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22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1
初中22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二十三年弃置身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 ”和“ ”自喻,固然无不(),却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①赠给我的诗 ②斧柄 ③丢弃放置。指遭贬谪 ④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白居易
9、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10、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11、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12、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14、C
15、见教、见谅、见笑
1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考点梳理
1、默写
①,风正一帆悬。②,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个字)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次北固山下》
1、①潮平两岸阔 ②海日生残夜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两岸间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③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或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或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④描写了青山、绿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①A ②B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考点梳理
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后一句写。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
3、《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断肠
8、枯藤昏鸦西风
9、景 人 断肠人在天涯
10、明暗动静背景与主体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思乡的情思。
13、C
14、D 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
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送别 雪
8、咏雪送别
9、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10、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即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2、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运去,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看不见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马蹄迹。“空留”写出了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
13、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4、C
5、《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5、《赤壁》
1、唐 杜牧 赤壁 三国 地名 怀古咏史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周瑜 政治军事情势 东吴 美女小大
5、B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 爱国诗人 在被 俘获经过 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 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6、《过零丁洋》
1、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颔
8、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 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7、《已亥杂诗》
1、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浩荡
7、诗人自况社会生活
8、D
8、《使至塞上》
解读: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颔联“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考点梳理
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名句。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具体分析:
3、判断正误。错的打×,对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谓短语。()
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写景壮观,气势流畅。()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属国、居延、胡天、萧关、燕然
2、特点: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赏析:“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潮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般狼烟就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具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具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水调歌头”是,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抒发自己 的感慨;下片用圆月,抒发 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 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9、《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词牌名交代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转朱阁,低绮户。
9、自喻清高 对政治衬托离别对兄弟的怀念
10、乐观旷达
11、D
12、B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 到 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 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创作手法。
2、诗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
。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 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0、《关雎》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风 雅 烦 赋 比 兴
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
3、起兴重章叠句
4、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
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
7、C
11、《蒹葭》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特定地点是,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第二、三章的韵脚是。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12、《钱塘湖春行》
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考点梳理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
”。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争”“啄”
3、“莺争暖树”;“草没马蹄”
4、写出了新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气。
5、D
6、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13、《江城子》
解读: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作者心怀壮志,但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特别是一个“卷”字更突出了速度快,气势大,为的是观看像三国时代的孙权一样的(诗)人去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广阔、壮志满怀。尽管鬓角已有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写词极爱用典,“孙朗”是古人对三国时孙权的昵称,诗人以孙权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词的后四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盼望。“何日”,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考点梳理
1、词中运用典故寄托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照应了上阕中的“ ”一句。
3、词中表达主旨的语句是“。”
4、词中写出猎队伍行走疾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一个动词是“ ”。贯穿全词的“词眼”是。
5、从词的审美风格上看,这首词表现了 的风格。
6、“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着词刻画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8、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9、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上阕叙事,描写出猫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表达自己希望报国的愿望。B.这首词词调铿锵有力,造成一种粗犷,高远的氛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
C.这首词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出杀敌报国的豪情状态。D.末句运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边患的西域和辽国。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刻画了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豪放的英雄形象。
8、象当年孙权那样挽弓箭射虎,鬓已霜,但仍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象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D
14、《饮酒》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正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考点梳理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 结庐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相与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与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4、《饮酒》
1、心远
2、略
3、C
4、“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15、《破阵子》
解读: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下片“了却……身后名”这是和朋友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的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整首词让我们感到作者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地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更为辛弃疾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 麾下
沙场 天下事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写这首词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强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弦惊”这两诗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战斗紧张激烈的场面。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15、《破阵子》
1、略
2、略
3、C
16、《观沧海》 解读: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以一个“观”字统领。前八句是写海。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了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考点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岱宗夫如何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③树木丛生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秋风萧瑟
2、解释加点的词
①水何澹澹
②山岛竦峙 ③星汉灿烂
3、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是哪几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4、诗中写眼前实景的句子是(或说写海的句子是): 想像的句子是:
5、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6、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16、《观沧海》
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水波摇荡的样子 ②高耸 突起、突兀 ③银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花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水波:动荡
6、B
17、《春望》
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白头骚更短,深欲不胜簪。”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的具体形象: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考点梳理
1、按要求默写:
①《春望》中忧国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联是: ③描绘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④淋漓尽致地倾吐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的时是: 所恨的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时”“别”是什么关系?
