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

时间:2019-05-13 11: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

第一篇: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6.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7.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参考答案】

6.A

7.B(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

8.C(C “千里目”运用了夸张。)

第二篇:最新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

摘 要

修辞艺术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密不可分,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具有审美的内涵。李白诗意象众多,天地古今无所不涉,人间仙界无奇不有,而其中尤以雄奇阔大恢宏的物象为主。李白诗善用夸张,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出现的夸张修辞手法就有1000余处。夸张手法的巧妙应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制造离奇的意象,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李白诗歌中用典、夸张两种修辞手段的方法类型、审美内涵和生成机制,探寻李白诗歌中名篇名句的艺术魅力,把握其艺术成就。关键词:夸张

浪漫主义

盛唐气象

类型特征

深远影响

引 言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对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分别以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将唐代乃至中国诗歌推向高潮,取得空前成就,使诗歌成为“一代之文学也。”白居易《与元九书》云:“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出兴,十无一焉。”确实,纵观他一生九百多首诗篇,或写少年时代的喜好任侠,如《侠客行》;或寄寓青年时的远大抱负,如《梁甫吟》;或抒写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或状奇险的山川并契合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无不情志合一,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又艺术地呈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体现了“雄壮浑厚”的盛唐诗风。可以说,在唐朝诗人中,李白就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天皇巨星,就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是对“个性解放”的倡导;而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则古已有之,李白的诗歌就是在继承屈原《离骚》的基础上,以强烈的感情和驰骋的想象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的基本特色。首先在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注重表现主观的理想。像“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既有遭受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集团的打击压抑,空有一番“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而无法实现的愤懑,又有处于逆境而又不为逆境所压倒的那种“啸傲凌沧州”的气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说应当的来描绘它。”作者按照自己的追求表现出理想的生活,“表示了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并且暗示了未来社会应当是怎样的”(茅盾《夜读偶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进步的深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因而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其次在形象塑造上,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如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而诗人梦醒后对梦境议论抒情的主人公形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直白,则是鲜明的斗争精神的写实。再次,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诗人常常以奇特的想象、神奇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和奇妙的比喻及象征与神话色彩为特征。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但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正文

日本作家厨村百川认为,“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李白的诗歌就是这样,“应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可以美化人性,克服兽性,提高人的自尊心。”(高尔基语)当然,“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文学形象中毕竟有些虚玄、隔膜,它要求我们用思想的触觉去审视作者理想化的描写对象,和作者一道走进那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一、最是夸张添浪漫——夸张艺术添注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即人”。(布封语)“作家的世界观、个性、爱好、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等主观因素,决定了作家选用某一创作方法,从而在艺术风格上造成明显的区别。”①李白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盛唐气象滋养了浪漫诗风,极度夸张诠释了浪漫飘逸

歌德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②李白一生任侠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他诗赠汪伦而留“踏歌岸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酒祭纪叟而传“太白遗风”,“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但他从不屈膝于权贵,“玉撵每趋陪,金銮为寝室。啜羹御手调,流涎御袍拭。高太尉脱靴,杨太师磨墨。”他好道又热心政治,追求“功成身退”——既要实现用世之志,又要完成最终归隐之愿,即使不能与帝王师友,至少也要以东方朔式的轻松自由的态度事君,始终表现出独立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正是这种个性,他尤擅长以七古和七绝这两种“最清新最自由”的诗体,“乘载宽广的情感空间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力量”,以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但“风格不仅直接决定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而且要受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民主传统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同一时代或同一民族的作家、艺术家中,会形成竟是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当然最后还得通过作家、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显示出来。”③同样,李白的诗歌就是盛唐诗歌“气来、情来和神来”的集中体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用八个字高度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即“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意思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殷璠《河岳英灵集》以“风骨声律兼备”作为盛唐诗歌成熟的标志。这都说明了“盛唐气象”具有博大的诗美,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乘时而起,建功立业,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如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銥》);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不平想象发出怨怼之词。关键是像李白等“不是一味的怨悱,而是化为昂藏倜傥的义气表现”,因而体现了“整个时代的生气和魄力”。④所以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⑤是盛唐气象滋养了李白的浪漫诗风,李白的魅力就是唐诗的魅力。

正如“阔大的理想来源于阔大的社会”一样,极度的夸张又诠释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飘逸。他应诏入京前诗云:“高歌取酒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其被人误为轻狂的个性形象本身,就是一种极度夸张的精神上的自信与振奋。至于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天真放任,更是一种精神的自由酣畅至极的表露,非“谪仙”而不能为也。

2、兼容思想包孕了豪迈气质,天才诗人真实地“吟咏性情”

时代的开放、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追求,特别是“盛唐政局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以及唐玄宗的开明风流,爱好文艺,无疑(对性情的发扬与表露)起了加速作用。”因此,伴随着李白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的一生,“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要平交诸侯,长揖万乘。”⑥最终将儒道侠三者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应该说,是这种时代的兼容思想包孕了李白理想化的豪迈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唐玄宗皇帝的礼才方式包容了李白的高傲自负,才使得李白能待诏翰林,居宫廷而无曹司的管束,戏权贵而赐金归之。以至于直到晚年也能保持他一贯的飞扬豪迈的风貌,就连死也因捞月而仙逝,“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王国维认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说知者深也 „„”李白诗歌这种“吟咏性情”的真实与既真也深的境界,除却盛唐,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学其安身立命处可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天地有诗心,“诗歌,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类对美的极致最天真的遐想,最浪漫的追求。”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率直”与夸张,乃是一种“诗无邪”的纯净道德的归趋,是脱去拘束,冲出羁绊,展露天才的尽兴与创造,其卓绝的才华,成为中国诗词最完美的象征,也成了后来者不可逾越的高峰。

