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鉴赏题目答题方法总结
古诗鉴赏类题目答题方法总结
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古诗鉴赏类题目答题方法总结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古诗鉴赏类题目答题方法总结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
古诗鉴赏类题目答题方法总结
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常见诗人的作品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杜牧—清健俊爽 王维—诗画一体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李商隐—朦胧隐晦 苏轼—旷达豪放 柳永—柔美婉丽 陆游—悲壮爱国
第二篇: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例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例如: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古诗鉴赏答题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二)教与学 2010-02-24 09:49:46 阅读48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二)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 老 章 第二部分:娴熟解题方法
一、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原则: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示例:(09全国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
【答案】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第一步,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2008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第四步)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二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解题方法及步骤 【一】意象、意境类(一)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示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问1: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
答案:(步骤一)诗中刻画了一个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步骤二)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渔翁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步骤三)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示例2: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
3、点绛唇·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3、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示例1:(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示例2: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示例3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1:(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
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
1、(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⑴(4分)(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例
2、(山东威海09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菩萨蛮·宜兴作·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分析)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
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总结)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3)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1:2008年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示例2:2009年四川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涨,春潮奔涌而来。(步骤二)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2分)(步骤三)作者静观风雨春潮,(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与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2分)示例3:(09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 [宋]严羽 瞑色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人到水中游,舟随树梢行。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案】景:⑵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二】语言鉴赏类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设问方式及变体:
(1)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某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联中哪个字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4)某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是什么?(5)某字(某词)妙在何处?(6)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7)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8)第几联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9)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10)这首词上阙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阙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题策略及要点:
1)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或答出是哪一个字。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和语境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出具体景象。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在结构上(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例1:(09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4分)“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例2:(成都2009高三诊断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答:“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设问方式及变体:
1)“×××××”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3)“×××××”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4)“×××××”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6)某某句是什么意思?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③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1:(09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比的手法,以悲景写哀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这两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为后面的喜悦之情作了有力的烘托。
示例2:(08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高蟾·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韦庄·金陵图》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C#@T,Os#u(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设问方式及变体: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题策略及要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的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有表现手法要指出)。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1: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语言持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步骤一)。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步骤二)。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答:全诗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类单列)。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营造的意境(答案要点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设问方式及变体: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4)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答题策略及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指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内容上和表达上)
赏析表达方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赏析表现手法: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意境、情感、主旨)。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示例1:(09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4分)
【答案分析】 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例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杜 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明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释运用)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析效果)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释运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析效果)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
3、(9广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照彻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步)颔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第二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船划过时,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第三步)这两句,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四】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
诗歌的脉搏,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这就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例:《谢眺·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
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
1、《唐·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
2、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示例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示例2《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
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例: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余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例1:《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
2、揭示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题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要点】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示例1:唐·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提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一)。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二)。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步骤三)。
示例2:唐·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诗人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提问: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步骤一)。“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两句,从而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之间起了结合作用(步骤二)。示例3: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五】评价鉴赏类
(一)评价情感、主旨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题: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要点:(1)情感类提问: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主旨类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例
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记游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月夜美景。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情绪的?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是诗中的过渡,“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2.评价阐释类
提问方式:先列举几首诗,再引用古代诗辞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然后阐明理由。
答题思路:1.深入阅读理解诗词,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评论语一定要出现在答案中)答题。
示例1: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同意(步骤一)。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步骤二)。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步骤三)。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中前人的评语。
例
2、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别院”、“深深”、“清”三词层层深入,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展现榴花盛开的明艳的风姿。第三句不写树,而写阴,想见绿树成林,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流莺”一声,既见得树林之茂密深邃,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3.比较评价类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提问: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两首诗各有特点。(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步骤一)。(2)不同点: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步骤二)。
示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唐·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宋·周敦颐《题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⑴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答案应该这样组织:首先回答:不相同(步骤一)。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二)。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三)。
示例3:广东台山高三 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寒 食 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分析即可,2分)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分)示例4.(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4分)
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4.综合表述类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此题型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
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
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
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示例1: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问: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诗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答案: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步骤一)。诗中以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步骤二)。作者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以源头活水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步骤三)。
附: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示例:《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示例一: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1、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示例: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示例2。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3。这三首诗都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三位诗人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概豪壮,令人敬仰。(赞成哪一种观点都可,只要言之成理)
总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祝考试成功!
第四篇:古诗鉴赏万能答题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角度 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修 辞 手 法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1.这首诗的细节描句作简要简要析。
描 写 手 法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
托了诗人„的感情。(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
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
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
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
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
达了诗人„的情感。【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
达情感
写很成功,试结合诗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
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
③再作用分析
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公式】同上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抒 情 方 式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
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
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析。合诗句作简要赏析。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3.第X句值得玩味,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简要赏析。
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
等。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思 想 感 情 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
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
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
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
词)
【说明】此公式是对已知情感的分
析。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观 点 品 评
形式?整体局部?表现
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
意境。
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
表达效果或作用。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比 较 鉴 赏 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
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中的作用。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 象 赏 析 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
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
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
意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么作用?
意 境 品 味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
人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
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种怎样的意境,有什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1.这首诗中某个字,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字 词 推 敲 本中某个字不同,你何? 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
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认为写得好不好?为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诗 眼 赏 析 字?为什么?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
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的诗眼,你同意吗?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说说你理由。
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
用。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语 言 风 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
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
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
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
1、你从诗中看到了人 物 形 象 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
果。
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
第五篇:题目古诗鉴赏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4.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 25.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
▲ 24.【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熟悉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且作出详尽的分析。首先前三句中描写的景物:雨、青草、池塘、蛙,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答案】(1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意对即可)2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的赏析。“闲”是没事做,因为客人未到,可知等的焦急的心理,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或是无聊或是烦躁或是不安。
【答案】(3分)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2分,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1分,意对即可)
迎 燕(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识记能力的考查。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提示,马上就可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来,但要注意默写时不能有错字。
【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中关键词语鉴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既要结合全使内容,又要联系诗词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构成的修辞特点以及诗人情感等方面来组织语言,只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这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句子中“翅湿”“泥香”等重点词,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切忌只作句子翻译。
【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纳 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前两句,“①”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②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十、1.【解析】此题考查字词赏析能力。根据提干提示,关注前两句,理解其大意;然后采用逐字比较排查的方法,抓住“柳外凉”三个字前面是“追”字可确定(1)的答案。(2)处,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角色体会诗人找到了心仪的纳凉之处,一边纳凉,一边观景的悠然、闲适、自在心境。
【答案】①追 ②(纳凉时)悠闲自在 2.【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人笔下诗情画意的美,以及心境的悠然、惬意,再根据“风定池莲自在香”中“风”与“莲”的常用寓意,即可领悟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
【答案】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九、1.【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意境的描述。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更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本事的前两句写景,所以描述画面时应抓住前两句描述即可。
【答案】日落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此类题作答时应注意三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2分)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如情感,请作赏析。(3分)
八、【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第1题要求根据关键词语推断节日名称,按民间习俗,九月初九这一天,中国人都要登高望远、怀念亲人,所以,从两句中的行为动作可推断出节日是重阳节。第2题要求回答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解答时,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答案】1.登高;望远;重阳。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答案】白云堆 深林 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