清政府任命为邮船部员外郎。

3.辛亥革命后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庸言”,担任过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

4.在短短四五年记者生涯中,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

活动能力以及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称为民初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

5.他曾以“四能”(能想,能听,能写,能奔走)蜚声于时。

6.袁世凯称帝时约请黄远生为“亚细亚日报“上海总撰述,黄远生

辞不就职,并在上海各报刊出“黄远生反对帝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

7.1915年9月远走美国,同年12月在旧金山被爱国华侨误认为帝

制派被刺死。

3)贡献:黄远生是我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他为申报所写的“北京通

讯”流传一时。

2.邵飘萍:1)评价:著名报人,记者,新闻学者,被誉为“新闻界的全才”。著有“新闻

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

2).经历:1.1909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为上海各报

写稿。

2.1912年受杭辛斋的邀请去杭州任“汉民报”主笔,开始职业报人

生涯。

3.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居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向国内

各报发稿。

4.1916年回国,在申报,时报等报担任主笔,袁世凯死后被申报聘

为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北京特别通讯”成为民国初年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

5.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印社。

6.1918年10月,创办来他一生最重要的报纸“京报”,以宣告十月

革命,社会主义著称于时。

7.后因在报上揭露段政府弊端被通缉,再次逃往日本。曾任“朝日

新闻”的记者。

8.1920年回国,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

名枪杀于北京天桥。

3.梁启超:1)评价: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奠基人,也是中国报刊

政论时议的杰出代表。

2)经历:1.1895年随康有为至北京,参与公车上书,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

“中外纪闻”称为主编和重要撰稿人。

2.1896年赴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同

时对报纸的政论文体进行了改革,创造了影响一代文风的时务文体而名噪一时。

3.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先后创办,主编“清议报”“新民丛

报”“新小说”宣传郡主立宪。

4.在所创报刊中,首倡时事短评,第一次提出党报的观念,并积极

改革副刊,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天纵之文豪,舆论之骄子”。

5.从1905年8月开始,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民报”进行论战。

6.1907年在东京组织“正闻社”创办“政党”“国风报”继续鼓吹君

主立宪。

7.辛亥革命后组织进一步的拥护袁世凯。1915年后在讨袁的“护国运

动”中成为幕后主使。

8.晚年在清华大学做教授,称为著名国学大师。1921年病逝于清华园。

著有“冷冰室全集”。

4.章太炎:1)评价: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民主革命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

2)经历:1.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的撰述,宣传改良思想。

2.戊戌变法后逃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

3.1899年回上海,主编“亚东时报”。

4.1903年,在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中被捕入狱,称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5.1906年出狱后,被同盟会接到东京,任“民报”主编,参与了与

改良派的论战,并为民报撰写来大量论说,是“民报”最著名的政论家和宣传家。

6.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作为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喉舌。

7.民国后,参与政治活动,是统一党的总裁,从出任袁世凯的总政

府顾问到转而反袁。

8.晚年政治上转入颓唐,潜心研究学术,称为著名国学大师。

9.1936.6在苏州病逝,著有“章氏丛书。

10.备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最大

最久的业绩”

…“考其生平,以勋章作为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无第二人,七次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

5.邹韬奋:1)评价:伟大的新闻出版事业家,杰出的报刊理论家。

2)经历:

1.1926年,主编生活周报,开始其报人生涯。

2.1933年初,参加中国保障同盟。

3.1933年7月,被迫流亡国外,为生活周刊撰写来大量通讯后编成“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

4.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并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5.1936年11月在七君子事件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用笔战斗,写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

6.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7.1941年皖南事变后出走香港,在香港出版“大众生活周刊”。

8.1942年曾赴苏北解放区考察。

9.1944年在上海病逝,同年9月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10.邹韬奋新闻思想核心是永远立于大众立场和真诚的为人民服务。

6.范长江:1)评价:著名新闻记者,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2)经历:

1.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等报写稿。

2.1934年进天津大公报当记者。

3.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西北采写的历程,陆续在大公报发表来许多旅行见闻,后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4.1936年8月深入内蒙古西部,以大公报战地记者身份在抗日前线采写了许多通讯。

5.1936年12月,奔赴先采访,第一次想全国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共的方针政策,受到全国的瞩目,他是第一个从白区进入延安的新闻记者。这次西北采访出版来通讯集“塞上行”。

6.1938年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同年10月脱离大公报,赴桂林创办国防新闻社。

7.1941年在香港与邹韬奋等人创办华商报。

8.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南京仪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

