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古 诗 两 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后记: 搭 石
学习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 ——4 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教学后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5、师: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6、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7、师:我不评价,也不想让别人评价,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11|、师:(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12、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3、师: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教学后记: 卡 罗 纳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3分钟)
1、师: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他万分伤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A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B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可是他却失去了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点击课件,出示课题:卡罗纳
2、师生问好。(按序发下复印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5分钟
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生阅读,师巡视)4分钟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感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吧。(出示生词课件)
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生(控制在2-3人)读,师点评。(A、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B、准确,响亮,请坐!C、你读得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试着再读一遍,好吗?D、你的声音真美!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1分钟
都能写准确了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6分钟)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引读第一自然段老师的话。
2、自己再读老师的这段话,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画上一些记号。深入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中去。板书:庄重严肃热情
3、老师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与热爱,怀着对我们的热切希望说:“生齐读老师的话…”
四、围绕第一自然段研读课文16分钟
1、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细细地读课文,用心灵去感受,划出这些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找了以后,在4人小组里交流讨论。5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刚才大家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大家是多么具有钻研精神。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们是()对待卡罗纳,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点拨,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
A、(1)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没有说话,都屏息凝神地望着卡罗纳?2
(为卡罗纳失去母亲而感到同情。)
(2)朗读体会。
B、哪几个动作最能反映我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心?3
朗读体会,止到“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从我的一个放,一个贴,一句卡罗纳别哭了,让卡罗纳深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同情与关切。
C、朗读体会。1
D、(1)为什么卡罗纳的目光中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为什么卡罗纳的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他此时想起了什么?5
(2)为什么这么肯定?
(3)朗读:看到我的母亲在等我,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卡罗纳的目光里………
…………….我恍然大悟………….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这也是母亲把我推开,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的用意。
五、小结4分钟
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庄重严肃热情
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卡罗纳的…………………?
这庄重严肃,热情是老师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母亲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也一定是我们502班每一位同学的希望。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深深的爱!(板书:爱)
出示课件,齐读: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
六、内化拓展10分钟
1、写信
A请您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B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2、出示《爱的教育》,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
庄重
严肃
爱!
热情
教学后记:给予是快乐的
一、导入课文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看看吗?(出示)
漂亮吗?看得这么入迷,心里在想什么呢?
老师今天不但带来了这么多汽车,还带来了一个跟汽车有关的动人故事,题目是“给予是快乐的”。(同时板书: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让我们暂时抛开世俗的纷扰,用心聆听这个感人的故事!(出示)
2、谁来说你此时的心情?
3、过渡:带着你们的感动,打开课本到142页,轻声地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内容。
4、学生自学
5、全班讨论
● 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哪两个是主要人物?
● 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学生自由说)
三、精读课文
1、A、(出示):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指名读。
评价指导。(读出“羡慕”)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B、同学们认为小男孩会希望什么?
过渡: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我们来看:(出示)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这里有两个省略号,都是蒋老师加的,你能分别说出省略号里的内容吗?先自己读读,再告诉我。
C、小男孩的回答出乎你们的意料吗?对于保罗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D、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分角色读。
2、过渡: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圏。我们来看这几句话?
A、(出示第二次对比):
● 指名读
● 再次将保罗的想法和小男孩所说的话对比,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 错在哪儿?
B、这几句话中出现了一个节日是什么?谁知道这个节日?
(出示“圣诞节”)
C、师: 圣诞节,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节日,每个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地等待着它的到来,然而小男孩却一心想着他那脚有残疾的弟弟。对于脚有残疾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小男孩要给弟弟一辆新车,对弟弟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
● 你们认为小男孩的这番话包含着他对弟弟的什么情感?
● 自己练读,读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指名读。(你认为小男孩以后会努力实现这个承诺吗?读出他的那种坚定的决心!)
● 挑战读。
D、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E、师: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如何?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齐读小男孩的话。
3、A、(出示最后2节)
指名读
● 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是文中的那个小弟弟,闭上眼睛,朝车窗外看,圣诞节快到了,你看到了些什么?快举手告诉我。心情怎样?