3、诗的颈联与尾联是什么关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简要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评析。《春望》
1、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3、颈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国破家亡的现实,使得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凭添了无限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感伤万物肃杀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里,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萧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足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难》
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终被“赐金放还”。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考点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
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属
。作者,号,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观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 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 ;③④名而连用、、、、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实写,照应诗歌“行路难”。D.“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显示出诗人前途渺茫,心情深重。
18、《行路难》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古体诗 长言歌行 李白青莲居士唐
6、豪迈
7、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8、①引用了姜太翁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②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济,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信心。
9、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两句赋予全诗积极豪迈的感情色彩。
10、苦闷、抑郁、愤怒和茫然 停 投 拔 顾
11、写出了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C
19、《望岳》
解读: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胸怀宏博,用笔不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后世多引用此联,来抒发这样的情怀。考点梳理
1、的《望岳》诗共有三首。一首是咏 的,一首是咏 的,一首是咏 的。这首《望岳》是咏 的。
2、?齐鲁青未了。
3、荡胸生层云。
4、诗中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的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5、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的诗句是。
6、诗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的诗句是。
7、诗中表明作者登山决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8、《望岳》全诗无一“ ”字,却处处写 的的景物:由 而,由 到,由 而想象到将来 的情景。
9、《望岳》诗句,总括泰山的,而突出其 的山势,作者是从 烘托出。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了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字里行间洋溢首青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登岳。
C.“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有情,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鬼斧神工。D.“阴阳割昏晓”中的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山高所产生的同一时间里泰山有阴有阳,有明有暗的奇妙景象;这个很普通的字的神奇作用,正显示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作风。
19、《望岳》
1、杜甫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东岳泰山
2、岱宗夫如何
3、决眦入归鸟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望望见 泰山 远近大 小 望岳 登岳
9、设问 全貌 雄伟高大距离之广远泰山之高峻
10、C
20、《渔家傲》
解读:这首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全词苍凉悲壮而又豪放慷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调和氛围。上阕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了边塞的秋天,“异”字是对塞外景色的概括,“异”于南方,也“异”于内地。下阕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燕然勒功”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壮啊,将士们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时“未勒”,当然是无法言归了,可见思乡和为国建功是并不矛盾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一步渲染: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考点梳理
1、默写:
①千嶂里。
②词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是:。③词中将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观的千古名句是:。
④词中借一传说反映塞下这个地区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一个句子是。⑤词中描写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其中隐隐透露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这幅画面是。
⑥词中能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是。⑦词人由已而及征夫,表达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理解:
①这首词的上阕写了 等景物,具体体现了一个“ ”字。
②词的上阕“燕然未勒”中“勒”的含义是,“霜满地”的含义是比喻,表现边塞。③这首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下片着重写。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风格苍凉悲壮。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统领上片,词人从所见、所闻、所感的角度,极力渲染“塞下秋来”风景之“异”,其中写所见的句子是,写所闻的是,写所感的是。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字面上的意思。这句词抒发了词人 情怀。⑦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属。
3、选择:
①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词的上片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片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②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天风景异”中“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箱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0、《渔家傲》
1、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④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⑥长烟落日孤城闭 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①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②刻石记功 夜深寒重 环境恶劣 ③边塞景象 思乡之情 战功未立决心守边御敌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⑥功业未立,哪能有回家的打算忧国忧民的爱国 ⑦相似 豪放词
3、①C②D
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一老一少的行为表现构成一幅画面,顽童只是好玩而已,诗人则是苦不堪言,这也说明了当时生活的穷困。第三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湿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以下三句,表达了这种胸怀和理想。“何时”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考点梳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 主义诗人,后人尊为 的,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歌,这些诗篇具体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万方多难”的时代,因而被称为。
2、茅飞渡江洒江郊。
3、,归来倚仗自叹息。
4、自经丧乱少睡眠。
5、诗中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的诗句是。
6、诗中写诗人在成都的生活境遇,也是他多年来贫困生活的写照的诗句是。
7、诗中“,”两句,追昔抚今,既心情地反映了颠沛穷困辛酸的生活,又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8、诗中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
9、诗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愿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10、诗的第一节用了一系列词、、、、、,来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神情。
1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言风之大,“卷”和“三重茅”写受害之重。首句切入主题,直抒叙事。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欺”“盗贼”等词表现了诗人对顽童的恼怒愤恨。
C.“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D.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温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现实 诗圣 杜甫 诗史
2、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唇焦口燥何由彻
4、长夜沾湿何由彻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号 卷 飞 洒 挂罥 飘转愁苦无奈
11、B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后几句作者触景生情,过去雄伟的秦宫汉殿,如今都成了一片废墟;朝代不断更迭,而惟独不见改变的是百姓的生活,他们自古至今从未过过安乐的日子。作者“踌蹰”、思考,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同情,但他却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考点梳理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作者是 代 家。“山坡羊”是。
2、,山河表里潼关路。
3、伤心秦汉经行处。
4、望西都。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提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7、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的“,。”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8、《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三句写出了潼关的,后几句作者,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但他不可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9、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流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 元 散曲 张养浩 曲牌名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意踌躇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险要壮观 触景生情 同情
9、A