9.1949年以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社长。

10.1970年10月23,在河南确山县病死。

三,重要报纸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基本情况:中国近代第一份报纸,1815年8月5日。马礼逊,马六甲,未怜。

2)宣传内容:宗教,宣传伦理道德,科学知识。

3)宗旨: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4)特色:1.为求方便读者阅读。

2.研究中国读者的性格和习惯。

3.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4.文体多样。

2.世界日报: 1)评价: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报纸之一。

2)基本情况:1925年2月10日,北京,创办人是陈舍我。

该报在二三十年因屡遭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派的压,言论一直比较保守。1945年复刊,后政治态度明显,倾向于国民党。

3)特色:1.内容以政治军事新闻为主,教育新闻也占有重要地位。

2.带有多种专刊,复刊,曾连载张恨水写的多部唱片言情小说,吸引市民阶层,读者。

3.版面编排颇具特色,常把读者一些感兴趣的地方新闻,社会

新闻放在头条。在标题方面仿效黄色新闻标题的做法,词句 4

惊人,字号特大,排列醒目。

3.中国青年:1)基本情况:1923年10月20日,上海,主编:恽代英,萧楚女。

2)评价:共青团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也是大革命失去最著名的刊物之一。

3)宣传内容:1.热心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2.报道评述国内政治事件,配合“向导”等党报宣传反帝,反

封的政治主张。

3.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4)最突出特点:重视青年需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需要。

5)文风:热情+说理。

4.新青年:1)基本情况:1915年9月15日,上海。创办人:陈独秀。主编:陈独秀,李

大钊,胡适,钱玄同。

2)评价: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刊物。

3)宣传内容:

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主义的旧制度,旧道德,旧

礼教,旧文化展开激烈进攻..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闻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4)经历:1.1917年初前往北京出版社。

2.1922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刊物变成无产阶级刊物。

3.1922年9月,改出季刊,称为中共中央理论性疾患刊物新青年的宣

传,惊醒了一代青年,读者赞扬它是“明灯黑室,空俗足音”。

5.每周评论:1)基本情况:1918年12月22创刊北京,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创办。

2)评价: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

3)主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4)宣传内容:和新青年互相配合彼此补充,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

论重在批评事实。

5)主要贡献:把反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的军阀政治斗争联系起

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尤其是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和评论,被认为是当时所有报刊中最出色的,对研究五四运动以及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6.新华日报:1.基本情况:1938年1月11日,汉口。创办人,社长:潘莘年。

2.评价: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地机关报,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

长的一张中共机关报。

3.斗争:…….面对国民党当局的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原则进行合法,不合法斗争。合法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暴检,有必要时也进行不合法斗争,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7.解放日报:1.基本情况:

1941年5月16日创刊于延安,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

成,第一任社长博古,第一任总编辑杨松。

2.评价:

…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整个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

3.经历:1.创刊初期受王明路线的影响宣传上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倾

向。

2.1942年4月由陆定一任总编辑,并主持来报纸的改版工作。

改版后,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当时的工作起到重要的知道作用。

3.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解放区。本报撤离延安,辗

转于晋察冀地区,3月27日终刊。

四.新闻事件

1.苏报案:1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2.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苏报主笔和撰稿人,发表来许多鼓吹 革命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的“革命军”的宣传以及章太炎“康”影响最大,这文章的发表引起来清政府的仇恨。

3.经过:1937年清政府以苏报刊载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逮捕了相关人士,主笔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报馆被查封。经过10个月的审讯,上海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4.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来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长了革命者的威风。

2.“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

1.性质:是辛亥革命前期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是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2.论战内容:(围绕三民主义)1.是革命还是保皇.(核心)

2.是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

3.要不要土地国有,要不要平均地权。3.经过:持续了两年。

4.参与者:民报:章太炎,汪精卫,胡汉民等。

新民丛报:梁启超。5结果:改良派处于被动最终失败。(标志性事件是1917年新民丛报停刊)

6.意义: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舆论,组织上的准备。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2.过程:1919年,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反

对空谈为名,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社会革命,面对胡适的论战,李大钊写了“论问题与主义”进行批驳,遭到回击后胡适又先后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继续散播资产阶级使用主义观点。1925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近代中国思想变动的原因”针锋相对地表明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决心。

3..结果:1912年2月新青年发表“本质宣言”确定来宣传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标志着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方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4.意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4.上海各界抵制“诚言”:1.原因:1):1925年,上海发生了租界当局枪杀爱国群众的五卅

惨案,事发后,上海各进步团体纷纷发表宣言,谴责帝国主义的暴行并要求上海各报刊载。

2)开设在公共租界内的报纸对此态度暧昧,有的不仅不

报道事实真相,甚至公开为帝国主义辩护,尤其严重的是申报,新闻报两大报为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大作广告,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

