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远的红手印——沈浩和小岗村的故事
永远的红手印——沈浩和小岗村的故事
(新华网合肥12月6日电 记者 张严平、王圣志、周立民)
45岁,生命本像当空的太阳,可他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走了„„
悲痛瞬间爆发。这个当年以18个红手印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的小村庄,一夜之间再次摁下一纸的红手印,他们要留住他,永生永世。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缘?
6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小岗村,就仿佛注定了与这片土地的生死相依。为了能留他在这里多些日子,再多些日子,小岗人曾两次摁下红手印。
万万没有想到,这第三次的红手印,竟是把他永远地留下了„„
新华社照片 永远的红手印——沈浩和小岗村的故事 这是2008年10月7日,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书记沈浩(前右)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交流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情况。新华社发
他走进小岗,一往情深„„
第一纸红手印是小岗人渴盼已久的心
沈浩,有一双总是含笑温暖的眼睛,厚厚的嘴唇透着一点拙,也透着一种执拗。
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干部,按部就班的机关生活,使这个在皖北农村长大的年轻人生活安逸平淡。
2004年,平静的日子被打断了。沈浩被选派为安徽第一批下派农村干部,赴凤阳县小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间3年。
这一年,他39岁。
2月,春寒料峭。走进小岗村的沈浩,所见所闻出乎意料。尽管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小岗村第一次支部会议上,沈浩指着村委会账本上
“3万元的集体欠债、全村人均收入2300元”这两个数字,掏出心里话:“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他花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挨家挨户跑了两遍,与每一个村民促膝谈心,反复念叨一个理:小岗村只有发展才能富裕。他带着村里36个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去华西等先进村参观,一路走一路讨论:与先进村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小岗下一步怎么办?
一颗颗火星,就这样洒在了沉睡多年的小岗人的心里。这之后,沈浩争取到一笔50万元的资金,决定在满是泥泞的小岗村修上一条水泥路。这条路,成了最终点燃起小岗村的第一把火。
沈浩没有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而是将全村男女老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这样一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唤起每一个村民对小岗事业的参与感。这是小岗村自大包干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村修路,人人心劲高涨。
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有一天傍晚,人都收了工,有一桶水泥泄漏到地上,临时找不到工具,眼看水泥就要凝固。沈浩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里,一捧一捧地捧起来。旁边有村民看到了,也赶紧下手捧,一桶水泥就这样捧了个干净。
这件小事,传遍了全村。小岗人心里的一杆秤称出来了:这个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水泥路高质量完成,节余了一半的资金。小岗村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沈浩为每一位获奖者戴上大红花,捧上奖金。小岗人笑了„„ 这之后的小岗,新事一桩接着一桩。
所有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全部收回;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修起了小岗农贸市场;建立了村卫生院;住房小区工程让26户困难群众率先搬进了二层新楼房;村里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建的 “大包干纪念馆”,成为凤阳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三年被突破。
这一年冬去春来夏至秋到,小岗人有了心事。眼看沈浩挂职期满,要回省城了。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他的老伙伴们,凑到了一起。这些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这一次,真的怕了。怕啥?怕沈浩走。他们合计着,说什么也得把沈浩留下。说办就办。几天后,一纸摁着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
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摁下一个红手印更能表达一个中国农民的情感?掏心扒肝的心愿,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红手印里了。
组织上征求沈浩的意见,他低着头半晌沉默。家有老母妻女,他牵挂。
然而,他终于还是抬起头,做出了留下的抉择。98个红手印,拴住了他的心„„ 他引领小岗,振翅高飞„„
第二纸红手印是小岗人奔向未来的梦
外表憨憨的沈浩,有着一副极敏锐的经济头脑。财经专业毕业和省财政厅工作的经历,让他在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大潮中目光超前。
他在村支部会上说:“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他提出,只有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
祖祖辈辈刨地取食的农民,从不轻信抽象理论,没见到碗里的饭,一切都是空谈。小岗村开展土地流转的第一个项目,是建立200亩的养猪场。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当年摁下生死红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也在其中。
沈浩和村支部副书记张秀华一趟一趟往严家跑,老人脸向东,他们转到东,老人脸朝西,他们又转到西,苦口婆心,说下的话能装满一间屋。眼看春节就到跟前,过了年1000头猪娃子就要进村,火烧眉毛。
严俊昌的心在沈浩的诚恳与坚持中,逐渐被说服,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以及触手可及的收益,让他终于点了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一座现代化养猪场在小岗村建起,这里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的两倍时,小岗人开始尝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惠。土地流转的农户,除去一年每亩地500元的租金,还在养猪场干活,挣劳务工资,再加上年终分红,一年的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随后,村里发展起粮食、葡萄规模种植以及双孢菇产业、甜叶菊种植繁殖基地等一系列现代农业。严俊昌的儿子严德友通过土地流转,一个人承包了200亩葡萄园,每亩收益是过去的10倍。父子俩逢人就讲:“现代化农业是小岗人的救星!”
