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课文
第一课神话四则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下同)
形—刑,鼇= 鳌,二虚词:1、以:A 介词: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把”)B 连词(1)操干戚以舞。(“而”)
(2)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后三句同。
2、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与:(1)介词。形天与帝争神。(引进动作的参与者,“跟、同”)(2)连词。夸父与日逐走。(和)、焉:(1)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词类活用:(1)欲得饮。(动→名,饮的水。)(2)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
四、常用词:1、逐:(1)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引申义:追击-赶跑、驱逐—放逐—被放逐的官。、干:(1)本义: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冲撞、触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预。
3、极:(1)本义:房屋的正梁。(2)引申义:北极星—最高的地位—最高准则、标准、、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达到极点、穷尽(动词)—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非常、最(副词)。4、济:(1)常用义:渡过水流。(2)引申义:过河的地方—帮助、给济、拯救,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成功、成就事业。(3)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天:(1)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引申义: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头等大事—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把头发剃掉。
6、道:(1)(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引申义: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导、疏导(后写作“导”)-遵循—称道、述说。
第二课寓言四则: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说→悦,麤= 粗,有—又,部—培,责→债,譆= 嘻,端—耑
二、虚词:1、微:否定副词作状语,表假设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几过。”(“如果没有”)、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此臣所以辞而去也”(“导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是必夫奇鬼也。”
4、因:于是(连词)“鼠因往托焉”。
5、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吏书之不善”
:(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动词“到„去”)“与之去”、“则宓子贱为之怒”(代词)
三、活用:1、“扶而道苦之”:道:名→状,苦:形→使动(使„苦),“汝道苦我”:同上。、“灌之则恐败其塗”:动→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动词“涂泥”)、“孽矣!”名→动,作孽。4、“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词性词组,是“相”的状语。意为“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
四、特殊句式:(符号:主语、谓语、宾语。以下同。)宾语前置: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词:1、过:(2)本义:走过、经过(2)引申义:超过、胜过—过分、太甚-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责备、批评—过访、拜访。、责:(1)本义:债款、债务—收取债款、讨债,如本课“往责于东邑”—索取、要求、责令—责问、责备、审问—责罚—责任、职责。、诛:(1)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引申义:要求、索取—声讨、讨伐—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相:(1)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引申义:相貌—观测命运—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名词)作某国或某人的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3)用作副词读xiang.互相—递相—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杂然相许”
第三课《论语》八章
一、字:脩—修,芸—耘,反→返,归—馈,知→智,塗→途。
二虚词:1、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尔志?”之:(取独)“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且:(连词“而且”)“不义而富且贵”。
3、焉:“又何加焉”(“于之”),“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词,那个)“夫如是”(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今夫颛臾”
(与“今”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发语词。)、“予与尔言”:“予”,我,代词。“与”,介词。
7、“遇诸途”,“之于”的合音字。
8、“亟失时”,副词,屡次。9、“如之何其废之”: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实词:1、“颜渊季路侍”:在尊长者旁边陪伴侍候。
“学之不讲”:研究、讨论。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启”,开导。“发”启发。
4、饭疏食:“饭”吃(动)。疏食:粗粮。
5、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去”。“仆”指驾车的人。
6、庶矣哉:“庶”,众,指人多。、无乃尔是过矣(动,责备)且尔言过矣(形,错误)是谁之过与:(名,过错)、相:“将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辅佐,(动)。
9、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列”,位、职务。
10、萧墙之内:指宫内。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叫萧墙。
11、有事于颛臾:战争。
12、有国有家:“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大夫统治的区域。
13、岁不我与:在一起(动)。
14、归孔子豚:小猪。
15、时其亡:不在。
16、亟失时:时机。
17、吾将仕也:动词,做官。
18、子路从而后:“从”跟随:“后”,动词,走在后面。
19、四体不勤:“四体”,四肢:“勤”辛劳、劳苦。
20杀鸡为黍:做粘黄米饭。
21、而乱大伦: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四、词类活用:1、“敝之而无憾”:“形→使动”使„坏“。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归依“。
3、“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动“使„弯曲”,“枕”,名→动“用头枕物。”
4、“富之”:形→使动“使„富起来”。
5、“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后省“之”。
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使之见”读。后“见”,及物动词,会见。
8、“怀其宝而迷其邦”,形→使动“使„迷乱”。
9、“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见”。
10、“欲洁其身”形→使动“使„洁”。
五、句:1、判断句:(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是”是指示代词“这”意。)2、宾语前置:(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又何加焉?(4)岁不我与。3、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六、常用字:1、饭:(1)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引申义:
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
2、食:(1)动词,读shi,吃。(2)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
—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名词,读shi,泛指吃的东西。(4)名词,旧读si,特指饭。
如本课:“饭疏食,饮水。”、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本义:开门。(2)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发:(1)本义:把箭发出去。(2)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5、国:(1)古义:A 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B 诸侯国的国都。(2)今义:国家。、家:(1)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 家庭,(2)今义:家庭。7、至:(1)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达到最高的职位—极、非常(副)—最完美的(形)、遇:(1)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引申义:接触—知遇、遇合。
第四课《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虚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
三、实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2、“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3、“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虽有舟舆”
:车。
四、词类活用:1、“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害”译为“认为有妨害”。2、“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
“寡”译为“使„少”。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即“看重、不轻易”)。
五、常用词:1、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本义:升登,上。(2)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驱马驾车—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3)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 —兵车单位—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先:(1)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引申义:先做某事—带头,做出表率。(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表示时间,在„之前。(4)
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辈(名)。
3、后:(1)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2)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形)-表时间,在„之后—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与:形声字,从舁牙声。(1)本义:赐予、施予(2)引申义:附和、亲附—赞许、称道—参与—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连)。第五课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到、往。5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3)、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
2、去:(1)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2)今义:往。(与古义相反)。、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e,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4、读:(1)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第六课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强,邪—耶,二、虚词:1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土: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四、常用词:1、适:(1)本义:到(某地)去。如本课“郁郁适兹土”。(2)与“之”“如”
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与“往”的意义较接近,但用法却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带宾语,而其他三个字都可带宾语。(3)与“嫡”“敌”“谪”等字的声符都是“啻”,上古读音相同相近,常互相通假。(4)古书中“適”与“适”不是一个字,“适”读,主要用于人名。、举:是形声字,从手与声。(1)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2)A 捧着、提起—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抽象意义,举出、提出—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如本课“董生举进士”—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纠举、检举B 做、举动、发动—拔取,即占领。C 整个拿出、全部发动—包举、穷尽—整个(形)。
3、利:(1)本义:刀剑锐利,刀口快。(2)引申义:迅速、敏捷—顺利、方便—利益、好处—特指财利—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重要的、贵重的、要害的(形)。、谢:形声字,从言射声。(1)本义:向人认错道歉。(2)引申义:A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告辞—告诉,如本课“为我谢曰‘明天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以言辞相问候B 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C 衰退、消亡—草木凋谢。
第七课祭十二郎文
一字:羞→馐,彊= 强,歛→殓,已—以。
二虚词:1、乃能衔哀致诚:才,(副)。2、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谁。“遽”,突然、很快地。(副)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如果确实如此,(副)。
“其”,代词,它。“虽”,即使(假设连词)。“以”,表时间(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然而,(转折连词)。5、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用法同。6、虽然,吾自今年来:两个词,虽然如此。7、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有的、有些(肯定性无定代词)。8、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多少,这里指多少时间。9、其无知:如果(假设连词)。
10、比得软脚病:最近、近来。
11、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是、还是(选择连词)。
12、其然乎?其不然乎?:相当于“是„还是„”(用于并列的选择问句,表示推测语气)。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用法。
13、然后惟其所愿:他们(代词)。其又何尤:难道(表反诘的语气副词)。
14、吾其无意于人世也:大概(表拟测语气副词)。
15、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译“和”“跟”。
三、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内心的感情。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孤”,幼年丧父。“及”,等到。“省”,明白。“怙”,依靠。“所怙”:依靠的人,指父亲。3、请归取其孥:妻室子女的统称。4、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痛、悲伤。5、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与上句“存”
义近。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能。7、未可以为信也:诚信、真实。8、弔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向死者亲属致以慰问。8、窆不临其穴:“窆”把灵柩放入墓穴。“灵”,哭悼死者。9、曷其有极:穷尽。
10、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11、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孩提者”,本指婴儿和尚须牵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小孩。“冀”:希望、指望。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用的供品。2、就成家而致汝:使动,使„
来到。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名→动,继承家业。
五、句:1、惟兄嫂是依。2、何为而在吾侧也?3、其又何尤?
六、常用字:1、信:会意字,从人从言,(1)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2)引申义:忠诚、诚实—真实、确凿可信,如本课:“信也,”—表确凿的情态语气,含有果真、的确之意。(副词)。——实践诺言、守信用—相信、信任、信奉,如《黎丘丈人》“其父信之”—信约、盟约—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是传送信讯书信的人—书信(名词)(这已是晚起的意思了)(3)假借为“伸”。、实:(1)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2)引申义:财货、物资—实利-充实、充满—果实及谷物—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实心实意、忠实—实在、确实(副)如本课“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诚:(1)本义:心意诚挚由衷恳挚,如本课“乃能衔哀致诚”(2)引申义:真实可信—实在、的确(副词)如本课“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保:象形字,象大人抱(背)孩子的形状。(1)本义:护养幼儿(2)引申义:保护、保全—恃、依靠—固守、防守—保有、据有—安、安定—保育幼儿的妇女,后来写作“媬”—保护婴儿的包裹衣,后来写作“褓”—护卫用的城堡,后写作“堡”。、旅:(1)古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2)引申义:军队—同、俱—在外的人—野生的(这一意义的专用字是“穞”)。
第八课《送薛存义序》
一字:直→值,蚤—早
二虚词:1、若知其职乎:你,(第二人称代词)。2、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同上)3、盖民之役:大概,(语气副词)4、出其十一佣乎吏:“于”(介词)5、使司平于我也: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说话。6、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我们,此处是以“吏”的口气说话。7、如吾民何:对„怎么办8、得不恐而畏乎:能不„呢。9、吾贱且辱:又(连)
10、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以”介词,译为“用、拿”,介宾结构作补语。
11、向使佣夫于家:假使(假设连词)
三、实词:1 柳子载肉于俎:古代祭祀或设宴用的一种木制礼器。2、有达于理者:明白、通达。3、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为”,动词,做、干。“的”的确、真实。4、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前一“役”是名词,仆役;后“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四、词类活用:1、饮食之:使动用法“使„饮食”,即给(他)吃喝。2、凡吏于土者:名→动,为吏,做官。
五、常用字:1 理:形声字,从玉里声。(1)本义:治玉。(2)引申义:对国家对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治理狱讼的法官-纹理—条理、情理、道理、规律—治理得好,井井有条,天下太平(形),与“乱”对。、达:(1)基本意义:到达、通达(2)引申义:通达事理,如本课“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胸襟宽广、豁达—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通行的、共同的。与“通”
意义相近。、直;(1)基本意义:不弯曲,与“曲”“枉”相对。(2)引申义:道德品质的正直、忠直—径直、直接—简直(副词)-当着、迎对,此意后写为“值—价值、工值”。如本课“今受其直怠其事者”—仅仅、只不过(副)-特意、故意。、受:形声字,从舟省声。(1)本义:给予、接纳。如本课“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2)引申义:遭受(是接纳义的引申。)(3)给予义后起分化了,写成“授”。
第九课《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字:隟= 隙,游—遊,谿= 溪,遯= 遁,志→誌.二、虚词:1、居是州,恒惴慄:“是”,这(指示代词)。恒,常常、经常。2、其隙也:那(指示代词)3、日与其徒上高山:同上。4、醉则更相枕以卧:又(副)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凡”,所有、全部(副)。“是”,这,指示代词。5、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6、莫得遯隐:
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乎”形容词尾,相当于“然”。