2过程:广告在两报刊出的第二天,以上海学生联合会为代表的一些团体发表申明,立即取消他们在两报的广告,通电全国要求一致对两报采取行动。

3.结果: 在上海各界的压力下,两报被迫在报上刊登启事,向全国读者

道歉,并印发来“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的传单20万份。这场斗争以上海各界的胜利告终。

5.申报副刊“自由谈”改版:1.评价:“自由谈”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副刊之一。

2.基本情况:1911年创刊,向来为鸳鸯蝴蝶派文人所把持。

3.改版过程:1932年,顺应时代要求的史量才改换原主编周瘦鹃启用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文学青年黎烈文,黎烈文主张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现代化,刊登了大量针砭时弊,富有进步内容和战斗性的杂文,鲁迅,矛盾,瞿秋白,郁达夫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都在该刊上发表来许多文章,使该刊成为当时进步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

4.改版后特色:重视杂文

6.中外记者访问延安:1)评价:是抗战时期的一次引人注目的记者采访活动。

2)过程:1944年6月由中美苏英等国记者组成的21人参观团抵达

延安,对解放区进行来一个多月的访问,此后国内外报刊纷纷当局允诺新闻自由的虚伪性,上海60多名记者公开发表来为羊枣之死向国民党政府抗议,要求调查死因,严惩凶手。

7.新华日报与大公报论国是:过程:1)1945年7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质中国”提出“要

争政争,不要兵争”“人民不得有兵”要求共产党交出武装。

2)次日“新华日报”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揭露了

大公报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的立场。

3)1946年4月国共两党展开了长春争夺战,大公报发

表了“可耻的长春之战”把内战责任推向共产党。

4)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论”针锋相对,予

以痛斥“大公报”,还以“人民皆日可乘”为题发表群众来信,批驳大公报的反动言论。

8.新生事件:1.过程:1)1934年2月,进步的新闻工作者杜重远,艾寒松在上海创办了“新

生”周刊,积极主张抗日。

2)1935年5月艾寒松在该刊发表了“闲话皇帝”一文。日本驻上海

理事声称该文“侮辱天皇,妨碍邦交”胁迫国民党当局追查作者,并封禁该刊。

3)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查封了该刊,并判处杜重远(主

编)14个月徒刑。

9.解放日报的改版:1)评价:是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解放日报创刊后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问题:1.在办报思想上忽视对解放区军民实际生活斗争的报道。

缺乏对党中央重要决议和指示的深入阐发。

2.办报业务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严重,版面上盛行

一国际,二国内,三地区,四本地的模式社论空间内容夸夸其谈

3.在办报作风上明显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3)改版过程:为此中共中央在1942年3月31日召开来解放日报的改版座谈会,次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

4)结果:主要版面宣传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际,国际新闻放到来次

要地位,报纸的宣告以党的工作为中心。

5)意义:密切了报纸与群众与实际的联系,在关于整风运动和大生

产运动,反击第三次反共高潮等重大宣传战役中取得来很大的成绩。以下为论述题

10.维新派报刊斗争及进步作用:1)办报活动:创办“中外纪闻”“国闻报”“万国公报”“时

务报”“新民丛报”

2)报刊斗争:…

3)进步作用: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通过报刊介绍到中国,并以新知新学为武器同封建一时进行斗争。

2.向读者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陈述中

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激发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中。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维新报刊的宣传之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4)历史作用: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3.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11.五四时期新闻的改革:1.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2.国际通讯报道:北京的晨报和上海的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英,美,法,德,俄等派出了

七名特派记者,其中被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三人称为我国采访苏俄的第一批新闻记者,尤其是瞿秋白采写了50多篇新闻和通讯,还发表了两部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称为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3.新闻学的教育和研究:

1)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为蔡元培,研究会聘请的两名导师徐宝煌,邵飘萍。

2)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是“新闻周刊”

3)我国出版地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煌的新闻学,被蔡元培称为“破天荒之作”。

第五篇: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一、课程说明

(一)教材的选用

本课程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主要教学参考用书。

(二)本课程的目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吸取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3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5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讲述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其中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版是重点章节;而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和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的反复为本课程难点章节。

(五)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新中国文化史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前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法规、管理等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描述。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等课程都会使用新闻史料来阐释相关的问题的。

二、课程内容

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

对于这种说法,克罗奇有一个很经典的论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我们对一切历史的认识,都掺入我们当代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能毫无主观色彩的去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大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历史和现当代的具体事实相联系。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也曾经说过:“历史是一门经验科学,讲述的是人类的经验及后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加进了许多因素,如社会形态、人等。”