诗词赏析答案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①赠给我的诗 ②斧柄 ③丢弃放置。指遭贬谪 ④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白居易
9、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10、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11、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12、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14、C
15、见教、见谅、见笑
1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急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次北固山下》
1、①潮平两岸阔 ②海日生残夜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两岸间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③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或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或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④描写了青山、绿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①A ②B
3、《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断肠
8、枯藤昏鸦西风
9、景 人 断肠人在天涯
10、明暗动静背景与主体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思乡的情思。
13、C
14、D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送别 雪
8、咏雪送别
9、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10、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即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2、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运去,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看不见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马蹄迹。“空留”写出了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
13、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4、C
5、《赤壁》
1、唐 杜牧 赤壁 三国 地名 怀古咏史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周瑜 政治军事情势 东吴 美女小大
5、B
6、《过零丁洋》
1、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颔
8、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杂诗》
1、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浩荡
7、诗人自况社会生活
8、D
8、《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属国、居延、胡天、萧关、燕然
2、特点: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赏析:“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潮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般狼烟就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具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具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词牌名交代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转朱阁,低绮户。
9、自喻清高 对政治衬托离别对兄弟的怀念
10、乐观旷达
11、D
12、B
10、《关雎》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风 雅 烦 赋 比 兴
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
3、起兴重章叠句
4、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
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
7、C
11、《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12、《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争”“啄”
3、“莺争暖树”;“草没马蹄”
4、写出了新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气。
5、D
6、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刻画了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豪放的英雄形象。
8、象当年孙权那样挽弓箭射虎,鬓已霜,但仍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象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D
14、《饮酒》
1、心远
2、略
3、C
4、“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15、《破阵子》
1、略
2、略
3、C
16、《观沧海》
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水波摇荡的样子 ②高耸 突起、突兀 ③银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花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水波:动荡
6、B
17、《春望》
1、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3、颈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国破家亡的现实,使得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凭添了无限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感伤万物肃杀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里,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萧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足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难》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古体诗 长言歌行 李白青莲居士唐
6、豪迈
7、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8、①引用了姜太翁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②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济,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信心。
9、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两句赋予全体积极豪迈的感情色彩。
10、苦闷、抑郁、愤怒和茫然 停 投 拔 顾
11、写出了诗人失意,又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C
19、《望岳》
1、杜甫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东岳泰山
2、岱宗夫如何
3、决眦入归鸟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望望见 泰山 远近大 小 望岳 登岳
9、设问 全貌 雄伟高大距离之广远泰山之高峻
10、C 20、《渔家傲》
1、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④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⑥长烟落日孤城闭 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①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②刻石记功 夜深寒重 环境恶劣 ③边塞景象 思乡之情慨吧战功未立决心守边御敌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⑥功业未立,哪能有回家的打算忧国忧民的爱国 ⑦相似 豪放词
3、①C②D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现实 诗圣 杜甫 诗史
2、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唇焦口燥何由彻
4、长夜沾湿何由彻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号 卷 飞 洒 挂罥 飘转愁苦无奈
11、B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 元 散曲 张养浩 曲牌名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意踌躇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险要壮观 触景生情 同情
9、A 分享 0 顶
阅读(72)┊ 评论(0)┊ 收藏(1)┊转载原文 ┊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加载中,请稍候......前一篇:[转载]2011-2004年各地中考试题集锦
后一篇:[转载]留守妈妈的好消息,足不出户可以给孩子境外汇款 圈子 分享到新浪Qing
第二篇:初中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初中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1722 更新时间:2013-1-10 21:38:31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二十三年弃置身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
”和“
”自喻,固然无不(),却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①赠给我的诗 ②斧柄 ③丢弃放置。指遭贬谪
④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白居易
9、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10、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11、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12、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14、C
15、见教、见谅、见笑
1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急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次北固山下》
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考点梳理
1、默写
①
,风正一帆悬。②
,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个字)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次北固山下》
1、①潮平两岸阔 ②海日生残夜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两岸间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③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或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或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④描写了青山、绿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①A ②B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考点梳理
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
。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
,后一句写
。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3、《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断肠
8、枯藤昏鸦西风
9、景 人 断肠人在天涯
10、明暗动静背景与主体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思乡的情思。
13、C
14、D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
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
,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5、《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
,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
爱国诗人 在被 俘获经过
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