“俱”一起,(副)。“莫”,没有什么,无定代词。8、游于是乎始:句中语气词。
三、实词:1、恒惴慄:恐惧不安。2、施施而行:慢步缓行的样子。3、漫漫而游: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样子。4、日与其徒上高山:门徒。5、意有所极:至、向往。6、觉而起:睡醒。7、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异非常。8、箕踞而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清单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9、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土壤”土地、地域。“袵席”,坐垫、席子。
10、不与培塿为类:小土丘。
11、心凝形释:散。
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状,每日。2、入深林,穷回溪:形→动,走完。3、始指异之:形→意动,认为„奇异。4、外与天际:名→动,交接、相连。
五、句: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
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2、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
“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流山川。3、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六、常用字:1、特:形声字,从牛寺声。(1)本义:雄性的马。(2)引申义:突出、特别如本文“然后知山之特立”—单独、单单—仅仅、只不过(副)。、徒:形声字,从辵土声,(1)本义:徒步而行。(2)引申义:步兵—同一学派同一主张的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门徒、弟子—同伴、手下人,如本课“日与其徒上高山”—服劳役的人—空、白白地。
3、趣:(1)本义:疾迅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2)引申义:泛指一切动作行为的疾速、紧迫,即赶快、立即—催促、督促,这种意义写作“促”—归向于某一方面,倾向于某种情况—旨趣、意向、情趣、兴趣,如本课“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坐:(1)古义: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在的“坐”有所不同。引申为所坐的位置。此义后来写作“座”(2)在古代还用作法律术语,指因„犯罪、触犯法律—判罪、定„罪,如“广汉竟坐要斩”(3)在中古时还用为介词,表示原因。
第十课郑伯克段于鄢
一字:寤—牾,佗-他,辟→避,厌→餍,暱= 昵,阙—掘,锡—赐,无—毋。
二、虚词:1、亟请于武公:屡次(副)2、无使滋蔓:不要。3、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表敬副词,请允许我。4、公伐诸鄢:“之于”的合音。5、请以遗之:同3.6、其谁曰不然:语气副词,难道。7、焉辟害:哪里、怎么(疑问代词)。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尔”,你。“繄”,句首语气词,与“唯”相近。“独”,偏偏、唯独(副)。
三实词:1、亟请于武公:请求(动)2、及庄公即位:等到。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国”,指诸侯国家。4、先王之制:制度。5、君将不堪:能忍受,能支持。6、况君之宠弟乎:处于尊荣地位。7、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8、既而大叔命北鄙西鄙贰于己:“鄙”,边境上的城邑。“贰”分为两下(动)。9、无庸,将自及:“庸”,用。“及”,到达,这里指招致。
10、不义不昵,厚将崩:领土广大。
11、大叔完聚:修葺城郭。
12、具卒乘:“具”,准备(动)。“乘”,战车,“卒乘”泛指军队。
1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达。
14、食舍肉:放置、搁置在一边。
15、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伸。“及”,到。
1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尽。
四、活用:1、惊姜氏:使动,使„惊。2、今京不度:名→动,合限度。3、无生民心:使动,使„生(二心)。
五句:1、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4、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6、君何患焉?(疑代)7、其是之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都:从邑者声,(1)本义:人民聚居的城邑(2)引申义:泛指邦国的都城—城市—建都(动)
-聚集、汇总—总是、完全(副)此义成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
2、所:(1)处所,如本课“不如早为之所”。-抽象的处所、场所,即地方—虚化为特殊的代词(2)表示约数,后来写成“许”。(3)用于表示被动。
3、毙:(1)本义:向前倒下。如本课“多行不义必自毙”(是比喻用法),《鞍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2)引申义:死。也是今义。
4、羹:(1)本义:煮熟的带汁的肉。如本课“未尝君之羹”。(2)引申义:煮熟带汁的蔬菜—汤(后起义)。
5、舍:(1)本义:放置、安放。(2)引申义:放下—留置待用或弃置不用,如本课“食舍肉”
表留置义—留着生命不杀—安身止息—特指军队住下来—住宿的处所—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约二十里)。
6、完:(1)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本课“大叔完聚”。(2)引申义:使之完整(动)-修缮、修整。(注意:古时没有今天所讲的“完了”的意思,“完了”是用“毕”“竟”“尽”来表示。)第十一课公孙无知之乱
一字:期= 期,適→嫡,绌—黜,女→汝,队→坠,御→籞,见→现,反→返,辟→避,税—脱。
二虚词:1、二人因之以作乱:“因”,依、靠。“以”连词,而。2、吾以女为夫人:介词。3、我奚御哉:何,(疑代)。4、师及齐师战于乾时:与(介)。5、管夷吾治于高傒:比(介)
三、实词:1、期戍,公问不至:“期”,一周年。“问”,音讯。2、衣服礼秩如适:“衣”,衣冠礼服。“服”,服饰,如佩玉之类。“礼秩”,礼遇级别。3、使间公:伺其间隙探听消息。4、捷,吾以女为夫人:“捷”,事成。“夫人”,诸侯正妻。5、遂田于贝丘:田猎。6、伤足,丧屦:鞋子。、诛屦于徒人费:责求。8、君使民慢:“使”,役使。“慢”,轻忽,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9、乱将作矣:起,发生。
10、是以皆止:住、走不脱,指被俘。
11、管夷吾治于高傒:治国的才干。
12、召忽死之:为之而死。
四、活用:1、豕人立而啼:名→状,像人一样。
五、常用字:、问:从口门声。(1)本义:询问。如“敢问何为谓也?”(2)访问—责问—慰问、问候—问讯、音讯,如本课“公问不至”。、田:象形字,(1)本义:农田。(2)又表示打猎,如本课“宣子田于首山”。(3)耕作田地也叫“田”,后写作“佃”。、队:(1)本义:坠落。如本课“公惧,队于车。”(2)又表示队列—军队编制单位。
4、慢:(1)本义:轻慢。如本课“君使民慢”—怠慢(3)不及时、迟了—缓慢。
5、示;象形字,象神主牌位。(1)本义: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2)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如“袒而示之背”。与“视”音同意近。
6、故:(1)古义:事、事情。特指不幸的或意外的事、事故、事变。(2)引申义:A 旧的、原来的—旧的、原有的事物—旧交、老朋友。B 原因、缘故—因此、所以(3)副词:常用义有原先、从前—本来—故意。
第十二课鞍之战
一字:道→導,无—毋,禽→擒,桀—揭,陈→阵,介→,俛= 俯
二、虚词:1、克于先大夫:比(引进行为比较对象)2、卻子使速以徇:用(介),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宾语省略。3、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表假设。4、桀石以投人:连词,连动宾,表示手段、目的。5、系桑本焉,以徇齐垒:“焉”代词。‘以’连前后两分句,表顺承。6、卻克伤于矢:被(介)引进行为主动者。7、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苟”,如果,(假设连词)“岂”,难道,哪里。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奈何、哪能,“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因(介)。9、固即死也:本来。
10、射其左,越于车下:他的,代词。
11、射其御者:那个(代词)。
12、再拜稽首:两次。
三、实词:1、臧宣叔逆晋师:迎接。2、及卫地:到达。3、卻子使速以徇:遍行。4、师从齐师于莘:跟踪。5、无令舆师淹于君地:留。6、桀石以投人:揭,举起。7、系桑本焉:树木的主根。8、欲勇者贾余余勇:买。9、不介马而驰之:“介”,编结马尾。“驰”驱马奔驰。
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识”,知道。
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病”,古代凡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等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及”,至、到达。“勉”,努力。
12、毙于车中:倒下去。
13、将及华泉:到达。
14、故不能推车而及:追上。
1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承担。
16、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事君者”,事奉君主的人。
17、有一于此,将为戮乎:被杀。
四、活用:1、皆主卻献子:名→动,以()为主人。2、君无所辱命:使()受辱。3、三周华不注:名→动,绕着走了三圈。4、故中御而从齐侯:名→状,在中间。5、皆肘之:名→动,用肘撞。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形→动,把()看作是难事。“免”,使动,使()免。7、乃免之:使()免死。
五、句:1、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3、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六、常用字:、险:从阜声。(1)本义:地势高低悬殊。如本课“苟有险”(2)引申义:地势险峻危险—抽象道路—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防御工事—险恶。、识:(1)本义:记录下来作为标志。(2)引申义:用心记住—知道、认识,如本课“子岂识之”。、败:(1)本义:毁坏。(2)引申义:用于抽象的意义。如本课“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军队被摧毁击破,如本课“齐师败矣”—使动,摧毁敌军—事情没办成—鱼肉腐坏。
4、如:从口女声,(1)本义:随从、顺从。(2)引申义:A 照„办理—像„一样—比得上。B往„去,如本课“如华泉取饮”。(3)如果,连词,表假设。(4)或者,选择连词。
5、病:(1)本义:重病。(2)引申义:动词,有重病—毛病、弊端—困难、不利(形)-忧虑、担心。、陈:(1)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战阵、行列。(2)引申义:向上陈述、陈说—久、陈旧。
7、定:(1)本义:安定。(2)引申义:A 固定,如“韩厥伏,定其右”—平定—确定、决定。
B 止息、停止。
第十三课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一字:说→悦,二虚词:1、侨也惑之:句中语气词。2、夫令名,德之舆也;发语词。3、无亦是务乎:为什么不„呢。4、有令德也夫:“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5、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毋宁”常用于反问句首,对后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否定。“实”,副词,确实。“而”,连词,表转折。
三、实词:1、诸侯之币重:此处指礼物。2、且晋国贰:怀有二心。3、诸侯贰,则晋国坏:“贰”
同上,“坏”,此处指国或家的损害。3、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与晋国相对,指范氏私家。春秋时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指宗族而言,与今义很不相同。4、夫令名,德之舆也:好的(形)。5、德,国家之基也:根基。6、无亦是务乎:致力(动)。7、恕思以明德: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表示“以心揆心”,“恕思”,用“恕”的思想。
四、活用:1、郑人病之:名→意动,把„当作忧患。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形→动,作„长,即掌管3、恕思以明德:使动,使„显明昭彰。4、宣子说,乃轻币:形→使动,使(币)轻。5、无令名之难:形→动,忧虑、畏惧。6、是以远至迩安:“远”,形→名,远方的诸侯。“迩”,形→名,近邻的诸侯。
五、句: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2、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有令德也夫:判断句。4、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六、常用词:、币:(1)本义: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2)上申义: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也统称为“币”—礼物—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也叫“币,如”诸侯以币轻“—泛指财物—汉代后,才主要用于指钱币。
2、贿(1)本义:财物。如本课“夫讲侯之贿,聚于公室。”(2)引申义:赠送财物—贿赂(后起义)。“贿”、“赂”义近,但通常“贿”为动词,“赂”为名词。、贰:(1)本义:一分为二。如“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2)常用义:分开、离心离德。如本课“诸侯贰”—原物的仿制品、复制品也叫贰—事物不统一。、坏:(1)本义:建筑物之类毁坏。(2)引申义:使动,破坏,如本课“有基无坏”—事物的毁坏败坏,如本课“诸侯贰则晋国坏”—生物受到损伤—军队溃败。(注意:古代汉语中“坏”没有不好的意思。、务:(1)本义:致力从事。(2)引申义:所致力的事情,事务—一定、务必(副)、临:(1)本义:俯视。如“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引申义:从上往下,如本课“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上级面对下级、高贵的面对卑贱的—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遇到、碰见(3)哭,多指哭悼死者,读。如“窆不临其穴”。第十四课邵公谏厉王弭谤
一字:尽—进
二虚词:1、以告:介词,把。宾语省略。2、道路以目:介词“用”3、国人莫敢言: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4、乃不敢言:就。5、是障之也:这,指示代词。6、防民之口:助词,连定中词组。、为川者、为民者:特殊代词,用于动词性词组后,形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使之成为偏正词组。9、财用于是乎出:“于”,介词,从。“是”,代词,指山川。“乎”,句中语气词。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11、胡可壅也:怎么(疑代)
12、若壅其口:如果。(假设连词)。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1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三、实词:1、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内的人。“谤”,公开批评指责。2、民不堪命矣:经得起,受得住。3、吾能弥谤:消除,制止。4、是障之也:阻挡,堵塞。5、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增多。6、其与能几何:参与,赞同,此处指帮助。
四、活用: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义堤坝,名→动,堵塞意。2、师箴:名→动,本是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这里指献上韵文。
五、常用字:、谤: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1)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如本课“国人谤王”。(2)引申义:毁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言:(1)本义:说、说话。本课“国人莫敢言。”(2)引申义:谈论、议论—说出的话,即言语如本课“口之宣言也”—一句话或一个字也称为一言。、听:(1)本义:用耳听取声音(2)引申义:听从,如本课“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听凭、任凭—治理、处理,如君王听政。、成:(1)本义:完成、成就。如本课“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引申义:成功—成为—特指成盟、讲和。
第十五课苏秦连横约从
一字:肴—殽,庭—廷,禽→擒,伯→霸,從→緃,餝= 饰,章→彰,-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受→授,溢—鎰,熿==煌,掘—窟,伉—抗,虵==蛇,盖—盍。
二、虚词:1、以大王之贤:凭借(介)。2、愿大王少留意:稍稍(副)。3、愿以异日:在(介)。、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固”本来。“之”,取独用法。5、昔者:从前。6、恶有不战者乎:哪里(疑代)。7、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即使。8、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一定,必。、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哪里(疑代)。
10、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且夫”,再说。“特”,只是,不过是。“耳”,罢了(语气词)。
11、天下莫之能伉: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12、盍可忽乎哉:怎么(疑代)。
三实词:1、战车万乘: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2、臣请奏其效:“请”,请求(动),奏,下对上的陈述、说明。3、田肥美,民殷富:富足。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庄严郑重的样子。5、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惩罚。6、科条既备:法律。7、民无所聊:赖,依靠。8、舌弊耳聋:坏。9、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主张、言论(名)。前一“说”是动词。
10、去秦而归:离开。
11、羸縢履蹻:
羸,缠绕。縢:绑腿布。履,踩,穿着。蹻,草鞋。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坐着打瞌睡,用的是本义。“引”拿起。“股”,大腿。
13、期年:一周年。
14、式于政,不式于勇:用。(动)
15、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宫”,房屋。“除”修整。
16、张乐设饮:陈设,设置。
17、四拜自跪而谢:道歉。
18、子元元:百姓。
四活用: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形→意动,以„为远。“庭”,名→状,在朝廷上。2、辩言伟服:形→使动:使„雄辩,使„华美。3、繁称文辞:名→使动,使用权华丽。4、安坐而广地:形→使动,使„广(扩大)。5、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诎”,使动,使„屈服。“子”,名→使动,使„成为子女。“臣”,名→使动,使„成为臣子。6、约从散横:使动,使„
离散。7、嫂蛇行匍匐:名→状,象蛇一样。8、贫穷则父母不子:名→意动,以„为子。
五句: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禽:象形字,象捕捉鸟兽的狩猎工具。(1)本义:捕获鸟兽。(2)引申义:捕获别的也叫“禽”。后来写成“擒”。如本课“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词义转移为:鸟兽。
2、履:(1)本义:踩,践踏。如本课“羸縢履蹻”(2)引申义:鞋子。、张:(1)本义:给弓安上弦。(2)引申义:开弓,拉弓—A 紧张—把网、纬帐展开挂起来也叫“张”。-设置,陈放,如本课“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B 扩展、张大、振奋。C 帏帐,后来写成“帐”。、建:会意,从聿从廴。(1)本义:建立朝廷的制度。(2)引申义:建立、设置,如本课“然后可以建大功”—设置职官—树立、设立—建造、建设。
5、数:(1)本义:计算(动)读shu,(2)引申义:A 列举—责备,B 算术(名)读shu,——技艺,多指博奕之类—术数、占卜—命运。C 数目、数量(名)-不确定的数目,几—时间上不确定的次数,多次,读shuo.-密,与“疏”相对,读cu.、资:从贝次声。(1)本义钱财。(2)引申义:积蓄—依靠、凭借—资历、资格—条件—资助—资质、天资。第十六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字:属→嘱,责→债,徧= 遍,说→悦,介—芥,反→返。
二虚词:1、客无好也。客无能也。表肯定的句尾语气词。2、食以草具:用(介)3、左右以告:
把(介),后省宾语。4、无使乏:不要。5、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就是(副)。“夫”,那个(代)。6、因烧其券:“因”,于是,就。“其”,那些(代)。7、窃以为君市义:私自(副词,表示自谦)。8、乃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的方式。9、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才。
10、仅得免其死耳:才(副)。
11、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12、视吾家所寡有者:代词,„„ 的东西。
13、齐人有冯谖者:代词,复指前面的名词。译为冯谖这样一个人。
1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代词,表示„„的原因。
三、实词:1、食以草具:“食”给他吃。“草具”粗劣的饭食。2、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3、左右皆恶之:厌恶。4、冯公有亲乎:父母亲。5、使人给其食用:供应。6、吾负之:对不起。7、请而见之,谢曰:道歉。8、于是约车治装:捆扎,套。9、驱而之薛:“驱”,赶车。“之”,到去(动)
10、市义奈何:买。
11、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
1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携带。
四、词类活用: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形→意动,认为„贫贱,即轻视。2、孟尝君客我:名→意动,把„当门客。3、先生不羞:名→意动,以„为羞耻,后省略宾语。4、孟尝君怪其疾也:形→意动,认为„怪。5、衣冠而见之:名→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6、不拊爱子其民:名→意动,把„当作儿子。7、因而贾利之:“贾”,名→状,用商贾的方法。“利”,名→动,取利。
五、句:1、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为之驾。(双宾语)3、以何市而反?
