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两则》

时间:2019-05-13 10: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庄子〉故事两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庄子〉故事两则》》。

第一篇:《〈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教师参考:

(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教师教学用书 224页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研讨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研讨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教师教学用书 224页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小组内议议)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三、拓展阅读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②匠石:工匠名。斲:削,清除。③运:挥动。斤:斧头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⑥质:对手。⑦夫子:指惠子。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课外分组准备,课内进行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基础与积累]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相梁()鹓鶵()醴泉()鸱()濠梁()鯈鱼()从容()吓()2.文学常识积累

庄子,即,战国时 蒙人,家,家代表人物。本次两则故事均选自《 》。《庄子》是 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 人,家,在 作宰相,是庄子的好友。3.用你自己的语言将两则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4.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探究与体验] 1.注意下列句子中一词多义现象并解释

庄子往见之 于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鹓鶵过之 鹓鶵发于南海

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而飞于北海 是鱼之乐也 而 仰而视之曰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非梧桐不止()②非练实不食()③非醴泉不饮()④固不知子矣()

⑤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⑦请循其本()⑧或谓惠子曰()

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⑩欲代子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⑤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⑥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⑦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4.回答问题

①《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②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③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者? ④学完了两则故事,你怎样看待惠子这个人物?

[拓展与欣赏]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②匠石:工匠名。斲:削,清除。③运:挥动。斤:斧头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⑥质:对手。⑦夫子:指惠子。1.解释加点的词语

a.顾谓从者曰()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 b.使匠石斲之 3.翻译下列句子

a.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

b.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综合与创新] 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读完“匠石运斤”的故事,相信你能对他们的关系有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第二篇:《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

一、学生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二、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五、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六、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

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 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 利禄猜忌 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十、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 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十一、自我问答:::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第三篇: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关庙中学 徐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汪洋恣肆幽默诙谐。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见参考译文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原文以及译文见参考资料)指名翻译,教师明确: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庄子形象: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快乐自由

1、惠子相梁

人物形象鲜明

描摹生动传神 比喻巧妙贴切 情节出人意料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第四篇:庄子故事十则(推荐)

庄子故事十则

一、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二、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三、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四、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梁国是不怀好意,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五、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六、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便以为是神鸟,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活了三天就被饿死了。鲁王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

七、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

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八、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对,她刚死时,我怎会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九、望洋兴叹

秋天来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改变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而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十、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十一、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第五篇:庄子名言故事(模版)

庄子名言故事(修改)

《在宥》十一 【原文】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在宥》篇。经,常也。玄天,指自然之化。此是说,如果扰乱自然规律,不顺从事物本性,那么,复杂多采的大自然就不会生成。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同时要顺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常理,否则,将一事无成,更严重者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如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因为盲目索取违背自然规律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生存。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今天重温庄子这句名言,对我们生产和生活会有启发意义。【故事】

下面的故事也出自《庄子·在宥》篇,主人公云将和鸿蒙皆是假托之人。

云将到东方游历,经过扶桑树的近旁时,正巧碰见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象鸟雀跳跃般游玩。云将看见他,惊疑地停了下来,呆呆地站住,问道:“老先生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这样呢?”鸿蒙仍不停地拍着大腿,鸟雀似的跳跃,对云将说:“游你的吧!”云将又说:“我有问题想问呀!”鸿蒙抬起头来看着云将,叹道:“唉!”云将说:“天上的气不和谐,地下的气郁结阻塞,六气不能调和,四季没有规律。如今我想汇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所有生物,该怎么做呢?”鸿蒙拍打大腿、跳跃着摇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云将无法再问了。

有过了三年,云将到东方游历,经过宋国的疆土时,恰巧碰到鸿蒙。云将高兴极了,小步急跑来到鸿蒙跟前问道:“您忘记我了吗?您忘记我了吗?”拜了两拜,磕头在地,希望听到鸿蒙的指教。鸿蒙说:“我任随自然而游,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放纵不受约束,不知道该到哪儿。所谓‘游’,就是放任随便,因而可以观察到万物的本来面目。我又懂得什么呢?”云将说:“我也自认为能放纵而不受束缚,然而到哪里人们都跟随着我。我也无法使人民停止跟随,如今我已摆脱了追随的人们!希望能听到您说上一句。”鸿蒙说:“扰乱天道的运行,违背万物的本性,浑然自然的状态不能生成,使得群居的野兽离散而鸟在夜里叫唤,灾难降临到了草木,祸害殃及无脚之虫。噫,这都是治理人民引起的过失啊。”云将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该怎么办呢?”鸿蒙回答说:“噫,中毒太深了!你还是慢慢飘回去罢!”云将说:“我碰到您不容易,希望还能听您说上一句。”鸿蒙说:“噫,养你的心!你只要保持无为,那么万物自然就会演化。废弃你的形体,杜绝你的聪明,忘却自身与万物的类别差异,完全混同于自然混沦之气。不耗心思,放弃用神,茫茫然丢弃灵魂。万物纷繁,各自恢复他们的本性。不要询问它的名字,不要窥探它的情状,万物本来就是自然生长。”云将说:“您把天道传授给我,将沉默不语的道理指示给我,我亲身寻求天道,如今总算找到了。”拜了两拜,磕头到地,起身告辞而去。

这个故事虚构鸿蒙与云将的对话, 以云将为求教者,以鸿蒙为悟道人,先写云将求教而遭拒绝,表示对有心治理天下、好圣尚智思想的否定;然后借三年之后鸿蒙对云将的回答,说明只要混混沌沌,终身愚昧;只要无为顺物,养心守性,那么天下自然大治,万物自然昌盛。《天地》十二 【原文】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天地》。孔子的学生子贡从楚国返回晋国旅途中,遇到了菜农,通过与菜农的交谈,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学生讲出此话。这句名言的意思是:掌握道 1 的人,德性完全;德性完全的人,形体完全,形体完全的人,精神完全。精神完全,便是圣人之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如道家重视人的内在理性和精神,儒家重视人的外在习行和功利,在战国时代,两家思想势如水火,往往表现为对立、攻取。在这里,庄子用讲故事的形式,巧妙借用儒家的口,赞扬道家的思想,贬低儒家思想,使儒家自取其辱。从今天看,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合,应当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应该身体力行、献身社会。既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要有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道家轻视物质和实践,是不合理的。但他们关注理性和精神,对于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更为重要。