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
,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
、对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8、《使至塞上》
解读: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颔联“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考点梳理
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
,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名句。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具体分析:
3、判断正误。错的打×,对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谓短语。()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
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写景壮观,气势流畅。()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9、《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
。(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6、“水调歌头”是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
,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用圆月
,抒发
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
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0、《关雎》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
到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
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创作手法。
2、诗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
、”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
。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
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石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1、《蒹葭》
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钱塘湖春行》
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考点梳理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
”。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江城子》
解读: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作者心怀壮志,但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特别是一个“卷”字更突出了速度快,气势大,为的是观看像三国时代的孙权一样的(诗)人去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广阔、壮志满怀。尽管鬓角已有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写词极爱用典,“孙朗”是古人对三国时孙权的昵称,诗人以孙权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词的后四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盼望。“何日”,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考点梳理
1、词中运用典故寄托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照应了上阕中的“
”一句。
3、词中表达主旨的语句是“
。”
4、词中写出猎队伍行走疾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一个动词是“
”。贯穿全词的“词眼”是。
5、从词的审美风格上看,这首词表现了的风格。
6、“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着词刻画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8、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9、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上阕叙事,描写出猫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表达自己希望报国的愿望。
B.这首词词调铿锵有力,造成一种粗犷,高远的氛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C.这首词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出杀敌报国的豪情状态。D.末句运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边患的西域和辽国。
14、《饮酒》
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正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考点梳理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
结庐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相与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马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5、《破阵子》
解读: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下片“了却„„身后名”这是和朋友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的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整首词让我们感到作者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地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更为辛弃疾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
麾下
沙场 天下事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写这首词洽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强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C.“马作的卢„„弦惊”这两诗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战斗紧张激烈的场面。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16、《观沧海》
解读: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以一个“观”字统领。前八句是写海。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了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考点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岱宗夫如何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③树木丛生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秋风萧瑟
2、解释加点的词
①水何澹澹
②山岛竦峙
③星汉灿烂
3、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是哪几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4、诗中写眼前实景的句子是(或说写海的句子是):
想像的句子是:
5、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6、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乐府诗《宋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17、《春望》
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白头骚更短,深欲不胜簪。”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的具体形象: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考点梳理
1、按要求默写:
①《春望》中忧国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联是: ③描绘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④淋漓尽致地倾吐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的时是:
所恨的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时”“别”是什么关系?
3、诗的颈联与尾联是什么关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简要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评析。
18、《行路难》
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终被“赐金放还”。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考点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
。
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属
。作者,号
,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观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
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 ;③④名而连用、、、、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实写,照应诗歌“行路难”。
D.“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显示出诗人前途渺茫,心情深重。
19、《望岳》
解读: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胸怀宏博,用笔不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后世多引用此联,来抒发这样的情怀。考点梳理
1、的《望岳》诗共有三首。一首是咏的,一首是咏的,一首是咏的。这首《望岳》是咏
的。
2、?齐鲁青未了。
3、荡胸生层云。
4、诗中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的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5、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的诗句是
。
6、诗中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的诗句是。
7、诗中表明作者登山决心和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8、《望岳》全诗无一“
”字,却处处写
的 的景物:由
而,由
到,由
而想象到将来
的情景。
9、《望岳》诗句,总括泰山的,而突出其的山势,作者是从
烘托出。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了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字里行间洋溢首青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到登岳。C.“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把大自然写得有情,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鬼斧神工。
D.“阴阳割昏晓”中的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山高所产生的同一时间里泰山有阴有阳,有明有暗的奇妙景象;这个很普通的字的神奇作用,正显示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作风。20、《渔家傲》
解读:这首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全词苍凉悲壮而又豪放慷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调和氛围。上阕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了边塞的秋天,“异”字是对塞外景色的概括,“异”于南方,也“异”于内地。下阕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燕然未勒”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壮啊,将士们又是多么向往啊。然而此时“未勒”,当然是无法言归了,可见思乡和为国建功是并不矛盾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一步渲染: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考点梳理
1、默写:
①千嶂里。
②词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是:。③词中将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观的千古名句是:。