二、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新闻教育、新闻法规等有关新闻的演变的历史。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显学。

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起点,新闻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着为起始、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有1230能多年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看,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有1100年的时间,期间出现过3中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也叫小报)、合法民报(京报),其中小报出现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直到明清;京报出现于明朝末期,盛行于清朝;官报则存在于自唐朝开元年间至清末所有的朝代,属于主流报纸。

(二)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在南洋一带创办中文近代报刊,20年代初,外人办报开始从澳门、香港进入中国大陆,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城市创办了6种近代报纸和17种外文近代报纸;鸦片战争后,外报更加发展,出现了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报刊行业,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申报》、《新闻报》,使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期)

早在1874年,王韬就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但只有当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后,才形成了第一次国人自办报刊的高潮,戊戌变法后,革命派报刊风起云涌,改良派报刊也方兴未艾,而且两大报刊有大论战,形成了第二次国人自办报刊高潮,出现了许多报刊报人。

(四)1915年——1927年(黄金时期)

从1915年的《新青年》出版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报刊繁荣期,其表现主要有5个方面:

a.a.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b.b.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

c.c.民营企业性大报的发展。

d.d.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和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e.e.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五)1927年——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

这个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a.a.1927年4月——1937年7月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形成阶段。

b.b.1937年7月——1945年8月两级新闻事业格局暂时共处阶段。c.c.1945年9月——1949年10月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在大陆的最后较量阶段。

从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事业的性质来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① ① 各种新闻媒体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发展前进。

② ② 政治家办报使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比如维新派、革命派、改良派、共产党、国民党办报等。

(2)从新闻业务来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重视政论。

从1874年的《循环日报》开始就有政论发表,发展到《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报纸都很重视政论,在以后的报纸上,经常会出现以政论来论证的情况出现。

(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了中国新闻事业传媒的主体。

尤其是从党派报刊出现后,各党派都创办自己的机关报,用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主张,而且这些机关报成了我国新闻传媒的主体。

(4)中国的传播事业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即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没有自己办的报纸,一些外国传教士、商人等在中国办的报纸影响都比较大,形成了外报对中国报业的垄断,其性质可以说具有侵略性,但是外报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己报纸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为中国报纸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同时也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

三、研究新闻事业史的目的、意义

1.首先,学习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进而对新闻事业进行更深如的研究。

我们对新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的研究。对于新闻史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报刊史的研究为主,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广播、电视、而关于报刊的研究中,对于报刊的产生、发展规律常有争议。

2.学习新闻史,我们可以借鉴前辈的办报经验和教训

比如,我国报纸有专门利用副刊进行宣传的经验。在五四时期,我国处在了著名的四大副刊,对当时社会有极大的影响。现在的报纸几乎也都设有副刊,如何办好副刊、利用副刊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宣传,还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

失败的教训也有不少,我们也是应该“以史为鉴”的。

3.学习新闻史,可以让我们学习到许多著名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

4.学习新闻史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历史知识。

四、对新闻史的研究和现状

对于新闻史,尤其是报刊史的研究,可以说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各个时期表现的局面是不一样的,可以说对于新闻事业的研究有过繁荣期,也有过萎缩期。

各个时期的研究情况:

1907年 商务印书馆《上海闲话》之《上海报刊史》是第一个出现的新闻史研究资料。

1927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报刊发展的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本书主要是研究浙江、北京和武汉等地的报刊出版发行情况。

20世纪2、30年代 胡道静《上海日报》、《上海的期刊》、《上海新闻事业史的发展》出版。

40年代 中华新闻学院出版《新闻学集成》

1942年 章丹枫《近百年报刊发展及其趋势》

1955年 人大、复旦、中央党校合出《中国现代革命报刊史讲义》

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汇编》主要收集各种报刊的发刊词。

50年代还出版了《五四期刊介绍》(上、下各三册,共六册)、《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介绍》等书籍。

60、70年代由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文化事业处于停滞阶段,这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研究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属于新闻史研究的停滞阶段。

80年代 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回复发展,出现一派繁荣局面。

1981年 方汉奇出版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

另外还有论文汇集的丛书《新闻研究资料》出版。

90年代,新闻史研究的著作空前发展。

五、学习新闻史应注意的问题:

(1)要能够多方面搜集资料,辨别真伪。有的资料可能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或者其他主观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不真实的情况,或者欠缺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分析资料的真伪,这是我们考察历史的重要方面。

(2)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新闻史。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二要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学习新闻史时,我们还要处理好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关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的,在对新闻史的学习中,我们要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