【故事】

下面故事出自《庄子·天地》。

子贡到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时,路过汉阴,看见一个老人正在菜园里干活。他开凿地道通向井,抱着瓦罐从那里取水浇园,非常吃力地干着,效率很低。子贡向前便问:“有 一种机械,使用它,一天可以浇上百畦的菜,用力很少可功效很高,老先不想用吗?”浇园的老人仰面看着子贡说:“那是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用木材作成的机械,后面重前面轻,用它取水就像抽引一般,水像滚沸似的迅速流出,它名叫槔。” 浇园老人愤怒变了脸色,笑着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过,有机械的,一定有机事,有机事的,一定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纯洁素白就不具备;纯洁素白不具备,神性就不安定;神性不安定,就不能载道。你所说的器械,我不是不知道,但我感到那是羞辱,不愿去做。” 子贡听后羞惭得低下了头,不能对答。过了一会,浇园老人说:“您是做什么的?”子贡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老人说:“您不就是那个以博学自比圣人、靠夸诞来压倒众人、独自扶弦哀歌,向天下炫耀名声的人吗?你应当忘却你的神气,毁坏你的形体,那样差不多可近于道了。现在你自身还不能治理,又怎能有力治理天下呢?您去吧,不要耽误我的事情。”子贡听了以后,羞惧得变了颜色,内心空虚而不舒服,走了三十里路后才有好转。他的学生问道:“刚才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先生见了他怎么变了颜色,整日没有恢复常态?”子贡说:“原来我以为天下道德高深的只是我的老师孔子一个人罢了,不了解还有这样一个人。我听先生孔子说过,事情要做得确当,功业要求其完成,用力少,而功效多,便是圣人之道。现在才知并不是这样。掌握道的人,德性完全;德性完全的人,形体完全,形体完全的人,精神完全。精神完全,便是圣人之道。寄生在人世和一般人共同生存,而不知要到哪里去,淳朴完备,茫茫深远,不可测度!功利机巧,在这样的人的心里必定不会存在。像这样的人,不合他的志向,不去;不合他的心愿,不做。虽然天下都称赞他,所称赞的与他的行为相合,也傲然不顾;天下都责备他,所责备的与他的行为不符,也全不在意,不入于耳。天下人的责备和称赞,对他是没有什么增加和减少。这叫做德性完备的人!我容易被是非毁誉动心,则应叫做**之民。”子贡回到鲁国以后,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孔子说:“他是修习浑沌氏道术的人啊。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修养内心,而不治理身外事物。对于这样心智明白,进入纯素境界,无为虚淡,返回淳朴本原,体悟纯性,抱持真神而遨游世俗之间的人,你何必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道术,我和你怎么能够认识呢?” 《庄子·天道》十三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要义】

此名言取自《庄子·天道》,也见于《老子》。其意是说:真正知晓道的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知晓道。在庄子看来,道是世上最珍贵的,珍贵的道凭借的是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所成,语言是有它可贵之处的。语言的可贵之处,是它的意思。意思是有依随的。意思所依随之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是世上就因为语言可贵 2 而流传书籍。世上虽是把它看得贵重,可它仍不是最可贵的。在这里庄子要说明的是世上最可贵的是抽象的规律,而这个规律而不可言传,不能从书籍中获得,而必须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获得。庄子轻视理论作用,否定书本在传授知识、认识规律、指导实践的作用,是错误的,但是他看到了实践在认识和掌握规律的重要性和书本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又是值得肯定的。【故事】

下面故事出自《庄子·天道》。

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叫轮扁的人在堂下砍制车轮,他放下了椎和凿走上去,问桓公道:“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言论。”桓公说:“是圣人的言论。”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怎么可以随便议论?你如果能说出道理就算了,若说不出道理就将你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所做的事看到的。砍制车轮,如果用力缓了,则工具接触松滑,不能稳固有力;若用力怠了,则工具接触滞涩,难于入木。不缓不怠,随着手的操作而恰到好处,和心中所想的相应,嘴里表达不出,但是有一种适宜的程度存在其间。这种体验,我无法对我的儿子说明白,我的儿子也便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过去。所以我活到七十岁只好还在干砍制车轮的事。古时的人连他的无法流传的东西,都已死了.那么,您所读的东西,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庄子·秋水》。【原文】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要义】

虚,古与“墟”相同,指所居之地。笃于时:局限于时节。笃,局限之意。曲士:一曲之士,指偏执之人。此句名言取自《庄子·秋水》。其意是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水井周围所限制;夏季的昆虫,不可以和它谈论寒冰;乡曲的读书人,不可以和他谈论大道。庄子用青蛙、夏虫、乡曲为例说明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破门户之见,他力图启发人们立足更大的视野,即“道”的高度来破这个门户之见。【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公孙龙问魏公子牟:“我少年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讲清楚同异合一,坚白相离的道理,不对的可以说成对,不可的可以说成可,使聪明的百家感到困惑,使善辩的众人感到为难。我自以为无所不通。今天,我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茫然对他感到奇怪.不知道我的辩论不如他,还是才智不如他?今天我无法开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魏公子牟靠着几案叹息,仰天而笑说:“你没有听说浅井里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的大鳖说:‘我多快活啊,出来跳跃在井栏杆上,回去到破井壁边上休息;游在水中,水挨着腋窝托着两腮;跳在泥里,泥没了足背。赤虫蝌蚪没有比得上我的。我独占一井的水,有虎坐浅井的快乐。这美极了。先生,你为什么不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足还没迈进来,右膝已被绊住。于是,它从容退却,向井蛙讲述大海的情况,说:‘千里之遥不能形容大海的辽阔,千仞之长不能衡量大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七旱,可是海水没有亏损。大海的容量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变化,不因水旱多少而增减,这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些,惊惶失措,心中怅惘。

凭你的智慧不能辨别是非的界限,还想审视庄子的言论,岂不象蚊子背山、马蚿过河一样,必定不能胜任。凭你的智慧无法议论细微极妙的理论,而追求一时之利,岂不象浅井里的青蛙一样?庄子的言论就像下至黄泉、上至苍穹,不分南北,四通八达,含义深奥,不可测量;3 它的言论,不分东西,始于微妙之处,返回辽阔之境。你拘谨的用观察方法寻求庄子哲理,用雄辩口气探索,岂不是用管窥天,用锥钻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走开吧。你没有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今天你还不走开,将会忘掉你原来的本事,失去你本来的学业了。”

公孙龙张着嘴合不拢,伸着舌头放不下,跑了。《庄子·至乐》篇 【原文】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至乐》篇。庄子认为,世人多喜欢追逐富贵、名利、长寿、财富等,但这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至极快乐,更不足以保全身体。真正的至极快乐应该是因顺自然。只有作到无欲无为,才可实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的境界。这句名言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即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正确对待生与死、成功与失败、贫贱与富贵等问题,不应该因为财富、长寿、名利而高兴,也不因为贫穷、死亡、失败而沮丧,只有超脱这些世俗累赘,方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当然,庄子并不真是希望人们避生就死,而是认为只有屏弃世俗的牵累,才能享有真正的自适和至乐。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上多数人是以身发财,不是以财发身。本来人们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可是往往为了名利,为了口腹之欲,过度的劳累自己的身心,使之无一刻安宁,更有甚者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贪赃枉法,杀人越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名利本是好东西,但这是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的自然结果。“只求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还是比较正确的生活态度,因为“只求耕耘”,“收获”在其中矣;“但行好事”,“前程”在其中矣,而且没有“得亦忧,失亦忧”的心理负担。这真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此我们说,庄子这句名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