④词中借一传说反映塞下这个地区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一个句子是
。⑤词中描写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其中隐隐透露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这幅画面是。
⑥词中能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是
。⑦词人由已而及征夫,表达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理解:
①这首词的上阕写了
等景物,具体体现了一个“
”字。
②词的上阕“燕然未勒”中“勒”的含义是
,“霜满地”的含义是比喻
,表现边塞
。③这首词的上片着重描写
,下片着重写
。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辛,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风格苍凉悲壮。
④“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统领上片,词人从所见、所闻、所感的角度,极力渲染“塞下秋来”风景之“异”,其中写所见的句子是,写所闻的是
,写所感的是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字面上的意思
。这句词抒发了词人
情怀。⑦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
,属。
3、选择:
①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词的上片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片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②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天风景异”中“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箱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一老一少的行为表现构成一幅画面,顽童只是好玩而已,诗人则是苦不堪言,这也说明了当时生活的穷困。第三段,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湿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以下三句,表达了这种胸怀和理想。“何时”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考点梳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 主义诗人,后人尊为
的,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歌,这些诗篇具体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万方多难”的时代,因而被称为。
2、茅飞渡江洒江郊。
3、,归来倚仗自叹息。
4、自经丧乱少睡眠。
5、诗中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的诗句是
。
6、诗中写诗人在成都的生活境遇,也是他多年来贫困生活的写照的诗句是
。
7、诗中“
,”两句,追昔抚今,既心情地反映了颠沛穷困辛酸的生活,又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8、诗中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
9、诗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愿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10、诗的第一节用了一系列词、、、、、,来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神情。
1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言风之大,“卷”和“三重茅”写受害之重。首句切入主题,直抒叙事。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欺”“盗贼”等词表现了诗人对顽童的恼怒愤恨。
C.“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D.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温何由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后几句作者触景生情,过去雄伟的秦宫汉殿,如今都成了一片废墟;朝代不断更迭,而惟独不见改变的是百姓的生活,他们自古至今从未过过安乐的日子。作者“踌蹰”、思考,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同情,但他却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考点梳理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
,作者是
代
家
。“山坡羊”是。
2、,山河表里潼关路。
3、伤心秦汉经行处。
4、望西都。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提示历史真相,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
。
7、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的“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8、《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三句写出了潼关的,后几句作者
,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但他不可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9、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流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诗词赏析答案。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送别 雪
8、咏雪送别
9、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10、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即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2、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运去,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看不见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马蹄迹。“空留”写出了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
13、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4、C
5、《赤壁》
1、唐 杜牧 赤壁 三国 地名 怀古咏史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周瑜 政治军事情势 东吴 美女小大
5、B
6、《过零丁洋》
1、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颔
8、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杂诗》
1、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浩荡
7、诗人自况社会生活
8、D
8、《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属国、居延、胡天、萧关、燕然
2、特点: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赏析:“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潮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般狼烟就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具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具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词牌名交代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转朱阁,低绮户。
9、自喻清高 对政治衬托离别对兄弟的怀念
10、乐观旷达
11、D
12、B
10、《关雎》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风 雅 烦 赋 比 兴
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
3、起兴重章叠句
4、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
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
7、C
11、《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12、《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争”“啄”
3、“莺争暖树”;“草没马蹄”
4、写出了新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气。
5、D
6、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刻画了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豪放的英雄形象。
8、象当年孙权那样挽弓箭射虎,鬓已霜,但仍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象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D
14、《饮酒》
1、心远
2、略
3、C
4、“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15、《破阵子》
1、略
2、略
3、C
16、《观沧海》
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水波摇荡的样子
②高耸 突起、突兀
③银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花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水波:动荡
6、B
17、《春望》
1、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3、颈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国破家亡的现实,使得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凭添了无限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感伤万物肃杀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里,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萧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足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难》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古体诗 长言歌行 李白青莲居士唐
6、豪迈
7、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8、①引用了姜太翁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
②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济,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信心。
9、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两句赋予全体积极豪迈的感情色彩。
10、苦闷、抑郁、愤怒和茫然 停 投 拔 顾
11、写出了诗人失意,又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C
19、《望岳》
1、杜甫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东岳泰山
2、岱宗夫如何
3、决眦入归鸟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望望见 泰山 远近大 小 望岳 登岳
9、设问 全貌 雄伟高大距离之广远泰山之高峻
10、C 20、《渔家傲》
1、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④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⑥长烟落日孤城闭
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①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②刻石记功 夜深寒重 环境恶劣
③边塞景象 思乡之情慨吧战功未立决心守边御敌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衡阳雁去无留意
⑤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⑥功业未立,哪能有回家的打算忧国忧民的爱国
⑦相似 豪放词
3、①C②D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现实 诗圣 杜甫 诗史
2、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唇焦口燥何由彻
4、长夜沾湿何由彻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号 卷 飞 洒 挂罥 飘转愁苦无奈
11、B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 元 散曲 张养浩 曲牌名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意踌躇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险要壮观 触景生情 同情