村里还实现了招商引资,办起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同时,多家大型现代化企业入驻小岗,其中 7 有美国GLG集团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广东从玉菜业有限公司,深圳普朗特集团的生态农业园等等。
新的小岗,在深化改革的阵痛中,凤凰涅槃。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高出凤阳县农民人均水平2000多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
一位朋友曾问沈浩:“你从省城下来,离开了温暖的小家,没觉得苦吗?”沈浩说:“我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我能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觉得,值!”
2009年秋,眼看沈浩的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了,小岗人再次坐不住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试探着问沈浩:“你给我们个实话,到年底还愿不愿留下来?”沈浩笑了:“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
9月24日,小岗村又摁下了186个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这纸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村人更远大的梦想„„
他永留小岗,生死相依„„
第三纸红手印是小岗人天高地厚的深情 沈浩是个爱家的男人,爱得就像一壶陈年老酒。
他手机屏幕显示的是他90多岁的老娘,天天捧在胸口上。他的床头摆着女儿的照片,那是他来小岗时10岁的女儿沈王一送他的。女儿梳着两只小辫,穿着连衣裙,像一株风中的小白杨„„
在小岗村的6年,沈浩有着太多不得不割舍的情愫。
到小岗的第一年,因不能再照顾一直住在一起的老娘,不得已托付给了在老家的四哥。四哥到合肥接老娘时,沈浩握着老娘的手依依不舍,临上车时,他扑通一声跪倒在老娘面前:“老娘,儿子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一时不能回来好好照顾您,请您到我哥那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说完,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起身时,满脸泪水。
在小岗期间,沈浩一直挂记着老娘。偶尔抽空回趟老家住一宿,总要为老娘梳梳头,给老娘洗洗脚,晚上,就睡在老娘床边的沙发上,陪她唠嗑。
他到小岗的第三年,还是因为无暇顾及,又把在省城读书的女儿送回到老家一所中学。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十几个人住一个大通铺,女儿默默承受了,但她最不能承受的是,一年见不了几次爸爸。
2009年3月7日,女儿过15岁生日,沈浩下决心放下手上所有的事,可等赶到学校还是晚了。女儿伤心地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不说话,沈浩心里疼。突然,他对女儿说:“看爸爸给你露一手!”说着,两腿一蹦翻起了跟头。40多岁的人,几个跟头翻下来,满头是汗,直喘粗气。女儿再也忍不住,大叫一声:“爸!我想你呀,就是想你!”一头扑进沈浩的怀里,号啕大哭。沈浩紧紧抱着女儿,也哭了„„
6年春秋,沈浩把一腔的爱都给了小岗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不仅仅是儿子、丈夫、父亲,他的血管里,还流淌着土地给予的爱,流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2005年夏天,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刚刚躺下的沈浩想到村民徐庆山一家住着两间危房,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冲进风雨中。天黑路滑,他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他干脆光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一进门,看见屋里到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哗啦、哗啦”直往下掉。他急忙跑到床边,10 一手抱起一个孩子,连声招呼还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快走!”他折腾了大半夜,把一家人安顿到村委会住下,这才放心地离开。
这个夜晚,让沈浩下定决心,要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他想方设法,四处筹钱。2006年春节,26户住房最困难的村民终于搬进了第一批新居,徐庆山一家也住上了两层楼房。到2008年,小岗112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整齐划一的住宅新区。
58岁的村民殷广勇一家是沈浩特别牵挂的人。殷广勇的媳妇患痴呆,有两个分别7岁和5岁的男孩,小的小,病的病,日子过得苦,别人一天吃三顿饭,他家天天两顿菜煮面,经常缺粮断油。
沈浩成了他家的常客,三天两头送油送粮,有什么难事,就从口袋里掏点钱,逢年过节更是一定要来家里看看。他多方奔波,最终为他们全家四口办了低保,又帮助两个孩子免一切费用进了村里的学校。
在沈浩的书桌上,一直摆着他为殷广勇一家拍摄的全家福。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有多少难,有多少苦,沈浩就有多少爱!
69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哮喘,有一次突然发作,沈浩马上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派人把他送进镇医院,并捎上话,请医院全力抢救,等出了院他来结账。韩庆江治好了病,见人就讲:“要不是沈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生,奶水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听说后,自己掏出1000块钱,送到韩德国手中。
70岁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身体多病,沈浩时常掏钱接济她,并宽慰鼓励老人:“好好活着,享享今天小岗的福!”
村民杜永兰说:“沈书记哪家越穷,就越爱去哪家。我嫁到小岗村40多年了,没有见到过像他这样的好书记!”
