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浅议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1、作文本身的要求。“文章写作是思维的艺术,文章本体是思维的结晶”。写作是一种以思维的智力活动为中心的特殊信息传递过程,作者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体验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无论从形式还是本质上讲,大脑的思维活动贯穿写作的全过程。通常情况下,作文教学侧重字句的修改推敲、段落层次的调整完善、篇章结构的指点修正等等,忽视了学生作文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学生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正是他们感到作文难写的症结所在。作文思路闭塞,使文章意境不开;思路不广,使文章选材单薄;思绪模糊,使文章表达不清,语句不通,因而思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文章的创造性,思维的明晰性表现为文章的准确性,思维的形象性表现为文章的生动性,思维的条理性表现为文章的层次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文章的周密性。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课程目标”进一步指出,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从而“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具体谈到“表达与交流”时,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思路清晰连贯”,“在表达实路中发展形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实施建议”再次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纵观近十年高考作文,大致可分为两个价段:1999年以前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轮流坐庄,思维能力的考察比较单一明确。小作文从形式上看有补写、续写、改写、扩写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情节设计等,但都离不开联想、想像思维能力;大作文则是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1999—2004年以话题作文为主,思维能力的考查比较综合。尤其是2003年的作文题,更是以重点考查思辩的智慧,凸现了新的导向,2004年的作文题,强化了思辩能力,在重视考查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高度重视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考查,鼓励学生充分发展智能,走解放思想,创造创新思路。我想2005年仍会出现关系型的辩证思维的话题作文,将会更加注重理性思辩色彩。
二、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作文的关系 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是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模式化,语言成品化、材料通用化,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则往往拾人牙慧。导致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不注重思维训练,从而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技能,脱离了思维的规律。
1、从写作学的角度分析,写作能力的构成分为一般能力和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基本能力主要指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这些能力本质上都体现着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提高了,写作能力也相应提高,如同水涨船高。
2、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正常人进行思维,形成思想,只能在语言基础上实现。有时,人们想问题处于沉思状态,这也离不开语言,是运用内部语言;当把思维活动结果表达出来,就叫外部语言。因此,语言的问题,本质上是思维的问题。
写作教学中,分析部分学生不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作文,或干脆不会作文的现象,问题不在于他们不懂起码的写作知识,也不在于作文命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在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待于培养与提高。
平时的作文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不擅长写议论文。因为写好一篇议论文,涉及到逻辑思辨性,思维等级的要求较高。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思维品质高的学生,什么题目都能引起他们独特的联想。
3、从语文角度而言,没有思考的教学,最终要成为低效率的教学。我们知道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从这个方面看,思维品质对写作有决定性意义。
三、目前作文教学中思维品质现状分析
1、急于求成,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作文实际上是用语言把客观世界思维符号化,并用语言符号表现为物质存在的过程,它必然受到思维品质的影响,而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个慢功,难以速成。目前,不少教师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急于成功,走应试教育之路,过于强调形式训练,如结构训练、开头训练、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训练、语言单项训练。许多教师为应考而教,为应考而练,忽视学生思维品质训练。
2、照本宣科,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我们知道,作文是个体脑力的结晶,是思维的结晶。有些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就照各种作文报刊、书籍上的文章进行“翻版”。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将继续滑坡,最后变得连脑袋都是别人的了。
据说某校高一新生写《变化》,有2/3的学生写成了十六大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政治、经济,到文化甚至计划生育,无所不包,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这些现象,都应归咎于教师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3、草草了事,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一到写作课,学生最怕作文,无奈之下,就硬“挤”,为了完成“任务”而作文,草草了事。这一现象值得语文教师深思。这种现象与教师平时缺乏对学生加强思维品质训练有直接关系,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思维,当然就难以下笔了。
由于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定势化。有些同学在看到作文题时,受传统思维、习惯思维的影响,思维打不开,有的是不能突破作文材料的表象思维,变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如2003年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提示语中有“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句话,审题时完全可以逆着材料指引的方向去写,这样就不会受材料的束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了,自然也会得高分。在平时作文时,有些同学不是从具体材料出发,而是先入为主,生搬硬套,使自己的作文背离了原材料的主旨,得出牵强附会的结论。
2、思维的简单化。有些学生在开掘材料、选择角度时往往只看材料的表面没有深入思考材料隐含的信息以及言外之意;未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就事论事,浅尝辄止,对材料开掘不深。如以“路”为话题,大多学生 能够想到“路”的引伸义,或是写人生的路,或是写创业的路,或是写求学的路等等,做到了虚实结合,少数学生写了实实在在的路,相比之下,前者思维大大地开拓了而后者没有深度。
3、思维的片面化。这主要表现为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好的东西能说上天,不好的东西就下地狱,往往不注重对感情的处理,思维过于片面化。
上述写作中的思维障碍严重干扰了学生思维品质健康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作文的质量。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在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或低常的主要指标。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在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以思维的正确性为前提,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的考虑,正确的判断和迅速的作出结论。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要遵循“紧扣目标、优化过程、强化反馈、提高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引趣激情,加强“示范”效应,引入竞争机制,缩短领悟时间,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过程能被学生及时发现并表述出来。如在写作课上,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时文美文并诵读或者教师读一两篇范文,读完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点评,然后提问3—5人对文章作简评,最后小组负责人或教师读(谈)自己的点评(看法),根据学生探究的情况,教师再作总结。这种“互动”过程,既突出了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以上训练,最终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①对作文题所给材料能迅速分析、选择、判断;②能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③能根据写作要求,迅速构思,布局谋篇,能在一节课内完成800字以上的作文。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表现在思维能从过去经验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独辟蹊径,择善而从。