二、雍容低缓变所适——李白诗歌夸张艺术的主要特征与审美价值

《辞海》云:“夸张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作为一代大诗人,对夸张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诗中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而且灵活自如,奇文郁起。《李白诗选注》前言说:“李白的诗歌语言有独特的风格,艺术夸张尤为突出。”从风格上说,“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低,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朱熹《晦庵说诗》)从创作手法上说,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也不唯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修辞上的夸张要适量,讲究充分的依据;而李诗的夸张往往追求过量,有的远远超过生活的实际,而又在荒唐中显得合理,我把它初步定义为“意义性夸张”。正是修辞夸张和意义夸张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李诗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呈现出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审美韵致。

1、修辞夸张:夸大与缩小,使描绘事物的特征更鲜明;

抓住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者缩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修辞性夸张。李白诗歌的夸张,有时是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寺有多高?作者站在寺内,伸手可摘下星星,天上的神仙们可以清晰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读后使人感到一座高入云霄的山寺就在眼前。这就是通过夸大性夸张传达“高”的特征,化腐朽为神奇,把本来枯燥的描述,变为动人的描述,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再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将所描写的对象放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以“黄云万里”“白波九道”这样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产生一种崇高感。当然,有大就会有小,夸张艺术一般包括大小、多少、快慢、长短、强弱等方面,李白诗也然。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通过对情景、人事、空间、宇宙等有意识的缩小,或表达无尽的友谊,或表达信诺的可贵,或表达视界的高远,给人以普遍的而非个人的印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李白诗歌的夸张,有时也表现为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有人把它成为“数字夸张”: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诗人用“三千”、“九天”相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的汹涌威壮,山崖的崔巍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魂,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气势,令人心悸,更令人神往。⑧

无论是数字夸张还是其它夸张,能使描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切强烈,则极尽抒情言志之功了。可见,“超拔的夸张(无论是叙述式的还是描写式的夸张),其艺术效果有二:一是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二是能使读者在感情上引起震动。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它艺术地表现了古老蜀道那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风貌,人誉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⑨

当然,运用夸张,应以现实为基础,做到夸张其词,而又合乎情理。鲁迅先生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是我们立刻知道燕山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

2、意义夸张:真实与变形,使社会生活的本质更突出。

“要讲究夸张的适度。不追求片面的夸张、表面的夸张,不追求群众难以理解的夸张。讽刺性要求夸张,但这夸张应是正确的夸张、适度的夸张。夸张、变形要是地方,要是火候,不面面俱到。夸张、变形必须造成深刻的意义,不要浮夸。浮夸,就是空虚、空乏的表现,那是没有艺术力量的,也往往会冲淡或歪曲了本质的意义。”⑩这就自然让我们想起了李白诗歌中的另一类夸张,看似言意悖论,细析又合乎情理。如《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苍梧山上的白云都为晁卿衡的沉海而愁容惨淡,低回萦绕,不忍离去,可想而知作者的悲痛了。这里“景语即情语”,自然成为人情的分享者,约翰鲁斯金把这种现象创造性地称为“感情误置”。⑾其实就是一种感情的夸张,从创作手法上说,我姑且把它称为意义性夸张。

再如《长相思》:“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渡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闺人思夫,而相思之苦,竟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且美妙的眼睛成了一口泉眼,可谓夸张了;而难以理解的是,她还要那面镜子为她作证,证明她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是因为思夫“断肠”才变成了一口泉眼,几近于荒唐;但夸张中彰闺情,荒唐中显真实,读来分外动人。

再如《秋浦歌》

(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现实生活里,谁能有三千丈的白头发?明显不合实际,可表现“愁”的深重、浓烈,却又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

在这个意义上说,言意悖论也是文学艺术的特质,它的产生根源于语言的本质和艺术的超越性。语言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概括性,它总是反映一般的、某类物象,对于人类深藏的、绵绵的情感,它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可艺术的超越性,总是让人们在欣赏品评时,不仅超越意象,而且也超姚悦了语言本身,在捕捉到某种深层的神秘的意蕴的一刹那,溢满心间的是那种最流畅最富于质感的情绪波动。⑿

在李白的诗歌中,夸张的佳句很多。中科院文研所的《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三、天纵逸才谪仙人——李白诗歌夸张艺术对后世诗词的深远影响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那浩瀚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具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1、从李白诗歌语言的“入俗之美”到刘禹锡的素朴民风

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他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李白诗歌清新自然风格的形象化概括,也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

如:“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语言朴素简洁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至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句,前者是极度的夸张,后者就是分明的口语,前果后因,白发浓愁,回味悠长。如果把它改为“白发三寸长”,虽符合生活实际了,但是诗歌的意味就没有了。而“白发三千丈”这样言过其实的大话,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其清新自然的民歌语言的升华。

