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点滴,汇成大海就从我做起
文明点滴,汇成大海就从我做起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美的微笑,一种执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融会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拨动人心的音符。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向来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每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外在的美,表现为一个人是否具有高雅的气质;对一个民族而言,他是构成整个民族风貌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明礼貌不仅给社会、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孔夫子也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文明礼貌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注重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与提高,无论对国家、家庭、他人,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生讲究文明礼貌,是学会做人的必修课
教育“重在教学生如何做人”。而讲文明,懂礼貌,则是学会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讲究文明礼貌,是实现家庭和睦、幸福的必要条件.3、学生讲究文明礼貌,也是全社会的要求.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从生活中自己的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
第二篇:点滴汇成海争做活雷锋(演讲稿)
点滴汇成海争做活雷锋
有一个特别的日子——3月5日。
有一面特别的旗帜——雷锋精神。
有一首特别的赞歌——学习雷锋好榜样。
有一句特别的话——向雷锋同志学习。
三月,雷锋精神向我们走来,犹如春天般温暖,吹拂着油城大地。
雷锋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鼓舞着代代中国人自强进步。雷锋精神不仅体现在“感动中国”中那些先进人物的轰轰烈烈事迹中,体现在那些辛勤奉献的志愿者、劳动模范身上,同样体现在我们周围那些常年如一日,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真情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发自真心,挥洒真情,争做活雷锋,传递正能量。
在我们供电车间,爱岗敬业的、默默奉献的、开拓进取的等雷锋式人物很多,下面我就挑有代表性的2人,给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在我们供电车间,你若问起谁最有名气、最令人敬佩,大多数人都会回答你同一个名字——***。这位80后的女技术员,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成为了她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公司行业状元、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岗位能手„„短短几年时间里,她就蓓蕾初绽,化茧成蝶。
但成功的路上不全是鲜花与掌声,同时也布满了汗水与泪水。在2012年的全系统停工大检修过程中,分身乏力的她只能把年幼的女儿放在婆婆家,但每天沉重的工作压力使本就瘦弱的***病倒了,于是每天在诊所打针的时间成为了她与女儿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每到这时,婆婆都会带着年幼的女儿来看她。女儿趴在病床前对她说:“我希望妈妈每天能多打几瓶,并且最好能多打几天,这样你就能多跟我在一起呆一会儿了。”稚嫩的话语让在场的病友都湿润了眼睛。可拔下点滴后,她不顾女儿的哭喊,依旧奔赴到各现场继续忙碌。一人数度播芳名,凭借的是什么?凭借的是认真学习,善于实践,努力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定位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大局中,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用实际行动创造崭新的业绩,从点滴之处做起,闪烁人生的光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供电车间若论谁最能干、最乐于助人,大家肯定异口同声回答——***。这位综合班的班长,一身集电工、电气焊工、车工等多项技能。在大家的印象中,无论是单位的电气活,还是各家的维修活,就没有他不会干的。《游击队之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却把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日常工作中。面对我厂严峻的经营形势,为了缓解企业压力,他带领班组成员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工作。车间报废的潜水泵、应急灯、手电筒等设备,见别人要扔,他会马上要下来,修好后继续发挥效用。平常一根锈蚀严重的废管线,一块扭曲变形的废铁板对他来说都是宝贝。几年来,他废品堆中
挖“金”淘“银”,用废旧物料先后为各个变电所制作了移动工作平台,为墙壁风机加装“百叶窗”,由他制作安装的工艺路灯至今还矗立在我们的厂区。几年下来,靠着灵巧的双手至少为企业创效百万元的效益。“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曾经耳熟能详的歌曲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用自己的方式对勤俭节约精神进行新的传承和发扬。
学习雷锋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形式,只要我们牢记雷锋精神,在日常行动中一点一滴地践行雷锋精神,就会聚沙成塔、点滴成海。我们这些来自生活中的普通凡人,同样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全世界诠释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更会让“学雷锋”走出三月,走向生活中的每一天!