以下两个故事取自《庄子·至乐》。故事一: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见庄子叉开腿坐在那儿,一边敲盆,一边唱歌,非常自得的样子。

惠子看到后,非常生气的质问道:“你夫人和你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你生儿育女,为你忙前忙后,恩恩爱爱这些年,你不哭就够无情的了,你还又敲盆又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叹了口气说:“不是这样的。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是哭天哭地、悲伤万分呢!但后来据我观察,她起初并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也没有元气。杂在恍惚之间,一变而产生了元气,元气变化产生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今天又变化,以致死亡。这种生死变化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呜呜地在旁边痛哭,我觉得这样对待生命是不够通晓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了哭泣。”

由此可见,庄周认为生死本是自然的演化,如同四时的运转,人应该顺其自然,不应为死而悲伤。可以说是真正的“以理化情”的要例。以情观之,生乐死悲,乃是自然;以道观之,生死齐一,何悲何喜,亦是自然。首先人是感情的动物,如果人人皆能如庄子一样通达,那么地球与月球又有什么分别?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鲁君听说颜阖是个满腹经纶得得道的人,便派人送去币帛礼物,以示敬意。颜阖住在陋巷里,正穿着粗布衣服喂牛。鲁君得使者来了,颜阖便应着上去说话。使者说:“这是颜 4 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说:“这是颜阖的家。”使者便送上币帛礼物。颜阖说:“怕你们听的不对,找错了人,要给你们造成错误,不如再去仔细地查核清楚。”使者回去了,经过查核,又来找颜阖,颜阖已找不到了。庄子议论道:像颜阖这样的人,是真正厌恶富贵的人。所以说,大道的精华是用来保身养生的,它的残余,用来管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帝王的功业,不过是圣人多余的事,不能用来保身养生。当今的世俗的君子,为了追求名利,许多人宁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岂不可悲吗!圣人凡是要做什么,一定先要弄清这样做的目的和这样做的原因。如果现在有人,用随侯的宝珠去射飞得千仞高的麻雀,人们一定要笑话他。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使用的东西太贵重,所要获取的东西太轻贱的缘故。生命,又岂只是随侯的宝珠那么贵重呢!

《庄子·达生》篇。【原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要义】

达,通达。情,情理。务,追求。所无以为,所作不到的。全句的意思是,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去致力于生命中所不可做到的事;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去致力于命运所无能为力的事。简单的说,就是要“乐天知命”。这句话出自《庄子·达生》篇。庄子让人们通晓生命和命运,在命运面前,无所作为,听命运安排,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消极意义。但是其中也蕴涵着尊重客观现实、量力而行、不盲目冒进的思想,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故事】

故事出自于《庄子·秋水》

孔子周游到匡这个地方,卫国人将他重重围住,但是他还是弹琴歌唱不停。子路进去见他,问道:“先生怎么这般快乐呀?”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忌讳穷困久了,可是不能免于穷困,这是命运如此啊。我力求通达久了,可是不能通达,这是时机如此啊。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穷困的贤人,并不是他们别有智慧;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得志的贤人,并不是他们失去了智慧;乃是因为时机和形势的不同啊。你要知道,水行不避蛟龙的是渔夫的勇敢;路行不逃兕虎的,是猎人的勇敢;白刃威胁在面前的,视死如生的,是烈士的勇敢;懂得不幸是命运决定的,得志是时机决定的,遇大难而不畏惧,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即子路),你安静吧,我们的命运是由不得自己的啊。”不多时,持兵器的卫人进前道歉说:“我们把你当作(施暴的)阳虎了,所以把你包围起来。现在发现你不是,我们撤退围兵,向你道歉。”

【原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要义】

志,心意;乃,就;凝,至。全句的意思是:运用心志而毫不分散,就可以达到神化的地步。本句出自《庄子·达生》篇,此篇主要是告诉人们如何养生。庄子主张,养生固然应该养形,更应注重于养神。养神之要点在于勿劳神、耗神,宜忘怀物我,与万物同一,使自己主观的心神与客观的自然之理相契合,就能够无往而不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强调精神纯一的重要性。同时,这句名言也包涵了这样的道理:从事于任何技艺活动,必须排除杂念,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反复实践,唯于此,才能熟练地掌握其中的奥妙,做到游刀有余、出神入化,很少出现过失。【故事】

故事一,出自《庄子·达生》篇。

说孔子与众弟子们到楚国去,途中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用竿子粘蝉,他粘到蝉就象拾东西一样容易。孔子觉得很奇怪,就走过去,对老者深施一躬问道:“老人家,您捕蝉这样容易,您是技巧高明呢,还是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呢?”老人家放下手中的竿子回答说:“我是有道理的。经过五六个月的训练,我能够在竿头摞两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时的失误就很少;能在竿头摞三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时的失误有十分之一;能在竿头摞五粒弹丸而不掉下来,捕蝉就象拾取那样。我安定自己的身躯,象一段生根的木桩;控制自己的胳膊就象一节枯枝。这时,虽然天地这么大,万物这么多,我心中却只知道有蝉。我一动不动,不因任何事物而分散对蝉翼的专注,这样,怎么会得不到蝉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而毫不分散,就可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说的深意吧!”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列御寇给伯昏无人(假托之人)把箭扣上,拉满了弓,在前臂肘上放一杯水,箭发射出去,正中目标,前箭刚射出,后一枝箭又扣在弦上。这个时候,他一动不动,象个木偶。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射箭的射箭,不是无心射箭的射箭。如果同你登上高山,踩着危石,下临百仞的深渊,你还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踩着危石,下临百仞之深渊,背向深渊小心地后退,最后,脚的二分垂在边缘之外,便揖手要列御寇靠前。列御寇吓得伏在地上,汗流至脚跟。伯昏无人说:“至人,上看青天,下测黄泉,放纵八方,神气如常。现在,你这样恐惧,神色异常,你想射中就难了!”

