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 第二节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点拨
诗歌鉴赏 第二节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点拨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故凡属景情关系都属于这类题型。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规范的表达为两个双音节形容词。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伤感。
4、答题示例
绝句二 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杜甫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魅力的初春景象(季节特点的总结,之后加上冒号):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光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5、练习巩固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依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义公是一位高僧,此诗写其禅房周围环境。
问:义公禅房周围环境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答:禅房空林环绕,秀峰迎门,幽谷临阶。夕阳雨霁之时,山峦格外清净,又有水汽飘落,更显庭院阴凉;这一环境恰如莲花般纤尘不染,脱俗绝世;衬托了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高雅,襟怀绝俗,从而寄托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练掌握长用的表现手法。它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两种,侧重考查间接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虚实、对比、白描、动静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另外也考查设问、反问、反语等。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注意全面考虑,观点准确,考试时,有时为了降低难度,题目中已经明确指出从某个角度加以鉴赏,则这一步就不必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做主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这一步即是第一步的论证,必须结合 原诗)
第三步: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回归主题,回答技巧对主题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巧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5、联系巩固
绝 句 二 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这首诗是杜甫入蜀后,抒写的羁旅异乡的感慨。首两句入嵌在镜框丽的风景画。请分析此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答:该诗运用了映衬的手法。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色彩明丽,景象清新。全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之明丽,更能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情致。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自此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解答的词一般有:(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委婉、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盖嘉运
托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用口语。(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5、巩固练习
邯郸东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东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东至深夜,家里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1)X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3)你认为X字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就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古诗炼字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参看上一节:值得注意的词)
3、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巩固练习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邹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摄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很妙。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等。所以,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方向
(1)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写了什么。
第二步:所起的作用。
5、答题示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砸千遭绕郡城。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 手的急切期待。
6、巩固练习
湖 州 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对全诗景物描写起统领作用。
六、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热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2、解答分析
解答这类题,思考的方向主要是手法、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首先,要确定一种观点,然后依据原诗词的内容分析找到关键的几点理由,分条作答。
3、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因为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仿佛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为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也可以)
4、巩固练习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也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逢。
问: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答:同意,删去两句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以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 ”,而且“奇趣更显”。
或答: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香,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其孤独无伴才可知。删去后影响了孤独之情的表达。
七、对比鉴赏型
1、提问方式
(1)两首诗或词出现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情感,有的指风格、方法的对比。
2、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3、答题步骤
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中欧啊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
4、答题示例
夜游记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感慨,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第二篇: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常见修辞手法:夸张、比拟(拟人、拟物)、比喻、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借代。
2、常见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常见抒情手法(方法):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常见描写手法(方法)(也叫写景手法):可分为渲染、烘托、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实,即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即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白描(即粗笔勾勒,作用:自然朴素,明白如话)、工笔(即细描,作用:凝练含蓄,庄重典雅)、细节描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高低)结合、视觉、听觉(考查写景角度,如:本诗从哪些角度写景?)、绘形绘声绘色(描摹形状、颜色、声音,一般只可能从一方面考查)。
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3、常见表现手法:赋、比、兴、对比、衬托、想象、联想、象征、抑扬。
(注意:比喻、拟人、衬托、对比、反复(重章复唱)五种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如果题目“问本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时?”就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考虑。
4、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 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怀古诗:借古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羁旅诗:思乡念亲。
5、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其他还有
粗犷豪放(气势豪迈,节奏奔放,思想积极向上)、缠绵哀怨(细,柔,悲)、含蓄蕴藉(含有深意,藏而不露)、悲怆幽怨(悲,怨)、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顿挫,指内容形式)、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7)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7、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8、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鉴赏诗歌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2、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4)爱民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四、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约略可分为以下八类:
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
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
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篇: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古诗鉴赏技巧点拨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
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
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设题类型
一鉴赏诗歌形象
(一)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二)物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爱民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鉴赏艺术手法
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
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
1)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虚写、实写。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4)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
动作<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4、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主要是前三类>
