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

时间:2019-05-13 11: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

第一篇: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

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

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在英语语言中,许多谚语来来源于古典文学作品,更准确地说,有如下几种来源:圣经、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以及文学巨匠的作品。英语国家的许多谚语都最早记录在这些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来自英语典故的谚语的汉语翻译既要能较完整地表达其在原典故中的寓意,又要能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接受。英语典故谚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英语典故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应该首先正确阅读该典故中所包含的寓意,再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英语典故谚语的汉译大体可以采用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法和意译法。

2.1 直译法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对自然界的现象、人生的经验和真理,都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和感受。在古典文学作品里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共同性,并以谚语的方式流传下来。这些英语谚语一般喻义清新,形象逼真,若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准确把握原谚语在其典故中的寓意,且又可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出自《伊索寓言》。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圣经》。

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每颗心都有其痛处。出自《圣经》;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爱邻如爱己。出自《圣经》。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出自《哈姆雷特》。

Easy come,easy go.来容易,去也容易。出自莎士比亚剧本。

Appearance is deceiving.外貌是不可靠的。出自伊索寓言《老鼠与狮子》。

在译文条件许可时,直译法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如在第一例谚语中One swallow对应“一燕”,而doesn’t make a summer直译成汉语就是“不能构成夏天”与“不成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第二例中,An eye和a tooth分别直译成了“眼”和“牙”,并且译文在句式上和原文也保持了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一来,汉语译文和原谚语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了一致,并且完整地保留了谚语在原典故中的寓意,读者在读译文时也能明确当中所包含的寓意。因此,直译法成为许多译者翻译谚语的首选方法。

但是在翻译英语典故谚语时,大多数谚语都包含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直译法并不能总是正确表现原谚语的意思,这样译者需尝试其他译法。

2.2 直译加注释法

即直接翻译不能完全表现原谚语的意思,可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此法可使要表达之意一目了然。在有些英语谚语中,常常涉及一些典故专有的人名和地名,虽然这些谚语在寓意和表达上都简洁明了,但是在汉译时须对典故中的专有的地名和人名进行注解,不然译文读后有不知所云之感。如:See Naples and die.若直译成“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读者不禁会问“那不勒斯”是什么?若在译文后加注解:“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港市,以其奇美的风景而著称”,那么其寓意就一目了然了。同样,在下面这个谚语中:I am as poor as Job.若翻译成“我和约伯一样穷”,读者不禁会问约伯是谁?也有人翻译成“一贫如洗”就了事了,虽然对应了一个汉语的四字成语,但是却失去了原谚语的文化内涵,若在其后加注:“约伯是《圣经》中以忍耐贫穷而著称的圣徒”,这样一来,译注既使译者解决了“Job”该怎么译,该不该译的难题,又使译文在形式上保留一个汉字成语而寓意鲜明。笔者认为,直译加注法在很大程度上能使译者避免在理解上对原文“生剥活吞”,又能使读者在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谚语寓意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3 意译法

由于英语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所以可采取意译法来进行英语典故谚语汉译。但在英语典故中有些英语谚语相对汉语谚语而言,虽然它们的喻义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但是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在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只能采取只保留原文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即在一种语言里可找到形象不同但意义十分接近的谚语来翻译另一种语言里的谚语,即意译法。如:It’s all Greek to me.一窍不通。但是,在这类谚语的翻译中,加上注解更有利于正确传达谚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希腊语是非常难学的,在了解了这一事实后,就不难理解该谚语的含义了。再举一例:A whited sepulcher“sepulcher”指的是“坟墓,冢(石凿和石切的)”,而“sepulcher”的修饰语是“whited”,直译就是“涂白了的坟墓”,而我们根据常识可以得知,坟墓涂得再白也只是坟墓而已,这个俗语意指的是“伪善者”或“假道学”(语出《圣经.马太福音》),所以在该谚语的汉译过程中,原文形式的保留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了,寓意的正确译读更为重要。

同样,在掌握了“Naples那不勒斯”“Job约伯”在典故和圣经中的含义之后,2.2中的两个谚语也可以分别译成“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和“一贫如洗”。在英语中,这类含典故又可以意译的谚语举不胜举,现略举一二。

A Judas kiss.口蜜腹剑(犹大,《圣经》中背叛耶酥的人);

Tower of Babel.空中楼阁(巴别塔,《圣经》中人类试图建造的通天的塔);

意译法的特点是简洁易懂,读者一下子就能抓住内涵,阅读起来省事,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英语典故谚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2.4 多种译法相结合