【原文】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要义】

故,习惯。性,习性。命,性命,自然状态。此言引自《庄子·达生》篇。意思是说,(做事情)从习惯开始,长久了就成为本性,最后随顺自然,成为生命一般。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在现实生活中,应当了正视和尊重现实,善于因地制宜,熟悉周围环境和合理地加以利用之,久而久之,无须费力,习惯成自然,得心应手,成就事物。庄子用游泳说明,经常熟悉水性,顺从水性,就会自如浮游在水中,游泳这样,生活、工作亦如此。

【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达生》。

孔子在吕梁游览,只见瀑布高悬二十余丈,飞流溅沫延伸四十里,鱼鳖鼋鼍都无法在此游水。却看见一个男子在这里游泳,孔子以为他是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而想寻死,就让弟子们沿着水流去救他。这男子游出数百步以后又从水中出来了,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唱,游览于岸边。孔子跟随着他问道:“我以为你是鬼,仔细看过以后才知道你是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道术吗?”男子回答:“没有,我没有道术。我开始于习惯,长久了就成为习性,最终成为性命一般。我和回旋而下的漩涡一起没入水中,又随着涌出的水流一起浮出水面,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张游泳。这就是我能如此游泳的原因。”孔子问:“什么叫‘开始于习惯,长久成为习性,最终成为性命’呢?”这男子答道:“我生在高地就安于高地,这就是习惯;长久在水中而又能安于水上的生活,这就是习性;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就是性命。” 《庄子·山木》,【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要义】

醴,甜美的泉水。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山木》,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友谊象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情,象醴泉一样甘甜。君子交往因清淡而亲密,小人交往因甘甜而断绝。这里所赞扬的是君子的高尚品格:虽然平时的友谊象清水一样,但在危难时却能不计功利,申明大义,类似于君子不爱惜钱财而注重亲情。其实,这句话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完全一致,而在此庄子故意贬低儒家创始人孔子,借用孔子向人请教表达了这个思想。

【故事】

故事取自于《庄子·山木》。孔子问向子桑雽问到:“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出境,在宋国连坐于其下的大树也被砍掉,在卫国连踪迹也被铲平,在商周遭遇困窘,被围困在陈国何蔡国之间。我遇上这几次患难,亲戚朋友更加疏远,学生朋友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子桑雽说:“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假国人逃亡的事吗?有个林回丢掉价值千斤的璧玉,背着婴儿逃跑。有人说,‘这是为了保住钱财吗?婴儿是不值钱的。这是为了避免累赘吗?婴儿远比璧玉累赘得多。这是为什么?林回说;‘爱惜璧玉凭借财力相结合,爱护婴儿是靠天性相结合。’凭财力相结合的,在窘困祸患来临的时候便要背弃;靠天性相结合的,在窘困祸患来临的时候要相亲。相亲和背弃相差太远了。君子之间的友谊象水一样清淡,小人之间的交情,象醴泉一样甘甜。君子交往因清淡而亲密,小人交往因甘甜而断绝。凡是无故结合的,就要无故分离。”孔子说:“我深受教益了!”便缓慢游走回来,停止学业,摈弃书籍,学生们不在面前行戢让之礼,但敬爱的感情更为增进。

【原文】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要义】

此名言出自《庄子·山木》。

廉,古代假借为“利”,“廉则挫”,即“利则挫”。其意是说,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者会受挫折,尊贵者会遭非议,有作为的就要亏败,贤人遭人谋害,愚人受人欺诈。庄子阐发了老子“树强则折、兵强则灭”的思想,看到人间合离、成毁的转化,告诉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归向于道德,崇尚中和,不为外物所累,作到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显现,或如虫蛇隐伏。随时变化,不要执一而行。从崇尚中和讲,庄子思想接近儒家的中庸。【故事】

此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有高大的树木,枝叶非常茂盛,可是伐木的人在它旁边都不去砍伐。庄子问其缘故。伐木的人答道:“因为材料不好,没有用处。”庄子就说:“这棵树因为无用,所以能够享尽天所赋予它的寿命。”庄子从山中出来,到一个友人家里去。友人见了庄子很高兴,名童仆杀一只鹅请他。童仆问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现在杀那一只呢?”主人到:“杀那只不会叫的。”次日,庄子的学生问道:“山中的树木,因为无用,而能保全他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又因为无用而被杀死。请问先生将何以自处呢?”庄子笑道:“我或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处于‘有用’和‘无用’的中间,对于处世之道有些近似,却不是正道,所以还是不能免于物累。若心怀道德以出世,就不必论‘有用’和‘无用’了。这样,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或如神龙显现,或如虫蛇隐伏。随时变化,不要执一而行。或曲或伸,以和为量。寄心于未曾有物之先,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执,又怎 7 会受物所累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出世法则啊。至于万物的情伪和人类的转变就不是这样: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坏,锐利者就被挫折,尊贵者就遭非议,有作为者就要亏败,贤人遭人谋害,愚人受人欺诈,怎能必免于物累呢?可叹啊!学生们要记着:处世若要免于物累,只有归向于道德了。”

【原文】

功成者堕,名成者亏。【要义】

此名言出自于《庄子·山木》,其意是:功成不退必遭倾覆,名声彰著的必然亏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功名、荣誉、财富是社会对个人所付出劳动的肯定,它标志着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个人而言,又有负面影响,如它会招致周围人们的嫉妒和责难,而遭受不应该的苦恼和痛苦,更有甚至者会带来杀身之祸,庄子从反面看到了荣誉、功名对人精神和形体的危害。提出了清除这种危害的方法,即以自然无为、谦让不争的态度对待事物,不追求功名荣誉,才能真正保全自己而不至于受到伤害。从今天看,庄子一味追求自然无为谦让不争,不可取。但是特定的条件下,也不失一种高明的处事方法。以下庄子是以鸟为例说明不争谦让而保全自己的故事。【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孔子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续七天不曾举火烧饭。太公任去吊慰他道:“您快饿死了吗?”孔子说:“是的。”太公任说:“您厌恶死吗?”孔子说:“是啊!”太公任说:“我对你试言不死之道吧。东海有鸟,名叫意怠。这种鸟飞行得特别慢,好象一点本事也没有。飞行时要别的鸟领导,居住时夹在众鸟当中。进时不敢在前面,退时不敢在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尝,只吃众鸟所剩的。因此众鸟不排斥它,人们也终不能害它,所以免于祸患。直的树先被砍掉,甜的水井先被用干。都是因为有用,所以受害啊!您或者因为卖弄聪明,来惊骇世俗的愚人;修身立德,去显明别人的污浊;光芒外露,象挑着太阳和月亮在游行一般;所以不能免于祸患了。我听老子说过:‘自己夸耀就没有功劳,功成不退必遭倾覆,名声彰著的必然亏损。’谁能除去求功求名的心,恢复到和、众人相同呢?大道流行天下,而不居有道之名;上德流行天下,而不居有德之名。心地纯一,行为平常,外貌不加修饰,类似愚狂;屏除形迹,抛弃权势,不求功名。所以,我不求于人,人也不求于我。至人是不求声名的,您为什么喜欢显露自己而招祸殃呢?”孔子说:“说的好!”于是,他辞别朋友,离开学生,逃到旷野,穿粗衣,食橡栗,走进兽群中兽不惊乱;来到鸟群里鸟不惊飞。鸟兽都不厌恶他,何况人呢?