(疑代作宾语前置)。4、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六、常用字:、给:(1)本义:衣食丰足、富裕。(2)引申义:使„丰足,即充足的供应、供给。如本课“使人给其食用”。
2、约:(1)本义:用绳索捆缚、套。如本课“约车治装。”(2)引申义:用别的东西套—约束、限制—简约、节俭—订立盟约—约会—大约(副)、驱:(1)本义:策马前进。如本课“驱而之薛”。(2)引申义:驱赶、驱逐—逼迫、迫使。、之:(1)本义:到„去。(2)假借义:代词。A 作宾语。如本课“左右以君贱之也”。B 作定语。“之二虫又何如?”C 作宾语前置的标记。D 假借为连词。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使用句子词组化。、被:(1)本义:睡眠盖身的被子。(2)引申义:A 复盖、披复,如“披坚执锐”—长发复在肩背上也叫“被”。此二义后来写作“披”。B 某一事物加在另一事物之上—及、至—遭到—表被动意义的助动词。
6、称:(1)本义:称量物体的重量。(2)假借义:通常借为“偁”。举起、扬起—发起、举事—举用、称引—称为、称呼—称颂、称扬。如“民称万岁”。
第十七课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一字:嘿= 默,冯→憑,反→返,籍—藉,句-跔。
二虚词:1、欲将以报雠:用,(介词后省略宾语)2、然得贤士与共国:和(介词后省略宾语)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怎么(疑问代词)4、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且”尚且。“况”,何况。
三实词:1、以雪先王之耻:洗刷。2、诎指而事之:“诎”,弯曲、屈服。“指”,意思、想法,此义,后多写为“旨”。“事”,侍奉。3、天下闻王朝其贤臣:拜见。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事”,侍奉。此处指“与„打交道”。“捐”,失去,丢弃。5、士卒乐佚轻战:轻视,不害怕。6、燕兵独追北:打败仗的军队。
四活用;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形→使动,使„低下。2、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都是名→动,成就帝业,成就王业,成就霸业。3、岂远千里哉:形→意动,以„为远。4、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名→动,作为老师。
五句:1、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3、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六、常用字:、因:象形字。(1)本义:席垫。是“茵”的本字。(2)常用义:凭借、依靠(动),如本课“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沿袭、因袭—由于、因为(介)—原因、缘由(名)-于是、就(连)。、期:(1)本义:限定的时间,即期限。(2)引申义:A 限度—约会—期望B 一周(年、月)
读作,如本课“不能期年”。、北:象形字。象两个人背对着背,(1)本义:背离。(2)常用义:背弃、背叛—败北、逃跑,如“未尝败北”—败逃的军队。如本课“燕兵独追北”—方位名词,北方。
4、致:(1)常见义:送到、送给、献出。(2)引申义:传达、禀告—使至、导致、取得—招引、引来。如本课“此古道致士之法也。”—归还、交出。
5、宫:(1)本义:住宅、房屋。如本课“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引申义:秦汉以来专指帝王所住的房屋、宫殿—宗庙、佛寺、道观等庄严宏伟的建筑(3)古代还指音乐中的“五声”之一、五刑之一
6、室:(1)古义:房屋内部,后部中央叫室。(2)引申义:房屋、居处的统称—人家、住户—家人。也表示家族—坟墓—装刀剑的套子。
第十八课项羽本纪
一字;说→悦,埽→扫,戮—勠,沈→沉,采→採,内→纳,蚤—早,伏—服,罢—疲,承—乘,寤→悟,一、=蜂。
二虚词:1、毋妄言,族矣:不要。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即使。3、莫知其处: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4、行略定秦地:将要(副)。5、具告以事:全部(副)本段下文三个“具”字用法同。
“告”后省“之”。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替(介)。后“为”,出(动),“者”,的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代)。“且”,将,(副)。8、侧其盾以撞:连接两项动作行为,表示前项是后项的方式。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安”哪里(疑代)。9、何辞为:“何”,什么,作状语。“为”,语气词,表反问。
10、舜目盖重瞳子:大概。
三实词:1、毋妄图言,族矣:杀死全族,(动)。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先”,先做某事,(动。)“后”,后举事(动)。3、使公及桓楚将:统率军队(动)。4、桓楚亡人:逃亡。(“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同。)5、籍为裨将,徇下县:“裨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徇”,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6、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鼓”,击鼓。“举”,攻下。7、很如羊:乖戾,不听从。、将戮力而攻秦:并力、合力。9、岁饥:年成不好,出现饥荒。
10、莫敢枝梧:本指架屋的小柱与斜柱,引申为支撑、抗拒。
11、行略定秦地:夺取财物和土地。
12、沛公军霸上:驻军(后省“于”)
1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骑马马快跑。“之”,往,到去。
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告罪。
15、常以身翼蔽沛公:近义复合词,遮掩、遮蔽。
16、卫士仆地:向前倒。
17、沛公起如厕:往,到去。(动)
18、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动)。
19、会其怒:适逢。正碰上。20、道芷阳间行:“道”,经由(动),“间”,秘密地。
21、再拜:二次。
22、业已讲解:讲和、和解。
23、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恶”厌恶、嫌忌。“负”,背弃、违背。
24、乃阴谋曰:暗中,策划。(两个词)。
25、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前“泣”名词,眼泪。后“泣”动词,小声地哭。
26、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前“决”,一定(副)。后“决”,决定性的(形)。
27、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园,两个词。
四、词类活用:1、梁以此奇籍:形→意动,认为„同凡俗。2、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方名→动,西进。3、故不如先斗秦赵:使动:使„斗。4、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形→名,分别指坚甲、锐兵。5、无不膝行而前:名→状,用膝盖。6、沛公欲王关中:名→动,称王、为王。后省“于”与关中构成述补结构。5、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使„活。6、吾得兄事之:名→状,像对待兄长一样。7、籍吏民:名→动,登记入户口册。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使„跟随。9、范增数目项王:名→动,用目示意。
10、头发上指,方名→状,向上。
11、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方名→动,往东撤。
12、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阻”,名→意动,以„为险阻。“都”,名→动,建都,定都。“霸”,名→动,建立霸业。
13、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名→动,戴帽。
14、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名→使动,使„为王。
15、田父绐曰:“左”:方名→动,向左走。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使动,让„当王。
17、豪杰蜂起:名→状,像蜂群一样飞起。
五、句:1、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
“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5、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6、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7、吾为若德。(双宾语)。
六、常用字:1、及:会意字,从人从又(手)(1)本义:追赶上,抓住。如本课“及之齐,杀之。”
(2)引申义:A 达到,如“将及华泉”—涉及,连及—和,与(介或连)B 比得上。
2、奉:(1)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如“沛公奉卮酒为寿”(2)引申义:A 进献,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给予—供养,供给—奉禄,此义后写作“俸”。B 持、拿—辅助、拥戴。C 尊奉—表敬意的副词。、胜:形声字,从力朕声。(1)本义:有能力承担。(2)引申义:禁受得起,胜任。A 如本课“沛公不胜杯杓”—尽(形)如“刑人如恐慌不胜”以上旧读sheng.B 打胜仗(动)与“败、负”相对。
-胜利(名)(3)后起义:胜过—优美的、卓越的(形)-优美的山水或古迹(名)、说:(1)本义:用言语说解、开导。如本课“人或说项王”(2)引申义:劝说、游说。此义旧读shuo.-劝说的话、主张如“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评议、评论—谈说(今义)(3)听取了别人的主张,心情开解,也称为“说”,此义后来写作“悦”yue、具:(1)本义:设食,准备酒席。(2)引申义:饭食(名),如“食以草具”—设置,备办,如“缮甲兵,具卒乘。”—A 具有—完备(形)-全都,一五一十地。B 用具、器具(名)-才具。、俱:(1)本义:一起做某件事。(2)引申义:一起一同(副),如“欲呼张良与俱—全都(副)。
第十九课田单列传
一、字:傅—附,涂→途,距—拒,反→返,插—锸,溢—镒,无—毋,文→纹,畔—叛,适—敌。
二、虚词:1、已而保莒城:后来不久。2、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以”由于。“为”被。(介)、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由于的缘故。4、城中相与推田单:共同。5、城之不拔者二耳:用在主谓间,取独用法,(连)。6、唯恐他将之来:“他”,其他的,(代)。“之”,取独。(连)7、卒至河上:终于(副)。8、田单知士卒之可用:取独用法(连)。
三、实词:1、习兵:熟悉兵法。2、城坏,齐人走:城墙倒塌。3、与乐毅有隙:裂痕。4、宣言曰:扬言。5、每出约束:命令。6、入临淄而听政:处理政事。7、适不及距:敌人来不及抵挡。
四、词类活用:1、燕既尽降齐城:使动,使„„投降。2、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南”,名→状,向南。“南面”即坐北朝南,指代称王。“王”,名→动,当王。3、引还,东向坐,师事之:“东”,名→状,向东。“师”,名→状,象对待老师一样对待。4、因师之:名→意动,以„为师。5、可为寒心:形→使动:使„寒。7、追亡逐北:动→名,“亡”,指逃跑。“北”指败逃。现活用为败逃的人。
五、句: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词:
1、习:(1)本义:鸟类反复地试飞。(2)反复练习、钻研—A 熟习,通晓。如本课“习兵”—常常、经常(副)B习惯—习惯于(动)、乡:古文字形是两人相对共食的情状。(1)本义: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2)
引申义:面对着、朝着,读 xiang.此义又写作“嚮”如本课:“东向坐”。-方向,名词。此义又写作“向”—趋向、向往。(3)作时间名词,指先前、过去。(4)古代基层行政区域名称,读xiang —乡村、家乡。、邑:(1)古义:国,又指国都。(2)引申义: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域,指无宗庙的城市及周围地域。如“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般城镇,如本课“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封邑,分封给人以一定地方—县(3)通“悒”,愁闷不安。、封:(1)本义:给树木培土(2)引申义:把土堆积起来筑坟—A 古代帝王在泰山堆土筑坛祭天的活动也叫封。-厚-大。B 边界。如“四封”-帝王划出一块土地赐给臣子。如“襄王封田单,号曰平安君”C 封闭,如“封府库而待将军。”
5、即:会意字,像人就食之形。(1)本义:接近、靠近、走向,如“固即死也”。特指就君位。
(2)引申义:—就在某时某处—立刻、马上—就、便—即是、就是。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动)-表示假设的连词。即和就是同义词,但“即”的反义词是“离”,而“就”的反义词是“去”。
第二十课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二、虚词:1、少以父任:因(介)。2、稍迁:逐渐。3、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即时诛灭:
立刻。8、羝乳乃得归:才。9、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
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
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
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
“杖”拄。(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舆归营:名→状,用车。3、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
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
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
降。
五、句:1、何以复加?(疑代)2、何谓相坐?(同上)3、何以女为见(同上)。4、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赂:(1)常用义:(赠送的)财物。(2)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
—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阙:(1)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3)又读jue.通“掘”。、乳:(1)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生育。如本课“羝乳乃得归”—****或乳汁—初生的、年幼的(形)B 哺乳期间的动物。、再:用法:作数词,两次或第二次。不同于现在用来指行为的重复。如本课“愿勿复再言”。古代表示行为重复的是“复”。、赐:从贝从易,易亦声,会意兼形声字。(1)本义:赏赐、赐给,本课“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2)引申义:赐予的财物或恩惠。、朝:(1)本义:早晨。如本课“人生如朝露”。读zhao(2)引申义:早晨向父母或君王省视、拜见、问安—拜见—使动,使朝见—朝廷—朝代。以上音读chao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字: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卹==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虚词:1、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2、后忽更疏懈:改变。3、具服其状:全部。4、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5、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7、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副)8、宜因其力:依靠、凭借。9、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
10、莫不宾从:没有(副)。
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实词:1、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布衣”,平民的代称。2、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3、后坐事免官:因犯罪。4、具服其状:承认。5、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名词,使者,兼语;后“使”,动词,出使。6、固欲益其兵:增加。7、因辞让之:责备。8、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预先。9、下诏征超:招回。