在典故英语的汉译过程中,由于该类谚语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译出该谚语在典故中所包含的寓意,往往不能局限于某一种译法,应该采取多译法相结合的方法。如: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出自《圣经》

若直译成“在魔鬼与深海之间”,原谚语所要表达的寓意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并且在句式上也保持了一致。但是,在汉语中也有有着相同的意义,相同的色彩,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并且其民族色彩又不十分浓厚的谚语与该谚语相对应,因而在可用汉语对等的成语或谚语来翻译相应的成语和谚语。所以该谚语可译作“进退两难”或“进退维谷”。这样以来,即保留了原谚语的寓意,又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在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时,既保留了原来的语言涵,但是又赋予了汉语的某些东西。

英语典故谚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把握典故的寓意,切忌望文生义。譬如,在It’s all Greek to me.这一谚语中,就不能译作“对我来说全是希腊语”。

第二,应当注意英语典故谚语的民族性,不能以带有民族特色的专有名词来翻译带有英语国家民族特色的名词,如blow hot and cold(朝三暮四)若译作“朝秦暮楚”的话就失去了原谚语的异国风味。

第三,英语典故谚语在汉译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译文的大众性和口语化,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译作“洗手不干”比“金盆洗手”更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典故翻译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须首先细读该谚语,准确把握其在原典故中所表达的寓意和道理,再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再现典故英语谚语的丰富内涵和语言风格。

第二篇:谚语典故 哲理

谚语典故话哲理:唯物论部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谚语典故话哲理:认识论部分

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谚语典故话哲理: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4.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的观点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7.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8.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三、矛盾的观点

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3.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7.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9.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0.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11.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12.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13.白璧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谚语典故话哲理: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3.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我们应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4.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5.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6.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八字成语中蕴含的哲理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成语、俗语都是古典文化的精华,其都包含着古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政治学习、考试中有着很重要的考察比重,本文集中归纳常见八字成语、俗语中的哲学意义,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同属此类。

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性部分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木桶原理”,“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篇:词语的来源典故

【知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古稀】: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孩提】:来源于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桃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典故。

汉献帝时。天下混乱。盗贼蜂起。刘备(皇室宗亲刘备)。关羽(关云长家住山西蒲州)。张飞(翼德,市场里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志同道合。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刘备为始。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宰牛马昭告天地。结义匡扶汉室。三人誓说。同心协力。扶危救困。上报国家。下济黎庶。后来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下山辅佐中兴汉室。从此崭露头角,刘、关、张、三兄弟名留青史。

【铜臭 】:来源于东汉时期崔烈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泰山】:来源于唐朝皇帝唐玄宗封禅的典故。

唐明皇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宰相张说(音“悦”)任封禅大使。按照惯例,在封禅之后,三公以下的所有官员皆可升迁一级。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只是九品小官,却在封禅之后骤然升至五品。李隆基大宴群臣的时候,看见郑镒穿着绯红的五品官服走来走去,很是奇怪,就问郑镒为什麽升得这麽快。郑镒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怎麽回答才好。旁边的一个宫廷戏子黄幡绰把话接过来,说:“这都是泰山的力量啊!”

与其说是泰山,倒不如说是岳父把郑镒成全了。从此,泰山也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因而转将妻父称作“岳父”,“岳翁”,连带着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

【乔迁】:来源于《诗经·小雅·伐木》:“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问津】:来源于《论语·微子》中孔子与子路的典故。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推敲】:来源于贾岛作诗《题李凝幽居》时正琢磨的一句诗“僧敲月下门。”不知是用推好还是敲好。

后人也就用推敲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点睛】:来源于古时名画家张僧繇画龙的典故。

【断肠】:来源于东晋时一个姓桓的大官在三峡遇见一母猿的典故。

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下榻】:来源于东汉时期陈蕃和徐稚的典故。

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用于书面不适用于口语。

【盅惑】:来源于白居易《诗新乐府.古家狐》:“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斗胆】:来源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中姜维的典故。【端倪】: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狼藉】: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雷同】:来源于《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 【斟酌】:来源于《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 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

【墨守】:来源于战国时墨子的典故。其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社稷】: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拍马】:来源于蒙古族对待马的一种方式。【屠龙】:来源于《庄子·列御寇》中朱泙漫的典故。【斧正】:来源于《庄子·徐无鬼》中匠石的典故。【替罪羊】:来源于一个宗教典故,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有记载。

【一字师】:来源于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三不知】:来源于《左传》中晋郑之战的典故。