9、A
第三篇:初中22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1
初中22首古诗阅读欣赏题及答案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二十三年弃置身 ④暂凭杯酒长精神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名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 ”和“ ”自喻,固然无不(),却也()。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理。
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5、“见赠”中的“见”字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①赠给我的诗 ②斧柄 ③丢弃放置。指遭贬谪 ④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
2、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白居易
9、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10、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11、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12、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14、C
15、见教、见谅、见笑
1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解读: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一二句写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三四句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五六句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七八句抒写思乡之情。这首写景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考点梳理
1、默写
①,风正一帆悬。②,江春入旧年。
③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④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⑤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⑥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⑦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个字)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次北固山下》
1、①潮平两岸阔 ②海日生残夜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⑤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①两岸间②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③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或: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或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或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④描写了青山、绿水、潮水、旭日等景物。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①A ②B
3、《天净沙·秋思》
解读: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前三句全是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与乡思。“枯藤”一句写秋天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喧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静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寂寞的心情。以上是第一层。最后两句是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考点梳理
1、,古道西风瘦马。
2、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愁的句子是。
3、点出特定时间,照应“皆”字的一句是:。
4、诗中抒写游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5、全曲的主旨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 两句诗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心境相似。
7、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8、小令描写的景物带有鲜明的时令特征,如与“秋”、“夕阳”相照应的景物就有。直接点明时令的一个词是。
9、小令前四句写,后一句写。前四句被一条红线串起来,构成一幅“秋景图,这条红线是。
10、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
1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手法上是。
12、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的情调是既低沉又欢快,因为曲中“枯藤老树昏鸦”这样凄凉的景物,也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美好的景物。B.这首小令以直接抒情为主。
C.借景抒情是这首小令的特点。四句有三句半写景,字字浸透着流落天涯的游子的凄苦。
D.深秋日落,乌鸦老树,行人旧家,但作者“断肠”而回了家。
1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B.作者描写了九种事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了长期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怅惆之情。
C.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D.小令除最后一句写人外,全
3、《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断肠
8、枯藤昏鸦西风
9、景 人 断肠人在天涯
10、明暗动静背景与主体
11、凄愁 借景抒情
12、这是一个羁旅在外,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眼前那悲凉孤寂、冷清毫无生气的秋景,又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于是就引起了极度的思乡的情思。
13、C
14、D 是写景,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
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
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
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各填2字)
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
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7、送别 雪
8、咏雪送别
9、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10、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即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1、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12、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运去,渐行渐远渐小,最后终于看不见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眼前只留有一行模糊的马蹄迹。“空留”写出了无限惆怅的惜别之情。
13、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4、C
5、《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指的是,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5、《赤壁》
1、唐 杜牧 赤壁 三国 地名 怀古咏史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周瑜 政治军事情势 东吴 美女小大
5、B
6、《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 爱国诗人 在被 俘获经过
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7、《过零丁洋》中运用 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6、《过零丁洋》
1、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2、干戈寥落四周星
3、惶恐滩头说惶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比喻颔
8、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9、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10、B
7、《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 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7、《已亥杂诗》
1、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浩荡
7、诗人自况社会生活
8、D
8、《使至塞上》
解读:是王维边塞诗中的力作。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写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廷属国。颔联“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描写边塞的情势。因和胡人只有一箭之隔,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已到了边关前沿。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目的是慰边,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它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意境深远,可见警句在一首诗中的作用。考点梳理
1、这是一首王维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们的边塞诗,具体表现边塞特色景物的诗句是
,具体表现边塞地域地点的词语是。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名句。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作分析。具体分析:
3、判断正误。错的打×,对的打√。
①“使至塞上”的“使”是“使者”的意思,因此“使至塞上”是主谓短语。()
②首联交待出使的经过。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塞去察看,过居延属国。()③颔联描写边塞情势。风吹蓬草即过边塞,北飞的大雁也从头顶飞入胡地的上空。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
④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写景壮观,气势流畅。()
⑤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属国、居延、胡天、萧关、燕然
2、特点: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赏析:“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潮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般狼烟就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具景物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具间、渺无尽头的黄河,惟有“长”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①× ②√ ③√ ④√ ⑤√
9、《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水调歌头”是,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7、词的上片问,下片问,归根结底是问。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抒发自己 的感慨;下片用圆月,抒发 之情。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 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
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9、《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词牌名交代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7、天 月 人生
8、转朱阁,低绮户。
9、自喻清高 对政治衬托离别对兄弟的怀念
10、乐观旷达
11、D
12、B