李白这类向民歌学习的夸张语言比比皆是,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这是夸张拟物,像“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则是夸张口语;而《静夜思》、《玉阶怨》、《越女词无首》《巴女词》、《襄阳曲四首》、《横江词六首》等,都是拟乐府作品你的绝句佳作,又具有清新淳朴的民间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民歌情调,读来都使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种美感,富有“入俗之美”。这里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风俗,“是一种因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具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的风尚与习俗。”从内容说,它反映本民族的生活特点;从形式上说,它采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从美感角度说,它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因而产生特殊的魅力。⒀明代胡震亨《李杜诗通》说:“太白诗宗《风》《骚》,薄声律,开口成文,挥翰雾散,似天仙之词。而乐府诗连类引义,尤多讽兴,为近古所未有。”

这对中唐的“诗豪”——刘禹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史》称刘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彩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弘的气度,骨力豪劲。”⒁他和李白一样,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自我信念的坚守而根植深广的忧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他多次遭贬流放也毫不屈服,依然满怀信心,“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如《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何处去,前度刘郎今又来。”“桃花”与“菜花”的隐喻夸张中,洋溢的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再看他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杨枝词》“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倩猜。”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清朝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至于铺陈排比,颇有伧俗之气。”

2、从李白的夸张浪漫主义到毛泽东的革命现实浪漫主义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陆游)”李白的夸张浪漫主义对后代影响深远。不说中唐韩愈一派崛奇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贺瑰丽冷艳的唯美主义诗风,单是宋代的陆游,就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他用夸张的手法,或单独描写自然景物,或描写社会生活,更多的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写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里河长、山高、泪尽,于夸张中快意骋情。

正如《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所说,“夸张的手法到了陆游手里,成了他书法爱国激情的强有力的工具,对于增强他作品的政治性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像“一身报国有万死”(《夜泊水村》)“先挽银河洗蒿华”(《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在极度夸张中增强了政治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陆游如果不使用夸张手法,他诗歌的思想政治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一定会大大地减弱。”⒂直至现代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自铸雄奇瑰丽词”,写尽时代历史风云。如“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念奴娇昆仑》)、“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夸张修辞,烂熟于胸,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既现实了英雄本色,又工求至善,“他创作的每一首诗词,虽都立足于现实,但却都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充满着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和热切希望,他的诗词也就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⒃而想象奇伟,风格浪漫的毛泽东诗词,以其浓厚的中国特色,成为祖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光辉遗产。

参考文献

[1]①③刘以林主编《文学常识》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8页。[2]②《歌德谈话录》第39页

[3]④余恕诚著《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9-73页

[4]⑤⑥⒁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35页、336页、393页。

[5]⑦销路编著《诗化人生——文学的内涵》济南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37页 [6]⑧秦崇海《试论李白诗歌语言的数字夸张艺术》

[7]⑨金章才《诗贵有奇趣》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7期第2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8]⑩赵曙光《讽刺性微型小说》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8期第3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9]⑾【美】刘若愚著、王镇远译《中国文学艺术精华》黄山书社1989年8月第1版第5页 [10]⑿(葛定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见《文学知识》1988年第9期第2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1]⒀俞汝捷著《小说24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3月北京第1版第74页 [12]⒂夏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第32页

[13]⒃王永胜、张伟主编《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92页

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致谢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学校导师郭栋的指导下完成的。再次向导师表示最深切的感谢。也衷心感谢其他所有人在从论文课题的选定到方案的确立,直到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和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陈友冰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中就出现夸张,如《河广》篇:“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诗经·云汉》篇:“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说周朝的百姓一个也没有剩下,这属于夸大夸张。

最早从理论上以专文来探讨夸张手法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儒增》、《语增》三篇评述夸张的文章,对经书圣典中的夸张,有时辩护,有时批评;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常常不赞成;对世俗传言中的夸张,更多的是否定。他在解释“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话时,说:“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也。使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指出夸张与诗人的想象有关,与诗人的强烈感情有关,与比喻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夸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同王充相反,他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持肯定态度,认为不仅无害,而且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而且具有“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的艺术魅力,“神道难摩,精言不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运用得好甚至能“披瞽而骇聋”。如何运用夸张,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这些论述不仅道出了夸张的本质特征,也划分了夸张与夸大失实的界线。刘勰在《变通》中还直接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术语。

一、夸张的审美价值

夸张有如放大镜,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具体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夸张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兀生动,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种美学效果:

1、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

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象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新奇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对太白峰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难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杜甫形容胡马的剽悍削瘦:“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这是个叙述句式,究竟如何剽悍如何削瘦,我们只能有个模糊印象。李贺在《马诗》中对此加以夸张形容:“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通过这一想象加夸张,对马的剽悍削瘦印象就会极其深刻形象。研究者常说,李贺的奇谲源于杜甫,这话不错,还要加一句,他也发展了杜甫的奇谲!再如形容山高的诗句,李白有“连峰去天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王维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其中有夸张,但究竟如何高峻,还是印象不深。如果改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同样是李白的作品,甚至是同一首诗中,其意象就要新奇得多,给人的印象也要强烈深刻得多!