我们要明确新闻史的主线是:从政论报刊道政党的新闻业;重点主要有:政论时代的报刊活动;黄金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两极对立时期共产党的新闻活动;其它的主要包括古代的报刊活动,在华外报的情况,两极对立时期的报纸和私营企业性大报的情况等。

复习思考题:

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报纸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正确认识早期的报纸。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工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民进行社交和传播活动的物证。

到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处土横议,战火频仍。统治者们需要发布政令,通报政情军情,诸子百家游说四方,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这时传播活动更为频繁。

在《墨子》、《吕氏春秋》、《左传》中都有早期传播活动的记载,新闻传播的政情、军情等方面情报都是最新的信息。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所记的“大叔完聚,缮用兵,将袭郑。??公闻其期”等,这些可以算做早期的广义的新闻传播。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传播。(举例说明)

2、绘画传播。譬如,有人在河中捕到了鱼,便在河岸的沙滩上画下那种鱼的图画,以昭示后来人在此捕鱼。

3、烽烟和旗鼓。主要用于传递军事号令。烽烟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有诗云“战火连三处,烽烟照五京”便指于此。

4、木铎。《术·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其中的“铎”,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据说三代周秦时期,有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在各地采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竹、帛和露布。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简上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实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除了这些传播媒体外,我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关于传播功能、传播效果、传播技巧、传播心理、传播道德乃至于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传播学的真正发祥地。

第二节 第二节 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报纸的萌芽;中古时期,有了报纸的雏形。所以,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不少中外新闻史学者都作过研究,曾提出过以下几种说法

1、周朝说。提出这一观点的有:

日本学者 后藤武男 著有《新闻纸研究》

杉村广太郎 著有《新闻概论》

美国学者 白瑞华 曾参与主编《申报周报》

2、汉朝说。持这一观点的有日本学者楚人冠,英国学者安东尼斯密斯和中国新闻史学者戈公振。

戈公振提出来的主要论据是:

①汉朝已经出现过传递新闻的活动;②汉朝已经有“邸”,而“邸”在唐宋以后各朝,都是发行官报的机构。但这些论据都不足以证明汉朝已经有了报纸。据有些学者证明汉朝的“邸”,都与后来的“邸报”无关。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字样。

3、目前为新闻界所承认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研究这两份进奏院状,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古代雏形报纸的一些特征:它以传报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为主,由地方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具有官报的性质,但还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

研究宋代报纸的发展要注意此时“邸报”、“进奏院”的含义已与唐代有了较大的区别。

(一)宋朝出现了在封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的官报称邸报。负责发行官报的机构是进奏院。负责采集信息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发报制度逐渐正规、统一起来。

(二)宋代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官报的色彩。

(三)宋代的封建统治者开始注意对邸报的管理。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一)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报纸。

据现有资料研究,小报的特征有:

(二)统治者对小报的限禁

第四节一、一、的新闻传播活动

元代存世较短,体制不完备,没有建立由中枢部门统一发布官报的制度。二、二、代的邸报抄传制度

研究明代报史要注意和唐、宋、元的报史联系起来,使用比较的方法,注意明代邸报、民间办报与前代的连续性。研究本朝代出现的新特点。

(一)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活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二)明代邸报的特点

三、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通过引文来为明代已有民办新闻事业和民间报房这一点,提供了确凿的证明。

研究民办报房的几个特点。

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和抄件中主要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唯一的原件是《急选报》

四、四、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明代农民起义使用的传播工具有竹筹、揭贴、旗报和牌报等。他们用这些工具传播军情、捷报,鼓吹起义,扩大农民军的影响,瓦解敌人士气。

五、五、清代的报房京报一、一、代的官方新闻传播制度

清代封建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等三个环节,但也与明代有所不同。

有关清代官报的情况可归纳如下几点

除发行邸报外,清代的提塘官们还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刷写报文者们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第四节 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二、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乾隆中叶以后,一部分人分化出来,以民间身份私设报房,专以编发报纸为职业。

报纸在形式上的明显变化。

三、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清代各省会和较大的地方州府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办报活动的人,以获微薄之利。起初是省塘自设报房,翻印京报,定价出售。后来有些以私人名义开办的报房在民间兴起,有专门的,也有以此为副业的。

复习思考题:

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什么?

2中国古代报刊有几大类,主要内容及性质如何?