10、效命绝域:献出。
11、尚能和辑诸戎:怀柔、团结。
12、将弛弄及义从千人就超:投向。
13、盛毁超拥其爱妻:诽谤。
14、啖以重利:利诱引诱。
15、阴缓所得生口:“阴”,暗中。“生口”,俘虏。
16、遂去其妻:离开。
17、若邑任在外者:胜任。
18、便留与从事:办事。
19、可须夜鼓声而发:等待。20、及臣生在:趁时。
四、活用:1、不耻劳辱:用于意动,以„为耻。2、超手格杀三人:名→状,用手。3、帝壮超节:意动,以„为壮,赞许。4、超既西:方名→动,向西走。5、因辞让之:名→状,用言辞。6、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使动,使„„投降。7、终不听其东:名→动,向东行。8、寇盗河西:名→动,侵犯。、复没都护:使动,使„复没。即****。
10、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形→使动:使„苦。
11、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名→动,头朝向。
五、句:1、卿弟安在?(疑代)2、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3、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六、常用字:
1、除:(1)本义:宫殿的台阶。如“扶辇下除”(2)引申义:一般的台阶—去旧生新,除去—每年的最后一天—官吏的任命,本课“帝乃除超兰台令史。”
2、更(1)本义:改变、更换。如本课“后忽更疏懈”。(2)引申义:A 旧时夜间报时的单位,如三更、五更。B 另外(副)读去声,如本课“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再、又。如“更上一层楼”。(3)
假借为“经”,经历。(4)假借为“庚”,继续。、须:(1)本义:胡须。(2)引申义:兽的须。(3)假借义:等待如本课“可须夜鼓声而发”
—需要—必要、应当(助动词)、质:(1)本义:抵押。如“遂纳子为质”(2)引申义:朴实—本质、体质—质地、底子—斩杀犯人时垫底的砧板。此义后造“櫍”“鑕”以区别。-质问—对质。
5、就:(1)本义:接近、趋向,如“陈力就列”,如本课“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2)引申义:采纳、择取。-成就、成功,如“三窟已就”、格:(1)本义:树木的长枝条。如“枝格相交”(2)引申义:栅栏—阻止、阻拦—抵挡、抵御—搏击,如“超手格杀三人”—方格—格式、规格、标准。(3)假借义:常被借为“佫”,表示到达、来到,-通达、感通—穷究、探底。
第二十二课华佗传
一字:→„旉→敷,藏→臟,兒→倪,支→肢,管—脘,欬==咳,煖==暖,利→痢,酢→醋,鬲→膈,反→返,县→悬,去—弆,已—以,彊→强,颈—经,猨==猿。
二、虚词:1、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且”,将近(副)。“而”,然而。(连词表转折)。、病亦行差:将(副)。3、适至:刚(副)。4、卒头眩堕车:突然,同“猝”。(副)5、卒可得寐:终于。6、病是也:这,指示代词。7、其人盛怒则差:非常,程度深,(副)。8、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大都(副)。9、以医见业:用在动词前,指代自己。
10、适值佗见收:“适”,正好。“见”,被。
三、实词:1、太尉黄琬辟,皆不就:“辟”,征如任用。“就”,就任。2、语其节度:服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3、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壮”,量词,一灸叫一壮。“应”,应手。4、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针”,扎针,中医和一种治病方法。“引”,延长。“许”,处。“语”,读去声,告诉。5、病亦行差:病愈。以下同。6、人亦不自寤:醒,感觉到。7、藏气已绝于内,当涕泣而绝:前一“绝”,断绝。后一“绝”,死。7、故令不时愈:应时。8、彭城夫人夜之厕:到(动)。9、呻呼无赖:办法。
10、止亲人宿:留宿。
11、五日卒:死。
12、欲造佗:到去。
13、逆见:迎面。
14、士大夫不耐痛痒:疼痛难受。(偏义复词)。
15、此脉故事有胎:(按照)
先例。
16、必燥箸母脊:附着。
17、长可尺所:表示大约的数量。
18、佗恃能厌食事:侍奉,侍侯人。
19、考验首服:拷问审究。20、普依准佗治:依据按照。
21、人体欲得劳动:运动。
22、动摇则谷气得消:运动。
23、熊颈鸱顾:通“经”,挂。
24、漆叶处所而有:处处。
25、朝歌云:句末语气词,有“据说如此”
的意思。
四、活用:1、缝腹膏摩:名→状,用药膏。2、不汗,后三日死:名→动,出汗。3、佗脉之:名→动,切脉。4、以医见业:名→动,作为职业。5、佗久远家思归:形→动,远离。6、此可以活人:
使动用法,使„活。7、太祖累书呼:名→状,用书信。8、熊颈鸱顾:名→状,像一样。9、动诸关节:使动用法,使„动。
10、轻体:形→使动,使„轻。
11、于是传付许狱:名→状,用传车。
五句:1、车边病是也:(判断句)2、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六、常用字:1、传:(1)本义:古代送信或供使臣往来的一种快车。如本课“于是传付许狱”(2)引申义:驿舍或传舍—一般的传递、传送—流传—传记—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经”以外的“贤人”著作也称为传。、许:(1)本义:应允、许可,(动)如“公弗许”。(2)引申义:同意、赞许。(3)处所(名)如本课“当引某许”(4)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如本课“吐出三升许虫”。
(5)如此、这样(代),如“许多”。、辟:(1)本义:刑,刑法。(2)引申义:法度、法律—制定与执行法的君主,音读为。-上对下的征召,如“太尉黄琬辟”。(3)假借义:A 避免;B 开辟—消除、排除;C 偏僻—邪僻。、案:(1)本义:木制的托盘。(2)引申义:矮长桌、几案—案卷、文书—查办—查讯、审问。
(3)通“按”,用手摁或压。如本课“案脉,胎未去也。”、著:(1)明显、显露。读音zhu,引申为:著述、写作。(2)附着,加于上。如本课“必躁著母脊”,后写作“着”,读zhuo—穿(衣),动词。、经:从糸从,亦声。(1)本义:机上的纵线,泛指纺织物上的纵线。(2)引申义:主干—常法、经典,如本课“兼通数经”—度量、画分,如“辨正方位,体(分)国经野”—经略、经营连用,表谋画、筹画并管理。
第二十三课肥水之战
一字:已—以,闲→娴,阙—缺,趣—趋,陈→阵。
二、虚词:1、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表命令的语气副词。2、苟为谄谀之言:苟且、随便。、仍有后患,悔无及也:更、并。(副)4、卿其勉之:表祈使的语气副词。可译作“希望”。5、非汝,谁与成之:“非”,除了。“与”,介词,后省宾语“我”。6、今大敌垂至:将要、快要。7、吾其左衽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8、若移陈少却:稍。9、秦兵大败:全(副)
10、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其”,那些(代)。“且”,将要。
三、实词:1、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入侵。2、民每十丁遣一兵:成年男子。3、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还”,返回。“第”,府第、住宅。4、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逢迎、迎合。5、安夷然:坦然无事,一点不着急的样子。6、已别有旨:“别”,另外。“旨”命令。7、便为敌手而双不胜:相匹敌。8、安遂游陟:登山。9、桓冲深以根本为忧:树根,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
10、谢安固却之:“固”,坚决。“却”推却。
11、朝廷处分已定:安排、部署。
12、西藩宜留以为防:本义为篱,引申为国家的屏障。
13、有庙堂之量:宰相的别称。
14、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捉获。
15、融驰使白秦王坚曰:报告。
16、兼道就融于寿阳:“兼道”,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就”,靠近、会合。
17、今乘诸军未集:聚集、集合。
18、融驰骑略陈:巡行。
19、自相蹈藉而死者:践踏。20、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投奔。
21、了无喜色:完全没有。
22、徐答曰:慢慢地。23秦兵逼肥水而陈:紧靠。
四、活用:1、吾其左衽矣:名→动,穿左衽的衣服,即外族服装。2、欲不战以老秦师:形→使动:使„疲惫。3、、草行露宿:名→状,在草野中,在露水中。
五、句:1、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2、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六常用字:1、还:(1)本义:返回。如本课“势还不远”。(2)引申义:交还、归还—交纳租税—仍然、重复(副)今读hai,旧读huan.-进一步、更加。
2、归:(1)本义:女子出门嫁人。(2)引申义:回家、回国。如本课“今兵断其归津”—归还—归附。(3)通“馈”,kui,赠送。(4)通“愧”,kui 惭愧。如“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集:(1)本义鸟群停在树上。(2)引申义:一般事物的聚合。如“今乘诸军未集”—事情的成功—诗文的汇集(3)通“辑”,安定。如“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以西。”
4、别:(1)本义:分解、分开。如“别其官属常惠等”。(2)引申义:分别、辨别—离别、告别。(3)古代“别”代“另”字。、色:(1)古义:脸色、气色。如“作色”多指发怒。(2)常指美色—不同的色彩。(3)
“颜色”:联合结构词组,指脸上的气色、表情。
6、寇:会意字,从从元从攴。(1)本义:入侵、侵犯。如“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2)引申义:入侵者、敌人。如本课“岂可复留此残寇”。(3)后起义:强盗。第二十四课寡人之于国
字:颁—斑,涂→途,无—毋。
二、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连词,用于名词和介词结构之间,构成一个偏正词组做全句的主语。“焉”等于说“于是”。“耳”等于“而已”,表限止语气。“矣”,表报导语气,合用后表示角乎如此的陈述语气。2、填然鼓之:形容词尾。3、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无定代词)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副)。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取独用法。“于”,比(介)6、谷不可胜食也:尽(副词,读一声)。7、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8、然而不王者:两个词,“然”,如此,这样(指示代词)。“而”,表转折连词。“者”,的人。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通“毋”,不要。“斯”,则(连)。“焉”,于是。
三实词:1、移其粟于河内:泛指粮食。2、河内凶:饥荒。3、填然鼓之:击鼓(动)。4、弃甲曳兵而走:“甲”,盔甲。“曳”,拖、拉。“走”,逃奔。5、数罟不入洿池:“数”,cu密,“罟”,网。“洿池”,池沼,池塘。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本义)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豚”,小猪。“彘”,大猪。“畜”,养,饲养。“时”,繁殖时机。8、仅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申”反复进行。“悌”,敬爱兄长。9、途有饿莩而不知发:“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指开仓济民。
10、非我也,岁也:年成(不好)
四活用:然而不王者:名→动,称王。
五句: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教育普施,尊老成为社会风尚。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兵:(1)本义:兵器、武器。如“非我也,兵也。”(2)引申义:军事、武力、战争—兵法、用兵策略—武装力量、军队。、甲:(1)本义:植物果实或动物的硬质外壳(2)引申义:古代军人穿的皮制护身衣服,如本课“弃甲曳兵而走”—披甲的人,即甲士—天干的第一位—用来纪年—位居第一,(动)、岁:(1)本义:木星。(2)引申义:年—年龄—时间、光阴—年成、年景。
4、时:(1)本义:季节、时令。如“瓜时而往”又“百亩之田,勿夺其时。”(2)引申义:时候、时间、时辰—时代—时机、机会—时运。(3)用作状语:按时—那时、当时-时常、经常。
5、王:(1)殷周时对帝王、天子的称呼。(2)春秋时,吴越等诸侯国君称王;战国时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3)秦代开始,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主封爵。(4)由帝王引申为称王、做王统治天下(动词)读wang.第二十五课许行
一字:偪→逼,振→赈,有—又,倍—背,没→殁,反→返,暴→曝,尚—上,贾→价,伯—佰。
二虚词:1、虽然,未闻道也:两个词,“虽”,虽然(连)。“然”,如此(代)。2、恶得贤:
哪里(疑代)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句中语气词,表停顿。4、何许子之不惮烦:取独。5、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然则”,两个词,如此,那么。“独”,难道(反问副词)。“且”,连词,一面一面。6、治人者食于人:被(介)。7、圣人之忧民如此:取独用法。8、亦不用于耕耳:只是,不过。9、未能或之先也:有的人(肯定性无定代词)9、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虽”,即使。
“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或”句中语气词,强调没有人这样做。
10、夫物之不齐:取独用法。
三实词:1、自楚之滕:到(动)。2、愿受一廛而为氓:“廛”一般百姓一户人家住的地方。“氓”
由外地或别国迁来的百姓。3、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衣”,穿,(动)“褐”,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捆”,编织。“为食”,作为衣食来源。4、弃其学而学焉:前“学”,学说(名)。后“学”,学习(动)。5、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危害。6、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养活,读si.7、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登”,有收成。“逼”,威胁。8、交于中国:中原地带。9、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
10、教以人伦:古代社会规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11、惟尧则之:效法。
12、民无能名焉:用言语称赞。
13、有天下而不与焉:参与(“焉”,“于是”,在其中。)
14、未能或之先也:超过。(动)
15、皜皜乎不可尚已:“尚”通“上”,超过。
16、非先王之道:责怪。
1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使”,派。“适”,到去。
18、以釜甑爨:烧饭。
四、活用:1、踵门而告文公曰:名→动,脚后跟→走到。2、饔飧而治:名→动,早饭、晚饭→做饭。3、许子冠乎:名→动,戴帽子。4、益烈山泽而焚之:名→动,大火→放大火烧。4、劳之来之,匡之直之:使动用法,使„劳,使„归顺,使„正直。(宾语“之”代“民”)。
五句:1、公与之处:双宾语。2、捆屦织席以为食:修辞上的需要而宾语前置。3、“奚冠?”、“许子奚为不自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都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4、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双宾语)5、大哉,尧之为君!:(因修辞需要而主谓倒置。)6、君哉,舜也。(同上)7、未能或之先也(否定句中宾语前置)。8、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判断句)。9、江汉以濯人,秋阳以暴人:“江汉”、“秋阳”都是“以”的前置宾语。(修辞需要)
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代词复指宾语前置)意思是“痛击西戎和北狄,惩治荆舒使之知戎止。”
11、子是之学。(复指前置宾语)。
12、莫之或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衣:(1)本义:上衣(2)引申义:泛指衣服—穿衣,旧读yi,如“衣褐”—包、裹、包扎。、冠:(1)本义:帽子(2)引申义:转化为动词。读guan.戴帽子。如“冠素”—古代一种礼仪—居于首位。
3、树:(1)本义:种植。如“树之以桑”、“树艺五谷”。(2)引申义:培植、培养—竖立、直立、设置—树木(名)。“树”在先秦时一般用作动词。“树木”的意思在先秦时用:木:字来表示。、艺(1)本义:种植。如“树艺五谷”。(2)引申义:技艺、才能、本领。“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限度、准则。
5、贾:(1)本义:做买卖。(2)引申义:招惹—商人(名),以上意义读为gu—价格。此义后来写作“价”,读jia.(3)商贾连用泛指商人。商特指外出做生意的商人,贾指囤积货物,坐地贩卖的商人。
第二十六课天论