2、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的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所在。有人说,情感是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情感,诗就显得苍白无力。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柳宗元的《江雪》将冬日雪原的荒漠苍凉,天地无语死一般的沉寂,渔翁寒江独钓的孤独与执着,通过夸张让读者视野产生强烈震撼,从而深深感受到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壮志未酬又身处荒州的旷世孤独之情感。又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慨叹,通过夸张让我们深知什么是英雄末路,什么是命运之困厄和错位!

3、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

美学形态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优美,一种是壮美。“胡马、秋风、塞北”是壮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优美。壮美又称“崇高”。西方美学家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论崇高》)就诗歌中的崇高而言,其内在是一股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外在则是以粗犷、激扬、刚健、雄浑、浩瀚等形式美为其特征。就审美经验而言,能使读者在接受中受到震撼,产生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使生命主体在感奋中得到升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例如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被诗论家称为“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在他笔下的西北边塞风光,奇特而又瑰丽;戍守的将士们,慷慨而又悲壮。无论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塞外奇寒;“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走马川狂风,也无论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雪夜急行军,“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激烈战斗场面,都给人雄奇壮伟的艺术感受,都产生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的产生与构思、想象、瑰丽的语言不无关系,但夸张手法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上面提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即是夸张,上面没有提到的“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更是夸张。这些夸张,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戍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

5、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

夸张往往把表现对象推到超常的极点,使之夸张变形,这就造成真实事物与夸张事物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如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如元代无名氏的这支小令《醉太平·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散曲列举了六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做法进行夸张,对贪婪搜括者的手段和心理进行极大地讽刺,使读者在幽默中领略世事百态!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的修辞学分类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时间范围,可分为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其中程度夸张又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按构成标准划分则可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

(一)时间范围上的分类

1、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用途、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进行夸张。

数量上的夸张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一击九千纫,相期凌紫冥。”((赠郭季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等。

特征上的夸张如杜甫的为《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是称赞一位著名画家王宰画的《昆仑方壶图》,时间约在代宗上元元年(760)。题为“戏题“就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王的原作没有传世,但我们通过诗人的描绘、夸张和想象,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使我们对这幅山水图的种种特征,诸如布局、景物以及精妙之处都异常清晰地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诗情画意,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这是静态的山水画,还有动态的人物表演,更是通过夸张紧紧抓住其形象特征,诗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行》,其中回忆歌舞伎公孙大娘当年跳剑器舞时的情形: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类,舞者身着军装,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激昂顿挫的节奏。这位公孙大娘特别擅长跳剑器舞,据晚唐郑嵎的《津阳门诗》介绍:“公孙剑伎皆神奇”。下有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另一位晚唐诗人司空图《剑器》诗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位剑舞的高手。但剑器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姿,舞者的着装、道具,音乐的节奏、旋律,今已失传;听众的表情、感受,我们也无法亲自目睹耳闻。但是通过杜甫这首出神入化的诗作,我们对唐代剑器舞的特征以及这位舞者的绝技都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其中“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大娘弟子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则是形容这位舞者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这皆是将比喻与夸张相结合的复合夸张给我们留下的鲜明而深刻的视觉印象。

用途上的夸张如杜甫形容一匹战马的功用:“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形容葛布精美的质量和夏日带来的清凉的一首诗更是奇特,题为《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葛布,又称夏布,作夏季服装,稀疏凉爽。诗的首句形容织葛布时,葛布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夸张葛布的疏薄凉爽。

五、六两句夸张天气的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因为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更引起人们对葛布的渴求。诗的首联是比喻加上夸张,五、六句是想象、拟人加上夸张,都是复合夸张的运用。

程度上的夸张运用得更为广泛,如李白诗中夸张行走之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言价格之贵则有“金蹲清酒斗十千,玉盘珍谨值万钱”((行路难》其一),言感情之深则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言落差之大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

2、缩小夸张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小、慢、矮、轻、短、弱等方面说的夸张。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李贺《咏怀》:“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韩愈《左迁兰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即是数量和作用上的夸张,通过极力缩小,以示数量之少,时间之短,但作用之大、怨恨之深,后果如此之严重。

缩小夸张中的作用上夸张,如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杜甫《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数量上夸张,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声鸡”。程度上夸张的,如贾岛《题兴化寺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韩愈的《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等。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写红娘去张生处邀请赴约,红娘“‘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到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对方没有说请去赴约,张生就答应下来,通过将时间上应该在后来出现的调到前面的超前夸张,将张生的喜出望外、情急之状刻画的生动且有幽默感。这种超前夸张在《红楼梦》中也很多,如《红楼梦》第一回形容贾雨村和甄士隐饮酒时情形:“雨村、士隐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狂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兴致,酒到杯干”。《红楼梦》第四三回:“宝玉道:‘这条路是往哪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什么可玩的。’宝王听说,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说着,越发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其中“酒到杯干”和“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属于超前夸张。

古典诗词中也多超前夸张,如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闲居》:“恰离了绿水青山,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王勃《秋江送别》:“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风月带江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等。范仲淹《渔家傲》说“酒入愁肠,顿作相思泪”,那是正常的时间顺序,这里是“酒还未饮就化作相思泪,这自然是超前夸张。卢挚小令中所说的“来到竹篱茅舍”也应该在离开绿水青山之后。王勃诗中的“早秋”只能是今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但不应该早于自己早年离乡之时;李贺诗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也应该在音乐家李凭弹奏之时,这里音乐弹奏还未开始,仅仅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以上皆属于超前夸张。