【原文】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庄子·山木》。其意是说:一物害一物,是彼此招引的啊。庄子反对“守形忘而身”,倡导忘却外在的事物干扰,尤其是放弃眼前的利益的追求,而保全其身。他认为人和动物之所以不能长久,或者遭到夭折,其原因在自己,即未考虑到物与物之间利害关系,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庄子本来是讲养生的,但对于我们今天处理社会和生活问题有重要的启发。下面的故事与《说苑·正谏》所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有类似的地方。【故事】

故事取自于《庄子·山木》。

庄子到雕陵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从南方飞来的奇异的喜鹊。它的翅膀长达七尺,它的眼睛直径一寸,撞到庄子的额头上,又飞落在栗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大却飞不远,眼睛那么大却看不清。”于是撩起衣裳,疾步跟随而去,手持弹弓而等候机会。这时看见一只蝉儿,因为得到一点树荫感到适意而忘记自身;一只螳螂用树叶隐蔽自己把它捉住,可是由于见到猎物而忘记自己的形体;这只奇异的雀便随着捕获了它,雀是由于见到了猎物而忘记自己的真性。庄周见到这种情形便吃惊地说:“唉,一物害一物,是彼此招引的啊。”便赶快丢弃弹弓往回走,看守栗园的人追赶着骂他。

庄子回家后进入内室,三天没有走出门庭。弟子蔺且就问他:“先生最近为什么总是不出门庭呢?”庄子说:“我守护自己的形体,却忘记了自己的身躯;能在浑浊的水里观察,在清澈的水里反而迷糊。而且我听先生说过:‘到一个地方,就要随从那里的习俗。’如今我到雕陵游玩而忘记了自身,以致那怪异的雀撞到了我的额头;我在栗树林里游玩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看守栗园的人辱骂我,所以我不出门庭啊。”

《庄子·田子方》

【原文】

明乎礼仪,而陋乎知人心。【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楚国的温伯雪子到齐国去,途中投宿在鲁国客店。鲁国有人请求要来看他,温伯雪子说:“不行!我听说中原一带的君子,对于礼节仁义十分精通,而在认识人心方面十分浅薄。我不想见他。”

到了齐国以后,返回时投宿在鲁国客店,那个人又请求拜见。温伯雪子说:“过去请求见我,如今又请求见我,看来这人必定有什么话要来启发我。”于是出去见客,回到屋里就叹气。第二天,去见这个客人,回到屋里就叹气。第三天,去见这个客人,又是回到屋里就叹气。他的弟子说:“每次会见这个客人就叹气,为什么呢?”温伯雪子说:“我本来就告诉过你了:中原一带的人精通礼节仁义,而对于认识人心方面十分浅薄。刚才来看我的那个人,进来出去,处处规规矩矩;一举一动,令人眼花缭乱。他规劝我时,好像儿子对着父亲;他开导我时,好似父亲对待儿子,因此叹息啊。”

孔子见了他却没有说话。子路说:“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已经很久了。见了他却不说话,为什么呢?”孔子说:“象他这种人,眼睛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的,就不必说话了。”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田子方》 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士,但是很少有从事先生您的道术的。”庄子说:“鲁国儒士很少。”鲁哀公说:“鲁国所有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过:儒士头上戴着圆形的帽子,表明他们懂得天文气象;脚上穿着方形的鞋,表明他们知晓地理;身上宽松地佩带着玉玦,表明他们临事能够决断。但是君子有那种道术的,未必穿那种服装;而穿那种服装的,未必懂得那种道术啊。您如果坚持认为不是这样,为什么不在国内下一道命令:‘没有儒者学养而穿儒服的,就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发布了这道命令。五天以后,鲁国上下没有敢穿儒服的了。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前来,站在朝廷门外。鲁哀公立即召见并询问国事,问题变化多端,但他应答如流。

庄子说:“全鲁国的儒者只不过一个罢了,能说很多吗?”

《庄子·知北游》。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要义】

出自《庄子·知北游》。其意:天地有最好的美而却不言语,四时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原理却不说明。圣人推原天地的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无所作为,大圣不妄自造做。这是观察效法天地的缘故。这是庄子的天人之学,也是他的处世哲学,其核心是自然无为的思想。人与天(自然)关系,一方面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天面前,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又有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庄子和老子一样,从人有为于自然和社会带来负面作用中思考和反省,提出了天地自然无为,有功而不夸伐,作为人为人处事当效法之,顺从自然,尊重规律,在规律面前不自作聪明,胆大妄为,更不能居功自傲,或者贪天之功为己功。否则,就要受到惩罚,遭到失败。虽然这种说法,抹杀人的能动性,但工业高度文明和物欲横流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故事】

故事出自于《庄子·庚桑楚》,老聃的学生有个叫庚桑楚的,独得老聃的学问的真谛,后来他到北方住在畏垒山中。他的仆妾中,炫耀用智的,便把他们辞去;标榜仁义的,便使他们远去。只留下朴拙的一起生活,勤劳的供驱使。过了三年,畏垒获得大丰收。那儿的百姓便相互谈论说:“庚桑子刚来的时候,我们感到很惊奇,现在我们按日计算他的功绩感到不足,可按年计算却是有余。他大概是圣人吧,咱们怎么不以他为主,加以祝祷,立庙供奉起来呢?”

庚桑子听到以后,心里很不高兴。他的学生们感到奇怪。庚桑楚说:“你们对我有什么奇怪的呢?春气发动而百草丛生,秋天来临而各种果实成熟。春花和秋实,难道没有缘故就这样吗?这是天道运行的结果。我听说圣人,静居方丈小室,而百姓无拘无束不知所往。现今畏垒山的百姓都有意尊我为贤,我难道是榜样吗?所以面对老聃的教诲我实在愧不敢当。”

弟子们说:“不能那样。在小溪浅水里大鱼无法游动,小鱼却活动自如。在低矮的山丘上,大兽无法藏身,而妖狐却可以得意潜藏。况且尊贤授能,首先要择善施利。自古以来,尧舜就是这样,何况畏垒山的百姓呢?老师就听从他们吧!”