“有困难,找沈浩”,这成了小岗人的口头禅。沈浩宿舍的房门从不上锁,不论白天黑夜,老百姓只要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走进他的房间。村里干部看他整日太辛苦,就在他的房门外面安装了一扇铁门,想让他多点时间休息。他看到很不高兴,诚恳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难处,乡亲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干再多的事也是分内的事!”这扇不上锁的铁门最终成了摆设。
在小岗待得越久,沈浩对小岗的爱就越深。他把这里视为他的故土,把这里的父老乡亲看作是他的爹娘。
有一次,沈浩和家人一起吃饭,吃着韭菜饼时,他突然哭了。他想到了小时候家里穷,操劳一生的父亲连一块韭菜饼都没尝过。他说:“我为小岗村老百姓做事,就是为我父亲做事,我父亲没享受到的,我要让小岗乡亲们享受到!”
心换心。沈浩换回了小岗人爹娘般的情。
2007年大年三十,沈浩一早起床准备回合肥与家人团聚。一开门,发现门前坐着邱世兰老人的孙女,说是奶奶要请他吃饭,这是她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不行。
他来到邱世兰家。83岁的邱世兰是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正拄着沈浩从合肥给她买回的那根拐棍,等在门口。老人备下了鸡鱼肉蛋,请外甥媳妇帮忙,做了一顿她这辈子最丰盛的年饭,还特地油炸了一盘沈浩最爱吃的花生米。她端着酒杯对沈浩说:“你在这里干得太不容易了,你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我请你吃顿年饭,就是想表达一下我这80多岁的老太婆的心意。”沈浩热泪盈眶,端起酒杯一干而尽。
不大会儿,四邻的乡亲们都赶来了,有的提着腊肉,有的捧着点心,还有的拿来了鸡蛋、苹果,一个劲地往沈浩手里塞„„ “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能让小岗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沈浩日记里的话。
沈浩像一团火,为小岗村炽热地燃烧着,直到2009年11月6日那个黑色黎明。他太累了太累了!睡下后就再没有醒来„„
这一天,小岗人无不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一纸“请愿书”默默地在一双又一双手中传递,洒满泪水的纸上,再一次摁下了一个又一个红手印„„
“请让我们的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
这也该是沈浩最后的愿望了。他在给小岗村公墓选址时曾说过:“将来我死了,就埋在这里。”
这个“将来”让人痛断心肠!
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火焰,让这片厚重的土地抒写了新的传奇。
红手印,便是对这传奇最好的注释。
第二篇:小岗村沈浩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事迹,践行科学发展
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他离开省城合肥,告别家人,来到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六年,六年间,沈浩率领村两委,统一了小岗干部群众的思想,更新了小岗村民的致富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小岗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为小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把选派任职地当作自己的家,每个人对家都有感情、有牵挂,会全身心投入建设家。作为选派干部任期三年,不能把这三年当作走过场、“镀金”。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全身心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真心对待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大份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大份量。每当我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一个难题,群众立即会投来赞许的目光,会主动靠近拉家常,不知不觉中,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就会了然于胸,对我们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就会少走弯路。
要想法设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组织安排的选派任职地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需要选派干部去设法解决。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职前,小岗村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人均收入2000多元,沈浩到任后,团结带领干部群众精心谋划,大力发展,经过短短6年时间,面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我所任职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虽然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但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要向沈浩同志学习,开拓眼界,创新发展思路,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要舍小家为大家,尽心尽力为任职地谋发展。沈浩同志6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90多岁的老母亲不能跟前尽孝,女儿得不到照顾,不得不放弃省城优良的教育资源,到皖北农村就学。无数次为了工作过家门而不入。与他相比,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许困难简直微不足道。我们要以他榜样,努力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化解发展难题。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一定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把学习沈浩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选派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即使任期结束,也要时刻关注任职地的发展,继续为任职地多做好事实事。
安徽先锋网明光市分站供稿 作者:明光市明西街道后薛村第三批选派干部王国忠
第三篇:学习沈浩精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永远的红手印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我们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观看了远程教育专题片《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观看沈浩同志精神的宣传片,我深深地被沈浩同志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打动,为有这样一位人民公仆而感到骄傲,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信念。
“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
尽的。能让小岗村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沈浩日记里的话。
安徽省选派干部,凤阳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不幸于2009年11月6日病逝在小岗村。沈浩的工作是从一家一户的走访开始的。一个月时间,他把全村108户跑了个遍,在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里,沈浩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那条多年失修的泥土路入手。随后,小岗村有了一系列新变化:村里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水,建起了卫生院,有了从村里直达省城合肥的班车,成立了大学生民兵连。
2007年,沈浩三年任职时间即将到期,正当他准备回到省城单位工作的时候,小岗村的村民却做了一件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一份由小岗村近百位村民联合起草的申请书里,村民们希望沈浩能够继续留在小岗村工作,为了表达他们的诚意,小岗村村民使用他们最为独特同时也是最纯朴的方式,每个人都在这个申请书上按上他们的红手印。
红手印,小岗村人用最神圣的方式表达了最朴素最诚挚最热切的心愿。30年前,小岗村的村民以不怕杀头坐牢的勇气在大包干的决心书上按下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的第一次红手印。而这小岗村的第二次红手印,是为了留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
被红手印留下的沈浩带领群众开始了更艰难的跋涉,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六年时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2300元增长到6600元,村里建起了优质葡萄基地、蘑菇基地,总投资15亿元的美国glg农业公司也开始在小岗村施工建厂。
2009年秋天,眼看沈浩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期了,小岗村的村民又一次按下红手印,再次挽留他们的好书记。这每一枚红手印都是一颗真诚滚烫的心,都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业绩,更是人民群众对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褒奖。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就在2009年11月6号,沈浩因疲劳过度引发心脏病,永远地倒在在小岗村,这一天离他第二个任期期满还有一个多月时间。
沈浩去世后,村民们再一次按下红手印,把他的骨灰留在村里。就这样,饱含深情的三次红手印,永远的留住了沈书记。
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摁下一个红手印更能表达一个中国农民的情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近半年时间,让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当时村民摁下红手印时的心情,那是一种为人民做实事、真事的回报!设想,如果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位干部都能向沈浩一样深深扎根于基层,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那我们还会有多少地方能向小岗村一样取得巨大的变化?那我们的发展又会取得那些更加令我们骄傲的成绩?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挫折,也曾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有过对农村落后的抱怨。但通过这次的学习活动,我被他默默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强烈的震撼了,极大地鼓舞了我在基层工作的勇气,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基层需要我们,我们要发扬沈浩同志的伟大精神,用我们的青春、知识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在基层的大舞台上历炼人生!