第四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中就出现夸张,如《河广》篇:“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河狭窄的容不下一条小船,路途近的一个早晨就到,这皆属于缩小夸张。《诗经·云汉》篇:“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说周朝的百姓一个也没有剩下,这属于夸大夸张。

最早从理论上以专文来探讨夸张手法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了《艺增》、《儒增》、《语增》三篇评述夸张的文章,对经书圣典中的夸张,有时辩护,有时批评;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常常不赞成;对世俗传言中的夸张,更多的是否定。他在解释“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句话时,说:“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也。使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指出夸张与诗人的想象有关,与诗人的强烈感情有关,与比喻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夸张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同王充相反,他对文艺作品中的夸张持肯定态度,认为不仅无害,而且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而且具有“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的艺术魅力,“神道难摩,精言不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运用得好甚至能“披瞽而骇聋”。如何运用夸张,刘勰提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原则。这些论述不仅道出了夸张的本质特征,也划分了夸张与夸大失实的界线。刘勰在《变通》中还直接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术语。

一、夸张的审美价值

夸张有如放大镜,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具体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夸张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兀生动,用于说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溶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种美学效果:

1、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

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象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新奇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对太白峰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难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杜甫形容胡马的剽悍削瘦:“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房兵曹胡马》),这是个叙述句式,究竟如何剽悍如何削瘦,我们只能有个模糊印象。李贺在《马诗》中对此加以夸张形容:“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通过这一想象加夸张,对马的剽悍削瘦印象就会极其深刻形象。研究者常说,李贺的奇谲源于杜甫,这话不错,还要加一句,他也发展了杜甫的奇谲!再如形容山高的诗句,李白有“连峰去天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王维有“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其中有夸张,但究竟如何高峻,还是印象不深。如果改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同样是李白的作品,甚至是同一首诗中,其意象就要新奇得多,给人的印象也要强烈深刻得多!

2、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的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所在。有人说,情感是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情感,诗就显得苍白无力。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柳宗元的《江雪》将冬日雪原的荒漠苍凉,天地无语死一般的沉寂,渔翁寒江独钓的孤独与执着,通过夸张让读者视野产生强烈震撼,从而深深感受到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壮志未酬又身处荒州的旷世孤独之情感。又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慨叹,通过夸张让我们深知什么是英雄末路,什么是命运之困厄和错位!

3、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

美学形态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优美,一种是壮美。“胡马、秋风、塞北”是壮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优美。壮美又称“崇高”。西方美学家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论崇高》)就诗歌中的崇高而言,其内在是一股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外在则是以粗犷、激扬、刚健、雄浑、浩瀚等形式美为其特征。就审美经验而言,能使读者在接受中受到震撼,产生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使生命主体在感奋中得到升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例如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被诗论家称为“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在他笔下的西北边塞风光,奇特而又瑰丽;戍守的将士们,慷慨而又悲壮。无论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塞外奇寒;“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走马川狂风,也无论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雪夜急行军,“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激烈战斗场面,都给人雄奇壮伟的艺术感受,都产生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的产生与构思、想象、瑰丽的语言不无关系,但夸张手法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上面提到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即是夸张,上面没有提到的“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醉里送裴子赴镇西》,“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更是夸张。这些夸张,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戍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一种崇高的美感。

5、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

夸张往往把表现对象推到超常的极点,使之夸张变形,这就造成真实事物与夸张事物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如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如元代无名氏的这支小令《醉太平·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散曲列举了六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做法进行夸张,对贪婪搜括者的手段和心理进行极大地讽刺,使读者在幽默中领略世事百态!

二、夸张的分类

夸张的修辞学分类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时间范围,可分为程度夸张和超前夸张。其中程度夸张又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按构成标准划分则可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

(一)时间范围上的分类

1、扩大夸张

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用途、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进行夸张。

数量上的夸张如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一击九千纫,相期凌紫冥。”((赠郭季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等。

特征上的夸张如杜甫的为《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是称赞一位著名画家王宰画的《昆仑方壶图》,时间约在代宗上元元年(760)。题为“戏题“就带有夸张想象的成分。王的原作没有传世,但我们通过诗人的描绘、夸张和想象,为后人再现了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图,使我们对这幅山水图的种种特征,诸如布局、景物以及精妙之处都异常清晰地留下深刻印象,其中诗情画意,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这是静态的山水画,还有动态的人物表演,更是通过夸张紧紧抓住其形象特征,诗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行》,其中回忆歌舞伎公孙大娘当年跳剑器舞时的情形: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类,舞者身着军装,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激昂顿挫的节奏。这位公孙大娘特别擅长跳剑器舞,据晚唐郑嵎的《津阳门诗》介绍:“公孙剑伎皆神奇”。下有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另一位晚唐诗人司空图《剑器》诗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位剑舞的高手。但剑器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舞姿,舞者的着装、道具,音乐的节奏、旋律,今已失传;听众的表情、感受,我们也无法亲自目睹耳闻。但是通过杜甫这首出神入化的诗作,我们对唐代剑器舞的特征以及这位舞者的绝技都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其中“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大娘弟子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则是形容这位舞者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这皆是将比喻与夸张相结合的复合夸张给我们留下的鲜明而深刻的视觉印象。