庚桑子说:“来,年轻人,我告诉你们:含车的大兽离开山林就不免遭到罗网的祸患;吞舟的大鱼因波流动荡而失掉了水,就会被蚁虫所伤害。所以鸟兽不厌高飞远走,鱼鳖不厌深入水中。全形养生的人隐身处世,也不过是不厌深居远处罢了。尧舜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呢?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分辨,犹如胡乱穿凿城墙来种植蓬蒿一样。(尧舜时)把毛发梳成发髻,数米做饭,窃窃私语,他们有什么足以济世的!擢升贤能则人们互相倾轧,任用心智则人们互相欺诈。这些都不足以使人们纯厚。人们贪心严重,发生了子杀父、臣弑君、白日行盗、正午挖墙的罪行。我告诉你们,大乱的根源必定起于尧舜时代,而流毒延至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定有人吃人的现象。” 《庄子·徐无鬼》。【原文】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在此篇中,记载了齐相管仲在病危时举人为国政之 事。他反对廉洁亢直不能与物混同的作风,提倡忘怀无心、谦虚恭让的临政态度,从而提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意为:以贤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待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人的身份,谦恭待人,没有不得人心的。虽然,他否定了为官清廉正直,不可取。但他看到了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得人心;倡导礼贤下士、谦虚待人,却有现实意义。【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齐国宰相管仲生病了,桓公来问他说:“仲父的病够重了!不能隐讳了,如果病危,寡人的国家政事交谁办理好呢?”管仲说:“您想交给谁呢?”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他是个廉洁的好人,对不如自己廉洁的人不和他们来往;另外听到某人有过错,总是忘不了。要是让他来治国,对上要违抗君主,对下要抵触人民。他得罪君主,便不是很久的事了。”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如果不得已的话,只有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在上能忘怀荣辱,不自逞意气;在下能靠近百姓。所以,他惭愧自己不如古代的圣人黄帝,而对不如自己的感到悲怀。用德感化若的便是圣人;根据人材来分工,以显示人们的才能的,便是贤人。以贤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待人,没有能得人心的;以贤人的身份,谦恭待人,没有不得人心的。他对于国事,不去闻听什么;他对于家事,不去察看什么。如果不得已的话,只有隰朋可以。”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列御寇》。

列御寇到齐国去,走到中途就返回来,遇到了伯昏瞀人。伯昏瞀人说:”你中途返回,是什么缘故呢?”他回答说:“我感到吃惊。” 伯昏瞀人问道:“为什么感到吃惊?”他回答说;“我曾到十家店里吃米汤,有五家先免费赠送给我吃。”伯昏瞀人说:“这样的情况,你为什么要吃惊呢?”他回答说,“内在的矜持如果不化释为真诚,就要泄露在外形上成为神采,用来对外镇慑人心,使人把我看得比显贵和年老的人还重,这样会造成自己的祸患。那些卖米汤的人,做点汤水食品一类东西,没有很多的赢余,他们获得的利很薄,他们所有的权很小,尚且这样对待我,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君主为国事操劳,为事业竭尽心智,他会把重任交给我,要我为建功效力,我是为这个原因而吃惊的。”伯昏瞀人说:“你的观察很好啊,你这样来对待自己,人们就要来归附你了。”

过了没有多长时候,伯昏瞀人到列御寇的住处去,看见来访者在门外脱下的鞋子已经摆满了。伯昏瞀人向北站着,用手杖拄着下巴。站了一会,没有说话就走出去。负责通报的人便把这情况告诉列子。列子提着鞋赤着脚追了出来,到了门口,说:“先生已经来了,为什么不给我发出药石般的良言呢?”回答说:“不用再说了,我曾经告诉你,人们要来归拊你,现在果然来归附你了。并不是你自己能使人归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归附你。你何必表现出卓异,用以取得人们的欢心呢!一定要去感动人们,就要动摇你的本性,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和你交游的人,是不把正确的话相告的,他们的巧佞的话,全是害人的毒药啊!对这些如果尚不能觉悟,对重大道理又怎能深思熟虑下去呢!有技巧的人不免辛劳,有智慧的人常要忧虑,无能的人没有索求,吃饱了饭随处游玩,像未系起来的船一样地漂流,这是内心虚静而随处游玩的啊!” 【原文】

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要义】

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审,确定。其意为:水无土则无法寄托,影无人则无所自见,此物无他物也不能独立为物。在庄子看来,事物各有自己特性,自己的自然限度,这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和区别他事物的原因。如果守住自己的本分和限度,事物就会长久;反之就会发生变故而灭亡。就人而言,也是如此,庄子说:“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 11 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至乐》)就是说,古来的圣人让各人具备不同的才能,使他们各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名义和实际相符,义理与性情相适。这就叫做:条理通达,受福持久。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自卑自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西方大哲强调“认识你自己。”可见,对自己有个较客观的评价,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对自己有较客观的人生定位,脚踏实地,步步落实,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不切实际,则难免“头撞南墙”,举步艰难。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对于这一点,孔子体会得比较深刻。孔子在解释《周易》时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说的就是道德浅薄而居尊位,智慧不足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少而担当重任,就象鼎足被压断,整个鼎翻倒将其中食物洒出一样,其原因是不自量力。【故事】

下面要讲的故事亦出自《庄子·至乐》篇。颜渊往东要到齐国去,孔子脸上表现出忧愁的样子。子贡离开座位,上前施躬问道:“学生请问,颜回东往齐国,先生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问得好,从前,管子有句话,我很赞赏,他说:‘小袋子不可以装大东西,短绳子不可以汲取深井的水’,这样说来,以为生命各有它生成的原因,而形体各有它适宜的地方,这不可改变。我担心颜回向齐侯谈论尧、舜、黄帝之道,再讲燧人、神农之言。齐侯听后要扪心自问而不理解,不理解就会疑惑,一旦疑惑就要把颜回杀死。你难道没有听说吗?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献酒给它,奏《九韶》为迎宾曲,宰牛羊喂它。这只鸟看到这些,头晕目眩感到忧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人的方法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就应该让它栖息在森林里,遨游在湖中岛上,漂浮在江湖,吃泥鳅、小白鱼,随鸟群的行列停留,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们唯恐听到人的声音,为什么把它放到那嘈杂的地方呢?《咸池》、《九韶》的乐曲如果在洞庭旷野里荡漾,鸟儿听了要高飞,野兽听了要跑掉,鱼儿听了会沉入水底,但是人们突然听到了都要围上来观赏。鱼在水中才能生存,人掉到水中就会淹死。鱼和人的秉性是不同的,爱憎也就不一样。所以,先圣不强迫人们的才能都一样,不强求人们的工作都相同。名称的定立要和实际相符,义理的设立要和性情相适。这就叫做:条理通达,受福持久。”