第二章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及其报纸的性质、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懂得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人办报的宣传方式,为我所用。

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伦敦会成立于1795年,是英国一个海外传教组织。马礼逊(1782-1834)祖籍苏格兰,父母双双信

教,自幼受到薰陶,15岁时信奉基督教。1803年入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并于1804年上书该布道会请求派他去“困难最多”的中国传教。

19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要编辑、撰稿人为米怜、中国人梁发及英人麦都思、马礼逊等。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天下新闻》,都继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模式。

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萄牙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教教士编辑。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该报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争的牺牲品。

除《蜜蜂华报》外,居统治地位的葡人立宪派还先后出版了《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澳门政府公报》等报纸,为葡人政治、经济活动服务。葡文报纸的出版带动了中国大地其他地区近代报纸的发展。

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英美人为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窥察中国社会情况,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这些都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叙述详细。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效西方本土报刊,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公开鼓吹和煽动西方列强武力侵华。

五、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

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于英国,英文报刊迅速发展。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是《香港公报》,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1841年在澳门出

版,不久迁香港,获香港军方支持。该报最初并非商业性质,但次年即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

(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始大变。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1863年停刊。

(三)《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笔为英出版商肖锐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二、《字林西报》与其他外文报刊的发展

《字林西报》,是上海最早的一家英文报纸,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字林西报》,从1864年独立出版,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侵华史”。

同时期,上海出版的其他外文报刊有《上海每日时报》、《上海晚差报》、《文汇报》等各种英文、法文、日文、葡文的日报、晚报。这些报纸都显现出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1861年11月,《北华捷报》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首任主编是传教士伍德。版式创新,白报纸两面印刷,每期直栏、四版。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传递商情迅速,最先刊登电讯稿。选录各地报刊新闻。不重视言论。

《申报》的主要特点是:

1、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印报,售价低廉;

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

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

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⑴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书册式装订,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

⑵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

⑶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

四、宗教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9世纪50年代起,教会中文报刊在上海首先发展起来。1857年,英国伦敦会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仅出版一年多,便告停刊。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9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林乐知任主编。

复习思考题:

1外国人在中国主要创办了哪些报刊?性质如何?

2《申报》、《新闻报》在业务改革方面有什么贡献?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

一、国人与近代报刊的背景与概况

中国人最早与近代报刊接触的,是梁发、蔡高等广州的雕版印刷工匠,在前文已提到。

70年代初,主要由洋务派官员、商人和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办的报纸,在汉口、香港、广州、上海等地诞生。此时,严重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渐暴露,这些报纸受到强大的封建统治和外国势力的双重压制,表现出明显的反对侵略,追求进步的倾向。

二、林则徐、魏源、洪仁轩与近代报刊

林则徐是最早注意到外报的清廷官员。1839年3月,到广州禁烟时,组织翻译外报材料,译报主要来自《广州周报》和《广州记录报》,主要内容是外人对中国禁烟的评论。

继续和发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魏源,他依据林则徐的部分材料和他自己的一些文献编著成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轩。洪仁轩(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三、《循环日报》与香港早期国人报刊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香港的一些熟悉报刊出版事业,又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的中国人,受内地洋务运动的鼓舞,开始投资于出版印刷业,创办或盘进了一批中文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循环日报》。第一节 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出现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香港的一些熟悉报刊出版事业,又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的中国人,受内地洋务运动的鼓舞,开始投资于出版印刷业,创办或盘进了一批中文报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循环日报》。

(一)王韬介绍。

(二)关于《循环日报》。宗旨,可概括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进行爱国主义的变法自强宣传。

(二)三、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概况:

19世纪9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达到了高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一次办报高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一百一二十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与它有联系的社会力量创办的报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二、康有为与强学会的三个报刊

1894年,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愈演愈烈。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挺身而出。举行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又创办报刊、组织团体,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怡,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维新思想家,著名报刊政治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幼读经史,少有大志,青年时即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曾在香港和上海大量收集和研读西学术籍与报刊。

1895年8月15日,康、梁等人主办《万国公报》在京创刊,双日刊,版式与《京报》相似。内容主要为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于1895年12月16日出版,该刊新闻只占二三页,大部分篇幅是“译印西国格致有用诸书”,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格致理论》、《英国幅员考》、《各国驻华报馆考》、《地球奇妙论》等,每篇末加编者的“附论”。

该刊自撰论说,仅见《中西纪年比较表》和《论垦荒广种屯田为农务之本》二文,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在上海创刊,由康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5日一出,铅字排印,竹纸印刷,装订成册,页数不等。其政治色彩比《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为鲜明。影响也比前二者大,公开强调变法维新的必要性,明确提出维新派的一些政治主张。1896年1月25日,被张之洞下令停刊,只存在14天,出版3期。