一字:彊-强,祅==妖,貣==忒,倍-背,畜-蓄,臧→藏,队→坠,党—儻,常—尝,竝==并,错—措。
二虚词:1、禹以治,桀以乱:凭借(介)后省略宾语(指代日月星辰瑞曆)。2、怪星之党见:
“傥”,偶然(副)3、是无世而不常有之:通“尝”,曾经。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前两个“之”,取独用法。中间三个是连定中词组的,后两个是代词。5、在天者莫于日月: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以下三句同。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和比较。
三实词:1、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乱”违反客观规律的指施。2、天行有常:恒,规律。3、修道而不贰:“贰”应是“忒”,差错。4、寒暑未薄而疾:迫近。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分”,职分。“至人”,最了不起的人。6、治乱,天邪:
治和乱,是天决定的吗?7、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繁殖、生长。8、雩而雨:(动词)求雨。
四活用: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强”,使„强,加强。“贫”,使动,使(人)贫穷。2、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祸:使动。使„得病,使„得祸。3、风雨之不时:名→动,合时节。4、雩而雨:名→动,下雨。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君”名→动,统治。“隆”,形→使动,使„兴盛。“王”,名→动,称王。“霸”,名→动,成为盟主。6、大天而思之:形→意动,认为„伟大。7、孰与物畜而制之:名→状,像物一样对待。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使动用法。使„增多,使„变化,使„成为物。
五、句: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判断句。“是”复指“日月星辰瑞曆”,做主语。
六、常用字:1、治:(1)本义:治水。(2)引申义:治理、管理、处理其他事物。或从事其他事情。-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定、太平,与“乱”相对。、乱:(1)基本义:无秩序、不整齐。(2)引申义:政治不安定、社会不太平。如本课“禹以治,桀以乱”—使之乱,即扰乱、破坏—特指破坏当世统治秩序,即造反、作乱—古代乐曲的末章叫“乱”。、阳:(1)本义:日光。(2)引申义: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温暖—明亮、鲜亮—明里、表面上、假装—与“阴”构成一对哲学术语。、阴:(1)本义:云复日,阴天。(2)引申义:A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处、阴影—时间、光阴。B 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C 暗中、暗地里、秘密地。D 与“阳”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5、制:(1)本义:裁、裁剪。(2)引申义: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名)-君王的命令。
6、错:(1)粗磨石,用于琢玉之类。(2)交错。(3)通“措”,安置—放弃。如“故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误”这一意义,上古文献中极其罕见。
第二十七课大同
一字:与—举,脩—修,矜—鳏,知→智,埶→势,刑→型
二虚词: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大概(语气副词)。2、与三代之英:跟、连同(介)。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示代词,指代“善终的条件”,“用他们的地方”,“使他们成长的条件”,“供养他们的措施”。
三实词:1、出游于观之上:宗庙门外的高建筑物,也叫“阙”。2 与三代之英:杰出人物,指禹汤文武。3、丘未之逮也:赶上。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归”,出嫁。5、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残害人。“兴”“作”,同义词都是兴起、产生的意思。6、货力为己:财物和出力。7、大人世及以为礼:“世”父子相传:“及”兄弟相传。8、礼义以为纪:准则。9、以考其信:成全。
四词类活用:1、故外户而不闭:名→动,从外关(户,门)。2、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名→意动,把(他的父母亲)当作父母,把(他的儿子)当作儿子。3、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正”“笃”“睦”“和”都是使动用法,使„端正、摆正;使„纯厚;使„和睦;使„和谐。“贤”,形→意动,认为„贤。“功”名→意动,认为„有功,“为己”是它的宾语。“勇智”,形→名,有勇有智的人。4、由此其选也:动→名,选拔出来的人物,即杰出人物。5、以著其义:形→使动,使„显著(表彰)6、刑仁讲让:名→意动:把„定为法式。
五句:1、君子何叹?(疑代作宾语前置)。2、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修辞需要,介词“以”的宾语前置。3、后未之逮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观:(本义):观看。(2)引申义:A 特指有目的地看—观赏、观览—对人或对事物的观察、考察。B 显示、给人看。(3)名词guan-值得观赏的景物、景象;guan几种高大可观的建筑。A 望楼,如“出游于观之上。”B 台榭。C 道观。
2、城:(1)本义:城墙,如“城郭沟池以为固。”(2)引申义:作动词时指构筑城墙—城镇、城市。在城、郭对举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3、池:(1)古义:护城河,如“城郭沟池以为固”。此义今天一般不用。(2)今义:水塘、池塘。、货:(1)常用义:财物、物资。如“货恶其弃于地也”(2)引申义:出卖,如“货而不售”。
(3)今义:商品。
第二十八课尚贤
一字:辟→避,萌—氓,殿—奠,章→彰。
二、虚词:1、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取独用法。2、是其何故也:指示代词连用,作主语,相当于“这”。3、逮至远鄙郊外之臣:及。4、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自”,介词,由。“自入”,所由进入的地方,即门:“自出”,逃出的通道。“其”,语气副词,加强肯定语气。5、古者圣王之为政:取独用法。6、欲其事之成:取独。
三实词:1、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使用有才能的人。2、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边邑。3、国中之众:国都。4、有高墙深宫:房屋。5、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辅助。
四活用:1、则是本失其所欲:名→状,从根本上。2、众贤之术:形→使动,使增多。3、众其国之善御之士者:同上。4、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使动:使„富、使„贵。5、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使动用法,使„富,使„贵,使„亲,使„近。6、谨上为凿一门:名→状,向上。、列德而尚贤:使动,使„处于朝廷的位次。8、任之以事:使动,使„担任。
五句:1、高予之爵,重予之禄,断予之令:双宾语。2、授之政。(同上)3、此若言之谓业:复指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服:意义较多,有:(1)作,从事,如本课“以德就列,以官服事”(2)实行、用(3)服药(4)服从、顺从,如本课“授之政,西土服”(5)适应(6)衣服、服饰,如本课“甘其食,美其服”。
2、怨:(1)常用义:抱怨、埋怨;怨恨、怀恨—仇恨、冤仇(名)如本课“举公义,辟私怨”。
(2)古代汉语中,“怨”重于“恨”。、常:(1)基本义:长久不变。如本课“故官无常贵”(2)引申义:一定的规则、规律,如本课“天性有常”—经常(3)通“尝”,曾经。
4、众:(1)常用义:多数人,许多人。(2)引申义:特指军队,如“患其众之不足也”—一般的—多(形)-使动,使增多,如本课“众贤之术”。、鄙:(1)常用义:边邑,如“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郊野—鄙陋、浅陋—贪鄙、鄙俗。
(2)谦称。(3)古代没有恶劣不道德之义 第二十九课逍遥游
一、字:飡==餐,反→返,知→智,辩—辨。
二虚词:1、鲲之大:取独用法。2、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用法。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前二“也”,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是还是”。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二个语气词,合用表示进一步发议论译为“再说”。“之”取独。“也”,句中语气词。6、则风斯在下矣:
则、就。7、而后乃今培风:“而后”然后,“乃今”,就。8、之二虫双何知:这,(指示代词)作定语。9、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岂不„吗。(表反问的习惯说法)。
10、且适南冥也:将要。
11、彼且奚适:将。
12、定乎内外之分:于(介)。
三实词:1、怒而飞:奋发。2、天之苍苍:深蓝色。3、而后乃今培风:凭、乘着(动)。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阏”双声连绵词,阻隔、阻挡。“图”,计划、打算。5、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决”迅速的样子。“抢”,触、碰。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到去。“莽苍”,叠韵连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形容腹饱。(形)。8、小年不及大年:寿命。9、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月历每月初一。
10、众人匹之:相比。
11、绝云气:穿过。
12、此大小之辩也:通“辨”,区别。
1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取信。
14、宋荣子犹然笑之:神态轻松的样子。
15、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誉”,称赞。“加劝”,更加奋勉,更受鼓励。
16、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非”,责难。“沮”懊丧。
17、非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数”读shuo.17、泠然善也:轻妙的样子。
四活用:1、水击三千里:名→状,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动,向南飞。3、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同上)4、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名→动,向上飞。5、彼于致福者:使到,即招致
五、句: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则芥为之舟。(双宾语)3、莫之夭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4、奚以九万里而南为:(疑代)5、之二虫又何知:(同上)6、奚以知其然也:(同上)。6、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修辞上的互文见义。指五百年为一春秋,即为一年。7、彼且奚适:(疑代)。8、彼且恶乎待哉:(疑代)(“且”,还要。“待”,依靠)。
六、常用字:1、志:(1)常用义:A 志向、志愿。B 记载下来,如“《齐谐》者,志怪者也”。
此义保存在现代汉语的“杂志”中。-记住。(2)“志”与“意”的意义有时可以相通。但“志”偏重于外向的思想活动。“意”偏重内心想法。(3)是“识”的古文形体。
2、图:(1)常用义:A 计虑、谋取,如要课“而后乃今将图南”—设法对付。B 图画、画像—绘画(动)、绝:(1)本义:断丝。(2)引申义:A 弄断—断绝—尽B 横越、穿过,如本课“绝云气”—到了极点(形)、劝:(1)古义:勉力、奋力,如本课“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2)引申义:勉励、鼓励如“以劝事君者”—劝说。(3)古代“劝”不用于消极的劝阻。都用于积极的鼓励。
5、年:从禾千声。(1)本义:谷熟,即谷物丰收。(2)引申义:年月的年—岁数、年龄。如本课“小年不及大年”。、负:会意字,从人从贝。(1)本义:恃,即依恃、凭仗。(2)引申义:背倚、背靠着—背负—受载、承受,如本课“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蒙受—抱持—内心抱有、餐有—失败—背弃、违背—辜负、对不起人—欠缺、缺少、亏欠—赔偿、补偿。
第三十课秋水
一字:辩—辨,鼃==蛙,比—庇,卒—萃,豪—毫。
二虚词:1、吾非至于子之门:如果不是(假设否定连词)。2、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取独。
三实词:1、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叠韵连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若”,海神名。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前“闻”听说(动),后“闻”,见闻、学说(名)。3、吾非至于子之站,则殆矣:
危险。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语”,谈论。“虚”,住地。5、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空、尽。6、乃知尔丑:浅陋。
四活用:1、顺流而东行:名→状,向东。2、东面而视:同上。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意动,“认为少”,“认为轻”。4、此其自多也:形→意动,认为多,引申称赞、夸耀。、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同上。
五句:1、以为莫己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2、我之谓也:代词复指宾语前置。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助动词,表被动。(被动句)4、又奚以自多(疑代)
六、常用字:1、虚:(本义):大土山。(2)引申义:所在地、住地。如本课“拘于虚也”—都邑旧址—废墟。以上各义旧读QU,也写作“墟”。(3)还有一个常用义:空虚,(与“盈”“实”相对)-A 不真实—敞开、打开。B 枉然、白白地。
2、语:(1)常用义:告诉(动)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读YU—交谈、谈论,如“尔将可与语大理矣。”(2)作名词时,常用义是话、言论—谚语。(3)“语”和“言”都有说话和言论意思。
“言”是自动跟人说话,“语”偏重于回答问话或交谈。、比:(1)本义:并列、并排。如“子比而同之”(2)引申义:A 连接、接近—及、等到B 偏袒。以上各义旧读bi.C比较,如“此其比万物也”—比照。(3)通“庇”,寄托。如本课“自以比形于天地”。
4、形:(1)本义:形象、形状。如本课“自以比形于天地”(2)引申义:形迹—形成,成为某种形象(动)-使动,使之现形、显露—形势。、方:与道、理有同义的地方。都指学问、道理、规律、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但有区别:“方”
重在技巧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指行为品质的正直,作表正在、方才、将要等意义的副词。
三十一五蠹
一字:蜯==蚌,说→悦,脩-修,翦—剪,采→棌,窦—渎,饟==饷,士→仕,橐-托,庸→傭,有—又,上—尚。
二虚词:1、尧之王天下也:取独。2、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用来的办法。
三实词: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承受得起。读sheng.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期望、要求。“修”学习。“法”,效法。3、而民自治:自然治理得好。4、饥岁:荒年,五谷不收叫饥。5、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岁”,丰年。“食”拿食物给吃。6、是以古之易财:轻视。7、地方百里:两个词,土地、见方。8、执干戚舞:“干”,盾。“戚”,斧。9、中世逐于智谋:竞争。
10、子言非不辩也:言辞动听。
四活用:1、使王天下:名→动,作王,统治。2、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意动,以„为美,赞美、称道。3、禽兽之皮足衣也:名→动,穿。4、尧之王天下也:名→动,统治。、故传天下不足多也:形→动,称赞。6、故人重之:形→意动,认为„重,看重。7、夫山居而谷汲者:名→状,在山上,到山谷里,表处所。8、泽居苦水者:“泽”,名→状,在沼泽地区,“苦”,形→意动,以„为苦。9、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使动,使„归附。“王”同上。