从思维过程看,包括思维起点的多开端、思维过程的变通性、思维目的的多方向和思维方法的多形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思维流畅、变通、独特。如给学生提供“东施效颦”这则寓言,要求选取恰当角度立意,联系生活实际,提炼论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在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小组内部交流,最后组与组之间探究,“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最后从东施、西施、乡邻三个角度正反两方面进行立意,从而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训练要求达到这样的目标:①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分析材料,选择材料,组织结构;②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③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抽象逻辑性,它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问题的实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辨析显隐,分清主次,排出干扰,从联系中发现规律性,从比较中发现特殊性,运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人和事。例如1991年全国卷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对这两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①从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②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③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最终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常识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②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③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而系统地迁移,形成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形异的层次和交结点,体现在思维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上。据报载,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所以,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让学生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感情,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探究中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从而在写作中超越平庸,摆脱幼稚,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写出富有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独特风格的作品。思维的独创性训练要求做到这样几点:①在论点正确的前提下,力求论点新颖;②分析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③使用的论据较新颖;④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的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的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互相评改作文,其目的是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通过自主探究(自改)和合作探究(互相评改)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检验、反思,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自己的作文,如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意要求以及内容的详略安排,重点内容的阐述、首尾的互相照应等,解决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思维批判性的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己;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当然,以上五种思维品质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这五种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不能独立地进行,而要有机有序地结合或穿插进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长期训练,使学生从中得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之目的。
第二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潜能,教师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和任务成为学生探究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了“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和分析,想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知识,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的越多反而越使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不想学习。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实现“生本课堂”,促进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一、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思考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分析,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知道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就会全力以赴,积极进行研究。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分数乘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思考,掌握分数乘法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比如一张圆圆的披萨,小明吃了2/9,小红也吃了2/9,小强又吃了2/9,他们一共吃了多少披萨呢?学生通过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会把3个2/9相加从而得出2/3。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用乘法来表达和计算,这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探究,学生会想到3个2/9是不是就可以表示为3×2/9=2/3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就知道了多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从而产生了分数乘整数的探究兴趣。教师的引导和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了通过学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讨论合作学习交流,提高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彼此互动、相互启发,提出合理的问题和疑问,并且找到解决方案,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体现了课程的广泛参与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呈现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比例》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教材上给出来的三幅图片,分析它们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教师给学生提供讨论的内容,激发了学生讨论和沟通的积极性,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沟通中学生会发现广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5:10/3=3/2;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2.4:1.6=3/2;教室里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60:40=3/2,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国旗的大小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比例。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分析,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认识到了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设置科学问题探究,学生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探索,促进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例如在学习《圆》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心,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车轴安装的地方是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该安装在哪里呢?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最好“催化剂”,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驱动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让学生形成质疑,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效率