用途上的夸张如杜甫形容一匹战马的功用:“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形容葛布精美的质量和夏日带来的清凉的一首诗更是奇特,题为《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葛布,又称夏布,作夏季服装,稀疏凉爽。诗的首句形容织葛布时,葛布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夸张葛布的疏薄凉爽。

五、六两句夸张天气的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因为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更引起人们对葛布的渴求。诗的首联是比喻加上夸张,五、六句是想象、拟人加上夸张,都是复合夸张的运用。

程度上的夸张运用得更为广泛,如李白诗中夸张行走之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言价格之贵则有“金蹲清酒斗十千,玉盘珍谨值万钱”((行路难》其一),言感情之深则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言落差之大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

2、缩小夸张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小、慢、矮、轻、短、弱等方面说的夸张。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李贺《咏怀》:“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韩愈《左迁兰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即是数量和作用上的夸张,通过极力缩小,以示数量之少,时间之短,但作用之大、怨恨之深,后果如此之严重。

缩小夸张中的作用上夸张,如贾岛《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杜甫《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数量上夸张,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声鸡”。程度上夸张的,如贾岛《题兴化寺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韩愈的《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等。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写红娘去张生处邀请赴约,红娘“‘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到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对方没有说请去赴约,张生就答应下来,通过将时间上应该在后来出现的调到前面的超前夸张,将张生的喜出望外、情急之状刻画的生动且有幽默感。这种超前夸张在《红楼梦》中也很多,如《红楼梦》第一回形容贾雨村和甄士隐饮酒时情形:“雨村、士隐二人归坐,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狂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兴致,酒到杯干”。《红楼梦》第四三回:“宝玉道:‘这条路是往哪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什么可玩的。’宝王听说,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说着,越发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其中“酒到杯干”和“加了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属于超前夸张。

古典诗词中也多超前夸张,如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闲居》:“恰离了绿水青山,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王勃《秋江送别》:“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风月带江流”;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等。范仲淹《渔家傲》说“酒入愁肠,顿作相思泪”,那是正常的时间顺序,这里是“酒还未饮就化作相思泪,这自然是超前夸张。卢挚小令中所说的“来到竹篱茅舍”也应该在离开绿水青山之后。王勃诗中的“早秋”只能是今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但不应该早于自己早年离乡之时;李贺诗中的“空山凝云颓不流”也应该在音乐家李凭弹奏之时,这里音乐弹奏还未开始,仅仅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以上皆属于超前夸张。

(二)构成标准上的分类

以上是从时间范围上进行分类,如果从构成标准上分类,则可以分成单纯夸张和复合夸张两大类。

1、单纯夸张

就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方式,直接通过动作、数字或成语表现出的夸张,也叫直接夸张。直接夸张可分为动作和动态夸张、心理夸张、数字表现夸张和借典故夸张几种类型:

(1)动作和动态

李白《古风二十四》将得势宦官的熏天气焰夸张为“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登太白峰》以“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夸张太白峰之高峻;《游泰山六首》“扣天摘瓤瓜,恍惚不忆归”,《蜀道难》“扪参历井而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诗句,通过“扣天”、“扪参历井”等夸张动作极言泰山之高,蜀道之难。

李贺的“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日出行》),卢纶的“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送郭判官赴振武》),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则属于动态夸张。我们知道,唐代有几篇咏洞庭的诗篇非常有名,其原因除了构思的精妙,想象、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豪壮外,动态夸张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静态的描叙洞庭湖辽阔浩瀚,而是强调它内蕴的气势并充满动态感:首句“八月湖水平”就是夸张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时刻洞庭湖的水势,一个“平”字就足见其烟波浩渺之状。第二句“涵虚混太清”则是夸张洞庭湖包容了天地,将天空都纳入其中。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动态感更加强烈,夸张得让读者似乎都跟着拍打的浪潮而晃动。与其相埒的还有杜甫《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也是以强烈的动态感来夸张洞庭湖的浩瀚。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上,经常有人在楼门两边题诗,搞得楼主人不胜其烦。于是,他请人将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分刻于左右序门。游人墨客见刘长卿咏洞庭的名句“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都排不上队,于是,“不敢复题矣”。

(2)心理夸张

用夸张的手法抒写慷慨悲壮的心灵。李白常用此法来抒发报国之志和对国事的关切,对君王的忠诚和眷念以及咏歌友谊,如“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走笔赠独孤附马》),“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胆雪胸臆”(《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也有不少这样的诗句,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八首》),“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谁念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等,皆是心理夸张。

(3)借助数字表现夸张

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得最多的数字是“三”和“九”以及它们的倍数,如六六、九九、三十六、三千、九千等,这与中国古典哲学《易经》有关,也与汉民族习惯有关,俗话就有“凡事不过三”、“六六大顺”、“九九归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等。以李白诗歌为例,如:“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独不见》),“颜公三十万,尽付酒家钱”(《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古风·胡关饶风沙》;“逸气漩被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话?”(《天马歌》),“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年杯”(《上云乐》),“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一击九千纫,相期凌紫冥”((赠郭季鹰》)等。其它数字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佳肴值万钱”(行路难》其一),“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等。杜甫在使用夸张手法时,“一”、“