●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三个人心情一定难以平静。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小男孩、小弟弟或是保罗,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呢?围成三人小组分角色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 请1--2个小组上台表演
B、这真是一个令他们三人都难以忘记的夜晚,尤其是保罗,因为从此他真正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告诉我“给予”就是指什么?(相机板书:奉献、帮助、关怀、关爱……)
师领读课题。(突出“给予”再突出“快乐”)
三、总结深化
1、过渡: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感动于小弟弟的幸福,感动于小男孩的无私,感动于保罗思想的升华。
我把自己的收获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出示)
2、学了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拿出小卡片,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生书写,小组交流。
4、选比较1-2个优秀的打到电脑上,大家一块儿读。
再指名说说自己写的。
5、师总结: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尝试给予别人一句关怀、一次援助,哪怕是一个笑容,并将自己的快乐与同学交流。
板书:
24、给予是快乐的 奉献
帮助
……
教学后记:
第二篇: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
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 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
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 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22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一字组多词: 拼()()()置()()()()适()()()()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 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23《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对高科技产生兴趣。2.展开想象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把它介绍给大家。3.以推销产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通过想象设计新型玻璃,从而对高科技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掌握推销产品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作为华能科技公司业务部的经理将以《新型玻璃》一课对大家进行培训,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小小推销员,大家有信心吗?
(二)培训阶段:
1.我们公司新开发了好几种新型玻璃,大家想了解吗?快点打开书,谁来读读第一段?其他人想想这是什么玻璃?它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板书:
名称
特点和作用 夹丝网
防盗玻璃自动报警
2.我们公司有一位推销员在推销这种玻璃时,遭到了客户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听一听。
[客户背景] 一位施工单位的工程师想要为修建中的一所医院购买病房需要的玻璃。[推销过程] 推销员:嘿!我是华能科技公司推销部的业务员,我公司新开发了一种产品,名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客户:(表情)不满意地皱起眉头。
推销员:这种玻璃的特点是可以自动报警,用到医院里简直太合适不过了。这种玻璃非常便宜,100元一平米,如果你们需要,可以找我。
客户:(不耐烦地)太贵了!我们这里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玻璃,请你快离开这里吧!
3.应该怎样做呢?谁来读一读”推销方法启示“?其他人想这四条中哪一条最重要呢?
幻灯:推销方法启示
(1)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诚恳。
(2)了解客户的需求,说清楚产品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3)根据客户的心理,实施相应的价格优惠。(4)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4.谁愿意按照这四条方法来试一试?其他同学都来当评委。
(三)实践阶段
1.刚才,我和这位同学的合作十分成功,你们都很想试试吗? 看课文的第2-5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自学。幻灯: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玻璃的名称、特点和作用。(2)四人小组交流并填表。2.汇报自学成果。有没有不同意见?
3.今天,有几个需求单位听说我们正在进行新型玻璃的推销培训,特意赶来了。你们看,他们都是哪些单位呢?
贴到黑板上:高层建筑承建单位 普通居民住宅开发公司 闹市区的医院
4.你喜欢哪一种新型玻璃呢?你喜欢的新型玻璃又适合哪一个呢?自己先来想一想。现在,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每位同学都要各当一次推销员和客户。5.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推销产品的?各位评委要认真听,仔细评。
(四)扩展阶段
1.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推销技巧,我们班同学课下还搜集了一些资料,谁为大家介绍一下?
2.你还想发明什么新型玻璃?
(五)总结阶段
同学们,今天的推销培训就先到这里,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要加强训练,我相信,等到培训班结束那一天,同学们都会成功的!
板书:
23新型玻璃 名称
特点和作用
夹丝网
防盗玻璃自动报警
24《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能做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抽查识字效果。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3.学习链接:P111”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老师
特点
启发 蝙蝠
超声波
雷达 鸟儿、蜻蜓 防颤
飞机 鲸
流线型
轮船 鸡蛋
薄壳结构
屋顶 大袋鼠
跳跃
越野汽车 贝壳
坚固
坦克 „„
三、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阅读《鼹鼠的启示》 《语文百花园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
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第三、四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方向与位置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教学过程: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2、3、4、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3)
5、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把地图填写完整 1)2)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第2课时:确定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第四篇:实用语文第七册教案
《实用语文》第七册
第一课反义词
教材分析
反义词是实用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第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反义词的学习,复习巩固掌握的词汇,理解反义词并将反义词运用到短语和日常用语中;第三册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比较,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也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词汇。
教学目标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及尝试操作,使B组学生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学生的词汇,B组生复习巩固生字。
2.使A组学生能将所学的反义词应用到短语、一句完整的话中,丰富词汇。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尝试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准备
1、活动的图片若干份。
2、大、小胶圈各1个。
3、软球、木块, 冰水、热水,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准备: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的教室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生:后面来了很多的老师。
师:是啊,现在教室里坐着这么多同学,这么多老师,小王老师好害怕,好紧张啊!大家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不紧张?