《庄子·则阳》 【原文】

安危相易,福祸相生。【要义】

此句名言出自《庄子·则阳》。是大公调在回答少知提出问题时提出的,其原话是“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向摩,聚散以成,此名实可纪,精之可志也。”大意是:安危相互转换,福祸相互生长,缓急相互摩擦,聚散因而完成,这些从事物的名称和实际中体现出来规律,精深的道理中作出记载。这里的“安危相易,福祸相生”是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另一种说法。它告诉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具有忧患意识。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

春秋时有一个名叫子綦。他有八个儿子,一天,使他们排列在面前,把当时以相面著 称的确九方歅请来,对他说:“给我相一下我的儿子,看他们当中谁最有福,”九方歅说:“数着梱最有福。”子綦惊喜地说,“怎样的有福?”回答说:“梱将要和国君一同进食,这样过一辈子。”子綦听了,悲伤地流下眼泪,说:“我的儿子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九方歅说:“能够和国君一同进食,三族都要受到恩泽,何况是对于本人的父母呢?现在先生听到这件事却哭了起来,这是拒绝幸福,儿子是有福了,父亲是没有福。”子綦说:“九方歅,您怎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如果梱有福的话,也就是尽量喝酒吃肉,使口鼻得到享受罢了,您怎么能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这好比我没有从事牧养,在家中西南角却有了羊,没去打猎,在家中东北角却有了鹌鹑,你对这种情况不感到奇怪,这是什么缘故呢?我和我的儿子游处,是游处在天地之间。我和他们从天那里取得快乐,我和他们从地那里取得食物。我不和他们去做什么,不和他们谋划什么,不和他们做怪诞之事。我和他们顺遂天地的自然之道,而不和他们去搅扰事物。我和他们都顺遂自然,而不去做认为便宜的事。但现在世俗却给我们好处!凡是有奇怪的征象,一定会有奇怪的行事。危险啊,这不是我和我儿子的罪过,这是上天给的啊!我所以要哭。”没有多久,梱被派去燕国当使臣,在路上被强盗掳获。强盗觉得,保全他的身体而把他卖出为奴,很不方便,不如砍掉他的脚容易卖。于是砍掉他的脚到齐国出售,被渠公买去做看门的,因此便一辈子吃肉到死。

《庄子·外物》。

【原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要义】

饰,修饰。小说,短浅微小的言辞。干,求。县,高。令,通“名”。县令,即高名。出自于《庄子·外物》。其意为:,美饰微小的言辞来求取高名,距离明达大智也是很远了。按照庄子的说法,思考问题必须从大处着眼才可获得大道,付诸于行动才能有大收获的。从小处着眼不可能获得大道,更不可能有大的收获。这就告诉人们,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博大的智慧,在具体工作中识大体,顾大局,积极进取,创造一番有意义的大事业。当然,在参与大的活动时,还应该尊重现实,量力而行,脚踏实地,切忌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那样会适得其反。【故事】

故事一:出自《庄子·外物》。

任国公子制作了很大的钓钩,很长的黑色的钓绳,用五十头犍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手执钓竿,甩向东海,每天都在钓鱼,过了一年,也没有钓到鱼。后来,一条大鱼吞了钓饵,牵动巨大的钓钩向水底沉没,又浮出!水面,扬起鳍尾,迅急驰动。白色的波浪像山一般涌起,海水猛烈震荡,发出鬼神般的吼声,威势惊震千里。任国公子获得这条鱼后,把它分割,做成干肉。这样,浙江以东,苍梧山以北地区的人,皆饱吃过这条鱼的肉。因此,后世那些才识浅陋、又好评论讲说的人,听到这件事,都吃惊而互相传说。要是拿着小竿细绳,跑到沟 渠那儿,守候着鲵或鲋,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了。同样的,美饰微小的言词来求取一点赏赐,距离大的道理也是很远了。所以,未曾了解任氏风度的人,距离能够对待世间大事,也很远了。

故事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屠羊说,专以宰羊为生。楚国昭王失掉国家后,他跟着昭王外逃。昭王复国以后,要奖赏跟从的人,便要奖赏屠羊说。屠羊说说:“大王失掉国家,我也失掉宰羊的职业,大王复国,我也恢复宰羊的职业。臣的爵禄已经恢复了,还说什么奖赏呢?”王说:“要强令受奖赏。”屠羊说说:“大王,失掉国家,不是臣的罪过,所以不敢接受 13 责罚,可是大王的复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也不敢承当奖赏。”王说:“要予以表彰。”屠羊说说:“根据楚国的法规,必须有大功而受重赏,然后可以表彰。现在臣的智慧,不足以保卫国家,勇力不足以杀死敌寇;吴军进入郢都的时候,臣因害怕祸患而逃避敌寇,并不是特意随从大王出走的,现在大王要毁坏法规来表彰说,这种做法,臣在天下也没听到过。”王对司马子綦说:“屠羊说处在卑贱的地位,可所说的道理水平很高,你代我请他就三公的职位。”屠羊说推辞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宰羊的店铺要尊贵多了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宰羊的利息要富裕多了,但是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爵禄而使我的君主得到随便施赏的名声呢?说是不敢承当的,还是希望回到我宰羊的店铺里去。”终于没有接受奖赏。

【原文】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要义】

小智,小的智慧或者称小的聪明。此句名言取自于《庄子·外物》。在该篇中,此名言为孔子所说,但未必真实。在《庄子》中往往借儒家圣人的口说道家的话。其意为:去掉小的聪明,大的智慧才能显现:去掉向善之心,才能自然有善。按照庄子说法,无为无欲,处于自然状态,是大智;通过后天获得知识,人变的有为有欲,违背自然,是小智。只有去掉后天的知识和私欲,大智才显现。同样,人的善性也是如此,人为行善不是真善,真善是自然之善,后天的善掩盖了自然的善心,只有去掉后天的善才能保持真善。庄子看到了人运用后天知识有所作为而带来一些危害,并试图消除这些危害,应当说是积极的,但他把危害根源归结为人的知识和欲望,又是不正确的。从庄子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诚恳务实,不可自持小聪明,哗众取宠,骄傲于人。以下两个故事都以动物为例说明自持小聪明,骄傲于人,将致杀身之祸。【故事】

故事一:出自于《庄子·徐无鬼》。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猴子聚居的山。众猴看见了,害怕地跑开了,它们逃进荆棘丛的深处。只有一只猴子,迂回跳跃,东攀西援,向吴王显示灵巧。吴王射去一箭,它敏捷地把箭抓住。吴王便命令左右助猎的人一齐放箭,猴子抱着树被射死了。吴王回头对友人颜不疑说:“这早猴子,卖弄灵巧,仗恃敏捷,傲慢地对待我,才有这一身死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唉,不要在颜色上对人显示你的骄傲啊!”颜不疑回去以后拜董梧为师除掉骄色,去掉声乐,辞谢荣显。过了三年,国内之人都称赞他。