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第一节用关雎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窈窕淑女”后成为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好逑”的意思是理想的配偶。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的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考点梳理
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它收集了自 到 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为 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 的创作手法。
2、诗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句为纲目,统摄全诗,通篇写一个小伙子对姑娘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的主要表现为 和。
4、最能够传神的表现相思之苦而不能自已的一句诗是。
5、诗中用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一个成语是 ;“好逑”的意思是。
6、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7、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采用四言句式,从诗的内容看,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孔子高度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诗的第一章先用起兴开篇,描写水鸟情谊深挚,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C.这首诗诗题“关雎”取首句的两个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悠哉”叠用,表现出此时的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自得。
D.这首诗四、五节中表现小伙子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的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了健康、文明的心态。其中“琴瑟”与“钟鼓”并非实写。
10、《关雎》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风 雅 烦 赋 比 兴
2、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苦与乐。
3、起兴重章叠句
4、辗转反侧
5、窈窕淑女理想的配偶
6、这种雎鸠鸟,情意专一,和谐忠贞。
7、C
11、《蒹葭》解读:第一节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茂盛的芦苇和结霜的露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可惜的是自己喜爱的人却“在水一方”,被河水阻隔着。第二节还是用茂盛的芦苇和未干的露水起兴,写“伊人”在河的岸边。第三节重叠重复,只是换了几个字,写“伊人”又到了河岸边。想要去寻找还找不到。诗中塑造的是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同的字。这是因为民歌主要是口耳相传,这样吟唱的好处是便于记忆,便于传播开去。考点梳理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特定地点是,特定人物是。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第二、三章的韵脚是。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12、《钱塘湖春行》
解读:“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的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颔联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在湖东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漫步是诗人的“最爱”,因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更加美好,给人以言已尽,意无穷的享受。考点梳理
1、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2、诗中写早春特色,表现春的活力,展示动态美的两个动词是“
”、“
”。
3、本诗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写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的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下列各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颈联暗示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中。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全诗结构巧妙,前两联先写所写之景,再写观景之处;后两联先写观景之处,再写所见之景。全诗首尾呼应,体现了一种结构美。
6、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钱塘湖春行》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争”“啄”
3、“莺争暖树”;“草没马蹄”
4、写出了新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春的蓬勃生气。
5、D
6、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13、《江城子》
解读:这首诗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作者心怀壮志,但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一腔报国之志难于施展,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特别是一个“卷”字更突出了速度快,气势大,为的是观看像三国时代的孙权一样的(诗)人去射杀猛虎。“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广阔、壮志满怀。尽管鬓角已有了白发,又算得了什么呢?宋人写词极爱用典,“孙朗”是古人对三国时孙权的昵称,诗人以孙权自喻,是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并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词的后四句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盼望。“何日”,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考点梳理
1、词中运用典故寄托报国之志的句子是“,”。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照应了上阕中的“ ”一句。
3、词中表达主旨的语句是“。”
4、词中写出猎队伍行走疾速、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一个动词是“ ”。贯穿全词的“词眼”是。
5、从词的审美风格上看,这首词表现了 的风格。
6、“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着词刻画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8、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9、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上阕叙事,描写出猫的壮观场面,下阕抒情,表达自己希望报国的愿望。B.这首词词调铿锵有力,造成一种粗犷,高远的氛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
C.这首词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出杀敌报国的豪情状态。
D.末句运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边患的西域和辽国。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鬓微霜,又何妨”“老夫聊发少年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卷”;“狂”
5、“豪放”
6、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刻画了诗人老当益壮,乐观豪放的英雄形象。
8、象当年孙权那样挽弓箭射虎,鬓已霜,但仍少年狂气,希望朝廷能象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报效国家,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9、D
14、《饮酒》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正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考点梳理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 结庐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相与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与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4、《饮酒》
1、心远
2、略
3、C
4、“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15、《破阵子》
解读: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下片“了却……身后名”这是和朋友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的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整首词让我们感到作者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地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更为辛弃疾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
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 麾下 沙场 天下事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写这首词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强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马作的卢……弦惊”这两诗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战斗紧张激烈的场面。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15、《破阵子》
1、略
2、略
3、C
16、《观沧海》
解读: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以一个“观”字统领。前八句是写海。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了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考点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①岱宗夫如何 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③树木丛生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秋风萧瑟
2、解释加点的词
①水何澹澹
②山岛竦峙 ③星汉灿烂
3、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象是哪几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4、诗中写眼前实景的句子是(或说写海的句子是):
想像的句子是:
5、诗中前八句写海,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6、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16、《观沧海》
1、①dài fú ②jié cāng ③cóng ④dàn sǒng zhì ⑤sè
2、①多么水波摇荡的样子 ②高耸 突起、突兀 ③银河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花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水:澹澹 山岛:竦峙 树、草:丰茂秋风:萧瑟水波:动荡
6、B
17、《春望》 解读: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它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加增添了自己的作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诗人将“时”和“别”具体化,所“感”的“时”是“烽火连三月”,所“恨”的“别”是“家书抵万金”;而“时”是造成“别”的原因。“白头骚更短,深欲不胜簪。”这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念家的具体形象:头发早就白了,而经过战乱的煎熬,变得越来越稀少,用手抓一抓,(发现)少得简直就插不住簪子了。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句则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考点梳理
1、按要求默写:
①《春望》中忧国念家的句子是:
②《春望》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一联是: ③描绘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④淋漓尽致地倾吐感伤之情的诗句是: 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的时是: 所恨的是: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时”“别”是什么关系?