三、“万”用得较多,如“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倦夜》),“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

(4)以典故表现夸张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成语使用的是夸张手法,如“挥汗如雨”、“人山人海”、“动辄得咎”、“车水马龙”等。古典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杜甫《贫交行》:

翻手为云复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中提到的“翻手为云复手雨”、“管鲍贫时交”即来自成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管鲍之交”只是有的颠倒过来。有的诗中的一些精美的夸张词句变成了后来的成语,如白居易《长恨歌》“后宫粉黛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变成了“三千宠爱”,《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变成了“声如裂帛”;苏轼《念奴娇·赤壁》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变成“风流人物”,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变成“寒江独钓”等。

2、间接夸张。又称融合夸张、复合夸张。就是借助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等修辞方式表现出的夸张。

(1)借助于比喻表现出来的夸张

如有这么两首民歌,一首是汉乐府中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另一首是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两首诗词皆是痴情女子对所爱的人的热情表白,在主人公呼天抢地立下爱情盟誓后,再以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荒诞巨变作为“与君绝”和“罢休”的条件:《上邪》中是山河消失——“山无陵,江水为竭”;四季颠倒——“冬雷震震,夏雨雪”,再度回到混沌世界——“天地合”;《菩萨蛮》中同样是山河消失——“青山烂”、“黄河彻底枯”,再加上“水面上秤锤浮”、“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这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来渲染主人公那种火山爆发式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在文人作品中,苏轼多用这种比喻加夸张,如:“微风万顷靴纹细”(《游金山寺》),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游金山寺》),“海若东来气似霓”(《八月十五日看潮》),“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有美堂暴雨》),“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等。

(2)借助对比表现夸张

李、杜诗中就有不少借助对比来表现的夸张,如李白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渡愁攀援”(《蜀道难》),“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古风》十五),“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古风》三十四),“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等。杜甫的如“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

(3)以对偶、排比的表现夸张

以对偶表现夸张的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等。

以排比表现夸张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甫,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草堂》)。

(4)以想像、拟人表现的夸张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想象与夸张的结合;杜甫《秋兴八首》“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上句是想象类夸张,下句则是拟人类夸张,赋予昆明湖中的石头鲸鱼以生命;苏轼《八月初七入赣过惶恐滩》“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也是类此的拟人夸张。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通篇皆是想象和拟人夸张: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大胆运用夸张手法创造出超现实的幻境,一个个天上人间的神奇景象,把读者带进新异神奇的幻想世界。其中“芙蓉泣露香兰笑”,“老鱼跳波瘦蛟舞”是拟人夸张。极力夸说李凭弹奏的箜篌所造成的感动;“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皆是神奇的想象,夸张李凭的弹奏惊天动地的感染力。

三、夸张的运用

1、要有现实基础

夸张和其他修辞方式一样,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夸张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或十足的昏话。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的,我们要夸张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说“赤日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月光寒”。如果我们夸张成“月色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日光寒”那就成了十足的昏话了。鲁迅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宋代有位诗人写了首咏竹的诗,其中两句是:“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作者很得意,送给苏轼看。苏轼打趣说:写得倒是很好,只是十根竹子才长一个叶子。此诗将想象与夸张结合的很好,对仗也很工整,失败就在于它完全违背了生活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一万个树干才长一千片竹叶(即苏轼所嘲讽的十根竹子才长一个叶子)。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产生了一批“大跃进民歌”。同大跃进是“吹牛皮、放大炮”一样,这批民歌也缺乏现实生活基础,如“大红旗下称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那方干旱往哪浇”;“稻垛堆得尖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着太阳抽袋烟”;“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符合生活真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允许夸张也应该夸张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诗歌中的夸张有五种好处。如唐代诗人杜牧有首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的杨慎认为夸张太过,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见《升庵诗话》)。其实,即使是“十里”,也还是谁人听得?谁人见得?而且这样一来,杜牧诗中江南春色的阔大场景和恢宏气势都不存在了。杜牧也就不成其为杜牧。因为“千里”和十里“的夸张基础都相同,都是存在的,那就是江南的春天就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于此相类的还有杜甫《古柏行》中夸张古柏高大苍老的两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的沈括对此来了番科学计算:“四十围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沈括是个科学家,他用物理学的体积观来看待文学的夸张,结果成了笑话。接下去的笑话是另一位宋人黄朝英为这两句诗所作的辩解,他批评沈括不懂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一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安得云七尺,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见《苕溪渔隐丛话》),黄朝英批评沈括,实际上是犯了与沈括同样的错误。