故事二:出自《庄子·外物》。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一个披散头发的人到旁门来偷看,对他说:‘我来自宰路那个深水,清江之神派我到河伯那里去,被渔人余且捉到了。”元君醒了以后,叫人占梦。回答说:“这是只神龟。”国君说:“有今叫余旦的渔人吗?”身旁的近臣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朝见。”第二天余且前来朝见。君说:“你捕到什么?”回答说:“我网到一只白龟,周圆有五尺。”君说:“把你的龟献来。”龟被送来了,国君一再想杀它,又一再想养活它,心里犹疑不定,便使人占卜。卜辞说:“杀掉龟,用来占卜,吉利。”便命人把龟的内脏挖空,用它占卜七十二次,没有一次不灵验的。孔子说:“神龟能给元君托梦,而不能逃避余且的网,它的智慧能占卜七十二次而没有一次不灵验,却不能逃避挖掉肚肠的祸患。这可以看出,智慧有困惑的时候,神灵有不到的地方。一个人虽有最高的智慧,但敌不过万人的谋略。鱼不知道怕网,却知道怕鹈鹕。因此,:去掉小的聪明,大的智慧才能显现:去掉向善之心,才能自然有善。婴儿升下来的时候,没有老师教导他便能说话,这是他和能说话的在一起的缘故。”

《庄子·让王》 【原文】

古者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要义】

此言出自《庄子·让王》篇。是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之时,子贡向孔子请教“穷“与”“困”的问题。孔子认为省察内心在道上并不穷困,面对危难而没有丧失我的节操。子贡听了孔子解释后说出了这番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得道的人,困厄时也快活,显达时也快活。他们所快活的并不在个人的困厄和显达,而在于心中悟道。这种面对危难,能以持道为乐境界为后世仁人志士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不畏艰险而表现出乐观精神树立了典范。

【故事】

故事出自《庄子·让王》。

孔子在陈蔡之间处境困窘,七天没有生火做饭,藜叶汤里看不见一粒米,他一脸倦容,却仍在屋里吟唱弹琴。颜回择着野菜,子路和子贡凑在一起说道:“先生两次被鲁国赶出来,在卫国被削去车轮印,在宋国被砍掉曾讲学于其下的大树,在商周处境窘迫,如今又被困在陈蔡间,想杀先生的人却不被治罪,凌辱先生的却不受制止。而他依然吟唱弹琴,没有中断过歌咏之声。难道君子竟是如此的不以受辱为意吗?”颜回无法回答,只好进屋把这事儿报告了孔子。孔子推开琴而长叹道:“子路和子贡真是目光短浅啊!把他们叫来,我有话对他们说。”子路、子贡进了屋。子路说:“象我们这样可算是困厄不堪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大道叫作‘通’,不通大道才叫‘穷’。如今我固守仁义之道而身逢乱世之祸,这算什么困厄!所以我心中自省并不通大道,面对危难而没有丧失我的节操,严寒已经来到,霜雪已经降临,我由此才感悟到松柏的苍翠不凋。在陈蔡所遭的困厄,对我来说恐怕反而是件幸事吧!”说完,孔子又拿过琴弹唱起来,子路也威武地提着盾牌跳起了舞。子贡说:“我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啊!”古代得道的人,困厄时也快活,显达时也快活。他们所快活的并不在个人的困厄和显达,而在于心中悟道。那么个人的困厄或显达就好像寒暑风雨的循序交替那样自然了。所以许由快活逍遥于颖水之北,共伯怡然自得于共山之颠。《庄子·列御寇》

【原文】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要义】

此名言出自于《庄子·列御寇》。在这一篇中,是借孔子之口说出的。其意是说,人心比山川还险恶,比天还难以了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假借孔子具体分析了几种情况:“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是说有的人外貌朴厚而内心骄傲,有的人心怀特长而好象没有才能,有的人表面轻浮却通达事理,有的人看似坚强却内心软弱,有的人表面缓慢却内心紧急。固然,人心有险恶的一面,尤其古代的那些统治者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十分狡诈。当然人也有诚实、直率、善良的一面。庄子看到了战国时代世态炎凉、人情虚伪、变化莫测,揭露了人性丑陋、凶险一面,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人心是比较复杂的,要善于识别人,不要被人的表面假象所迷惑。【故事】

其一:出自于《庄子·列御寇》

有一个人去谒见宋王,宋王赐给他十辆车子,他便凭这十辆车子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说:“在河边上有一个家境贫穷、靠用芦苇编织器具吃饭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只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便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把它砸碎吧!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在九重深渊底下的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取得这颗宝珠,一定是碰到黑龙睡觉的时候。15 假如当时黑龙醒了,你自身还能剩下一点吗?’现在宋国不仅像九重深渊那样深不可测,宋王不仅像黑龙那样凶猛,你却能得到车子,一定是碰上宋王在睡觉。如果当时宋王醒了,你就要成为粉末了啊!”

其二,出自于《庄子·让王》。

子列子很穷,容貌带饥饿的颜色。郑相子阳的门客对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的人,住在国都这儿,这么穷,岂不像您不关心士人吗?”郑相子阳立即派人送去粮食。子列子见到使者后,连拜两次予以辞谢。使者回去以后,他的妻子望着他拍着胸口说:“妾听说做有道人的妻子,都可以享受安乐,现在却面带饥色。相君意外地给送来吃的东西,你却不接受,这不是命该受穷吗?”子列子笑着对妻子说:“相君自己并不知道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食给我;将来他也许会因为听别人的话而加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粮食的原因。”后来,人民果然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其三,出自于《庄子·外物》。

庄周家中贫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底可以得到百姓的赋税,那时我借给您三百金,可以吗?”庄子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见叫我的声音。我回头看见车辙中有条鲫鱼。我就问它:‘鲫鱼啊,您在这里干什么呢?”它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水族之臣,您能不能用斗升的说让我活下去呢?’我说:‘行,我要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让他们引发西江之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鲫鱼听了气得脸色大变,说:‘我现在失去了赖以生活的水,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有斗升之水就能活命,您却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铺里找我吧!”

下载《〈庄子〉故事两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庄子〉故事两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课题名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7年3月15日 授课时间:2017年3月1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庄子和惠子的不同思想、性格;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庄子〉故事两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学案 史口镇中学郭荣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 1.欣赏《惠子相梁......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大全)

    20、《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别处引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 教材分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

    《庄子》成语 故事 名言

    《庄子》成语 故事名言 相濡以沫: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故事两则》教案 《故事两则》教案 导入:略 学生读。 老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一读) 学生二:她读错了两个字:夫 吓 老师:是吓还是吓?这个字的意味比较丰富,如果读作吓,意......

    庄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5篇

    20《庄子》故事两则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德育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