第四篇:小岗村沈浩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事迹,践行科学发展
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他离开省城合肥,告别家人,来到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六年,六年间,沈浩率领村两委,统一了小岗干部群众的思想,更新了小岗村民的致富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小岗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为小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1月12日下午,我参加了滁州市委组织部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召开的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观看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电教片,聆听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以及选派干部、选聘干部、村干部代表的发言,深受教育。作为明光市财政局一名选派干部,与沈浩同志同为财政系统的工作人员,但和沈浩同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沈浩同志是我们选派干部的骄傲,我一定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扎扎实实做好剩下不到2个月时间的选派工作,并努力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要把选派任职地当作自己的家,每个人对家都有感情、有牵挂,会全身心投入建设家。作为选派干部任期三年,不能把这三年当作走过场、“镀金”。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全身心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真心对待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大份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大份量。每当我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一个难题,群众立即会投来赞许的目光,会主动靠近拉家常,不知不觉中,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就会了然于胸,对我们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就会少走弯路。
要想法设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组织安排的选派任职地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需要选派干部去设法解决。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职前,小岗村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人均收入2000多元,沈浩到任后,团结带领干部群众精心谋划,大力发展,经过短短6年时间,面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我所任职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虽然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但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要向沈浩同志学习,开拓眼界,创新发展思路,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要舍小家为大家,尽心尽力为任职地谋发展。沈浩同志6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90多岁的老母亲不能跟前尽孝,女儿得不到照顾,不得不放弃省城优良的教育资源,到皖北农村就学。无数次为了工作过家门而不入。与他相比,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许困难简直微不足道。我们要以他榜样,努力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化解发展难题。
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一定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把学习沈浩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选派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即使任期结束,也要时刻关注任职地的发展,继续为任职地多做好事实事。
安徽先锋网明光市分站供稿 作者:明光市明西街道后薛村第三批选派干部王国忠
第五篇:沈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
沈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
时间:2009年11月09日
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 沈浩
编者按:11月6日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传来噩耗,小岗村村支书沈浩意外去世。惊闻这个消息,《时事报告》编辑部上下都很震惊。去年11月17日,“时事报告厅”曾把沈浩书记请到中国农业大学,为现场400多名大学生讲述了他在小岗村的故事。报告会上,沈浩书记谈到小岗村未来发展的目标时说:“到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要突破1万元,可用财力要达到1000万,我们的农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个亿。”这个目标尚未实现,沈浩书记却突然过世了。
报载,小岗村村民对沈浩的突然离世都十分悲痛和惋惜,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干部、贴心人,他的心里一直装着我们小岗,他是为我们小岗村的发展累死的,他真是当代焦裕禄!”去年的报告会上,我们感受最多也是沈浩书记对小岗村的责任和深情——他当天上午到的北京,下午在农大做完报告,当晚便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小岗村。同样,当天报告会上,沈浩书记谈及自己在小岗村当书记5年工作的点点滴滴,语言朴实无华,在场的同学们却听得泪光盈盈。我们在此再将沈浩书记当天的报告全文登发出来,以纪念这位“新小岗村”曾经的领路人。
我是安徽省的第二批选派干部,2004年2月从安徽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在小岗村工作已经有5年了。第二批选派干部任期在2007年快结束时,小岗村的村民又摁下了手印找到财政厅,找到省委组织部,要求我留下来。后来,在6000名选派干部当中,我是唯一的一个留下来的,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连任至今。
下面我介绍一下小岗村。小岗村是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行政村,凤阳县大家都知道,这里出过朱元璋皇帝。小岗村地处淮河的南岸,它离最近的县城也有将近40公里,很偏僻,是几个县交界的地方。当年摁手印的时候小岗村还是一个小生产队,只有20户人家,其中还有2户是单身汉。后来到了1993年,因为小岗村有名气了,就和另外一个生产队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到今年年初还是一个不足500人,有1800亩耕地的小行政村。今年3月,小岗村又进行了调整,这也是农村改革的一部分,把小岗村和另外两个行政村合并了。合并后的小岗村是一个有850户,将近4000人,有1000亩耕地的大行政村。发展的空间大了,任务也更艰巨了。
“大包干”让小岗村一年跨过“温饱线”,但为何20年没过“富裕坎”?
