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1:3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

《饮酒》(其五)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_陶渊明__,东晋(朝代)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二、词语解释

结庐: 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_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__相伴 欲辨已忘言:辨识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2.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心远 ”和“ 悠然 _”。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远山里的鸟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渴望归隐山林,返璞归真的理想,抒发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5.下面对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行路难(其一)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词语解释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箸: 筷子

今安在:哪里

云帆:高高的船帆 济沧海:渡 ..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李白政治受挫后所作,全诗感情充沛,波澜起伏,抒写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B.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感情激荡。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愿望,对前途和未来并未失去信心。

D.从整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失望与希望、自信与忧伤相互交织,可见当时诗人的思想是消极悲观的。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用意? 这两句诗是暗用典故的写作手法,表明诗人期待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明理由。

此句用典,表达了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在告诫人们,即使人生处于低潮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只要坚持,机遇总会有的,理想终会有实现的时候。5.诗中采用“ 垂钓碧溪 ”和“ 乘舟梦日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6.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李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杜甫_,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诗圣 ”,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唐_代最伟大的_现实主义 诗人,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史 ”。

二、词语解释 长林梢:高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近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广厦:宽敞的大屋 .寒士:贫寒的士人 大庇天下:遮盖,掩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

三、问题探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通过前两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C.“归来倚仗自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形态和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其中“倚仗”又与“唇焦口燥呼不得”相互照应。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描写,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 肆虐。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忧国忧民

4.文中诗人为什么宁愿自己被冻死也渴望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

这是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夏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以及对天下寒士无限关怀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_唐 代诗人岑参,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送别 诗。

二、词语解释 不得控: 拉开

瀚海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风掣红旗:拉,扯 ....

三、问题探究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好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正面写出了北方天气的奇寒。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

D.本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赏析。

一个“卷”字,意为“席卷”,从正面写出了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了冬日来临之快。两个词准确贴切地表现了边塞风狂雪早的奇异风光。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痕迹,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4.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着惨淡的阴云。

5.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6.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7.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己亥杂诗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龚自珍,他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 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二、词语解释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两句叙事抒情,既有离别的忧伤,又含离别的轻松,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B.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落魄官场的失意惆怅。

C.本诗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D.本诗构思新颖,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意义。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_抒情和 议论 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3.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感情。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__三十《诗五首》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作者写农耕劳动,与农民的交往,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2)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1)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2)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2)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见”,有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2)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2)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已亥杂诗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背景:

《已亥杂诗》这是龚自珍在已亥年48岁写的大型七绝组诗,共315首。内容涉及范围极广。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写作者辞官回乡离别京城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中作者以落红化作春泥自喻,抒发了不忘报国的崇高胸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是说满怀无限的离愁别绪,在白日西斜时与久居的北京城告别。“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意为广大无边在此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愁不是指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石变法强国,但不为当朝权贵所容,屡遭

压抑和排挤,政治理想无法实现,48岁终辞官回 归杭州故里。可见这时作者心情是十分苦闷的。译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惨白的太阳渐渐西沉,那胸中的离愁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骑马驶向东方,就是要驶向那遥远的天涯海角。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正是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然而这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们会变成肥沃的泥土,培育护养着自己的生身之木,使它更加欣欣向荣。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落红”“红”喻理想与信念,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雨屋顶就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塞,其诗多写过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④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⑤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⑥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⑦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⑧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总结: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行路难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重难点问题: 全诗前四句写朋友为李白设宴送行,表达出对诗人的浓厚的友情。

前两句写酒宴的还丰盛:金质的酒杯盛满清澈的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质的盘子装满珍奇的食品,价值万钱。面对如果丰盛的酒宴,诗人应该畅怀痛饮,可诗人却放下酒杯,撂下筷子,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细节描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

说明诗中比兴诗句的象征意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

说出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含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层次内容分析: 这首诗按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可分为五层:

一层(前四句)——以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揭示胸中郁积的苦闷。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这之饯行。(停、投、扳、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二层(五、六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黄河天险,坚冰拥塞河道,舟楫无从入水;太行高峰,大雪封锁山路,人马寸步难行。瞻念前程寒且栗!(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三层(七、八两句)——借吕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吕尚,九十岁在磣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吸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

四层(九至十四句)——感叹世路艰难。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层(十五、十六句)——借南朝宗罄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起,充满乐观和希望。

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的盛宴;

“停杯投箸”、“扳剑四顾”——与饮宴场面不协调的举动,显示出内心苦

闷抑郁; “冰塞川”、“雪满山”——再抒英雄失路的苦闷;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神游千古,以此自慰自勉,情调极趋昂扬、明朗。

“行路难……”——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当面对压抑、无路可走的社会时,心情又顿时由开朗变为阴沉,从昂奋跌向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1)细节描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2)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第三篇: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课前准备

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问题研讨

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4.人的自然本性。研读赏析

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b.示例:同上。背诵诗歌

行路难(其一)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问题研讨

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

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竞背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抽查。己亥杂诗 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导入。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研读赏析

背诵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思考讨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

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

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竞背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

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研讨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教学设计 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

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思考讨论:

1.示例: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背诵诗歌 布置作业

1.默写五首诗歌。

2.发挥合理想像,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现代文。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30课《诗五首》学案(本站推荐)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

2、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诗题1、2、3、4、5 出处

作者 字

朝代

二、进入诗歌殿堂

(一)、读诗

1、读写作背景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诗中的茅屋即指成都草堂。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3),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四月,龚自珍辞官南归,不久北上迎眷,岁未回。往返途中,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三百一十五首,总题《己亥杂诗》。

2、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风雨不动安如山(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品诗

1、粗品诗歌,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概括五首诗的内容。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2、精品诗歌,局部研讨 A、学习《饮酒》

a.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b.、《饮酒》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c.<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d.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B、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 a.理清诗歌结构

b、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c、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d、诗中运用了那些手法?

C、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a.本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b.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c.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d.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e.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f.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D、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E.学习《己亥杂诗》 a.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 ”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 ” b.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

(三)、诵诗

背诵这四首诗歌

四、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五、达标测试 默写:

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3、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复习要点范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回答下列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表达了什么感情?蕴含着什么哲理(重点)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C、全诗表达了思想感情

《赤壁》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回答下列问题:

1、“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诗歌的主旨?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4、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回答下列问题:

1、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颈联中的两个“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课文翻译C、回答下列问题:

1、小序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A课文背诵默写,作者简介B、对元曲的简单了解C、课文翻译D、回答下列问题: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如何赏析这句话

2、“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下载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0诗五首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

    八年级下册30课《诗五首》学案(五篇模版)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教案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

    八年级下册30课《诗五首》学案1[5篇模版]

    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的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古诗文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诗五首》 30.《诗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5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第一课时 用范文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柳河镇中学 王新民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诗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