三、梁启起与《时务报》

随着维新运动的继续发展,康有为、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时务报》,经费来自上海强学会的余款和黄遵宪的捐助。注康年任总理,负责馆务及对外,梁启超任总主笔,负责文字编撰。社址在上海英租界四马路。

梁启超(1873-1929),以全部精力投入《时务报》的编撰工作。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曾用笔名饮冰、哀时客、中国少年、中国之新民等40多个,是晚清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从小熟读经史,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人。

四、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铅印,书册式。初为5日刊,不久改旬刊,后改半月刊。由康有为之弟康广仁主编,维新派人士为其撰稿。出版至1901年停刊,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纸。

第三节 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在业务上的改进

一、重视政论的作用

维新派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和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主要都是通过政论的方式铺陈展开的。维新派的一大批骨干人物都是撰写政论的大手笔,他们创造出“报章文体”,又称“时务文体”。其特点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感而发;二是强调具有较为自由而通俗的形式,倡导浅显易懂,灵活自由的文风。

二、寓评论于新闻报道之中

戊戌时期的报纸与期刊尚未有严格的分野。新闻报道也未能成为报纸主角。报纸多利用新闻报道来发表政见。

三、改进编辑工作

四、注意新闻采访工作

复习思考题:

1王韬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2《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知新报》何时、何地,何人主编?在维新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3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前后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对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第四章 旧民主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的特点,吸取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资产阶级诞生时期报人的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史上一个光荣的里程碑,资产阶级革命派深知舆论重要,“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他们十分重视办报活动,出现了一批宣传家和报人。

第一节 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宣传话动

一、利用小册子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利用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朱子素《嘉定屠城纪略》等小册子进行反满宣传。

二、香港的办报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创办了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1900.1.25-1913)。还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唯一趣味有所谓》。

三、国内外宣传活跃

国内有: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日报》和《苏报》、林獬办的《中国白话报》、蔡元培办的《警钟日报》、陈仲甫办的《安徽俗话报》等等。

国外有:檀香山《隆记报》、新加坡《图南日报》、《仰光新报》、旧金山《大同时报》,留日学生还办了《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以及各省同乡会办的《江苏》、《浙江潮》等报刊。

四、“苏报案”及具有英雄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资产阶级宣传家邹容和陈天华。

第二节 旧民主革命高涨时期的报刊

一、《民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它共出二十六期,1910年停刊。《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热情介绍支持外国民族解放斗争;介绍西方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值得注意的是它已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报刊上展开的一场论战

这场论战的主要阵地是《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即:

(一)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关于民族革命的论战。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关于民主革命的论战。

(三)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关于民生主义的论战。

(四)要不要进行革命—一关于革命是否会引起瓜分和内乱的论战。

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进行了两年之久,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并为辛亥革命作了很好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三、国内办的几个报刊及其特点

(一)主要报刊:

上海有:《国民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神州日报》,竖三民报: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横三民:即《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

武汉有:《商务报》、《大江报》等。

广州有:《人权报》、《平民报》等。

京津和各省市还有一些报纸。

(二)办报特点

这时期报刊活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竞争结合的非常紧密、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报刊文字浅显通俗,读者对象扩大。

新闻业务有改进,出现了针对性强,短小精悍的时事短评;新闻写作广泛运用夹叙夹议,报纸栏目增多,重要消息发号外。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新闻事业从发展到幻灭

一、临时政府成立后新闻事业大发展

武昌起义半年后统计,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种,陡增近五百种,其中

1912多数集中在京、津、二十家,其中以

年 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多达九十余种。新创办的报纸沪、广州、武汉等地。

通讯社在1912年至1918年间,有了较大发展,新创立的通讯社不下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影响最大。

二、北洋军阀对报纸出版的摧残

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了宋教仁,又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在这 种封建淫威下,国民党系统的报纸迅速地垮了下来。1915年秋后,袁世凯又因帝制问题封了一批改良派

的报纸。这时北京报纸所剩无几。

袁世凯垮台后,相继执政的各派军阀宣布袁世凯关于报纸法令一律有效,并实行新闻

邮电检查,颁布了《报纸法》。从此报纸被封,记者遭迫害的事接踵而至。

第四节 民初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学研究活动

这时期有名的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等人,这些人各有所长,各有成就。

这时期新闻研究活动也开展起来了。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翻译了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美国休曼的《实用新闻学》。邵力子、徐宝璜出国学新闻。北大增设新闻学课程,请回国的徐宝璜主讲。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日报》、《民报》的创办及其宣传情况如何?

2于右任办过几个报刊?其性质怎样?