小岗村在30年前是一个什么状况?家家以要饭为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副主任,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也曾经和老婆孩子一起去要过饭,他说,那时候要到了干粮,回来才能吃一顿热乎的,要不到,连过年都没饭吃。吃粮要靠返销,花钱要靠贷款,生产要靠救济,生活非常困难,家家户户都出门要饭,还发生过饿死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饿死也是死,不如拼一下,大家就合计,把田分了,把地种好才能够有饭吃,结果他们就把地分了。到了1979年的春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一次大丰收。有人就提出来,能不能让我们多干几年?当时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了这么一句话:“老百姓有饭吃,能增产,就是最大的政治。”结果下面也就没什么杂音了,这样就干起来了。当年不但给国家还了过去的贷款,而且还交了公粮,自己还吃不了。1979年年底,小岗村就过了一个很肥的春节,没有一户要饭的,敲锣打鼓,唱歌欢庆,这叫“一年越过了温饱线”。
但是,随之而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又停步了。可能同学们会问,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就是从小岗村开始的。这么一个村应该让它带头富起来啊?也不然。我举个例子,很多学生在读高一时成绩很好,到高二也不错,到高三考大学时就没有考好。小岗村摁了手印,做了一个举动,被定义为改革第一村,应该是比较富,我原来也这样想。虽然我是安徽人,又在省财政厅工作,但是我以前没有去过小岗村,我去了以后的感觉跟大家一样——这个村怎么能是这样呢?后来我在那儿工作了以后,我觉得小岗村不富裕有它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虽靠近淮河但十年九旱,又是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地貌,生产基础条件非常差。一家人有20亩或者是多一点的土地分散在30个地块、40个甚至是50个地块,并且地块的形状和土质还不一样。小岗村村民就是在这种客观原因下依靠种地生存,而且还是用简单、粗放的种植方式,怎么能够富裕?很困难。第二个就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文化水平还非常低,小岗人摁手印时,就两三个人是小学文化,只有一个人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到了第二代人,能吃饱就感觉是达到了最大的理想,也有点小钱花了,对于上学还是不够重视。第二代人真正读大学的还是很少的。这样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肯定很弱,市场开发能力就不要谈了。第二代人中也有想创业、想致富的,知道种地不行了,想搞一点别的,但资本从哪里来?没有原始资本,经济基础薄弱。贷款的话,在农村贷款是很困难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主观上的,当时摁手印的时候是冒着生死的危险,“如不成干部杀头、坐牢也安心”,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托孤的气氛在里面。现在他的愿望满足了,能吃饱饭了,用一句话说就是“小富即安”。可那叫什么富?根本不叫富。还有就是,小岗村出名后,又跟一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了,村里可能就会因此闹一些纠纷,不团结,影响了村里的发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好班子。在我们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认
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头人非常重要。但是小岗村多少年来没有这么一个班子。种种原因致使小岗村在20多年里发展很慢。
沈浩初到小岗村,六问小岗村,并组织村民进行思想大讨论——我们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想不想好?想好的话怎么加快发展?