2、要有心理节制

夸张是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心理调适,反映作者对某种事物、某种现象的深切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应。因此,夸张虽然是言过其实,但要有心理节制,并不是夸得越厉害越好。夸张是通过超过实际的“虚”,来表现思想或情感上的“实”,即“言虚而情实”。因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就是说夸张要合情合理,要有节制、有分寸人们选用各种修辞方式,都是有一定的心理活动作基础的。人们的心理特质不一样,夸张的程度也不一样,读者的接受心理也不一样,李白为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他诗歌中的夸张显得特别大胆、汪洋而恣肆,例如夸张“愁”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宋代的陆游也是位风格接近李白的浪漫派诗人,人称“小李白“,他的夸张也接近李白,大胆、狂放且富有动态感,他笔下的“愁”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李清照作为才女,也善用夸张的手法写愁,但明显是一种女性书写,且与她富有高深文学修养的闺中少女或贵族思妇的身份相埒,心理相称,如:“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跟谁家横笛,吹动侬愁”(《满庭芳·小阁藏春》)。作为一位富贵安闲的贵族妇女,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丈夫远去,空闺独守。词人先用“小阁藏春,闲窗锁昼”明写自己的寂寞,然后通过咏梅的“从来知韵胜”暗示自己的品格,再用“难堪雨藉,不耐风揉。跟谁家横笛,吹动侬愁”这种比喻类复合夸张形容自己目前的处境和愁绪。“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栏杆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也是先用“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栏杆愁不倚”夸张自己的愁绪,然后用“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暗示梅花可能要经受的风雨。类似的还有“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这些愁的表达方式中虽带夸张,但多用比喻、暗示等含蓄手法,夸张的程度、力度也与其富有教养的贵族女性身份相吻合,是一种到地的女性书写方式。假如李清照也像李白、陆游那样大呼“闲愁万斛酒不敌”,或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不但与诗人的心理不适,读者也难以接受。晋人挚虞谈夸张时说:“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文章流别论》)。作家茅盾在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过度的夸张会使人物漫画化;夸张得不适当,会流于庸俗“(《关于艺术技巧》)这都是意在说明夸张有一个心理适度。

3、夸张要新颖

汉代学者王充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论衡》)喜新厌旧、好奇恶俗是人之常情,在夸张运用上也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夸张也是一种创造。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清代赵翼《论诗》谈到诗歌创新的重要性: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模拟因袭。为了说明的道理,诗人以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为例,说明诗风代变,生存发展之道在于创新。诗歌创作是如此,作为诗歌表现手段之一的夸张自然更是如此。汉代李延年有首的《佳人歌》:“北国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岂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诗中首次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佳人之美丽,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种强烈的震撼。但到后来,老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美人,“至今已觉不新鲜”。因此就需要创新,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对此加以改造和创新,他借用“倾国倾城”来形容一个朋友诗写得好:“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还未正式拿出来,就已被人们传诵,“未嫁已倾城”用在这里既准确又形象新。

另一个例子载于清人倪云癯的《桐阴清话·借西厢语》。说的是明朝官员钱蒙叟在清兵入关时,曾戴着明朝的官帽前去投降。途中遇见一个老翁,老翁用手杖敲他的头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按: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曾对崔莺莺说:“你是倾国倾城貌,我是多愁多病身”,“帽”与“貌”谐音)。这两个例子都意在证明夸张需要新颖,需要创新!

第五篇:李白诗歌浅析

李白诗歌浅析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思想性格: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理想化了。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自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他的明朗、自信、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从诗人一生来看,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屈居逆境,诗人的襟怀始终是豁达开朗,纵有忧愁,亦不是愁眉不展,哀痛欲绝,而是忧愁缠绕之中,能独立派遣、寻找欢乐,驱散愁云,这就显示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豁达的性格灌输到诗作中,就必须使自己作品的风格变得豪放雄迈、明朗潇洒、落拓不羁。

二、李白的艺术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发的火山。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豪放雄壮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司空图在《诗品》中用“吞吐大荒”、“处得以狂”来形容豪放的情状;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来描绘豪放的气势。

就主体而言,李白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气度、骨力等内在的素质必然表现在作品中,显现在风格上,从而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出格夸张;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放不羁。

就客体而言,李白描写对象,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美,或者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表现出如下的特点: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限。

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

(二)神奇瑰丽

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1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2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3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象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写山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接着又借黄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三)飘逸洒脱

杜甫《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诗评)苏轼《东坡题跋〃书李太白诗》也说:“李白诗飘逸绝尘。”所谓飘逸,既是指李白浪漫洒脱的风采,也是指其诗歌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死也死得潇洒飘逸。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最具有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如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李白现存诗900 余首,其诗作内容丰富,意象繁多。据前人统计,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共出现76 次,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 处。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明月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或者说正是由于李白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他的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四)天真率直

李白《古风》其一云:“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三十四云:“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李白论诗主张“清真”,反对字雕句琢,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杜甫也称赞他“嗜酒见天真”,可见李白具有天真的个性。的确,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怀坦白,敢讲真话。他的大喜大悲,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

(五)清新自然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明快,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称誉别人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可用来说明诗人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这些诗句无不清新秀美,自然天成。李白还有些诗句写得很豪壮,甚至用散文句式入诗,但也同样非常自然,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下载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小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

    李白及其诗歌分析[小编整理]

    李白及其诗歌 【作者】:吴雪燕,郧阳师专中文系学生,湖北黄冈人,邮编442000 【摘要】: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他的魅力就是唐朝的魅力,在李白的乐府诗和......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合集5篇]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诗人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去观察、体认世界,进行自然与人......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毕 业 时 间 W*** 2011年03月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戴伟华 :李凯敏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 白 诗 歌 中 的 盛 唐 气 象 德阳 赵昀 就个人与社会而言,个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在其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时代的特点,并且不同时代的社会......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