课堂上学生有事可做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教师要通过任务的驱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的一剂良药,有了任务,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参与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福华.《论正确数学观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师2012.05
[2]苗润《浅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3.02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龚家巷小学)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更好的贯彻自然教学的“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原则所必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 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课前准备几种种子各1000粒,课上时分给每个小组各一份,看哪个小组数的又快又准。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把任务完成。
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1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4、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的“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中语二班 丁小云
试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滩头中学
丁小云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心理学派和教育学派所共同认识并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同时也对许多教学模式产生过巨大影响并成为其理论内核。在国内,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各种研究中,人们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对其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还太少。如果我们不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空话。因此,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从这一点出发,我先从道理上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注重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并选择了每己喜欢的段落作重点学习、赏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效果比老师讲给他们要好许多倍。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例如,每节课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制度,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的素养,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心灵寄语”等内容,学生轮流来讲。
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为:首先是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其次是组内交往,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结合提示、注释、练习展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有疑难问题,还可以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收集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赛活动,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
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还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到示范性,给学生以“方法的示范”“思维的示范”设问注意环环相扣,先后有序,体现教学环节。如教学《背影》一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几处写到背影?(2)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找出这一段,并体会其语言表达。(3)文中没提到背影的段落写了什么?(4)如果把2、3、4节去掉如何?这样,运用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本文响教学环节,教师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示范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自主式的创新学习时,也可以引寻学生对教材进行以下探索:欣赏课文的一个最佳处,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引入与此文写法相同(或相反)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空白是可以展开想象的,此文所用材料可否增一个或减一个、换一个等等。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教法,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探究。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及,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间。我让学生分组交流对买书过程的看法,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的想象中活了起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买书的艰辛过程,更加深了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当我们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品质;广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
活性;敏捷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106―01
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些体会。
一、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泛性
所谓思维的广泛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掌握有关材料的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又是以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即考虑问题不受“定式框”的束缚,有较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广泛性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训练,达到做一题、解一类、晓一串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泛性。
例如,1.已知+=0,求a1990+a1991的值。
2.已知a2+b2-4a-2b=5,求+值。
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ca,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以上三题是灵活运用“非负数性质”的典型例子。若把上述第二和第三小题适当变形,利用非负数性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一题多变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判断命题“若m>0,则x2+x-m=0有实数根”的逆否命题的真假。
分析:可以直接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也可以借用集合关系判断,可以从逆否命题直接判断,也可以先判断原命题的真假,然后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关系使问题获解。
三、注重辩证对比教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探讨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数学中许多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内容相似或者相近,学习时往往容易将其混淆。因此,教学中必须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加以比较找出不同。
四、注重直觉思维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若能经常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则将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益发展,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所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展开联想。这样,可避免教学中“就式论式”、“就题论题”产生的弊病,促使学生发现一些别有新意、解法独特的思考途径。
五、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而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思维的速度问题,即学生迅速地解题。应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还会使解题速度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已知数列{an}满足a1=4,an=4-(n≥2),令bn=,(1)求证数列{bn}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分析:欲证{bn}为等差数列,只需证明bn+1-bn是常数,即证-是常数(n∈N+),而{an}的通项可利用(1)求出。
六、注重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思维的独立性是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遇到问题不要依赖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一定要独具匠心,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