五句:1、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双宾语。2、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3、为之政:双宾语。
六常用字:1、备:(1)常用义是防备。如“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具备、准备。-齐备-设施,措施,如本课”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全、尽。如”备遭艰厄“。、臣:(1)本义是奴隶。如“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2)引申:君王身边的官吏-动词,臣服-对君王的谦称。
3、身:(1)本义是指怀孕。后写作娠。(2)另一常用义是指身体的躯干部分-泛指身体-自身。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亲自,如“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生命。
(3)身、体的区别:身指躯干,体指身体的各个部分、法:(1)基本义是法则,法度。A 法令、制度、规章。B 特指法律、刑法。(2)方法,措施。
(3)取法、效法。如“不法常可”。(4)动词,依法处治。“将法太子”。、遂:(1)常用义:顺利完成,成功。如“四者无一遂”。2)引申义:形容词,顺利。如“可遂破也”-副词,竟然-副词,于是、便。如“遂田于贝丘”。
遂、竟的区别:在“完成”这个意义上同义,但前者强调目的的完成,后者则是过程的终结,如未遂政变,未竟事业。、伐:甲骨文象用戈砍人的头,(1)本义:砍杀。(2)引申义:砍伐(树木)。如“伐木丁丁”
-讨伐、进攻,如“司马错欲伐蜀”-批评、责备。如“伐孔子之说”-功劳,如“自矜功伐”。
征、伐、侵、袭、攻的区别:是一组近义词,征带有褒义,最初用于天子攻诸侯,攻无道者。侵和袭带有贬义。伐是中性的,后来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了“征伐以讨其不然”。征和伐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侵和袭是不宣而战的秘密军事行动,袭比侵更富于隐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袭。攻是攻打,多指具体攻打某个地区或城市。
第三十二课论贵粟疏
一字:畜—蓄,臧→藏,畮==亩,政—征,贾→价,亡—无,仟—阡,佰—陌,文→纹,责→债,敖→遨,二虚词: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两次。2、明主知其然也:如此,这样(代)。3、故民可得而有之:表顺接的连词。4、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用来的方法。5、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如今(假设将要发生的事情。)
三、实词:1 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防备的措施。2、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不让、不亚于。3、不农则不地著:土著定居一地。4、虽有高城深池:护城河。5、不待甘旨:味美的食物。6、虽慈母不能保其子:保有。7、实仓廪:充实。8、民者,在上所以牧之:养、治理。9、盗贼有所劝:勉励、鼓励。
10、中人弗胜:“中人”,一般人。“胜”,胜任。
11、尚复被水之灾:遭受。
12、当具:被摊派上。
13、交通王侯:交结往来。
14、衣必文采:锦绣衣服。
15、有仟伯之得:本指田间小道,这里指代田亩。
16、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前“务”要务(名)。后“务”致力于(动)
17、粟有所渫:流通。
18、三曰劝农功:“劝”鼓励。“功”,事。
19、汤池百步;贮有热水的城壕。20、爵者。,上之所擅:专有。
四活用:1、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使动,使„吃,使„穿。2、而国亡捐瘠者:用作名词,指被遗弃的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3、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形→意动,把看得轻。4、故务民于农桑:使动,使尽力地去做。5、薄赋敛,广畜积:使动,使„轻;使„广。6、在于把握:动→名,握起来的手掌。7、然而众贵之者:形→意动,把„看得很贵重。8、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形→意动,把„看得贵重;把„看得轻贱。9、乘坚策肥:“坚”“肥”形→名,坚车肥马。“策”,名→动,用鞭子赶马。
10、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形→意动,把„看得卑贱;把„看得尊贵。
11、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形→意动,认为„低贱,认为„尊贵。
13、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形→使动,使„贵重起来。
五句: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判断句。“所以者”就是“导致的原因”。
六、常用词:、贫(穷):(1)贫的基本含义:寡少,一般是日常生活中衣食钱财的缺乏。穷的基本含义是“困迫”,一般指处境困顿恶劣,走投无路。常用来指仕途中的不得志。贫乏连文,义相近。贫贱连文,义相关。贫与富相对为文。穷困义相近,连文。穷的对立面是达或通。(2)引申义:极、尽、寻究。、文(字):(1)本义:指在人的身体上刺绣花纹。(2)引申义:泛指花纹、纹理。后造“纹”
字-泛指一切汉字-文教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章,如“故为之文以志”-法律条文-华丽、有文采,如“其旨远,其辞文”具体的锦绣服装、花纹-,如“衣必文采”。(3)文章。
指才华、文字写成的文章-修饰,文饰。成语“文过饰非”。
字:(1)本义:生孩子,生育。(2)引申:抚养、抚育-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合体字-泛指文字。
3、走:(1)本义:跑。如“夸父与日逐走”。(2)引申义:特指逃跑、逃奔,如“城坏,齐人走”。亡走连文,奔走连义-奔向某地。
走、行的区别:行,是现代的走;走,是现代的跑。缓慢而行叫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快行而行叫趋。入而徐趋。比趋的速度还要快,步伐还要大,是走;比走的速度还要快是奔。走是跑,奔是飞跑,狂跑。、策:(1)本义:马鞭。如“振长策而御宇内”(2)引申义:鞭策、赶,如“乘坚策肥”—计数的小筹—卜筮用的蓍草-谋划、策划-策略。不足。(3)通“册”,简册。
5、亡:(1)常用基本义:逃匿,逃跑。如“桓楚亡”。亡逃连文,义近„„亡匿连文。流亡连文。
亡走连文。奔亡连文。亡失变文同义。存亡相对为文。(2)引申:灭亡、衰亡。亡兴相对为文。(3)
亡与“无”音义相通。
第三十三课报任安书
一、字:罢—疲,说→悦,卒→猝,指→恉,脩-修,徇-殉,旃-氊。愬==诉,诎-屈,剔==剃,穽==阱,枪—抢,以—已,罔→網,摩—磨,责→债。
二、虚词:、若望仆不相师:指代对方的副词。“不相师”即不向您学习。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在旁边,谦敬副词。
顾自以为身处秽,动而见尤:“顾”只是(转折连词)。“见”:被(表被动的助动词)。
士为知己者用:帮、替(介)5、适足以见笑而自点:“适”仅仅、只(副)。“见”被(表被动的助动词)、行莫丑于辱先: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商鞅因景监见:凭着、依靠(介)、乃欲仰首伸眉:竟然、居然(副)。、主上幸以先人之故:表敬副词,表示对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幸运或恩惠。
9、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都、全(范围副词)。
10、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乎”,于(介),“固”,本来(副)
1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同„相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12、特以智穷罪极,卒就死耳:“特”,只不过,仅仅(副)。“卒”,终于。(副)1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肯定性无定代词)。
1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译为“导致„的原因”,“所”是辅助性代词:“以”是介词。“殆”,表推测委婉语气的情态副词。
15、以稍凌迟„,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稍”,渐渐(副)。“乃”,才(副)。“斯”,此、这(代)
16、所以隐忍苟活„者:同第14题。
17、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胜”,尽(副)。“唯”仅仅(副)
18、思垂空文以自见:来(连接行为动作的目的)
1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句首语气词,相当于“乃”。20、凡百三十篇:总共(副)
21、然此可为智者道:“然”,但是(转折连词)。“为”,给、对(介)
22、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直”,仅仅、只不过(范围副词)。“宁”,难道(表反诘语气副词)
23、谨再拜:表敬副词。
24、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虽”,即使(连)。“弥”,更加(程度副词)
25、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且”,姑且(副)。“与”,根据、随着(介)
26、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竟然、居然(副)。
2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适足取辱耳:“虽”即使(连)。“以”,来(连接动作行为的目的。)。“适”,恰好、正好(副)。
三、实词: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不相师:“勤勤恳恳”,诚挚恳切。“望”,怨。
2、仆虽罢驽:“罢”疲弱。“驽”,劣马。此处比喻自己才能庸劣低下。
3、身残处秽:污秽低贱。、独郁悒而谁与语:双声联绵词,忧愁苦闷。
5、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浅”,少。“闲”,空闲。“指”,意旨,心里的想法。、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冬季:“不测”,很深。“迫”,临近、接近。
7、仆又薄从土雍,恐卒然不可为讳:“薄”,迫、逼近。“卒然”,突然。
8、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抒发。
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遗憾。
10、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阙然”,(时间)隔了很久。“报”,回答、回信。“过”,过夫。
11、修身者智之符也:符信、凭证。
12、爱施者仁之端也:“爱”,爱怜、同情。“施”,施舍。
13、取与者,义之表也:标志。
14、祸莫憯于欲利:惨痛。
15、诟莫大于宫刑:耻辱。
16、赵良寒心:灰心失望。
17、事有关于宦竖„而况于慷慨之士乎:“竖”,卑贱者。“慷慨”,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18、仆赖先人绪业:“赖”依靠。“绪业”,余业。
19、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有听将搴旗之功:“行伍”,军队的代称。“搴”,拔取。
20以为交游光宠:光耀和荣幸。
21无所短长之效:“短长”,偏义复词,重在“长”,指长处特长。“效”,奉效、献出。
22、不以此时引纲维:比喻国家的法度。
23、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负”,缺少。“乡曲”,乡里。
24、使得奏薄技:进、奉献。
25、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知”,交往,社交往来。“室家”
指妻室。
26、竭其不肖之才力:不贤。
27、接殷勤之余欢:“接”,交流。“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28、自守奇士:自守节操。
29、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涕”,泪。“沬”,用手捧水洗脸。“饮泣”,泣不成声。30、陵败书闻,主上„听朝不怡:“闻”,被听到。“怡”,愉快、高兴。
31、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效”,献。“款款”恳切忠实的样子。
32、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显露。
33、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推论、阐述。
34、塞睚眦之辞:仇怨。
35、以为仆沮贰师„,遂下于理:“沮”,中伤、诋毁。“理”,大理,掌管诉讼刑狱的官。
36、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拳拳”,忠实诚恳的样子。“列”,陈述、申辩。
37、卒从吏议:判决。
38、货赂不足以自赎:财物、钱财。
39、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囹圄”:监牢。“告诉”,申诉、诉说。
40、聩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聩”,败坏、毁坏。“佴”,相次,等于说紧接着。
41、固主上所戏弄:玩弄。
42、若九牛亡一毛:丢失。
4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并比、相提并论。
44、卒就死耳:走向。
45、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关”套上、戴上。“被”,蒙受、遭受。
“婴”,绕。
46、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指自杀。
47、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抢”,触、撞。“惕息”,惊恐、害怕的样子。
48、所谓强颜耳:厚颜,在面子上顶着。
49、审矣:清楚、明明白白。50、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绳墨”,比喻法律。“凌迟”,衰颓。
5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世也:“粪土”,指代监牢。
“恨”遗憾。“没世”,了却一生。“文采”,文辞、才华。
52、唯倜傥之人称焉:“倜傥”卓越特出。“称”,称颂,这里用作被动,指被称颂。
53、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
54、略考其行事:事迹。
5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察、考究。“纪”,纲纪,这指事物的规律。
56、下流多谤议:“下流”,入在卑贱者的行列中。“谤议”,讥评议论。
57、重为乡党所笑:“重”,深深地。“乡党”乡里、乡邻。
58、曼辞以自饰:美好。
四、活用:1、动而见尤:名→动,过错→怪罪、责备。
2、女为悦己容:名→动,打扮容貌。
适足以见笑而自点乎耳:名→动,玷污。
4、请略陈固陋:形→名,鄙陋之见。
5、行莫耻于辱先:使动,受„辱。、显岩穴之士:使动,让„彰显,即推荐。
7、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轻”意动,以„为轻,即看不起、轻视。“羞”,使动,使„感到羞耻。、舒愤懑以晓左右:使动,使„知晓。
9、耻辱者,勇之决也:意动,以可耻。
10、在闒茸之中:形→名,社会地位卑贱的人。
11、随而媒孽其短:“媒”通“酶”,“孽”通“糵”,酵母、酒曲。名→动,酿、酿成。
12、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形→名,甘美的食物,不多的东西。
13、欲以广主上之意:名→动,推广。
14、倡优畜之:名→状,象对待倡优一样。
1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使动,使„受辱
16、积威约之渐也:副→名,逐渐形成的一种状况。
17、思垂空文以自见:使动,使„流传。
18、以通其狂惑:使动,使„发泄出来。
五句:1、而谁与语:(疑代介词宾语前置)。、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法同上)前一“为”介词,后一“为”是动词。
3、尚何言哉:(疑代动词宾语前置)、何以异之:(同1)。
5、安在其不辱也:(同3)、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两个双宾语句。、明主不晓„„遂于下理:用的是委婉修辞手法的避讳语,避冒犯。
8、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用典中的引事。
9、是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仆”是对己用的谦称,“左右”,是对对方的敬语。
10、谚曰: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用典中的引言。
1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委婉语中的谦敬语。
六常用字:
1、俭:(1)本义:自我约束,不放纵。如本课“分别有让,恭俭下人”。恭俭连文,恭,待人恭敬有礼;俭,谓律已严谨而不越礼。(2)引申义:节俭,俭省-不丰足,特指年成歉收。