我2004年到小岗村,给我的感觉是,这里还不如人家一般的村子富裕,这种状况实在不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查研究。在我之前有很多的工作班子到那里去,都是干半年就干不下去了。老百姓对我们是怀疑的:我们小岗村人都搞不好小岗村,你们怎么可能搞好?村民们对小岗村的前景是迷茫的,没什么信心。我了解了情况以后首先开展了一次思想大讨论,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我出了几个题目:小岗村是怎么出名的?出名以后人家是怎么看小岗村的?社会上的评价对我们有没有帮助?我们后来又落后了,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想不想好?想好的话怎么加快发展的步伐?一系列的问题,从村干部会议到党员会议一直到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我们都在讨论这些问题。我带队参观学习,到华西村、到大寨、到红旗渠,回来的路上我在河南登封招待所开座谈会,让我们的党员代表、村干部分析,看看人家再看看我们自己,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大家都说,很惭愧,我们虽然有名,是穷出名了,人家那个出名是真地干出来的。他们当时感觉到,回去一定要团结,要好好地做。这个讨论、学习就产生了很大的效应。
回村以后我又做了一件实事,为了树立在村民当中的威信,我决定把村里的路修一修,当时小岗村的沥青路大概只有一公里,其他的都是土路,很破旧。我争取到了50万元的资金,当时规定是要工程招标的,开始也招标了,结果最多的要76万才包这个工程,少的也是60多万。而且,我是财政厅下来的,我知道这几年国家的支农支出是增加了,但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还不多,资金跑冒滴漏的现象还是有的。当时有个别的村干部提出来要承包这个工程,我坚决反对。我没有招标,提出来组织老百姓自己干。我们制订了资金分配机制,租来了机械,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我亲自带着队伍干了三天,制订了质量和进度标准,比如,一天一个班组能修70米,修70米之内,我给你7块钱1米,你修到70米以上,我就给你9块钱1米。之后我就是不去,这个路的质量也有保证了。大家都说这个路是我们祖祖辈辈要走的,大家一定要保证质量。有一天晚上,人都走了,机械也弄走了,但有一包水泥没有用掉,撒落在路面上,当时只剩下几个村干部,我就带头用手捧,给弄干净了。这事传出去后,大家都说,这个书记是来为我们办实事的,虽然人家是从省里来的。最后,大家比我还积极,机械也都会用了,结果我们保质保量地修了路,才花了23万块钱。路修好以后,我们就开了一个全村表彰会和总结会,因为20多年来没有这样集体干活了,这样一干,增加了大家的团结意识、互助意识,凝聚了力量。另外,干自家的活还可以拿到工资,又学到了劳动技能,大家都很感谢我,这一下我在小岗村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通过引进人才,规模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旅游业,如今,小岗村的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2300元增加到6000元。但沈浩认为,小岗村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后来我们根据小岗村的现状提出了“三步走”振兴小岗村,那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
现代农业怎么发展?土地就是这样的土地,人还是这样的人,观念是有些转变了,老百姓也想种先进的东西,但不知道种什么,种什么不知道怎么管理,管理好了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卖,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想通过引进大学生,引进先进技术来带动村民。我们引进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来种双孢菇,当时有五六个同学到小岗村来考察,到现在真正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女学生,叫苗娟,她
现在已经是凤阳县的团支部书记了。2007年,又来了十几名大学生,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的,襄樊的、河北的都过来了,还有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搞了一个创业基地。大学生不光是带来了技术,最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感染了我们的村民。村民们会想:人家一个女孩子家,一个小男孩到了这个地方,这么艰苦,能做这些事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什么不能做?一下子就把小岗村一潭死水搅活了。
大学生不光是带来了先进技术,而且以大学生为主体还成立了合作社。去年生产双孢菇还是单搞单干,比如收购稻草,他家是收5分钱1斤,我为了抢稻草,我就给6分钱1斤,这样搞,生产成本老是控制不住。今年,大学生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用工,统一购原料,统一销售,成本大大地降低了,这就是大学生起的作用。另外听说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有一家安徽的工厂一下子赞助了300万元资金,在小岗村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服务中心。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农村才渴望人才了,太需要大学生了。
现在讲一下开发旅游业,我们盖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依托这个我们开展了红色旅游,另外大学生创业基地、葡萄示范园也都是值得参观的地方。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小岗村应该是处处是看点,点点是风景,现在正在做4A级的旅游区。我们的“农家乐”红红火火。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一个大包干创始人家里座谈吃饭后,现在这家的“农家乐”排队都坐不上,一天都是七八桌十几桌的饭,旅游业潜力非常大。总书记视察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三万多人走进小岗村,跟农民搞互动,吃住在农家,所以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还有就是招商引资办工业,这是小岗村人的梦想,也是一个发展规律,每一个地方都是无工不富。我们利用小岗村这块金字招牌招商引资办工业,现在工业刚起步,我们有了小岗面粉厂、小岗钢构厂,还有小岗村人在外面打拼了多年回
来办的公司。小岗村在外面打工的人纷纷地回来创业,叫作“凤还巢”,这个非常好。
我们小岗村的生产这几年有了很好的发展,我也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另外,我特别注重从每一个环节中提高村民的素质。为什么我们要积极地推广“农家乐”旅游?主要是家里来客人了,卫生环境就要搞好,原来两口子吵架、骂人,客人来了就会不好意思再吵了。包括我们村的文化生活,我们成立了妇女协会、老年协会,一方面是丰富他们的生活,最主要的还是提升素质。
通过方方面面的事情,我在这几年里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要不然老百姓也不会摁手印把我留下来。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今年的大年三十,我要回家过年,早晨起床一开门,有一个妇女站在我门口,她说老奶奶要请我吃饭,她说的老奶奶已经80多岁了。老奶奶请她的孙媳妇在家里做了很丰盛的饭,她说,我请你吃饭你不要害怕,我不找你要钱也不找你麻烦,只觉得你在这里干得太不容易了,你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大的变化,我请你吃顿年饭表达一下我80多岁的老人对你的心意。当时我听了之后很感动,端起了酒杯我就喝了一满杯。结果村里的老百姓都来了,有的拿来腊肉,有的拿来鸡蛋、苹果,让我带回家,这种情形下,我有再多的苦也荡然无存了。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你只要真心地对待农民,为他们去办事情,他们就会接纳你。