第三篇:点滴体会 汇成江河 刘丽
点滴体会 汇成江河
——东升小学 刘 丽
最近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启示三: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
同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这“五个一”做一天两天还可以,但要长年坚持却实在是不易。这其中的前两个一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存心上好课就可以把每节课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只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别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记(他一般都是几千字),要坚持则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勤奋”,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启示四:班主任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班级管理中他主张应做一名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我解放”。第一: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要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也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第二: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于中肯的批评,我们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对于善良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地对待。第三,对待家长的批评要平和。以宽容的胸襟平和地容纳学生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者刺耳的“杂音”。第四,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有宽阔无垠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去带好一个班级。
启示五: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第一,分组合理。为了便于竞争,李老师在班上设一种综合小组,这种小组一旦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之所以将小组固定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第二,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如课堂纪律、学习成绩、劳动卫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行为规范„„第三,规则统一。开学初,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第四,严格监督。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第五,客观评比。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根本不用再人为的凭印象“评比”,只要看竞赛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产生了。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有很多的好处。竞赛活动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小组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
启示六: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启示七: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李镇西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在25年的从教生涯中这么做的。“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相信没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来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让台下的观众为自己的表现发自内心的喝彩。许多年后,我们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许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
第四篇:点滴小事,从我做起
点滴小事,从我做起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享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她,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
我们在商场购物时,人们手中提着大包小包的塑料袋。塑料袋焚烧会造成毒气,填埋不容易分解,还会导致土壤被破坏。中国人这么多,可想而知会有多少塑料袋难以处理?在饭店吃饭时,人们经常使用一次性的木筷。它会消耗大量的树木,据说,中国人一年大约要“吃掉”2500万棵大树。种种情况,使人触目惊心啊!
此次的“三下乡”活动,我们准备了一份有关于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的调查问卷。7月13号上午,针对问卷的内容,调研团的成员作了讨论。我深深的觉得,我们的“三下乡”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指文化、科技、卫生的“三下乡”,也把环境保护的严峻性问题带到乡村去。把专业、就业、红色革命、爱国等问题带回学校。让乡村接触科技、文化,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思考即将面临的“毕业等于失业”的问题。
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却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我们生存的地球已是满目疮痍。人口增长,环境变化,资源枯渴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五篇:点滴文明
点滴文明
“文明之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滕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叫滕飞,是来自于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我的演讲要从一个故事开始。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住着一位近90岁的长寿老人,他把自己的家改装成了留守儿童之家,每逢双休日、寒暑假,他都会无偿为学生辅导,每次上课家里都是“水泄不通”。这时有个路人走过问:“老师,你这是在干嘛?”“我在帮助留守儿童!”“全国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你一个农村老人怎么能管得过来?这样做值得吗?”。这位老师虔诚的看着家里的学生回答道:这个小男孩儿3年前因家庭困难辍学了,我多次与他父母沟通让他返回校园,现在的他还是一名“美德少年”呢,对于他来说,我所做的值得;那位小女孩儿,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自暴自弃,现在的她已经成为英语课代表啦,对于她,我做的也值得„„是啊,文明就是这样,当一些人正纠结于如果不幸让我遇到摔倒的老人是扶还是不扶的时候,很多人早已在默默的传承着文明。
在一次家访的途中,一辆飞驰而过的摩托车将这位老人撞倒在地,目击者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颅内有血,做了打孔引流手术。他却因为考虑到那位摩托车司机家庭贫困,硬是不顾目击者的阻拦,说是自己摔倒的。没几天,出于医药费和家里学生的考虑,他便不听医生劝阻,签字画押,执意出院。就这样,带着头上还没来得及拆除的线就回到了儿童之家。他说,“我希望我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他就是我们和县偏远农村的一个耄耋老人叶连平。他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6月,当选为“中国好人”。
他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而且他所创造的语文“四步教学法”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应邀到许多地方做示范教学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当已超龄三年的叶老师接到退休通知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伤心至极,后来,每当周边学校人手不够时,他总是招之即来,短则几天,长则三年,从不推辞。当时,作为一名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元生活费的代课教师,叶老师的生活十分清苦,他身上的一件劳动服上装,至少已有20年以上,早已泛白,他始终舍不得换下,但是为了组织学生去外地参观,他一掏就是数千元。地方老百姓修路,他一捐就是5000元。为此,他的第二任妻子也愤然离去。叶老师没有亲生子女,但他把所有的学生真的都当成了自己孩子,张家的孩子上高中家庭困难,叶老师送上了500元,李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叶老师送上1000元。如今的叶老师再也没有学校会去请他代课了,在他那长满青苔的简易瓦房里,一箱书籍,两床棉絮,就是在这样狭小而简陋的地方他却办起了留守儿童免费课外辅导班,他还立下遗嘱,决定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国家,并用自己最后剩下的可以说是安葬费的两万五千元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名利于我淡如水,奉献为人志不移”,叶老师家的这幅早已褪色的对联,道出的是他永不褪色的人生追求,道出的是他对文明最好的诠释。
朋友们,一个年已老迈的白内障病人尚能如此,我们作为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人,我们作为文明古国里“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人,我们更是作为文明古国里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人的老师,我们该如何落实“三严三实,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诠释真正爱的教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叶老师。于是,就发生了我在开头说的那个故事。我就是那位路人,叶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文明就在点点滴滴之中,这就是我演讲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