师:那给我点掌声吧,鼓励鼓励我,就不紧张了。掌声,想起来!(生合着老师的口令鼓掌)
师:同学们,再大声点。(重复两次,吸引注意力,增强兴趣)
2、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棒!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吧。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上下、左右、前后)
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和我对着做,你们愿意吗?
(师要求拍手学生跺脚,反之,师要求起立学生坐下,反之。)
二、基本部分
(师幻灯片呈现几组相反的照片,生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
1、板书课题:对,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反义词,它们是意思正好相反的词,它们叫反义词。(板书)(师生齐读)
2、B组生尝试,A组回忆学过的反义词: a.利用实物让B组生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出示大、小胶圈)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胶圈大,一个胶圈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板书)(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想想,刚才我们做的游戏有没有反义词?(师做动作提醒)
生:有。上下、左右、前后
b.A组说出学过的反义词
3、增强练习:
a.(出示两幅人物图画)图片上的人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生观察、尝试,并说了相应的反义词,各自表演不同的反义词,增强趣味。(生活中的反义词)
(白——黑,长——短,多——少,开——关,里——外,高——矮,胖——瘦,哭——笑,睁——闭,冷——热,好——坏)(师生齐读、分小组读)
b.巩固游戏:找朋友(帖图片到黑板上,A组生写出图片的内容,B组生找到相反的词并连线)
c.B组生练习写生字(大、小、上、下、多、少、白、长、)。
4、活动延伸:A组生应用反义词
a.引导生用反义词说词语,如:大苹果和小苹果,长铅笔和短铅笔等。b.启发生用反义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如:爸爸是高个子,我是矮个子。
c.句子练习,如:老师帮我戴上了红领巾,我开心的(哭、笑)了。
冬天来了,外面好(冷、热)啊!
老师会奖励乖孩子很(少、多)的糖。
妈妈进去很(短、长)时间了,还没有出来。
小明太贪吃了,所以长(胖、瘦)了。
今天我做了一件(好、坏)事,老师批评了我。
三、结束部分
1、作业布置
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反义词,说说与他们相关的短句。
2、游戏练习(引导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教师扮警察,生扮演司机,教师说一些新的词语,请幼儿试着说出它们的反义词。若说对了,警察出示绿灯,司机通过便回座位。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8*《慈母情深》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0*《学会看病》 口语交际习作 回顾 拓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鼓励学生锻炼记忆,背诵指定的段落和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3.领悟本单元的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通过小练笔和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记事写人的书面表达能力。教材重点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让学生领悟和学习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措施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 慈母情深》1课时,《“精神极了”与“糟糕透了”》2课时,《 学会看病》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习作2课时,复习、检测2课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词,掌握写法,能运用提问方式理解句子。教学难点:能运用提问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汶川大地震中颂扬亲情的故事。3.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及彼此坚定的信念。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感受“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教学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汶川地震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五、课堂练习: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教学反思: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
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
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当堂训练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反思: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等。2.正确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词语,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正确朗读,并能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用_____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5、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读读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读读词语
五、当堂训练
1、书写生字生词、生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
2.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
教学难点: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 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检查复习: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齐读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
(同桌交流)
齐读16、17小节(板书“爱”)
三、交流读后体会,提高认识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课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板书设计: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
严格要求
爱 教学反思:
20、学会看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抓住母亲的语言、心理的描写,体会深深的母爱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矛盾、犹豫的心理过程,全面地认识、理解母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6、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写下来吧!
五、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__ 来日___长
按___索骥
忐忑不__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重点: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3、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2.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重点: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教学难点: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句话、一个镜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2、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誊写习作.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准备: 1.准备摘记本。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
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三、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四、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