这几年通过党的好政策,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通过小岗村人的努力,小岗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收入这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的时候人均年收入才2300多块钱,到现在人均已达到6000块钱,我们安徽省平均是3400块钱的水平。我们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家里的电器跟城里人是一样的,手机是人手一个,有的家里还买了小轿车。
小岗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它太农村了,它是广大农村的缩影,它所发生的每一点进步确实也不易。当然,国家近几年在财政上有很大的支持,那都是基础建设投入,基础设施现在也基本完善了,有一家医院,有一所设施完善的小学,接下来还要设乡镇的银行,还有农贸市场,等等。最大的变化,我可以骄傲地给同学们报告的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小岗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小岗村人现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并且积极地投身和参与,与我刚开始去的时候相比,思想观念的变化太大了,现在说话都是谈发展,谈怎么赚钱,讲和谐,讲团结。还有就是我们的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这也是加快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包括村里的三个大学生村官,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借着胡锦涛总书记走访小岗村的机遇,小岗村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
今年9月30日,没有想到胡锦涛总书记能够走进小岗村。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走进了小岗村,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总书记又走进了小岗村,可见党中央和全社会对我们小岗村是多么地厚爱。这对于小岗村来说更是一种发展的最好最大的机遇。现在,小岗村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总书记也给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把生产能够搞得更好一些,农民的文化生活搞得更丰富一些,村庄搞得更整洁一些,也祝愿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又对小岗村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一,小岗村要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村,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企业家走进小岗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第二个就是小岗村要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现在在做这方面的创新和实验。第三个,小岗村要成为致富创新的实验村。小岗村改革在先,成为了典范,应该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制度方面要创新,继续创新,这也是上级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和信任。
最后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的新农村。根据发展的形势,结合小岗村的实际,也是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给小岗村定了一个保守的目标:到2012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要突破1万元,可用财力要达到1000万,我们的农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个亿。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小岗人坚持继续弘扬“大包干”的创新精神,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小岗村应该有一个好的发展,因为小岗村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小岗村,也不仅仅是安徽的,它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因为有很多的国外媒体,包括国外想了解中国农村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岗村。
“大学生到农村,你要融合农民,但你不能被农民融合掉,你要当农民,你还要‘跳出’农民”。
同学们肯定会问,你在那个地方工作难不难?我是省财政厅的,我到农村去,别的不说,上厕所都遇到困难,你说难不难?我那么好的工作,我年龄也不小了,我在小岗村工作不止一次地流泪,你说难不难?这个村太有名了,别的村做一些事情可能很正常,小岗村一做就会引起很大的关注。小岗村人搞分田单干是敢为人先,实际上这里面再仔细地想一想,我有时也琢磨,分田单干实际上是一种不团结的表现形式,它要是团结就不会分了;但是它也透着一种团结,你要说它不团结又分不成,偷偷摸摸干的,有一户举报了就干不成了,这也说明小岗村内部的情况比较复杂。另外,小岗村中央关注、省里关注,县里更直接地引导,再加上镇的管理,从行政上是这么一揽子下来,还有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新闻单位说这里是一个焦点,我就处在这个焦点上,你说难不难?但是我相信你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拥护你,你就可以大胆地往前走,当然你不能乱来,可以创新,但不能违法。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将来你们中可能会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对你人生意义的是很大的。但是到农村不光是一腔热血,你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民的素质需要我们去影响、提高。要融合他们,但是不能让他们把我融合掉,我要当农民,还得要“跳出”农民做好引导的工作。我家里面也有90岁的老母亲,我有一个女儿正在上高中,因为我长期不在家,女儿的学业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今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在和总书记握手的那一刻,我所有的辛酸都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幸福感。这几年让我在小岗村当书记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因为小岗村不是一般的村,这是很不平凡的经历,这几年的磨炼对我的人生价值是一个提升,对我的人生也是一个极大的丰富。
最后,我有一个祝愿,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现在的“三农”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为它服务,为它创造,我真心地希望在座的学子有一大批人能为“三农”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提问:沈书记您好,在听您作报告的时候我非常感动,我知道您在那个环境下会遇到种种困难。您在小岗村克服困难的动力是什么?