2、负:会意字,从人从贝,(1)本义:恃,依恃、凭仗。负恃同义连文。(2)引申义:背倚,背靠着。如“负青天而莫夭阏者”-用背或肩背东西,用身子驮东西。-受载、承受如“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蒙受如“其负下未易居”-抱持-内心抱有,具有-失-背弃、违背如“田荣者,数负项梁”-辜负,对不起人如“客果有能,吾负之”-欠缺、缺少,亏欠,如本课“仆少负不羁之才”-.赔偿、补偿。如“负其百金”。、爱、惜、怜:(1)爱和怜在“喜爱、怜悯、哀怜”上是同义。爱和惜,在“爱惜、珍惜”上的意义相同。怜和惜则在“哀怜、哀悯”上可以相同。
爱、惜、怜的区别:(1)、爱的本义是喜爱,怜也有喜爱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爱怜可以同义连文。
但怜的喜爱义上古较少用。爱的怜悯的意思。但在上古也较少用。(2)、爱还有爱护、爱惜、珍惜的意思,引申有舍不得,吝啬的意思,这是怜不具备的。(3)、怜有欣羡、羡慕之义,上古爱不具备此义。
(4)、在爱和惜来说,A 惜所涉及的对象一般都是抽象的宝贵的东西,如光阴、生命、荣誉等;而爱一般用于衣食财物之类的具体的东西。B 惜不具备喜爱的意义,却有惋惜的意思,爱惜连用,也是惋惜、同情的意思。(5)怜、惜相比,惜的爱惜程度很深,还引申有贪求、贪恋义。因此,贪惜同义连文。
4、反:(1)本义:手心翻转。如“以齐王,由反手也”。(2)引申义:反复,如“安反侧于万物”-相反、对立-反而如“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反叛,叛变。-回归。写作“返”,如“使子路反见之”。-.写作“返”,归还。如“公子受食反壁”。
5、复:从彳,复声,(1)本义:回来。如“不远而复-回归,还原,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重新、再次-报复。如”纵无披坚执锐北面复匈奴之志“。、要:是腰的本字。(1)本义指人的腰身。如“一脛之大几如要”(2)中间。从中隔断-中途拦截-要挟,强逼-要求、求取。-重要、主要、关键的东西,yao,如“此用兵之要术也”——总括,概括如“要之”-简要。如“可谓要言不烦”。
第三十四课留侯论
一字:卒→猝,恠==怪,见→现,舍→捨
二虚词:1 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
2、且其意不在书:再说。
3、无所复施:再。
4、盖亦已矣:大概(语副)5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特”只仅仅,(副)“以”
表顺承的连词。、项籍唯不能忍:只因为是。7、非子房,其谁全之:“非”,不是。“其”,表反诘的语气副词。、而其状貌乃如妇人:竟。9、此其所以为子房与:其,表拟测的语气副词。
三实词:1、而逞于一击之间:快心称意。
2、其间不能容发:间隙。
3、其身之可爱:珍惜。、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缺少美好的言辞。
5、然后可以就大事:成就、完成。
6、肉袒牵羊以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退让(动)。“信”取信,得到信任。(动)“用”,用命、效命。、其事甚怪:怪异(形)。
9、不称其志气:相称。
四活用:1、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动,使„受摧折。2、而归臣妾于吴者:名→动,充当奴隶。、油然而不怪者:形→意动,以为怪异。、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都是使动,省略代词宾语。“惊”,使„惊恐。“怒”,使„发怒。
五、句:而归臣妾于吴者:“归与臣妾”共用介词结构“于吴”,属共用表达方式。
六、常用字:、閒:从门从月,表示门中可照进月的亮光,(1)本义:缝隙,读jian四声。与間是一对古今字。
后以閒字表閒暇一类的意思。间,则专表閒隙、间谍一类的意思。(2)引申义:当中,中间,读jian——置身其中,参与。读jian四声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閒焉”。-閒暇,读xian,二声。不写作间,可通作閑.-事情与事情之间时间上的空閒-特指封建帝王閒暇无事时有利于臣下提意见的好时机。读jian四声-有閒(有间)-抄小路,抄近路,jian四声。如“沛公已去,閒至军中”-暗暗地,偷偷地,读音jian四声。如“王可以閒出”-嫌隙,隔阂。如“诸侯有閒矣”。读jian四声-离间,挑拨。读音jian四声。也写作间-间谍,侦探,读jian四声,也写作间-暗中窥伺对方的弱点或空子,读jian四声。、闲:会意字,从门从木(1)本义:圈养牛马的栅栏。(2)引申义:伦理道德规范,界限-限制、约束、防止-熟练、熟习-安静,閑静。后写作娴-清闲、空闲,与閒相通。
3、逆:(1)与“迎”音近,所以有迎义。与“送”相对,如本课“郑伯肉袒牵羊以逆”,(2)
倒、倒着,与“顺”相对—违背、乖戾—背叛、叛逆如“生逆乱之心”。、盗:(1)本义:偷竊财货。(2)引申义:偷窃东西的人,小偷-抢劫、掠夺-强盗、敌寇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法占有某种东西。、贼:(1)本义:伤害、残害。如“禽兽不能贼”(2)引申义:杀害-凶狠、险毒-残害人的人-败坏者-刺客-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强盗。
6、命:从口从令会意。(1)本义:命令。动词。如“安遂命驾出游山墅”(2)引申义:名词,命令。如“民不堪命矣”-天命-运命、生命和天性等意义。
命、令的区别: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写作“令”。但只在命令这个意义上可以互相替代。命的引申义,令字都不具备。而令的“使、教”义,也是命不能替代的。第三十五课终风
一字:敖—傲,有—又,靁==雷
二虚词:1、终风且暴:既„又。2、寤言不寐:词尾。
三实词:1、终风且暴:“风”刮风(动)。“暴”,下疾雨。2、悠悠我思:绵绵不断。3、终风不曀:天色阴沉。
四、句:中心是悼:“是”作“悼”的宾语。
五常用字: 顾:(1)本义:回头看。(2)引申义:回头如“孟尝君顾谓冯谖”-看如“顾我则笑”-照顾、考虑。-副词,轻微的转折,不过“。如”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副词,反而。如”顾争于戎狄“。
2、怀:(1)本义:胸口。(2)引申:心意、心怀-动词,怀藏、怀里揣着-想念。如“怀帝阍而不见”-依恋-.如“少者怀之”-安抚。
如“广德行以怀之。”
第三十六课七月
一、字:猗—掎,亨→烹,剥—攴,介—丐,壶—瓠(葫芦),重—穜,穋==稑,阴—窨,蚤—早
二虚词:1、动词词头“于”:三之日于耜,一之日于貉,昼而于茅。于后面的词也可看作是名词用作动词。、曰为改岁:句首语气词。
三、实词:1、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觱發:双声连绵词,大风触物声。栗烈:双声联绵词,即寒冷的样子。2、春日载阳:开始。
3、遵彼微行:小路。
4、殆及公子同归:“殆”,恐怕。“及”,遇到。
5、载玄载黄:又(副)。
6、我朱孔阳:很。、八月其获:动词词头。二之日其同:同上。
8、以丐眉寿:祈求。“眉寿”长寿。
9、亟其乘屋:“亟”,赶忙。“乘”登。
10、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双声联绵词。“肃爽”,秋高气爽。“涤场”,同涤荡,天地肃清。
11、朋酒斯饗:“朋”,本义是两串贝,引申为“双”。
四、活用:1、八月萑苇:名→动,收取萑苇。
2、蚕月条桑:名→动,采取桑枝。、载玄载黄:名→动,染成玄色和黄色。
4、言私其豵:名→动,私人占有。
5、食我农夫:使动,给„吃,养活。
6、采荼薪樗:名→动,当柴烧。、宵尔索绹:名→动,搓绳。8、昼尔于茅:名→动,割茅草。
五句:1、何以卒岁。
2、为公子裳:双宾语。
3、朋酒是饗:“是”复指宾语“酒” 六常用字:、行:甲骨文象十字交叉的道路之形。(1)本义:道路。如“遵彼微行”(2)引申:行列,成行的事物-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泛指军队,如“外之又不能备行伍”-辈份,如“我丈人行也”。以上读hang二声。-动词,走路,如“此虽免乎行,”-实施、施行。以上读xing二声——。名词,品行读xing四声。-副词,即将。如“行略定秦地”。、向(嚮):向是象形字,甲骨文中象屋墙有窗户之形。(1)本义也许只是窗户。“鄉”甲骨文以两人相对就食之形会意,是“饗”的本字。如:副词,即将。
“沛公北嚮坐”。(2)引申:对着,面对。“望洋向若而叹”。(3)与嚮通假-趋向、亲近—。
(4)与“曏”通假,表示过去、往昔-表示时间过去不久。、采:会意字,从爪从木。(1)本义:摘取,如“采薇采薇”(2)引申义:采纳、择取(此义后来写作採)(3)表示多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彩色,后来写作彩。、宇:(1)本义:屋檐。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2)引申:屋宇、房屋(3)常用义:一定的空间、地域;上下四方、天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4)常用义:风度、仪容。——神情、风度。
第三十七课湘夫人
一字:张→帐,→播,罔→網,屋→幄
二、虚词:1、帝子降兮北渚:译为“啊”,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尾。
2、鸟何萃兮苹中:为什么,(疑代作状语)、麋何食兮庭中:同上。、朝驰余马兮江皋:我的(人称代词作定语)、闻佳人兮如予:(代词作宾语)、时不可骤得:屡次、多次(副)、聊逍遥兮容与:姑且。
三、实词:1、与佳期兮夕张:约会。
2、荒忽兮远望:双声联绵词,心神不定。、观流水兮潺缓:叠韵联绵词,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4、罔薜荔兮为帷:编结。
5、聊逍遥兮容与:“逍遥”,叠韵联绵词,安闲自得的样子。“容与”,双声联绵词,迟回不进的样子。、将腾驾兮偕逝:前往。
7、建芳馨兮庑门:陈设。
8、捐余袂兮江中:“捐”,抛弃。“袂”,衣袖。
9、遗余褋兮澧浦:丢弃。
10、将以遗兮远者:赠送。
四、活用:1、目眇眇兮愁予:使动,使„发愁。
2、洞庭波兮木叶下:名→动,翻起波浪。
3、合百草兮实庭:形→使动,使充实。
五、句:1、罾何为兮木上:(疑代作介词的宾语前置)2、蛟何为兮水裔:同上。
六常用字:1、降:会意字,甲骨文象两脚从山上走下,(1)本义:自高处下来。如“帝子降兮北诸”。(2)引申义:表示时间的由远及近-落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低,降级-诞生。以上读jiang 四声-投降,如“李陵既生降,”-使动,使„„投降,如“欲因此时降武”读xiang二声。
2、闻:从耳,门声。(1)本义:听到。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听说如“闻君行仁政”——名词,传闻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被人听到,被上级闻知-知名、著称-名词,名誉、声望,读四声如“令闻令望”。(令,美好)-见闻、学识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嗅到。
3、风:(1)本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本课:“嫋嫋兮秋风”(2)引申义:能流动传播的事物,风俗、风气。如“今将移风易俗”-风范、节操,如“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民间歌谣。如《诗经》中的“国风”-中医疾病。如“太祖苦头风”-用含蓄委婉的话进行暗示或劝告。同讽。读第三声。第三十八课唐诗十首
一词:1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无为”,不要。“霑”,浸湿。
2、随意春芳歇:任其。、云生结海楼:构造、建造。4、仍怜故乡水:爱。
5、边庭飘殽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殽”,形容路途曲折遥远。“苍茫”,叠韵联绵词,旷远迷茫的样子。、死节从来岂顾勋:为名节而死。
7、若为看去乱乡愁:哪堪、怎堪。、江边一树垂垂发:渐渐。9、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飘落声。
10、艰难苦恨繁霜宾:甚恨。
11、雪拥蓝关马不前:阻塞。
12、到乡翻似烂柯人:反而、反倒(副)
13、男儿本自重横行:驰骋疆场,无所阻挡。
14、胡骑凭陵杂风雨:侵凌、逼进。
15、身当恩遇恒轻敌:不畏强敌,不顾性命。
16、玉箸应啼别离后:指下垂的泪。
17、少妇城南欲断肠:“欲”,几乎。“断肠”,指伤心到了极至。
18、食饱心自若:安然自得。
二、活用:男儿本自重横行:形→意动,以„为重。
三句:1、月中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是律诗中习用的句式,者是名词性词组。)(注意这是与散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常用字:1、知:(1)本义:对事实或道理有认,知道。(2)引申义:了解,熟悉。-知觉、感觉。如“草木有生而无知”-知识,见解如“无知也”-知识丰富,经验丰富。形容词,读zhi,四声,如“知者见于未萌”-名词,才智。后写作智,如“故夫效知一官”-交好,相亲,人与人相互了解如“绝宾客之知”-知已。如“海内存知已”-参与如“国子知之”-主持。如“吾与之其知越国之政”
2、兴:起也。(1)古义:兴起。如“风萧瑟而并兴兮”。(2)引申义:兴盛如“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衰落而复兴-征发。以上读xing如“今者兴发不小”-名词,兴致,读xing四声。如“东阁官梅动诗兴”。
3、置:(1)本义:赦罪(2)引申义:放弃、抛弃,如“沛公则置车骑”-放置如“置之坐上”
-安置如“因置以为上将军”-摆设如“或置酒而招之”-设置、建立-驿站车马。如“速置邮而傅命”、赋:从贝武声。(1)本义:田赋,赋税。如“薄赋敛,广畜积”。(2)引申义:按田赋征派的兵员,兵力-缴纳赋税(动)-献出,授与。如:“以口赋贫民”-吟诵诗歌如“公入而赋”——做诗-一种文体,如“怀旧空吟闻笛赋”。
5、辞:(1)常用义:言辞、言论。如“塞睚眦之辞”。(2)引申义:文辞,如“故赏其酒肉而重之以辞”。-托词,借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口供-审讯,如“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辞让,辞谢。如“卮酒安足辞?”-辞职,辞去如“轻辞古之天子”-拒绝,如“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辞别如“此臣所以辞而去也”-一种文体如“楚辞”,“归去来辞”。
三十九课宋词五首
一字:华—花,镫==灯
二词:1、羽扇纶巾谈笑间:是儒将的装束。
2、烟里丝丝弄碧:“弄”,舞弄、飘拂。“碧”,指嫩绿色的柳枝。3、梨花榆火催寒食:“寒食”,清明前二日是寒食节。朝庭于清明以榆柳之火赐百官。这句是说送别之时,正是梨花盛开寒食将至的时候。
4、津堠岑寂:双声联绵词,寂寞。
5、应是绿肥红瘦:“绿”指叶,“红”指花。这句指经春末夏初的风雨,庭园中当是花残叶茂的景象了。、胡未灭,宾先秋:衰落。7、身老沧州:作者晚年居住在绍兴镜湖边。
8、梦回吹角连营:醒。、八百里分麾下炙:烤肉。
10、五十弦翻塞外声:演奏。
11、马作的卢飞快:如,像。
12、赢得生前死后名:生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
三、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词的一种特殊写法。散文写法应是“应笑我多情”。
四常用字:1、作:(1)本义:指人起身。如“舍瑟而作”(2)引申义:指起来,开始工作。如“蚤作而夜思”-泛指兴起。“且王者之不作”-生出、长出来,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创制,发明如“作结绳而为罔罟”-写作如“仲尼厄而作《春秋》”-做,作为,如“然本作士人”——担任-行为、活动如“,起作五禽之戏”-唐宋时期,有像、似的意义。如本课“马作的庐飞快”。
2、却:本作卻,(1)本义:退却。如“秦兵少却”-不受如“却之为不恭”。-结束,如“了却君王天下事”-副词,表转折-副词,还。如“却道海棠依旧。”、快:(1)本义:高兴、痛快。如“快意留之”(2)引申义:身体舒服,舒适如“体中不快,起作五禽之戏”-善于,好如“快自养,一月可小起”-行动疾速。如“愁一箭风快”。
疾、速、快的区别:上古行动迅速只称“速”“疾”。快只用于心理上的感受或反应。与悦(说)是同义词。但“说”往往用于经人劝说开导以后产生的喜悦,“快”则只表高兴这一心情或表情。、睡:从目,垂兼声。会意兼形声字。(1)本义:坐着打瞌睡。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2)
引申义:睡觉,入睡。如“浓睡不消残酒。”
(3)睡着了用“寐”(4)古义“睡觉”,指睡而醒,觉,读jue.是词组。现代汉语中睡觉是复合词。、如:从口女声,(1)本义:从随,即随从。如“有律以如已也”。(2)引申义:顺从。A 照„办理,如“怀王曰:如约”。B 像„一样,如“状貌如妇人女子”。-像这样-跟原来一样,相当如“广军功自如,无赏”C 比得上,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往„去(动)如“如华泉取饮”。
(4)表假设,如果。其作用与“若”相同。作连词。(5)选择连词,“或者”,此用法的“如”可改用“若”。
第四十课登楼赋
一虚词: 聊暇日以销忧:姑且。、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确实。“曾”,则,那么。(表轻微转折)、孰忧思之可任:哪个。
二实词:1、实显敞而寡仇:匹配。
2、曾何足以少留:短暂的居留。
3、背坟衍之广陆兮:“坟衍”,偏义复词。泛指高地,坟,地势隆起。衍,地势平坦。这里意义偏重于“坟”。4、临皋隰之沃流:偏义复词。泛指低洼地势。“皋”,水边高地。“隰”,低洼之地。这里意义偏于“隰”。、遭纷浊而迁逝兮:流亡。6、漫逾纪以迄今:二十年。7、路逶迤而修迥兮:叠韵联绵词,蜿蜒迂远的样子。、川既漾而济深:水流悠长的样子。
9、锺仪幽而楚奏:囚禁。
10、岂穷达而异心:“穷”,困窘不得志。“达”,处境顺以利通达。
11、假高衢而骋力:“假”,凭借。“骋”,施展。
12、步棲迟以徙倚兮:“棲迟”叠韵联绵词,欲行而止的样子。“徙倚”,叠韵联绵词,留连徘徊的样子。
13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萧瑟”,双声联绵词,萧条寒冷的样子。“惨惨”,暗淡的样子。