3、诗的颈联与尾联是什么关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简要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评析。《春望》
1、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时”是造成“别”的原因
3、颈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尾联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的情怀。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本应心情舒畅,但国破家亡的现实,使得诗人看到这迷人的春景,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凭添了无限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明快的笔调描写了边塞秋天的景色:大雪纷飞,笼罩四野,大大小小的树上都落满了雪花。面对如此的凄寒,人们通常会感伤万物肃杀而情绪低落。可在诗人眼里,朔风不是朔风,而是春风;雪花不是雪花,而是梨花,萧条萧杀的冬天成了生气盎然的春天,足见诗人胸襟开阔、心情舒畅。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春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18、《行路难》
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终被“赐金放还”。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考点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
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
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属
。作者,号,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观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 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 ;③④名而连用、、、、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
第四篇:古诗十九首之二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和译文评析
【《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评价】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注释】
〔盈盈〕『盈』,同『嬴』(俗作女赢)。『广雅:释诂』:『嬴嬴,容也。』就是多仪态的意思。
〔皎皎〕本义是月光的白,这里用以形容在春光照耀下『当窗牖』的『楼上女』风采的明艳。〔窗牖〕『牖』,窗的一种,用木条横直制成,又名『交窗』。『窗』和『牖』本义有区别;在屋上的叫做『窗』。在墙上的叫做『牖』。这里的『窗牖』,就是泛指现在安在墙上的窗子。
〔娥娥红粉妆〕『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红粉』,原为妇女化妆品的一种。『红粉粧』,指艳丽的妆饰。『妆』,一作『粧』、『装』,义同。〔纤纤出素手〕『纤纤』,细也,手的形状。『素』,白也,手的肤色。
〔昔为倡家女二句〕『初学记』引作『自云倡家女,嫁为荡子妇。』『倡』,发歌也。由此引申,凡是以歌唱为业的艺人就叫做『倡』。『倡家』,即後世所谓『乐籍』。『倡家女』,犹言『歌妓』。『荡子』,指长期浪漫四方不归乡土的人,与『游子』义近而有别。说明:这首思妇词,用第三人称写的。在『古诗十九首』里,这样写法是唯一的一篇。
【译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 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 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 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 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 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 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 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 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 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 所不能到的精妙。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 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 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 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 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 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 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 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 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 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 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 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 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 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 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 格不顺。六 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 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 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 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 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 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 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 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 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 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 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 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 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 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 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 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 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 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第五篇:古诗一百二十首
古朗月行 李白 小识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悯农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飞在青云端。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二月春风似剪刀。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花重锦官城。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蚕 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鹰恰恰啼。鹿 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绝 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示 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雨夜归人。
早 春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然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菊 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蓠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峰。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迟日江山丽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 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平乐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鸣 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 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绝 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山一程,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雨晴 唐 杜甫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三月晦日送春 唐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初夏绝句 宋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曲院风荷 清 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初夏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秋 词 唐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 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夜曲 唐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雨中赠元九 唐 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 秋 唐 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 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四 时 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终南忘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冬至夜怀湘灵 唐 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郊行望 唐 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冬夜送人 唐 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夜 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秋日郊居 陆游
行歌曳杖到新塘,银阙瑶台无此凉。万里秋风菰菜老,一川明月稻花香。
早 冬 唐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