沈浩:我不说大道理,在小岗村这几年我的人生观和我的思想觉悟都在改变和提高。举一个例子,我原来在机关的时候也跟很多同事一样想当个处长,当厅长,工资再增加一点。但是你到了农村之后跟农民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幸福感很强,70多岁了还在地里干活,咱们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但他们觉得很幸福,这个给我的启发也很大。
另外,从当官来说,有的乡镇书记也是大学生,干了一辈子最大的理想是回到县里,能当个科技干部当个局长就不错了,人家也是兢兢业业地在基层做工作。
我是一个选派干部,我是从省里选派过去的,说白了,我本身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小岗村是不一样的村,我能在那里,首先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另外还有小岗村人对我的期盼,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还是支持我,帮助我,关怀我的,我应该要好好干。
小岗村不仅仅是小岗村人的,它成了中国农村的窗口。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国家干部,又是选派干部,本身有这种(带头建设好小岗村)责任和义务。我也考虑过、退缩过,但是我最终怀着积极地态度坚持到了现在。如果不是一种积极地态度,一种责任感的话,你说我图什么?其实,明年的这个时候,第三批选派干部的任期就结束了,但总书记的到来对小岗村来说是最大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你要不重视起来肯定就会错过。其实我也可以糊弄你(指小岗村),给你修修学校,打个井,修条路,你们也会说我好,不会有任何矛盾。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我必须要抓住小岗村这个难得的机遇谋发展。能做多少算多少,我今天是上午到这里来的,晚上马上坐车要赶回小岗村。我觉得做人要有一种责任感。
提问:沈书记您好,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合作社在小岗村的发展情况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谢谢。
沈浩:讲到合作社我一再强调的是,大家要吃饱穿暖,30年前一定要分田单干;要建设美丽富裕的家园,30年后一定要合作。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栏目走进小岗村时,我当时讲我们现在一定要合作。农民还是一盘散沙的话,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是很困难的,终究要依靠有组织的、农民自愿合作的形式,而且要靠村干部引导。小岗村有葡萄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双孢菇合作社。比如双孢菇合作社跟没有建合作社时相比,经济效益凸显,成本大大降低,产量也增加了,另外市场的话语权更大了。现在是多家收购商到小岗村来争相收购,过去
是他家卖1块钱1斤,我为了卖出去我就卖9毛钱,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收入。说实话,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尝到了甜头不由自主地就会加入合作社。我们还想成立农民资金合作社,每家有一点钱合在一起就可以做事情,然后带领大家致富。合作社的建立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有效益,更主要的是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互助,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我们从政策上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现在最困难的是什么?缺乏这方面的人,也就是说合作社的领军人。我不是贬低我们的农民,农民有朴实、勤劳、吃苦、大方等很优良的品格,也有自私、狭隘、嫉妒、相互不服气等不好的东西。已经分了30年了都习惯了那种分的理念,单干的话,一块有规模的土地要涉及到几十户人家,他种小麦,他种玉米,他种花生,七零八落的,就是种同一种东西,比如说水稻,种的品种也不一样,打农药的时候,隔壁的看到他打药了明天也去打药了,而且加大剂量。现在就是这种状况。我们要是合作呢?适度规模的地块要是种小麦就统一种一个品种,管理上可以统一管理,比如要打农药了,让一个人牵头,把这几十户统一起来,委托一个人来打药,控制好剂量,然后卖的时候还能够卖个好价钱。还可以统一收割,现在的小田块,60块钱一亩,人家收割机还不给你收。合在一起的话,首先劳动量降低了,第二是成本降低了,药钱、种子钱、技术服务包括收割费等成本都降低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却提高了,而且还可以卖个好价钱,所以一定要合作。搞新农村建设,生产要发展,首先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的道路。
提问:沈书记您好,我来自农村,您在去小岗村之前是干财政方面的工作,您刚才也说过向农村拨款的时候,即使是招标,钱到了农民手中还是会减少一部分,假如您现在再回到财政厅,怎么减少涉农支出“跑冒滴漏”的现象?
沈浩:你的意思就是如何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实惠。假如我回财政厅,要让我一下子改变现状还是很困难的。但是,假如要我负责某一块资金的话,我就会有一个创新和改革,要充分相信农民,让农民得实惠。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有一些项目性资金,比如要修一条道路,按规定应该招标。招标的话,农民怎么去投标?而且还要有资质要求,于是,就出现县里有些人打着公司的名义去投标,实际上还是个人在干。然后他用工如果用本地的工人还好,但是他不愿意用本地的工人,他中标了就想把这个利益最大化,就有可能偷工减料。本地人在本地干事,不太敢偷工减料,怕被人家发现,外面的人,你就管不了了。这些项目能不能给我们小岗村人干?有些事其实很简单,挖一条沟我们农民不能挖吗?挖一米你给他10块钱就行了,他干了自己的活还能拿到钱,这多好。但是按照现行的制度,资质、发票等很多问题,农民都解决不了,达不到招标的要求。我向省财政厅长也反映了这个问题,我们厅长说,现在是你沈浩在当村书记你可以这么干,有的村,要是真把钱给他以后,你看那跑冒滴漏的,还不如招标。前一段《焦点访谈》就报道过,有一个地方工程干得乱七八糟,钱都落在了村干部的腰包里去了。所以说,这确实是新时期的新课题,因为国家的支农财政投入越来越多,所以我向总书记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时期建设农村发展农村需要人员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村一级干部的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村这一级组织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