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
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按内容分:
边塞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
送别诗:表现和友人的惜别之情,或对友人、对自己的劝勉。
怀古诗:借古讽今。
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羁旅诗:思乡念亲。
6、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有:《品茗》大胡子录入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哪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品茗》大胡子录入
(3)、清新雅致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其他还有:
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
7.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须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四、对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约略可分为以下八类:
1、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2、黍离之情
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怀古之情
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5、讽喻之情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
6、报国之情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
7、咏景之情
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谢朓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芬芳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8、恋友之情
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五、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第四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具体的方法请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答题前做到“三看”,强化答案准确度(1)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也常常是作答的切入点。它往往直接揭示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李益《春行即兴》中“春行”表时间、事件,“即兴”揭示了诗人触景生情,写所见所闻所感。
(2)看作者
①通过作者来确定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知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初唐”王勃、骆宾王、陈子昂以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促进了唐诗的革新运动,一洗纤弱之风,使人读起来仿佛有一种浩然之气激荡在胸中。“盛唐”诗坛上名家辈出,杰作如林。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李白及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强化了,盛唐诗歌中的热情受到理性的抑制,因此杜甫的诗变得“沉郁”,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晚唐”少有自由奔放的朝气,没了满怀激烈的勇气;多了失望,多了无奈,哀婉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诗人或借对历史的追怀而喟叹现实,或借对自然的眷念而厌倦人世,或借对爱情的描写求取个人的心灵的慰藉。而宋诗比之唐诗,正如钱仲书先生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想见胜。”这一方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比起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都要简单得多,比较重理智轻感情;另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文人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人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多选在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执著,对前途的追求;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的显露、遣词造句的精工和对理趣的追求。
②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是豪放派词作,还是婉约派的词篇。次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趣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都有固定风格外的创作。
③注意走近作者。这就是说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如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步入文坛、步入仕途后,几度遭贬,被斥归乡,与农民相伴,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诗歌创作的主线就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明此乎,回答2005年北京卷比较鉴赏陆游《夜游宫·记梦寄题伯浑》与《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就容易多了。
(3)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一些古诗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的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如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阅读,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还有的暗示题目的答案。2005年16套高考试题,就有9套附上注释;其中天津卷鉴赏汪元量《湖州歌》,山东卷鉴赏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和“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的有关提示,答案的准确度势必受到影响。
2、分析试题的类型,力求答题到位
本来历年选入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浅易,切入角度较小,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答题的结果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历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会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一些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供大家选用。
(1)“诗眼”型题 设问方式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①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 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问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 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2004年高考天津卷要求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 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
① 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韦应物《滁州西涧》。② 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③ 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答题要点:
① 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①2004年广东卷问杜甫《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 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③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 什么样的形象。② 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 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
(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 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 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 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 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 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 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① 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 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
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 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1、树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活力 坚强
生命力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松柏:坚挺 竹: 气节 梧桐:凄苦 柳: 送别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花落:凋零 失意 菊:隐逸 梅:傲雪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高洁 坚强 留恋 傲岸
积极向上
伤感 春天的美好
人生的灿烂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脱俗 不屈不挠
逆境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微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孤)雁:孤独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瘦)马:奔腾 追求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漂泊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 希望 暴雨:残酷 热情 春风:旷达 欢愉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生机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政治斗争 希望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生命的易逝 露:人生的短促
云:游子 漂泊
石灰:节操 纯洁 天阴:压抑 愁苦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寂寞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瑕 丧事
喜事 名望
红:热情奔放 青春 绿:希望 蓝:高雅 黄:温暖 紫:高贵 黑:黑暗
7、其他类 活力 忧郁平和 神秘 绝望 和平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命途多舛
古人: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乡村:思归 厌俗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好洁净
忘尘厌俗
思乡
思亲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朝阳:希望 朝气 夕阳:失落 消沉 活力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第五篇: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例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例如: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古诗鉴赏答题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