3《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4简述“苏报案”。

5民国初年有哪几个著名记者,各有什么贡献?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报刊的特点,学习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作风,继承无产阶级早期办报的好传统。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新机

一、国民党的报纸复苏

首先是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的报纸开始出现,1915年10月10日在上海出版了《中华新报》,由张季鸾主持笔政;1916年中华革命党人叶楚伧、邵仲辉创办了《民国日报》,之后在北京还先后出版了国民党各派的报纸《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报》、《晨钟报》等。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二、邵飘萍自办新闻编译社

1916年邵飘萍一面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面创办“新闻编译社”,既采编本国新闻,也选择外电,向北京各报发稿。他有振兴中国人民新闻事业的雄心,想发展独立自主的新闻事业,这是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反抗,也是一种民主要求。

三、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和《青年杂志》问世

陈独秀“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1915年回国,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大型刊物《青年杂志》。后来他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文科学长,依托北大文科,以该刊物为阵地,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了发展。

第二节 《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一、《新青年》

宗旨:第一卷《青年杂志》其宗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改,非其旨也”。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接受读者批评,开始批评时政。

作用:在批孔反复辟中宣传科学民主;在反顽固势力中提倡新文学运动;把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影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运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二、《每周评论》及新青年团体的分裂

(一)《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刊物,二者相互补充,各有特点,他们协同作战共同扫除新文化运动的障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广阔阵地。

(二)新青年团体的主要成员及其分裂

陈独秀,他走过康党——乱党——共产党的道路。

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支持创办了《少年中国》、《政治生活》等多种进步刊物,写下了近百万字的出色政论文章。

胡适:首先倡导文学改革,后来向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献媚,猛烈地向无产阶级进攻。

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对新文化运动也各有贡献。

第三节 几种主要民主主义报刊

一、《国民》和《新潮》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主办了《国民》月刊和《新潮》月刊,前者是侧重政治的综合杂志,后者是以研究文艺学术问题为主,这两个刊物都受到李大钊和鲁迅的支持,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的出版改变了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的办报活动

(一)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二)周恩来与《觉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三)恽代英与《武汉星期评论》。

第四节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

一、《新青年》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开辟了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的园地,进行了反对伪社会主义的论战。

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为了建党需要而创办,宣传建党知识,探讨中国革命的纲领,与《新青年》配合,进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三、工人报刊的出现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其共同特点是应工人需要,由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小型、周刊;通俗,有工人特点;出版时间短,这些刊物主流是好的,也各有缺点。

第五节 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

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普遍推广运用。

二、无产阶级新型报刊的诞生及副刊的革新。

三、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开端。

四、向国外派驻记者及瞿秋白的苏俄采访。

复习思考题:

1《新青年》的沿革、作用及影响。

2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五四时期新闻工作中各自的贡献和作用有哪些? 3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五四时期办过哪些报刊?有何影响?

4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有哪些重大改革?

5《申报》、《新闻报》如何向现代化企业报迈进?

第六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复杂情况,明确党的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特点和作

用。

第一节 政治形势与新闻界概况

一、国共统一战线建立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出现了革命高涨局面。我党的报刊,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左派创办的报刊获得大发展,并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统一战线破裂,大量的革命报刊停刊或转入地下。

二、新闻界概况——三种报刊

(一)党的报刊和党领导的报刊

党的报刊:《向导》、《前锋》、《新青年》。

(海《民国日

(团的报刊:《先驱》、《中国青年》。

工人的报刊:《劳动周报》、《工人周刊》等。

二)国民党左派的报刊及进步文化人士主办的刊物:《政治周报》、上报》、《汉口民国日报》、《语丝》、《莽原》等。 三)帝国主义、军阀政客、国民党右派及胡适所办报刊。

第二节 建党初期的革命报刊

一、党的报刊的创办及党报思想初步形成

(一)《向导》的创办及其特点

创办情况、宣传内容及主编蔡和森的情况。

宣传特点: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二)瞿秋白与《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这两个刊物是党中央出版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这两个刊物在党的理论宣传上起了很大作用。

(三)党报思想初步形成

强调党报要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党报是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青年团的刊物和其他报刊

下载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闻事业史 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一、常识掌握部分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选择10分(10题) 名词解释10分(2题) 简答 40分(4题)论述40(2题) 选择 1、到唐代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 2、唐朝时我国最早由报纸的朝代。——敦煌进奏院 3......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专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三章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8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事业管理试题课程代码:00662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大纲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大纲 学习中国新闻史要与学习相关阶段的中国通史,特别是19世纪、20世纪的中国通史相结合。 分期:按一般的社会历史分期可划分为四个单元:  古代部分: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