【东道主】:来源于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安乐窝】:来源于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一言堂】:来源于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

【刘海儿】:来源于民间传说画家画仙童肖像的故事。

【抱佛脚】:来源于孟郊 《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即黄庭经)。”

【敲竹杠】:来源于清朝末年缉私官为缴获鸦片的故事。

【莫须有】:来源于宋朝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的典故。【破天荒】:来源于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日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第四篇: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及汉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汤婷婷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和困境 2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4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5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6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inancial Reports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浅析跟单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措施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分析简爱的美

浅析英语电影中的字幕翻译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23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24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25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商务谈判中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研究

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互译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流行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演讲的影响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85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 with the Wind 86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87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8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9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从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英国转型期中产阶级价值观 91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桃花源记》的翻译策略研究 93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 94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6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98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9 《海狼》主人公汉弗莱•韦登成长新论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101 “本我,自我,超我”—《飘》中玫兰妮性格分析 102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104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105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 106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08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 110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3 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下电影字幕翻译分析--字幕翻译的实用技巧 114 中西公益广告隐喻对比研究 115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17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118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 120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22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124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 125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126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27 通往女性自由之旅--论约翰·罗伯特·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128 论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 129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131 苔丝形象浅析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34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与讽刺 137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38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139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40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141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42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的原因探析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44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145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147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 148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49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

浅析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安娜的个性化历程和小说形式的关系 151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5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53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54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155 浅析中国政治文献中排比句的翻译策略

156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 157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5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159 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60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61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 162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163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164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165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166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67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16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 169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170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71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72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173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174 从功能对等看《丰乳肥臀》中习语翻译 175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76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77 试析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性格发展 178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179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80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

181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182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83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184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85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86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187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88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189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190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19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92 从心理分析角度分析《屋顶丽人》中汤姆的升华 193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 194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195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的跨文化解析

196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 197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8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199 英汉禁忌语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比较研究

第五篇:谚语典故中哲理

谚语典故中哲理:唯物论部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论部分

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高考哲理成语归纳解析

一、联系的观点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4.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的观点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4.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7.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8.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三、矛盾的观点

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3.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4.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7.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9.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10.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11.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12.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13.白璧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成语中的哲理

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叶公好龙——害怕实践,逃避实践。真金不怕火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起阻碍作用。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盾变。

当机立断;机不可失——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颇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以卵击石;撞臂挡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整,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满招损,兼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同病异治,异病闰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画龙点睛;提纲契领;纲举目张——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顽——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白壁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出——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促进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

名言警句中的哲理

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解析: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解析: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 解析:遵循客观规律。

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解析:联系观点。

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解析:变化发展的观点。

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8.“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解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9.“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

解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解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约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3.“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解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4.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6.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7.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析: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18.“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解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9.“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

20.“福楼拜: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 解析:矛盾的特殊性。古代思想家名言中的哲学智慧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 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

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8.“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0.“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1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1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4.“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1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17.“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18.“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19.“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20.“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2.“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2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4.“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5.“治大国如烹小鲜。”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26.“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27.“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的哲理是: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

28.“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解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29.“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析: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哲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这句诗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用因果关系的哲学道理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②唯物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这首诗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这句诗意思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①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也是这个道理。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这句诗说明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解析:这首诗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1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析:这句诗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解析: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解析: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1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解析:这首诗体现的哲理有: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析:这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中有动,动中有静;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下载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

    所谓典故性成语,指的是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类的成语。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广为民间使用,约定俗成。如果说多以词、词组、句子形式出现是语言......

    成语来源之历史典故

    成语来源之历史典故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如鱼得水(刘备):好象鱼得......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因而又称诗余。和唐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首先盛行于民间,现存最......

    英语典故(★)

    1、柏拉图式爱情 Platonic Love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其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代表作有 《理想国......

    英语谚语

    谚语 1. A clean hand wants no washing. 身正不怕影子斜 2. A clear conscience laughs at false accusations. 白日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3. Actions speak louder t......

    英语谚语

    eg. She i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她是她父亲的掌上明珠。 2.Big Apple (the):New York 大苹果城「即纽约」 eg. I live in the Big Apple.我住在大苹果城。 3.comep......

    英语谚语

    五年级上册 Unit 1 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不能以貌取人。 Unit 2 For the hard-working, a week has seven days; for the lazy, seven tom......

    英语谚语大全

    英语谚语大全 英语谚语大多 起源于 民间口语,也有一部分源于 文化典籍或 宗教文献。它们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里兼收并蓄,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经过千锤百炼,终成为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