14、意忉怛而憯恻:“忉怛”,双声联绵词,悲痛的样子。“憯恻”,双声联绵词,忧伤的样子。
15、循阶除而下降兮:阶。
16、怅盘桓以反侧:叠韵联绵词,本指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指思虑起伏不止。
第二篇:00536古代汉语背诵的课文
00536古代汉语背诵的课文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课本上:数(cu四声,密)罟(gu三声,鱼网)不入洿(wu一声)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三篇:古代汉语整理
填空题
《十三经注疏》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名词解释 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不仅用来释义,且分别同义词间的差别,解释为叫做,称作
2、谓
解释词义,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前,用具体释抽象,用一般释特殊
3、言(用于串讲句意,往往紧接古书原文,直接串讲古书句义,若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义
4、犹
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解释为“等于说”,“相当于”,被解释词放在犹的前面
5、貌,之貌
一般用来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解释为“„„的样子”
6、之言,之为言
被解释词放在前面,用“声训”,有时是双声叠韵
7、读为,读曰
被解释词放在前面,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
8、读若,读如
被释词放在前面,有时用来解释假借字
9、如字
用来标明多音字读音,如字表示其本音
10、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有时用来表明通假
11、脱,衍(1)脱
这里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2)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这里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中古三十六字母
1、五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
2、七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3、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4、次清:发音时送气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5、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6、次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半母音
隋 陆法言《切韵》 北宋 陈彭年《广韵》
《广韵》共分为206韵,后又减少为106韵,这106韵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中古音以切韵为代表,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m、-n、-长n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
一、全浊声母的清音化,邪、禅、匣这三个浊声母变成部位相同的清声母,其余起个遵循: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演变规律,若是平声,变为同部位的送气的清声母,若是仄声,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的清声母
二、唇音分化为重唇和轻唇两种
三、见“精”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四、知、庄、章三组音合流为zhi、chi、shi
五、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中古声调到近代声调的演变
1.平分阴阳:指中古的平声到现代普通话里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其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即古平声清声母变为阴,古平声浊声母变为阳平。周德清《中原音韵》 2.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声调变为去声而次浊声母的上声字声调不变.。
3.入派三声(周德清)——入派四声(后人):指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代入声已经消失,分别派入到阴平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去了。分派的规律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 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 清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上声。
《黎丘老人》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⒂.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翻译: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 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迎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苏代为燕说齐》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翻译: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子产为政》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翻译: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 《汉书.艺文志》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翻译: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第四篇: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关雎》《桃夭》《木瓜》《硕鼠》《伐檀》《蒹葭》
第五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2.简答:
(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
(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 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 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从”字用的是▁▁▁义。
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
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顛”字用的是▁▁▁义。
C.顧 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
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顧”字用的是▁▁▁义。
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彫”字用的是▁▁▁义。
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 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習”字用的是▁▁▁义。
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宵”字用的是▁▁▁义。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 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術”字用的是▁▁▁义。
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本”字用的是▁▁▁义。
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辨”字用的是▁▁▁义。3.讨论与思考
(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
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A、颖 颇 颠 项 B、裏 哀 裸 裳 C、栽 载 戴 哉 D、徒 造 迎 违
(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莫 步 末 向 B、门 表 冠 暴 C、安 涉 秉 兼 D、而 监 集 寇
(3)、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日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
(4)、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欣 斯 析近
B、宝 牢 宇 室 C、胜 功 勤 营
D、杞 采 案 材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A、雞鶏,线線 B、蚓螾,勝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6)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A、嶽岳,野埜 B、淚泪,惭慙 C、岩岩,和咊 D、襍雜,渺淼
(7)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傑杰,寘置
D、蚤早,哲喆
(8)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A、内纳
B、尉慰 C、然燃
D、泪淚
(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用假借字的是()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
B、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C、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D、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字形。
收获()发射()
经历()
借贷()辛丑()猎获()理发()
历法()
凭借()丑恶()台风()出征()
饥馑()
回复()干枯()楼台()征兆()
饥饿()
重复()树干()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现象,并写出相应的本字、今字和正字。A.姜氏欲之,焉辟害? B.无庸,将自及。
C.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孝子不匮,永锡尔类。F.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G.宣子田于首山。H.惜也,越竟乃免。I.请曲县、繁缨以朝。J.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词汇
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饥:(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月:
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 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②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②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②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音韵练习第一套 解释: A.三十六字母 B.四声 C.清浊 D.五音、七音 E.韵、韵部 F.舒声、促声 G.开合 H.等
三声、阴阳对转 J.古无轻唇
K.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L.反切 2.简答:
A.平声有多少韵?都是哪些? B.什么叫“四声相配”? C.韵类与韵有什么不同? D.韵包含哪几部分内容?
音韵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是什么? B.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主要利用哪些材料? 思考:
A.学习古音知识对学习古代文献有哪些帮助?
B.古今语音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上古音演变为中古音,声母变化主要有哪些? 语法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一套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古书阅读
古书阅读练习第一套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 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黭然而雷击之……韩诗外传六作聚是矣(《强国》,见教材P527~528,此处略)(1)“厌读为压”是什么意思?(2)根据注释翻译“黭然而雷击之”。
(3)“而”和“如”在古代文献中常通用,请根据古注写出三个例证。(4)“百姓劫则致畏”这句话宋本写作什么?(5)“嬴则敖上执拘则最”俗本是怎样断句的?
(6)“执拘则最”郝懿行认为“最”应该写成什么?这句话在《韩诗外传》中是怎么写的? 3.参考古注翻译下面的文章,只译正文。
(1)故曰为高必因丘陵……自此所以责其君(《离娄》,教材P526,此处略)
(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媚人国佐也甗玉甑皆灭纪所得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同叔萧君之字齐侯外祖父子女也难斥其母故远言之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使垄亩东西行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人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合命何言违王命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言孝心不乏者又能以孝道长赐其志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不以孝德赐同类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疆界也理正也是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或南或东从其土宜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晋之伐齐循垄东行易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阙失四王之王也禹汤文武树德而济同欲焉树立也济成也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役事也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疆竟也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求诗颂殷汤布政优和故百禄来聚逑聚也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言不能为诸侯害 古书阅读练习第二套 古注术语解释: A.某音某;某,某某切 B.言、谓 C.犹
D.读如、读若 E.读为 F、曰、为、谓之 G.讹、夺、主、倒 讨论:
A.古书注释共有哪几中类型?每一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代,主要特点是什么? B.古书注释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注释哪些内容或对象? C.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3.思考:
A.《说文》、《广韵》、《尔雅》的体例、内容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三书对古书阅读的作用。
4.标点并翻译下面的文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 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 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泉涌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惨而退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