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6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
3、感受毛主席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学习按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教学之前在百度搜索《开国大典》的相关教学资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做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百度搜索到的课堂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的直接感受,让学生对开国大典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成适合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 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播放进入会场的场面。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PPT课件)(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教学反思: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4.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青海省 学校: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姓名:丁启莲 职称:小教一级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大街47号 个人简介:
我自2007年九月从教以来,一直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孩子们求知的目光一直鼓励着我不断前进,我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实践,严谨治学、孜孜不倦,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2008年9月和2010年9月分别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09年9月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在接触到互联风后,百度一直陪伴着我,为我的教学插上腾飞的超脱,使我的工作更加轻松,生活更加愉快,让我们永远相伴,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二篇:开国大典精品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来说,本课是一堂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自已感兴趣的场景进行朗读,想像,谈体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二、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教学之前在百度搜索《开国大典》的相关教学资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做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根据百度搜索到的课堂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开国大典》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给学生视觉上、听觉上的直接感受,让学生对开国大典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成适合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悟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本课的设计,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即捕捉主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赛机制的引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 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3)播放进入会场的场面。
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PPT课件)(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
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教学反思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
味。
4.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三篇: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顾词语:
红旗翻动 排山倒海 脱帽肃立 高声欢呼
2、回顾课文:
课文按顺序依次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3.齐读第2段课文。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1)播放阅兵的场面: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Ⅰ、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Ⅱ、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Ⅲ、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三)学习第4段课文。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的句子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播放群众游行的视频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五)播放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看后让学生说体会。
(六)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1、按时间顺序写;
2、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写出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七)小练笔: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4、挑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画面,把它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会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典礼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 检阅部队 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 天上......地上......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孤山镇中心小学 五年二班 董 军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4、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足之处:
1、教师讲得有些多,阻碍了学生阅读思考;
2、对学生学法指导缺少训练,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低。
第四篇:《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开国大典》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 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内容:
预习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破题导入
师:孩子们,再过几天我们就要放假七天,大家猜这是为什么呢?
生:国庆节放假!
师: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吗?
生:1949年!
师:对!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而又激动之情来学习《开国大典》
开国:新创立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开国大典”就是指什么样的典礼呢?
同学们,你们了解当年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吗?
二、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理清思路是学习课文的钥匙和抓手,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典礼之前:
第()自然段——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典礼之时:
第()自然段——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典礼之后:
第()自然段
三、浏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这篇课文虽然比较长,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很明确的,请按照老师的提示并结合文章题目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四、品读感悟
师:这场隆重而又盛大的典礼令我们激动自豪,更令我们鼓舞振奋,请大家带着这些美美的心情细细品读感悟课文!
(一)、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在文中相应的段落处作出批注。
(二)、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本段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请用横线画出,并作批注。
(三)、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大典的主体仪式场面,按顺序排序。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四)、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写出自己的感悟。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_和__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_两个排,接着
、______、_______、。当____ 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飞过天空。
(六)、请用波浪线划出阅兵式场面中群众表现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七)、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小组交流,批注感悟)
五、写法赏析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本文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把你感受最深的场面描写读给同桌听。
六、质疑问难
课文中还有哪些你不明白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和同桌交流讨论。
(五)、快速默读第11—13自然段的阅兵式场面,思考并填空:
第五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2011年秋季学期教师课后反思
平寨小学:彭祥梅
9月12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9月12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 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准备的公开课,从备课、说课、试教直到最后的教案成型、正式上课,经历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这节课,光是教案就修改了不下七次,还有一次次的试教,无数次的反思和讨论,这段时间应该说是最累最紧张的一段日子,但同时也是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段日子。我的师父,我的同事们还有教研员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些闪光的思想我都仔细收藏在我的笔记里,很感激他们!正是有了他们无私的帮助,我才能在教研结束后感觉到自己心中多了许多沉甸甸的东西,让我迫不及待想要表达出来。
《钓鱼的启示》是新课标五年级教材中新加入的一篇课文,情节、内容清晰易懂,但是却揭示了一个“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深刻道理。在我的教学预设中学生理解这样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选择了第二课时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抓住“我”与父亲的心情变化这两条线索,把“品读描写‘我’和父亲心理、神态及相关细节描写的词句”“用生活中的实例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作为重难点,从而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体会父爱的深沉。
我觉得这次课自己有所进步的地方,首先表现为能够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做到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读书、体验和交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记得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自己没有把握好课文的线索,在课上又比较紧张,课堂变成了知识点的堆砌,课文的阅读也被我分解得支离破碎。后来,经过大家的帮助,我改变了思路,在课前预习时就让孩子们诵读、听录音读、跟读、反复练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文本,要求孩子们读出书中的感情,还要读出自己心中的感情。在课中,又设计了各种环节,让他们默读、品读、表演读以及分角色朗读。当然各种读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师真正应该关注的学生个人阅读文本的领悟。在孩子们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从他们对文本阅读方式以及感受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阅读”和“感悟”之间相伴相生的关系。
其次让自己感觉进步的地方,是为学生创造了较深层意义上争论和思考的空间。都说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这样一个德育性质如此深刻的课堂上,教师的生拉硬拽是无济于事的,道德是要孩子们在身有所感、心有所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成为他们道德人格的一部分。在备课的时候,我曾经出于教学时间的考虑,并没有打算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但是,课堂确实是一个思想互相碰撞的地方,在第二次试教的时候,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在课文里,酣畅淋漓的讨论中,“大鲈鱼该不该放”的讨论自然而然地跑了出来,我很惊喜,但是,由于备课的忽略,以致于我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闪光的时刻,所以 也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提法,孩子们是在讨论了,却没有贴近主题,但是作为老师的我却作为不多,甚至有被孩子们牵着走的感觉,指导也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当时下课就觉得非常遗憾。经过和李老师的讨论,我再次修改了教案,把“原则上大鲈鱼该不该放?如果当时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做?”的讨论带进了课堂。这一次,在合理问题的有效指引下,孩子们的讨论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但是,虽然自认为充分准备,毕竟经验有限,这堂课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经过两次试教,我的课还是上得紧紧巴巴,上到最后也是匆匆忙忙地收了个尾。首先是因为我在课时及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我应该将“我”和父亲心情变化的部分放到第一课时完成,到第二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深入讨论课文的启示,并且引入更多相关拓展内容。在和魏春峰老师的交流中,他也提到了教学时间的问题,追求课堂效率,合理运用课堂时间,最终是为了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课堂任务的完成。我想,真正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课堂,他们的课堂是动态的,是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随时改变的。他们的课堂不是教案的生搬硬套,不是面面俱到,但是给学生的发展都留下可能,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更是这四十五分钟所打开的那个广阔的平台。这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表现。
另一方面,关注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这一方面可以说我做得很不够,四十五分钟为学生打开的平台很有限。可能一直将自己的教学困囿在短短的课堂时间,我的脚步太快了,实际上走得并不踏实。虽然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但是我真正关注到学生个人文本阅读了吗?让孩子们在读书后交流他们的“感悟”、“怎样感悟”的时间很有限,我又匆匆忙忙地走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同样,在课堂的厚重感、语文的立体化方面,我提供给孩子们的“台阶”还太少。孩子们理解“启示”,我可以提供更多的情境,提供更多相关的名言,并且情境的呈现可以考虑得更多元。正是由于情境丰富性欠缺,语文的立体化没有足够地彰显,孩子在讨论的时候思维还是受到了限制。
这一次公开课的尝试,让我收获了很多,从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到自己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模式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思考,捧着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我会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更努力地尝试,更实事求是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